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上传人:dao****ing 文档编号:59583623 上传时间:2022-03-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教学时间安排:5课时、概要和教学目标:概要:关于人的发展问题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经衰老至死亡身心两个方面的积极变化。人的发展具有统一性、阶段性、稳定性、顺序性、不均衡性以及个别差异性。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主要受教育自身状况,家庭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教学目标:描述遗传、环境、教育、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阐述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对教育的

2、制约。应用本章所学原理,结合本校实际,探讨如何发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多媒体、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一、人的发展的涵义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开放,由潜能到现实的过程。因此,发展不等于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等,而是一种旧质不断消失,新质的不断增加的过程。 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有两种意义:第一即个体的发展,指一个人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身心各方面结构与功能的不断优化和增强。第二即总体人的发展,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和进化的过程。前者主要出现于教学论述中,后者主要出现于

3、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论述中。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在发展水平上,人的身心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全面的发展是指学生的思想、文化、身体、心理等素质要全面发展,不可偏废;充分的发展,是指要发挥学生的全部潜能,在身心各个方面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自由的发展是指身心

4、各个方面是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是量的发展,自由的发展 是质的发展。因此,身心自由的发展即是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是受教育者应追求的最本质的东西。视频新闻调查神童的成长或长大要成人讨论:如果你家出了天才儿童,你准备怎么办?宁铂是中国科技大学1978级少年班成员,当时曾被誉为“第一神童“。 13岁的宁铂成为中国第一位破格进入大学就读的学生。2岁半时会背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 5岁,他在赣州提前进了供电局子弟小学,没多久随父母下放,去了于都县梓山公社河坑大队第4生产队。那是“文革”岁月。宁铂当时没学可上,在家待着“乱翻书,翻大人的书”。

5、他翻阅中医书,很快就会开药方;翻看围棋书,没多久就能与大人对弈,还能授三五子;他看唐诗宋词,即能吟诗作对,时年9岁。不过拥有诗词、医学、围棋等多项专长的宁铂,当时和同一批少年班的天才神童一样,没有权利选择自己最爱的天文学系,反而被安排就读理论物理,身心无法调适,这一点对宁铂的将来产生重大变化。1982年宁铂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19岁时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助教。 1998年,宁铂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拍摄,在电视上猛烈抨击神童教育。2003年,宁铂出家。 自1978年至2008年,中国科大少年班共招收31期学生总计1220人,已毕业1027人,其中935人考取研究生,占91%。 据不完

6、全统计,少年班毕业学生中约20%选择学术研究作为终身职业,93人拥有国内教授、副教授职称和国外终身教职;约35%在世界500强企业任职。少年班毕业生在北大、清华、中国科大、复旦这四所一流名校担任教授的有近20人,其中78级的翁征宇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首位“杨振宁讲座教授”;85级杜江峰是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新近又入选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 少年班毕业生已有18人在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任正教授,有3人当选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3人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多人当选美国医疗信息科学院、美国光学学会等会士。除了87级庄小威外,81级骆利群38岁时出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正教授,82

7、级卢征天36岁时出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正教授,83级邵中34岁时出任美国耶鲁大学正教授。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IBM、英特尔、微软、杜邦这样的国际500强企业就职的就有149人,其中许多人担任重要职位。除了现任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外,78级高峰目前任德意志银行中国分行董事、总经理。争论 “天才之路”还是“揠苗助长”近来,经常有指责少年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问题严重、人际交往困难”的文章见诸报端和网络,不时引发人们对少年班办学的争论。 学生:少年班很适合我们 “上少年班是我的理想和目标,我从没有后悔过。”01级少年班学生陈天石说。在其他许多在校少年班学生那里,记者得到了惊人相似的说法:“如果没有

8、少年班,我们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中学的教育显然不适合我们,普通的大学班级我们也不太喜欢,只有少年班这种办学模式最适合我们这些提前两到四年上大学的所谓早慧少年。” 校方:一心办好少年班 从最初创办时受到社会和媒体的过度关注、追捧,到后来被一些认为少年班“拔苗助长、摧残孩子”的人士猛喊叫停,中科大少年班屡屡遭受外界“伤害”。校长朱清时说:“我们的态度是不受外界干扰,一心办好少年班。争取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反对者:过早上大学“不人道” 但是,在学生和校方都自我肯定的同时,也有不少社会人士站出来反对。针对“神童”宁铂如今出 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的“不幸”命运,有人开始质疑

