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文学的特征

上传人:z**** 文档编号:60132698 上传时间:2022-03-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魏晋文学的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魏晋文学的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魏晋文学的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魏晋文学的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文学的特征(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魏晋文学的特征罗宏梅,王林魏晋六朝为中国古代史之一大关捩,其政制、思想、艺术、文化皆在各研究 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学亦然,八代文学,绍先垂后,论文章者,莫不重 之。魏晋六朝文学,与三代秦汉相较,迥然不同。惟其不同,故而神韵独标,别 具一格,使读者耳目一新,爱不释手,也惟其不斤斤于学步古人,而勇于跃出先 代之藩篱,大胆创新,又备遭非难。隋李谔上隋高祖革文华书云: “降及后 代,风教渐落。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 好雕虫之小艺。 下之从上, 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 ”1唐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云: “夫文章之 道,自古称难。圣人以开物成务,君子以立言见志。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

2、百 讽一,扬雄所耻。自微言既绝,斯文不振。故魏文用之而中国衰,宋武 贵之而江东乱。”1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评韩愈云: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 下之溺。” 2更是说魏晋六朝“文衰”、“道溺”。然文心雕龙通变云:“文 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道则不乏。 ” 3开拓创新,不免矫枉过正,八代 文学的价值终究是不可磨灭的。故即使是“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戏为六绝句之五)的杜甫, “精熟文选理” (宗武生日)、“转易多师 是汝师?“疾呼“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之一)的李白,也由衷地赞叹“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而其

3、诗歌被杜甫誉为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韩愈之文,清刘熙载艺概文概亦云:“韩文起八代之衰, 实集八代之成。” 4口谤与心仪,洵为魏晋六朝文学接受史上的奇观。魏晋六朝文学的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崇文。先秦孔子论门人之才能时,云:“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 进)然此处所云之“文学”并非文章艺术的意思。 又云:“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论语卫灵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文有修饰之 意,但也与文章的修辞没有多大关系。 春秋战国的其他流派, 也同样是轻视文术 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言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 不废,此之谓不

4、朽。”此处的“立言” ,主要指政论学术而不包括文章在内。为后 世所津津乐道的先秦文学, 只是以后世的眼光所作的定位, 起诸子于地下而质之, 他们肯定是不屑于列于文学家之林的。 两汉文学的地位有所提高, 出现了许多辞 赋大家,甚至汉武览司马相如之 子虚赋而长叹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5汉书王褒传载宣帝之语曰:不有博弈者乎, 为之犹贤乎已 !赋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辨丽可喜。譬如女工有绮毂,音乐 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悦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风喻、鸟兽、草木多 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 ”但从宣帝为辞赋所做的辩解,我们正可看出文 学地位之低。辞赋大家司马相如

5、、扬雄等,也是绝不满足于辞赋家的定位的,故 子云悔其少作,以为:“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法言吾子)6文学 地位的显著提高,魏晋是一大关键。魏文帝典论论文云:“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 7把文章提高到与国家大业同等的地位。他在与王 朗书中也说:“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 次莫如著篇籍。”随着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社会开始普遍重视文学的价值,优 秀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 对文学理论的探讨接踵而至, 蔚为大观。 南朝宋为文学 开设专馆, 把文学艺术与传统的经学研究摆在同等位置。 文学地位的提高, 极大 地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发展,以至“天下向风,人自藻饰,

6、雕虫之艺,盛于时矣。 ” (裴子野雕虫论)其二,重情。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8 孔颖达正义云:“志者,情也。”上古歌诗,大都皆先民情感之表露,情动于中而 形于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即是如此, 其中又以风诗表现的最为明显。 到儒家兴起, 建立起一套实用性质的学说, 处处 以礼来衡量,才渐渐使“志”义中情的一面剥离出去。先秦汉初,儒家在野,尚 无力推行其侈谈的礼乐教化。迨汉武践位,雅好儒学,董仲舒献天人三策 , 得以重用。帝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便将其思 想深入渗透到每个角落,文学也自然成为政治教化的附庸。

7、以礼制情,陆贾新 语慎微云:“故隐之则为道,布之则为文,诗在心为志,出口为辞,矫以雅 僻,砥砺钝才,雕琢文彩,抑定狐疑,通塞理顺,分别然否,而情得以利,性得 以治,绵绵漠漠,以道制之。 ” 9诗序云:“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 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又以政教统文学, 毛诗序论风云: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又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汉儒认为文学作品的作用 只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由于儒家的特殊地位,这 些观点一直影响着文学的评价, 同时也左右着文学的创作, 从而使得作者难

