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答案]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59920684 上传时间:2022-03-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9.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江苏省南京市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苏省南京市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京市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京市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江苏省南京市2022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农村社会发展的新时代,有效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要求和条件,是国家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统一,是秩序与活力的统一,是不断增强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治理实践。从发生学角度来看,构建乡村治理命运共同体,以共同体的力量增进有效治理是由以下两点决定的。适应国家宏观乡村治理的新时代调整。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中国农村逐渐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但是伴随农村社会的急剧变迁,“乡政村治”型的分治格局越来越难以承载流动、异质、离散的农村社会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国家先后对乡村

2、基层治理做出了适应乡村新时代发展的统一制度安排,强调“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强调“支持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这些战略安排意味着要夯实乡村社会治理体制,需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超越竞争与“分治”思维,运用“共治”“融合”“命运共同体”等思维和机制增进乡村有效治理。顺应农村社会发展转型的需要。治理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社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多元化、异质型的

3、乡村社会发展变迁日益挑战着原有乡村基层组织的整合与内聚功能。一是乡村社会自主性增强与公共性不足并存。受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等结构性外力的推拉,村庄的生产、生活、交往方式,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日益超越地缘共同体限制。一方面建立在静止的熟人社会基础上的社会有机团结日益受到严重挑战,乡土社会离散现象严重。另一方面,乡村社会自主性不断增强的同时公共性弱化。这决定了乡村社会发展需要激活人们的共同体意识,将多元主体的公共性、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嵌入治理命运共同体这一制度性关系和组织体系。二是建立在农耕型社会基础上的同质型生存需求向建立在复合型社会基础上的异质型发展需求转型。面对日益增长的多层

4、次、多向度、多类型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乡村社会何以从更快向更好发展,单方治理主体供给模式捉襟见肘,协调与整合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自然成为治理有效的重要抓手。三是乡村显性距离在缩小的同时隐性距离在加大。在一定意义上,随着交通技术愈来愈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已不再是空间距离,更多的是理念、思维等隐性的心理距离,阻碍了乡土认同,这就需要通过治理命运共同体的形塑,缩短无形距离,更好增进多方主体的互信,夯实乡土认同的社会基础。(摘编自应小丽以共同体思维与合力推进乡村有效治理)材料二:“治大国如烹小鲜”,乡村治理是一门大学问。自治、法治、德治作为乡村治理的基本方式发挥着“自治为本、法安天下、德润民心”的功能

5、作用,但同时也存在“法治太硬,德治太软,自治太任性”的局限性。单一治理方式存在“短板”,两两结合的治理方式能够取长补短,但应对复杂多变的治理难题时往往捉襟见肘。与之相反,“三治结合”乡村治理模式既能优势互补,又能体现协同效应,往往优于单一治理方式或两两结合的治理模式。法治保障和道德约束下的自治是维护农村基层民主权利,实现村庄和谐有序的“光明大道”。自治作为乡村社会最基本的治理方式,能够有效整合村庄资源,激发村庄主体活力,通过内驱动力这个“发动机”破解乡村治理困局。值得注意的是,自治需要法律保障和道德约束,以避免其走向无序和人治。以法为主,以德为辅,德法并重的治理模式体现出了刚柔并济的治理艺术。

6、法治作为“硬约束”,为乡村治理提供法律保障和安定有序的治理环境,为治理主体和对象提供行动指南和行为规范,是实现乡村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针对法律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特点以及乡村社会法治建设相对滞后的现实,乡村德治无疑是重要“补给”。以自治组织为载体,以法治为保障的自治在农村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持久的生命力。“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治作为“软约束”,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有力的道德支撑,是实现乡村善治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总体而言,“三治结合”有助于实现“1113”的治理效能最大化。(摘编自唐皇凤、汪燕新时代“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生成逻辑与优化路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

7、一项是()A国家先后对乡村基层治理做出了适应乡村新时代发展的统一制度安排的重要动因是“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很难适应农村社会发展需要。B乡村的有效治理主要意义是增进国家认同与社会认同,次要意义是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还能在保证秩序的同时激发乡村活力。C传统农村社会组织形式某种意义上是地缘共同体,村民之间大多彼此熟悉,这有利于乡村基层组织的整合与内聚,加强乡村团结。D新时代的乡村治理要强化乡村公共性,激活人们的共同体意识,协调与整合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塑造治理命运共同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鼓励社会协调和公众参与,它是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和德

