海伦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0733218 上传时间:2022-03-09 格式:DOC 页数:105 大小:1.0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海伦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海伦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海伦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资源描述:

《海伦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伦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10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 总 则一、规划编制背景(一)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渐趋明显,城市职能正趋向多元化。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如何与地区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城市规划如何按市场经济规律综合协调、合理配置城市土地等资源,提高城市效率和质量,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可能,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依据,是这一轮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更加强调城市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其法律地位。本次规划从实际出发,从长计议,远近结合,留有弹性,规划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二)城市建设背景上一轮海伦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10)为海伦市这几年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

2、导作用,为海伦市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开始实施城镇化战略,海伦市在市域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同时国家将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资建设力度,给海伦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城市人口、土地利用、郊区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使历次的总体规划逐渐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进而对城市的建设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有待于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二、指导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筑和谐社会,建立节约型社会。以发展循环型经济为导向,抓住机遇,从宏观分析入手,深入地区实际情况,注重规划可操作性;调

3、整、改善城市职能,提高城市生活居住质量;节约用地,促进海伦市可持续发展。切实解决海伦市域和主城区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搞活城市经济,高水平、高质量地建设城市,提升城市品位,突出城市特色,使海伦市域和主城区能够适应市场机制,高效、持续、协调地发展。三、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2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规划199436号;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划199114号;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规划1995333号; 5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02218号);6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7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8城市

4、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版);9黑龙江省实施办法;10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11海伦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10);12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四、规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节约、协调、综合平衡才能持续发展。遵循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寻求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效益的平衡点,促进海伦市域和海伦市发展与布局有序地进行。2区域性原则充分认识海伦市在黑龙江省的地位及其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关系,构筑新的优化组合的城市空间,逐步实现城市的现代化。3整体性原则针对海伦市实际从整体上妥善处理好工业与居住、建设与发展等矛盾,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规划建设

5、方针,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新的含义,解决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4集约性原则强化建成区作为城市中心区的建设力度,尽快形成具有较大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多功能、现代化、生态化、园林化的城市区域。5动态性原则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本轮规划以动态的视角对海伦市的城市发展进行研究,将海伦市城市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统一到一个过程谋划其发展,对不同时段内城市发展建设的重点进行系统研究和整体协调,实施滚动发展,充分留有余地和弹性。6创造性原则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城市和寒冷地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大胆创新,创造性地解决海伦市发展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7可操作性原则着重解决经济结构与城市空间结

6、构优化、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近期目标与远期建设等城市发展和总体规划实施的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本着近细远粗的原则,编制好近期建设规划。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可操作性强的措施与建议,创造性地解决海伦市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特殊性问题。五、规划期限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32020年,其中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20032010年,同时对影响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了远景发展构想。第二章 海伦市概况一、自然概况(一)地理位置海伦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绥化市域东北部。以海伦市政府驻地为坐标,在东经12638,北纬4726。市域南起北纬4658,北至北纬4752;西起东经12614,东至东经12745,全境从东北到西南最长,

7、约150km,南北较短,约78km,幅员面积4,551km2。海伦市东与绥棱县为邻,南与绥化市、望奎县接壤。西以通肯河为界,与青岗、明水、拜泉县相望,北接北安市。海伦市南距省会城市哈尔滨市约227km。(二)地形地貌海伦市地势复杂多样,有连绵起伏的低山丘陵,有广阔平坦的漫岗和低洼平川,各种地势的自然特点和地理景观构成了本市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全市地形可分为低山丘陵,丘陵漫岗,漫川漫岗和低洼平川四个区。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势较高,一般海拔300400m,是小兴安岭西麓山前丘陵地带。丘陵漫岗: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广大地区,一般海拔230350m,个别残丘达380m左右。漫川漫岗:主要分布

8、在西南部地区,一般海拔150230m。低洼平川:主要分布在通肯河、扎音河、海伦河和克音河沿河一带,一般海拔150165m。境内无高山峻岭,除少量残丘外,大部分为波状起伏的高平原。耕地中坡度小于三度的土地占95,且土地大块成片,适宜农业机械化作业。(三)气象条件海伦市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型,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全年降水量为500600mm,88集中在59月,春季平均风速较大,大风日数较多,且降水较少,因此,春季多有干旱发生,全年日照时数为2,6002,800小时 ,太阳辐射能源丰富,总辐射量为111.32kCal/cm2,和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相等。(四)水资源海伦市的水资源不

9、算丰富,且时空分布不均,共包括大小5个水库。1通肯河:属呼兰河一级支流,自海伦市东北山区蜿转流向西南,全长182km,流域面积8,125km2,主要流经通肯河林场、海伦农场、双录乡、扎音河、爱国、爱民、永和、百祥等。2扎音河:是通肯河支流,发源于海伦市东北部山区、全长105km,流域面积1,264km2,主要流经景家店林场、双河林场、陈家店林场、红光农场、东方红乡、长发乡、海北镇、共荣乡、永和乡等。3海伦河:是通肯河支流,发源于海伦市城区,全长74km,流域面积1,141km2,流经海伦市十多个乡镇。4三道乌龙沟:是通肯河支流,发源于望奎莲花乡,在海伦市永富乡入境,由东向西,流经永富、新兴两乡

