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市流动儿童的生存及受教育状况问题4900字

上传人:lis****666 文档编号:60666540 上传时间:2022-03-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1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关于北京市流动儿童的生存及受教育状况问题49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于北京市流动儿童的生存及受教育状况问题49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于北京市流动儿童的生存及受教育状况问题49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关于北京市流动儿童的生存及受教育状况问题49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北京市流动儿童的生存及受教育状况问题4900字(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关于北京市流动儿童的生存及受教育状况问题4900字 摘要:将在分析北京市流动儿童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通过从性格心理、健康保健及教育等三方面与本地常住儿童的比较,揭示当前北京市流动儿童生存和受教育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毕业关键词:北京市;流动儿童;生存状况;受教育状况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262-02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方式由“单身外出”向“举家迁徙”的转变,北京市流动儿童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流动儿童性格忧郁、孤独感强、计划免疫率低、受教育状况欠佳等一系列社会现象开始涌现,且受教育问题表现的最为突出。如何解决好流动儿

2、童问题将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因为它不仅关系着流动儿童的生存权益保障,更关系着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一、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基本特征1.流动儿童的规模增长速度很快。1997年全市流动儿童为15.5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6.73%,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市的流动儿童规模扩大到19.4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9.15%,19972000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77%;到2006年,全市流动儿童约50.4万,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4.1%,20002006年间的平均增长率升至17.25%1。2.流动儿童的流动时间一般较长。1997年北京市外来人口普查结果分析显示,35岁

3、流动儿童中有较多自出生后就生活在北京,而614岁流动儿童中在京生活超过五年的也较多。3周岁和4周岁儿童在京流动时间超过三年的比例分别为32.34%和35.22%,5周岁儿童在京流动时间为五年的占20%,812岁儿童在京流动时间为五年以上的比例均在35%以上2。二、北京市流动儿童生存及受教育状况的问题表现(一)流动儿童性格心理上不良因素的发生率高于本地常住儿童一方面,流动儿童家长缺乏对孩子进行言语、思想、行为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流动儿童自身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缺乏真假是非的辨识能力,因此,流动儿童极易出现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内化行为表现突出。2006年11月,周

4、皓等对北京市某区的“流动儿童教育与社会融合状况跟踪调查”显示,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和抑郁感均高于本地常住儿童。并且,反映孤独感分布状况的标准差表现为流动儿童数值低于本地常住儿童的,说明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分布较为集中3。2008年“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组对北京市806 名流动儿童和319 名城市儿童进行问题行为调查显示,流动儿童的内、外化问题行为显著高于城市儿童4。(二)流动儿童的医疗保健状况差于城市儿童由于流动儿童家长难以及时获得预防接种信息,对计划免疫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也较低,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状况远远落后于城市户籍儿童,建卡(证)率、免疫接种覆盖率相对较低。2004年郭春晖等对北京市138名5

5、岁及以下流动儿童进行计划免疫情况的调查发现,建卡率为94.9%,其中出示接种卡的45名流动儿童的四苗覆盖率为62.2%,五苗覆盖率为37.8%,而城市儿童的建卡率、接种率和覆盖率均为100%5。(三)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与城市儿童相比较为恶劣1.流动儿童难于进入北京市公立学校就读。首先,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时必须提交证明材料,没有证明材料或证明材料不齐全的流动儿童无法在公立学校入学。2002年北京市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中第6条规定,流动儿童少年须持其父母在本市的暂住证和外来人员就业证等证明材料在所在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申请开具“在京借读批准书”。流动儿童少年

6、持“在京借读批准书”和原就读学校出具的学籍证明,方可向暂住地附近学校申请借读6。但对于许多流动儿童家长来说,办理到所有的证明文件是一件难事,使不少流动儿童不得不在私立学校或打工子弟学校就读。2008教育蓝皮书中指出,2006 年北京市教委统计表明,总数约40万流动儿童中,就读于公立学校的仅占62%。其次,公立学校的就读费用超出了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进而成为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又一制约因素。2003年,据北京市某教委统计,公立学校儿童每学期需交1 000元2 500元7。而2006年杜文平等调查发现,流动家庭月收入在500 元以下的占被调查家庭的19.6%,801 元以下的占47%,1

7、 001 元以下的占69%8。最后,流动儿童因户籍问题而无法获得参加北京市高考的报名和考试资格。2009年3月,国家教育部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再次明确规定“申请报考高等学校的所有考生,须在其户籍所在省(区、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的规定时间和指定地点报名”,而流动儿童只能回其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2.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生存能力较差。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落后。教室的设置极为简陋,多媒体、电脑等教学工具以及图书馆、体育场等教学文化设施都较缺乏,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差。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不少老师还一人负担多门科目,师资力量严重不足。2001年,海淀区