9、“少年班究竟是天才之路还是揠苗助长?”有人认为,让十几岁的孩子过早进入大学“不人道”;还有人认为少年班违背了教育公平。拓展1:【“神童”赛达斯何以成了精神病患者?】曾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被全美新闻媒介大捧的超级神童美国神童赛达斯,6个月会认英 文字母,两岁能看懂中学课本,4岁时已发表了3篇500字的文章,6岁生日晚会上写成了一篇解剖学论文,12岁破格进入哈佛大学,14岁因患精神病入 院,21岁时,他成了一名极普通的商店店员。这出悲剧的导演是赛达斯的父亲原哈佛大学心理学荣誉教授。这位“望子成龙”心切的教授父亲认为,人脑和肌肉一样是可以训练与培养的,所以还在赛达斯出生以前,他已准备好要在儿子身上进

10、行一系列“试验”。 赛达斯刚一出世,父亲就在小床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并不断在他 身旁发出了字母的读音,随后,父亲又用各类教科书取代了儿童玩具。于是,赛达斯从小就被各种几何图形、地球仪和多种外国语言包围着,整个婴幼儿时期成了他独自“苦读”的时期,这样的“试验”使得孩子过早成熟。尽管小赛达斯天资聪颖,但过分的压力却使他的神经系统开始失常,他经常在不该笑的时候咯咯发笑。然 而,由于父亲成功心切,竟然不顾一切继续人造神童的“试验”。 终于,当赛达斯14岁时,他不得不被作为精神病患者送进了医院。病愈出院后,他虽然以优异成绩在哈佛大学毕业,但却早已对父亲的“试验”乃至整个世界表示强烈反感,热切渴望过正常人

11、的普通生活。不久,他就离家出走,更名换姓,到一家商店当了普通店员。拓展2:德国著名法学家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3岁出版了三角术一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83岁逝世为止。拓展3: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

12、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 思考:人的发展有何规律?人的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教育与人的发展有什么联系?教育一定能促进人的发展吗?如果你的孩子智力超常,你准备怎么做?二、人的身心发展主要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培养什么样的人,应该使受教育者学习哪些知识技能,具有哪些思想品质,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也就是说,教育要受社会发展的规律所制约。但是,教育的对象是人,主要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为了保证一定的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能够顺利实现,有效地促 进年轻一代身心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还必须从

13、年轻一代的身心实际出发,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诸如教育任务的要求高低,教学内容的多少与深浅,教育方法的 选择是否恰当等,都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因此,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制约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我们必须按照这两个规律的 要求,去进行教育工作。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做到如下几点。1. 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儿童从出生大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具有一定的顺序的。如身体的发展在胎儿和婴幼儿期遵循“头尾发展律”,即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

14、,26岁期间下肢增长幅度超过头颅和躯干。因此,其身体比例在不断变化,如图,由胎儿2个月时特大的头颅(占全身4/8)、较长的躯干(3/8)、短小的四肢(1/8)发展到6岁时较为匀称的比例(头占1/8强,躯干占4/8弱,下肢占3/8)。从动作发展来看,如图,遵循头尾发展规律(儿童会走路前必然先经过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爬行、站立等发育阶段),正侧发展规律(先抬肩、伸臂、再双手握物,手指取物),由不协调到协调,由泛化到集中,由粗动作到精细动作,由正面动作到反面动作等规律。儿童期、青春期发育遵循“向心律”,即下肢发育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顺序发育。青春期足的生长

15、突增最早开始,也最早停止生长;足突增后小腿开始突增,然后是大腿、骨盆宽、胸宽、肩宽、躯干高,最后是胸壁厚度。上肢突增的顺序依次为手、前臂、上臂。儿童的思维总是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他们的记忆总是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教育工作就要适应这种顺序性。马克思曾经说过:“对儿童和少年工人应当按不同的年龄循序渐进地授以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又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地进行,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否则,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损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如,健康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儿童身高增长方面,也是有讲究的。为促进身高

