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价格的历史变动原因及影响因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379426 上传时间:2022-03-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原油价格的历史变动原因及影响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原油价格的历史变动原因及影响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原油价格的历史变动原因及影响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原油价格的历史变动原因及影响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油价格的历史变动原因及影响因素(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世界石油价格的历史变化情况回顾1.1 1973年以前的低油价阶段I960年OPEC成立以前,石油的生产和需求受西方国家控制,油价处于1.51.8美元/桶的垄断低水平。1960年9月, OPEC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成立,成立后围绕着石油的生产权 和定价权不断与西方跨国公司进行斗争。从OPEC成立到1970年,原油价格一直保持在1.82美元/桶的水平上,可见在整个 20世纪60年代OPEC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控制油价的能力微不 足道。19701973年,随着OPEC在一系列谈判中的胜利,原油价格的决定权主体开始发生 变化,原油标价出现上升迹象,到 1973年10月油价接近 3美元/桶。1.2 197

2、3年10月 1978年,油价上升与第一次石油危机期这一时期,OPEC国家在实现石油资源国有化的基础上,进而联合起来,夺取了国际石 油定价权, 并以石油为武器打击欧美发达国家, 维护民族利益。 1973年10月爆发了第四次中 东战争,油价急剧上涨,从 10月的接近 3美元 /桶涨到 1974年1月的 11.65美元/桶,造成西方国 家第一次能源危机。 1974年2月尼克松建议召开了第一次石油消费国会议,成立了国际能源 机构(IEA),能源问题成为国际政治外交中的重要议题,OPEC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19741978年原油价格稳定维持在 1012美元/桶的水平。1.3 19791986年第二次石油

3、危机及其消化阶段19791981年第二次能源危机时, 布伦特油价狂涨到 36.83美元 /桶。借助两次石油危机, OPEC从国际石油垄断资本手中完全夺回了石油定价权。1981 1986年为OPEC实行原油产量配额制的较高油价时期,布伦特油价从 36.83美元 /桶缓慢降到 27.51美元 /桶。随着非 OPEC 产油国原油产量的增长以及节能和替代能源的发展,OPEC对油价的控制能力不断下降,原油价格也开始不断回落。 1986年,油价急剧下跌到 13美元/桶左右。1.4 19861997年,实现市场定价的较低油价时期此时期,由于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 石油成本不断下降, 产量增加,国际油价的决

4、 定主体从OPEC单方面决定,转向由 OPEC、石油需求和国际石油资本共同决定的局面,国 际油价基本实现市场定价。布伦特原油均价在14.320美元/桶的水平上徘徊波动, (19901991年的海湾战争时油价出现短期大的涨落除外) 。1.5 1997年以来,国际油价短暂下跌后的大幅度上升,直至 2008年急剧跌落的阶 段受亚洲金融危机、需求下降以及 OPEC不适时宜的增产,布伦特原油价格从 1997年1月 的24.53美元/桶下降到 1998年12月的9.25美元/桶的最低价。然后从 1999年3月开始反弹并一 路攀升, 2000年8月突破 30美元/桶, 2000年9月 7日最高时达到 37.

5、81美元/桶,短短 18个月涨 幅达 3倍之多,创“海湾战争” 以来的油价新高。 2003年之后,油价更是一路持续上涨,终 于在 2008年7月创下接近 150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纪录, 并在5个月之后的 2008年底戏剧性地下 挫到 40美元以下。2009年至今快速回升高位震荡阶段油价在 2008触底之后,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回升, 油价也相应进入了回升阶段。 并于2011 年达到 115美元之后在高位宽幅度震荡。二、国际石油价格变化的历史解读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过程中, 1960年9月OPEC成立以前,原油价格在美国和跨国公 司的垄断控制下,为垄断价格; OPEC成立至1973年处于成长时期,

6、它对国际石油市场上的 影响力很小。我们在这里着重从 1973年以后石油逐步市场化以后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2.1 19731974年阿拉伯石油禁运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随之卷入了战火, 尼克松总统于 1973年 10月20日提议为以色列提供 22亿美元的一揽子军事援助时, 沙特阿拉伯宣布全面禁止 向美国的石油运输, 并且很快获得了其他阿拉伯石油生产国的呼应。1973年 10月16日,欧佩克宣布将油价从每桶 3.01美元提升至每桶 5.11美元,并宣布停止对美国和荷兰出口石油。第 二天,中东产油国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对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石油禁运。2.2 197819

