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交通大学现代通信系统综合性设计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59920199 上传时间:2022-03-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8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华东交通大学现代通信系统综合性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华东交通大学现代通信系统综合性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华东交通大学现代通信系统综合性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资源描述:

《华东交通大学现代通信系统综合性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交通大学现代通信系统综合性设计(3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华东交通大学 现代通信系统综合性设计论文09通信(2)班周兰英目 录绪 论1第一章 程控交换系统21.1 C&C08系统概述21.2 C&C08的硬件层次结构31.3 C&C08硬件结构41.3.1 管理/通信模块(AM/CM)41.3.2 交换模块(SM)41.4 长途电话网络结构7第二章 移动通信(GSM)系统82.1 GSM系统组成82.1.1 GSM子系统介绍82.1.2 GSM系统的主要接口92.2 HLR9820的硬件介绍102.3 UMG8900介绍112.4 MSOFTX3000的介绍122.5 BSC6000的介绍132.6 BTS3012的介绍15第三章 实验操作部分173

2、.1 Ebridge软件使用173.1.1实验步骤173.1.2 命令格式183.2交换机硬件配置实验183.3本局调试实验203.4计费调试实验213.5 NO1号信令中继调试实验213.6 NO7 ISUP中继调试223.7 NO7 TUP中继调试223.8 华为GSM系统联调23实训心得体会28谢 辞29参考文献30绪 论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要求通信网能提供多种多样的电信业务,通过通信网传输、交换、处理的信息量将不断增大,这就要求现代化的通信网向数字化、综合化、智能化和个人化方向发展。程控交换系统和移动通信系统又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每天用的移动电话就是靠移动通信系统来实

3、现的,作为通信专业的我们有必要掌握清楚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核心设备及系统的工作过程。未来移动通信向着个人化,多功能化发展,国务院有在规划三网融合,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如何进行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和优化。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TDMA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对数字调制、网络层结构和业务作了规定的蜂窝系统。GSM是为了解决欧洲第一代蜂窝系统四分五裂的状态而发展起来的。在其之前,欧洲各国采用了不同的蜂窝标准,对用户来讲,就不能用一种制式的移动台在整个欧洲进行通信。另外由于模拟网本身的弱点,使得它的容量也受到了限制。为此欧洲电信联盟在1980初期就开始研制一种覆盖全欧洲

4、的移动通信系统,即GSM系统。如今GSM移动通信系统已经遍及全世界,即所谓“全球通”,目前我国的移动通信网就是以GSM系统为基础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在华为设备上的实际操作配置,从而掌握程控交换和GSM移动通信两个方面。实训任务在于掌握华为程控交换设备和移动通信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EBRIDGE平台的使用方法; 第一章 程控交换系统1.1 C&C08系统概述CC08交换机是采用全数字三级控制方式的无阻塞全时分交换系统。语音信号在整个过程中实现全数字化。同时为满足实验方对模拟信号认识的要求,也可以根据用户需要配置模拟中继板,实验维护终端通过局域网(LAN)方式和交换机BAM后管理服务器通信,完

5、成对程控交换机的设置、数据修改、监视等来达到用户管理的目的。C&C08交换机是大容量综合网络集成系统,由中央交换网(CNET)、中央处理模块(CMP)、同步定时系统(CKS)、通信控制模块(CCM)、业务处理模块(SPM)、共享资源模块(SRM)、线路接口模块(LIM)、后管理模块(BAM)和综合告警箱(ALM)九大部分组成。该系统提供足够多的标准物理接口和大型网络连接矩阵,通过软件加载指配网络资源和信令协议,从而构成各种大容量交换系统。在实验室中,主要使用的是华为公司的CC08交换机,它能够支持32模的信息交换,能够支持电话信号的本地和出局交换,能够支持1号和7号信令的话音业务,是一款与运营