10、,流域面积527km2。5克音河:是呼兰河的支流,是海伦市与绥棱县的界河,总面积为1,369km2,其中海伦市占33,为447km2。市域总蓄水量为2.57亿m3。地表径流4.4亿m3,地下水1.4亿m3,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左右。(五)土地资源海伦市总面积4,551km2,相当于6,826,500亩,其中耕地面积455.2万亩,占土地面积66(其中旱田面积449.9万亩,占总面积的65.84),草坡面积(荒地)74.6万亩,占土地面积的10.92,森林面积87万亩,占土地面积的12.7,草山面积4.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67%,草原面积7,000亩,占土地面积的0.1%,沼泽地2.2万亩

11、,占土地面积0.32,道路占地面积1.3万亩,城镇占地面积(包括水利工程等其它占地面积)49.9万亩,占土地面积7.3。土壤类型为黑土,土质肥沃。(六)野生动植物资源海伦市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主要野生植物有森林、羊草、小叶草、三棱草、莆草等,山产品也很丰富,有猴头、木耳、蕨菜等;动物品种繁多,在东部山林区有数十种野生动物。食肉动物主要有熊、鹿、狼、猞猁、野猪、獾狸等;鸟类主要有大雁、雀鹰、麻雀等。此外海伦市的中草药资源也很丰富,主要品种有平贝、地手、刺五加、车前子、大活、开麻等品种。(七)矿产资源市域矿产资源主要为建材用石,距市区22km处储存量十分丰富。二、社会经济概况1市域目前有25个乡镇场

12、。300余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80余万人,其中95以上是汉族人口,少数民族主要有朝鲜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等。农业人口60余万人,农业劳动力20余万人。2海伦市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市(县),同时又是全国农业现代化科学实验基地市(县)之一。市域经济主要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医药化工、机械电子、建材生产、塑料制品为主的工业体系。二三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3亿元,比二年年均递增11.5%现有耕地面积440万亩。二二年粮豆薯产量143,000万斤,经济作物产量200万斤。工农业总产值现39.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0.7亿元,县及乡村工业产值为12.8亿元。农业生产坚持稳粮兴牧、上企活商的方针,农

13、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村人均收入可达到2,500元左右。32002年,市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6.2,22.3和31.5。以第一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经济结构的不尽合理。从1996年至2002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从68.3调整到46.2;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从15.2提高到22.3;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从16.5上升到31.5。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已初见成效。42002年,市域总人口80.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7.0万人,市域非农化水平为21.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1997年至2002年,人

14、口平均自然增长率为4.8。2002年市域人口机械增长率为0.09,1997年至2002年,人口平均机械增长率为0.4。三、基础设施条件1海伦市与邻近各县、县与乡、乡与乡之间交通比较方便,市域内有滨北路贯穿南北6个乡镇,境内有东边井、海伦、赵家、扎音河、海北5大车站,全市共有市、乡级公路30条,全长436.7km,城市主要街道和白色路面达80,全市公路货运量达27万吨,客运量达198万人次。2邮电通讯以提高现代化通讯水平为目标,大力加强基础建设,农村电话全部程控化与市话联网,长途电话以光缆传输为主,实现国际国内直拔、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话均形成四通八达通讯快捷的通讯网络,全市邮电业务总量在

15、1,000万元。四、旅游资源海伦市的旅游业发展,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态。到目前为止,初步形成了东方红水库、九龙口水库为主山水旅游度假景区;以通肯河转山子森林公园,陈家店万亩红松林为主的森林狩猎旅游景区;以雷炎公园、东风南塘景区为主的园林旅游景区;以北极星市场、伦河镇、海伦市中心广场为主的商业文化娱乐旅游景区,以海北“天主教堂”、共合“三圣宫”、南兴“龙南寺”为主的宗教旅游景区,其中转山子森林公园主要保护对象是原始森林河流源头、大量古生物化石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突出了绿色环境为依托,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五、环境质量(一)水环境流经海伦市境内的通肯河、克音河、扎音河、海伦河四条河流的水质监测分析,符

16、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类标准。扎音河水质随着季节变化和工业生产情况变化很大,在监测的16项指标中,个别月份氨氮超标,COD平均值超标。通肯河地表水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标准,东方红水库水质除COD个别月超标外,其他各项指标均低于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标准。(二)工业企业废水污染状况海伦市工业废水排放量120万吨,生活污水日排放量为438万吨,直接影响水生动物的繁殖与生长。(三)大气污染的基本情况海伦市已采取集中供热的形式,大气污染较轻,大气污染主要是以烟尘和二氧化碳为主的烟尘污染。其主要污染源有工业废气;燃料燃烧;机动车尾气。全市每年耗煤46万吨,汽油0.9万吨、柴油2.1万吨,工业粉

17、尘排放量0.05万吨,烟尘排放量1.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1.6万吨。(四)噪声现状情况海伦市环境噪声源主要分为交通、工业、生活和其它噪声源三种。其中:交通噪声所占的比例为40%,最大值为昼76.8dB(分贝),夜73.5dB,平均值为昼69dB,夜65dB。工业噪声占14,Icp最大值为昼82.5dB,夜72.9dB,平均值为57.8dB,夜48dB。生活和其他噪声所占比例虽然高于交通和工业噪声,但等效声级低于交通和工业噪声,噪声的声源主要来自家庭音响的设备,社会生活噪声,目前不是我市环境噪声的主要声源。(五)固体废弃物排放情况海伦市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已达220吨/年,其中工业废物120吨 /

