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1.4 文言断句和翻译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59010895 上传时间:2022-03-01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63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1.4 文言断句和翻译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1.4 文言断句和翻译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1.4 文言断句和翻译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1.4 文言断句和翻译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2.1.4 文言断句和翻译课件(6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第4节节 文言断句和翻译文言断句和翻译(以下三题的文本见专题十二的“真题体验”栏目)1(2011年广东卷)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罗 既 官 游 击 乃 遣 人 访 其 妻 以 重 金 赎 还 为 夫 妇 如初 报 其 鬻 身 救 夫 之 义 也 此 事 不 足 训 然 以 视 少 共 艰 苦 既 贵 而 厌 弃 其 糟 糠 者 其 厚 薄 之 区 殆 不 可 以 道 里计 天 生 豪 杰 磊 磊 落 落 安 得 以 道 学 家 之 律 绳 之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时,整体感知非常重要,从大局着眼,从小处入手,注意动词的分布,根据动词确定主宾的位置,再联

2、系虚词与固定句式进行划分,此题主语为“罗”,第一句动词是“官”,根据虚词“乃”(就)确定“游击”为“官”的宾语,则应在“罗既官游击”后断句。其他同理可得。答案:(1)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解析:第句中“募”、“者”、“上流”和省略句式为得分点,“募”译为“招募”,“者”译为“的人”,“上流”译为“河的上游”,“持利锯”的主语是“善泅者”,因此,在翻译的

3、时候,要将被省略的主语补全。此题重点考查了实词、文言特殊句式两个考点。第句中“历”、“其”、“洵”及判断句式为得分点,“历”译为“全面”,“其”译为“他的(罗提督的)”,“洵”译为“确实”或“诚然”。同时,此句省略了主语,应在“并请”前补出主语“罗提督”;“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也要翻译出来。答案:(2)罗提督招募擅长游水(或:泅渡)的人(或:士兵/勇士),(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或:躲藏/藏匿)(在)上游的江水中。 (罗提督)还(或:并且)邀请(或:延聘)文人(或:读书人)详细地(或:清晰地)记叙他(做贼)的事情,(这种胸襟,)确实是个非凡(或:异乎寻常/奇特/奇异)的男子汉啊。2(20

4、10年广东卷)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诸 将 已 得 宋 忠 颇 有 喜 色 上 曰 宋 忠 本 庸 材 以 利 口 取给 谄 谀 奸 恶 货 赂 得 官 才 掌 兵 柄 便 尔 骄 纵 此 辈 荧 惑 小人 视 之 如 狐 鼠 耳 区 区 胜 之 何 足 喜 也 诸 将 咸 顿 首 称 善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所选文段位于文末,主要叙述了王师擒获宋忠后诸将与皇上的对话,因而从人物上可以首先在“上曰”的前后和第二个诸将的前面断开。然后根据谓语动词“得”、“有”断出“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根据判断动词“本”、介词“以”、动词“得”、“掌”断出“宋忠本庸材/

5、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根据动词“视”、“胜”、句式“何也”断出“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最后,按断好的句子通读一遍,看是否流畅。答案:(1)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2)翻译下面的句子。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解析:(2)要翻译好这两个句子,就要注意落实几个关键的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弄清句式特点。第句中要注意落实关键词“以”、“授予”的意思,“以”是介词,“把”的意思;“授予”,古今异

6、义词,不能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给予”,而是“送给”的意思;这个句子是个省略句,介词“以”后省略了宾语“之( 这个地方)”,谓语“失”后省略了宾语“机会”,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第句,主要注意落实“麾”、“河”、“噪”的意思,“麾”是“指挥”的意思, “河”不能翻译成“黄河”,是“河水”的意思,“噪”是“呐喊”的意思。答案:(2)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们,不可错过(机会)呀。皇上指挥军队渡过河水,擂鼓呐喊径直冲向敌人的队列。3(2009年广东卷)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李 迪 贤 相 也 方 仁 宗 初 立 章 献 临 朝 颇 挟 其才 将 有 专 制 之 患

