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用书 第九单元 第一课时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59033779 上传时间:2022-03-01 格式:PPT 页数:124 大小:2.72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用书 第九单元 第一课时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用书 第九单元 第一课时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用书 第九单元 第一课时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用书 第九单元 第一课时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用书 第九单元 第一课时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课件 新人教版(1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九单元种群和群落 教 材 案 考纲传真权威解读三年考情总结2014年备考建议1.种群的特征2.种群的数量变化3.群落的结构4.群落的演替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6.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1.从考查的力度来看:本单元所占的分值在69分。2.从考查的内容来看:高考试题注重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增长曲线、种间关系、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等方面进行考查。课标中的新增内容“群落的演替”在试卷中考查的比例特别高。另外,对本专题的实验考查在近年的试题中也占有较大的比例。3.从题型上看: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多以坐标曲线、数据表格、直方图等不同的数学形式出现,

2、较好地体现了新考纲的要求。本单元命题的主要趋势是:命制选择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及群落的演替等;能力方面主要考查种群的增长曲线模型图和表格信息,分析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及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增长曲线及实践应用等,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课时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知识诠释思维发散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2.种群的数量特征比较 项目特征 定义特点或作用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一般不同;同一物种,种群密度也可能不同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单位时间内出生和死亡的个体数占该

3、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用途: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3.空间特征:即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方式。例如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等。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构建种群增长模型(数学模型)的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1)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

4、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2)数学公式:Nt=N0t。3.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1)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2)概念: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3)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4.“J”型和“S”型曲线的图解5.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及应用(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根源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空间、人类影响等多种生态因素共同作用。(3)研究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a.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以及濒危物种的拯救和恢复。b.为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合理控制种

5、群数量、适时捕捞、采伐等提供理论指导。c.通过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有害动物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三、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1.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2.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在被调查的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3.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 标志重捕法。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以后再放回原来

6、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2.血球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仪器。计数时,常采用抽样检测法,多次取平均值,计算出每毫升的酵母菌细胞个数。3.酵母菌计数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

7、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核心突围技能聚合 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及理解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3)两个方面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从进化的观点来看: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基因库的最小单位。(2)个体和种群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每个个体都携带有本种

8、群基因库的部分基因。2.种群与个体的关系(1)种群虽然是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的,但它绝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规律精讲精析1.种群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界限大小是随研究工作者的方便而划分的,如大到全世界的蓝鲸种群,小到实验室内饲养的一群小家鼠。2.种群的特征是个体所不具有的,个体只能具有性别、年龄、出生和死亡等特征。3.种群与物种的关系(1)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内同种个体的总和,即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形式,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2)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4.种群的数量特征相互关系图示如下:分析:(1)在种群的五个基本特征中,

9、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因为生物的繁殖能力和衰老、死亡都与年龄有密切关系,所以种群的年龄结构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会进一步影响种群密度。因此可根据当前种群的年龄组成情况,预测未来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4)不论哪种类型的性别比例都是生物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如果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人类的干预,使其正常的比例发生变化,都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并进一步影响种群的密度。(5)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通过迁入和迁出,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也进行了基因交流。如果研究一座城市的人口变化,那么迁入率和迁出率

10、是不可忽略的因素。5.种群的年龄组成图解及分析(1)图解(2)分析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衰退型:出生率1,种群密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1,种群密度减小,为衰退型种群;=1,数量不变,为稳定型种群。 规律精讲精析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而不是增长率。增长率=-1。4.种群数量“S”型曲线与种群增长速率曲线(1)图乙的Of段相当于图甲的ac段;(2)图乙的f点相当于图甲的c点;(3)图乙的fg段相当于图甲的cd段;(4)图乙的g点相当于图甲的de段。 思维误区规避 两种增长曲线的比较“J”型曲线由始到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

11、率持续增加,而“S”型曲线自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率持续减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如下图)。所以绝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5.K值变动的示意图(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环境的影响,当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2)环境遭受破坏后,K值会下降;当生物的生存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6.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项目灭鼠捕鱼K/2灭鼠后,防止鼠的种群数量在K/2附近,否则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这样鱼的种群数量会迅