18、年。生活垃圾100吨/年,全市固体废弃物危害较大的是城市垃圾,由于没有处理厂及固定的堆放场地,春夏污染物腐烂,在降雨时溶入水中,经流、渗透污染河水和地表水。六、历史沿革海伦,原名苏拉亲咀子。位于黑龙江省中部,绥化地区东北部。全市总面积为4,551km2。光绪二十四年设通肯副都统衙门,光绪三十一年设通肯直隶厅,后改海伦府,辖今青冈、拜泉两县。民国时期,改海伦府为海伦县。伪满时期,实行保甲制。伪康德5年,改保甲制为街村制。1945年11月9月,海伦县人民政府成立,属黑龙江省管辖(省会在北安)。1947年2月7日,改属黑嫩省(省会驻齐齐哈尔市)第一专员公署(驻北安)。1947年9月17日,撤销黑嫩省

19、和第一专员公署,设立黑龙江、嫩江两省,海伦县归属黑龙江省(驻北安)。1949年5用,黑龙江、嫩江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市),海伦县归属黑龙江省。1956年3月6日,划归黑龙江省绥化专员行政公署(驻绥化)。1958年8月27日,绥化专员行政公署迁往哈尔滨市,改名松花江专员行政公署,海伦县乃属松花江专员行政公署管辖。1965年6月,松花江专员行政公署迁回绥化,更名绥化地区行政公署,1990年设海伦市。第三章 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回顾随着海伦市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人口、土地使用、郊区发展、市政设施等方面对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海伦市人民政府委托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

20、院编制的上一轮海伦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10)迫切需要修编,原规划要点如下:1规划年限:19992010年。2规划人口规模:至2010年人口为16万人。3规划用地规模:至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030.82hm2。4主要规划举措(1)海伦市城市性质:海伦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以食品加工和塑料工业为主,以建材与农用机械加工业为辅的小城市。(2)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城市中心不变,建设用地向北发展,少量向西发展。(3)根据有关规范标准编制了各类专项工程规划。5上一轮总体规划实施情况上一轮总体规划在海伦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实施,对海伦市的城市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

21、用。但上一轮规划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路网局部规划有些不尽合理;公共设施用地布局较散;市区内的零散工业布置过多,特别是市区南部的亚麻厂用地,影响镇区的环境景观;公共绿化用地略嫌不足且过于零散。第四章 海伦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 市域城镇体系发展与建设条件综合评价一、区位条件较好,有利于海伦市的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海伦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市域东部与绥棱相接;西隔通肯河与齐齐哈尔的拜泉县,绥化市的青冈,明水三县相望;南部与望奎县、绥化北林区毗邻,北隔通肯河与黑河市的北安接壤。海伦市南距省会哈尔滨约227km,距绥化市约122km。北距区域性中心城市北安约103km。从经济地理位置角度来看,海伦市的

22、区位条件较好,有助于海伦市的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二、土地面积较大,土地资源丰富,耕地资源优良。有利于发展现代化农业和绿色农业。海伦市行政辖区内土地总面积466,725.6hm2,其中耕地293,405.5 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2.9,园地106.8 hm2,林地61,355.6 hm2,占13.1,;牧草地3,098.4 hm2,占0.7,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1,573.7 hm2,占4.6,交通用地8,768.3 hm2,占1.9,水域面积29,249.6 hm2,总6.3;未利用土地面积49,168.7 hm2,占10.5。土地资源利用中具有以下几大特点:1土地利用率高达89.5,垦

23、殖率为62.9,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垦殖率是全省垦殖率25的2.5倍,反映出海伦市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的特点。2土地利用自然条件优越,耕地集中连片,地势比较平坦,土质肥沃,土壤以黑土、黑钙土、草甸土为主,是全省主要黑土地带之一,有利于机械化作业。3土地集约化水平较高。全市土地生产力水平,机械化作业面积、单位面积施肥量、有效灌溉面积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是黑龙江省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三、市域内交通网络系统业已形成,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市域内铁路、高等级公路、一般公路构成了良好的交通网络系统,农村公路网目前已形成“一纵两环三横”的公路网主骨架。海伦市域内滨北铁路(哈尔滨至北安)由南向北直通而过。

24、绥化至北安公路属国家二级公路技术标准,水泥混凝土路面。海伦至望奎海伦段全长78.5km,海伦至拜泉海伦段35.9 km,海伦至明水海伦段66.6 km。这三条县级公路是海伦市连接西部市县大庆、齐齐哈尔、明水、望奎、青冈、拜泉和市域十三个乡镇的主要干线公路。市域乡级公路南部有南环公路,由海伦起到海南乡、共荣乡、福民乡至海兴镇与海明路相连,北部有北环公路,由海伦至向荣乡、爱民乡至海北镇与绥北公路相连,各乡镇公路与主干线公路相连,东部地区有海伦至东方红水库公路、海伦至红光农场公路与主干线公路相连,形成了以市镇为中心“一纵两环三横”的公路网系统。这些公路除绥北公路属省道二级公路外,其余都属县级三级公路

