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翻样发现的设计常见错误

上传人:ya****h 文档编号:60296204 上传时间:2022-03-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钢筋翻样发现的设计常见错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钢筋翻样发现的设计常见错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钢筋翻样发现的设计常见错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钢筋翻样发现的设计常见错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钢筋翻样发现的设计常见错误(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钢筋翻样发现的设计常见错误优质文档首发越是大型的工程,越是复杂的工程,设计错误相对来说要少些。而越是简单 的小工程,其出现错误概率反而越大,何也?因为大工程设计院不敢马虎, 一般配备资深设计人员,而一些小工程,一般就配备些刚毕业的学生或设计 经验不足的设计人员。还有一种情况是业主给的设计时间太短,没有合理的 设计工期,设计为赶工期而粗制滥造。设计的错误直接影响钢筋翻样的顺利进行,特别是一些低级错误,而规范性 错误虽对结构安全性影响很大, 但与钢筋翻样关系不大。如果图纸未经审图, 业主就匆忙进行招投标编制清单标底,一旦审图(审图一般只作合规性检查)后进行大幅度的整改,或者业主对钢筋指标偏高要求重

2、新设计就比较麻烦, 也是最头痛的。有经验的钢筋翻样也逐渐找出规律摸到门道,如原设计剪力 墙楼、屋面处配置暗梁,估计业主开始没发现,发现后可能会取消之。 所以, 钢筋暗梁一般用单构件处理,如果取消只要一个删除操作就够。所以,也不 必一个个计算,只计算一层大概有多少,然后乘多少个层。不必去建模,因 为建模和删除都比较麻烦。诸如此类,钢筋翻样不能太死板,设计是经常变 来变去,我们应学会如何应对。以下是设计的常见错误,包括低级错误、规范性错误、本地化问题、设计合 理性问题、绘图错误和结构说明交待不明确问题等。一、低级错误1 1、部分梁许多原位标注数字不一致,如20C2520C25 8/8/28/8/2

3、,让人无所适从,到底是按前面的数字,还是我是按后面分解的数字?我一般是按前面的数字计 算,自行修正为 20C2520C25 8/8/48/8/4。因为这种情况太多,所以不一一举例,设计 出图前最好自己检查修改。2、墙柱平面图上的柱形状、尺寸与柱详图中同编号柱不同,如平面图上 GBZ31GBZ31 是一字形的,而详图中却是 L L 形的,到底按那个?我一般是结合梁板结构平 面图和建筑图,自行解决,一字形的配筋则参照相邻的柱计算。3 3、柱纵筋注写的楼量与图上的纵筋根数不符,我一般是按注写的数量计算 而不是按钢筋图元计算。二、规范性错误规范性错误即合规性问题,一般常见的问题好下:1 1、 梁集中标

4、注中无梁截面尺寸,而根据11G101-111G101-1 规定,集中标注中梁截面 为必注项,非注不可。而有的设计梁集中标注处均无梁截面尺寸,可能是两 组设计人员分别计算截面和配筋,然后,把两份图合成。其最直接的后果钢 筋软件无法提取和识别梁,不标准的设计再智能的钢筋样软件也是无能为力 的。我们在计算梁时只好一个个输入,非常低效。在每跨梁上注定梁截面尺寸,设计也是低效的,也是不符合平法规则的。设计反问我是否影响施工? 这与是否能施工没有关系,设计应该按标准设计。还有,画蛇添足,梁上部某跨有不同于集中标注上部通长筋时,通长钢筋用 括号表示,导致钢筋软件不能识别。平法标注规则只要求在梁某跨上部跨中

5、进行修正,如直接标注 6C256C25 即可。2 2、连梁与框架梁混淆,连梁箍筋分加密区和非加密区,配置支座负筋,侧 面钢筋分构造与抗扭,完全是框架梁的配筋形式。连梁是两端与剪力墙相连,跨高比小于 5 5 的梁。框架梁是两端与框架柱相连, 跨高比大于 5 5 的梁。连梁以传递剪力为主,所以,规范对连梁与框架梁在构 造上的规定是不同的,一是要求连梁全加密,框架梁是可分为加密区与非加 密区,二是墙体水平钢筋应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接通连续配置,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 700700 伽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腰 筋)的直径不小于 1010 伽,间距不应大于 200200 伽;对跨高

6、比不大于 2.52.5 的连 梁,两侧的纵向构造(腰筋)的面积配筋率还应小于0.3%0.3%。而构架梁的腰筋只满足当梁的腹板高度 hw≥450hw≥450 伽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 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使节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 截面面积下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 bhwbhw 的 0.1%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 200200 伽。 设计时,高度大于 700700mmmm 的连梁,侧面钢筋没有给出,而墙的水平钢筋为 82508250 不满足规范要求。有的把跨高比大于5 5 的梁设计成连梁。等等。3 3、6#6#楼,地下 2 2 层,地上 1515 层,

7、标准层(3 31414 层)柱箍筋为 62506250 是 否满足最小配箍率要求?纵向受力筋是否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4 4、 现浇板配筋率不满足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0.2%0.2%和 45Ft/Fy45Ft/Fy 较大值。5 5、框架梁支座负钢筋配筋率超过 2.5%2.5%。6 6、高层一、二级抗震剪力墙(尤其是一字形短肢墙)墙厚不满足要求,未作 墙肢稳定验算。7 7、形状复杂的短肢剪力墙,两处方向的受弯钢筋未按规定全部配在端部墙 柱处。&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 LCLC 范围内的体积含箍率小于 1.06%1.06%。9 9、应全长加密箍筋的柱子,箍筋未全长加密楼梯间半平台处的柱子由于半平