7、80年伊斯兰革命和两伊战争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动,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即“伊斯兰革命” 。 1978年12月26日至 1979年3月4日,伊朗全部停止石油出口, 世界石油供应突然减少了 500万桶 /日,造成石油供应严重短缺, 石油价格从每桶 13美元猛升 至34美元。 伊斯兰革命实质上就是伊朗人民掀起的一次反美高潮。革命成功后, 伊朗关闭了美国设在伊苏边境的电子情报收集站, 使美国对苏联军事行动和核导弹实验的监视出现了缺 口;1979年3月12日,伊朗退出了美国操纵的“中央条约组织” ;同年 8月10日,伊朗副总理 萨迪克塔巴塔巴伊宣布伊朗取消同

8、美国签订的价值近90亿美元的军火合同;9月18日,伊斯兰革命委员会通过法案, 宣布废除 1943年制定的美国军事人员雇佣法,大批美国 “军事顾问”被赶走; 11月5日,伊朗宣布废除 1959年伊美签订的“伊美条约” ,禁止美国飞机和船只 进入伊朗领空和领海,霍梅尼公开支持1 1月4日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和扣留66名美国人质的事件。 紧接着, 美国宣布停止向伊朗提供武器装备的零配件, 停止购买伊朗石油, 冻结伊朗官方在美国的财产和资金(140亿美元),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等等。 1980年4月伊美两国正式断交,美国成了伊朗的头号敌人。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突袭伊朗,爆发了两伊战争。两

9、伊战争的爆发使两国的石油出口量锐减,一度曾完全中断,全球石油产量骤降, 油价在 1979年开始暴涨, 并一度达每桶 42美元。由于 1979年以后持续一年多的原油抢购使西 方国家有了较充足的原油储备, 加上沙特阿拉伯迅速提高了石油产量,到1 981年油价终于稳定在每桶3436美元的范围内。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 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 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19781980年,油价从 14.02美元/桶(以 2008年不变美元计,为 44.77美元 /桶)上涨到 36.83美元 /桶(不变美元价 93.08 美元/桶), 上涨 了 163。2.3 19851986年沙特宣布以低

10、价销售石油1985年7月,沙特国王法赫德宣布以低价销售石油,引起国际石油市场的大混乱,国际石油价格立刻大幅度下跌。其背景在于 20世纪 70年代世界石油市场经历了第一次石油危机、 伊斯兰革命和两伊战争等连续的价格冲击之后, 西方国家石油需求下降, 石油市场萎靡。 为 了鼓励消费者重新消费石油,重新夺回石油市场份额,1985年OPEC宣布以争夺市场合理份额来取代过去的限产保价政策, 从而导致 1986年油价战的爆发和油价暴跌。 这个时期, OPEC 在全球石油市场上占有绝对的价格决定权。19851986年,油价从27.53美元/桶下降到 14.38美元 /桶。在这个时期,国际油价主要由市场供需决

11、定。2.4 1989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1990年7月中旬,长期存在于伊拉克与科威特两国之间的石油政策、领土纠纷和债务问题等方面的争端日趋尖锐,同年8月2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下令突然出动1 0万大军入侵科威特。 5个月后,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伊拉克撤出侵占的科威特,本国的实力也遭到巨 大破坏。这一期间,油价从 1989年18.2美元/桶上升到 1990年23.81美元/桶。 1990年海湾危机 期间,欧佩克大幅度增加了石油产量, 以弥补伊拉克遭经济制裁后石油市场上出现的每天 300 万桶的缺口。2.5 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

12、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同年 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 冲击, 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 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 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 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 1211.47点; 28日,下跌 1621.80点,跌破 9000点大关。接着, 11月中旬,韩国也 爆发金融风暴, 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也相继破产。于是, 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

13、机。这个时期,油价在1519美元浮动。第二阶段: 1 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爆发,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 以稳定印尼盾。 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 西欧的一致 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受其影响, 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 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 1997年爆发的东 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也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 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亚洲金

14、融危机继续深化。这个时期油价从16美元 / 桶左右降到 10美元 /桶左右。第三阶段: 1998年8月初,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 一轮进攻, 恒生指数一直跌至 6600多点。 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 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 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 7.75港元兑换 1美元的水平 上,国际炒家损失惨重。同时,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 6.0 9.5:1 ,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 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 汇市急剧下跌, 引发金融危机, 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

15、金的国际炒家 大伤元气, 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和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 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 说明亚 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 具有全球性的意义。 到1998年底, 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 脱困境。 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慢,1998年经济增长仅为2.8% (据IMF数据),石油价格也因此下滑。至此时期,国际油价滑落到9美元/桶左右的低位。2.6 2001年美国“ 9 11”事件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的劫持多架民航飞机冲撞摩天高楼的自杀式恐怖袭击使美国 社会经济遭到严重打击,国际油价也受到冲击。 2001年石油价格短期涨到 24.37美元/桶。随

