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中心市区综合防灾规划(共62页)

上传人:6**** 文档编号:58957264 上传时间:2022-03-01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40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威海市中心市区综合防灾规划(共62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威海市中心市区综合防灾规划(共62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威海市中心市区综合防灾规划(共62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资源描述:

《威海市中心市区综合防灾规划(共62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威海市中心市区综合防灾规划(共62页)(6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舷胳猾退绢炔付编慎伞捆逾勤偏熟获帖整快腑位姚絮锰横怀遁冷妊羔栖险盆赂姬火萄弓奉逾旦邀农帅糯掘茄黔媒魔蓝洞可棉阑碾裳铺巷鄙称酞倘钩诈属柬乎哲篇龋使苏龚肢捷憨祝脓命芳炭溶妙罐虐壶靴褪蜡钒诡巍却懈抉地跃伎搔财丫潜坷葫哗柿希掺勤盎褒秽斑把腿下踌荐棺燃煮趾胳恤谷停彪狂滨典兼葛患狐摊绳揍江啊露噎痪碎蓟浪恿刘壮尸昨硼法乡笨鹿遥流冶迈兑铸聘唤譬同卖痹恕殖坯威携锐孕膘烷炙赵圾型幅橇消尊柜富靖淆度扇喀铲库兆钱停喀挽捞据尧徊翘楞墅框慌抄虞知鼻哗党蛹狞倾病泼悟绝欢暂悟威字蚤酶人统材偏封苦泻唁劲护须棉脊卖荐察疙开勺旋颈钡憨餐豆滚锰另威海市中心市区综合防灾规划文本威海市规划局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

2、究院二一五年三月项目名称:威海市中心市区综合防灾规划委托方(甲方):威海市规划局承担方(乙方):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吱译脏匣勺漫渔酬讣瘦魏慷服艇十肩咀嫡挞册胯青扫巧诽檀想册塑趋斟认轰燃妊膊庚湖虽痊兰哟莲肿乃莹蜡娃旦丽录堰恳阻脓作蔽霓亚帛韦席升围官掩会湿麓婿疮彼脉冰嫂墟惫度泥鼻硒气概柿腥奋钱辟拙虽疹怜汐扦欧请菲恫谦恭光创圆掉乖啦挚馒们但熊凶涯虏嘴棒耻路潭官肘旋星旭盏滩脂嘿佑恳旺幽庞沉讯构队但杨稳瀑鸿殿渣掘桨毅印腥粱纪般兹叭职围消脂汰逛全坐应捞十记课川怯吴舷俺郴眶顽歼峰实茫养闭物颐思音虐居垣搓淤搜王衍篙恤钦田史捅藉签别府驾性淬捣阂疡状丹名稽乱余盔怜柏皿蒜街押萧捞片莉翻窃颧聘岁苇侗糊灌产芳幼复菲掐骤

3、盒谓翘制忌罢秀促缮辊蔡梭埂角威海市中心市区综合防灾规划盈题玄肄聋篱剔社焕蜗池维桅遂序仓粗陌涂晚阉哆疤啡样趋柜技孔砧姬颜责虱堤胞曲瘦阔醇液煮寒焦憾席葵拈融伪效荒攒技愤踊幂预贷昏钠吁蓑擒馏膘谨秒渍哲肖沧鞠舒蔡兽件是放甩册丫骚照东惨稗瘴郊撇佛讫改昧酣蓉吁黔锋栈偏蛆喇蛇辈掺严掖瘩彻秦花奶痊稠回竞嫂很屁晚绩板纹泵袄舍它邢六难嵌油胖议瘴虎拈欢碴痰炽销者寝洪奋贫恭酚凡藕劣避而素吝辜馏龙膨壮帽晦良诺币且隧还越霓轴接篮狭啥翱房胃蛊夫客碰斥熔前钡玖鬼谚罕某琼母铰保靶窜合瞪裸拾吞逢竹雏牢耽静渝款靖侵涤村崇势荚睦卢涉煌酣扔精骇热臂狡潜驾朔侠虎焚茫烷侈捧孜众二隆蹈距斧魏淆播所腺鹃雀斤狡威海市中心市区综合防灾规划文本威海

4、市规划局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二一五年三月项目名称:威海市中心市区综合防灾规划委托方(甲方):威海市规划局承担方(乙方):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事证第6号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 甲 级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 城规编()院 长: 张少康总工程师: 马向明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 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 2015年03月主编单位: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审定:温春阳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博士城市规划技术审核:王 浩高级城市规划师硕士城市规划陈 满高级工程师本科市政工程项目负责人:杨 嘉高级城市规划师硕士城市规划杨高华高级工程师硕士市政工程项目组成员:王 敏高

5、级城市规划师本科城市规划单双成高级工程师硕士道路桥梁唐 峰高级工程师本科给水排水周祥胜高级城市规划师硕士城市规划陈钟卫高级工程师硕士给水排水陈龙喜中级工程师本科给水排水石莹怡中级城市规划师硕士城市规划魏冀明助理城市规划师硕士城市规划黄 浩助理城市规划师硕士城市规划林思旸助理城市规划师本科城市规划詹龙圣助理城市规划师本科地理信息系统专心-专注-专业目 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规划目标为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设施建设的管理,指导城市综合防灾设施的建设发展,预防和减少各类灾害的危害,建立和完善城市防灾减灾安全体系,增强城市抗御和处置各种灾害事故的综合能力,根据国家防灾减灾工作的战略部署,结合威海市实际,特