6、商交换设备相同的功能全面的程控交换设备。CC08交换机主要由两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包括5行机框,每行机框包含26个槽位。交换机功能就是这些槽位上,不同的单板相互协作来完成的。CC08交换机具有以下模块化层次结构:这种模块化的层次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便于系统的安装、扩容和新设备的增加。2、通过更换或增加功能单板,可灵活适应不同信令系统的要求,处理多种网上协议。3、通过增加功能机框或功能模块,可方便地引入新功能、新技术,扩展系统的应用领域。1.2 C&C08的硬件层次结构 C&C08在硬件上具有模块化的层次结构。整个硬件系统可分为以下4个等级:1.单板:单板是C&C08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硬件基础

7、,是实现交换系统功能的基本组成单元。2.功能机框:当安装有特定母板的机框插入多种功能单板时就构成了功能机框。AM/CM中,机框的种类主要有时钟框,通信控制框,传输接口框等中,机框的种类主要有时钟框,主控框,数字中继,模拟中继框,用户框,RSA框等。每个机框可容纳26个槽位,编号从左至右依次为025。3.模块:单个功能机框或多个功能机框的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类别的模块,如交换模块SM由主控框、用户框(或中继框)等构成。4.交换系统:不同的模块按需要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具有丰富功能和接口的交换系统。这种模块化的层次结构便于系统的安装、扩容和新设备的增加。通过更换或增加功能单板,可灵活适应不同信令系统的要

8、求,处理多种网上协议。通过增加功能机框或功能模块,可方便地引入新功能、新技术,扩展系统的应用领域。 C&C08的硬件结构示意图1.3 C&C08硬件结构C&C08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由管理模块(AM)、通信模模块(CM)和交换模块(SM)组成。管理模块(AM)分为前管理模块(FAM)和后管理模块(BAM)两部分,前管理模块提供交换机主处理机与操作终端的接口,后管理模块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方式提供交换系统与开放式网络系统的互联;通信模块(CM)主要由中心交换网、光通信接口和E16接口板组成,提供各模块间的信令通路和话路。1.3.1 管理/通信模块(AM/CM)1.管理模块a.前管理模块(FAM)负责整

9、个交换系统的模块间呼叫接续管理,各SM之间的接续都需要经过FAM转发消息。FAM还提供交换机主处理机与维护操作终端的接口,硬件上与CM结合在一起,合称为FAM/CM,又常简称为AM。FAM(前台)面向用户,提供业务接口,完成交换的实时控制与管理,也称主机系统。主要处理话单记录、话务统计等定时性管理任务。b.后管理模块(BAM)一方面提供与FAM的接口,另一方面采用客户机/ 服务器方式实现交换机与开放式网络系统的互联。并且通过Ethernet接口/HDLC链路与FAM直接相连,是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与计算机网相连的枢纽,提供以太网接口,可接入大量工作站,提供V.24/V.35/RS-232接

10、口与网管中心相连。 BAM(后台)面向维护者,完成对主机系统的管理与监控,也称终端系统,系统运行需要的所有数据库和程序都放在BAM上。BAM硬件上是一台服务器。BAM上装有终端系统软件,基于WINDOWS操作平台,是全中文多窗口的操作界面,操作灵活,功能完善。FAM和BAM之间通过 两条2Mbit/s高速数据链路(HDLC)连接;BAM提供各种接口(TCP/IP、X.25、V.35、V.24、BRI),可以采用局域网互联的组网方案和通过串口通信的组网方案与上级网管中心相连,满足集中网管的需要。进一步可支持Q3协议, 实现与TMN的互通。2.通信模块主要由中心交换网和通信接口组成,负责各模块间话

11、路和信令链路的接续。SM模块间进行话路接续时需要经过模块间的信令链路传递消息,此消息也称为内部信令,例如被叫号码、应答信号等,区别于局间信令。AM、CM功能可分,物理上不可分,硬件上将FAM和CM做在一起,位于同一机架中。1.3.2 交换模块(SM)交换模块SM采用分级分布式控制结构及群机技术,SM模块内部交换网为4K4K的单T网,如图2-3所示。SM主处理机采用Pentium系列芯片,内存容量可达64MDRAM。SM除提供传统的基本话音业务接口外,还提供标准的ISDN接口、V5接口及 Internet接入单元(IAU)。SM结构SM配置相当灵活,可根据用户需要配置成:纯用户模块(USM),容

