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上传人:2127513****773577... 文档编号:59569091 上传时间:2022-03-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1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教材分析:这个单元编选了咬文嚼字、说木叶和谈中国诗三篇文章,体裁属于文艺评论和随笔,题材设计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或议论中国诗歌这一体裁,都能持之以恒,自成一家之言。咬文嚼字一文主要谈文学创作,全文贯穿着作者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作者通过对每一实例的咀嚼,领悟到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情感,从而启迪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个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态度。学习本文,要注意借鉴吸收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多样的论证方法的使用,培养自己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2、,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的精神。说木叶可看作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以深厚的学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对是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木所形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妙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谈中国诗是议论中国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作者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分析中国诗的特征:从诗的发展顺序来说,中国诗与外国诗刚好相反;揭示出中国诗篇幅短小,富于暗示性等重要特点。通过本文的学习,对诗歌语言暗示性的解读,能使学生对我国诗歌的鉴赏提升一个理论高度。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一

3、些文学常识和文学理论知识,因此阅读和理解文艺评论和随笔,提升思想境界和鉴赏水平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要由现象抽象到理论,这是比较难的,需要教学上引导恰当,实现目标。三、单元教学目标:1、体会文艺评论和随笔的写法特点,积累知识,学习写文艺评论和随笔2、学习论证类文章形象性的写法。3、培养咬文嚼字的读书、写文的习惯。4、体验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种一字不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体会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体验文艺作品体现的深刻意义。5、尝试品味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对感情抒发的作用。四、教学策略:从高考的角度出发,学习本单元,我认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体裁特征。文艺评论和文

4、化随笔在文章结构上是相同的,在写法上是相似的,都是先提出一个论点后用充分的论据证明自己的论点。只不过文艺评论和文化随笔的角度是文学作品、文化现象、文学流派等而已。理解文艺评论和文化随笔就要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就是作者对论证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或主张,论据就是论证文章观点的实例、事理等,而论证指文章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2、把握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对语言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是文章的骨架和重要的表 现形式。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 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由浅及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

5、中心线索,把要表达得分思想内容组织成 一个严密的整体 。 3、归纳概括中心。所谓归纳概括,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 对抽象内容加以阐述、对含蓄内容加以解说等。归纳内容要点考察的是在阅读理解 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分析、整理能力。 4、分析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 有所差别。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 ,含蓄委婉地抒发感 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5、评判材料观点。对课文所使用的材料和表达的观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辨析和质疑

6、。因为作者的文章表达的个人的理解,即便是不被社会认可的观点也可以说自己的理解。五、课时安排咬文嚼字2课时说木叶1课时谈中国诗1课时咬文嚼字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需要铸造。本课作者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既有理论上的点拨,又有示例上的阐述说明,同时不乏趣味性。2、教学对象分析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涉及表达交流运用诸方面。据平时了解,学生的阅读面不是很广,写作上基本表达还行,流畅度上没有太大问

7、题。至于语言的推敲锤炼、表达技巧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增强咬文嚼字的意识,需要培养一种谨严的精神。不管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都应对他们理论和实践上的引导,提高其语文综合素质。二、教学目标1、理解咬文嚼字的本意、引申常用义,及其作者的解释。2、了解字词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炼字也是锤炼思想感情。3、提高速读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4、对文章分析评价,借鉴其由表及里的艺术手法。培养正确运用语言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意识。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文中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对应融合。根据自己的经历及认识评价作者的看法和分析。2、难点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据文章观

8、点及内容获得阅读和写作上的启示。四、设计思路1、教法构想列举古代一些炼字的例子引入课文,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文中材料得出观点,重视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应注意一步步引导。为全面理解文意,设计对比阅读本文和不求甚解,重在从不同角度看问题。2、学法指导重视课前预习,理解文章基本观点。课堂上学生集体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重难点方面作适当点拨。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两种不同的角度和追求。五、教学实施1、课前准备 课文朗诵音频、录音放音机、不求甚解全文2、教学过程 (安排两课时)第二课时(一)温故入新1、作者朱光潜概况2、重点字词读音释义3、文章的整体思路及论证方法4、引入新课(分析讨论文章内容

9、,加深理解)(二)继续探讨课文,解决重难点1、朱光潜对推敲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结合题李凝幽居的意境,谈谈你的理解。(讨论后师总结)作者的分析评论就是独立思考,言之有据。他认为敲比推好,同学们也应有自己的看法。适合当时意境的才是最好的,就像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恰当的。2、理解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1 )从文段中归纳两种意义的区别(2)体会苏轼天上小团月的妙处(学生品味讨论,师总结)用小龙团只能体现出其与众不同或绝非凡品,而用小团月却能很好地传达出一种特殊的让人心旷神怡的意味,即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两者是不同的。同学们应认真体会这其中的妙处。(3)小

10、练习:下列表述是否跟作者意思相符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蓝田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A、C两项不符合,曲解了东坡之意)3、探讨第七段,完成思考题。(1)文学创作上的套板反应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学生品味教材上套板反应的示例,看它们有怎样的共性。教师步步引导,再举一些示例,以加深理解,并启发学生反省自己在写作中有没有同类现象,或者自己所看的报刊杂志类有没有同样的问题。)套板反应

11、本是文艺心理学上的术语,文中是指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常常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人们也就安于这些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比如提到女子美貌便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提到才高学深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新奇的意味,从而束缚了语言的创新,也束缚了思想情感的鲜活表现,而创作的动机就是要创新,要追求新的内容,新的表达,它们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的,形象地说是仇敌。(注意: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写作要创新,并不是全盘否定旧的东西,它强调的是不能安于套语滥调。比如一些典故成语等,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蕴,适当地运用亦能为文增色,而不是不能用。)(2)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套板反应的危害。(三)从