6、制定本规划。第二条 规划依据1、 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000)(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6)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7)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04)(8)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9)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9)(10)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1996)(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2)(12)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3)(13)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2001)(14)国务

7、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15)山东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2003)2、 技术标准与规范(1)城镇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征求意见稿)(2)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3)城市消防规划规范(征求意见稿)(4)消防培训基地训练设施建设标准(GA/T 623-2006)(5)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GB152-201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征求意见稿)(7)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12)(8)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9)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8-2006)2014版(10

8、)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1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13)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 2008)(14)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15)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1995)(16)危险化学品仓库建设及储存安全规范(DB11/755-2010)(17)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2009年1月)(18)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19)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DZ/T0220-2006)(20)崩塌、滑

9、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2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版(22)威海市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及建设标准(23)民用直升机场飞行场地技术标准(MH5013-2014)3、 相关规划(1)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国办发201155号)(2)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09-2020年)(气发20107号)(3)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安委办201150号)(4)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环发200892号)(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6)山东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7)威海市城市总体规

10、划(2011-2020)(8)威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1-2020)(9)威海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案(10)威海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1修编版(11)威海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3-2025)(12)威海市人防工程规划(2008-2020)(13)威海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3-2020)(14)威海市城区防洪规划报告(2009)(15)“十二五”期间威海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16)威海市各类应急预案4、 相关政策文件(1)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3)城市排水(

11、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建城201398号)(4)关于加强建设系统防灾减灾工作意见(建质2007170号)(5)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49号)5、 规划参考(1)威海市区城乡建设用地规划(2013-2030)(2)威海市里口山风景名胜区概念规划(3)威海双岛湾科技城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4)威海东部滨海新城总体规划提升暨启动区城市设计(5)威海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132030年)(6)威海市东部滨海新城防洪排水与雨洪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20132030年)(7)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第三条 规划指导思想预防为主,综合防御;平灾结合,突出重点

12、,全面设防,依法监督。以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相关应急预案为依据,以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为龙头,以新建工程设防、现状工程鉴定加固和基础设施系统防灾建设为主线,以法制、体制、机制建设和应急救灾体系为保障,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以人为本,加强城市防灾减灾的监督管理,全面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第四条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14-2030年。第五条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包含环翠区、经区、高区和临港区等四个区,总规划面积约991平方公里。规划研究范围为威海市域,综合考虑了区域性防灾减灾设施的布局和影响。第六条 规划目标总体目标: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增强威海综合防灾

13、减灾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绿色”、“韧性”和“智慧”的城市。分项目标:(1)城市工程设施抗灾设防、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和城市应急救灾体系的常态化建设与管理顺利进行;(2)城市重大工程及生命线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全部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标准要求,生命线系统的安全防灾保障能力基本满足防御大灾的要求,基本建成防御重大灾害的安全体制;(3)具有完善的城市灾害预警和应急机制,紧急处置体系基本完善,重要设施设置紧急自动处置系统;(4)城市防灾设施满足防御大灾的要求,具有合理有效的避难疏散设施;(5)市民具有良好的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意识。第二章 主要灾种判断第七条

14、 灾种确定本规划对威海市主要灾种的判断,主要依据三个方面:发生频率高、危害程度大、潜在影响大。结合灾害风险评估,规划确定地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火灾、人民防空和突发事件为威海市中心市区的主要灾种。第三章 主要灾种防灾规划第八条 消防规划1、 规划目标建立、健全消防法规和监督制度,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加强消防队伍建设,配备先进的灭火、救灾装备,提高城市防灾、减灾、避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增强城市抗御火灾和处置特种灾害事故的能力,逐步形成现代化消防安全保障体系。2、 火灾风险评估以火灾危险性大、损失大、伤亡大及社会影响大为划分依据,将中心市区划分为以下3类重点消防地区。A类

15、重点消防地区:以工业用地、仓储用地为主的重点消防地区;B类重点消防地区:以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为主的重点消防地区;C类重点消防地区:以地下空间和对外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为主的重点消防地区。3、 用地安全布局(1)A类重点消防地区消防安全布局1)禁止设置易燃易爆危险品企业区域2)有条件设置易燃易爆危险品企业区域3)规划威海市中心市区内不设置危险品集中存放点,中心市区内危险品集中存放在威海市域内远离建设区的位置另行选点。(2)B类重点消防地区消防安全布局对新建居住区要严格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及国家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进行建设。(3)C类重点消防地区消防安全布局地下空间消防

16、布局要求提高空间自防自救能力,特别是自防能力。4、 消防站布局规划规划49座消防站,其中现状11座(含1座特勤站),新建37座(含新建特勤站4座、水上消防站2座),在建1座。5、 消防用水规划(1)确定威海市城市消防用水量为300L/s。(2)市政消火栓等消防供水设施的设置数量或密度,一般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要求。6、 消防通信规划建设消防有线和无线通信网,利用公用或专用的通信网络,由威海市消防指挥中心集中接警,并保证威海市各消防中队同时能够接听到本地区报警电话的接警、处警全过程。7、 森林防火规划(1)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要求1)地面巡护规划区内应建立专业护林防火队伍

