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

上传人:feng****ing 文档编号:59323083 上传时间:2022-03-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0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七章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七章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七章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第七章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九章 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统筹土地资源配置是国土规划落实的重要保障和政府发挥空间调控作用 的有效手段。为塑造和谐、可持续和富有竞争力的国土空间,未来广东省土 地资源的统筹配置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通过优化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落实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协调发展战略;按照推进形 成国土综合功能区的要求,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配置模式;优先满足国土 支撑体系建设需求,加大土地利用相关工作落实力度。1 土地供需关系紧张,统筹配置任务艰巨09-01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1996 2005年,广东省建设用地年均增量为 3.22万公顷,全国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 2020年)下达广东

2、省2006 2020年的建设用地年 均增量仅为1.94万公顷,与历史用地情况相比,建设用地增量规模存在比较大 的缺口。如按照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 历史的年均用地量更大,实际可利用的 建设用地增量更少,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要实现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目 标,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从存量中找增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 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09-02耕地保护任务艰巨广东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0.5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当前广东还 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期,建设用地需求量大,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处于“两 难”境地。部分地方对耕地保护重视程度不够,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市场机制还不完善

3、、不健全,违法占用耕地现象时有发生。同时,耕地“重用轻养”问 题较为突出,一些地方耕地质量退化、污染现象逐渐显现。09-03建设用地节约集约水平不高广东省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虽然在全国各省份中居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单位土地产出仅相当于日本的13.33%、韩国的15.38%、德国的18.52%。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工作成果,全省有低效建设用 地13.33万公顷,城镇存量土地3.5万公顷。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高集中体现在农村建设用地上。2005年,全省农村低效用地7.02万公顷(占低效用地总量的 53%),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 面积181平方米/人,超过村镇规划标准(

4、GB50188 93 )规定的农村居民 点人均建设用地50 150平方米的标准。全省各地存在不少“超面积住宅”、“一 户多宅”和“空心村”现象。09-04 区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差距明显2005年,珠江三角洲(核心)优化提升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即建设 用地规模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超过30%,为34.19%,建设用地规模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量的 28.43% ;珠江三角洲(外围)优化发展区、两翼沿海重 点发展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低于30%大于10%,分别为11.04%、15.03%,其建设用地规模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8.98%、12.66% ;韶关-汕尾-阳江适度发展区、综合发展区、

5、生态优先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低于 10%,分别为8.21%、6.45%、4.13%,其建设用地规模占全省建设用地总量 的比例分别为 5.41%、22.26%、12.26%。区域之间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差距 明显,建设用地增量长期过度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区域。2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塑造和谐、可持续、富有竞争力的国土空间09-05从严落实国家土地利用调控指标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 2020年),2020年广东省 耕地保有量维持在290万公顷以上,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不少于 255万公顷; 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 200万公顷左右;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 118平方 米/人以下(表9-1 )。表

6、9-1广东省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单位:万公顷指标2005 年2010 年2020 年指标属性耕地保有量295.27291.40290.87约束性基本农田面积284.67255.60255.60约束性园地面积92.4888.8693.08预期性林地面积1015.741024.681026.16预期性牧草地面积2.762.772.74预期性建设用地总规模171.53182.61200.60预期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131.88140.00152.30约束性城镇工矿用地规模66.5875.0091.30预期性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规模39.6542.6148.3预期性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平方米 /人)119

7、118118约束性09-06集约高效利用建设用地,打造富有竞争力国土建设用地是国土高效利用和提升国土综合竞争力的空间载体。打造高效、 富有竞争力的国土空间要求广东省必须坚持“严控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 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集约高效”的建设用地利用原则,合理配置不同 区域新增建设用地和城镇发展用地,优先安排高新产业和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用地,开展集约高效利用建设用地试验、示范工作(图 9-1 )图9-1广东省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量,高效利用建设用地。以耕地红线、新增建 设用地配额为抓手,控制建设用地过快增长,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提升土 地的产出效益。一方面,通过现有建设用地结