7、迪 正 色 危 言 能 使 宦 官 近 习不 敢 窥 觎 而 仁 宗 君 德 日 就 章 献 亦 全 令 名 古人 所 谓 社 稷 臣 于 斯 见 之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文中涉及的几个主要人物在此几乎都有出现,因此抓住李迪、仁宗、章献这几个人名,先大致断出层次,可以断出“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然后再根据谓语动词“临朝”、“挟”、“将有”断出“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从“正色危言”

8、、“能使”断出“迪正色危言/ 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从“全”、“所谓”、“见”断出“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答案:(1)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诏不许,然甚壮其意。解析:(2)第句中关键词是“向”、“殆”、“过”。其中“向”很明显是一个副词,译为“过去,以前”。“过”字从上文推断,不难判断应译为形容词“错误”,“殆”字用于修饰形容词时,一般都是副词“大概”。还应注意的是,句中没有主语,翻译时需

9、要补充完整。另外从上下文的语意关系来看,还需要把两句间的语意省略之处予以恰当的补充。第句的关键词是“许”、“然”、“壮”等词的落实。“许”和“然”都不难翻译,从上下文推断可分别译为“允许、批准”和“然而、但”。“壮”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形容词作动词,译为“认为有豪气”。此外还要注意的是,此句“下诏”并没有主语,因此翻译时也应补充出来,有时候这种省略之处能否补充出来也会作为采分点考虑。答案:(2)(章献太后)对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仁宗皇帝)下诏不允许,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考纲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B 级(理解)考纲阐释“理解并翻译文中的

10、句子”是 2011 年普通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对浅易文言文阅读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要求做到“信”(准确)、“达”(通顺)、“雅”(体现原文意蕴、有文采)。而要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首先就得抓住关键词语、句式特点及使用的修辞手法等,准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考试大纲中虽没有对文言文的断句提出要求,但是在“题型示例”中有断句题的示例。一段文言文,学生如能正确断句,就说明已基本读懂。断句题对考查考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很有效度的。考点分布 1.文言断句; 2文言翻译:(1)文言实词的翻译(2)文言虚词的翻译(3)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

11、 (4)理解并翻译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考纲阐释考情分析文言文断句,在广东高考中连续几年都有考查,赋分则由之前的3分增加为 4 分,可见作为一种考查古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断句题的形式还会延续下去。而给文言语段加上标点符号,则是对学生的一种较高要求。它建立在断句的基础上,不能准确断句,就不能准确加标点。目前而言,广东卷的命题,基本上只考断句,而不考标点。文言文断句,在取材上,或在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取一小段(或几个小句),或是另外选一段文字,要求考生断句。在答题方式上,基本上要求考生在应断处画“/”线。文言翻译,广东卷一般是从原文中选取23个句子要求考生翻译,分值68分,所选的句子都有一定的考查价值

12、便于设计得分点,便于阅卷有可以操控的标准,命题者注重考查考生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理解,这给我们备考指明了方向,我们要针对有价值的句子进行训练,提高得分意识。一、文言断句题型解说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u)。因而,给古书断句也叫断句读。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

13、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成了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方法指导文言断句的方法,一般是看到题目时,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其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另外还可以抓住一些常用的句首或句末语气词、固定句式等帮助我们准确地断句。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一)借助虚词断句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其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它们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因此平时能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

14、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1句首语气词,如“其”、“盖”、“唯”、“盍”、“唯”、“斯”、“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2句末语气词,如“也”、“矣”、“耶”、“哉”、“乎”、“与(欤)”、“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3句首关联词,如“苟”、“纵”、“纵使”、“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然则”、“虽然”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4句首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

15、断句。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节选):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这段文字相当典型。选文共有七个句子,用了二十一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固定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一个(“岂”)。(二)借助句式断句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文言固定结构的种类