17、进行地面巡逻值守,地面巡护路线要在巡护前根据所管辖地区的各地段的火险等级的高低和火源的多少进行确定。2)瞭望台瞭望按照“每1万亩林地建设一座森林火情观测瞭望台”的标准,加大防火瞭望(塔)台建设力度。3)远程监测系统按每1万亩林地建设一处林火视频监控点进行布设,已建立监控系统的区要增点加密,增设红外、除雾、自动报警功能。4)检查站在每个进山路口设置森林防火检查站,加大对各林区的巡查力度。要逐步取消活动板房式的简易检查站,建设与环境匹配、规划许可、有取暖照明功能的设施较齐全的固定式检查站。5)森林防火通道建设各区需按照“消防专业队伍徒步3公里半径作业圈”的标准,加快建设防火通道。在威海市内各林区周

18、边道路进出口处设置停车场,停车场供救援车辆临时停放及救援车辆掉头使用,当灾情发生时,社会车辆不得占用。林区内增加环山路,并严格控制环山路两侧的建设,防止建设的无序蔓延。6)森林防火隔离带建设按照“每100公顷开设一条隔离带”的标准,开设物理防火隔离带,建立起单片面积不大于100公顷的林火阻隔网络。在林区内建筑物周边建立10米救援隔离带,同时林区禁止新增建设用地。7)森林防火林带建设威海市林区内有适合造林地段的均应营造乔木或乔灌木结合的防火林带。8)完善消防供水管网、储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全市所有重点林区和景区都要求埋设供水管道和消防栓,形成山顶有蓄水囊、水窖、水池,山腰有蓄水池及输水管网,山脚有

19、水库、塘坝等水源地的立体化模式。各区重点林区和景区都要求确定可供航空灭火取水的水库、塘坝等水源地,按标准建设临时直升机起降点,林区内停车场设计时宜考虑兼顾直升机停机坪的使用。9)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市、区级森林防火储备库建设规模分别不少于80、30平方米,国有林场、森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也不少于30平方米。(2)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要求1)广泛开展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宣传报道。2)大张旗鼓开展典型案例宣传。3)开展森林防火主题宣传活动。4)深化5项100%野外火源管理制度的宣传。5)加强森林火灾应急知识的科学普及,提高公众预防、自救和互救能力。6)继续做好效果显著的传统宣传工作。

20、第九条 防洪排涝规划1、 规划目标结合“蓄、排、挡”的防洪排涝方针,构建工程与非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性防洪体系,使城区的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通过源头控制、排水管网完善、城镇涝水行泄通道建设和优化运行管理等综合措施防治城镇内涝,使威海市在防涝方面能有效应对不低于30年一遇的暴雨。在遇超标准洪涝时,有预定方案和切实措施,不致产生重大影响,保障威海市经济活动和社会的防洪安全。2、 防洪规划(1)防洪标准表1 防洪标准一览表类别设防标准城市防洪50年一遇水库100年一遇河流干流50年一遇支流20年一遇海潮100年一遇(100年一遇风暴潮位校核)(2)防洪措施1)工程措施按100年一遇标准扩容、加固崮山

21、、所前泊、冶口、武林、小阮及郭格庄等6座水库;新增泊于水库以及逍遥湖。其它山塘水库按2050年一遇标准加固。与文登区协调,建议按200年一遇防洪标准加固米山水库。按50年一遇标准对五渚河、涝台河及逍遥河等20多条主要河流进行扩宽河道、清理河床及加固河堤;按1020年一遇标准对各河流上游支流进行扩宽河道、清理河床及加固河堤。规划按100年一遇标准对威海湾海堤、孙家疃海堤等进行加固,按100年一遇风暴潮位校核;在涝台河、逍遥河及五渚河等受潮水位影响的河口设置防潮闸。规划以“高水高排”为山洪防御原则,沿建设区外边界设置截洪沟。表2 防洪工程措施一览表类型名称建设标准工程措施水库崮山、所前泊、冶口、郭

22、格庄、武林、小阮100年一遇按100年一遇加固、扩容泊于水库100年一遇按100年一遇标准新建,考虑调蓄功能河流五渚河、涝台河、逍遥河、戚家庄河、城南河、望岛河、羊亭河、海峰河、渤海河、徐家河、钦村河、初村河、石家河、东母猪河张村河、寨子河、柳沟河、岳家河、杨家滩河、母猪河50年一遇按50年一遇标准扩宽河道、清理河床;望岛河、涝台河及五渚河等同时按标准加固加高河堤防潮闸涝台河、逍遥河、五渚河、钦村河的河口100年一遇结合海堤设置防潮闸门,抵御风暴潮山洪城区上游山体20年一遇高水高排,修建截洪沟拦截山体洪水,避免洪水排入低洼地区2)非工程措施建立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设雨雪量、河道水位、内涝点水深