16、生长,在全面锻炼的基础上各阶段均有重要锻炼项目。如1113岁正值身高生长突增,是长高的黄金阶段,应该多做跑、跳、蹲、腾、跃运动,促进骨的骨骺部分微细血循环活跃,对钙磷沉积起到持久的刺激作用,有助于长骨增长。女孩月经初潮和男孩首次遗精发生时,腿骨已愈合,要长高主要靠脊柱的椎间软骨,这些软骨愈合晚,伸缩余地大,通过拉伸脊柱的锻炼(如单械悬垂、仰卧伸腰、跳跃摸高、托掌起踵等)使胸、腰椎得到充分舒展,通常可使身高在原有基础上明显提高。(1)单杠悬垂。两手握杠、静止悬垂,下身放松,到稍感吃力时为止。清晨、傍晚各做23次,间隔78分钟。(2)仰卧在硬板床上,双腿用力向下伸直, 同时双臂向上做伸腰动作,连续

17、1015次,临睡前做效果好。(3)跳跃摸高。面对墙,两腿并排,先下蹲、后起跳,右手指并拢,快速拍打高处。跳跃56 次后站立并踮起脚,双手交替以手指沿墙作爬高状,手臂尽力伸展。每天清晨做23节,节间休息510分钟。(4)托掌起踵。双腿自然并拢,轮流伸臂向后 仰伸并深吸气,再向前俯伸并深呼气,使胸、腰椎得到充分舒展。每次2分钟,连作78次,傍晚做最好。近年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主张及早地把儿童置于学校教育的影响下,以利于智力开发和早出人才。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从婴儿出生就给予理想的教育条件,可以发展其智力的100%;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发展智力的60%。例如1964年美国的心

18、理学家布卢姆发表了题为人类特征的桅顶性与变化的研究报告,他认为“个人的智力成熟从出生到4岁发展到40%;4岁到8岁再发展到30%,8 岁以后发展身下的30%。如果儿童在这非常重要的早期岁月中得不到理智的刺激,他们的学习能量就受到严重的妨碍。”早期教育的主张是对的,但早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还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还应该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去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否则,是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的。2.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电影音乐之声中,军人父亲对孩子进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引起孩子的厌烦心理,父子(女)关系异常紧张;家庭教师根据儿

19、童爱玩的天性,全面发现童心,带领他们郊游、爬树、学习音乐、表现木偶剧,孩子们活泼快乐生动地成长着,且师生关系融洽。(可考虑视频剪辑)在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如童年期(6、7岁至11、12岁)的学生的思维特 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少年期(11、12岁至14、15岁)的学生,抽象的思维已有很大的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青年初期(14、15岁至17、18岁)的学生,抽象的思维居于主要的地位,能进行理论的推断,富有远大理想,关怀未来的职业。由于年轻一代在不同的学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

20、工作中,就必须从教育的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如对童年期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多讲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道理,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直观教具。对少年期的学生,在教学上要特别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对青年期的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辩证逻辑的思维能力,向他们进行革命的理想教育和升学就业的指导。如果不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叫娃娃同成年人一样地听报告、搞活动、开批判会,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这就违反了教育工作的规律,得不到好的效果。3.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在

21、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中,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他们在身心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儿童身心的某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有的则在较晚的年龄才出现某些特征,如人们常说,有的人早慧(骆宾王7岁创作鹅鹅鹅、王勃14岁创作出滕王阁序),有的人大器晚成(李时珍60岁写成本草纲目)。有的儿童的身高是早长,有的则是晚长;有的儿童在8岁时,抽象思维已有很好的发展,能够接受中学教育,有的儿童的抽象思维到14、15岁时,才有显著的发展。“当一年级教师遇到他班上差不多都是6岁的孩子时,他事实上面对着一群能力不同的儿童,从他们的准备状况的差异来说,实际上是从3岁到10岁”。对于早熟

22、者,教育的措施要跟上成熟的发展,莫要耽误了他们。对于晚熟者,也不能丧失信心和急于求成,放弃教育的职责。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都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恰当把握其语言、思维、人格发展的关键期个体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发展方面,都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和同一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均衡的。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各组织器官的生长模式在时间进程上是不同的,神经

23、系统优先发育,生殖系统发育最晚,免疫系统青春期发育到高峰,随后逐渐降至成人水平。如身高体重的增长,从胎儿到成人,先后出现两次生长突增高峰:第一次从胎儿4个月至出生后1年;第二次发生在青春发育早期。身高-孕中期(新生儿身长的一半);体重-孕晚期(新生儿体重的2/3);出生后一年内增长20-25cm;体重增67kg;特大的头、较长的躯干、短小的四肢(1岁左右头围和胸围一样大);婴儿期:年龄越小,体格生长越快。第二次突增:青春期,一般长57cm/年,高峰长1012cm一年,男女;一般长45kg/年,高峰长810kg。由此决定教育活动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具体参见教材(傅建明,