8、构的调整,挖潜提升工业用地 有效用量,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另一方面,在保证 GDP增速不下降的同时, 单位GDP和人均消耗的新增建设用地水平相对于过去10年显著下降。合理配置不同区域建设用地规模。根据广东省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建设用地需求的特点,调整各区域和地级以上市的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珠江三角洲(核心)优化提升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为40.52%,珠江三角洲(外围)优化发展区、两翼沿海重点发展区、韶关-汕尾-阳江适度发展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分别为 12.94%、19.12%、10.59% ;综合发展区、生态 优先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分别为7.02%、4.61%。具体到各地级以上市

9、,可形成梯度分明的四个层次:一是比例大于40%的以深圳、东莞二市为代表的高开发强度层次;二是比例在20% 40%之间较高开发强度层次,包括佛山、珠海、汕头、中山、广州五市;三是比例在10% 20%之间的中等开发强度层次,包括湛江、潮州、揭阳、江门、汕尾、惠州、茂名七市;四是比 例低于10%的低开发强度层次,包括阳江、云浮、河源、肇庆、梅州、清远、韶关七市(表 9-2、表9-3、表9-4)o表9-2广东省各地级以上市建设用地指标单位:万公顷2005 年2010年各项建设用地指标2020年各项建设用地指标地市建设用地 总规模建设用地 总规模其中:城乡用地规模建设用地 总规模其中:城乡用地规模其中:

10、城镇工 矿用地规模其中:城镇工 矿用地规模全省171.53182.6114075200.60152.391.3广州14.9516.1513.089.7117.7214.0411.91深圳8.399.307.627.39.768.378.37珠海4.785.144.604.45.624.924.82汕头5.646.105.173.327.055.994.21佛山11.8512.6710.958.613.5711.5810.46韶关6.917.385.432.048.356.062.58河源8.548.924.451.119.704.791.35梅州7.618.076.431.69.027.082

11、.01惠州11.3711.838.605.6612.609.076.79汕尾4.484.863.231.475.543.641.89东莞9.8310.808.987.4711.779.699.3中山4.424.824.323.25.424.814.03江门10.0910.517.283.8311.497.874.61阳江5.756.084.571.816.865.052.25湛江17.0717.5012.273.1718.3112.673.73茂名10.9011.329.292.1112.109.832.55肇庆6.967.455.932.488.496.643.13清远8.939.436.8

12、72.310.337.452.83潮州3.023.402.430.914.243.001.24揭阳5.706.164.551.317.125.211.69云浮4.334.723.951.25.544.541.55合理配置城镇发展用地。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优先保障用地少、就业多、 产业集聚能力强的新城镇群和不同层次集聚经济、人口及提供公共服务的区 域中心用地。人口分散、资源环境条件较差、暂不具备发展条件的区域,重点保障民生用地。优先安排高新产业和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用地。珠江三角洲地区新增建设 用地优先安排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建设用地,促进产业 结构调整升级;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优先安排新

13、型产业集聚区、产业转移园 区建设用地,推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增长点。表9-3 广东省各地级以上市建设用地增量指标与历史用地对比表单位:%地市1996 2005年实际建设用地增量占全省比例2006 2020年建设用地增量指标占全省比例比例增减广州15.039.53-5.50深圳8.364.71-3.65珠海5.522.86-2.66佛山16.045.90-10.14江门5.304.84-0.46肇庆2.355.262.91惠州2.834.241.41东莞11.916.68-5.23中山6.773.44-3.33汕头5.254.85-0.40汕尾1.873.641.77潮州1.514.202.6

14、9揭阳1.744.873.13湛江3.664.270.61茂名0.864.143.28阳江2.093.801.71韶关1.054.963.91梅州1.164.853.69河源1.283.982.70清远4.784.830.05云浮0.644.173.53表9-4 广东省各地级以上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占土地总面积比例对比单位:%地市2005 年2020 年%排序%排序地市2005 年2020 年%排序%排序深圳42.98150.001东莞39.76247.612佛山30.78335.243珠海29.94435.154汕头25.10531.375中山24.56630.126广州20.51724.317

15、湛江12.91813.858潮州9.731213.679揭阳10.82913.5110江门10.571012.0511汕尾9.141411.3012惠州10.011111.1013茂名9.541310.5914阳江7.22158.6115云浮5.57167.1316河源5.46176.2017肇庆4.70195.7318梅州4.80185.6819清远4.66205.3920韶关3.76214.542109-07严格保护耕地,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实现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目标要从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严格 控制新增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投入和加大补充耕地力度四个方 面着手,通过创新耕