16、后“ 911”事件导致航空、运输和旅游业不景气,国际油价也因此一度跌 到1617美元/桶的水平。2.7 2002年委内瑞拉PDVSA公司石油工人罢工事件委内瑞拉是世界第四大石油出口国,2002年1 2月2日,委内瑞拉反对派进行以迫使查韦斯政府下台和立即举行大选为目标的全国性无限期总罢工。罢工初期声势浩大、效果明显, 委内瑞拉各主要经济部门大面积陷入瘫痪。 石油工业生产和出口的中断, 给政府财政收支造 成巨大压力。 据有关部门统计, 两个月的大罢工使委内瑞拉损失了 40亿美元, 其中包括石油 出口收入、国家税收、工业生产和商业销售等。另外,国内汽油和食品的供应出现紧张,政 府在两个月中被迫支付

17、5亿美元进口汽油和柴油。2.8 20032004世界经济强劲增长拉动需求推高油价2004年与2002年相比,石油价格从 24.93美元/桶上涨到 42.68美元/桶,上涨了 70%以上。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尤其是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国经济全面增长,世界经济在2004年强劲增长 5.1%,经济的全面增长引起石油需求增长,供需矛盾加剧,导致油价上涨。2004年全年, 欧佩克一揽子油价平均每桶 36.05美元, 比2003年均价高出 7.95美元, 并在10月下旬涨 到接近 47美元/桶。这一时期,尽管伊拉克局势、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的罢工以及产油国备 用产能的下降对油价上涨都有影响, 但主要原因是

18、石油供应从过去近 10年的整体供大于求向供不应求的转变。西方国家石油需求增长温和,OECD在20002004年年平均增幅为0.6%(IEA ),来自亚洲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地区石油需求则快速上升,并成为整体需求的主 要动力。OECD以外的亚洲地区石油需求在 2000 2004年平均每年上升约4.8%,当中需求增 长较强的包括中国、印度及韩国,其中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尤其快速,期内平均年增长约7.7%。2.9 2005年墨西哥湾飓风2005年8月下旬和9月,墨西哥湾地区发生“卡特里娜”和“丽塔”飓风。美国矿产资源管理服务局公布的数字表明,遭受飓风袭击前,墨西哥湾地区的原油日产量约为140万桶,天然

19、气日产量约为2.832亿m 3。“卡特里娜” 2005年8月29日袭击路易斯安那州,造成重大人 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导致受灾地区石油工业瘫痪,累计损失的原油产量达1.62亿桶,天然气产量损失约为222.146亿m 3。统计还显示,“卡特里娜”和“丽塔”飓风共摧毁了墨西哥湾地区113处生产平台,破坏了 457条输送管道。墨西哥湾地区发生的“卡特里娜”和“丽塔”飓风造成2005年国际油价连续上涨,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不断改写历史纪录,8月突破每桶70美元关口;现货交易在 9月突破60美元/桶,之后略有回落。2.10 2006年尼日利亚石油供应袭击事件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大产油国和世界第八大原油出口国

20、,日产原油250万桶,占全球原油产出量的近3%。2006年初以来,尼日利亚南部原油出产丰富的尼日尔三角洲地区产油设 施遇袭。由于该地区频繁发生袭击产油设施和绑架石油工人事件,尼日利亚的石油产量已从原来的日均250万桶下降了约25%,原油出口下降20%,进而影响国际油价,2006年国际油价上升了近20%。2007 2008年,美元走势和游资炒作使得油价急升骤跌本阶段国际石油价 格由2007年1月一路上涨到2008年7月,接近150美元/桶。随后的约5个月的时间,在2008年 12月下旬,油价戏剧性地暴跌到40美元以下。2007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高涨,供需平衡偏紧的局面是决定油价走高的基本背景

21、,而美元贬值、投机资金炒作则是推动油价运行的主要动力。2008年9月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使得投机炒作资金相继离场,国际油价骤跌。 主要原因为以下三方面:美元贬值是本阶段高油价的最直接推力,投机炒作是推动油价最主要的手段,金融危机爆发、投机资金离场、美元走强引起油价下跌经济疲软:1971197S197519771979 I9AI19黑I9B5 I9S7 I9S9 199119931W319971999 2W I 200320052007 200S年份三、油价影响因素的汇总在近些年的经济紊乱中, 原油期货的商品属性成份有所下降, 金融产品属性成份越来越 明显。作为一种商品, 价格受供求影响, 作