24、p92)。5、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青少年身心发展在一定历史和教育条件下,其发展速度、阶段以及各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是大体相同的,即使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同龄阶段青少年,总是有些共同的心理特征,虽有一些变化,也是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幅度内,出现相对的稳定状态。由于所经历的社会生活条件,所受的教育和社会影响不同,同一阶段的,其发展水平也不相同,出现可变的色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生长长期趋势。中国的青少年正在一代比一代长得高。例如 ,在1985-1995年10年间,717岁城市男女生身高平均增长2.9cm和2.3cm,717岁乡村男女生身高平均增长3.63cm和3.10cm,幅度比城市

25、更大 。这就是我们平时常提到的“生长长期趋势”。 但发育的长期增长变化是有一定限度的,达到最大限度的时间与营养、经济、卫生以及教育文化水平等有密切关系。如果这些因素改善不理想,则长期增长的过程就延长,到达最大限度的时间就会推迟。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的部分人群中,身高增长已呈停滞现象,月经初潮亦无明显提前迹象。这说明,这些人群的身高已达到遗传所赋予的生长潜力的最大值,因为其平均身高逐渐趋向稳定。应该指出的是: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26、第二节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人的身心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为三个方面:先天的遗传生物因素、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一、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引子:讨论遗传决定论美国的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教育”。中国古代孟子:人性善,人生而有四端。民间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美国的桑代克认为:“人性有种原本趋向,通过多中择一反应形成一切行为和道德品格,这一切是受精卵的遗传基因决定的。”结论:这种理论认为个体的遗传素质在其后天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于儿童的影响只能起延迟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它们。这种理论看到了遗传素质对于

27、人的后天发展的巨大作用,但是却夸大了这种作用。 与“遗传决定论”相近的有生物学上的“预成论”、 宗教学说中的“种子论”、伦理学上的“性善论”或“性恶论”、政治学上的“血统论”、历史观中的“循环论”、知识论中的“回忆说”。这些理论都具有先验的形而上学的弊端,是不科学的。正解:1、遗传素质是指人通过遗传从祖先那里获得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生物特征。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如,一个人生下来无大脑,也就不会有思维的机制,无法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个天生失明的人,不可能发展他的视觉能力,也就不可能培养成为一个画家。XO女子(细胞核中缺少一

28、个X染色体)在语言能力方面超过正常人,其他智力,尤其是空间能力发展迟缓。XXY男子(细胞核中多了一个X染色体,且具有只在女性细胞核中才存在的性染色质巴尔体)智力发展迟缓,睾丸小,具有女性气质、同性恋行为、异性模仿欲、强烈希望成为异性等。XYY男子细胞核上多了一个染色体,他们有智力低下倾向,易产生暴力行为。儿童的各种身体器官的构造和机能,在他出生时非常不完备的,但是他却潜藏着巨大的发展的可能性。经过后天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可以学习相当复杂的文化科学知识,甚至发明、创造,这是动物所不能达到的。所以说,遗传是人发展的前提。2、遗传对人的发展并不起决定作用,遗传所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教

29、育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性。在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影响下,人的遗传素质可以向着肯定或否定的方向发展。一个天赋智力素质比较好的儿童未必在将来会成为一个科学家,一个音乐素质比较好的儿童也未必一定会成为一个音乐家,出了遗传给他的可能性外,还要看他所处的社会条件、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努力如何来决定。(例证伤仲永,教材p82,傅建明)再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特尔门对智商在130以上的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历时50年之久(1921-1972年)的追踪观察和系统研究,他们的结论是,早年智力测验并不能准确预测晚年工作的成就,一个人的成就同智力的高低并无极大的相关,有成就的人并非都是家长、教师认为非常聪

30、明的人,而是有恒心、做事求好、求精的人。3、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个体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Gesell,A. 18801961) 的成熟理论:在儿童没有达到明显的成熟准备之前,经验的训练是收效甚微的,即使在最初的训练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也同样没有多大价值。到了一定的成熟准备期,从未接受过这种行动训练的孩子,只要略加训练就可以迎头赶上。他进行了双生子爬梯实验:一对同卵双生子在满46周时,给其中之一开始做爬梯训练,每天持续10分钟,另一个不作训练。6周后,测量他们爬同一梯子所用的时间。结果是:受训练的儿童为26秒,未受训练的儿童用了45秒。接着对后者也进行同样的训练,2周后再

