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上传人:抢*** 文档编号:60271089 上传时间:2022-03-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明确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2、全面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主体地位以及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3、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内容,弄清楚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4、在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中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5、认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内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看待和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案例:08年7月,袁隆平陪老伴逛车展的配图新闻热爆网络。案例呈现:袁隆平

2、买车事件始末:仇富为何不仇袁隆平?2008年07月29日 04:05 来源:中央电视台新闻1+12008年7月19号上午,袁隆平院士一家人出现在了“2008湖南车展”上,被记者拍下了这组照片。两天后,网络上出现了袁隆平逛车展,为老伴挑选座驾,称已有车六七辆的配图新闻。报道里说,袁院士家里已经有六七辆车,还被一辆奔驰敞篷车吸引。这张照片里,袁老参观的这种敞篷的奔驰是奔驰的一款顶级跑车,市场的售价为68.8万。与往常网络中总是充满仇富的讨伐声不同,对于袁隆平看高档车,网民却一边倒地支持。仇富不仇袁隆平,网友力挺袁隆平买车,袁隆平买中国最贵的车都无可厚非,甚至称,袁老就是买七八架私人小飞机也配。有意

3、思的是,就在网民热挺袁隆平买车的前几天,网友们正在对中国平安老总马明哲拿6610万年薪大加指责和质疑。视频播放: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个家喻户晓的名人到底有多少资产?据南方日报报道袁隆平为啥有钱?工资:每月4000多元袁隆平现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每月4000多元工资。奖励:国家重奖500万获得过国家首届最高科技奖奖金500万元。此外,世界性基金会和当地政府的重奖也有不少。股票:股份市值过亿2000年,中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名誉董事长袁隆平获得70万份股票期权,再加上之前持有的250万股,以市值计算,袁隆平身家已经过亿。品牌:袁隆平三字值

4、千亿1998年,我国最大一宗无形资产评估价值额项目“袁隆平”名字品牌价值为1008.9亿元。思考题:1、袁隆平院士的财产是按照什么分配方式获得的?2、网友力挺袁老买车的态度有哪些值得分析的地方?面对屡屡被提及的“仇富”说,面对富人经常遭受的指责和质疑,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财富差距?袁隆平的过亿身价和网上频频出现的仇富现象,其实都与我国的分配制度有关系。让我们通过第八章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的学习来解答这些疑问吧!随着我国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

5、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人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一)按劳分配的含义按劳分配: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1、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物质条件:生产力水平直接原因:社会分工和劳动差别的存在社会主义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6、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排除了个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无偿地占有他人劳动成果。每一个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则根据每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收入分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当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还不能做到不计报酬地为社会提供劳动,这决定了社会还不具备实行按需分配的条件,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直接原因则是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差别。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

7、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差别。只有承认这种差别,并在个人收入分配上体现这种差别,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2、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职工持股、法人持股以及同各种非公有经济的合营等各种形式纷繁多样。因此,企业内部的分配形式也呈现多样化,企业职工收入的来源和形式已经不仅仅是依靠按劳分配。但是,只要企业仍然是公有制或公有控股企业,按劳分配应当仍然还是企业内部职工收入的主要形式,职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按劳

8、分配。3、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理论上都明确要实行按劳分配,但实践中常常背离按劳分配,错误地祭起了封建社会农民朴素的平均主义大旗,同时又片面理解“按劳分配”原则,把简单劳动与创造性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对立,只注重劳动的表面形式,而不考虑劳动所直接创造的价值和效益。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十分重视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的问题。他把坚持按劳分配作为坚持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问题加以强调,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

9、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与此同时,邓小平也认为,在实践中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进行研究。坚持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意义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10、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当然,也只有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实现。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一)按要素分配的内涵按要素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根据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的贡献的大小,按照一定比例,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按要素分配包括三层含义:(1)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依据是要素所有权;(2)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价值;(3)分配的衡量的直接表现和标准是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按要素分配其实质就是

