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58878753 上传时间:2022-03-01 格式:DOC 页数:162 大小:30.2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62页
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62页
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62页
资源描述:

《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16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撰写人:_日 期:_任务书编号: 0299132010项目编号: J9.8江 苏 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江 苏 省 地 质 调 查 研 究 院二 一 年 三 月任务书编号: 0299132010项目编号: J9.8江 苏 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1996年5月2001年3月编 写 单 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地质研究所项 目 负 责:徐玉琳报 告 编 制:徐玉琳 伍洲云 蔡则健 陶云主要参加人员:陆美兰 黄敬军 赵祥 周爱国 王文庆 单卫华 王孝汉 营兆端 皇莆啊富 顾雪良 王茂亭 张兵 张小平 张于 薛宁菊 陈福春 季国兴 钱夏中 张舜葆 郑丽春 高梅审 查: 朱锦旗

2、顾阿明 余勤总 工 程 师:袁晓军所 长:顾阿明院 长:袁晓军 朱锦旗(副)报告提交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报告提交日期:2001年3月目 录绪 言1第一章 自然经济地理8第一节 自然地理8第二节 经济地理10第二章 地质环境背景18第一节 地形、地貌18第二节 地层19第三节 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22第四节 工程地质特征24第五节 水文地质特征27第三章 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32第一节 水土污染32第二节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与地下水资源衰减41第三节 地面沉降45第四节 地裂缝54第五节 地面塌陷59第六节 滑坡、崩塌、危岩66第七节 水土流失76第八节 涝渍78第九节 江海岸侵蚀

3、、淤积79第十节 海平面上升86第十一节 地方病88第十二节 地震89第十三节 矿坑突水、瓦斯爆炸90第十四节 特殊不良岩土体的分布91第四章 环境地质分区评价预测93第一节 环境地质分区及评价原则93第二节 地质灾害专项评价97第三节 环境地质分区评价预测108第五章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117第一节 地质灾害防治方向117第二节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18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121第一节 结论121第二节 建议124附图顺序号图号图 名比例尺13201江苏省环境地质图1:50万23202江苏省地质灾害分布图1:50万33203江苏省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分区评价图1:50万43204江苏省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4、分区预测图1:50万53205江苏省环境水文地质评价预测图1:50万绪 言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交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都市人口密集,国民经济建设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人民生活水平如日中天。然而,随着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亦伴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如环境逐渐恶化,灾害频繁发生,生态平衡失调,不可再生资源日趋短缺,水源污染,土地瘠化等,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生命财产构成很大的威胁,直接或间接制约江苏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确保经济建设与环境和谐协调,防止各类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原地矿部于1996年初下达了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任务,

5、随之,江苏省地矿厅地质环境管理处下达了“苏地环境(1996)002号文江苏省1:50万环境地质图工作任务的通知”,责成原江苏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编写设计,并承担全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1999年中国地调局将该项目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要求江苏地质调查研究院继续完成,任务书编号:0299132010;项目编号:J9.8;项目名称: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工作年限1996年2000年,工作范围包括江苏全域,面积10.26万km2。2000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又下达了全地环监发2000076文“关于下达2000年度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项目任务的通知”,要求江苏地质调查研究院地质

6、环境监测总站完成,提交成果有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江苏省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和江苏省环境地质系列图件。一、目的、任务 项目目的旨在查明全省各类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作出现状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和建议,为国家制定减灾、防灾,国土开发与整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宏观决策依据;保护地质环境,减少灾害损失,促进经济建设与地质环境协调发展。主要任务有:1、概略查明全省地质环境背景条件;2、调查全省已发生的各类环境地质问题的分布、发育规律和危害并分析形成原因;3、以产生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为基础,结合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分区,定性

7、、半定量评价各区环境地质问题发育强度并预测其发展趋势;4、编制1:50万江苏省环境地质图系;5、提出地质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治理对策;6、建立环境地质信息系统。二、研究程度自五十年代以来,省地矿及有关部门先后在省域范围内进行了大量的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工作目的与精度不同,不同地区其研究程度各异。区域地质:自1957年以来,省地矿及有关部门先后在省域内开展了大量的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等调查研究工作,提交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及有关矿产勘查报告,编制完成江苏省域1:20万基岩地质图,1:50万构造体系图,1:50万地质图以及徐淮平原与长江三角洲