31、次测量时,只受训2周的儿童花10秒就完成了任务。人们常说:“三翻、六坐、八爬叉,十个月会喊大大”,这反映了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如果让6个月的婴儿学走路,不但是徒劳的,也是无益而有害的。让4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是难于成功的。为何一般将小学入学的年龄定为7周岁?因为人的思维发展与脑重量发展密切相关。时期脑重(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比例胎儿形成到6、7个月20030020%出生时30039025%6个月时65050%1岁时80090060%2岁时1000-115080%7岁时128095%*按成人平均脑重为1350克计算。4、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人与人之间中,有先天素质

32、的差别。在医院婴儿室里,可以看到,出生几天后的婴儿,就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比较安静,容易入睡,有的则手脚乱动,大哭大喊。从1、2岁的婴儿身上也可以看到,他们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快慢、情感表现的强弱、是否容易转移等方面,存在差异。一个生来失明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画家难;一个生来失聪的孩子,培养成为音乐家难;一个神经活动灵敏、智力超常的儿童,教育易一个天生的弱智儿童,教育难。生来天资较好的人,如果在后天得到适宜的培养和努力,就可在某些方面比一般人发展得更快更好。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22.8万名儿童,发现低能儿约占34,而低能儿中有50以上是先天因素造成的(其中父母低能与近亲配婚而造成遗传缺陷的占相

33、当比例)。 5、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素质本身就是人类以往的环境和实践活动的产物,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的遗传素质将会越来越好。遗传素质很难改变,但在特殊的环境下或是后天教育的作用下可以改变。根据形态学的研究证明,视觉输入的刺激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脑皮层的厚度、神经元的大小、树突分支的多少、视神经的精细等。人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酿酒老工人具有较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 大脑具有重新调整和代偿功能。美国心理学家曾在费城建立了人脑潜力开发研究所,帮助那些因脑损伤而造成身体功能障碍的儿童。他们的方法是集中训练这些儿童的父母,教他们怎样更好

34、地帮助孩子战胜残疾;对部分瘫痪孩子的父母,教他们怎样活动孩子的四肢,以帮助孩子的大脑学习如何更好地控制四肢。这种做法使许多孩子学会了爬行和走路,使有些哑巴开始说话,使很多孩子的智商分数戏剧性地增加,还使一个缺乏整个脑半球的孩子,训练后达到了同龄孩子的水平。1995年科学杂志报道了这样一组研究结果:音乐家颞横回的左边非常明显地大于右边,而颞横回正是人脑中处理听觉信息的区域;非音乐家颞横回的左边也大于右边,但差别较小,音乐家的这种差别的非音乐家的2倍。相应的教育策略l 优生教育;l 素质补偿;l 潜能开发;l 缺陷矫正。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提供外部客观条件引子:讨论环境决定论中国古代

35、的墨子从染丝推及的人的发展,认为素丝由染缸颜色决定其颜色,人由环境决定其发展。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的故事。(教材p94)狼孩、熊孩、猪孩(图片)资料补充:狼女(卡马拉和阿马拉) 最著名的狼女是1920年10月在印度加尔各答西部米德纳波尔附近发现的两个女孩,当时人们营救她们时两个女孩正处于多只狼的包围之中。在一位英国传教士的带领下村民成功地射杀了母狼,他们将两位女孩命名为卡马拉和阿马拉,估计她们的年龄分别为8岁和2岁。依据这位英国传教士描述,这两个狼女长着畸形下颚,牙齿变得很长,她们的眼睛在黑暗里能像猫和狗一样释放出野性的眼光,阿马拉在营救后的第二年就死了。然而,卡马拉却一直

36、活到了1929年,到那时她已不再吃腐烂的肉,能够直立行走,并学会说50个单词。 结论: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发展的一切差异都是由后天的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先天的遗传素质和个性特征在人的发展中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人是环境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这种观点看到了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是却把这种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正解: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能影响和作用于人的周围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大的方面。社会环境包括所处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经济生活、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家庭、邻里、亲戚朋友、学校、娱乐场所等。环境作用:环境因素特别是社会因

37、素是更为根本的因素。自然环境是人和生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它,人就无法生存。对人的发展起作用的主要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的天资和才能发展的客观条件。人的天资和才能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社会环境分不开。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教育者要重视环境的作用。它们提供人的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构成人的发展的巨大动力;影响了人的发展的价值方向;影响了人的发展的内容;对人的发展本身具有一种广义的教育作用。不过,由于环境因素自身的复杂性,环境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相应的教育策略l 重视成长环境的建设,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班级环境的建设,利用环