12、量为6688ASL/3344BRI;纯中继模块(TSM),容量为1440DT;用户中继混装模块(UTM),典型配置为4560ASL/480DT或2280DSL/480DT;具有Internet接入单元(IAU)的模块,每个Internet接入功能框提供720路接入端口。SM也可作独立局使用,典型配置为5472ASL/480DT。而且,SM的中继和用户端口数量可灵活配比,SM中模拟用户板、数字用户板、语音处理板等硬件槽位兼容。各种协议处理板LAP(NO.7、PRA、PHI、V5.2)硬件相同,通过加载不同的协议处理软件完成不同的协议处理。同一个SM中可实现多种协议处理并存,并且多协议处理板、七号

13、信令板、MFC板、DTR板槽位兼容。系统还可提供32路用户框的SM模块,32路用户框可插入32路用户板,一框用户最大容量可达到608用户,集成度高,减少交换机所占机房面积。32路用户框支持可变收敛比,满足部分话务不均衡用户的需求,32路用户框可接入2条、4条或8条HW,因此其收敛比可调。32路用户框的主要特点如下:1、每框用户可达到608用户,单模块最大可配置10000用户。2、每个32路用户框的收敛比可调,可配置2、4或8条HW。在配置4条HW时,收敛比与原16路用户框相同,但由于共享程度高,因此发生拥塞的可能比原16路用户小。3、可以为32路用户框的某些优先用户专门预留时隙,保证这些用户的

14、使用。4、32路用户框中可兼容以前用户框中ASL、DSL、DIU、HSL、AVM等单板。5、交换模块SM,远端模块RSM、RSMII,一体化模块RIM均可配置成32路用户模块。交换模块SM既可与AM/CM装在同一机房作为集中的大容量交换局,也可根据本地网情况将SM拉远,实现远端用户的接入。C&C08提供三类远端模块:RSM、RSM、RSA,其中RSM、RSM为远端交换模块,内部具有交换功能。C&C08可对远端模块实现集中维护测试、集中话务统计、集中计费、数据管理等。C&C08 AM/CM和SM控制结构SM采用分级分布式群机控制结构,采用E1接口与底下的SM连接。AM/CM与SM通过两对主备/负

15、荷分担的光纤接口(FBI)或E1接口相连,在CM与SM连接的光纤中提供了一条2Mbit/s的HDLC信令链路,通过光纤复接/分接,形成SM模块的MC2到AM/CM模块MCC之间的映射关系,AM/CM通过并行处理机总线将各个SM连接在一起,实现了分散控制结构。1.4 长途电话网络结构中国长途电话网向无级动态网的过渡采取逐步过渡方式,即由现在的长途4级网的C1与C2和并为DC1,C3与C4和并为DC2,成为2级长途网,如附图所示。最后过渡为无级长途网。这样中国电话网就成为二级电话网,三个层面的电话网形成,即长途电话网、本地电话网、用户接入网。中国长途电话网的基本构成为四级网,分别为 C1C4 。C

16、1 为 大区交换中心,中国有六大中心(西安、北京、沈阳、南京、武汉、成都 )和 四大辅助中心(天津、重庆、广州、上海),有的提法为 8 大中心,是在 6 大中心加入了广州、上海。中国长途电话网的基本构成为四级网,分别为 C1C4 。DC1DC1DC1DC1省际平面省内平面DC2DC2DC2DC2DC2DC2A省B省DC2基干路由低呼损直达路由高效直达路由中国网通长途网采用两级结构:DC1:在北方十省市和南方二十一省省会及深圳、宁波设置DC1长途交换机DC2:在其他城市设置DC2长途交换机。在北方十省市设置独立的长途交换机,在南方长途交换机和关口局、本地汇接局合设。第二章 移动通信(GSM)系统