16、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加大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力度、 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的主动性和强化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遏制耕地快速减 少的势头。(图9-2 )。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下达到市、县、镇三级。强化 各级政府保护耕地的主体地位,明确地方行政一把手作为耕地保护第一责任 人,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对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考核问责,建立奖惩机 制,逐步形成地方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同心协力、齐 抓共管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制。鼓励地方政府对保护基本农田和耕地的农户 予以补贴,建立全省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提高农村集体经济 组织和农户保护基本农田和耕地的积极性。图9-2广东

17、省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控制和引导建设少占耕地。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规划期 内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 10.76万公顷以内。建设项目选址必须以不占或少占 耕地为基本原则,并尽量避让基本农田,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尽量占用等级较 低的耕地。没有实现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先补后占”、“占一补一”的,一律不予审批。积极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引导城镇 工业建设“上坡下海”,避免占用耕地资源。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表 9-5 )。规划期内设立若干个国家级、省级、 市级和县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提高全省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按照“因 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规划、突出重点、连片治理、讲求实效

18、”的原则, 逐步把示范区建成“涝能排、旱能灌、渠相连、路相通、田成方、地力高”的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以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完善农田排灌系统、 机耕道路为主要内容,改造中低产田,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生态 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全省建成高标准农 田1510万亩。表9-5广东省各地级以上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地市2005 年2010 年 耕地保有量2020 年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带K地类含K耕地公顷公顷万亩公顷万亩公顷万亩全省29527441341283086872291400043712908700436325560003834广

19、州10415031731135880128270192.41128037192.06112345168.52深圳453021455142966.4442886.4320003.00珠海202309079293092766841.502761741.432440836.61汕头3924913895531445016875.255007775.124344465.17佛山548694544594135608684.135598383.974866372.99韶关224264172224436211867317.80211482317.22186093279.14河源1334161641335801

20、26099189.15125870188.81110430165.64梅州168266582168847159391239.09159101238.65139279208.92惠州151969198152167143645215.47143384215.08126722190.08汕尾9317213825106997101005151.51100821151.2387772131.66东莞1494318586335293165147.483159447.392792241.88中山458166859526754972574.594963574.454386765.80江门20692980120

21、7730196097294.15195740293.61172180258.27阳江1954105170200579189346284.02189002283.50165705248.56湛江47297723967496944469115703.67468262702.39413847620.77茂名26182126261846247182370.77246732370.10218061327.09肇庆17952012179532169478254.22169170253.76149511224.27清远2887173714292431276054414.08275552413.3324271

22、8364.08潮州45843642464844388165.824380165.703737856.07揭阳12166598121763114944172.42114735172.10100589150.88云浮12499144125034118032177.05117817176.73103066154.60创新机制加大补充耕地力度。编制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制定补充 耕地计划;整合集中用于土地开发整理资金,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探索建立 耕地保护资源补偿机制,在执行国家耕地占用税费标准的基础上,征收耕地 资源补偿调节费并全部留给承担耕地保护任务的市、县统筹使用;继续实行 耕地储备指标有偿转让

23、的激励措施,省财政筹集资金补助市、县开展园地、 山坡地改造补充耕地工作;制定社会资金参与补充耕地开发的办法。完善易 地补充、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开发补充耕地, 在验收合格后可有偿转让,确保广东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09-08 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塑造建设和谐国土塑造和谐国土要求加大城乡土地利用空间一体化配置力度,形成合理的 区域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结构;统筹配置城乡建设用地;深化农村征地制 度改革,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形成合理的区域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结构。按照推进形成国土综合功 能区的要求,以调整、优化和整治为抓手,有效实施不同区域生活空间、生 产空间和生态空间

24、结构调整规划战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用地。为有效推进广东省构建资源节 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分阶段、分 步骤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体化战略。统筹安排城乡优质 安全供水系统、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础实施工 程的建设用地。统筹安排城乡文化、健康、救助、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工程 的建设用地。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保障农民 合法权益。充分尊重农民土地财产权,依照“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农民的补 偿费用、解决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理顺现有的征地程序、接受社会监督” 的要求,进一步改革现有的征地制度。