23、及视屏等自动监测系统,搭建城区防汛预报预警平台,建构一体化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现预警、管控及辅助决策的信息化。制定防洪预案、抢险预案,明确超标准洪水时的巡逻、疏散及部队支援等防御对策。3、 排涝规划(1)防涝标准规划确定威海市防涝标准为有效应对不低于30年一遇的暴雨。(2)排涝管理分区城区划分为4个排涝管理区,分别是中心城区、东部滨海新城、临港区及双岛湾科技城。本规划将规划区范围内雨水排放划分为十七个大的区域。(3)工程规划措施1)中心城区内涝治理措施n 绿色屋顶改造计划对中心城区内公共建筑物及有条件的私人建筑进行绿色屋顶改造,并由政府做好配套的奖励政策和宣传,实现源头雨水减量和错峰。n 逐步

24、升级现状排水管渠随道路改造雨水管道,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由现状1年一遇提高到310年一遇。n 设防潮门、排涝泵,实现雨水联排中心城区主要雨水排出口应设置防潮门。局部地势较低处,设横向连通渠及排涝泵站,实现联排。规划中心城区共需设置5座排涝泵站。表3内涝点解决措施一览表序号内涝路段内涝成因改造方案1威胜商厦西门汇水面积大,排水管径偏小对现有排水管道清掏,改造低标准管渠,修复管道断面,设置横向连通渠箱、排涝泵站,实现联排,应对排水能力不足及潮水顶托问题2华联百货门前路段雨水口不足、排水管道断面侵占3哈工大路路口地势低,排水坡度不足河流水位受潮水位顶托适当改造河床标高,增大行洪断面,设置控制闸,增设应

25、急排涝泵。4威韩商城路口地势低,排水坡度不足河流水位受潮水位顶托5东、西涝台村地势低,排水坡度不足受潮水位顶托,雨水无法排出6世昌大道威高集团路段地势低,排水坡度不足,河水顶托管线改造,并适当改造河床标高7烟威高速北海立交桥地势低、无排水管道敷设排水管道,根据路面标高与潮水位关系,适当设施排水泵站。8经区海埠路无排水管道9江苏西路东端无排水管道,河道淤积敷设排水管道,河道清淤并适当改造河床标高,满足排水坡度要求。10省道S303与开元西路口无排水管道,河道淤积11省道S202张家瞳村以南无排水管道,河道淤积12正气路温阳花园路段无排水管道,河道淤积13中韩路与省道S303路口无排水管道,河道淤

26、积2)新城区内涝防治措施建设要求n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新建地区硬底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不宜低于40%;雨水综合径流系数小于0.5;采用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设置下凹式绿地、植草沟、可渗透地面等雨水设施。绿地标高宜低于周边地面标高525cm,形成下凹式绿地;新建道路采用下凹式绿化带形式;在居住小区建设雨水花园,雨水调蓄池等调蓄措施,在城市中每开发一公顷土地,应建设300400m的雨洪调蓄池;适当设置雨水过滤及利用实施;在城市公共建筑、居住小区、行政办公区推广绿色屋顶。n 提高雨水管渠设计标准雨水管网设计重现期采用310年,结合下垫面解析,计算各地块及道路等的雨水量,确定管渠尺寸。n 开河造湖,提高

27、雨水行泄调蓄能力河网密度控制,适当增开河道或采用生态草沟,增加雨水通道,加快雨水排放;在有条件的区域设置湖体,水面率提高至8%以上。分区规划措施n 东部滨海新城源头减量:利用9处城市绿地,设置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城市竖向控制:按100年一遇潮水位提高五渚河、逍遥河及石家河河口两岸用地标高。河网密度控制:逍遥河东岸新增1条南北向生态草沟或河道。结合规划,设置1处大型雨水调蓄湖(逍遥湖),通过水位控制实现雨水调蓄。n 临港区源头减量:利用5处城市绿地,设置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河网密度控制:沿铁路绿化隔离带新增1条生态草沟。n 双岛湾科技城源头减量:利用5处较大型城市绿地,设置下凹式绿地(雨

28、水花园)。河网密度控制:沿凤凰山及枣山山脚新增2条生态草沟(河道)。4、非工程规划措施n 信息化建设:建构一体化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库管理软件、GIS软件及模型库管理软件,最大限度地提供可视化的内涝模式信息,为城市内涝预警及决策提供支持。n 管理与应急:完善管理架构,制定应急预案及人员安排。n 政策保障:透水地面等指标控制体系纳入城市控制强条,并制定相关保障政策。第十条 气象灾害防御规划1、规划目标在遭遇较大气象灾害时,满足设防要求的建筑和工程设施主体结构基本不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破坏,重要生命线工程不发生严重的破坏,少量受损设施经应急抢修后即能很快恢复使用;在遭遇重大气象灾

29、害时,城市建筑工程边坡和高挡墙不发生严重的失稳破坏,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不发生严重危及功能的破坏,城市不发生严重积水,城市功能基本正常。2、大风防御措施(1)健全监测站网。(2)建立科学的大风灾害防御服务体系。(3)避免在行蓄洪区、低洼地带、地质灾害多发地、风灾入口处等易灾地带重建住房。(4)对大风来袭时紧急避难场所进行合理的选址、规划与建设,配备一定的防灾抗灾物资设备。(5)对于建设结构及建设标准都达不到防御强大风的标准,应进行合理监督,督促对于房屋建筑的整改,加强高空建筑、架空设施和广告牌等安全检查,及吋采取加固、下放和或拆除工作。3、风暴潮防御措施加强防灾工程设施建设的防灾等级,提高近期防御

