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

上传人:he****18 文档编号:60143411 上传时间:2022-03-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案(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15、青海高原一株柳主备学校: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 课型:阅读课 审核:集备主讲:姚卡娃使用学校:京口实小、桃花坞小学、江大附小 使用教师: 执教时间:2012.11 执教班级:六( )班【教材分析】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第五单元“状物抒情”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陈忠实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本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柳,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高原之柳伟大的生命力。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

2、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阴,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2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绿线中的5个生字。注意区别翘舌音“铸”“卓”“韧”“滞”,平舌音“摧”“诵”“邃”。联系上下文理解 “望而生畏”“艰苦卓绝”“广袤无垠”“名贯古今”“深邃”“凝滞”“锻铸”“虐杀”等词语。3.朗读中丰富语言积淀,体会情景交融、由物

3、及人、托物抒情、合理想象的写法。体会作者用灞河柳与其作比较的写法及作用。4 .研读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激发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学习重难点】1.读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在全文的蕴涵之义。2.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资料链接】陈忠实,西安市灞桥人,主要从事小说创作,兼写散文,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灞河柳:因灞河而得名,亦称灞柳

4、。灞河发源于蓝田县灞源乡东家沟,原名滋水。春秋时秦穆公欲显耀其武功,成就霸业,改名“灞水”。全长109公里,为流经西安东面之河。灞河两岸从秦汉时期开始,广植河柳。暮春三月,柳絮随风飘扬,犹如漫天飞雪,“灞柳风雪”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唐代在此设驿站,亲友出行多于此告别。“柳”和“留”同音,折柳赠行人,为留客之意。“灞河岸边柳,自古多情木”, “杨柳含烟灞岸柳,年年攀折送行人”。灞柳的文化内涵很深,是古代诗人伤别时取之不尽的托情之物,也常是他们渲染长安景色的落笔之处。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朗读课文。2能正确划分文章段落并概括大意。3.学习课文14自然段,感知“我”惊见青海高

5、原一株柳的感受和思索。【学习过程】一、自主导学1自学生字,画出文中生词。独立完成看拼音写词语。dun zh y zh lu sh cu hu yn sng jin k zhu ju( ) ( ) ( ) ( )( )( ) Wng r shng wi b k s y rn jn wi qi mng gun g jn( ) ( ) ( ) ( ) (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字、词义。望而生畏 凝滞 艰苦卓绝 虐杀 广袤无垠 锻铸 不可思议 深邃 起死回生 畏怯 3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作者是 ,我还知道他的作品 。4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家长在相应的栏目下做出评价,用“”表示。(吐字清晰,读正确)

6、(声音响亮,读流利)(正确、流利、富有感染力)5.初读课文,你认识了一株怎样的柳树?请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 的一株柳”(可填词、短语、句子) 6再读课文,试着理清课文的脉络:初见 展现 想象 赞美 二、课堂研讨(一)导入看图,这是一株柳树。婀娜多姿、翠玉一般,不由让我们想到贺知章的咏柳,读。板书课题,齐读青海高原一株柳。从题目看,这株柳树有什么特别之处?(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1.课文向我们展现了怎样一株柳树?结合自主导学,用“作者看到了一株 的柳树”说一说。2.认读词串,说说预习时了解的词义。 广袤无垠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连绵 起伏铁锭 粗实 坚硬 绿得苍郁

7、绿得深沉 撑立艰苦卓绝 起死回生 顽强 毅力 韧劲 3默读:思考一下这一组组的词语分别描写柳树的什么?第一组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环境。第二组写了这株柳树的外形。第三组写的是这株柳树的精神。(三)理清文章脉络:快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神奇(1-2)生长环境(3-4)外形独特(5)精神顽强(6-7)赞颂(8-9)(四)教学第一、二自然段。1.作者看到了一株柳树,感受到了什么?从学生回答引入“平常”与“神奇”,这是一对反义词。这株柳树是一株既平常而又充满了神奇的柳树?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长在平原,长在水边那它就是一棵极其平常的柳树;可如果它长在青海高原就显得非常神奇)。(

8、板书:平原、水边 青海高原)为什么长在青海高原就显得神奇呢?青海高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在预习的时候老师让大家找了关于青海高原的资料,大家找了没有?谁来汇报一下自己找到的资料。(点名读)老师也找到了一些资料大家一起来看屏幕(出示课件)同学们,看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原来青海高原是环境这么恶劣的地方,难怪那柔嫩的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会让作者感到非常的神奇,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解释:看见了就害怕。为什么?(是震惊、敬畏)是呀,当那原本柔嫩的柳树竟生长在环境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之上,难怪会让作者感到这么神奇,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同学们大家愿意跟老师一块走进那神秘的青海高原,一块去感受那柳树的神奇