25、技术标准。海伦市良好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市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四、市域水资源不够丰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域经济的总体发展进程。海伦市位于小兴安岭南坡,松嫩平原东北边缘与小兴安岭相接地带。在构造部位上,东北部为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小兴安岭隆起,西南部广大地区第二沉降带松嫩陷的北部边缘,地处两个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衔接地带,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海伦市幅员辽阔,总的看是“二山一水七分田”,水资源包括水库、河流、泉水、地下水。全市水资源量为5.81亿m3,其中地下水资源为1.70亿m3,地表水资源量4.11亿m3,在水源总量中,供开采用的补给量为1.57亿m3。近年来,海

26、伦市已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三大工程体系。现有的水利工程在保障工农业生产,满足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全市已建了大中型水库五座,小型水库30座(包括海伦农场一座,红光农场一座)总净调节水量1.21亿m3,其中大中型水库占85,调节水量1.03亿m3。本市地表水资源量仅为4.11亿m3,市人均和亩均水量只是省人均或亩均水量的21,水资源不够丰富。建国后,海伦市修建大量的水利工程,为农业的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粮食产量,发展效益型农业,减少旱涝灾害起到很大作用。目前,我市的蓄、引、提等水利工程的修建,使净调节量达1.55亿m3。地下水开采资源一般不丰富。但

27、松散岩类孔隙水较富于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前者是富水区,在伦河及共合一带,开采模数7.269.23万吨/年km2,其余地区为2.174.10万吨/年km2;后者开采资源不丰富,开采模数0.722.49万吨/年km2。总体来说,市域的水资源条件不是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市域经济的发展。五、矿产资源比较匮乏,可利用矿产资源品种单一。海伦市地下矿产资源匮乏,矿种数量少,到目前为止,仅发现有二十余种,主要是粘土、砂石、泥炭和矿泉水等非金属矿。(一)黄粘土黄粘土是海伦市的优势矿产资源,广泛分布在全市各个乡镇,蕴藏极其丰富。它的主要用途是烧制砖瓦厂,年开采黄粘土20万吨,年产砖瓦520万块,是海伦市建材工

28、业的骨干行业。(二)建筑砂石建筑砂石主要分布在双录林场的哈拉巴山和鹿马山,品种主要有块石、花岗石、青石等,现有采石场15个,每年生产块石30,000m3左右。鹿马山盛产青石,每年生产石头15,000m3左右。(三)其它矿产矿泉水分布在海伦市的海南、丰山等地,现都已建厂经营上市,并已占领市场,成为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饮料之一。此外,还产有膨润土,发现大煤田,砂金砂等其它一些矿产资源,只待时机成熟后开采。六、市域林草资源比较丰富,为维护市域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天然保障。海伦国营林场公司总经营面积为49,548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7,118 hm2,占74.9%;非林业用地面积12,430

29、hm2,占25.1%,森林覆盖率为60%。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为29,711 hm2,占80%,无林地4,444 hm2,占12%。主要树种有红松、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冷杉、山杨、白桦、柞树等。森林资源因受各种自然因素的限制,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天然次生林主要分布在半山区,在林木树种结构上,丘陵漫岗地带基本是以落叶松、杨树为主的用材林,水土保护林; 在平原地带多数营造了以落叶松、樟子松、杨树为主要的农防林,从而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小气候。市域草原呈零星分布状态,连片大面积草原较小,草质优良,为海伦市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全市现有草原面积44.1万亩,其中乡镇草原面积26.

30、5万亩。我市盐碱地中没有草原,多数草原都处在低洼地带及泡子周围,许多沼泽地也被包括在草原面积当中,按其产品的特点,可分为小叶樟、杂灯草、原群落、小叶樟群落和苔头塔头群落。低洼地带主要有芦苇、浮萍和三棱草,草质长势繁茂,提供较多的燃料资源。七、市域绿土特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有利于发展市域特色经济。海伦市的山特产品资源十分丰富,有猴头、木耳、蘑菇、山葡萄、榛子、荠菜、蕨菜等十几种,尤其是蕨菜资源丰富,采集后远销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随着加工绿特产品技术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形成绿特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八、市域人口和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足2002年末,市域共有七个建制镇、十六个乡。总人口为80.8万人,其中非工

31、业人口为17.0万人。劳动力总数为41.2万人。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九、市域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传统经济结构远未打破。2002年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31.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14.6亿元,第二产业为7.0亿元,第三产业为10.0亿元。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6.2%、22.3%、31.5%。呈现:结构型态。显然,市域经济仍处于传统农业经济的阶段,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速度较缓慢,这是制约市域总体经济水平落后的重要原因。十、社会公用设施系统比较完善2002年末,市域内的文化教育系统、医疗卫生系统、科技系统、金融系统、商贸系统等社会公用设施比较完善,能够满足市域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第二节 市域城

32、镇体系现状特点一、市域城镇居民点分布在地域上呈均衡分布形态,是典型的平原型城镇体系。根据对市域城镇居民点的散点分布测算,市域城镇居民点分布十分均衡,是典型的克里斯泰勒的正六边形分布理论的具体体现。反映出地域的历史开发过程中以农业开发为主,居民点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农业生产的组织。二、绝大部分乡镇驻地沿铁路和重要公路分布,说明乡镇成长与发育与交通条件密切相关。分析海伦市域现有的乡镇驻地分布形态,可以明确看出。有4个乡镇分布在滨北铁路线和绥北公路线上。有7个乡镇分布在海望公路线上,有6个乡镇场分布在海明公路线上,有2个乡镇分布在海拜公路线上,另有9个乡镇分布在市域南环公路上,有5个乡镇分布在市域北环公