8、行知学校仅有35%的教师曾任教于国家的正式学校(包括农村学校)或是师范学校毕业;其余65%的教师没有任何从教经验9。200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多元文化教育中心承担的“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项目”的试点学校中,37.5%的老师所负责的教学科目在2门以上10。打工子弟学校既面临着“是否合法”的问题,又面临着被拆除和搬迁的窘境。2006年起,北京市各区县都基本停止了对打工子弟学校的审批,其中朝阳区于当年8月决定不再审批新的打工子弟学校。10按北京市城乡一体化的规划,2010年6月前,朝阳区、丰台区、大兴区等将陆续完成面积不等的搬迁,这次搬迁同时涉及到3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会有万名流动儿童的就学受

9、到影响11。三、相关对策建议(一)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参与的流动儿童情感支持网络12流动儿童家长应做好与孩子间的亲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疏导孩子出现的不良情绪,并多对孩子加以鼓励,确保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学校应给予流动儿童更多的关注,老师应鼓励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主动交往,努力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并适当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流动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社区应增加对流动儿童的照顾,将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怀和教育作为工作的内容之一,使流动儿童能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和帮助。(二)提高流动儿童的医疗保健水平加强流动儿童的登记和管理工作,保护流动儿童享受北京市社会服务

10、的权利。应积极将流动儿童的登记和管理工作纳入到城市人口的管理体系,并建立健全流动儿童登记系统。各社区在提供服务时,应做好儿童计划免疫等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提高流动儿童家庭的卫生保健意识和利用公共服务的能力13。(三)改善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1.维护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实现公办教育资源的享用均等化。加强政府的资金投入,逐步放宽公立学校对流动儿童的入学条件要求。北京市各区县应试行并确立将教育经费的划拨标准更改为按照包括借读生在内的实际在校学生数来划拨,对于朝阳、丰台等流动儿童的集中区和接受流动儿童较多的公办学校,市财政部门应给予专项补贴。同时,还应对贫困流动儿童设立专门津贴,或对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

11、校后的书本费、校服费等费用实行减免8。公立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也应力图放宽流动儿童的入学条件,逐渐取消烦琐的就学手续,减轻各种“证件”对流动儿童入学的束缚。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流动儿童受教育的制度壁垒。上海市已经在原有户籍改革的基础上尝试新的进展,该市于2009年2月出台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14。其中对流动人口申办上海市户口做了具体的规定,且规定流动人口的子女可以随迁,这对北京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行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2.规范打工子弟学校,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提高打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环境。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补贴、经费资助等资金

12、支持的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各种社会捐赠,积极动员公办学校将其图书馆以及部分闲置的校舍、教学器材等或无偿或适度有偿地提供给打工子弟学校15。 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一方面,要提高现有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授课水平,加强对他们的组织培训,教育主管部门等应对其给予一定的培育机会和条件。另一方面,打工子弟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也应做好新加入教师的把关工作,并提高自身对教师的吸引力以壮大教师队伍。加强对打工子弟学校办学的规范、管理和监督,确保此类学校良性发展。市政府应逐步规范和承认打工子弟学校的法律地位,给其一定的制度化发展空间16。加强对打工子弟学校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大力实施教学评估,实现打

13、工子弟学校规范化、科学化发展。针对三十多所打工子弟学校的搬迁问题,相关部门应切实了解民情,结合实际对在校流动儿童进行妥善安置,努力杜绝流动儿童因学校搬迁而失学的情况发生。参考文献:1段成荣.关注流动儿童问题 促进和谐社会EB/OL.http:/www.xianfp.省略/Index/Catalog117/2598.aspx.2段成荣,周皓.北京市流动儿童少年状况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1,(1):10.3周皓.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比较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8,(6):9.4李晓巍,邹泓,等.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56.5郭春晖,安琳,

14、等.138名北京外来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现状:第15卷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4,(6):335.6北京市教育委员会,http:/www.bjedu.省略/bjedu/78532635193769984/20050902/11379.shtml.7北京社科门户网站,http:/www.bjpopss.省略/bjpssweb/n24644c35.aspx.8杜文平.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现状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6,(9):31-33.9吕绍青,张守礼.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基本情况EB/OL.http:/www.省略/newsinfo.asp?newsid=5269410徐林林.北京

15、市打工子弟学校的生存状况浅析EB/OL.省略ier.省略/snxx/wenxian/snxx_20091021084130_8985.html.1130多所打工子弟学校拆迁 北京万名学生面临失学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省略/edu/news/2010/02-24/2135899.shtml.12高全蓉.再议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思考J.科技信息,2008,(33):629.13中国儿童中心,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流动人口中儿童状况抽样调查J.中国妇运,2005,(6):10.14上海人事EB/OL.http:/218.242.131.171/sxbftz.jsp.15许洵.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新视野,2009,(4):87.16段成荣,梁宏.关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调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5,(1):1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