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三突破MicrosoftWord文档(2)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60111970 上传时间:2022-03-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识字教学三突破MicrosoftWord文档(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识字教学三突破MicrosoftWord文档(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识字教学三突破MicrosoftWord文档(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识字教学三突破MicrosoftWord文档(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识字教学三突破MicrosoftWord文档(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识字教学三突破【摘要】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语文教师应创新教法,实现三个突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同时强化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关键词】识字教学突破兴趣思维效率一、突破“一个”,带出一串汉字有这样的现象,如字形相同,读音、词义不同;读音相同,字形、词义不同;字形相似,读音、词义不同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现象,在识字教学中突破“一个”,带出一串,举一反三,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海参”的“参”是字形相同,读音、意义不同的字。教学时可以用课件同时列出:海、加、差,让学生读准字音,辨析词义。又如“富饶”的“”与“妖娆”的“”读音

2、相同,字形相似,意义不同,学生也容易混淆用错。再如“山”的“崖”与“天海角”的“涯”“开”的“绽”与“”等。其实学生书写中出现的错别字,更多的还是别字,是用错了字。如把“拿来”写成“拿来”就是因为字形相似而误。比如“”“”“”“”字形十分相似,稍不注意就会用错。还有如“”“”等,形体形似比画有细微的差别,不留心则容易写错。再如“爸”(爸爸)“父”(父亲)这些字的意思虽然一样,但运用时又有细微的差别。如果在识字教学中把它们连串教学,不仅掌握了这“一个”,而且认识了一大串,事半功倍。不但提高识字效率,而且便于辨析字形、字义,使印象深刻,不容易用错,同时还能更多地积累词汇。因此,我以为在教学新课时,

3、识字教学应该相对集中,以便突破“一个”,带出一串。此外,还可以根据汉字形声字的特点把一个单元的生字词进行整合,集中复习、巩固。譬如将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教材第七单元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亚的木匠陶罐与铁罐狮子和鹿四篇课文的生字词按照其功能分类整合如次:(一)表示动作的字词(动词):掘、捧、喝、灌、蹦、撅、甩、扯、挣、喘、挡、挖、撒、踩、抵、刺、挡、戳、钻、泛、缩、招架、奚落、流逝、覆灭、遗落、抱怨、欣赏、管事、自卫、合二为一、乱成一团。根据以上字词的音、形、义以及结构特点,还可以再次整合,如:(1)、;(2)、;(3)、;(4)、;(5)、;(6)、(7)、(8)、(9)、。例(1)至例(5)都是形声字

4、,结构相同。例(1)动作与手有关,所以用“扌”;例(2)动作与足有关,故从“”;例(3)动作与口有关;例(4)意思相近,都含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的意思。例(5)意思相反,“泛”有漂浮、透出、扩散的意思;“缩”是由大变小或由长变短的意思;例(6)至例(9)是合成词,需要整体理解。通过以上的整合,在教学时便于学生通过结构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和重复记忆法来学习生字词语,触类旁通。(二)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语(名词):陶罐、铲子、木匠、匣子、皱纹、矛盾、坦克、蜗牛、履带、法西斯。这类词语还可以根据事物不同的性质,细分为表示生活用品的词语,如“陶罐”、“匣子”等;表示生产工具的词语,如“铲子”等;表示军事

5、机械的词语,如“矛盾”、“坦克”、“履带”等;表示动植物的词语,如“蜗牛”等。(三)描写事物的词(形容词):渴、猛、骄傲、傲慢、轻蔑、懦弱、恼怒、羞耻、匀称、和睦相处、精美别致、没精打采、灰心丧气、庞然大物、大显神威。这一类词语中还可以按照描写对象的不同整合成:描写形态的如:渴、猛、匀称、庞然大物、精美别致;描写心理、神态的如:骄傲、傲慢、轻蔑、懦弱、恼怒、羞耻、没精打采、灰心丧气、和睦相处、大显神威。(四)副词:忽然(迅速而出乎意料)当然(合乎事理或情理)固然(承认某事实,引起下文转折)仍然(情况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果然(事实与所说所意料相符)。这类词语还可以用与之意义相近的词语配对理解,举

6、一反三。如:忽然突然,当然必然,仍然依然,果然果真,固然诚然。通过分类整合,把一个单元的知识有机地集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使认知对象更具规律性、可比性,便于教学和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使学生在认知这一个生字的同时,了解词语的功能,提高读写能力。二、突破“一课”,温故知新所谓突破“一课”就是在教学新课文的生字词时注意联系旧课已知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汉字音、形、义的比较,把握细微的差别。比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可以由“望”引出“看”(使视线接触人或物)“观”(带有一定目的地看)“眺”(往远处看)“察”(仔细地看)“瞄”(对准某处看)“瞧”(看);“瞪”(生气地看)等与“望”意义相关的词语,通过音、形、义