8、以直 露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必须“温柔蕴藉” “归于讽喻”,时刻想到礼乐教化,这 极大地阻碍了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故清儒魏源诗古微齐鲁韩毛异同 论即曰:“美刺固毛诗一家之例, 作诗者自道其情,情达而止, 岂有 欢愉哀乐 ,专为无病代呻者耶 ?” 9随着儒学在魏晋的式微, 这种情况才得以改观。古诗十九首 等已开其先声。诗品评曰:“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惊心动魄, 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10建安文学,洋溢着浓烈的情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 论云:“三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 11陆机的文赋 更是明白的标出:“诗缘情以绮靡”的观点,把“缘情”作为诗歌创作的本质特 征。“诗缘情

9、”的提出及其得到普遍的认可,彻底颠覆了之前文学领域“言志” 一统的局面,符合了文学的发展要求,影响了后世文学的进步。文心雕龙知音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魏晋六朝文学的一个重要 特征,便是情感的强烈。其三,求美。追求文学的美感, 这也是伴随着文学地位的提高而出现的。 老 子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孔子亦云:“巧言令色,鲜矣仁。 ”在先秦,文 学尚无立足之地, 故文章之美感也无从谈起。 汉时文学稍彰显, 葛洪西京杂记 载:“司马相如为子虚 、上林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 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其友人盛览,字长通,牂牁名 士,尝问以

10、作赋。相如曰: 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 商,此赋之迹也。 赋家之心, 苞括宇宙, 总览人物, 斯乃得之于内, 不可得而传。 览乃作合组歌、列锦赋 而退,终身不复敢言作赋之心矣。 ” 12但在当时“诗 言志” 一统的社会,这种追求文章美感的思想是倍受压制的。汉书卷六十四王 褒传载:“上令褒与张子侨等并待诏,数从褒等放猎,所幸宫馆,辄为歌颂, 第其高下, 以差赐帛。 议者多以为淫靡不急。 ”所以汉代的大多数作品都极平实。 钟嵘诗品序即云: “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 ,质木无文。”到汉末 曹魏,文章地位显著提高,人们才日益认识到文章美感的重要性。文章的美感, 除内在的情感外

11、,表现在外部的主要在两方面:一曰辞藻。 典论论文云“:八代诗诗赋欲丽”,文赋更是明确的提出“诗缘情以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文,辞藻的日趋华丽, 这在文学作品中是显而易见的。 在文学批评上也一直发展 到萧统文选序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 ”到萧纲诫公大心书的“: 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其二曰声韵。诗乐舞一体, 文章带有强烈的音乐性, 这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质。 但在魏晋之前, 作家学者对 声韵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 没有能够总结出其中的客观规律, 从而有目 的地应用到文学的创作实践中去。 对文字声韵的分析研究始于魏。 清儒阎百诗古 文尚书疏证云:“按顾氏音学五书

12、言:文人言韵,莫先于陆机文赋 。余 谓文心雕龙:昔魏武论赋,嫌于积韵,而善于资代。(章句)晋书律 历志:魏武时,河南杜夔精识音韵,为雅乐郎中令。 二书一撰于梁,一撰于 唐,要及魏武杜夔之事,俱有韵字。知此学之兴,盖于汉建安中。 ”13此处顾昆 山所云文赋言韵,乃指其中“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二句,李善注 云:“言音声迭代而成文章,若五色相宣而为绣也。 ” 14此与“永明体”的倡导 者沈约所云“欲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之意合。把通过音节高低调配作为创作 规律写入理论著作的,确始于陆平原。但阎氏的说法,也不无道理,盖一现象在 被总结成理论规律之前, 总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 但汉末乐师

13、杜夔所通 之“音韵”,似乎依然指乐器之韵。皎然诗式卷一明四声云: “乐章有宫 商五音之说,不闻四声。 ”15文字声韵之学的兴起,当与佛教的传入传播有关。高僧传鸠摩罗什传载:“什每为(僧)睿论西方辞体,商略同异,云:天 竺国俗,甚重文制, 其宫商体韵, 以入弦为善。 凡觐国王, 必有赞德, 见佛之仪, 以歌叹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 ”其论佛经翻译云: “但改梵为秦,失其藻 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作呕哕也。”16法 苑珠林呗赞篇第三十六又云:“(康僧会)博学辨才,译出经典,又善梵音,传泥洹呗声,制哀雅,擅美于世。音声之学,咸取则焉。” 17高僧传康 僧会传亦曰:“

14、又传泥洹呗声,清靡哀亮,一代模式。 ”通过对西来天竺佛经的 深入研究, 极大地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科学发展。 相传,三国时即有文人雅好此 学。高僧传经师论载:“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 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 ,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 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 ”正是有了这些实践研究,汉语声韵学方在南朝时取 得了巨大的成绩。封演封氏见闻记声韵云:“周颙好为韵语,因此切字皆有纽,皆有平、上、去之异。永明中,沈约文辞精拔, 盛解音律, 遂撰四声谱。” 18隋刘善经四声指归云: “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沈氏乃著其谱论,云 起自周颙。” 19南史周颙传云:“(颙