12、速回升K降低K值,改变环境,使之不适合鼠生存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 典例3 (2012年开封调研)下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C.假设这是鼠的种群,可通过增大K值来减少鼠害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思路剖析】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减少鼠害应该降低环境容纳量(K值);到达K值再开始捕捞有点晚,容易对环境造成破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答案】A 典例4 2012年4月1日,长江流域禁渔期同步执法行动正式启动。下列有关“禁渔期”的说法错误的

13、是( )A.实行“禁渔期”期间是可以用大网眼的渔具捕鱼B.在我国不同的地区“禁渔期”的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会有所不同C.过度捕捞,将破坏鱼群的年龄组成,从而影响鱼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D.在“禁渔期”以外时段,也不能使用任意孔径大小的渔具捕鱼【思路剖析】“禁渔期”一般在春季鱼类产卵的时期;实行“禁渔期”是因为此段时间为鱼类的繁殖季节,此时用孔径较大的渔具捕鱼,会破坏鱼群的年龄组成,影响鱼产量的稳定。【答案】A实验原理:一般情况下,要逐一计算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研究者通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计整个种群的种群密度,此方法称取样调查法。1.样方法(1)适用范围: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

14、,昆虫卵、蚜虫和跳蝻的密度调查等(这些生物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2)方法步骤三、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确定调查对象:如一块农田中的荠菜或蒲公英等的种群密度 确定样方2:,10:,1m:,样方数量 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 样方数目一般为个样方大小 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 样方大小一般为的正方形取样方法 随机取样 常用的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准备:观察地形,注意安全 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做好记录 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 (3)采用样方法的注意事项调查对象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之和样方数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容易辨别个体数目。选取样方时,要

15、随机取样,且选取平坦、开阔、被调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地段。选取样方的个数要依总面积的大小而定,总面积大的选取样方要多些。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100 m2,灌木为16 m2。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如下图:2.标志重捕法(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计算公式: = (3)采用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公式成立条件: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标记要求a.标记不能过分醒目;b.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

16、的身体、寿命和行为不会产生伤害;c.标记符号必须能()()NM个体总数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 )( )nm再次捕获个体数重捕的标记个体数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典例5 (2012年吉安模拟)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麻雀的种群密度B.可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思路剖析】本题考查有关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种类、适用范围、操作要求和研究意义。种群密度调查属于一种估算,所得种群密度只能是对当时种群数量的一种估计,并不能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

17、围比较小的动物的调查;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比较大的动物的调查。【答案】D 典例6 (2012年济南调研)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假期对当地A、B、C三种类型的野菊地和其生存环境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调查面积 (cmcm)类型ABC10103322020553404086580801498 不同调查面积的野菊数量统计结果90901611810010017138110110191381201202013813013020138140140同学小王在调查该野菊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1)选取40 cm40 cm为最佳样方面积。(2)在该

18、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3)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请你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答案】(1)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 cm100 cm。 (2)取样方法不对。应随机取样。 (3)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1.血球计数板的相关知识血球计数板,通常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其上由四条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又被一短横槽隔成两半,每一边的平台上各刻有一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共分九个大方格,中间的大

19、方格即为计数室,微生物的计数就在计数室中进行。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方格。但无论是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一个大方格中的小方格数都是相同的,即1625=400个小方格。每一个大方格边长为1 mm,则每一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盖上盖玻片后,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高度为0.1 mm,所以计数室的容积为0.1 mm3。计数室的刻度一般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在计数时,通常数5个中方格的总菌数,然后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上16或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

20、换算成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下面以一个大方格有25个中方格的计数板为例进行计算: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那么,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即0.1 mm3中的总菌数)为25B。故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25101000B(个)如果是16个中方格的计数板,设5个中方格的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则1 mL菌液中总菌数=16101000B(个)5A5A5A2.基本技术要求(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

21、本实验不需要另外设置对照,实验过程中形成前后对照。(4)培养后期酵母菌浓度过高,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可以采取稀释的措施。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典例7 (2012年南通调研)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几次C.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D.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从同一培养瓶中吸出等量培养液进行计数【思路剖析】本实验是取样后采用显微计数法进行计数。每天取样时间要大体一致,并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每次取样前要将试管振荡摇匀,正确地使用1 mL刻度