8、(江苏省域)第四纪地质研究报告等。自七十年代以来,又在苏锡常地区、扬州、连云港、徐州地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共完成了104个图幅。水文、工程、环境地质:1959年以来,江苏地矿厅陆续开展了1:2万1:10万农田供水,城市供水及区域性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提交了全省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50万水文地质图说明书,1:50万长江三角洲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评价报告,1:50万江苏省工程地质远景区划报告等。八十年代后又开展了1:5万重点中心城市水、工、环综合勘察工作。专门性的环境地质工作开始较晚,自1976年至今,地矿部门在全省建立了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在常州建立了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

9、组,积累了二十多年地下水动态和地面沉降动态的资料。随后,又相继开展了全省1:50万环境水文地质图系、江苏省地方病与环境地质条件的关系研究、镇江市滑坡、崩塌勘察以及徐州市和南京市栖霞山岩溶塌陷等调查研究工作。环保部门自八十年代初期,逐步开始监测酸雨、地表水体等,取得了较丰富的反映污染现状和规律的资料。以上成果为本次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三、工作概况(一)工作步骤为合理利用工作量,项目工作分为五个阶段进行。1设计阶段(1996年)该时期完成了江苏省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及环境地质图系编制设计书的编写;2资料收集、室内解译、野外调查阶段(1997年1月1999年12月) 1997年项目组根据江苏

10、省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及环境地质图系编制设计书和苏地环发1996044号文关于“江苏省1:50万环境地质调查设计书”的审查意见要求,将全省分为重点工作区及一般工作区(见图1),进行野外初步调查。重点工作区范围包括长江两侧地带(含苏、锡、常地区)、徐州连云港地带,沿海地带及两淮地区共4.0万km2。野外调查主要放在重点工作区,一般工作区以资料收集为主,室内遥感解译贯穿全区。1998年,在综合分析研究、调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制系列过渡性图件,探索环境地质系列图编制方法和表现形式,编写环境地质调查总结。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初步调查不够完善,尤其矿山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知之甚少。然而,近年来江苏矿业

11、发展十分迅速,出现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局面,开山采石、取土采砂、小煤窑等随处可见,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日益严重,此外,苏锡常地区地裂缝严重,并越演越烈,针对这些问题,在1999年又开展了全省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汛期地质灾害调查,苏锡常地区地面高程GPS测量,并增打3眼地裂缝勘探孔,完成调查总面积2.4万km2,钻探进尺约329.12m(野外调查阶段完成的工作量详见表1)。3图件编制、报告编写阶段(2000年110月)2000年13月,综合分析省内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及环境地质问题发育分布特征,制定1:50万环境地质系列图编图细则;4月6月中旬,按编图细则编制1:50万环境

12、地质系列图,6月下旬10月,编写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4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阶段(2000年112001年3月)该时期严格按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颁发的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格式与图式图例标准建设江苏省环境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二)工作方法 1、资料收集及分析研究 全面系统的收集已有地质、水工环地质、地下水动态、地表水污染以及以往各类地质灾害勘察评价等方面的资料及成果,并收集了国土、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规划资料。对收集的各种资料及成果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获取了省域内在不同环境地质条件由于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产生的各种环境地质问题的信息。2、环境地质调查依据项目设计中圈定的重点工

13、作区展开环境地质调查,一般工作区主要利用遥感解译并针对性选择部分主要灾害现象进行野外验证。调查按不同环境地质问题采用线路穿越、适当控制进行,地质灾害严重地段则采用控制范围进行深入调查。全省共完成各类地质环境调查989处,并建立调查卡片。4环境地质调查工作量汇总表 表1项 目内 容单位工作量备 注野 外 调 查地面塌陷处82地面沉降、地裂缝处120滑坡、崩塌处74江、海岸侵蚀、淤积处53地下水资源衰减处191地下水污染处210地表水污染处38城市固、液体污染物处119其它(水土流失、涝渍、地方病、盐渍化、地震、软土、胀缩土、城市地基开挖灾害)处101合 计处989遥感解译地面塌陷、水土流失、江海

14、岸变化、滑坡、崩塌、活动性断裂Km24万GPS测量地面高程点处196水样测试常规组份、三氮、五毒、PH、F-1、Fe、SiO2、总硬度、矿化度、耗氧量处200物 探浅地震、视电测深点328钻 探地裂缝勘探孔m329.12资 料 收 集地下水水位孔766资料时间1985至1997年地下水水质孔514滑坡、崩塌处46江岸坍塌处44地下水开采量以及与环境地质问题密切相关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国土规划、水利、交通、自然资源分布、环境质量等。份583测试、物探、钻探为了解全省地下水水质变化以及污染现状,对省内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下部承压含水岩组地下水以及岩溶裂隙水采样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综合研究,基本掌