25、严格界定商业经营性和公益性建设用 地,适当缩小国家征用农地的范围;开放并扩大农地一级市场,完善农村集 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机制;征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 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土地用途管制落到实处;征地补偿安置必须确保被征地 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原则,提高征地补偿,做好被 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开展广州、深圳等地土地管理制度 创新试点。3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落实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协调发展 战略09-09 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生活空间、调整生产空间和整治生态空间是广东省实现国土均衡开 发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土地利用经济产出、社会服

26、务和生态 服务三大功能的基本前提,也是建立和保持广东省人地关系和谐格局的长期 任务。规划期内,以“一核、两轴、三区、多点”的国土开发空间架构为重 点,通过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配额,整理农村居民点用地、挖潜盘活城市 存量和低效建设用地、整治拓展生态用地等途径,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空 间优化配置,形成脉络清晰、科学合理的点轴开发和集约利用的区域土地利 用结构(表9-6 )。珠江三角洲(核心)优化提升区、珠江三角洲(外围)优化发展区要以 优化生活空间和调整生产空间为主,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整理农村居民 点用地的力度,整理、拓展生态空间。两翼沿海重点发展区、韶关-汕尾-阳江适度发展区、综合发展区通过

27、提高 新增建设用地配给比例,积极开展低效建设用地整理工作。在适度扩大生产 用地规模的同时,注意优化生活空间和整理、拓展生态空间。生态优先区应以整治生态空间为首要任务,新增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城市 和主要城镇的生活和生产建设用地需求,适度培育地方性产业和人口集聚中 心,引导边远和生存条件较差的山区农民向城市和城镇迁移集聚,改善生态 环境。表9-6 广东省国土功能区建设用地指标单位:万公顷功能区2005 年 建设用地 总面积2010 年2020 年建设用地 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工矿用地建设用地 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工矿用地珠三角核心区48.7753.0245.0837.4957.8048.8244

28、.65珠三角外围区32.5534.5925.3515.8338.1527.8419.66两翼沿海重点 发展区21.7123.6718.848.3027.6221.7510.68适度发展区9.2910.187.223.6311.998.314.59综合发展区38.1839.3329.486.5341.5430.657.81生态优先区21.0321.8114.053.2223.5114.943.9009-10优化生活空间,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优化生活空间和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是未来广东省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 要内容。规划期内,广东省应把扩大城镇生活用地规模、强化农村居民点整 理、更新改造老城区和拓展生态休

29、闲空间等作为有效实施优化生活空间战略 的主要途径。强化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 和东西两翼地区挖潜建设用地和扩大城镇生活用地的重要方向。加强村庄整 治规划,按照“建设中心村、缩并自然村、改造空心村”的思路,对分散的 村民住宅点进行全面的规划调整、村庄整合、环境整治、新村建设。加强农 村宅基地管理,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度,禁止“一户多宅”及超标准占 地建房,逐步解决“一户多宅”及已有超标准用地问题;原已分配宅基地的, 不得安排宅基地;农民新建住宅应优先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和未利用地,鼓 励和引导农民兴建公寓式多层住宅。积极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集 体建设用

30、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实现农村居民点面积逐渐减少目标。探 索制定农村宅基地流转政策和退出机制。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利用经 济调节手段,促进农村宅基地有序流转,同时完善宅基地退出机制。利用市 场机制改造空心村,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规划期内,减少农村居 民点用地4.3万公顷以上,至V 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在城乡用地中的比重 下降到40% o加大“三旧”改造工作力度,合理配置区域与城市休闲用地。开展以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居为主要内容的“三旧”用地改造工作,要摸清底数, 编制专项规划,制定配套政策,结合城镇布局优化调整来积极推进。扩展滨 海、山地森林、乡村民俗文化等休闲空间。通过河

31、库水网和江河岸坡整治、 道路两旁绿化、农田分布形态规范等措施,统筹城乡生态空间配置,改善城 乡宜居环境。重视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过程中具有传统特色文化的土地利用类 型(如基塘系统)的保护。规划期内,改造“三旧”用地3.9万公顷以上提高新增建设用地中的城镇生活用地配额。新增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基础 设施用地和现有城镇发展用地需求,新增城镇用地优先保障住宅建设和其他 民生工程。09-11 挖潜调整生产空间,提高土地经济产出效益挖潜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和低效建设用地是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 洲地区扩展生产建设用地的重要来源。根据2007年专项调查,广东省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总量为5.78万公顷,低效建设用地 1