22、吸管将1 mL酵母菌培养液移入一支干净的试管里,然后用滴管吸取一滴培养液滴在已盖在血球计数板网格上的盖玻片的边缘,待培养液自行渗入并充满网格后,再放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然后立即将数据填到记录表格中(吸出不等量的培养液,检测的时候放在格子里一定是等量的,所以不需要强调等量)。【答案】D 典例8 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思路剖析】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都是

23、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pH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答案】D1.(2013年绵阳模拟)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下列关于种群及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指一个地点的同种生物中所有成年个体的总和B.同一生物的种群密度在同一环境中总是不变的C.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种群数量将呈增长趋势

24、D.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思路剖析】种群应该包括所有年龄阶段的个体,故A项错。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故B项错。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一般情况下该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故C项错。【答案】D2.(2013年合肥一模)在一块样地中,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不会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A.选取的样地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B.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C.所选样地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多少D.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从样地中选取样方的方法是否具有随机性【思路剖析】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取样应注意的事项及相关分

25、析,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理解影响种群密度调查数据的因素。样地中群落的丰富度与从样地中选取的样方里蒲公英数目的多少不影响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答案】B3.某生物研究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第一年第二年第五年第八年甲种群449041206710乙种群012032104500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 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 。(2)甲种群和乙种群若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那么它们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 。(3)从甲、乙两个种群的演替过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 (

26、4)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给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可能是 。(5)甲种群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 。【思路剖析】从表格所给数据可知,甲、乙两种群数量变化明显相反,所以可推测它们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影响种群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这里其他生物因素应该还包括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和有机物。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群少,则它的调节能力就相对较弱,相对应的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就较强,物种灭绝的可能性就大。【答案】(1)竞争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等 (2)能量和有机物 (3)自我调节 (4)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

27、灭绝 (5)缺乏有利变异基础角度思路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1.(基础再现)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生活条件、种群密度、天敌等诸多因素有关。【答案】B【思路剖析】“S”型增长曲线的出现与时间、食物2.(基础再现)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B.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28、,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间内保持稳定,不会明显变大。【答案】C【思路剖析】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会在一段时3.(基础再现)右图是种群各特征之间关系的概念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为出生率和迁入率,B为死亡率和迁出率B.C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D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不仅具有种群密度等数量特征,还具有空间特征【思路剖析】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包括老年、成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因此选项C错误。【答案】C4.(基础

29、再现)右图为某群居动物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图。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可能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是因为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从b到c相对于从a到b的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D.当种群数量达到c点后,种内斗争最激烈【思路剖析】K值为环境的最大容纳量,空间变大、环境条件改善等都可能提高K值。bc段种群数量逐渐增多,出生率应该大于死亡率。相对于从a到b的变化过程, 从b到c过程的种群数量较多,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c点为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同种生物个体最多,种内斗争最激烈。【答案】B5.(视角拓展)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

30、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如右图所示曲线,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能反映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A.衰退型和B.增长型和C.衰退型和 D.增长型和数最多,增长速率为0时,个体数目不再增加。【答案】B【思路剖析】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图形的转化能力。增长速率最大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6.(基础再现)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 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

31、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思路剖析】根据公式:第一次标志数/种群数量=第二次标志数/第二次捕获数,故种群数量=504213161,但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所以灰苍鼠重捕时带标记的个体数量应多于13只,因而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应小于161只。【答案】C7.(视角拓展)分析右图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B.影响CD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天敌、有限的空间和食物等C.该种群数量在E点达到K值D.从C点到D点种群的数量逐渐下降数量变化的因素。

32、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在K/2时(即C点)增长速率最大,开始时和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C点以后由于天敌、空间和食物等因素导致生物数量下降。CD段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个体数量仍在增加。【答案】D【思路剖析】考查生物种群的增长曲线及影响种群8.(视角拓展)欧洲极品海水鱼类地中海鳎鱼,目前在威海市人工育苗成功。该种鱼个大肉厚,体形修长、优美,肉质具有特殊微妙的甜味,十分适合在我国南北方大面积推广养殖。在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2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是( )A.一个群落B.一个物种C.两个种群D.八个种群养地中海鳎鱼,每个池塘中的全部鲫