16、及形式在专题十六中有专门的讲解,只要熟记,即可在断句时成为很好的“帮手”。(三)借助修辞断句古人写文章讲究语言的工整,多运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匀称,富有节奏感,四六句多,这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凭借句子的对称、节奏等进行断句。如: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这几句作者多运用对偶句,每句四字,句式整齐匀称,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很容易断句。(四)借助“曰”、“云”、“言”断句文言文在叙述人物对话时,常用“曰”、“云”、“言”等词,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

17、这些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例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五)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断句古代没有语法结构,古人只是凭着语感去断句。我们则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并据此断句。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的准确率。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掌握了文言语序的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

18、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此外,古文中有一些常见的倒装结构,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在划分句子结构时应加以注意。当然,以上所述的各种断句方法并不是孤立运用的,而应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根据以上规律,现把有关断句的方法总结成以下口诀,以供参考: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

19、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二、文言翻译题型解说文言文翻译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方式,可以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文章的内容,从而看出他们阅读文言文的真实水平,也是对考生文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一般而言,文言翻译,主要包括:正确理解并翻译文句中的实词;正确理解并翻译文句中的虚词;正确理解和翻译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中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正确理解和翻译句中运用的修辞格。而高考中的文言翻译评分标准也这几个方面紧密相连,即:句子大意重点字、词、句,它们既是采分的重点,也是翻译的难点,需要切实掌握。文言翻译

20、一般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达”的要求是译文要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还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方法指导(一)实词的翻译实词是句子的主要构成元素,翻译得好不好主要取决于实词翻译是否准确到位。翻译实词可使用下面几种方法:1添加语素法即在原单音词的基础上添加语素,构成双音词或多音词。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

21、与中国抗衡。(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的“操”为“曹操”,“军”为“军队”,“江”为“长江”。句中的“能”为“能够”,“吴、越”为“吴地、越地”。由以上例子可看出,添加语素法分为前加式和后加式两种。2置换词语法有些词无法添加语素则使用此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替换须翻译的该文言词。如句中的“若”换成“如果”,“众”换成“军队”。换词法在实词翻译中运用最为广泛。即该词在现代汉语里的意义已经发生变化,译时应避开今义直取古义。如: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的“殷勤”今义为“热情周到”,古义为“恳切慰问”。句中的“北面”,今义为“北

22、边”,古义为“面向北”,引申为“称臣”。再如句中的“中国”今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为“中原地区”。3古今变义法4保留原词法古文中仍有许多古今形同义同的词,这样的词要保留原貌,直接写到译文中去,特别是官名、人名、地名、物名等。句中的“交战”,句中的“抗衡”,句中的“天下”,都应保留不变。5拆词辨义法所谓拆词,即把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形同义异的双音词拆开来作为两个单音词逐一翻译。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的“其实”与现代汉语中的“其实”形同义异,应拆开译为“他/实际上”。再如句中的“初一”应拆开译为“刚/一”。一词多义是阅读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具体词义就只

23、能依靠前后语境推断选择义项。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的“济”有“渡过”、“贯通”、“成功”、“利用”、“接济”、“增益”、“停止”等义项,本句的语境要求取“成功”义。“天”有“天空”、“自然界”、“自然生成的”、“万物主宰”、“天意”等义项,本句应选“天意”。6语境推断法7语法分析法即看该词在句中作什么成分,由此判断其词义。如: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恶”的义项有“罪恶”、“丑”、“厌恶”、“不喜欢”、“语气词(读w)”等。句中“恶”后面接的是宾语“其能”,可见“恶”在此作动词,取“厌恶、不喜欢”意,引申为“嫉妒”。主要指借代手法和

24、借喻手法的还原。含有借代和比喻的句子,在翻译时要将代体和喻体还原为本体。如: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今操为汉家除残去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的“旌麾”代“军队”,句中的“秽”是“污浊的东西”,比喻“坏人”,与“残”(凶恶的人)互文对举。翻译时都要换成本体,即译为“军队向南开来”,“为汉朝除去坏人”。8修辞还原法9成语移义法借用对成语中某些词义的了解,巧妙地移用到对文言文某些词语的理解中。如: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的“当”可移用“以一当十”的“当”的词义来理解,作“抵挡”讲。对句中的某一个实词,按其一般义项翻译,句子不通,就应该马上想到该词是不是