8、治相结合的共建、共治和共享的治理体制。B改革开发后,我国农村从农耕型社会向复合型社会转变,建立于其上的同质型生存需求也相应地向多层次、多向度和多类型的美好生活追求转型。C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是效能很强的治理模式,其中自治是最基本的的治理方式,而法治和德治对自治进行法律保障和道德约束。D德治作为“软约束”,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有力的道德支撑。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刚柔相济,两者是实现乡村良好治理的“左膀右臂”。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文中材料观点的一项是()A长兴县水口乡徽州庄村通过传承“家”文化,传播好家风好家训好故事,形成村民自我约束,互学互比的良好氛围。B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对散

9、落的典故传说、名人事迹进行挖掘整理,让美丽乡村有美丽故事,夯实乡土认同的社会基础。C少数乡村基层干部厘清职责范围,认为家庭纠纷可以调解,而对村民之间的经济和土地纠纷则主张当事人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争端。D罗江区推广党领导下的定向议事会议代表制度,实现了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发挥了很好的作用。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结合文本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提升乡村“自治”的效能。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洗碑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10、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

11、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

12、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庄,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

13、,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生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

14、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心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

15、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注洗碑:刻碑。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是因为他被鸡叫惊醒,外面扰动,再也无法睡着了。B小说第4段对王麻子洗碑的场景进行了细腻传神的描写,侧重表现人物动作非常娴熟自然,技艺高超,让罗永才看得呆了。C罗永才不放心洗碑的情况,提前去看看。石匠理解他的心情,劝他上山转转,这表现了王麻子对人性的体察,心地善良。D“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说明了山上因为地势高,有树影,给人冷的感觉。7

1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说的是生活底层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主题表达显豁鲜明。B小说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中,首尾圆合,艺术上颇为别致精巧。C语言详略有致,小说中写景大多采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重在渲染氛围。而人物描写则较为细致传神,重在显出精神特质。D文中多次写罗永才所见所感之景,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悲苦,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8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请概括文中促使罗永才心理转变的原因。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碑”,在不同层面有不同

17、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

18、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徵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破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少不

19、为难。然就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好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B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C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

20、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D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明清两代,因为每一位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B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唐初品级为正五品上,掌管掌谏议得失,侍从国君,举行典礼时充任司仪。C隋炀帝:和文中的唐太宗、梁武帝一样,都是谥号称呼皇帝,出于对最高统治者的崇敬,这三者都是赞美性的谥号。D四海:古代传说我

21、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认为伤身子的不是身外之物,而是声色滋味,如吃喝、音乐,女色,一旦沉迷其中,就会酿成灾祸。欲望越多,伤害越大。B唐太宗能反躬自省,认识到百姓怨叛的源于国君骄奢淫逸,魏征对唐太宗的观点非常赞同,认为符合古代圣君修身律己以治天下的思想。C为了论证兼听则明,魏徵先引经据典,后用过去许多君主的事例进行对比,最后进行总结归纳,有很强的说服力。D对自己“草创与守成孰难”的问题,太宗认为房玄龄的回答很有道理,但是更认同魏征的观点,认为它更符合现状。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

22、现代汉语。(1)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2)天地草昧,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14本文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魏征希望唐太宗成为什么样的圣君,请简要概括。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将只有在

23、大海上才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尤其是“明月出天山”,从戍边将士的角度再现了边塞奇特的景色。B“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C“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写历史上连绵不断的战争,表现战争带来的巨大的牺牲和苦难。D诗歌最后四句,写征人在高高的城头眺望边关景色,不停感叹疲于征战,又因为边关月色勾起思乡情怀,所以显现出愁苦的神色。16“关山月”是古乐府调名。“关山月,伤离别也。”这首诗却不因“伤离别”而显得风格纤弱意境狭窄,请联系诗句加以分析。五、情景默写17补

24、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2)种树郭橐驼传中,一般种树的人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早上去看了,晚上还要再去摸摸,更有甚者,“_,_”。这些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3)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精神的两句诗是:“_,_。”六、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理性的批判是深刻的。但是,理性的批判常常拘囿于理论或学术的范围。(甲)思维的变换已经完成,逻辑上的反驳已经结束,这