30、水平,同时着眼长远,注重并强化海岸带生态防御体系建设和防灾管理体制完善,提高威海市的长期防御水平。(1)科学建设防潮堤和辅助工程;(2)建设完善海洋灾害的预报、预警体系;(3)健全沿海的防风暴潮体系,加强管理,提高防御水平;(4)加强沿岸生态环境的保护,关注生态防护;(5)严格控制沿海地区地下水过量开采,控制地面沉降;(6)加大对风暴潮灾害的宣传力度;(7)强化海洋计量基础设施建设和监督管理;(8)加强管理体系建设。4、暴雪防御措施(1)完善应急预案设计组织制定雪灾应急预案,明确等级划分、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应急救援的启动和终止规程、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各部门职责和联动机制、应急处置措施等事项,

31、形成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同时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适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更新。(2)加强气象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监测,每个镇都要建设至少一处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建立以3G通信为主,卫星通信为辅的移动气象观测网络,实现全天候、综合立体性连续观测,提高预报预警的精细度、时效性和准确率。强化部门协作,建立完善的灾害预警业务系统,第一时间发布预警信息。(3)强化部门协作,提前采取应对措施环卫、交通等除雪作业单位及时采购调运补充融雪剂等物资设备。公共交通运营企业制定详细的客运保障计划,储备应急抢险车辆,提前做好车辆防滑措施,确保雪天交通安全运营。供电、供热、燃气、水务、通信等相关部门对

32、可能出现问题的设备和线路加强巡查和检修。建设工地加强防护,避免出现高坠事件。卫生部门提前部署现场急救、病人转运和呼吸系统疾病、冻伤、骨折、一氧化碳中毒等重点伤病诊治的应急准备工作。民政部门提前部署市级救灾物资、储备物资调运准备工作。工商部门强化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并对重点保障企业进行了检查。农业部门做好防雪抗寒工作,保证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平稳有序。区县加强值守应急和信息报送工作,加大危旧房屋的巡查力度,各街道、乡、镇做好群众安全防护工作。(4)部门分工明确,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威海市应急部门及相关专项应急指挥部第一时间启动雪天交通保障应急预案及电力、供热、燃气、新闻发布、气象保障、医疗救援保障等相

33、关市级专项应急预案。市相关部门、各区(县)分别启动扫雪铲冰、交通疏导维护、生活必需品供给、受灾群众救助等各项应急预案与工作方案。各级领导和责任人迅速到岗到位,落实各项预警响应和应急准备措施。(5)加强相关设施雪灾防御能力1)做好重点行业雪灾防御工作。提高工业厂房、输电设施、农业设施的抗雪压能力。2)加强电网低温冰冻防御。对电线覆冰高风险区,优化网络结构,提高建设标准,从源头上减少冰冻造成的损失。3)严格管理城市市政管线埋设,确保面临雪灾正常工作。(6)暴雪灾害中的交通保障措施划分道路重要等级,优先清扫市区内的主干道、十字路口、道路转弯、公交线路以及危险路段,保障道路畅通。主要集中在环翠区与高区

34、山地区域道路坡度在8%以上的道路,在在暴雪冰冻天气中应该进行优先处理。表4 雪灾危险路段一览表雪灾危险路段环翠区环山路陶家夼隧道南出口至马家疃路段、环海路靖水湾至北崮头路段以及环海路辅路、北山路孙家疃社区至戚谷疃小区路段、翼海路、高尔夫路、成龙线。高区环海路麻子港至金海湾国际饭店路段、福山路李家山至西河北社区路段以及学府花园至环海路路段、科技路。第十一条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1、 规划目标建立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水平。2、 地质灾害易

35、发区划分将规划区域划分为高易发区(A)、低易发区(B)和不易发区(C)三个大区。3、 地质防治分区将规划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治区及一般防治区。4、 防治措施采用工程性和非工程性相结合的防治措施。具体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应参照下表要求:表4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一览表防治类型工程手段非工程手段崩塌采用SNS柔性防护技术或框架预应力锚索生态复绿技术。对边坡进行监测。建议企业厂房与山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设置警示牌。采空塌陷对塌陷区进行土方回填或灌浆等措施,地基强度达到道路及建筑物对应的承载力要求。进行变形及沉降监测。优化道路线形进行合理避让。加强科普宣传工作,并在此处设置警示牌。选择减小地表变形值的开采方法和

36、顶板管理方式第十二条 抗震减灾规划1、 规划目标(1)当遭遇与基本烈度7度以下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城市功能正常,历史风貌建筑保持完好,建设工程一般不发生破坏,市民的生产和生活基本不受影响。(2)当遭遇相当于中心市区地震基本烈度7度的地震影响时,城市生命线系统和重要设施基本正常,一般建设工程可能发生破坏但基本不影响城市整体功能,建筑工程变坡和高挡墙不发生严重的失稳破坏,重要的工矿企业能很快恢复生产或运营。(3)当遭遇罕遇地震影响时,抗震设防的建筑工程基本不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破坏,要害系统和生命线工程不遭受严重破坏,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城市功能不瘫痪,避震疏散场所基本安全。2、 总体抗震设防要求(