33、路线上。部分乡镇也通过县乡公路与市域骨干交通网络相连。良好的交通系统网络是促进市域镇体系逐步发育与完善的支撑系统。三、市域内乡镇场驻地人口规模较小的乡镇占绝大比例。2003年末,海伦市域共有7个建制镇,16个集镇、2个农场,其中:驻地人口规模超过10.0万人的有一个,即海伦市市区(含海伦镇)。驻地人口规模在1.52.0万人的有二个,即海北镇,海兴镇。驻地人口规模在0.30.5万人之间的有五个,即长发乡、海南乡、伦河镇、共和乡、永和乡。其余的乡镇场驻地人口规模均在0.10.3万人,共17个。反映出驻地人口规模偏小的乡镇场占了绝大比例,为65%。这是制约市域城镇体系发育不合理,同时影响着市域经济与

34、社会的全面发展。等级规模结构不尽合理的结果就是导致集聚规模经济难以形成。四、非农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偏低,表现出市域城镇体系的发育与完善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002年末,市域非农业人口为17.03万人,占市域总人口的比例为21.1%,市域城镇人口为18.89万人,占市域总人口的比例为23.4%。无论是非农化水平还是城镇化水平的指标都较低。说明市域城镇化进程比较缓慢,目前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初期发展阶段。同时也说明与市域产业经济长期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五、市域各乡镇职能分工还未完全建立起来,特色型乡镇有待进一步明确。从调研中发现,除市区和部分建制镇已经具有综合性职能和专业性职能分工以外,

35、绝大部分乡镇还未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职能分工结构,社会劳动地域分工远未建立起来。优化职能分工结构在规划期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市域城镇体系的发育与完善必然长期处于低级水平阶段。第三节 市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一、对部分乡镇实行归并政策,实现人力资源在空间上重组,以适应市域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众所周知,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有一个适度的人口规模作前提。只有人力资源在地域空间上和产业经济布局相适应,相匹配。地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得以保障。同时,人力资源的科学布局与配置,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居民点的规模集聚效益。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服务水平。因此,结合市域内城

36、镇居民点的历史与现实发展状态。考虑到市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次规划对部分乡镇进行了归并。以期市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达最优状态。充分实现地域的整体发展。二、进一步明确各城镇的职能分工,使各城镇的发展方向和地域资源的结合更加紧密,形成各具产业特色的职能分工结构系统。随着对市域各种资源的组合特征进一步深刻认识,市域内的各主要城镇居民点在地域上的职能分工与发展方向也将清晰明确。建立与地域资源结合密切的社会地域劳动分工体系,对于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本次规划对各主要城镇进行了职能分工和发展方向予以明确,促进市域城镇体系职能分工结构进一步优化。三、依据产业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科学预测产业

37、人口的变化趋势,提出规划期内的非农业人口增长目标。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业领域转化。海伦市域总人口基数在向全省范围内是较大的,2002年末,全市总人口已达到80余万人,但城镇化水平只有16.3%,这一数字表明市域的城镇化进程十分缓慢。与市域工业化进程较慢密切相关,市域缺乏良好的工业结构体系。因此,规划期内,市域的工业化要加速发展是一个重要目标。与此相适应的,城镇化水平必然要快速发展。在继续稳定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必须加大发展力度,推动市域城镇化的进程。四、进一步明确城市的地域空间发展与布局结构,建立空间发展走廊,完善城镇集群的空间布局。规划期内,要采取不均衡发展的点轴发

38、展战略和运用增长极发展理论。对地域空间的发展有主有次地划分。形成“T”字型发展结构模式,地域的一切投入均倾向于“T”字型地带,促进其成为市域的基本骨架系统,并通过它带动其它相关地域的发展。“核心地带”的发展必然成为市域的空间增长极核和轴线,从而推动市域城镇体系向更优阶段迈进。五、加强市域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并侧重倾斜在“T”字型城镇带内。任何一个地区的资金都是有局限的,那么,使用在哪个方面对于市域的发展具有实际意义,并能有效地促使地域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结合前述的发展战略。规划期内,应将资金流导入在“T”字型地带的城镇群内,对于“T”字型内的各城镇也要有主次之

39、分进行投入。改善中心城镇和区片中心城镇以及重点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资金流向首选。第四节 海伦市城市发展定位海伦市城市发展定位的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准确地把握住城市的发展前景,一切建设活动才能有的放矢,才能避免重复浪费现象的产生。城市的各项投入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产出。有了城市的发展定位。全市人民就能够沿着目标逐步做好各项工作。围绕城市发展定位,各职能部门才能针对目标确定自身的工作目标。对海伦市的城市发展定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海伦市在绥化市域中的地位和分工,二是影响市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劣势因素的分析,三是市域内的资源组合特征,四是市域目前基础状况的分析,五是城市的未来

