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标埋设交底

上传人:z**** 文档编号:59130470 上传时间:2022-03-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5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沉降观测标埋设交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沉降观测标埋设交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沉降观测标埋设交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沉降观测标埋设交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降观测标埋设交底(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成绵乐客运专线CML ZQ-8标中铁五局管段第二项目经理部路基土石方架子队工程名称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技术交底接领工员:受施工员:交技术员:底工班长:人工人:交底内容:见附后沉降观测标埋设交底。交底内容及说明中铁五局成绵乐客运专线乐山二项目部部沉降观测标埋设交底(一)路基观测标(1) 沉降观测内容一) 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二) 路基基底沉降观测三) 过渡段沉降观测四) 涵洞沉降观测一路基1. 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 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沉降 变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 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

2、针对施工掌握的地质、 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2) 路基面和地基沉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便于测点 看护,集中观测。(3) 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 地形、 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观测断面。(4) 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 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5) 监测断面的布设应先定好路基两端过渡段的监测断面,再根据相应原则布设非过渡段路基的监测断面。(6) 测点及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 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 碰撞及人为因素的破坏。1.2 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

3、及元件布设1、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 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堆 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2、I型监测断面: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2个,施工完基床底层 后,预压土填筑前,距左右线中心3. 2m处于基床底层顶面埋设2个沉 降监测桩,其余三个于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 两侧路肩1m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便层I类观测横断面设计示意图-路堤(2) 土质路堑代表性监测断面土质路堑(含基岩全风化层)一般地段只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2个/断面,断面间距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地段间距

4、100m, 每间隔一个断面在线路中心设置一个观测板。每间隔一个断面在线路中心设置一个观测板OI类观测横断而设计穗图-髓1 . 3观测板设置及元件布设1 观测板由底钢板(50cm X 50 c m,厚1 cm)、金属测杆(e 4 0 m m厚壁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直径不小于4)75mm、壁厚不小于4mm 的硬PVC管)组成。2、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试验设计测量确定,沉降板埋在褥 垫层顶部并嵌入其内10cm,采用5cm中粗砂回填找平,再套上 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 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3、采用水准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方法测量

5、埋设就位的 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 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1 m为宜,接长前后测 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 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4、沉降板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示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沉降观测板预埋沉降观测板预埋1一3、沉降观测桩与位移观测桩的设置及元件布设1、位移观测桩在软土,松软土地段,路基填筑前在坡脚外12m处、101 2m处 各埋设一个位移观测桩,位移观测桩采用C1 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 面采用1 5cm次15c m的正方形,长度不小于5m,

6、并在桩顶预埋半 圆形不锈钢测头,位移观测桩埋设深度在地表下不小于1 .4m,桩顶 鎔出地面不大于1 Ocm,桩周围采用C 1 5混凝土浇注固定。2、路肩沉降观测桩路肩沉降观测桩采用e 20mm底端带弯头的钢筋,钢筋原长 不小于40cm,底部做成带弯钩状。一般路基填筑至基床表层顶面, 加载预压路堤填筑到基床底层顶面后,挖坑埋置于设计位置,坑深3 Ocm,边长15cm,采用砂浆浇筑固定。路基面观测桩一般设在距左右 线路中心3.2m处。埋设形式见下图,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形,高出 埋设表面5 mm,表面作好防锈处理。采用水准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 准测量方法测量沉降监测桩标高变化。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

7、以(mm)计3、元件保护测试元件是否完好直接关系测量成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应加 强保护。(1) 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监测测试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观 测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2) 元件埋设前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 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并做好观测箱的保护。(3) 所有监测元件埋设时或监测过程中损坏应及时补埋或经设计、 监理确认采取其它替代措施。(4) 各监测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 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下图为几种简单实用的元 器件保护措施。1-4.涵洞观测标涵洞变形观测包括涵洞自身及涵顶填土沉降观测两部分

8、组成。每座洞 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 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涵洞填土后 观测点可从边墙位置移动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 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涵顶填土沉降观测参照路基地段沉降观测 点布置方式,采用在涵顶线路中心位置埋设沉降板进行观测方式涵轴断面涵洞观测标1涵洞观测标211 1/t*右5 /1; ip、匚 * 1 t : /o。1* ”1d / 箱身截面涵洞观测标3洞观测标1潘洞观测标示意图1 -5过渡段观测标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 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

9、进行沉降观测。(1 )过渡段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观 测期与路基相同,不少于6个月。(2)桥路过渡段距桥台尾伽处、10m处、30m处各设一个观测断 面。(3) 涵路过渡段,在横向构筑物中心、边墙外1m,级配碎石外 5m各设一个观测断面(4) 路堤和路堑过渡段在分界处设路基面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 面设3个观测桩。桥头搭板剖面沉降管基层表层1级配碎石基层底层桥台掺水泥路堤本体纵断面示意图剖而沉降管桥头搭板路堤平面示意图4)剖面沉降管: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施工完毕后,填土至 0.3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 cm,开槽深度 至地基加固垫层顶面,槽底回填0

10、. 2m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 管(沉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 与碾压面平齐。沉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沉降管敷设完 成后,在两侧设置0. 5X0.5X0. 95mC20素混凝土保护墩。并于 一侧管口设置监测桩,监测桩采用C20素混凝土灌注,断面采用0.5 mXO. 5mX 1.6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监测桩 用钢筋混凝土保护盒保护。咖 2类观测横断而设计示总图2 002. 00II1 / / / / J+/ ./ / / / /卜CHI7. OU 賂泅0渡段強测平面示总:田(】v型5)、元件保护要求1)在测量组人员的监督下各工区技术人

11、员及各施工队进行元器 件的埋设、保护工作。2)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 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3)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 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 件不受损坏。4)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 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 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1.6观測水准基点(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水准基点(基准点)的布设在沿线施工已设水准基点的基础上,按距离不大于1km增 设水准基点(基准点),水准基点应设在

12、变形区以外的岩石或原状土 层上,亦可利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水准点。每个独立的观测 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水准基点(基准点)。 工作基点的布设为满足观测点沉降变形观测精度要求,在两水准基点(基准 点)之间沿线路方向按间距不大于200m、距路基中心距离小于10 Om布设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应布设在不受施工干扰的稳定土层内, 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采用20mm长60cm顶端圆滑的钢筋 打入土中,桩周上部30cm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号。 观测网中,工作基点应定期与水准基点进行校核。 当对沉降观测成果发生怀疑时,应随时进行复测校核。 所有变形观测点(观测桩和沉降板观测点)水准测量 应满足二等变形等级测量技术要求,即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 量方法施测,测量精度:1mm,读数取位至0. 0 1mm。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