9、吗?(五)教学第三、四自然段。青海高原,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朗读课文3、4自然段)“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一望无际,苍茫寂静。“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显得荒凉无比。连云团都“凝滞”着,没有生机让人心中弥漫着悲壮与苍凉。这样的情景,不由让老师想到唐朝诗人写的那些边塞诗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小结:写景由远而近,为高原柳创设了一个荒芜苍凉、非常宏大的背景,使之更为突出。(3)没有树族的寸草不生之地长出了一株常见于平原水边的婀娜柳树,你会有怎样的思索?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三、当堂训练1. 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这株柳“极其平常”,第二自然段又说“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

10、,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2 “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说说你对加点词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1.有感情朗读课文14自然段。2. 课文对青海高原的介绍让你想到哪些边塞诗?试着写一首。 3.写一首描写柳树的诗词。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2.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激发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3. 朗读中丰富语言积淀,体会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合理想象的写法。体会作者用灞河柳与其作

11、比较的写法及作用。【学习过程】一、温故预习。1比一比,再组词。虐( ) 铸( ) 摧( ) 韧( )虑( ) 涛( ) 催( ) 忍( )2读课文第5自然段,完成阅读。(语补四)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找出关键词,再回答。 找出联想的句子。 从“巍巍然撑立”可以体会到 二、课堂研讨:(一)预习反馈。 1.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首先神奇在它生长在青海高原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能够在这儿生长,真是一个奇迹。让我们走近这株柳树。2.结合温故预习(第五自然段),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交流:扣住“两合抱粗” 板书:粗壮 (练读)“百十余平方米” 结合教室长6米,宽9米 板书:高大 (练读)“绿得苍郁,绿得深沉” 用

12、什么词来形容这绿?板书:苍绿 (练读)3.面对这一株柳树,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赞叹?(最后一句) 理解“巍巍然”“撑立”的意思。 让我们用赞美、感叹的语气读出对这株柳树的敬意。小结:这株柳树生活在苍凉的原本不适合树族生长的青海高原上,这是一奇,而且长得如此高大、如此之绿,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这就是它的第二“奇”。我们不得不说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二)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引发想象,感叹生长中的柳树的神奇。1.我相信无论是谁,只要站在这株柳树前,就会忍不住去猜想它的生长历程,请大家默读课文的6、7自然段,简要说说青海高原的这株柳为保存生命付出了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体会这株柳树生长过程

13、的神奇。选择最震撼你的句子进行批注,并读一读。2.组织集体交流,主要抓住下面的关键句子理解: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的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这株柳树从萌发、扎根到生长、壮大,经历了哪些苦难?如果把些苦难拍成电视镜头,我们的眼前一定会出现许多画面: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树叶被晒得干裂,几乎奄奄一息。柳树的根紧紧抓住泥土,拼命地扎向深处去汲取水份。)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树枝被吹得呼呼作响,但仍挺立在风中,冻死过去又复过来。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柳树的枝

14、条被压弯了腰,但倔强的它抖落了积雪又重新站直了身子。)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柳树的枝条被劈断,一个月后,它又重新抽出了新枝。)面对逆境,它默默承受,它选择了顽强生存。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棵树吧,它在高原上创造了一个奇迹。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出示第二然段,再读。3.作者在介绍这株柳的生长历程时,合理地运用了猜测和想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这是一株充满生命的柳树,一株催人奋进的柳树,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棵树,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感受!(配乐朗读第6、7自然段)(三)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前后联系,对比中感悟柳树的神奇。1.自学提示:快速浏览课文第8自然段,同是一种柳树,青海高原上的这

15、株柳树和家乡灞河柳树的生活道路和命运的最大差距表现在哪里?让我们接着想象,当青海高原这株柳在为生存顽强抗争的时候,在平原在水边的这些柳树们正在怎样地生长着呢?灞河之柳极易生长,无心插柳柳成行,而高原之柳当家乡灞河之柳在斜风细雨中摇摆着自己婀娜的身姿,享受着美好生活的时候,高原之柳却要当这平凡的江南之柳仍满载着历代诗家词人的墨汁和泪水时,高原之柳却在独自与如果说,家乡灞河柳树的生活道路是( ) 的,那么,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活道路便是( )的。正如作者所感慨的那样: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2.课文写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什么还要写灞河的柳?(对比反衬手法,突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生命力的