40、发展趋势分析。一、海伦市在绥化市域中的地位和分工从绥化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可以得到如下几个结论:1绥化市域辖区内有一个区、三个县级市和六个县。其中三个县级市分别是肇东市、安达市和海伦市。而肇东市、安达市都是“哈大齐”城市群中的重要生长极核。其发展的宏观背景是发展轴线比较明确,历史基础较好,特别是肇东市毗邻哈尔滨市,安达市毗邻大庆市,受两大重要城市的吸引与辐射能力较强,因此,其发展的水平都是比较高的。海伦市位于滨北二级轴线上,相对来说,弱于肇东市和安达市。它的发展得益于绥化市和海伦市位于同一轴线上。这样的地位决定了海伦市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滨北轴线的发育基础上。2从城镇化水平的地域差异来看,海伦市域城镇

41、化水平较低,低于绥化市平均城镇化水平近6个百分点。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海伦市的总人口基数比较大,近80余万人,仅次于北林区和肇东市。二是海伦市的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和速度都比较弱,因此,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终降不下来,导致二、三次产业人口比重偏低,造成城镇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状态。因此,海伦市在绥化市域范围内一定时期还将处于绥化市域二级城镇地位,同时在地域空间上处于偏下发展进程。这一现实,将决定着海伦市的未来发展方向的取向问题。二、海伦市的优势条件和劣势因素分析综合来看,海伦市具有如下几大优势条件:1市域的农业基础较强,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适合大农业生产,特别是大豆产业

42、的发展具备先天优势。市域的地势起伏不大,适合现代化农业发展。2农副产品资源比较丰富,为市域的工业化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工业结构和优化有着先决的优势条件,特别是食品工业的发展,有良好的资源保障。3人力资源比较充足,劳动力储备状况良好。如果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吸纳空间不断增大的话,人口与劳动力的大幅度转移将成为可能。4区位条件较好,滨北铁路和绥化公路均通过海伦市域,北有区域性中心城市北安,南有绥化市和哈尔滨市。市场的开放度可以较大地得以体现。5品牌优势较大。目前海伦市是中国优质大豆之乡,随着全国大豆专业批发市场的建成,海伦市成为中国大豆贸易的中心。打造中国大豆文化城将成为现实。其它如“松北王”,

43、“三圣宫”,“绿仙”等品牌产品也已打入了大中城市和国外市场。6市域投资建设环境比较优越目前,海伦市水环境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类标准,大气环境较好,通过集中供热的方式,大气污染较轻。市域森林覆盖率已达到52%左右。较好的生态环境为市域的投资建设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虽然如此,市域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比较严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结构处于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结构形态,并且经过多年的调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幅不快,特别是第二产业的比重增长较慢。反映出市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还很艰巨。如不切实地解决这一问题,市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将受到严重影响。1998年,市域国内生产总值为300,182万

44、元。其中第一产业为171,668万元,第二产业为57,083万元。第三产业为71,431万元。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57.2%,19.0%和23.8%。2003年,市域国内生产总值为326,386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为140,141万元,第二产业为78,303万元,第三产业为107,942万元。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42.9%、24.0%和33.1%。由此可以看出,市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增幅水平直接关系到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2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中,等级规模结构呈现出乡镇居民点数量多,驻地人口规模偏小乡镇占较大比重。2002年末,在全市7个建制镇、16个集镇中,有1

45、5个乡镇驻地人口规模在1,0003,000人之间。有5个乡镇驻地人口规模在3,0005,000人之间。那么,全市驻地人口规模在5,000人以下的就占20个。城镇规模偏小,严重制约了城镇的集聚效应的形成。就等级规模结构而言,市域城镇体系处于低级水平阶段。地域的城镇化水平难免较长时期内处于低水平状态。直接影响市域城镇体系优化。3人力资源中的人口素质问题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制约市域经济与社会的整体发展。在2002年,市域大学本科程度的人数只有1,28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万分之十六,即每万人中才有十六人。大学专科人数为8,392人,占全市总人口的千分之十。而文盲、半文盲却占15.0%。这样的比例

46、反映出市域人口资源中,整体素质比较低下。对于市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制约因素。三、市域各类资源组合状况良好,有利于市域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1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突出表现在土壤资源、水文资源、气候资源的组合良好,农作物的生长具有较好的资源和条件基础。特别是大豆生产、马铃薯生产、中草药材生产能够适宜市域的先天条件。2生态环境条件良好。为投资建设提供了保障。3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足。2002年,市域劳动力人数已达到41.2万人。4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了东方红水库、九龙山水库为主的山水旅游度假景区,以通肯河转山子森林公园,陈家店万亩红松林为主的森林狩猎旅游景区,以雷炎出园、

47、东风南塘景区为主的园林旅游景区;以北极星市场、伦河镇、海伦市中心广场为主的商业文化娱乐旅游景区;以海北“天主教堂”,共和“三圣宫”、南兴“龙南寺“为主的宗教旅游景区。综上所述,市域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环境资源等资源组合状况良好,这些均是市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因素。四、市域的基础状况分析(一)经济基础2002年,市域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31.6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22.6亿元,同比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5亿元,同比增长9.1%;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57亿元,同比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110元,同比增长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3,582元,