22、为一种金融产品, 价格受利率汇率等因素的影响。 长期来看, 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动力主要取决于供给和需求, 短期内的价格波动会受到石油 库存变化、汇率变动、突发事件、政治事件、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短期流向、气候异常、市 场干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通过对供求关系造成冲击或短期内改变投资者对供求关 系的预期而对石油价格产生影响。3.1 供给因素分析3.1.1 石油储量石油产量必须以石油储量为基础。 过去的几十年中, 世界石油资源探明的储量一直在持 续增加,今年BP公布的年鉴预计,全球石油储备有1.653万亿桶,按照全球每天 非常非常”保守的 0.8亿桶的消耗速度来计算,当前的世界石油储量可供全

23、球消费54年。但是,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国际能源机构( IEA )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在 2015 年以前达到顶 峰,全球石油供给逐步进入滑坡阶段。 石油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石油供需状况。 储量 降低, 说明石油需求旺盛、供给紧张,反之亦反。反映库存变化的指标有美国能源部信息署 (EIA )发布的美国原油上周储量数据等。3.1.2 OPEC 影响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非OPEC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几次石油危机促使西方石油消费国纷纷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同时大力发展节能技术,开发替代能源,减弱了石油需求的增长势头,从而减少了对O

24、PEC石油的依赖。目前,全球石油产能已接近极限,产油国缺乏剩余产能造成了市场紧张。 目前 , 全球每天剩余的石油产能估计在100万桶左右 , 仅占全球石油日产量的 1%, 而据石油输出国组织估计 , 剩余产能达到 4%左右才能保持世界市场石油价格的稳定。与此同时 , 储量的接替成本不断上升。 经过 100多年的开发 , 除中东以外地区 , 能够低成本开采的常规石油资 源已接近枯竭 , 油气勘探逐步向深水、深层以及非常规油气资源方向发展 , 开采难度的增加 使得原油综合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据Herold石油咨询公司对世界140家石油公司的统计,自1 999年以来 ,油气储量接替成本平均每年递增15

25、%,而储量接替率一直处于递减状态 , 从1999年的 206%递减到 2003年的150% 。而且, 新油田的建设周期为 310年, 在高油价期间投资开 发的新油田 , 到投产时有可能恰逢低油价。 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新油田开发的风险性 , 使得石油公司不得不对增加勘探开发投入保持慎重态度。在石油替代能源的方面 , 以煤炭为例, 增长幅度比石油有过之而无不及 , 转而寻求煤炭利用也不是一条出路。而据专家预测 , 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在未来一二十年内还无法达到大规模经济利用的要求。3.2 需求因素分析3.2.1 石油消费需求美国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是石油消费主体。从 199

26、4 年到2009 年, OECD 国家石油消费量占比不断下降,从1994年的64.51%下降至2009年7月的53.53%,而非OECD国家占比却不断上升,从 1994 年的35.49%上升至 2009年5月的46.46%,其中中国和其他亚 洲国家(主要指印度)上升趋势明显,中国从1994年的4.43%上升至2009年7月的9.53%,其他亚洲国家从 7.77%上升至 2009年7月的 11.38%。虽然美国石油消费需求占比呈下降趋势, 从1994年的26.45%下降至2009年7月的22.84%,但由于其占比高达 20以上,因而对全球石 油价格走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15年来美国的石油产

27、量不断下降,从1994年的 939万桶/ 天下降至 2009年7月的894万桶/天,但消费量则不断提高,从 1994年的1807万桶/天上升 至2009年7月的 1871万桶/天,美国石油进口增加明显。3.2.2 经济强劲增长导致石油需求急速上升在假定能源消耗系数不变的前提下 , 能源消耗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应该大致相等 , 而 石油在当前世界能源结构中处于首要位置 , 占世界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的 37%。因此 , 在全 球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 ,石油需求必然呈现大幅增长。 全球经济的高速增长 , 导致对工业原材 料需求的大幅上升。 2005年初 , 着重于追踪金属、橡胶和棉花等工业原材料价格水

28、准的美国 商品研究局 CRB 现货物价指数突破 300点, 较2002年初上涨 50%。石油既是全球最主要的一 次性能源 , 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材料 ,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从化工原材料的角度来看 , 全球经济的强劲增长也必然导致石油需求的增长。 石油作为现代经济社会 的重要原材料之一, 经济活动的高涨一般伴随石油需求量的上升。 石油消费和经济增长虽然 在增长率上有差异, 但同步上升的趋势仍然比较明显。 全球经济增长或超预期增长都会牵动 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出现上涨。3.2.3 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对石油需求的影响除了经济发展影响石油的需求外, 替代能源的成本也将决定石油价格的上限