38、境中的积极因素,转化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创造出有利于人的成长的环境因素。三、人的积极的社会实践(个体因素)是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个体因素包括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活动。其中,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基本途径。环境对人的发展和人的积极的社会实践分不开。如果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思想、观点、知识、性格等,社会环境无论给人提供什么条件,都要同时通过人的实践和努力才能实现。所以,人们对待环境的主观态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发展成就。有的人在逆境中发愤崛起,有的人却因此而沉沦。所以环境也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成就。“环境决定论”完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是错误的。相应的教育策略l 充分地发挥

39、个体因素在发展中的作用;l 牢固树立教育是通过“自我教育”而实现的信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教育、自我尊重、自我监督、自我完善,那么用任何方法、任何手段,即令是残酷手段,也无法根除抄袭、夹带和偷看。”l 提升个体的素质水平,特别是通过环境和学校教育提升学生的理想和志向水平,提高他们的成就愿望和发展需要。第三节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引子:讨论教育万能论法国的卢梭:“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德国的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英国洛克的白板说。美国的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让我放在自己特殊的世界中教养,我可以随意训练他们成为医师、

40、律师、乞丐或小偷。结论:这种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认为学校可以解决社会生活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这种看法看到了学校在人的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但是没有看到人的发展的复杂性,夸大了学校对于社会的反作用,是一种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的主张。讨论:通过受教育的历程,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教育的个体功能)如:回忆过去的同学、回忆最欣赏的教师、对比中学时代正解:一、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教育虽然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特殊的一部分,相对于环境中的其它因素的自发影响而言,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

41、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人的其他活动如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在不同程度说也影响人的发展,但不是以教育人为主要目的。环境中的自发影响比较复杂,方向不一,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好的影响,它不能一致地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影响人,因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比较有计划、有系统的,是为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所特意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它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地成长。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恰当的内容

42、,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而环境中其他方面的影响,往往是自发地、偶然是、片段的。3、学校教育有专门的经过训练的教师,他们懂得教育规律,在他们的影响下,可以使受教育者尽快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4、学校教育可以调控遗传素质和环境的作用,选择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中的有利条件,扬长避短地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但教育并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它的主导作用,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人的发展。所以“教育万能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二、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表现(一)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一阵风里看世界】在

43、夏威夷流行这样一个笑话,被称为“一阵风里看世界”。 在风势强大的山坳口,站着三个不同国籍的女孩:美国的、日本的和中国的。大风一吹,她们各自显露出了自己的文化心理:双手按帽子的是美国女孩;双手紧紧按裙子的是日本女孩;而一手按帽子,一手按裙子的是中国女孩。美国女孩新潮、开放、大胆,但帽子要钱买呀!日本女孩作风保守,帽子丢了可以再买,裙子飘扬多丢人;中国女孩既传统保守,也爱惜钱财,传统得周到可爱。简评:三个女孩的行为反映了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人们有意无意受其所处环境的制约。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

44、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是人由一个“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是人生存和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必要途径。狼孩、熊孩和在被隔离情况下长大的孩子一样,因为脱离人的生活环境,尽管有健全的躯体,却不能有人的思维、意识、行为方式,这充分说明社会化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生活技能;内化社会文化;形成社会性发展目标;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自觉按照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办事,这是个体社会化的最终体现。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学校教育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45、实现个体的社会化: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个体的思想意识本质上是社会价值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教育代表一定的社会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由于教育的系统性、深刻性、计划性、严密性、活泼性、多样性,就易于使学生接受,形成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教育促使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个体的政治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人认识到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它授予社会生活中必需的知识技能,如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帮助人学会协调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为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必须能促进个体的职业化。

46、教育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结合国家的需要,确定自己的未来理想,帮助其实现职业理想。(二)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2009年教育学考研全国统考真题-简答)“个性和特点比课程和科目重要得多,知识和信息不是目标,唯有自我实现才是目标。为了拥有知识而失去自我,这是教育的悲哀。”人与人之间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相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社会性,反映的是人对社会的适应,是社会化的结果;不同的一面表现为人的个性,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心理学认为“个性”具有一定的意识倾向性和鲜明的个体差异性。前者表现为个体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后者表现为个体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个体个性化是个体尊重