48、同比增长4.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1,253万元,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26万kw;目前已经形成了机械、食品、轻纺、塑料、建材等工业结构体系。第三产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二)基础设施海伦市的交通运输系统由铁路和公路系统构成。滨北铁路从市域内贯通、公路总里程已达675.71km。公路网密度为14.5km/百km2。省道里程为67.2km,县道里程为181km,乡道里程为427.5km。二级以上公路有37.6km。目前已形成“一纵、两环、三横”的公路网骨架系统。市域内电力系统中现有66kv变电所8座,主变16台,容量48.2MVA,66kv输电线路144.64km,热电联产电厂1座,装机容量6,

49、000kw,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500kw。10kv配电线路41条,2,129.72km。配电变压器1,981台,容量为136.9MVA。海伦市电网供电全部由220kv海伦一次变电所和海伦联络变220kv变电所供电,海伦一次变电所主变2台,容量153MVA,海伦联络变220kv变电所主变容量为6,300KVA,电压等级为220/66/10kv,电网系统比较完善。能够满足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2002年,市域网通、移动、联通、铁通已经逐步连接千家万户,能够确保市民的通信需求。(三)社会公用设施2002年,全市共有小学学校345所,普通中学36所,职业中学3所,医院、卫生院数为31所,邮政局所41

50、处。100%的行政村通电话。市场、集市建设已成网络系统。五、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繁荣稳定,小康目标正在迈进。作为一个农业大市,海伦市必然要充分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趋势来调整自身的发展策略。“绿色食品生产”“旅游业大发展”“城镇化快速发展”“品牌效应”等等。都是海伦市未来发展中的生长因素。市场化的城市也必须把握住时代脉搏。因此,可以预见的是有以下几大发展趋势:一是绿色农业,特别是大豆产业化和品牌化将是发展趋势因素之一,二是工业发展,完善市域的工业结构体系,建设骨干支柱性工业项目是工业化的必然选择。其中,依托地方农副产品资源,建立以食品工业,建材工业,机械工业

51、,医药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体系愈显迫切。三是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成为第三产业发展亮点。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势必增加第三产业的发展后劲。四是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必然对生活居住环境提出更高要求,相应的建材工业,市场流通等部门产业将有较快的发展。结论:从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本次规划对海伦市的发展定位得出如下结论:1以大豆产业化为先导的城市特色将不断形成。2农业大市向工业大市的转化速度不会太快。3以食品工业、建材工业、机械工业、医药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结构体系将得到逐步完善。4以旅游业为新兴产业的第三产业将有较快增长。5城镇化进程在工业化推动基础上将不断加快。6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将会不断优化。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城

52、市发展定位目标1市域经济继续加强绿色食品生产及加工产业的发展力度,成为区域性的绿色生态城市。2加强市域五大中心城镇的建设规模和发展力度,并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核”。3大力发展以旅游服务业,商贸流通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4围绕生态城市建设,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完善投资环境。5加速市域城镇化进程,逐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中心城镇,提高市域城镇化的整体水平。总而言之,在规划期内,逐步把海伦市建设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及加工基地,成为中国的“滨北重要工贸城市”。第五节 市域乡镇归并方案一、归并原则在规划期内,拟将市域部分乡镇进行归并,进一步整合市域的资源要素,促进市域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53、。提高市域城镇化水平。1驻地人口规模偏小的乡镇向驻地人口规模较大的乡镇归并;2经济实力较弱的乡镇向经济实力较强的乡镇归并;3综合发展条件较差的乡镇向综合发展条件较好的乡镇归并;4未来发展潜力不足的乡镇向未来发展潜力较强的乡镇归并。按照以上四大原则,本次规划拟对以下几个乡镇进行归并。二、归并方案1爱民乡、扎音河乡归并至海北镇。2联发乡归并至共合镇。3百祥乡归并至伦河镇。4丰山乡、福民乡归并至海兴镇。第六节 市域城镇经济区划为了实现社会劳动的地域分工,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的职能分工结构体系,突出市域各区片的产业特色,对市域进行城镇经济区划,从而整合市域空间资源。一、以海伦镇为中心的市域中部城市经济发展

54、区。该区包括海伦镇、长发乡、向荣乡、东林乡、乐业乡、东风镇以及红光农场、海伦农场。该区产业经济发展方面,重点加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提高投资环境,其中东风镇要继续加强生态城镇的示范作用,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海伦农场、红光农场要继续加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力度,形成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加工基地。向荣乡、长发乡、东林乡和乐业乡要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郊型农业,形成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二、以海北镇为中心的市域北部城镇经济发展区。该区包括海北镇和双录乡。该区在产业经济发展方面,要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海北镇要重点形成特色工业生产体系,大力发展流通贸易业和交通运输业。双

55、录乡要加强特色农业生产,同时注重流通贸易业的发展。海北镇要注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三、以海兴镇为中心的市域南部城镇经济发展区。该区包括海兴镇、祥富镇、共荣乡和海南乡。其中海兴镇、祥富镇要大力发展城镇地方工业,形成具有特色的工业结构体系,共荣乡和海南乡要注重发展特色农业,并形成良好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四、以共合镇为中心的市域西部区片城镇经济发展区。该区包括共合镇、永和乡和前进乡。该区的共合镇要加强城镇工业发展。永和乡和前进乡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和绿色生态农业。五、以伦河镇为中心的市域西南部城镇经济发展区。该区包括伦河镇、永富乡。其中伦河镇要继续大力发展城镇工业,形成城镇工业结构体系,并注重发展沿路经济