15、握了全省潜水和主要开采层地下水水质演变规律和污染现状。由于苏锡常地区地裂缝严重发育,1999年在横林、江阴开展了物探和钻探工作,基本掌握了该区地裂缝的发育分布特征。 4遥感图象解译 (1)遥感、航摄图象及质量评述 本次工作采用了视域宽广、信息丰富、时效性强的陆地卫星TM、MSS两种图象以及航空相片资料。TM数据图象系美国陆地卫星1997、1998年获取,分辨率为3030m2;MSS图像为美国Landsat4资源卫星提供,分辨率为8080m2。主要波段为TM1、2、3、4、5、6、7,共九幅(见表2),选择了TM2、TM3、TM4、TM5、TM7为图像处理的基本波段,TM453、TM432、TM

16、457、TM473为合成处理方案。原磁盘数据质量好,信息量丰富,无云系覆盖,图面清晰。工作使用的TM图像经放大处理,比例尺为1:20万, MSS图像比例尺为1:50万。航空资料从1954年至1986年共有三个轮次(1954、1964、1978-1986年)11个不同年代的黑白照片已覆盖全省,比例尺一般为1:2万或1:3万。以上数据能满足1:50万环境地质调查遥感解译需要。TM 图 象 资 料 一 览 表 表2 序号像幅编号像幅名称时相波段(m)分辨率(m2)1122-36徐州19971101TM1:0.45-0.52TM2:0.52-0.60TM3:0.63-0.69TM4:0.76-0.92

17、TM5:1.55-1.75TM6:10.4-12.5TM7:2.08-2.3530302121-36新沂199710093120-36连云港199706284121-37蚌埠199702115120-37淮阴199710186119-37盐城199705207120-38南京199710188119-38无锡199705049118-38上海19980209为提高环境地质遥感解译的质量,针对项目特点,结合常规调查资料和野外现场验证进行解译。解译内容主要为水土流失、盐渍土、江海岸坍塌、滑崩、地面塌陷、活动断裂、采石场等。解译以TM数据图像为主,点状及线状环境地质问题结合MSS图像以及航片解译。

18、(2)解译标志 水土流失:为摸清水土流失现状,利用TM卫片对全省进行了水土流失调查,按影像特征不同划分为基本不侵蚀区、轻度侵蚀区、中度侵蚀区以及强度侵蚀区。解译标志见表3。 侵 蚀 强 度 解 译 标 志 表3 侵蚀类型影像特征影像结构水系色调形状植被基 本不侵蚀区光滑平整长而宽,多呈线状、网状红黄色、暗红色面状、长条状农业植被轻 度侵蚀区表面粗糙,海绵状、参差不齐较发育,多为线状、树枝状桔黄色、浅红色、间杂青色斑块状、面状、片状、条带状植被覆盖较好中 度侵蚀区纹理细碎、粗糙、参差不齐呈树枝状或羽状黄白色、淡黄色、浅红色面状、斑块状植被覆盖一般强 度侵蚀区影纹细碎冲沟发育,沟谷短而密集浅淡黄色

19、、浅红、暗灰色面状、带状部分地区破坏严重,植被覆盖较差 盐渍土:盐渍土的TM图像普遍呈黄棕色,局部灰蓝色、浅蓝色。由海堤围起的盐田呈紫黑色,窗格状影纹结构,海堤呈白色线状条带。江、海岸坍塌:主要依据航片解译,影像特征是平滩水位以上呈深灰色,与其下浅灰色、灰白色的滩地或水体有明显界线,崩岸为凹凸不平的锯齿状,淤积岸则表现出弧形凸起的泥沙堆积。活动性断裂:TM图像呈现明显的色线和色带,有些构造地貌表现为平直的、刀切状线性特征,水系呈不自然转折或聚敛。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分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由于省内岩溶塌陷多发生在人口 密集的城市区或风景旅游区,处理及时,遥感图像反映不明显。采空塌陷区影像特征表现

