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cel****303 文档编号:60598430 上传时间:2022-03-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与对世界的考。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对待自然、社会与人生的变化与开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与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与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与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原那么与根本方法。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表达世界

2、观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区别:联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哲学: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根底,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开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1、什么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2、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根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思维与存在的关

3、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答复的问题。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4、唯物主义的三种根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唯物主义的三种根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想,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根底上,丰富与开展

4、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与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提醒了物质世界的根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开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阔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XX,是我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5、唯心主义的两种根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附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

5、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与要求。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与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历与认识成果。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与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预见与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开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发动与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根底、自然科学根底与直接理论来源:阶级根底:无产阶级的产生与开展、自然科学根底:从“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开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内核批判地吸取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第

6、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根底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及其精华与活的灵魂 邓小平理论及其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本质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理解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当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7、。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与实践的意义: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可以在认识与把握规律的根底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与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微妙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根底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XX。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方XX: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

8、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在实践中检验与开展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开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与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根底。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根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什么是联系?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

9、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与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XX意义:方XX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多样性注意分析与把握事物存在与开展的各种条件。3、整体与局部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XX意义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与开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局部是事物的局部与开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方XX: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4、系统的含义、根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根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与内部构造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

10、认识事物。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开展观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开展?即开展的实质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与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开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开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2、开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开展的、人类社会是开展的、人的认识是开展的。3、为什么事物开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与远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制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与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社会领域内的新

11、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开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拟完善的过程。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与竭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意义: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既要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制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承受挫折与考验。4、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含义: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开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与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

12、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相互关系:1事物开展总是从量变开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根底上开场新的量变。4事物的开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根底上开场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5、把握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的意义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与开展。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什么是矛盾?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与趋势。矛盾的斗争性,

13、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异与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XX意义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XX: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成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XX意义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XX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根底与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那么与

14、活的灵魂。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与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XX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方XX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6、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开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开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附属地位、对事物开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7、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

15、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8、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开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开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1、辨证否认观原理及其方XX意义辨证的否认,是事物自身的否认,即自己否认自己,自己开展自己。辨证的否认是开展的

16、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与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认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存与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与开展的根底。辨证否认的实质就是“扬弃。辨证的否认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认一切。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注重开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3、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开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与文化的开展。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

17、关系可以比拟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加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理解推动社会运动、变化、开展的两对根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经济根底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根底。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根底。3、比拟并理解社会根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表现及解决方式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解决。4、了解推动社会历史开展的主体:人民群众5、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

18、,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6、理解什么是人的价值,掌握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奉献了什么。7、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思考并深入体会价值观的选择与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8、联系社会开展的规律与推动社会历史开展的主体等相关知识,明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自觉遵循社会开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阔人民的立场上。9、懂得劳动及奉献对人生的意义创造价值,体验幸福:在劳动中实现与证明自己的价值,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开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体验人生幸福。10、思考为什么强调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根底。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的。11、理解自我砥砺是一种人生的修炼,是抗挫折,抵诱惑的能力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开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