47、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简单顺从和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人的个性化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旨在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有主体性的、有创造力的个人。学校教育无疑具有促进人的个性化的功能。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它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以及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三个方面:1、人的主体意识可以看成是人对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具有主体意识的人是力求主宰自己的人,不盲目受环境的控制,也不盲从他人。教育正

48、是通过对人的智力、能力、品德的培养而提高人对自我的认识。2、人的个体特征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人的个体特征虽有先天因素,但其形成和发展却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正是通过不同的教育内容和不同的教育形式,帮助个体充分挖掘内在的潜力并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3、人的个体价值归根结底是通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之大小来衡量的,人越有知识、越有能力、越有道德,便越能展现其生命的价值。而教育能使人意识到生命的存在并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赋予人创造生命价值的信心与力量。整齐划一的教育无疑是扼杀个性的元凶。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如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为其提供选修课程,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或因材施教

49、的方式,鼓励其创新和个性张扬,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提供广阔空间。必须指出的是,教育无论是促进个体个性化,还是促进社会化,都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必须以二者的统一为基点。一方面,个性化必须建立在社会化的基础上,缺乏社会化的个性只能是原始的自然性,表现出来的只是个人的“任性”和“怪癖”, 而不是健全良好的个性;另一方面,也只有以丰富的个性为基础的社会化,才是民主社会的社会化,才是健全意义上的社会化。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的统一,决定了教育必须在促进二者统一的基础上,平衡二者的关系。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上的局限局限之一:其主导作用能否发挥受制于诸多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上,教育不是万能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50、,教育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发挥着筛选、过滤和改造的机制作用。首先,受教育者是根据自身的精神状态、需要、兴趣、目的等倾向性来选择环境和教育对他的影响。当外部环境和教育符合人的需要、兴趣和目的时,人会积极接受这种外来的影响,并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决定“同化”或者“顺应”,从而导致原有心理结构的变化,实现教育影响所预期的效果。这时,教育对个体发展真正起到了主导作用。相反,人对教育影响采取消极的甚至是强硬的抵制态度时,教育影响就会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因为人的逆反心理而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教育要充分利用这种健康合

51、理的内驱力,使之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如果受教育者的需要、兴趣不健康时,要进行疏导、矫正甚至抑制、惩戒。其次,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能够活化并创造新的教育资源。在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学校班级授课中,每个学生都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师善于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乐于与分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意见和智慧,那么,他们的思维在交流中会产生新的火花,教育过程便会成为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并形成班集体舆论、规范、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每个人成长。可见,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的大小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还取决于学校教育内外的许多因素。从学校内部看,第一,取决于学校教育目的

52、性、专门性、选择性、计划性的实现程度。第二,取决于教育内容、特别是知识的质量和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所采取方法的性质和水平。只有那些基础性、系统性、结构性的知识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育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第三,取决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取决于教师能否投人应有的工作热情和精力,全身心地创造性地教书育人。第四,取决于教育过程中能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学校外部看,首先,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影响一致性。如果两种影响不一致,甚至出现严重冲突,学校的主导作用很难实现。其次,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协调程度。如果家庭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不能 履行应尽的责任

53、和义务,不能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甚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明显相左,那么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就难以发挥。 局限之二: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固然,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可以说是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甚至有的教育还在摧残儿童。新闻报道,某教师强制学生用小刀刮自己的脸;为了让幼儿安静下来,某教师给学生扎针;某教师让全班学生轮流扇犯错误同学的耳光;某教师让学生口含已经扔到厕所里的垃圾袋案例1:标准化的语文教学有一次,女儿的语文作业出了两处错误。这两处错误是

54、这样的:“题目要求,根据句子意思写成语。”一个题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女儿填了“齐心协力”,老师判错。老师的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另一个题是:“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女儿填“栩栩如生”,老师又判错。老师的标准答案是“惟妙惟肖”。真可怕,不知曾几何时,具有丰富词汇的中国语言,竟然变得比数学还精确。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如,“看图写话”。图上画的是:一个小朋友在金黄色的麦田里捉蝴蝶。老师的答案是“小朋友捉蝴蝶”,若有同学的答案是“庄稼丰收了”,老师就判错。语文教学中,全国数以万计的老师在教同一骗课文、一样的段落大意、一样的中心思想,这一思想,不是每个教师的思想,也不是每个学生的