7、的比较分析,了解它们细微的差别,对于准确运用词语很大帮助。突破“一课”就是不局限于课内,还应该延伸到课外,把课内课外相关联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视野和知识面。如由教学望庐山瀑布延伸到望天门山,由教学秋天的雨延伸到春夜喜雨。把所延伸课文的字词进行比较认读,如望庐山瀑布中的“望”与望天门山中的“望”都是远眺的意思;“庐山”与“楚山”,一在江西,一在湖北;“瀑布”与“碧水”,前者是从高处流下的水,后者是绿色的水。这样既丰富教学内容,又加深对词语乃至课文的理解。突破“一课”还指突破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引入课堂竞争机制,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学期中或学期末,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汇积累的基础上开展一些竞赛活

8、动,如“词语接龙”竞赛,既可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又可以激活思维,丰富词汇。譬如老师先说出某个词语,然后要求学生用这个词语的最后一个字开头说出另一个词语。如观赏赏识识别别致致敬敬礼礼貌如此首尾相接,绵延不绝,看谁接得最多;或者由老师先提示某个字,要求学生说出带有该字的词语,如“看”看望看守看家看护看管看押看破红尘看云识天如此发散开去。这种活动是双赢的,优胜者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兴趣大增;旁听者也有了新的积累,受益匪浅。三、突破定向性思维束缚,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以往的教学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注入式多,局限于定向性思维的训练。这种过分偏重于“跟我学”,不去启发学生思考的弊病,大大遏制了人

9、的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有些小学生遇到问题问家长,只要解题思路和方法不符合他们老师所教的,就会持怀疑态度,说“我们老师教的不是这样子的”。这里除了有孩子对老师的崇敬甚至迷信的特有心理外,与教师习惯于定向性思维训练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关系。定向思维的特征是:“什么样的问题都是有经验可循,不需要去想其它的办法;或者什么样的问题都有一个框框,不能打破这个框框”。有的老师喜欢给孩子定“框框”和传授所谓的“秘诀”,把孩子的思维固定在某一个点上,让学生死记硬背,或照样画葫芦,如“水对火,天对地,桃红对柳绿”,如果有“越轨”就判为错,结果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实不可取。其实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语文学科,可以说

10、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自然其说,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识字包括读准字音、辨别字形、理解字义,而字义是多变的,其中就有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之分,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要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所谓“不变”是指某个字(词)的基本义是一定的;所谓“万变”就是某个字(词)在具体语境中所表达的含义是丰富多彩的而非一成不变的。通常我们说词不离句,一旦脱离具体语境,就只有它的基本义了。但无论如何变化,都与这个字(词)的基本义有着一定的关联。譬如“首”,基本义是指“头”,引申为“第一”(首要)“最高的”(为首)“首领(首长)等,都与“头”相关联,头是躯体中位置最高或者最前置也是最重要

11、的部分。突破定向性思维束缚,必须创新教法。识字包括会认读、会理解、会运用。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局限于“跟我读”“照样子写”就显得单调而枯燥无味,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的配图识字,形象生动,学生喜闻乐见。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可以通过更多途径和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结合造字法的讲解来教学生字词,既增加趣味性,又加深理解,帮助记忆。如“休”是个会意字,意思是人靠木(树)旁歇息;“采”是用手抓树梢,即“采摘”;“刃”是指事,刀边上加一点,表示锋利的地方,即“刀刃”;“线”与“钱”是形声字,前者与丝绸有关,所以用“纟”旁,后者与金属有关,古代有一种钱是用金属制造的,如“铜钱”,所以用“

12、钅”旁。有些形声字还可以通过声旁和形旁来推出读音和意思。如“芳”,根据其形旁“艹”推出“芳”与“草”有关,如“方草”,声旁为“方”,所以读音“”。还可以把有些字编成顺口溜,便于学生识记。如古月“胡”,弓长“张”,横“戌”点“戍”空心“戊”等。猜谜字谜也是学生所欢迎的,如三人重“众”,上小下大“尖”,小土成“尘”,大口吃掉牛尾巴“告”,双木(目)不成林相等等。词语接龙游戏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好方法。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教学,突破定向性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不仅让学生乐学,还要使学生会学。识字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认识字,还包含着思维训练。上述“三个突破”都关联着一种思维的训练,即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从某种意义上说发散思维就是创新思维,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既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