20、为深蓝、蓝黑色彩,呈面状或斑点状与背景浅蓝色形成鲜明对比。在航片上,塌陷区可在立体镜下观察出陡坎边界,并且边缘部位的张性裂隙常呈现出弯曲的、规则的条纹。 滑坡、崩塌:主要依据航片解译,在航片上往往显示灰白色的不规则块状。 采石场:TM图像呈白色,界线清晰。5GPS测量 近年来,锡西地区以及江阴南部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环境地质问题日趋严峻,已严重危害到该区工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99年对洼地区1800 Km2采用了地面高程测量、GPS测量,基本掌握了目前地势的展布情况以及区内地面沉降速率,测量结果表明最严重地段年沉降量达120150 mm,严重地段达80120 mm,一般地段也达

21、4080 mm,表明该区地面沉降还在继续发展。目前,已引起省政府、省人大的高度重视,并下达指令进行了切实治理。6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江苏省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严格按照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颁发的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格式与图式图例标准进行图形数据分层和编制属性表,建立MAPGIS数据格式数字环境地质系列图空间数据库和Access格式属性数据库。 (三)工作成果评价 依据设计任务的要求,在工作中除收集了大量的地质、水工环地质、水环境监测以及各部门建设规划等方面的资料外,并按不同的工作重点开展了大量的环境地质调查,获取了极为丰富的环境地质、地质灾害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同时结合前人资料并辅以先进的遥感

22、技术、GPS技术以及物探、钻探、测试等方法对各种环境地质问题进行解译、监测和分析,完成了江苏省环境地质信息系统的建设。所取得的各种资料和成果齐全、正确,完全满足设计任务的各项工作技术要求。本项目是在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以及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管理处的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开展和完成的。为确保任务的完成,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高敦涛、黄明友、邵才良、陆徐荣、李素珍、潘其年、张文斌、王坤荣、姜全兴、祝焕清、姜树林、张以高、曹瑞祥、郑立华、武传溪、龚亚娟、李维佳、刘海英、李菊、谢正平、王玉军、周森国、戴晓芬等同志也投入了本项目的调查以及图件的数字化工作,此

23、外,在项目工作过程中,得到教授级高工余勤、高级工程师刘立德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谨表谢意。第一章 自然经济地理第一节 自然地理一、地理位置江苏位于中国东部,地居淮河和长江的下游,东临黄海,西邻安徽,北与山东相接,南与浙江、上海相连。地理座标东经116 18121 57,北纬30 453520之间,面积10.26万km2,其中陆域面积8.743万km2,水域面积1.427万km2(见图)。省域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带的结合部位,北部地处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实行陆海结合和内外交流的最佳结合部位,而长江三角洲又是中国外向型经济的重点开发区,经济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十分有利于经济的高

24、速发展,有利于加速自然资源的开发。区内交通便利,陇海铁路、京沪铁路横穿省域北部、西部及南部,高等级公路网经南京、江阴长江大桥将全省连成网络;连云港港口与世界各国大港相通,内河运输河道四通八达;南京、徐州、盐城、常州等城市航空港连接国内外各大城市。由水陆空组成的交通网络构成了江苏特有的交通优势,是支撑江苏经济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二、水 文区内水系发育,河流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串联五湖(骆马湖、洪泽湖、邵伯湖、高邮湖、太湖)四河(长江、淮河、沂河、泗河)。据统计,全省共有大、小河道2700多条,湖泊近300个,水库1000多座。根据地势和主要河流的分布状况,省域可分为淮

25、河和长江两大流域。本省北部和中部地区属淮河流域,汇水面积约6.3万km2,主要水系有沂河、沭河、盐河,大运河,串场河,通榆运河,灌溉总渠和通扬运河等。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亦位于其中,正常蓄水位水面面积达2068km2(主要湖泊特征见表11)长江流域面积共3.96万km2,其中,长江江面1876km2。长江汇集了上游15个省(区)近200万km2的径流,历年最大洪峰流量达10万m3/S,长江北岸的滁河、南岸的秦淮河水系在本省西南部汇入长江。太湖水系是长江下游南部地区分布的主要水系,在省境内集水面积为2200km2,其主要补给源为天目山、界岭和茅山东麓诸水,经太湖调节,又由望虞河、浏河、吴淞

