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热点素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634914 上传时间:2022-03-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热点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热点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热点素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热点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热点素材(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热点素材一、哲学理论(一)辩证唯物主义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 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 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

2、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 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 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 沉,丧失斗志。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 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4规律的客观性和

3、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 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 动是不存在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 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造福于人类。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4、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 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 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 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

5、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 、 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 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真理的条件性

6、和具体性表明,真 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3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 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 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 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7、(三)唯物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 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 存在的。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 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

8、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 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 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 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 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和

9、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 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 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 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 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

10、视 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 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 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 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 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6发展的观点及方法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

11、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 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对待问题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7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 发展的总趋势。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 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 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8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1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 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 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事情上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 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9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10

13、.矛盾(客观性)的观点及方法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 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1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 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 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 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12.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

14、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 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1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15、。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 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 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2)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 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4. 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

16、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 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 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 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 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 决,统筹兼顾。15.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

17、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 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即支流。16. 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 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 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17. 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辩证的否定,是

18、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 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 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 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18.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

19、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 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 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四)唯物主义历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 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

20、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社会实际,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两大基本规律是指:(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 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 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 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

21、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 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两大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 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

22、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群众观点 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二、申论名言警句集锦1.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孔子)2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宋范仲淹)3.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宋王安石)4.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汉王符)5. 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宋吕祖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67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8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9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明末清初黄宗羲)10. 水有源,故其流不

23、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宋胡宏)11.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汉王符)12.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3. 为政,通下情为急。14.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15. 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唐李世民)(明薛瑄)(汉荀悦)(宋张端义)(明谢榛)16. 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17. 举大事,动众情,必协众心而后济。不能尽协者,须以诚意格之,恳言入之,如不 格不入,须委曲以求济事。(明吕坤)18. 取天下,守天下,只在一种人上加意念,一个字上做工夫。一种人是哪个?曰民。 一个字是什么?曰安。(明吕坤)19.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20. 制国有常,而

24、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战国策)21. 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明刘基)22. 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宋李觏)23. 一指之穴,能涸千里之河;一脔之味,能败十世之德。(清唐甄)24. 以言伤人者,利于刀斧;以术害人者,毒于虎狼。(宋林逋)25.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孔子)26. 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27. 俭节则昌,28. 窃人之财,29. 为政戒贪。 还从宽大养廉隅。30. 人之行贿,(汉杨雄)淫佚则亡。(墨子)以之为盗,况贪天下之功为己力乎。 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本;

25、(古对联)并非所愿。只是行之有利,不行有虑。(唐陆贽)(元王冕)(孔子)养廉唯俭。俭己俭,俭人非俭,因之,肃贿风,由上起。上之所为,以导下也;上所不好,以检下也。31.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32. 人无钢骨,安身不牢。(明施耐庵)33.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34. 公则生明,廉则生威。(清朱舜水)35. 廉者憎贪,信者疾伪。(唐陈子昂)36.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清初黄宗羲)37. 贪爱沉溺即若海,38. 业精于勤荒于嬉,39. 历览前贤国与家,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明末利欲炽然是火坑。 行成于思毁于随。 成由勤俭败由奢。(重

26、订增广)(唐韩愈)(唐李商隐)40.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41.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兀白朴)42. 救奢必可俭约。(南朝范晔)43. 夫为国者,由为家边,计财力之所任,审趋舍之举动,不营难成之功,捐弃分外之 役。(唐房玄龄)44.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唐房玄龄)845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明冯梦龙)46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经)47. 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职高一步,责任便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明吕坤)48. 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乘、群臣怨、百姓乱。(淮南子)49. 任之虽重,信之未笃;

27、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唐吴兢)50. 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 (晋葛洪)51. 疑则勿用,用则勿疏。(唐白居易)52. 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功成考,则治乱暴而明,善恶信则直。(汉王符)53. 不临难,不见忠臣之心;不临财,不见义士之节。(宋林逋)54. 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清梁佩兰)55. 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清魏源)56.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57. 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管仲)58. 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

28、能畜无用之臣。(三国曹植)59. 出政施教,赏善罚暴。(墨子)60.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明张 居正)61.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62. 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荀子)63. 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荀子)64. 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唐元结)65. 赏无度则费而无恩,罚无度则戮而无威。(孙武)66. 善为政者,刑先于贵,后于贱;重于贵,轻于贱;密于贵,疏于贱;决于贵,假于 贱。(清唐甄)67. 罚必施于有过,赏必加于有功。(北齐刘昼)68. 赏不当功,则不如无赏;罚不当罪,则不如

29、无罚。(宋张孝祥)69. 稂莠不锄,嘉禾不茂;冤愤不泄,戾气不消。(明张居正)70. 不以喜以加赏,不以怒以加罚。(晏婴)7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72.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宋朱熹)73.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汉王允)74. 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不到头。(唐吕岩)75 .中人以上,可以语以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以下也。(孔子)76.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77.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78.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79. 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情则乱。(墨子)80. 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定理者,知人而已矣,安民而已矣,进贤远奸而已矣。无定法者,一兴一废一繁一简之间,因乎时而不可执也。(清王夫之)1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