32、3.3万公顷。出台配套政策, 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处置力度,促进闲置地、空闲地和低效地的开发利用。狠抓内涵挖潜,盘活闲置存量土地。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 后难、以用为先”的原则,采取挂帐收地、限期开发等方式,调整使用闲置 土地。通过创新探索发行土地债券等制度,提高政府收回闲置土地和储备土 地的能力。采取综合手段,提高低效与粗放利用土地的集约化程度。通过制定出台 工业项目用地公开交易和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办法、国有土地协议 出让最低价标准等措施,充分运用价格机制抑制多占地、滥占地和浪费土地 行为,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大和扩大执 行经营性土地招、拍、挂出让

33、的力度和范围,建立完善土地市场供地和调控 机制,提高申请用地门槛,提高闲置浪费土地的风险成本,引导社会形成节 约和珍惜利用土地的氛围。通过相应的财税政策和环保门槛,淘汰效益差、 能耗大、占地多的企业,弓I进效益好、能耗小、占地少的企业,进行建设用 地二次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升级转移,实现产业聚集和用地高效。规划期内, 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提高幅度保持在12%左右。充分利用各类园区,积极促进产业集聚、工业进园、集中布局,改变工 矿用地布局分散、粗放低效的用地现状,构建生活、生态、生产协调发展的 土地利用秩序。加强园区用地管理,严格限定各类工业园区内的非生产性建 设用地比例,提升用地效率

34、和效益;积极推广多层通用厂房,禁止圈占土地 建造低密度的“花园式”工厂,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集 约用地指标考核园区用地。土地集约利用评估达到要求并通过国家审核公告 的开发区,确需扩区的,可申请整合依法依规设立的开发区,或者利用符合 规划的现有建设用地扩区。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利用土地税费等手段,加大市场配置和调节土地资 源的力度,扩大有偿使用土地的范围,灵活确定工业用地出让期限,促进土 地高效利用,遏制浪费土地的现象。09-12整治扩大生态空间,恢复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为推进形成广东省“三带、五江、多级廊道”为主体架构的生态安全格 局,整治生态空间战略要求加强基础性生态用地和水源涵养

35、区保护,强化林 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矿区生态复垦以及环境整治工作,扩 大生态空间规模,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严格限制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要水源涵养区等地域的非生态用地 占用或扩张。强化由林地、牧草地以及园地、耕地、河湖库水面等构成的生 态用地的服务功能。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和矿区复垦工作的力度。到2010年和202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分别达到30万公顷和60万公顷。集中贮存、处置矿山废弃物,恢复矿区自然生态环境,到2010年,全省70%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治理,到 2020年,全省90%以上的矿山自然生态环境得到基本恢 复。重视土地开发的生态安全,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结合新

36、农村建设,促进 农村垃圾、污水等污染物的处理和“脏、乱、差”问题的解决。建立科学的 种植制度和生态农业体系,减少化肥、农药和类激素等化学物质的使用,减 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控制粮食、蔬菜生产基地的污灌。综合治理和修复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超标的耕地。4推进形成国土综合功能区,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配置模式09-13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模式是推进形成国土综合功能区的重要举措针对不同国土综合功能区的资源环境特点和功能定位,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配置模式,将有利于推进形成和谐的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有利于推进国土综合功能区开发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图9-3 )。09-14珠江三角洲(核心)

37、优化提升区优化提升区要以节约集约用地为重点,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产业升 级转移;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积极挖潜、盘活、优先使用存量建设用地。 提高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筑系数、土地产出效益等用地标准和门 槛,减少资源消耗多、技术含量低的工业用地,引导发展技术和知识含量高 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 制订有关政策逐步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加大生活空间优化、 生产空间整治力度,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图9-3广东省土地利用调控引导09-15珠江三角洲(外围)优化发展区优化发展区要积极承接国际先进产业的转移,构建全省先进制造业的核