26、江、大浦河等河流注入长江。9江 苏 省 主 要 湖 泊 特 征 表 表流 域湖泊水面面积(km2)容量(亿m3)相应洪水位(m)平均水深(m)湖底高程(m)代表性测站基面站名实测最高 值(m)淮河流域洪泽湖206831.315.52.0010.5蒋 坝16.25废黄河高邮湖78037.89.54.854.0高 邮9.46废黄河骆马湖43314.524.03.3519.0扬河滩25.47废黄河邵伯湖2408.08.53.303.2六 闸8.84废黄河长江流域太 湖247844.32.61.890.3瓜径口4.62吴淞口阳澄湖1191.74.71.432.3湘 城4.31吴淞口滆 湖1471.61

27、.41.06吴淞口固城湖631.21.873.6高 淳12.45吴淞口三、气 象 江苏省地处中纬度,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以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为界,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南部为亚热带湿润区。全省气候具明显季风环流特征,冬寒冷,夏炎热,四季分明,南北气候差异明显。全省年均气温介于1316 之间,呈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的变化趋势。徐淮地区除洪泽湖沿岸受湖水影响略高于14.0外,其余均在1314之间,江淮各地在1415之间;沿江和苏南地区在15或15以上。最冷月为一月,平均气温1.03.3 ;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628.8。境内降水充沛,年降水量约8001200mm,呈自西北向东南依次递增

28、的变化趋势。徐淮地区降水量一般介于8001000mm之间,江淮以及苏南等地10001150mm之间,1200mm降水量则局限于太湖西侧的宜溧山地。夏季是降水量最集中时期,占年降水量的4060%,秋季约2025%,春季1525%,冬季降水量最低,约215%。降水可补充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水量,改善水的质量,但大水年份可导致洪水泛滥和涝渍严重局面,并诱发多种地质灾害。全省年蒸发量为9001050mm,因受海洋潮湿气候条件影响,蒸发量明显自东向西递增。区内风向大多为东南风,其次为东北风。一年中,春夏两季平均风速较大,阴雨天多,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稀释和净化,是空气污染程度较低季节。秋冬季节则相反,易形

29、成大气污染。气候的复杂多变,致使省内灾害性气候较为频繁,主要有干旱、雨涝、热带风暴、霜冻、冰雹等。四、植 被区内植物资源较丰富,约850种,但植被立地条件差,覆盖率一般。低山丘陵区的宁镇、宜溧山脉植被覆盖度较高,覆盖率在70%以上;盱眙、六合、江浦一带丘陵区植被覆盖率一般在3070%之间;其它丘陵区植被覆盖度多低于30%。森林资源贫乏,森林覆盖率仅为9.4%,据统计,全省林业用地672.67千公顷,现有成片林地478.00千公顷,主要分布在宁镇低山丘陵及徐淮地区。植被覆盖度对地质环境影响不容忽视。提高植被覆盖度不仅可以防止、减轻水土流失,而且可减少河床淤积,在海堤、江堤起到护坡作用。第二节 经

30、济地理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江苏省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有10.26万km2的土地;有遍布成网的江河水体;有丰富的矿藏;有954km的海岸线以及多彩绚丽的人文和风景景观。这些都是江苏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一)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和劳动对象,其自然特性及其变迁,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利用方向和人类的生存条件。江苏省土地总面积10.26万 km2,具有平原面积大,山地少,水域广的分布特点。在土地资源构成中,农业用地9032.6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9.51%。非农业用地3621.87万

3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3.86%;水域2524.0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6.63%。根据省土壤普查办公室对全省九千多万亩地块土壤综合评价,省内以中产土壤居多,面积6324.2万亩,占69.02%;高产土壤面积1194.96万亩,占13.23%,低产土壤1603.52万亩,占17.75%。江苏得天独厚,拥有长954km的海岸线,海岸线北起赣榆县绣针河口,南抵长江口北岸启东市的连兴港,海岸带面积约3.5万km2。沿海滩涂土地资源978.1万亩,号称苏东800万亩,其中潮上带面积389.5万亩,潮间带近398.6万亩,辐射沙洲潮间带面积190万亩。由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比较充分,省内耕地后备资源贫乏。

32、据统计资料分析,省内后备资源主要有三大类,即内陆滩地,丘陵岗地,沿海滩涂资源,共990.84万亩。其中内陆滩地约129.34万亩,丘陵岗地247.67万亩,沿海滩涂资源613.83万亩。(二)水资源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江苏省多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约327亿m3,年均入境水量9069亿m3,总淡水资源量9396亿m3(见表12),其中长江流域8785.9亿m3,淮河流域610.1亿m3。此外,在本省沿海地区还分布有31.53亿m3的地下咸水资源。江苏省淡水资源情况一览表 表12 地 区地 表 水(亿m3)地 下 水(亿m3)过 境 水(亿m3)总 计(亿m3)淮河流域12