25、一切却久久无法实现于人们的实践领域。面面俱到的辩证分析和不偏不倚的许多周全考虑,是本质的智慧的,主要不是实践的。因此,那些激进分子已经开始把深刻看成烦人的束缚。相对地说,亵渎是肤浅的。(乙)但亵渎富有集聚愤怒情绪的功能,并且迅速使之转化为激烈的动作。肤浅的明朗倾向才能更易于为大众所普遍接受。(丙)不管怎样估计亵渎的意义,我们都该看到这种方式所具有的危险性。亵渎是一种破坏,但是这种破坏往往难以彻底。亵渎一时之间可能撕去对方的道貌岸然,而的清算却非其所长。某些时候,亵渎还可能一种投机心理:一些文化上的先锋斗士以亵渎向权威挑战,而另一些流氓无产者则可能模仿如何以起哄邀取名声。(丁)总而言之:在许多情

26、况下,亵渎乃是一柄利弊并存的双刃剑。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显而易见往往刨根究底诱发B显而易见常常刨根究底引发C不言而喻往往追根溯源诱发D不言而喻常常追根溯源引发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许多面面俱到的辩证分析和不偏不倚的周全考虑,在本质是智慧的,主要不是实践的。B面面俱到的许多辩证分析和不偏不倚的周全考虑,是本质的智慧的,主要不是实践的。C不偏不倚的辩证分析和许多面面俱到的周全考虑,是本质的智慧的,主要不是实践的。D许多不偏不倚的辩证分析和面面俱到的周全考虑,在本质上是智慧的,而不是实践的。20文段中画直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有

27、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D丁七、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从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启程,奔赴月球背面,在嫦娥三号的基础上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月球,作为地球的唯一卫星,它始终是相对固定的一面面向地球,另一面则背向地球。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对看不到的月球背面充满好奇,但是由于技术等诸多因素,此前还没有任何航天器着陆在月球背面。那么,就有可能获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月球正面发现的珍贵数据。受月球本身的阻隔,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是无法与地球保持通信的。同时,月球正面有许多宽阔的平原,尽管有许多陨石坑,但坑底相对平整。相

28、较而言,月球背面的地形非常复杂,地势也更加陡峭。为了安全着陆,嫦娥四号采取的是近乎垂直的降落方式。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请分别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用疑问句式表达。每句不超过15个字。八、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邓清明成为首批14名航天员之一。截至2021年10月,邓清明是唯一一位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邓清明曾多次进入航天任务备份梯队,完成和主份梯队完全一样的训练,却始终未能圆飞天梦。但他认为伟大的航天事业中,个人的荣辱得失

29、微不足道,“不管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他总是竭力做好飞天航天员的地面支持工作,共同完成好任务,“任务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55岁的邓清明始终保持最佳状态,时刻做好飞天准备,只要航天事业需要,就不停下备战的脚步。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2D3C4材料一首段提出可通过构建乡村治理命运共同体来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后两段分别从国家政策调整和社会发展转型两个角度分析原因。材料二围绕法治、德治和自治提出了“三治结

30、合”的乡村治理模式。5遵循“自治”的基本的治理方式,激发治理主体内在活力。以法治作为“硬约束”,德治作为“软约束”,德法并重,维护自治环境。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做到协同互补。【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主要意义是增进国家认同与社会认同,次要意义是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错,原文材料一第一段“有效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要求和条件,是国家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统一,是秩序与活力的统一,是不断增强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治理实践”两种意义是并列的,没有强调主次之别。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31、。D.“两者是实现乡村良好治理的左膀右臂”错, 原文材料二“德治作为是实现乡村善治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是说“德治”,而不是“德治与法治”这两者。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C.“主张当事人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争端”主张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不符合材料中强调的“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围绕如何开展乡村治理,材料一侧重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材料二侧重解决问题。材料一,共有三段。其中第一段“从发生学角度来看,构建乡村治理命运共同体,以共同体的力量增进有效治理是由以下两点决定的”即首段提出可通过构建乡村治理命运共同体来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第二、

32、三段“适应国家宏观乡村治理的新时代调整”“顺应农村社会发展转型的需要。治理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社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即后两段分别从国家政策调整和社会发展转型两个角度分析原因。材料二,本文标题是“新时代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生成逻辑与优化路径”,可见,文章侧重解决乡村治理问题,分析新时代“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开篇第二句“自治、法治、德治作为乡村治理的基本方式发挥着自治为本、法安天下、德润民心的功能作用”“三治结合乡村治理模式既能优势互补,又能体现协同效应,往往优于单一治理方式或两两结合的治理模式”,即围绕法治、德治和自治提出了“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5本题考查学

