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货币合作的回顾和进展

上传人:da****ge 文档编号:60500151 上传时间:2022-03-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亚洲货币合作的回顾和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亚洲货币合作的回顾和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亚洲货币合作的回顾和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亚洲货币合作的回顾和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洲货币合作的回顾和进展(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亚洲货币合作:最新进展、问题和前景Asian Currency Cooperation: Retrospect, Obstacles and Prospect张 明摘要 亚洲货币合作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才开始起步的,“清迈协议”是迄今为止所达成的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亚洲货币合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各国之间在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上差异显著、在政治、文化和历史方面存在分歧和冲突;强调非正式性和达成共识的“亚洲传统”;区域内的大国没有承担起与自己实力相匹配的责任。尽管如此,亚洲货币合作的前景是光明的,因为亚洲各国具有货币合作的内在动力,而且相应的问题可以通过由易到难的分阶段合作进行克服。亚元的产生是

2、亚洲货币合作的终极目标,而人民币和日元很可能共同承担起核心货币的责任。关键词 亚洲货币合作 金融危机 人民币 日元Abstract: The Asian currency cooperation starts only after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Chiang Mai Initiative is the most important agreement which has been reached. The main obstacles of Asian currency cooperation are: the significant

3、differences in economic structures and development levels; the conflict in politics, cultures, and histories; the Asian Tradition, and the lack of responsibility of major countries. However, Asian currency cooperation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Single currency will be the destination of currency coo

4、peration. Before that, RMB and Japanese Yen will function as the anchor currencies in Asia.Key words: Asian currency cooperation, financial crisis, RMB, Yen作者简介 张明(1977),四川南充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和宏观经济学。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中环南路1号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4级博5班。邮编:100102。联系电话:13911013546。电子邮件:zhangyuxuan

5、。一、亚洲货币合作的回顾和最新进展亚洲区域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7年东盟的成立,其初始目的是基于政治和地区安全的考虑。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东亚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亚洲区域合作朝着经济贸易方面发展。1992年东盟倡议建立区域内自由贸易协议。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应运而生。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前,东亚各国在贸易和投资合作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在货币和金融合作方面却是一片空白。东南亚金融危机在两个层次上提出了亚洲货币合作的必要性。首先是全球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严重缺陷(IMF没有向危机国家提供及时的援助,而且援助条件相当苛刻),这促使人们转而寻求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能性。其次是亚洲缺乏像欧盟那

6、样有效的区域货币制度安排以防止危机的蔓延。因此,建立区域货币合作组织,进而实现亚洲货币一体化,成为危机带给东亚国家的最大启示。1997年9月,日本政府在IMF和亚洲开发银行会议上提出建立亚洲货币基金(AMF)的构想,倡议组建一个由日本、中国、韩国和东盟国家参加的组织,筹资1000亿美元的资金,为遭受货币危机的国家提供援助。但由于遭到美国政府与IMF的反对,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热情(特别是中国)而被搁置。1998年10月,日本以大藏大臣宫泽喜一的名义提出“新宫泽构想”,倡议建立总额为300亿美元的亚洲基金,其中150亿美元用于满足遭受危机国家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150亿美元用于满足

7、其短期资金需求。危机国家对此表示欢迎,美国政府和IMF也表示支持。日本根据“新宫泽构想”向危机国家(印尼、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提供了总额约240亿美元的短长期贷款以及贷款担保。1999年10月,东盟103峰会(东盟十国加上中国、日本、韩国)在马尼拉通过了东亚合作共同声明,同意加强金融、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对话、协调和合作。2000年5月6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亚洲开发银行年会上,东盟103的财政部长通过了日本提出的东亚“货币互换协定”(也有人称为“亚洲储备基金计划”或“货币调换融通网络”)。其主要内容是建立一笔备用贷款基金,预计将达到200亿至300亿美元,各国出资额将按照其外汇储备额比例

8、分摊,在亚洲地区发生短期资本急剧流动等情况下相互提供干预资金,以应付紧急之需;同时相互交换经济和外汇方面的信息,建立一个预防新的货币危机的监督机构。“清迈协议”是一个以双边货币互换为核心的紧急融资框架,在融资时,这一框架允许以(随时可以增印的)本国货币代替美国国债作为担保,在这一点上,它与危机爆发以前缔结的回购协定相比,对借款人而言,条件变得更为宽松。按照清迈协议框架,亚洲地区已经缔结了多个双边货币互换协定。其中,2002年3月28日,日本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之间缔结的日元与人民币之间的互换协定意义最大。这一协定允许在紧急情况下相互融通相当于30亿美元的日元和人民币。迄今中国与日本和其他亚洲各国