11、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它按照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说“白”了,就是生产前,你所拿出来用于生产的“东西”越多,将来生产后所形成的利润你就能分得愈多。简单地说,就是多拿多得,少拿少得。这跟“按劳分配”中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是同样的道理。但比前者内容更丰富,方式更进步。因为,这表明你拿出来用于生产的“东西”不一样,所获得的“好处”也就不一样,比方说,拿出土地“好处”便是地租;假如你拿出来的是劳动,那么给你带来的“好处”就是工资;如果你拿出来的是一笔数目不小的钞票,那么给你带来的“好处”便是利润。 (二)按要素分配的多种分配形式生产要素是多种多

12、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注意:这里不包括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因为按劳分配得到收入的劳动者不是凭借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以提供生产要素的身份来参与分配。这种分配与其他分配方式中凭借提供劳动这个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个体劳动者的收入是凭借自己的劳动和占有的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

13、经营所取得的收入;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取得的劳动收入,实质上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按劳动力价值得到的收入。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买卖各种证券、股票等有价证券,获取利息、红利、股息以及有价证券买卖收入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人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这类生产要素来自他们的所有者的劳动或劳动成果,在当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经营

14、的成败和发展前途。(三)实行按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存在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当它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有效地利用它来发展生产,按生产要素分配对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同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劳动价值论而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因为肯定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否定劳动价值论。积极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15、,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领会其含义,对于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正确把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自觉推动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区别】1、两种分配方式的产权主体不同。按劳分配的产权主体只能是公有制;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则适用于包括公有制在内的多种产权主体。2、两种分配方式所处的地位不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方式是主体,

16、起主导作用,这一条要坚持不动摇。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是与按劳分配并存的多种分配方式中的一种,它要与按劳分配相结合。3、两种分配方式所遵循的原则不同。按劳分配方式所遵循的是公平优先的原则,其不足之处是忽视市场因素的影响。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所遵循的是效率优先原则,一切要素都要通过市场来实现优化配置,市场决定分配,高效率必然获得高效益、高回报。其不足之处是忽视非市场因素。4、两种分配方式的分配对象不同。按劳分配的对象只是个人收入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对象则既有个人收入分配(如要素所有权属于公民个人的), 又有国民收入分配(如要素所有权属于国家和集体的)。此外,两种分配方式和性质以及各自反映的生产关系也不

17、同。下面,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案例袁隆平“买车”事件的第1题袁隆平院士的财产是按照什么分配方式获得的?工资:每月4000多元按劳分配所得奖励:国家重奖500万、世界性基金会和当地政府的重奖按要素分配股票:250万股隆平高科股份和70万份股票期权按要素分配(科技等要素入股所得的股息、红利)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利益均衡机制还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从而出现了城乡、地区、行业和部分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现象。如果改革的成果不能为大多数人共享,出现贫富分化,这既违背了社会主义本质和改

18、革初衷,也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相冲突。如果任由因分配不公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相对贫困人口继续增加,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带来不良社会后果,甚至引发社会动荡。要全力以赴地解决收入差距问题,首先必须正视而不是回避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问题。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现状:1、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超过0.4(差距合理区域的上限)。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分析指标。国际上,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零和一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按照联

19、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根据全国政协委员2008关于两会的精神: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447,属于贫富分化最厉害的三十几个国家。比中国贫富分化严重的发达国家,居然找不到一个。比如,丹麦、日本、瑞典、挪威,在均富程度上各排第一、第二、第三、第五,基尼系数分别为0.247、0.249、0.25和0.258。即便是以贫富分化著称的美国,其基尼系数也只是0.408,德国则是0.283,英国是0.36,法国是0.