33、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自治作为乡村社会最基本的治理方式,能够有效整合村庄资源,激发村庄主体活力,通过内驱动力这个发动机破解乡村治理困局”可知,要遵循“自治”的基本的治理方式,激发主体内在活力。结合“法治保障和道德约束下的自治是维护农村基层民主权利,实现村庄和谐有序的光明大道”“自治需要法律保障和道德约束,以避免其走向无序和人治”“以法为主,以德为辅,德法并重的治理模式体现出了刚柔并济的治理艺术”“法治作为硬约束,为乡村治理提供法律保障和安定有序的治理环境”“德治作为软约束,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有力的道德支撑”可知,以法治作为“硬约束”,德治作为“软约束”,德法并重,维护

34、自治环境。结合“自治、法治、德治作为乡村治理的基本方式”“三治结合乡村治理模式既能优势互补,又能体现协同效应,往往优于单一治理方式或两两结合的治理模式”可知,坚持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做到协同互补。6C7A8大自然的启迪:春日明丽和暖的天气,蓬勃生长的树草,让他感到温暖轻松,新鲜有趣。王石匠的影响:王麻子不急不躁从容淡定的气度让罗永才赞叹感动。老山民的启发:老山民面对生活困境,表现出的坚忍顽强的意志感染着罗永才。9(1)“碑”的浅层含义指生者纪念亡者所刻的石碑;(2)“碑”的深层含义,指的是王麻子淡然、执着、坚定、从容的生活态度让罗永才明白应该在妻子故去后淡然、平静地活

35、下去;(3)“碑”的另一深层含义,指的是老山民面对艰辛生活的坚韧和担当让罗永才明白人应当直面艰难和挫折,有敢于担当的生活态度。【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是因为他被鸡叫惊醒,外面扰动,再也无法睡着了”错,是因为丧妻之后的孤独、落寞让他无法入睡;B.“侧面”错,对王麻子的描写是正面描写,如“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D.“说明了山上因为地势高,有树影,给人冷的感觉”错,罗永才感觉山上冷不光是自然气候的差别,更主要的是心理感受。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综合分析能力。A.

36、“主题表达显豁鲜明”错。小说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中间穿插了王麻子和山民两个人物,写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感情全部蕴含在简单从容的描写之中,主题并不显豁鲜明。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原因的分析能力。人物思想或心理的转变,主要是内因和外因两个因素。从本文来看,外在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观方面,“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哪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春日明丽和暖的天气,蓬勃生长的树草,让他感到温暖轻松,新鲜有趣;“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

37、,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这些昂扬向上的景物给作者一种温暖、阳光、积极的心理暗示。主观方面洗碑的匠人从容淡定的气度给他以启迪,文中写“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还有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王麻子不急不躁从容淡定的气度让罗永才赞叹感动。而老山民生命的坚韧也让罗永才感动,“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老山民面对生活的苦难的坚韧和顽强也给了罗

38、永才以信心的鼓舞。而罗永才自己也有一种善于转移悲伤,乐于接受外在环境启发的开放心态。所以罗永才的心理发生了转变。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物象含义的能力。先看浅层含义,“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可知,这时候的“碑”就是生者纪念亡者所刻的石碑;再看深层含义,“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

39、坐在亘古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王麻子“洗碑”专注、执着,能几十年如一日的枯坐洗碑,让第二次来王麻子家的罗永才,感受到了一种朴实、淡定从容而又无比沉稳、坚定的生活态度,让罗永才感受到了生活的激情和生命的涌动,罗永才从他的几十年执着于“洗碑”中彻悟了一种人生态度即自己也应该在妻子故去后淡然地活下去。这是“碑”的深层含义含义之一。再看第三层含义,“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与罗永才不期而遇的六十七岁的山民,整日担柴维持生计,

40、生活艰辛但并不悲观颓废,这是一种坚韧的人生态度。这种直面艰难和挫折的敢于担当的生活态度也引发了罗永才的深深思索和深沉思考。这是“碑”的深层含义含义之二。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10D11C12D13(1)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2)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14正身修身;兼听纳下;戒骄逸享乐。【解析】

41、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二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其身”作“隐藏”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C;“阙”作“向”的宾语,后面断开;“竟”为副词,放在句子开头,前面断开,排除B。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 “唐太宗、梁武帝一样,都是谥号称呼皇帝这三者都是赞美性的谥号”错误,“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是为恶谥。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D