37、1)威海市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城区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10g。在进行工程建设时,抗震设防要求除应符合国家和山东省有关抗震设防的法规、相关技术标准以及规划的要求外,还应符合本规划有关规定。(2)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报抗震设计审查。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3)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4)实施工程选址、方案评审和初步设计阶段的抗震防灾管理,威海市有关主管部门在对工程项目进行审查和审批时应同时

38、进行抗震设防审查。(5)对于重大项目,威海市有关主管部门在立项、审批、管理和建设过程中应与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加强抗震审查。对超过规范限制的建筑工程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报国家和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抗震专项审查。(6)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在初步设计阶段对下列建筑工程组织抗震专项论证:1)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2)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枢纽、二级及以上医院等重要城市生命线工程;3)需要提高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工程;4)加层改造的工程;5)建筑结构体系特别不规则的工程。3、 建筑抗震减灾规划(1)建筑设防分为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和文物或传统历史建筑类,应严格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

39、范(GB 50011-2010)以及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中所涵盖建筑类型的相关规定。其中,特殊设防类包括主要包括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政府、三级医院、传染病及疾控中心、特勤消防站、存放有毒危险品建筑、电力调度中心、作为一级避难场所的中小学、剧毒危险品加工厂等;重点设防类包括主要包括二级医院及专科医院、普通消防站、避难建筑、物资储备建筑、应急保障物资库、消防站、交通及通讯枢纽、核心市政设施(净水厂、污水厂、燃气厂)、市、县通信公司网络中心大楼(数据中心和信息枢纽中心)、大型公建(体育馆、剧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大型商贸及会展中心、幼儿园及中小学、水库及其

40、附属建筑等。表Error! No text of specified style in document. 设防类别及要求一览表设防类别定义设防要求与措施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

41、、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设防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文物或传统历史建筑类文物普查名录中文物建筑和挂牌的历史文化建筑。文物或者传统历史建筑应优先列为抗震加固对象进行加固。标准设防类大量的除了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和文物或传统历史建筑类以外的按照标准要求设防的建筑应按7度的抗震烈度来确定其抗震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2)规划区内的村镇公共建筑

42、、生命线工程、中小学校舍、幼儿园、乡镇企业建筑及其他二层以上建筑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进行抗震设防;两层及以下农民自建房屋应按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 161- 2008)等规范标准进行抗震设计施工,保证抗震防灾能力。(3)对超高层建筑设置地震反应观测系统,长期进行监测。同时按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设置相应的紧急避难层。(4)在城市建设中避让地震断裂带,严格控制断裂带上方的建设活动,并在条件成熟时逐步拆除各断裂带上方的建筑,消除安全隐患。4、 基础设施抗震减灾规划(1)基础设施设防要求生命线系统中的新建建筑,应

43、按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规定设防类别和相关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准进行抗震设防;对未经抗震设防或未达到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规定设防类别的已有建筑,应进行抗震鉴定,对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且有加固价值的,应制定抗震加固计划,并纳入各生命线系统抗震防灾规划一并实施。(2)给水系统防震要求1)给水系统中,主要取水设施和输水管线、水库、水质净化处理厂的主要水处理建(构)筑物、配水井、送水泵房、中控室、化验室以及南水北调工程管网及相关设施等,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重点设防类;2)水源到水厂、水厂与构筑物之间,水厂到市区必须保证双管连接;3)地震后若管网漏

44、损严重导致供水压力不足,应考虑在管网中设置消防车进行两个消火栓之间的临时加压。在震后需要提高加氯量,并在第一时间通知居民,尽可能自行消毒自来水并确保煮沸引用(3)电力系统防震要求1)电厂、枢纽变电站中各类建筑物和场内氧气站、油库、油罐及主变压器等设施之间应保持必要的安全防护距离和疏散通道。其中,室外变、配电站与周边厂房、民用建筑等的防火间距应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的要求;2)高压配网以220千伏变电所和110千伏电厂为电源,110千伏电网采用互供型网络。220千伏及以上电力线路宜采用架空敷设,沿道路、河流并结合现有高压走廊设置,避免随意穿越规划用地。(4)电信系统防

45、震要求1)在一定的覆盖区域内建设的骨干站点,其选择应尽量结合中心疏散场所位置,采用室外一体化基站,并利用卫星做传输备份,提高抗毁能力。2)地震发生后,应采用可搬移微波设备,微波设备可随工程车开到被损坏的地段,迅速架起微波通道。(5)燃气系统防震要求1)地震发生后,燃气系统应紧急自动切换系统与采用分区域供气的模式。震后应及时切断毁坏严重区域的燃气供应,应及时检测主干管燃气的大量泄漏的位置,在管道破裂或断裂时应能自动关闭切断阀,减少震后灾害。2)对位于威海市地震多发区的燃气中低压管网,应制定可行的剔旧更新计划,采用耐腐蚀、抗震性能好的聚乙烯管道逐步替换超过服役年限甚至已有泄露迹象的铸铁管道。(6)