17、GSM全名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中文为全球移动通讯系统,俗称全球通,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其开发目的是让全球各地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移动电话网络标准,让用户使用一部手机就能行遍全球。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各拥有一个GSM网,为世界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GSM系统包括 GSM 900:900MHz、GSM1800:1800MHz 及 GSM1900:1900MHz等几个频段 。2.1 GSM系统组成GSM系统的组网拓扑图一个GSM系统可由四个子系统组成,即操作支持子系统 (OSS),基站子系统(BSS)和

18、网路子系统(NSS),移动台子系统MS四个部分。2.1.1 GSM子系统介绍部分功能介绍如下:NSS:GSM系统的交换功能;用于用户数据管理、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所需的数据库功能;对GSM移动用户间通信和GSM移动用户与其它通信网用户间通信的管理作用。MSC和数据库HLR、VLR、AUC、EIR组成。OSS: 移动用户管理、移动设备管理及由OMC完成对GSM系统的BSS和NSS进行操作和维护的管理,网络的监视、操作(告警、处理等);无线规划(增加载频、小区等);交换系统的管理(软件、数据的修改等);性能管理(产生统计报告等)。BSS:与无线蜂窝方面关系最直接的基本组成部分,通过无线接口直接与

19、移动台相接,负责无线收发和无线资源管理 ,与网络子系统中的移动业务交换中心相连,实现移动用户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网用户间的通信连接,传送系统信号和用户信息。MS:用户使用的设备如手机、车载台、便携台,通过无线接口接入GSM系统的通常的无线处理功能;提供与使用者间的接口,用户识别模块SIM。本实训GSM系统的组网拓扑图如下图。本实验室网络主要由HLR9820 、UMG8900、 MSOFTX3000、BSC6000、BTS3012设备组成。HLR9820处于网络系统中归属位置寄存器HLR位置。MG8900、MSOFTX3000设备组合成移动交换机MSC, BSC6000设备处于网络系统中基站控制器

20、BSC位置, BTS3012设备处于网络系统中基站BTS位置。2.1.2 GSM系统的主要接口GSM系统实验室网络拓扑图A接口:网路子系统(NSS)与基站子系统(BSS)之间的通信接口。其接口传递的信息包括移动台管理、基站管理、移动性管理、接续管理等。Abis 接口:基站子系统的两个功能实体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收发信台(BTS)之间的通信接口。Um 接口(空中接口):移动台与基站收发信台(BTS)之间的通信接口,用于移动台与GSM系统的固定部分之间的互通。B接口: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VLR)与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之间的内部接口.用于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向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V

21、LR)询问有关移动台(MS)当前位置信息或者通知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VLR)有关移动台(MS)的位置更新信息。C接口: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HLR)与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之间的接口.用于传递路由选择和管理信息.在建立一个至移动用户的呼叫时,入口移动业务交换中心(GMSC)应向被叫用户所属的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HLR)询问被叫移动台的漫游号码。C接口的物理链接方式是标准的2.048MB/S的PCM数字传输链路。D接口: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HLR)与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VLR)之间的接口.用于交换有关移动台位置和用户管理的信息,为移动用户提供的主要服务是保证移动台在整个服务区内能建立和接收呼叫

22、。E接口:控制相邻区域的不同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之间的接口.此接口用于切换过程中交换有关切换信息以启动和完成切换. F接口定义为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与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EIR)之间的接口.用于交换相关的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管理信息。G接口: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VLR)之间的接口.此接口用于向分配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的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VLR)询问此移动用户的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的信息.2.2 HLR9820的硬件介绍HLR9820单板名称及功能:单板名称及功能为了便于识别和定位SAU的各种设备有必要对同种类型的设备进行统一编号。机架号:每个机架分配一个机架号机