12、整体上理解全文,并扩展。1、主要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斟酌文字,就是斟酌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2、作者朱光潜对咬文嚼字持什么样的态度?(主要是总结全文,仍要先强调咬文嚼字的成语意义及本文意义。)本文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中应咬文嚼字。作者希望人们要克服套板反应,运用文字时切实体会思想感情,运用准确的文字,不能用俗滥的语言表达俗滥的思想情感,并且要有谨严的精神,文中通过许多例子说明这些道理,反映出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作者要求我们在创作和欣赏中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

13、精练与吻合,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3、学生活动:学习本文,你对咬文嚼字持什么态度?(开放性讨论,完全可以见仁见智)(四)对比阅读理解: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本文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并列出理由。该如何看待这种不同?(结合课后习题的阅读资料,先由学生说,师最后总结)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缘于讲的是不同的问题。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是在文字上推敲,他说的是精读,精读就得咬文嚼字,就得咀嚼文字的意味。而马南邨说的是博览群书应注意的一点,不要太精细和固执,是泛读。这种方法的读书,力求广博,只求观其大略,有所会

14、意,积累多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他们说的是两回事,都不失为有益的教诲,我们要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指导我们的实践。(五)课堂延伸与课后作业1、关注语文,咬文嚼字:(1)比较不同表达的不同效果这两句话要说的内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一般的陈述句,B句采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感情色彩,增强了赞美的语气。(2)体会字的选用句中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幽、明净,又与流水相配合,加强了流动感,更重要的是,衬托出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恼的思想感情。2、课外作业(1)对咬文嚼字的内容进行咬文嚼字(注重个性化分析,要求言之有理)(2)推敲括号中文字的运用A.(忍)看朋辈成

15、新鬼B.红杏枝头春意(闹)C.云破月来花(弄)影D.羌笛何须(怨)杨柳板书设计:不同句式文字关系着思想情感文字增减动文字即动情感不同字眼善用 意蕴丰富文字的两种意义:直指意义、联想意义滥用 套板反应说木叶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的意蕴,了解古诗中有些意象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2、体味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教学重点1、 抓出主要信息,理清层次关系,理解课文内容。2、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鉴赏实践。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语设计同学

16、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朱先生在批评从前做诗文的人安于套语滥调时说: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其实,这柳岸灞桥蕴含着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多媒体灯片显示:柳岸灞桥灞桥,又作霸桥,在长安东,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唐郑谷柳)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头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寄谢西河堤畔柳,安排青眼送行人。(元王实甫西厢记这些诗都写别离,又都写了杨柳。这

17、柳已经成为我们的先人寄寓离别之情的一个载体了。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还有哪些意蕴幽远的意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板书课题:说木叶二、指导阅读13段,逐段理解大意问题设计:1、第一段引用4位诗人的诗句的用意是什么?明确:说明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形象,引入话题。2、第二段提了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集中起来是一个什么问题?明确:提了5个问题,集中起来是:为什么古诗中少见树叶,多用木叶呢?3、 第三段说木叶与树叶意思相同,但形象上有差别。形象上的差别关键在哪里?明确:关键在一个木字。4、 这三段是如何联系起来的?明确:引入话题-层层质疑(提出问题)(以上问题的设计,是希望让学生

18、由浅入深地探究文章的大意和各段之间的逻辑联系。)板书设计木叶-诗人钟爱(引题)引论少见树叶,多用木叶 (质疑)形象有别-木(探究)三、学生自读46段1、思考:木有哪些艺术特征?明确:首先,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比树更显得空阔、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的原因,就是木的形象的联想暗示性。木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的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其次,木具有暗示的颜色性。木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

19、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2、内容小结我们从木这一形象的艺术特征分析中可以了解,木的形象引人联想,它所暗示的颜色性又具有着某种情感意味,因此古代的诗人在秋风瑟瑟的季节里钟爱这一形象。这就是传统文化里的意象。意象,即意中之象,物象与意趣结合。当诗人将某一客观事物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诗人反复运用这一意象,它便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意趣,具有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延伸理解:学生自由讨论,说说各自所了解的其它意象。(梅、兰、松、竹、菊、云、杜鹃、鹧鸪)板书设计1、暗示落叶 (形象联想)本论:木的特征意象2、暗示的颜色性 (情感意味)四、学生齐读第七段

20、,明确:板书结论:树叶木叶,一字千里。五、探究阅读(多媒体显示)1、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读下面两首诗,体会诗中梅所表现的意趣。梅花梅花绝句王安石陆游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解读参考:在我国诗歌中,梅是诗人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王诗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陆诗写梅花不畏寒冽,笑迎晨风,纷繁似雪,遍开山中。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两首诗所歌咏的梅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2、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表

21、达的思想情感也许不尽相同。下面两首词中梅这一意象表达的感情就有差别,请欣赏: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简析参考:陆游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洋溢着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3

22、、课外作业古代诗歌中,类似梅的意象不胜枚举,如竹、松、草、柳等等。请同学们搜集、梳理这些意象,摘录在笔记本里,甚至可以编撰一本中国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小辞典。谈中国诗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2.品析文章

23、中比喻的妙用。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

24、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

25、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

26、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

27、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

28、,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3学生分组时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明确: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

29、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四、品味文章的语言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

30、句子自由发言。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

31、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教师提示: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

32、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五、课文总结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六、布置作业试用比较的方法探究:与中国古诗相比,中国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