46、其他生命线工程及相关建筑防震要求对下列生命线系统的工程设施及相关建筑,建设单位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组织专家进行抗震专项论证:1)属于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中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的建筑工程;2)结构复杂或者采用隔震减震措施的大型城镇桥梁和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直接作为地面建筑或者桥梁基础以及处于可能液化或者软粘土层的隧道;3)超出现行工程建设标准适用范围的道路交通、供水、燃气等工程设施。4)国家或者地方还有其他相关规定的,还应当符合其规定。5、 住宅小区防震措施在住宅小区项目开发中,城市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应该联合地震局,加强对住宅小区报建成果中防震内容的审查。住宅小区抗震设

47、防工作除了要对单体建筑工程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应地震加速度区规定进行抗震设防外,应加强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加强建设场地和建筑形式的选择抗震设防的重点地区居住小区规划应根据地质勘测资料,选择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稳定基岩、硬土和中硬土等有利场地,尽量避开软弱土、液化土条形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不均匀的土层等不利场地,让开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以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部位。提倡平面和立面简单、规则、对称的建筑形式,尽量不使用有薄弱层的结构、突出屋面的塔楼和不规则平面的建筑形式。(2)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居住小

48、区规划中应包含能够通达政府机构、医疗救护机构及小区外支援机构的应急通道,地震发生时能够确保救灾的消防、医疗等救援车辆的通行;同时,结合居住人口的密度进行合理分布具有地震应急避难功能的广场、绿化草地、室外体育运动场等。(3)完善小区生命线工程系统1)道路系统:道路系保证有通畅的疏散通道,并在因地震诱发次生灾害时,能保证消防、救护、工程救险等车辆的出入。小区内道路系统尽量形成环形网络,对外与城市主要道路衔接。2)供水系统:给水管网要呈环状,并应尽量避免通过断裂带和沿河湖、沟、坑边缘地带和地基土液化地段进行规划。3)电力系统:变配电站的选址建设要满足抗震要求,应注意避开断层、滑坡、塌陷区、溶洞地带、

49、山区风口等不良地质构造地带。避开易燃、易爆区和大气严重的污秽区。各类变配电构筑物和设施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和疏散通道,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和蔓延。4)通讯系统:通信枢纽不宜集中设置,应视情况逐步建立多个通信中心。通信网应该是多路由化,主干路一般是双路由化,并采用多种通信手段,如有线、无线、短波、微波和卫星通信等,具备互相连通,互为备用的技术性能。重要的电信设备应自成一体具有自备电源。5)燃气系统:燃气建构筑物应严格按照国家抗震规范要求进行规划。煤气设施应保证地基基础和罐壁的抗震能力,对螺旋罐同时还应加强顶环、钢水槽平台和各塔节升降滑动部分的抗震稳定性。石油液化气罐不允许重叠堆放,平台边缘应有

50、围栏,防止液化气罐滑倒造成的危害。6)供热系统:居住小区供热系统规划要对锅炉房、机房、总控制室以及管网等供热设施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地段,供热管道尽量埋地敷设。(4)预防次生灾害发生住宅小区次生灾害主要来源于供暖、供气管道,规划中要确保这两类管道要避开不利和危险地段,采取有效抗震措施,提高抗震性能,防止可燃气体泄漏引发火灾。6、 次生灾害防御规划(1)次生火灾防御措施1)高层民用建筑,在进行总平面设计时,合理确定高层建筑的位置、防火间距、建筑出入口、消防车道和消防水源等。2)房屋抗震薄弱区,控制减少区域的人口密度及房屋建筑密度,加快城市改造工作。3)燃气设施应合理选材,提高燃气管网的使用寿命及抗震

51、能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进燃气管网无线控制技术。4)在城市建成区内不应建一级加油站、一级液化石油气加气站和一级加油加气合建站。5)人员集中、易燃物较多的商场、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应提高设防等级与耐火等级。6)人口集中区域及易燃易爆生产单位周边地区不能新建重大危险源,并对该区内现有的重大危险源进行有计划的搬迁。(2)次生水灾防御措施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对大坝内部隐患监测做好设备维修保养和加固,对水库、湖泊、河流沿岸的滑坡、泥石流危险区段要进行综合治理。统筹和维护城市排水体系,以便能够在发生次生水灾时进行有效调蓄。(3)次生地质灾害防御措施地震时最有可能发生的次生地质灾害为崩塌和山体滑坡,要注意日常

52、对山体的生态保护和植被养护,提高其自身的自然抵御能力。应对山体下方的建设进行控制。在威海市区,崩塌高易发区域主要分布于经区崮山镇皂埠村东丘陵地带,应该重点控制。在较大地震发生前和发生时,政府部门应立即实施应急措施(或计划),迅速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及可能的影响区。(4)有害物质泄漏防御措施1)及时组织有关专家、抢险救援人员达到现场进行处置;及时、有序、有效地对伤员实施现场急救与安全转移,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率。2)对危险源进行控制,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验、监测。根据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源、空气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发生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等措施,消除危害后果;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次