33、6.0875.02409610.1长江流域80.6845.2286608785.9总 计206.76120.2490699396 (三)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人类走向文明和进步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目前,全省已发现矿产109余种,已探明储量的有68种;发现矿产地1406处,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433处,其中大型规模矿床51处,中型矿床96处,小型矿床286处。主要矿产有煤、石油、铁、铜、铅、锌、银、锶等30余种,高岭土、凹凸棒石粘土、膨润土、陶瓷粘土、石灰岩、大理岩、石膏、铅、锌及伴生银、蓝晶石、蛇纹岩、水晶、蓝宝石、镁铝石榴子石、岩盐、金红石、天膏石、富钾岩石、明矾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此外

34、,省内还分布有较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 矿产在地理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江苏省主要矿产分布见图12)。在东北部的新沂、东海、赣榆、连云港、沭阳等县(市)以变质矿床为主;西北部徐州、铜山、丰县、沛县、邳州等地以沉积矿床为主;西部盱眙、六合、仪征、宿迁等县(市)以火山沉积矿床为主;宁镇、茅山山脉主要为接触交代矿床;江宁、溧水、溧阳以火山热液矿床为主,中部平原则为沉积矿床分布区。江苏地下热水主要分布在江浦汤泉、江宁汤山、镇江韦岗、东海汤庙以及盐城、大丰、泰州、江都、启东、句容和苏锡常地区,天然露头34处,深井50余眼,泉眼或井口水温介于2572.5 ,均属低温地热资源。地下热水单井涌水量介于2002

35、000m3/d之间,水化学类型有SO4Ca、SO4HCO3CaMg、HCO3ClNa、ClNa等,并含锶、锂等多种微量元素。 (四)旅游资源 江苏省平原辽阔,低山丘陵起伏,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名胜古迹灿若群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全省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0多处,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景区景点230处,其中34处自然风景区中的钟山、太湖、蜀岗和瘦西湖等4处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区,镇江“三山”、南郊、茅山及连云港云台山,南通狼山,常熟虞山等6处被列为省级风景区。 江苏旅游资源无论质量、功能、旅游条件和景区规模等,在国内外均有一定的地位和声誉,

36、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旅游业已成为省内第三产业的主力军。二、社会经济概况通过人类各种活动,自然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发生紧密联系,并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 (一)行政区划及人口江苏省共有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扬州、盐城、淮阴、徐州、连云港、泰州、宿迁13个省辖市,省会设于南京,下辖有64个市县,44个市辖区,1466个乡镇。区内人口稠密,根据统计资料分析,自1949年至今,省内人口一直呈增长趋势(见图13),平均上升幅度高达73万人/年。2000年末,全省共有人口7327万人,是全国人口的5.8%左右,平均人口密度高达714人/ km2,居全国之首。省内人口分布不均,13个省

37、辖市市区有12个市区(除连云港市区)以及江阴、张家港、通13州、海门人口密度在1000人/ km2以上,最密达3620人/ km2(扬州市区),人口极为稠密;其次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度在807999人/ km2之间;西部低山丘陵及大丰、射阳等地人口是江苏省最稀疏地区,人口密度在264377人/ km2之间;除此之外的广大地区人口密度在400796人/ km2之间。总的来讲,江苏人口密度具有城市区高于乡镇,苏南高于苏北的分布规律。 (二)国民经济概况江苏是我国开发较早,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自1978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以每年12.4%的速度持续稳步增长(见图14),2000年国内生产

38、总值8538亿元,占全国的9.6%,经济密度居全国首列。然而,省内各地经济发展速度差异较大,总的来讲具有自北向南经济密度越来越高得分布规律。苏锡常地区和南京、镇江、扬州、南通四市市区经济最发达,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万元/人以上,无锡市区高达37959元/人;宁镇、宜溧、海门、武进一带以及徐州、连云港、淮阴、盐城、泰州五市市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12万元/人之间;沿海以及中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5千1万元/人之间;北部地区经济发展最慢,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多低于5000元/人。江苏省农业生产保持稳定。2000年,全年完成第一产业总量指标1031亿元,占全国的20%左右,是1978年69亿元的14.9