33、鱼为一个种群,每个池塘中的地中海鳎鱼为一个种群。鲫鱼和地中海鳎鱼不属于同一个物种,8个池塘中的鱼不能构成一个群落。【答案】D【思路剖析】8个池塘里有6个池塘养鲫鱼,2个池塘9.(基础再现,12分)右图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 。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 特性。(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 。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 、 、

34、 。【思路剖析】种群增长曲线分“J”型曲线和“S”型曲线,理想状况即没有资源和空间限制,为“J”型曲线,而实际情况为“S”型曲线,造成这一结果是因为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引起的;图中阴影部分即被淘汰的个体;而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答案】(1)a过度繁殖 (2)b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10.(视角拓展,12分)东方田鼠不同于家鼠,喜野外环境。2009年6月下旬以来,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地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水位上涨部分内迁。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稻田。(1)生

35、态学家研究发现,东方田鼠种群是在围湖造田期间迁入湖洲地的,迁入初期数量很少,一个月内随着水稻等作物和芦苇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迅速增长。为研究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生态学家构建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下表。请填写表中和空白之处的内容。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构建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观察对象,搜集现实信息 .东方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根据搜集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 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抽象表达.Nt=N0t(其中,Nt代表t天后东方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表示倍数,N0表示最初的东方田鼠的数量).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对所建

36、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表中Nt=N0t成立的前提条件是 。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000只,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30)为 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2)请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项控制东方田鼠数量的有效措施: 。【思路剖析】构建数学模型的步骤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Nt=N0t,即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其条件是资源充分、空间充足、缺乏天敌、气候适宜等。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000只,求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将题表中=1.0147及N0=3000

37、、t=30代入公式Nt=N0t即可。控制东方田鼠数量的根本措施是降低环境容纳量,如退耕还湖(或控制水稻和芦苇种植面积),进行生物防治,适当引入天敌等【答案】(1).数学形式.跟踪统计东方田鼠的数量湖洲地的资源充分、空间充足、缺乏天敌、气候适宜(答出两点即可,或答种群增长不受东方田鼠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3000(1.0147)30 (2)退耕还湖(或控制水稻和芦苇种植面积),进行生物防治,适当引入天敌等11.(高度提升,12分)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实验,目的是探究一定培养条件下某种恒定容积的液体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环境容纳量(值),设计了实验方案,并分别进行实验。酵母菌群体生长状况可用660 nm光吸

38、收量来表示,培养液中菌体越多(不考虑死亡个体),光吸收量越高,光吸收量和酵母菌干重之间的关系如下图一所示。为了探究恒定容积液体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某小组在一个装有0.5 L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进行了酵母菌的培养实验,并每隔4 h用特定仪器测量一次,实验结果如下图二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图一和图二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培养时间达24 h,酵母菌干重为 g/L。此恒定容积液体培养基中酵母菌的K值最接近 g/L。(2)预测培养至 h之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将逐渐减少,判断的依据是 。(3)为使实验方案更科学严密、数据更准确,还应做怎样的完善? 。【答案】(1) 610 (2)40培养液中葡萄

39、糖剩余量接近0 (3)设置多个相同的实验组进行重复实验(或设置多个锥形瓶进行实验) 12.(能力综合,16分)【课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材料】酵母菌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 mm2 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资料参考】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血细胞、微生物的计数;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在资源和空间充裕的环境中,酵母菌呈“

40、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 ,酵母菌呈“S”型增长。(2)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 。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 ,试解释原因: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4)请你设计表格处理实验的数据。(5)试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探究实验课题: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就能够顺利解答此题。【答案】(1)环境中资源和空间逐渐变得有限 (2)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需要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增加菌种培养液的稀释倍数 (4)【思路剖析】本题较基础,只要掌握了教材中有关时间(天)重复实验12345671 2 3 平均 (5)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pH或溶解氧等)的变化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