56、。永富乡要注重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伦河镇要注重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第七节 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总体来看,海伦市总人口增长幅度不大。1997年到2000年,海伦市域总人口均在79万余人徘徊。直到2001年,总人口才突破80万。每年增幅达5,000余人,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在5.0以下,根据国家有关人口政策,分析市域的人口增长趋势。预计到2020年,市域总人口预计要发展到90万人左右,由于人口机械增长历史变化较小,市域人口增长主要以自然增长为主,因此,市域总人口的增长绝大部分是自然增长。2002年,市域城镇化水平为23.4%,根据市域乡镇归并情况,将有部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中来,

57、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不断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到2020年,市域城镇人口可以发展到28.5万人左右。届时,市域城镇化的水平可以达到32.0%左右,城镇化进程将步入到快速增长阶段。第八节 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一、等级规模结构在规划期内,对市域乡镇的人力资源布局进行重组,实施乡镇归并政策,对部分乡镇进行归并。同时,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区域中心城镇转移。到2020年,力争形成一级中心城市一个,即海伦市区,驻地人口规模达到20.0万人;二级区片中心城镇二个,即海北镇、海兴镇,驻地人口规模达到2.03.0万人;三级次级区片中心城镇二个,即共合镇、伦河镇,驻地人口规模达到1.02.0万人;四级一般性城镇和集镇

58、十四个(其中包括两个农场驻地),驻地人口规模控制发展到1.0万人以下(见表1)等级规模结构规划表(20032020)表1等级地位规划驻地人口规模(万人)城镇名称一市域中心城镇20.0海伦市区二区域中心城镇2.03.0海北镇、海兴镇三次级区片中心城镇1.02.0共合镇、伦河镇四一般性城镇和集镇1.0万人东风镇、东林集镇、向荣集镇、长发集镇、乐业集镇、双录集镇、永和集镇、前进集镇、祥富镇、共荣集镇、海南集镇、永富镇、海伦农场驻地、红光农场驻地。二、职能分工结构在规划期内,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分工体系。(见表2)职能分工结构规划表(20032020)表2城镇职能分工与发展方向海伦市区海伦市域政治、

59、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以食品工业和塑料化工为主,以建材工业、农用机械修造为辅的城市。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同时注重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海北镇市域北部区域的中心城镇,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中心型城镇,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同时注重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海兴镇市域南部区域性中心性城镇,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中心城镇,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时注重加强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共合镇市域南部次级区片中心镇,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伦河镇市域南部次级区片中心城镇,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东风镇以绿色生态城镇建设为目标,成为市域重点示范性城镇,以

60、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为主。东林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建立蔬菜生产基地。向荣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建立蔬菜生产基地。长发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建立蔬菜生产基地。乐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建立蔬菜生产基地。双录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永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立畜牧农业生产基地前进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立畜牧农业生产基地祥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共荣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海南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永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海伦农场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红光农场现代化

61、农业生产基地三、空间地域结构规划期内,沿滨北铁路和绥北公路以及海望公路形成市域城镇重点发展地带,并通过市域中心城市,市域区片中心城镇,市域次级区片中心城镇以及一般城镇和集镇共同形成三级城镇体系结构,推动市域经济整体发展。第九节 市域基础设施综合规划一、交通系统规划目前,市域交通运输系统由铁路和公路系统构成,滨北铁路从市域中部通过,途经东风镇、海伦镇、海北镇。公路系统由以市区为中心一纵(绥北公路由南向北)、两环(南环、北环公路)、三横(海望、海拜、海明)构成,公路交通已成网络系统,这条公路除绥北公路属省道二级公路外,其余都属县级三级公路技术标准。总体来看,市域公路交通系统还存在公路技术等级偏低,

62、基础较薄弱,高级次高级以上路面所占的比例太少,就三条县级公路而言,还有的属于砂土改善路面,雨季通行能力受到影响,很难适应公路快捷、方便、舒适、发展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市域经济的发展。为此,在规划期内,规划乡级公路为二级公路,村级公路为三级公路。对交通量大,繁忙的线路,公路优先上马,优先改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路况较差,等级较低,有特色经济的地区优先发展,可开辟专用公路。公路网布局方案明细表序号线路名称主要控制点规划等级里程(km)备注1海伦望奎共合镇、伦河镇278.52海伦明水祥富镇、海兴镇、丰山乡、伦河镇266.63海伦拜泉前进、永和235.94海伦景家店东林乡、双录林场、景家店林场270合计2511海伦东方红水库东林乡、双龙、双山223.5含东方红扎音河7.6km、海伦铁路东振东5km2护城海北向荣乡、爱民乡、爱国村248.73海伦海兴海南乡、共荣乡、福民乡260.94东边村海叶路边井村、东风镇、海丰村224.15海伦新曙光水库五行、文明、群英、连山228.66永富海望界永富乡、新兴村213.47爱民九龙口水库爱民、爱政、爱众211.08共合百兴联发乡216.99海兴荣富共合镇、永和乡237.410乐业海望界向阳村、祥富镇、共荣乡238.411丰山乡海拜路丰护村、联发乡、利兴村238.31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