39、4倍,年平均增长5.4%。在市场约束程度和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工业生产和建筑业生产发展较快。2000年,全年完成第二产业总量指标4436亿元,占全国的9.4%,是1978年131亿元的33.9倍,年平均增长约14.5%。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00年全年完成3116亿元,占全国的10%左右,是1978年49亿元的63.6倍,年均增长16.2%,在三次产业中的构成比例,由1978年的19.8%上升为2000年的36.3%。目前全省已构成工业以电子、石化、机械、汽车、纺织、建筑、建材为主,农业以种植业、园艺业、畜牧业、水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交通电讯业、金融服务业以及以电子、石化、机械、

40、汽车为支柱的产业格局。三、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汇编,201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九五”实现第三个翻番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半,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纲要中规划建设好沿江和淮海两大经济区城,实施“海上苏东”和“淮北致富”两项跨世纪区域发展工程。沿江经济区域,发挥现有经济技术优势和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加快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的开发、开放的接轨,建设宁沪铁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开发长江沿岸,逐步形成滨江基础产业带,加快吕四港和太仓港的开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对淮海地区形成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淮海

41、经济区域:充分发挥连云港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徐州交通枢纽的优势,加快东陇海铁路复线和徐连一级公路等建设,建设徐连经济带;建立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培育沿海经济带;加快新长铁路建设,提高苏北京杭大运河的通航能力,加快淮海地区中部腹地经济发展进程,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海上苏东”工程:以百万亩滩涂资源的综合开发为突破口,全方位发展海洋产业。建设新的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发展海水养殖,远洋捕捞和水产品加工,建成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食草畜禽基地,大力改善水利、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发展滨海旅游,海上运输海水化学工业和海洋生物产品,集中力量加快港口、电力建设,大力发展临海工业和现代海洋化工,形成新的沿海

42、港口群和重化工基地。“淮北地区”致富工程:加强农业基础,搞好黄淮海开发,建设好粮棉大县和各类农产品基地。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抓好金红石、石膏矿、石英砂、盐矿等矿产的开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积极发展乡镇企业,通过组建种养加产加销一条龙的实体,带动特色产品开发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积极培育具有当地特色的各类商品市场,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实施倾斜政策,引导资源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淮北地区转移,重点布局一批工业骨干项目,培育优势龙头企业。四、人口、资源与环境人口、资源与环境是自然界的一个复杂系统,江苏以全国1%的土地,创造了全国9.6%的国内生产总值,承担了全国5.8%的人口,自然

43、资源开发利用极为充分。人口、经济的高密度以及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给江苏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省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而与此同时,耕地总量和质量却不断下降,形势十分严峻。1955年,全省有耕地8902万亩,到2000年仅有5008万亩,45年间共减少3894万亩,平均每年减少86.5万亩;而人口则由1949年3512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7327万人,51年间共增加381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75万人。几乎平均每年减少一个县的耕地,增加一个县的人口,人地关系日趋紧张。近几十年,因对沿海滩涂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作为自然状态的海涂资源已大

44、大减少。根据调查,潮上带计389.5万亩,已围275万亩,其中已围已开发的220万亩,已围未开发的55万亩。开发多集中于盐城地区,主要用于发展畜牧业。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对有些资源缺乏有效的保护,在资源开发利用中也有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因而导致区内环境污染、地下水资源衰减等问题加重。本省淡水资源总体来讲较为丰富,以全省人口7327万人(2000年),耕地5008万亩进行计算,则江苏省人均占有淡水资源为1.3万m3,亩均占有1.9万m3,不仅名列全国榜首,甚至达到世界上水资源较丰富的国家水平(见图15)。然而,由于人类活动不当,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质量大大降低,已处于水质危机状态,可利用的水量与总

45、水资源量有较大差距。据统计测算,全省地表水开发利用率20%左右;外来过境水在干旱年利用率约20%30%,特枯年可高达80%85%;长江过境水量大,是本省最可靠引水源,一般利用率较高。自六十年代以来,地下水开发利用与日俱增,浅层地下水由于水质较差,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深层地下水由于水质优,便于汲取,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据调查,全省现有深井16082眼,年采水量13.5亿m3,深层地下水超采面积达11184.33 km2。咸水资源基本未开发利用。 江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据统计,已开发的矿产占矿产储量表矿产地的60%,高于全国40%的水平。2000年全省共有各类矿山企业5033家,开采矿产40余