23、架号在系统内统一编号机架号与场地号行号列号位置一一对应配置时机架编号应与实际设备位置保持一致便于设备运行过程中发出正确的告警信息由于SAU最多配置1个机架所以编号固定为0。机框号:每个业务处理机框分配一个机框号机框号在系统内统一编号SAU最多使用3个机框编号为0 2 其中基本框编号为0 其他机框按照从下向上递增的原则SAU机框号配置数据必须与其硬件设置一致业务处理机框通过框内的WSIU单板拨码开关设置该框的机框号。单板槽位号:槽位号用于识别和定位机框内所插单板一个机框有21个槽位从左到右依次编号为0至20 从正面看没有插单板的槽位不配置。模块编号:相同类型互为主备的单板具有相同的模块号后插板和

24、WALU板PSM板没有模块号模块号在系统内部使用主要功能是系统根据模块号进行消息的分发提供了一种单板的定位手段,相同模块的单板一定是在同一个框内模块号的范围是在2至252之间根据板类型的不同规定了模块号区间。WSMU模块号221;WCCU/WCSU模块号22101;WIFM/WEPI模块号132211;2.3 UMG8900介绍UMG8900结构图1、MPU单板提供控制平面交换功能,完成框内所有单板控制信息交互,完成多框级联情况下的框间控制信息交互和接口管理;完成本框内所有单板状态的监控和管理;2、OMU单板介绍提供控制平面交换功能,完成框内所有单板控制信息交互,完成多框级联情况下的框间控制信

25、息的交互和接口管理;完成设备所有单板状态的监控和管理,对于级联情况下,OMU通过级联的控制平面查询和管理其它MPU板,完成主控框内各单板和其它MGW插框各单板的管理和监控; 3、CMU单板CMU板的主要功能如下:提供同PPU 板之间的内部接口( B 接口),完成类 H.248 消息的交互;提供同 HRU、VPU、TNU、TCLU 等业务板的接口,控制业务单板完成媒体流的转换;提供同MPU 的接口,完成数据的配置和告警、调试、日志信息的输出。CMU采用主备配置方式,0和1、2和3、4和5、10和11、12和13、14和15槽位分别固定配对构成主备关系。4、PPU单板从Mc接口接收H.248报文,

26、完成 H.248 消息的协议栈处理功能,然后将H.248消息转换给CMU单板;装从CMU板接收H.248消息,按照 H.248 报文格式进行协议适配后送给MGC;处理UMTS接入网信令IP分组侧信令协议栈 5、ASU 单板ASU(ATM Service processing Unit)单板主要完成ATM承载业务处理。6、NET单板NET板是UMG8900设备全框的业务交换核心,完成框内各前插板的业务数据交换,主要提供以下功能:提供框内分组业务交换通道,完成框内所有分组业务处理单板的业务数据平面信息的交换;两框级联时可以代替级联单板,直接实现框间级联功能。 2.4 MSOFTX3000的介绍MS

27、OFTX3000硬件逻辑结构由5个模块组成,即:系统支撑模块、接口模块、信令底层处理模块、业务处理模块、操作维护模块。MSOFTX3000结构图系统支撑模块:系统支撑模块实现软件、数据的加载,设备管理、维护及板间通讯等功能接口模块:该模块提供各类物理接口以满足系统组网的需求,包括TDM接口单元、IP接口分发单元、ATM接口分发单元通过扣在通用处理板上的PMC扣板和后插板配合实现各类接口信令底层处理模块:提供信令的底层协议处理功能,包括七号信令MTP2处理单元和SCTP处理单元。业务处理模块:业务处理模块由业务处理单元、中心数据库单元、VLR数据库板、媒体网关控制单元构成。 操作维护模块:操作维

28、护模块完成设备的操作维护管理,对用户提供进行本地操作维护的人机接口,并对网管系统提供接口;此外,操作维护模块还进行话单管理,并提供计费接口给计费中心。 系统支撑模块包括:系统支撑模块包括:系统管理板WSMU、系统管理板后插接口板WSIU、热插拔控制单元WHSC、核心LAN Switch等几个部分。WSMU、WSIU、WHSC在机框中的位置机框单板图2.5 BSC6000的介绍主要功能与特性:配置类型A 为外置GBAM,配置类型B为内置GOMU;支持内置PCU,继续支持外置PCU;支持A接口IP化;支持Abis接口传输优化;支持Abis接口HDLC Over TDM;支持Abis接口IP化;支持