42、.“太宗认为房玄龄的回答很有道理,但是更认同魏征的观点,认为它更符合现状”错误,原文为“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太宗没有对二人的观点进行高低的比较,是认为房玄龄和魏征的回答都有各自的道理,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该是面对守业的难事的时候了,这并不是更认同魏征的观点。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存”,使存活;“奉”,奉养;“啖”,填饱。(2)“草昧”,天地初开时的混沌状态,此处指“开始创业”;“克”,屈服;“为难”

43、,是艰难的。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根据第一段“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以及“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可知这里强调的是端正自身的重要性,治国先修身,这是希望唐太宗“正身修身”。第二段“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强调了“兼听”的重要性,“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意思是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阻塞蒙蔽,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根据这两处可知,这是希望唐太宗“兼听纳下”。第

44、三段“然就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好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意思是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以及“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可知这是希望唐太宗“戒骄逸享乐”。参考译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

45、,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徵回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徵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

46、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其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是不知道。因此,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阻塞蒙蔽,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

47、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魏徵对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多次死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徵与我安

48、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淫逸的苗头,定陷入危亡的境地,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守业这一难事就得和诸公一道慎之才是。”15D16(1)借助辽阔的万里边塞图来引发情感。诗人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境界扩大,涵盖了历代征人怀念乡土的情绪;(2)以凝练的笔触浓缩了时间的历史,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3)诗人胸襟浩渺,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不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又因

49、为边关月色勾起思乡情怀,所以显现出愁苦的神色”,征人显出愁苦神色不仅仅是因为思乡,更因为无休止的战争。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等写作风格的鉴赏能力。题目要求分析这首诗不因“伤离别”而显得风格纤弱意境狭窄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诗人刻画了一幅辽阔的万里边塞图来表现情感。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

50、两句更为广阔。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诗人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其次是因为诗人还以凝练的笔触浓缩了时间的历史,“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

51、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这几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17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

52、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邪曲、验、枯、疏密、踯躅。18C19D20D【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不言而喻:用不着解释就可以明白。文中指不用解释就明白“理性的批判是深刻的”这一道理,应用“不言而喻”。第二空,往往:表示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常:经常,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次数多,而且时间相隔不久。文中强调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应用“往往”。第三空,刨根究底:比喻追究底细,问事问根本,看事看内在。追根溯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文章强调的是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应用“追根溯源”。

53、第四空,诱发:导致发生(多指疾病)。引发:引起;触发。此处指亵渎会导致投机心理的产生,应用“诱发”。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1)语序不当。“许多”同时修饰“辩证分析”和“考虑”,应放在句首。(2)结构混乱。“智慧的”与“实践的”应是并列关系,应改为“在本质上是智慧的,而不是实践的”。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D“总而言之”后冒号应用逗号。故选D。21完善月球档案资料;这次嫦娥四号到月球背面;不仅陨石坑更多。22嫦娥四号的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要去月球背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有哪些困难?【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

54、空,这是写嫦娥四号奔赴月球的目的,联系前面“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可知,这此任务是继续了解月球,完善月球信息。由此可写“完善月球档案资料”;第空,根据上文“此前还没有任何航天器着陆在月球背面”可知,这次我们的嫦娥四号如果登陆月球北面,“就有可能获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月球正面发现的珍贵数据”。由此可写“这次嫦娥四号到月球背面”;第空,注意前面有“相比较而言”,这是把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情况进行比较;依据上文“月球正面尽管有许多陨石坑,但坑底相对平整”“月球背面的地形非常复杂”“地势也更加陡峭”可知,这里阐述的应是月球背面陨石坑多。由此可写“不仅陨石坑更多”。22本题考查学

55、生筛选概括文段内容,并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干要求分别用一个疑问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作答本题首先筛选概括各个文段的主要内容,然后用疑问句进行组织。第一段,由“在嫦娥三号的基础上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档案资料”可概括出主要内容是嫦娥四号的任务,故可表述为:嫦娥四号的任务是什么?第二段,由“这次嫦娥四号到月球背面,就有可能获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月球正面发现的珍贵数据”可概括出主要内容是去月球背面的原因,故可表述为:为什么要去月球背面?第三段,由“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是无法与地球保持通信的”“不仅陨石坑更多,地势也更加陡峭”可概括出主要内容嫦娥四号探月任务的困难,故可表述为: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有哪些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