15、)始著四声切韵,行于世。” 20 四声规律的发现者沈约等人, 又是其时的著名文人, 约且执文坛之牛耳, 他们便 自觉的把四声规律运用到诗歌创作中来,形成了影响极大的新诗体。南齐书陆 厥传云:“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毅, 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 以平上去入为四声, 以此制韵, 不可增减, 世呼为永明体。” 2“1永明体”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影响深远,对诗歌 格律的完善意义重大。 声韵的协调与辞藻的华丽, 使得文学作品极具美感。 这也 是魏晋文学的显著特征。其四,尚气。孟子万章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文心雕龙风骨 云:“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

16、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故其论孔融,则 云体气高妙,论徐干,则云时有齐气 ,论刘桢,则云有逸气 。公干亦 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并重气之旨也。夫翚翟备色,。文章才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 力,有似于此。”黄叔琳评曰:“气是风骨之本。”纪昀评曰:“气即风骨,更无本末。 ”22气 在作家,便是个性、精神、风标,故孟子养之。在文章,即作家之气的外化,即 作品中表现出的独特的风格面貌。气分清浊,魏晋人以清气为尊而以浊气为鄙。 清气者,清刚之气、清丽之气、清逸之气、清玄之气等是也。气之特征的转移, 常与社会环境与思想有关。 汉末曹魏文学,偏重清刚之

17、气, 诗文多慷慨悲凉之音。 其时社会纷乱,王纲解纽,君暗臣戾,生灵涂炭,杀伐不休, “白骨露于野,千 里无鸡鸣”,更兼疾疫肆虐,朝不保夕,古诗十九首即是此之表现。魏武一生 戎马之中,睥睨一世,招揽才俊,横扫北地,又使党锢后低迷的诗人精神为之一 振,兼操不拘名检, 惟才是用, 扫除了繁琐经学的沉闷之气。 傅玄掌谏职上疏 云:“近者魏武好法术 ,而天下贵刑名 ;魏文慕通达 ,而天下贱守节。” 23影响之于 文坛,便如刘师培所论:“两汉之世,户习七经 ,虽及子家,必缘经术。魏武 治国,颇杂刑名,文体因之, 渐趋清峻。一也。建武以还,士民秉礼。 迨及建安, 渐尚通脱;脱则侈陈哀乐,通则渐藻玄思。二也。

18、 ”24东平陵变后,“司马昭之 心,路人皆知”,曹魏名士,荑刈迨尽,如何宴、夏侯玄、嵇康等,弑君篡位的 司马氏偏以严酷的礼法来约束士人,大肆杀戮,士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阮 籍咏怀诗三十三云:“一日复一夕,一夕复一朝。颜色改平常,精神自损消。 胸中怀汤火,变化故相招。 万事无穷极,知谋苦不饶。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 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25于是,为避难远祸,士人们只得标举虚无,言尚 玄远,故而玄学一时大盛。 清谈风行,影响之于文学, 便使得清刚慷慨之气不再, 而代之以清玄清丽之气, 作家更多的将关注的眼光由社会转移到哲学与自然。 若再论齐梁陈隋文学,则又由清玄而一变为柔媚富艳,其

19、极致便是宫体诗的盛行以艺术成就论之,建安最上,晋宋次之,梁陈最下,何以故?曰气之衰也。至梁 陈时,由东汉豪强、魏晋九品中正制中形成的豪门贵族子弟,已经是纸醉金迷、 穷途末路, 既无乃祖在亲历艰辛屡经拼搏的生活阅历中养成的慷慨激昂之气,又无乃父在穷究学术才识淹通中形成的玄远之气, 而是不辨牛马, 浅薄浮华, 以至 连生活都难以自理,虽专心文学,只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便似七宝楼台,终 枯槁空洞,难以动人。对比八代文学, 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出魏晋文学作品中气 的充沛。作品中气乃生活中人的彰显,故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云: “文 章者,盖性情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

20、成,莫不禀以生灵,迁乎爱嗜。”参考文献: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宋苏轼.苏轼文集M.孔凡礼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3梁刘勰.文心雕龙注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汉班固.汉书M.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6汉扬雄法言义疏M.汪荣宝疏.北京冲华书局,1997.7郁沅,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8 张少康.先秦两汉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9 王运熙顾易生.清代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0 梁钟嵘.

21、诗品注M.陈延杰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1 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2东晋葛洪.西京杂记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13 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14 梁萧统.文选M.唐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15 唐 皎然.诗式校注M.李壮鹰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6 梁 释慧皎.高僧传M.汤用彤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17唐道世.法苑珠林M.北京冲华书局,2003.18唐封演.封氏见闻记声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9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0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21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2黄霖.文心雕龙汇评M.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3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二册)全晋文M .北京:中华书局 ,1958.24刘师培.中国古文学史讲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