29、HDLC方式的Hub BTS;支持TC/BM共框和分离配置;支持空口软同步;支持分布式基站DBS3036;支持QTRU;动态发分集(PBT)功能机柜介绍:BSC6000机柜BSC6000的逻辑功能模块组成:TDM交换子系统;GE交换子系统;业务处理子系统;业务控制子系统;接口信令处理子系统;时钟子系统BSC6000逻辑结构2.6 BTS3012的介绍BTS3012在GSM系统中的地位硬件结构-整机逻辑结构:BTS3012硬件结构-整机逻辑结构基站公共子系统介绍:1、基站公共子系统-公共框背板DCMB(12TRXs)DCMB单板为公共框背板,为框内各单板提供电源通路和互连信号线。 DCMB单板将

30、公共框中各单板的信号接入DCCU单板,通过DCCU单板面板上的接口实现与其他框单板的连接。实现公共框各单板信号线的连接,为框内各单板提供48V电源通路。DCMB单板为必配单板,单板上共有8个槽位。2、基站公共子系统-定时传输和管理单板DTMU功能默认配置支持4路E1 输入,如有特殊要求,提供8路E1 输入。负责BTS 的控制、维护和操作。执行基站软件下载。进行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3、基站公共子系统-并柜信号转接板DCSU功能DCSU 单板转接并柜并组信号、DAFU框内模块在位检测信号和DTMU 单板至DTRU(BTS3012 ) 或QTRU(for 36TRXs)模块的基带

31、信号并柜信号转接板(DCSU)具有以下主要特点:DCSU 板靠近拉手条3cm4cm处设置有拨码开关,拨码开关按照功能区域从上往下进行排列,对机框内各单板进行设置。4、基站公共子系统-天线&塔放控制板DATU天线&塔放控制板(DATU)位于基站公共框的公共槽位中,最大配置为2块。5、信号防护子系统信号防护子系统功能由机顶框实现,机顶框由DMLC 单板、DELC 单DSAC 单板组成。BTS3012 信号防护子系统完成E1 信号防雷、信号接入等功能。第三章 实验操作部分3.1 Ebridge软件使用该命令行软件提供命令行管理、操作网元的输入环境,除此主要功能之外,命令行软件还可以向网元SCC板下发

32、主控软件,向ASP、PD1等单板下发单板软件。3.1.1实验步骤1、在Windows 9X/2000/XP中启动Ebridge命令行软件,可以通过双击屏幕上的Ebridge的快捷图标,或在“资源管理器”中双击EbridgeR程序来启动Ebridge软件,成功启动Ebridge软件后,出现如图一所示的界面。2、输入实际的服务器地址,单击【确定】,进入以下界面3、选择你所需要登陆的SDH网元站点:不用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按“OK”键。4、点击“申请席位”,自软件SERVER服务器端会对登陆操作请求自动进行排队,分配上机时间。5、当学生终端占用操作席位后,即可输入命令行。可以单条执行,也可以执行批处理

33、,单条执行时候,在“input window”输入命令行。6、采用批处理命令执行时候,点击“导入文本文件”,选择需要执行的文件,然后点击“打开”窗口。7、选择好文件之后,用鼠标点击“点击批处理”,软件就自动执行命令。也可以用鼠标双击所要选中的指令,这样指令就会进入输入窗口,按回车逐条执行。3.1.2 命令格式具体的传输设备的配置流程图如下:登陆网元创建系统单板初始化网元配置业务创建网元校验配置创建逻辑系统备份数据库3.2交换机硬件配置实验1、先将已配置好的命令文件AM和SM模块配置导入数据库,系统会自动执行并在【维护输出】窗口显示执行结果:2、在e-bridge系统中点击“开始程控实验”“申请