20、327。超过0.40水平的发达国家,只有美国和新加坡(0.425),但也都比中国低。再看看那些比中国贫富分化更严重的国家,主要是一些非洲的穷国,以及斯利兰卡、海地等等世界贫困的角落,外加上几个经济表现稍好的发展中国家: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根据全国政协委员2007关于两会的精神,2002年我国占总户数20%的富有户的收入占全部居民收入的55%,而占总户数20%的低收入户只占全部居民收入的4%左右,两者之比从改革前的4.5:1扩大到12.66:1 。2005年占城市居民最低收入20%人口收入只占全部收入的2.75%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根据全国政协委员2007关于两会的精神:据国家统

21、计部门资料显示,198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例为2.17:1,2003年扩大到3.2:1,如果再加上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补贴和福利,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要超过5:1。这一比例大大超过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GDP为8001000美元国家1.7:1的比例。中国成为世界上城乡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仅次于莫桑比克。3、城市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大量失业人员、下岗(或放长假)人员、困难企业的部分在岗职工以及部分退休职工成为目前城市贫困层的主要成员。陷入贫困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结构变迁、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当然,某些政策的执行不当,在某种意义上也催生了新的贫困层4、农

22、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贫富悬殊的评价指数为64分,已接近60分的“红灯”警戒线。1992年贫困农民的收入上限与一般农民之比为12.45,2004年扩大到14.39。研究组专家据此提出,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农民收入过低问题,更明确地说是农民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问题。5、地区差距扩大。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急剧加大。2003年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000元的省份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分别是上海市(7416元)、北京市(7040元)、浙江省(6945元)、广东省(6499元)和福建省(5257元)。以2005年6月统计数据为例,全国城镇

23、人均月收入最高的上海市比收入最低的贵州省高出了2倍多。6、行业间差距拉大。一些部门、行业甚至是一些个别的社会成员,通过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在全国分行业收入的统计中,垄断性行业人员的收入稳居前列。农、林等一些整体收入水平较低的行业与能源等垄断性行业和金融保险等高收入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达到5倍左右,而国际上通常以2倍为正常数值。以北京为例:2008年10月14日,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发布统计数据显示, 2004-2007年,最高与最低行业职工平均工资差距在5.5-6倍。其中,1993-2002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速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业,为33.1%,200

24、3-2007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速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为20.8%,增速最低的行业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为7.5%。7、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统计数据显示,年至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而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6。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介绍,年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幅为,企业利润增幅为,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只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只有。(2008-03-07 17:30来源:新华网)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显示,上世纪年代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现象政府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

25、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则持续下降。8、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过低。在初次分配领域中,利润和职工工资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即利润比重过大、工资比重过小。一线职工工资偏低、工资增长缓慢、遭遇欠薪。价格扭曲、行政性垄断以及现行财税体制的一些弊端,是造成我国现阶段初次分配领域扭曲的主要原因。对于当前我国客观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一方面,我们要正确看待收入差距,另一方面,我们要警惕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把它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为此,我们必须围绕改善民生这一社会建设的重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

26、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有一个怎样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的问题。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为此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社会主义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但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1、正确理解“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前,在消费资料分配问题上存在一种误解:把共同富裕看成是全体人民在同一时间以同等的速度富裕起来,如果社会成员的收入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就认为是两极分化,背离社会主义。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虽然仍强调按劳分配,但收入差距太小,基本上实

27、行的是“大体平均,略有差别”的政策;其实,平均主义是小生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观点是完全不相容的。实行平均主义只能是打击先进、鼓励落后,严重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平均主义的泛滥必然破坏社会生产力。实践证明,这样的认识和政策,既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在实践中也不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他认为这是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后来他一直强调要实行这个政策。提出这个

28、大政策,意味着对怎样实现共同富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共同富裕看作是一个历史过程,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不同,这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先富带动后富,较快实现共同富裕。允许一部分人生活先富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实践证明,这一新的认识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有力地推动了全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案例:华西村:坚

29、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造就人均资产过百万的“天下第一村”( http:/news.QQ.com 2008年11月13日20:37 新华网)从昔日人人穷得吃不饱,到今天的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在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坚持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成为远近闻名的“天下第一村”。1961年建村之始的华西村仅是一个面积0.96平方公里,集体积累1764元,人均分配53元的小村庄。顺应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华西村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在1988年成为“亿元村”。从2001年起,华西村组合周边20个村,面积增加到35平方公里,人口也发展到了3.5万人。2007年,华西村实现销售收入45