55、思想,而是编写教参的人的思想。语文教学变得如此僵化和教条,语言和文学的“神”怎么能存在呢!邹静之. 女儿的作业M/孔庆东等.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294-295案例2:“一张四方桌,锯掉一只角,还有几只角?”“还有三只角。”“错!应该还有五只角。”“是还有三只角!如果沿对角线锯就是三只角。”“你这个孩子别往歪处想,哪有这样锯的。”案例3:“雪融化了,变成什么?”“变成水。”“对。”“变成春天!”“你又胡说了,雪怎么会变成春天呢?”雪融化了,天气就暖和了。小草绿了,桃花红了,春天也就到了。难道春天不是吃雪长大的吗?那个孩子想。案例4:2001年秋天,红岩小学的林老师正给一年

56、级三班的学生上课。“树上有10只鸟用枪打死一只,还有几只。”“9只。”“不对,树上一只小鸟也没有,因为听到枪声吓飞了。”“还有2只!有一只聋哑的听不到枪声仍在树上,还有一只没有长满羽毛的小鸟被吓得钻进树洞里去了。”“你这孩子,总是说些不着边际的话,鸟怎么会有聋哑的呢!”案例5:兵马俑的发现感谢谁 在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问这样一个问题:兵马俑作为世界的一大奇迹,最应该感谢的是谁?生1: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老师毫无表情地让学生坐下)生2: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兵马俑的人!(老师微笑地摇摇头,示意学生坐下)生3:我认为应该感谢的是制造兵马俑的人!(老师尴尬地笑笑并示意学生坐下)生

57、4:我认为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功劳!(老师满意地示意学生坐下)案例6:一位老教授搞了个别开生面的测试,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圆圈,请被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在小学一年级,小朋友异常活跃地回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等等。问到初中同学时,一位尖子生回答:“是零”,一位学习后进生回答:“是英文字母O”遭到老师的批评。当问到大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会回答的问题。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面面相觑,用求救的眼光瞟在场的领导。领导沉默良久,说:“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你的问题呢?”案例7:画苹果教学片段美国孩子画苹果,老师拎

58、来一篮鲜果,由孩子们任拿一个去照着画;日本孩子画苹果,先由老师拿苹果让大家观察一番,再让学生照着画;我们中国孩子画苹果,则是由老师先在黑板上画一个标准苹果,然后规定先画左,后画右,这里涂红、那里涂绿结果,只有中国孩子画得最像苹果,而日本孩子画得则像鸭梨,美国孩子画得或如南瓜,或如葫芦。(张宝红.几个教育案例的启发J.教学与管理,2002(1):14.)在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特别强调标准化教学,过于追求客观化、规范化而束缚了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成为扼杀创新精神的最大杀手。难怪有人讽刺现存的中国教育,说学生进学校是个“问号”,但出了学校成了“句号”。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学生可以很好地回答老

59、师的提出的问题,但自己却不会提出问题或提不出问题,这不能不说我们的教育不仅没有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反而使他们更加僵化了。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教育对人的发展起负向功能的原因: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唯“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二,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是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在现存的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中,大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的规范管理,重视校长和教师的权威,运用各种规则、规范,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而不管学生是否心服口服。更有甚者,采用体罚和变相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这样做

60、只能使学生规规矩矩,学生富有活力的生命在规范的框架下遭到压抑,限制了认得主体性的发展。 第三,教育的功利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现实的教育把生命工具化,受教育是为了获得某种外在的利益,而不是回应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中感受到的不是幸福和欢乐,而是一种痛苦和恐惧。要克服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关键是进行教育内部的改革。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人看做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把人看做是具体的、能动的生命体,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体验其喜怒哀乐。其次,改革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尊重学生的差异。再次,纠正教育失当行为,如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方法不当、师生关系不民主等。局限之三:不能独立承担人的全

61、面发展的使命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自由的发展”是指每个人的发展不屈从于强加给他的任何活动和条件,人的发展为他个人本身所驾驭。而教育本身就不是完全独立和自由的,它带有政治性。、主要参考书目1. 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 傅建明、李勇. 教育学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教育学基础(第2版)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4.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心理学基础(第2版)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5. 尹力.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解析(2011年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季成叶. 儿童少年卫生学(第6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 石淑华. 儿童保健学(第2版)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8. 季成叶. 如何看待中日学生身高差值(一)J. 中国学校卫生,2000,(4):156-157.9. 欧新民.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教学后记1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