34、加载数据”“确定”,屏幕上方会显示当前占用服务器席位的客户端,你申请席位的客户端排在第几位,剩余多长时间。3、当申请到服务器席位时,点击“确认”,系统自动将本客户端的数据库中的数据传到服务器中:4、服务器会自动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并加载到交换机中:5、点击“业务操作终端”“交换机业务维护”,登陆进去;6、点击“维护”“配置”“硬件配置状态面板”“选择模块”可看到交换机1号SM模块的单板运行状态:3.3本局调试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操作,最后点击硬件配置状态面板,可看到交换机1号SM模块单板运行状态:用直通电话线路打分离器电话线路时的用户时隙分配及信令跟踪:3.4计费调试实验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可以查看

35、话单情况如下:3.5 NO1号信令中继调试实验按照实验步骤操作,下图分别为A32用户间拨打电话时占用的话路及HW线占用的时隙:一号中继出局字冠+对方号码时显示跟踪到的信令消息:3.6 NO7 ISUP中继调试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模块号”输入“1”,“操作”选“查询电路”,“电路类型”选“ISUP”,“是否电路群”选“群电路”,“起始电路”要与实际一致,如:输入“64”或“96”;“单数号电路”和“偶数号电路”都选上,点击“确定”: 3.7 NO7 TUP中继调试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可以查询TUP群电路,实验结果如下:3.8 华为GSM系统联调由于联调是在实际的设备上完成的,所以联调的数据都是在联

36、机方式下设定的,实训数据配置项目众多,为加快进度,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各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数据的配置,我所在的组完成的是BSC6000数据的配置。按一般的配置步骤完成数据的配置,顺序如下(数据配置是独立的,按如下顺序完成可更合理、清楚的理解系统工作过程):;联机MSOFTX3000设定数据;联机UMG8900设定数据;联机BSC6000设定数据。有了上述的实验经验,在系统联调时更方便,先联机导入HLR9820设定数据,可以查看设备面板的看图如下图所示:再联机导入MSOFTX3000设定数据,可以查看设备面板的看图如下图所示:再联机UMG8900设定数据,可以查看设备面板的看图如下图所示

37、:再联机BSC6000设定数据,可以查看设备面板的看图如下图所示:最后查看基站的设备面板,在用手机打电话时,分配的时隙也如下所示:实训心得体会经过本次一个月的实训,我学到了非常多的东西,一些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训里得到了理论实践。在学习中,程控交换、GSM系统的原理认识都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对于GSM的认识,这是我们时刻都在接触的东西,同时也是我们专业的核心。通过老师讲解CC08的硬件结构以及GSM组成原理后,通过学习Ebridge命令行上机验证不同业务配置的结果,分析数据及各个数据块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以及能够在脑海里形成一套清晰GSM组成、配置的思路。通过实训,以前所

38、学的不同的课程知识可以联系起来,更加地系统性,更好理解。这次主要是对CC08进行不同业务配置并且上机验证,从而巩固加深程控交换的知识。相对知识的积累,掌握CC08程控交换机的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长途电话网的网络结构;能够利用EBRIDGE平台完成长途电话业务的配置实现,采用自环方式实现一号信令或七号信令呼叫;实现手机的位置更新和互相呼叫;掌握华为GSM移动设备核心网设备: HLR9820、MSOFTX3000、UMG8900;华为GSM移动设备无线侧设备: BSC6000、BTS3012。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

39、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谢 辞时间飞快,为期一个月的综合性实践训练结束了,本次实训在邹丹老师和王传云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实训过程到具体的写作过程,在我的实训期间,老师们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在此向老师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在此期间,我不仅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而且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己的设计能力。还充分将所学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在设计过程中,同学们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同组的几位同学。虽然这次的课程设计任务不多,但在完成的同时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团队的重要性。参考文献1肖萍萍.SDH原理与技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 韩卫东程控交换机原理及维护 电子工业出版社3陈建亚等.现代交换原理.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4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程控交换工程师培训业务配置手则5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移动通信工程师培训业务配置手册3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