30、0亿元,人均资产过百万,人均年收入达到8万元。今日的华西村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等多种产业并举,基本形成“南有钱庄工业经济区、中有天堂村民生活居住区、北有粮仓农林科技示范园区”的现代化格局,走出了一条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新农村建设之路。2、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扩大的客观必然性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人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

3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后三个方面不仅是产生收入差距的经济条件,而且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这些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产生和扩大差距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会长期存在着,这就决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只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可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地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

32、贫穷。当然,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只有实行邓小平提出的这个大政策,才能逐步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提出的这一大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共同富裕。他强调指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因此,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有一个依靠什么手段富裕起来的问题。先富起来的条件必须和只能是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只有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才能增加社会财富,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出物质基础;才能发挥应有的示范作用,引导和带动其他人一起为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而努力。离开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依靠非法手段去发财致

33、富,巧取豪夺,不仅不能增加社会财富,创造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而且必然严重影响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败坏社会风气,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差距的存在使人产生了普遍的心理感受。富可敌国与贫无温饱之间的差距,会唤起人们复杂的感受,同情、愤怒、怨恨等等心理可能藉此而生,但假如这种差距的形成建立在机会和过程都不失公平的基础上,较少有人因此心理失衡。如果贫富差距的形成被很多人认为并非来自于机会公平、过程公平,那么它所引起的负面心理将是巨大的,社会阶层之间的对立就有可能产生,如果政治结构对这种状况不能作出主动的改变,这种对立可能会导致社会阶层之间的疏离、隔膜,最严重的是萌生大规模

34、社会冲突。一度为人所关注的“仇富”心理,说到底,并非社会上基于贫富差距而产生了一般性的对富裕者的敌视,而是表现为人们对财富来源是否合法、获得财富的机会是否正当的高度怀疑,人们并不仇视那些依靠勤劳和智慧获得财富的人们。在“仇富”心理的形成之中,富裕阶层的社会表现,也有着一定的作用,一个具有同情心、行事端正的富人不会引来什么仇视,而为富不仁、穷奢极欲以及飞扬跋扈的做派,必然引起社会的反感。任何一个公平的社会,不可能消灭贫富差距,而是控制差距的范围;不可能消灭公平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使这种结果不至于无限扩大。社会公平与贫富差距高度相关,但贫富差距也并非在社会完全实现公平的情况下就不存在。可是,一个公

35、平的社会,必须要实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力求消灭机会不公平、过程不公平。机会和过程不公平比结果不公平更能动摇人们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更能降低人们对社会秩序的支持。3、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两个大局”思想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在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上,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反复强

36、调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搞共同富裕。因为中国的情况是非常特殊的,即使是51的人先富裕起来了,还有49,也就是六亿多人仍处于贫困之中,也不会有稳定。所以到一定程度就要调节分配。我们的政策应该是既不能鼓励懒汉,又不能造成打“内仗”。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就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在一定时期内需要着重强调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就应该逐步把“共富”作为重点。他设想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研究提出分配这个问题和它的意义,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发达地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问题。这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保证了我们的发展结果始终不偏离社

37、会主义的原则。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承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允许收入差别的存在和在一定程度内的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愈大愈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1、防止两极分化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不能导致社会产生两极分化在提出这个大政策的同时,邓小平就不断强调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他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社会主义制度应

38、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他强调:“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如果富的越来越富,贫的越来越贫,产生了两极分化,那就走上邪路了。他认为,分配问题上差距太小不行,太大也不行。差距过小和过大都是不合理的。前者如平均主义,后者如两极分化。打破平均主义以后所出现的压力感、危机感对落后者可以产生激励作用,模仿和攀比心理可以产生示范和带动效应,从而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必要的生机和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贫富差距的合理性指的是奋斗目标的示范性、榜样的带动性和利益机制的激励性。同时,富裕人口的出现所带来的财富积累,也是摆脱贫穷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平均主义只能导致普遍贫穷。