29、。 石油作为 一种能源,虽然不存在一种完全替代品,但在它的各种用途上,都存在同其他能源的竞争。 当石油价格高于替代能源成本时, 消费者将倾向于使用替代能源。 而节能将使世界石油市场 的供需矛盾趋于缓和。 目前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 这势必将对石油价格 的长期走势产生影响。3.3 其它因素分析 影响短期石油价格的主要因素较多, 除了前文提到的储量影响、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石油 战略外, 主要还有地缘政治事件的突发、 美元汇率波动以及投机行为与心理预期等因素。 由 于石油生产的特征,以下因素对短期石油供求关系的冲击往往会导致油价的大涨和大跌。3.3.1 地缘政治事件地缘政治的不稳定是

30、造成短期油价上涨的重要原因, 加上人们的预期行为, 更进一步加 剧了油价的波动。 地缘政治的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到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 进而影响到世界石 油的价格。 影响油价变动的地缘政治因素, 主要是指突发性的政治事件, 如爆发战争、 兵变、 革命、 政变等。 从长期来看,突发事件对油价没有多大影响, 但在短期内对油价的波动具有 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 石油除了具有一般商品属性外,还具有战略物资的属性, 其价格和供应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势力和政治局势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政治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的发展,争夺石油资源和控制石油市场已成为油市动荡和油价飙涨的重要原因。3.3.2 美元汇率变动

31、自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 世界市场石油价格一直是以美元计价的。 因此, 美 元贬值会促使产油国提高其出口的石油产品的价格, 直接导致世界油价上涨, 再加上石油期 货市场上的投资行为及人们的心理预期,短期油价波动更加剧烈。从 2002 年至今,美国的 名义有效汇率(NEER )、实际有效汇率(REER)与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 WTI )现货价格 走势恰好相反, 美元升值则油价下降, 美元贬值则油价上涨, 说明美元汇率波动对国际油价 的升降确实存在影响。3.3.3 投机行为与心理预期对石油价格的影响 由于近年来国际外汇市场汇率变动以美元汇率持续低迷为主, 国际金融市场可供投机牟 利的机会不

32、断减少; 与此同时, 各国都在不断加强金融监管, 严防国际游资炒作。 金融危机 爆发后,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大多数行业都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成千上万家企业破产。 这些现象加重了市场低迷气氛,导致了人们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的悲观预期心 理,从而加重了石油市场的低迷气氛, 导致人为地减少了石油的现时需求, 从而进一步导致 油价回落。 计量经济学中的向量误差自回归( VECM )模型能解释变量之间的短期和长期关 系,所以这里采用该模型解释国际油价波动的成因。 被解释变量用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现货( WTI )价格,解释变量中的石油供应选用 OPEC 原油产量,石油消费需求选用美国、 中国和

33、亚洲其他国家的需求量, 石油储量选用美国原油储量, 汇率因素选用美元实际有效汇 率。回归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国际油价与 OPEC 成员国原油产量,中国、美国和亚洲 其他国家的石油需求,美国原油储量及美国实际有效汇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OPEC 成员 国原油产量、美国石油储量和美国实际有效汇率每降低1,油价将分别提高 4.74% 、3.15%和2.90% ,美国、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石油需求每增加 1,油价将分别上涨 9.12%、5.99% 和 9.17。从短期来看, 国际石油价格自身波动的影响程度超过了70,在其他因素中, 美国、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石油需求的影响较大, 美元实际有效汇率波动的影

34、响不容忽视, 而美国 原油储量的短期影响很小。 此外, 该模型检验结果还表明, 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只能解释国际 油价短期波动的 19,其余 81则需要其他因素解释, 这些因素包括上文中所述的期货市场 上的投机因素、突发事件及政治事件等。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导致油价涨落的根本原因。3.3.4 供求缺乏弹性形成卖方市场作为商品 , 原油价格涨落根本上是由其供求状况决定的 , 而价格与供求之间的数量关系 可以用弹性来解释。石油的勘探开发成本高、投产周期长等因素,造成石油的供给价格弹性很低 , 即石油供给量在短期不会随着价格的升高而同等增长。而且 , 石油是缺乏需求价格弹 性的商品 , 提高价格会使生产商的销售收入增加 , 即商品的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同方向的变 动。因此 , 石油供求缺乏弹性形成了目前的石油卖方市场 , 必然导致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 出现目前国际石油市场的高油价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