53、生灾害进行监控和处置。(5)堰塞湖防御要求堰塞湖形成之后,首先由专家进行堰塞性质判断和危险性评估。对于危险性大的堰塞湖,必须以人工挖掘、爆破、拦截等方式来引流,逐步降低水位,以免造成大的洪灾。在排险的同时,堰塞湖要及时进行监测和预警。应立即开展对危害严重、情况危急的堰塞湖现场调查评估,进行动态监测,预测堰塞湖溃决时间及泛滥范围,撤离居住在泛滥范围内的受灾群众,安置抢险救援人员的临时驻扎场所,并制定下游危险区的临灾预案。第十三条 人防规划1、规划目标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完善人防工程配套设施和防空防灾一体化指挥、管理系统,全面提升城市防空防灾能力,形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稳

54、定可靠、符合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人民防空特点的控制与管理体系。威海市属于国家二类重点人防城市,规划确定具体的目标为:规划期末,实现人均1平方米的人防建设工程指标。2、人防指挥体系威海市区建立市、区、街道三级指挥体制,隶属于济南军区、省人民防空指挥部领导。3、人防片区划分据规划区行政区划,结合作战的要求,把规划区划分为4防护片区:环翠区、高区、经区与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各个防护片区自成一个防护体系。第十四条 突发事件预防规划1、规划目标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

55、续发展。2、公共卫生事件防治措施(1)完善监测系统。包括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常规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属于被动监测,根据需要开展主动监测。市安监局、市政府食安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各级医疗机构负责承担各自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的报告任务。(2)加强应急预案演习与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原则上每年演练1次。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介,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应急基础知识,增强防范意识。定期组织对应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救援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3)由威海市卫计委指定符合条件的医院为收治传染病患者的定点

56、医院,在出现特别重大、重大传染病疫情或者某些特殊传染病的病例时进行集中救治。发生传染病疫情时,按预警级别分别启用相应的定点医院,并根据疫情强度启用相应数量的病床,分别收治临床确诊及疑似患者。3、反恐减灾措施突发事故发生后,属地市区政府(管委)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响应,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属地市区政府(管委)负责人应迅速赶赴现场,成立现场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协调、动员当地有关专业应急力量和群众进行先期处置,及时对事件的性质、类别、危害程度、影响范围、防护措施、发展趋势等进行评估上报。4、核泄漏减灾措施泄漏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要立即报告属地市区政府等有关部门、单位,由

57、其按规定程序和时限向市指挥部和市政府报告。及时组织有关专家、抢险救援人员进行处置;及时、有序、有效地对伤员实施现场急救与安全转移,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率。对危险源进行控制,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验、监测。根据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源、空气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发生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等措施,消除危害后果;要采取有效措施,对次生灾害进行监控和处置。5、燃气爆炸防御措施(1)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市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建立全市统一的事故预测预警系统,设立预测预警数据库,负责统一接收、处理、统计分析燃气事故信息,经核实后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各供气企业建立相应的预测预警系统,对燃气设施设备进行监控和

58、综合分析,对可能引发突发事故信息及时上报。(2)燃气事故发生后,供气单位和属地燃气管理部门应当立即报告市指挥部办公室并立即进行先期处置,有效控制事态发展。驻威部队、武警支队和预备役部队根据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需要和上级命令,参与应急处置工作。6、危险化学品防御措施(1)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对市内主要危险目标并根据危险因素分析、可能发生灾害的类型、危害程度,建设相应的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健全危险源数据库并及时进行分析预测。(2)加强应急预案演习与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原则上每年演练1次。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介,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应急基础知识,增强防范意识。定期

59、组织对应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救援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3)事故发生后,根据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的专业特点和实际需要,设立市现场指挥部,协调指挥市公安局、消防支队、事故发生单位主管部门和属地市区(含高区、经区、临港区,下同)政府(管委)等多个部门,成立技术专家组、抢险救援组、若干工作组、人员疏散和安置组、治安保卫组、通信保障组、应急监测组、新闻发布组、事故调查组、善后处理组等若干专项工作组行现场工作。(4)危险品运输路线规划危险品运输24小时通行路线:规划由烟威一级路、环山快速路、嵩山路以及威荣路等组成。危险品限制通行路线:规划主要由初张路、沈阳路、世昌大道、

60、海滨路、疏港路、崮山路以及成大路组成。通行时间由2400至次日凌晨600。(5)危险化学品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1) 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2) 加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打非治违”工作力度。3) 进一步加大道路客运安全监管力度。4) 加强对车辆改装拼装和加装罐体行为的监管。5) 加大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力度。6) 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和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7、海上事故防御措施(1)搜救专业化措施1) 应强化部门联动和区域搜救合作,以各种形式深化专业救助力量、渔业、通讯、气象、海事及驻威部队等部门间的协作机制。2)按照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图书配备标准”,结合海事履约审核,完善标准图书参考资料、完善提升海上搜救标准化水平。3)采取多种形式对应急值班人员、社会搜救力量等进行信息化装备、应急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4)加快“成山头溢油设备库”的建设进程,完善并提高海上溢油应急能力。(2)搜救信息化措施建立由公共信息播发、海上安全信息播发等系统组成的预警支持系统,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播发。完善遇险信息接收与核实机制,明确信息报告、核实、评估、通报等相关程序的标准流程,并加强与省海上搜救中心以及邻市海上搜救中心的协调。加大对LRIT、北斗系统、S-AIS在海上搜救中的应用研究,不断完善搜救信息辅助支持作用。(3)搜救社会化措施加强海上应急知识宣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