9、之间缔结的互换协定都是单向协定,即当对方提出要求时,将美元和对方国家货币进行交换。此次中日两国间协定不使用美元,而且是一种相互援助协定,在这一点上,更符合亚洲货币合作的精神。2000年下半年,韩国经济学家(Tae-Jun Kim、Jai-Won Ryon和Yunjong Wang,2000)提出建立亚洲借款安排(Asian Arrangements to Borrow,AAB)来对流动性不足的国家提供紧急贷款,这一安排把清迈协议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根据这个安排,每个成员国可以在所签订的信贷协议的上限之内获得贷款。这实际上是一个区域内的多边借款协议。2001年5月在夏威夷举行的东盟103财长会议公

10、告中提到了要建立早期预警系统。亚洲开发银行将帮助东盟103各国在现有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开发早期预警系统模型,并且确定和建立与此系统相关的宏观谨慎指标体系,从而能够及时发现这些国家宏观经济和资本、货币市场的脆弱性,进而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在2002年7月召开的亚欧财长会议(ASEM)上,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提出一项提案,为未来以单一货币为目标的亚洲货币体系描绘出大体的轮廓。该提案为ASEM在2001年提出的神户研究计划(Kobe Research Project)的一部份,它预测在2030年前后将出现单一亚元、亚洲央行和货币同盟。计划中的第一阶段整合应在2010年前完成,第二阶段的过渡和准备期将

11、在2030年前完成,第三阶段也是最终阶段则从2030年开始,其中包括推出亚洲单一货币,建立亚洲经济和货币同盟以及亚洲央行。最近出现的一个趋势是,建立亚洲债券基金的呼声日益高涨,并且有经济学家表示,完全可能在成熟的时候将亚洲债券基金转变为亚洲货币基金。二、亚洲货币合作面临的问题亚洲货币合作面临的最根本问题是各国在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差异显著;在政治、文化和历史方面存在着分歧和利益冲突。欧盟之所以能成功地实施欧元,主要是因为欧盟成员国在政治方面已形成了高度统一,并在这之前成功地建成了自由贸易区。在欧元区各国,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已经非常频繁,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已经得到最大程度的降低,

12、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已经高度一体化。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执行使得欧盟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占GDP的比率不断趋同,而经济周期的趋同为使用统一的货币以及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提供了先决条件。而在东亚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参差不齐,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性较差,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并且在经济政策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的偏好。亚洲货币合作需要各国主动放弃一部分货币政策的自主权,但除日本外,其他东亚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各国经济结构很不相同,保持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对于他们的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很难作到牺牲内部增长来适应外部均衡的要求。一些在出口市场上相互竞争的国家甚至还彼此实施“以邻为壑

13、”的贬值政策,这严重恶化了这些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第二个问题在于,过去30多年来松散的、非制度化的区域合作,使亚洲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亚洲传统”。这种亚洲传统有两个特征,一是强调非正式性,二是强调达成共识(Lewis,1999)。在这种传统下,缺乏制度化的监督机制和谈判机制,每个亚洲国家都想分享合作的好处,但绝不想付出合作的代价。这种强调非正式性和达成共识的“亚洲传统”并不适合区域货币合作,因为任何有效的合作关系的建立都需要通过正式的制度确保利益的妥协和合作的实现。区域货币合作意味着各国需要部分让渡制定货币政策和其他国内经济政策的自主权,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公众相信一国国内政策和国际政策之间

14、没有矛盾。而即使在亚洲最接近制度化的组织东盟内部,成员国之间也奉行互不干预原则,仅强调自愿而不强调义务。这使得亚洲各国在应对外部冲击时基本上是各行其是、各自为战,从而被各个击破。(余永定、何帆、李婧,2001)最后一个问题是这个区域里的大国没有承担起自己应该起到的责任,亚洲没有一种中心货币,例如欧元区里的德国马克。从亚洲货币合作的进展来看,日本政府在其中的确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伴随着日本贸易金融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日本在对外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的地位急剧提高,正逐步取代美国成为东亚经济贸易和金融活动的核心和主导。根据日本学者关志雄(2000)的研究,自从20世纪80年代