8、台的平面成为短柱框支柱一、二级框架短柱剪跨比不大于2 2 的柱和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柱净高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 4 的柱。三、本地化问题北京、上海、江苏等地都有自己的地方性规范,这些规范和规定是国家规范 的一种补充和加强,一般说来,地方性规范的标准要高于国家规范,要求更 严格,否则,没必要出地方性规范。所以,外来设计单位和设计师应熟悉和 了解当地的地方性规范和做法,这个很有必要,否则,你仍按原来固有的做 法,就会水土不服,你不适应,何谈竞争?如江苏省地方规范中二次结构一些做法在结构总说明中没有体现,如腰带、 窗台、门窗洞口设置钢筋混凝土边框等江苏的一些地方性规范规定。四、不合理问题不合规范与不

9、合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些设计虽然合规,但不合理,导致浪费等。1 1、有些梁支座负筋配置成 15C1215C124/4/413,钢筋直径过小导致钢筋排数过多, 影响其受力,可适当增大钢筋直径减小钢筋排数。并且,设计也没交代梁支 座负筋第三排第三四排伸入梁内的长度,这个长度应由设计给出。2 2、筏板厚度,一般按层数×50×50 mm,mm,层数不同,筏板厚度不同,但在同一小区,相同层数相同层高相同户型的楼,筏板厚度不同。如3030 层筏板高度 15001500m,3434 层筏板高度还是 15001500m,配筋也是相同的,这肯定是有问题 的。3 3、结构总说明中要求剪力

10、墙楼层和屋面处设置暗梁,是否有必要? 一般情 况下不需要在楼、屋层配置暗梁,这导致含钢量的增加,但对结构整体受力 性能和抗震性能贡献不大,反而是一种浪费。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上是这样 规定的:框架- -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应符合下列要求:剪力墙周边应设置端柱和梁作为边框,端信截面尺寸宜于同层框架柱相同,应满足框架柱要求;墙周边仅有柱而无梁时,应设置暗梁,其高度可取2 2 倍墙厚。框剪结构剪力墙才需要设置暗梁,纯剪力墙结构或只有局部框架的框 剪结构,规范并没有作出在每个楼层处设置暗梁的要求。剪力墙结构的墙体 在楼层处可以不设置通长加强水平钢筋,更没必要设暗梁。4 4、屋面板配筋形式仍按底筋+ +支座

11、负筋,然后在说明中增加一条:屋面板上部无筋处配置温度筋。屋面板钢筋按双层双向配置比较合理些,底筋+ +支座负筋+ +温度筋形式未必能节约多少钢筋。有些设计偏好底筋+ +支座负筋,有些板很小,支座负筋间的距离很短,有的不到100100 伽,真的,不如把支座负筋拉通更好些。5 5、墙体布置过于杂乱,缺少对称,对齐,上下墙体不连续。不合理问题很多,我们也不是做结构咨询和结构优化的,所以此处省略。五、绘图的错误1 1、结构说明与平面中的说明、平面图与详图、结构图与建筑图等不相一致或张冠李戴的问题,如结构总说明中板支座负筋分布筋为A62O0A62O0 但板结构平面图中说明板负筋分布筋为 A6150A61

12、50 这不仅让人纠结,还让人钻空子,如 施工结算按 A6150A6150 实际施工按 A6200A6200 结构说明一般都是拷贝过来的, 有的条文其实没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进行修改。2 2、图纸绘制混乱,相同构件画在不同图层内或相同图层内绘制了不同构件。不同的图纸叠加在一块,构件尺寸标注不规范不详细等等。五、结构设计交待不明确1 1、 未注明上部结构嵌固部位,11G10111G101 要求设计注明,这是强制性条文。2 2、梁侧面钢筋未注明,有的还好些,结构总说明中有梁侧面钢筋配筋表,有的既没在结构总说明中交待,在梁的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处均无梁侧面钢筋。3 3、筏板封边、屋面层梁柱节点等构造,11

13、G10111G101 提供多种构造做法,最好由设计指定。当然,11G10111G101 是这样规定的,如设计未指定,表示设计授权施工 自行选择。问题是不同的构造做法,其钢筋用量不同,导致钢筋结算扯皮。 钢筋翻样阅图无数,以我个人为例,每年大大小小至少2020 个项目,什么样的工程,什么样的设计院,什么样的设计师,什么样的设计风格都见识过, 犹如品酒师,都能品出个优劣好坏,细微的差别都能识别得出来。钢筋翻样 是乐于做大设计院知名设计师设计的大型工程,这个过程是个享受的过程,犹如在看大师的表演,欣赏大师的杰作,不会感到累和烦。最怕遇到那些小 地方设计院,做他们设计出来的工程真的很痛苦,不是一般的痛苦,里边错 漏百出,感觉到明显的低智商和不合理。结语: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 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 独立思考的能力。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 习惯改变人的一生。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对学习很难做到学而不厌, 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持。希望大家坚持到底,现在需要沉淀下来, 相信将来会有更多更大的发展前景。本文由王敏老师编辑整理,感谢大家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