39、当然要避免两极分化,也就是避免出现尖锐的社会利益矛盾和对抗,这是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如果仅仅只有少数人富有,那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客观上存在着产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性。邓小平晚年十分关注这个问题。1993年在一次谈话中深刻指出,12亿人口怎样富裕起来,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防止两极分化,必须有针对性地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防止收入高低过于悬殊。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40、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党的十四大以来,针对原来分配领域平均主义严重影响效率提高的情况,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相继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随着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

41、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针对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人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为此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积极

42、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就把公平问题提到了更加的位置,公平问题不只是再分配要解决的问题,在初次分配中同样有一个要解决好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只有在初次分配中使效率和公平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再分配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更加注重公平的功能。这些提法的变动,反映了分配理论在解决利益分配和收入头中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2、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

43、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所谓合法,就是来自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而产生的收入差距;所谓适度,就是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使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形成的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对立的地步。党的十七大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

44、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为此必须深化收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

45、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A、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强化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建设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使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较多地增加。B、要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C、要切实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税收D、要取缔非法收入。E、要规范垄断行业的收入,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经营垄断;规范垄断性企业资本收益的收缴和使用办法,合理分配利润。总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

46、人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人,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促进共同富裕。(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这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无力单独承担社会保障所涉及的各项内容。因此,动员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力

47、量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量力而行,循序前进。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物质基础也比较薄弱,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需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不适应人

48、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要求。要从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统筹公平和效率、统筹政府作用与市场效率的高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居民收入有较大差距,这不仅决定了建立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也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保障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既要有国家法定的基本保障,也要有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国家法定的保障解决的是人们基本的保障,较高水平的保障需求应通过发展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来解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与个人财富的增加,保障范围和标准也将适当

49、调整,使更多的城乡居民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总的要求是: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1、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 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3、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 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5、 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6、 要采取多种方式充裕社会保障基金。7、 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我们相信,党和政府完全有能力遏制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1、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所得均呈大幅

50、增长。改革开放3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国民财富显著增加。国家统计局2008-10-29国家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3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1322亿元,增长了44.3倍,大大增强了国家宏观管理和应对各种冲击的能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从1978年的59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7155亿元,增长了44.3倍,企业规模明显扩大,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了6.5倍和6.3倍,从2002年至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703元增加到13786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2476元增加到4140元。老百姓的“钱包”更鼓了,“

51、家财”更多了,这几年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打下了迈向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2、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30年来,社会保障体系从无到有,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养老、医疗等各项保障都主要依靠企业负担,农村居民的各项保障则由家庭承担的局面。2007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0136.9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171.5万人。2007年城乡居民有基本医疗保障的人数达到9.5亿人,占总人口的72%。其中,7.3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6.2%。目前,我国城镇普遍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也于年上半年初步建立。据统计,截至200

52、8年8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到3823万人。(2008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一些突出的民生热点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随着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城镇登记失业率呈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基本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达到创纪录的1204万人。为了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从2007年起,在全国城乡逐步施行全免考试,全免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政策。针对群众反映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着力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探索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住房问题,建立健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一件件、一桩桩民生措施,使

53、人们切身感受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带来的贴心、温暖和实惠。关心农村的人不难发现,近年来,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之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结束两千多年农民种粮纳税的历史,到不断加大对农民种粮直接补贴的力度;从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到连续五年出台五个“一号文件”农业发展的喜人变化,说明中央近年来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成效显著,社会公平正义程度正不断提高。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国家发改委11月10日召开紧急会议,安排今年新增的1000亿元中央投资工作。截止昨日统计,第四季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增75亿元保障性住房投资,水利部新增200亿元水利基础设施,国家能源局新增40亿元支持农村电网和城市电网改造,交通运输部新增130亿元用于加快建设支线机场和公路建设。相关部委总计已达445亿元,新增的1000亿元指标接近一半已被认领。思考题: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