15、中期以来,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上升,亚洲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也随提高,这时往往还伴随着泡沫经济的扩张和资产价格快速上扬;日元相对疲软,亚洲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也随之减速,并且伴随着资产泡沫的崩溃。因此日元完全有理由成为亚洲的中心货币。但是,日元对美元汇率的动荡不定,日本银行系统的巨额坏账呆账,日本经济的积弱不振,再加上亚洲地缘政治和历史问题等多种因素,使日元作为亚洲中心货币存在太多障碍。人民币也理应成为亚洲中心货币的重要一极,但是因为人民币尚不能自由兑换,加上中国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尚不完善和不成熟,人民币还不具备成为亚洲中心货币的基本条件。三、亚洲货币合作的前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我们对亚洲

16、货币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第一,亚洲各国具有进行货币合作的内在动力。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亚洲各国意识到,不参加货币合作的成本是极其高昂的。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亚洲各国如果不能在金融货币领域达成制度化的协调机制,那么各国货币政策很可能通过溢出效应对邻国甚至整个区域经济产生影响,缺乏协调机制和谈判机制的、各自为战的货币政策必将削弱区域内金融监管的总体效能;第二,尽管亚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很大,但是它们实施货币合作,特别是汇率联动的成本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高。目前相当多的亚洲经济体采取的仍是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不用对既有汇率制度进行根本变革,只要宣布汇率联动就可迈出实质性一步;第三,在50年前,

17、欧元是比目前的亚元看起来更疯狂的想法。既然欧洲有百年战争的历史,还能够在几百年之后走向欧洲统一货币,难道我们亚洲就没有这种智慧吗?(钟伟,张明,2001)一般认为,亚洲货币合作的次序应该是:首先建立双边和多边的货币互换协议;其次应该在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上进行合作,进而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然后在汇率管理上进行合作,建立东亚汇率联动机制;最后是亚元的诞生和亚洲经济一体化(Yu Yongding,2001)。蒙代尔则认为,成立亚元应该分五步走:第一步,东南亚国家应将本币和美元汇率固定下来;第二步,固定汇率区在亚洲区内逐步扩大,形成共同的美元浮动汇率;第三步,说服日本及韩国将日元及韩元兑美元的汇率

18、固定下来;第四步,将亚洲固定汇率地区逐步过渡成货币区,形成共同货币的基础;第五步,设立由一组货币组成的共同货币,并由一个亚洲货币基金发行,令亚洲实行平行的两种货币机制(旧的国别货币和新的亚元),从而使亚元在区内流通。日元和人民币可能会共同担负起主导货币的责任。陈雨露认为,作为多国货币合作中的核心货币必须要具备五种条件,一是经济上的业绩,也就是经济实力和经济增长;二是该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很强;三是需要具备发达开放的金融体系;四是具有稳定的币值和有责任心的货币政策;五是有货币交易的网络规模。从这五方面看,中国和日本是互有消长。因此,主导货币的责任需要人民币和日元共同承担。即使人民币和日元共同担负区域

19、货币合作中的主导责任,也需要具备四个前提条件:首先要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债券市场也要足够的开放;其次美元、日元、人民币要共同作为外汇储备货币;再次中日两国货币的汇率要相对稳定;第四是两国政府需要高度的协调。迄今为止,对亚元的怀疑多于期待。亚洲区域合作的非制度性和复杂性、各成员国之间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的巨大差异都构成了亚元怀疑论者的强有力的论据。然而,感性在喧嚣中拼杀,理性则在沉默中收获。从长远利益来看,亚洲需要单一货币,全球金融稳定性三岛的出现是大势所趋。参考文献:. Lewis, Jeffrey (1999): Asian Vs. International: Structuring on

20、Asian Monetary Fund, Harvard Asia Quarterly, Autumn, Vol.3, No.4. Yu Yongding (2001):On East Asian Monetary Cooperation, Working paper series No.02, Research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Financ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保罗霍尔伍德、罗纳德麦克唐纳(1996):国际货币与金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余永定、何帆、李婧(2001):亚洲金融合作:背景、最新进展与发展前景,工作论文No.08,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 钟伟、张明(2001):全球金融稳定性三岛和亚元的未来,工作论文No.06,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