25、活用了,继而运用词类活用知识辨析该词,判定它属何种活用现象,从而做出正确的翻译。如: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的“旧”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交情”。句中的“走”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逃跑”。要准确地翻译出实词词义,一定要认真掌握上述各种方法。10活用推断法翻译文言语句中的虚词,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必须译出的(1)有实词义项的则译出实义,如“之”、“其”等。(2)现代汉语中有可与之相对应的虚词的,应进行互换,如“之”、“而”、“以”等。即便是语气词也可有相对的词互换。如: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26、)句中的“乎”可译为“呢”。(二)虚词的翻译2不必译出的(1) 起语法作用的。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时,又如“之”、“者”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标志时。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者”为定语后置标志,全句译为“现在回来的战士以及关羽的水军有精兵上万人”。(2)表停顿作用的,如“近者伐罪”的“者”。(3)起衬字作用的,如: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4)发语词。如: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虚词翻译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须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不然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三)句子的翻译文言文句子翻

27、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通顺。这时就要采用“留、换、删、补、调”等方法。(1)留。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如:“至和元年”是年号,“临川”是地名,翻译时应保留。另外,“留”指尽量保留原句的结构形式,依序写入译文中,不得随意变换词序。(2)换。即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有了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翻译时,应用现代词汇替换这些古代词汇。如

28、:这里的“拜”、“寻”、“除”应分别替换为“授予、任命”、“不久”、“授予、任命”。而“郎中”、“洗马”属于官职,则应该保留。文言中还有一些特定词语,即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下车”、“乞骸骨”、“左迁”、“卑鄙”,表时间、年龄、风俗的称谓等,翻译时也要替换成现在的说法。文言句子中还有不少的修辞格,翻译时一般采用更换的方法。诸如此类的还有“萧墙”、“黔首”、“阡陌”、“七庙”、“万乘”、“神器”、“垂拱”等。(3)删。即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翻译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词、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

29、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等。(4)补。即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成分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的词语和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如: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这一句不但省略了主语,还省略了谓语,翻译时必须补出。本句可译为:不行,(那些人)只是没(跑)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5)调。指句式的调整。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使译文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如:例句是主谓倒装句,“子之治东阿”是主语,“甚善矣”是谓语。翻译时应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

30、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宾语,用助词“之”、“是”、“之为”使宾语前置。此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使宾语前置,不译。这两句都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例中,“于时”、“于余”、“于南亩之农夫”翻译时就一定要放到动词“拘”、“学”、“多”前作状语。但有时,有些短语可置于动词之后作补语,也可以不调,如“徘徊于斗牛之间”。2意译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对使用互文、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译。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

31、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对原文不能字字落实。(1)互文。互文见义简称互文,即把应当放到一起说的两个词,放到两处说,而分别省去一个词,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这样的句子翻译时要合并上下句的意思,以完整达意,不可直译。如:如果我们译出的句子是这样:主人下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没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见”?所以,要把同为主语的“主人”、“客”,同为谓语的“下马”、“在船”分别放到一起,再进行翻译。(2)比喻。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其比喻的意义,尤其要注意译出借喻的本体。(3)借代。借代同比喻一样,翻译时应该译出借代的本体。(4)婉

32、曲。不直截了当地表达本意,而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的言辞,流露或暗示要表达的本意,称为“婉曲”。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如:“拜君赐”如果直译的话,就是“拜领你的恩赐”,根本就不能反映说话者的意思。实际上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含蓄的挑战,意思是要来回报,而回报的方式是报仇。(5)用典。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相关人、地、事、物的史实或语言文字进行譬喻,以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翻译时要懂得典故的含义,意译出典故的意思即可。如:“结草”是化用古代报恩的传说。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故的父亲为报答士大夫的恩德,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恩人取胜。所以应翻译为“报恩”。附:翻译口诀通读全文,领会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