16、强大。)家乡灞河的柳树是( )、( )的,那么,青海高原一株柳就是( )的。整体回顾,深刻体会人生哲理1.这株柳树靠着它顽强的生命力长成了参天大树,也触动着每个人的心弦,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面对逆境,面对命运的坎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齐读最后一句,理解: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面对逆境,它默默承受,它选择了顽强生存,有着超乎寻常的毅力和韧性。这是青海高原柳的第三奇。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这句话仅仅是写柳树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透过这株柳树你想到了谁?用句式“( )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 )”练习说话。体会写法:这篇课文的课题是青海高

17、原一株柳,齐读课题。作者是借柳树来赞美这种精神的人由物及人,托物抒情。启示: ( 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3.指导朗读,练习背诵第9自然段。提升:没有也没有而是三、当堂训练1.照样子联想填空。例:由“五光十色”联想到夜晚城市里璀璨的灯光。由“婀娜多姿”联想到 由“漫天飞扬”联想到 由“青海高原的这株柳” 联想到 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 2.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

18、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3. 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用了许多笔墨去写家乡灞河边的柳? 板书:青海高原一株柳 生存环境 恶劣 形 态 粗壮 高大 苍绿 神奇 强大的生命力 成长经历 顽强 命运道路 毅力和韧性四、巩固练习1.听写课文第9自然段。2.读了课文,心中一定会种下这株柳树的精神,由柳树想到自己,一定会有更多的感想,简单写一写。 3.拓展阅读芦苇赞(1)没有到过白洋淀的人,总以为白洋淀就是白茫茫的一片。(2)其实不然,如果站在淀边,根本看不到连成一片的水面,而是一个芦塘连着另一个芦塘,整个白洋淀就是一个莽莽苍苍的芦苇世界。只有摇着船儿进了芦苇荡的深处,才能看到一个个大小不

19、同的淀子,碧蓝碧蓝的,波光潋滟。这许许多多的淀子,还有那纵横交错的壕沟、港汊都隐没在这奇妙浩瀚的芦苇海洋里。(3)看着这千里“绿野”,你会觉得它像南方层层叠叠的甘蔗田,又像北方辽阔的草原;像茂密的丛林,又像蔚蓝的大海。它时而静穆如山岳,那样清幽神秘;时而翻起万顷绿浪,发出阵阵的涛声,那样声势浩大。这浩如烟海的芦苇荡,是绝妙的青纱帐,是曾经威震全国的雁翎队的故乡!(4)古往今来鲜花芳草青松翠竹绿杨垂柳曾得到过多少诗人和画家的青睐用优美的诗句把他们讴歌颂扬而芦苇往往很少被注意和重视常常只被当作某种风景的点缀而出现在图画和诗文里其实这平平凡凡朴实无华的芦苇是很值得人们赞美的(5)盛夏时节,每根芦苇从

20、秆到叶都鲜绿鲜绿的,翠得闪闪发亮,嫩得每片叶子都要滴出水来;临风摇曳,婀娜多姿,显示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根芦苇,应该说是微不足道的,也是脆弱无力的,只要大风一吹,就很容易折断。也许芦苇深知自身这个弱点吧,它从来不会单独存在,总是集群而生,聚众而长。只要有芦苇的地方,就是一簇簇,一片片,繁繁茂茂,蓬蓬勃勃,成林成海,风吹不断,浪打不倒,在任何情况下也是从容挺立,不折不弯,掀起千重浪,喧腾澎湃。这时候,你一点也不会觉得芦苇弱小,它给人留下的是众志成城、气势磅礴的壮观。(6)芦苇易生易长。每年冬天被全部砍光,第二年春天一阵春风,几场春雨,又长出新的芦苇,一年又一年,总是蓬蓬勃勃。(7)

21、芦苇,虽然不能在高楼大厦中作柱为梁,但在广大乡村,却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它虽然不稀奇名贵,但人们却用它编织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精美的用具;它虽然不像金石那样坚硬,万古不朽,但它却可以变作纸浆,造出洁白柔美的纸来。就连那些苇梢碎叶,也可以用来驱寒取暖,烧火做饭。(8)我凝望着这青青的芦苇,沉思遐想:任何一个人必有所长,只要各尽其才,对人类就有贡献;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为人民而献身,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就应受到赞扬。我愿作这绿色海洋中的一棵小小的芦苇1. 给第四自然段加上标点。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静穆: 纵横交错: 3.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芦苇的? 4. 第三自然段把千里芦苇比作 、 、 、 、 、 、 , 这样写的好处是: 5. 青青的芦苇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教学随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