38、 心区。利用产业升级转型的契机,整合区内资源,以节约集约用地为导向, 抓住发展机遇,提高区域竞争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的优势,在惠 州市等边缘滨海地区,适度发展石油化工、电力等基础原材料工业;建立生 态屏障带,维护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形成交通联系便捷、 基本农田和生态功能区相间隔的城镇用地空间格局。09-16两翼沿海重点发展区两翼沿海重点发展区要积极承接优化提升区、优化发展区的产业转移。 适当增加建设用地供给,积极培育人口及经济集聚能力;合理适度开发未利 用土地,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利用时序,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公路、铁路、航运

39、等交通网的完善和 枢纽建设,促进区域整体发展能力的提高;支持主导产业及配套建设,引导产业集中建设、集群发展。潮汕揭区土地资源极度紧张,人均用地偏紧,可适度进行围填海,拓展 用地和发展空间;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机遇,打造成为我国海峡西岸 的重要制造业基地,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竞争力;同 时注重改善区域环境,增强粤东地区陆地农业和海洋渔业的服务功能。湛茂区产业发展重点是建设以钢铁、石油化工上游产品为主导的工业体 系,构筑临港型、资源型钢铁和重化工业基地;同时利用土地资源丰富和生 产条件优越的优势,发展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地的产出水平;针对 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较大的特点,

40、积极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合理布局和调 整建设用地,促进区域城市化、工业化的健康发展。09-17 韶关-汕尾-阳江适度发展区韶关-汕尾-阳江适度发展区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新的产业增长点; 依托产业转移园区,吸引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建设用地适度扩张应以基 础较好的城镇和现有的工业园区为中心,增加建设用地中城镇用地比重,提 高城市化质量,以各种园区为主要形式促进工业的集中布局,限制污染性产 业。韶关区应加快城市建设,建设区域性社会服务中心,人口集散中心。汕尾区发展港口和临港工业,适度发展以电力为龙头的重型产业,建设 中等规模的人口产业集聚地区。阳江区利用区域优势,发展临港工业、电力能源产业,改

41、造提升传统产 业,建设起点较高的产业转移园。以山海生态休闲为特色,加快发展旅游业。09-18 综合发展区综合发展区要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积极发展 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推进资源优势转化。实行严格的空间管制,城镇工矿 建设必须集中发展;严格禁止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产业供地,引导与区 域定位不相宜的产业逐渐向区外有序转移;严格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构 建耕地、林草、水系、绿带等生态廊道,加强各生态用地之间的有机联系。09-19 生态优先区生态优先区应以环境保护为重点,适度发展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保障必 需的民生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利用环境资源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业; 通过生

42、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和资源管理体制的创新,谋求经济、社会、自然和 谐发展;区内的生态敏感区内要严禁威胁生态系统稳定的各类土地利用方式 和资源开发活动;加强地质灾害治理,避免人为活动产生新的地质灾害。5满足国土支撑体系建设用地需求,加大土地利用重大工程实施力度09-20满足国土支撑体系建设用地需求交通、水利和能源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是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和开发 质量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保障。规划期内,对交通、水利、能源等国土支撑体 系工程项目用地优先予以安排,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中予以落实。到 2020年,广东省交通、水利、能源及其它重要工程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为 8.65万公顷。09-21加大土地利

43、用重大工程实施力度为确保国土规划土地统筹目标的实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规 划期内,需要加大力度开展“三旧”改造、山坡地改造、围填海造地和高标 准农田建设等工作。大力推进“三旧”改造工作。按照“全面探索、局部试点、封闭运行、结果可控”的总体要求,研究制订推进“三旧”改造的政策体系,重点解决“三旧”改造中涉及的规划、用地手续办理、收益分配和边角地、插花地、 夹心地处理等方面问题。改造园地、山坡地补充耕地。据 2005年调查,全省坡度在25。以下有改 造潜力的园地25.27万公顷,山坡地 28.14万公顷。综合考虑土壤质量、灌 溉条件、种植条件、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要求及改造成本、难易程度等因素, 逐步将这些园地和山坡地改造为耕地。围填海造地。在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前提下,制定围海造地规划和计划, 减少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促进粤东、粤西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经济带 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是加强农田规格、排灌渠系、田间道路、地力改 良和农田管护体系的建设,改善耕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提高耕地产出率和生产效益。主要项目包括: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基本农 田示范区建设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基本农田整治项目,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