46、种,以煤、石油、水泥用灰岩、铁、铜、铅、锌、银矿为主,矿业开发集中在徐州、南京、镇江、连云港、无锡、苏州、南通等地区(见图16),年采矿总量达2.36亿吨。矿产开采主要有露天和地下开采两种形式,据调查,全省由于露天开采已形成面积大于0.1km2的采石场106处,小于0.1km2的采石场则不计其数。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均需求矿产资源量急剧增加。由于矿产资源具有有限性和非再生性,造成省内燃料矿物和铁,铜等一些重要金属矿缺口较大,严重供不应求。地下热水资源除南京汤山、江浦汤泉、东海、盐城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外,其它地区尚处于开发利用初级阶段。江苏旅游业在全国地位较高,特别是上海浦东区的开发,外商云

47、集,江苏成为开发区的“后花园”,旅游前景颇好。总之,江苏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也较为明显,但是,由于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资源开发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土地过度开发加重水土流失,并导致土壤污染;工业生产中大量污水排放严重污染地表水体;不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引起地下水资源衰减,水质恶化并进一步引发地面沉降、地裂缝地质灾害;矿产资源开发不当则造成地面塌陷,滑坡,崩塌、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等现象;而人口激增、城市化以及水利、交通等人类经济活动的大量增加,明显加重了滑坡、崩塌等灾害。这些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建设环境,严重制约

48、江苏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章 地质环境背景地质环境是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由地壳组成的物质、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共同形成的一个复杂系统。主要由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及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构成。第一节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条件与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本省地处沿海,位于长江、淮河下游,平原广布是江苏地貌特色。根据地貌形态全省可划分为:低山丘陵区、山前堆积平原区及堆积平原区。一、低山丘陵区该区主要分布在北、西、南三片。地形特点是山体零星,标高不大,岛状孤山突起。北部连云港、东海、赣榆一带山地主要由元古太古界变质岩组成,岩石硬度大,山峰较为陡峻。连云港一带山坡自然坡度1935,少

49、数陡崖5085,主峰玉女峰海拨625.3m,为省内第一高峰。东海、赣榆一带山体坡度相对较缓,一般20左右,受新老构造作用的影响,褶皱,断裂发育,地表风化作用强烈,普遍有风化壳存在。徐州市附近山体系鲁南低山丘陵的南延部分,山峰多呈浑园状,丘陵高程100200m,主要由下古生界灰岩组成,由于断裂、褶皱发育,在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作用下,溶洞、溶芽、溶槽较为普遍。西部盱眙、六合、江浦一带山体地面标高150200m。盱眙老子山及江浦一带山地主要由震旦系灰岩构成,见有溶蚀现象。盱眙、六合一带玄武岩广布,山坡坡度较小。该区地表风化作用强烈,局部风化壳厚度可达几十米,“U”、“V”型冲沟发育。南部低山丘陵主要由

50、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宜溧山脉组成。宁镇山脉主要分布于镇江、南京、小丹阳之间,东段即镇江南京一带山势较高,海拨高程300400m,岩性以古生界沉积岩为主,火山岩零星分布,山坡坡度30左右。西段南京小丹阳之间,山势低落,海拨高度一般在300m以下,岩性以中生界侏罗系火山岩及白垩系燕山期火山岩为主,山坡坡度2030,受构造及外动力作用,“U”及“V”型谷发育,切割深度多小于50m。茅山山脉突起于句容、高淳、金坛、溧阳之间,是太湖水系和秦淮河水系的分水岭,东部山体由古、中生代沉积岩组成,海拨100300m;西部山体成群体分布,主要由中生代火山岩组成,海拨一般小于300m。区内“V”型谷发育,下切深度5

51、0100m。宜溧山脉山体东部以古生界沉积岩为主,西部由侏罗系火山岩组成,海拨高度一般在300m以上,主峰黄塔顶621m,为全省第二高峰。受构造和外营力作用影响,陡坡或陡岩峭壁发育。丘陵区由于坡耕种植以及开山炸石等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参与,导致冲沟遍布,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发育,造成原始地貌形态发生较大变化,二、山前堆积平原区该区分布于低山丘陵的坡麓地带和山间谷地中,系低山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区,地形由山前向平原区呈倾斜波状起伏,地面标高在2060m之间,冲沟发育。地表组成物质以更新世亚粘土、含碎石或钙质核粘土为主,浅部松散物堆积厚度在535 m。三、堆积平原区按堆积物来源和地貌形态,该区又可分为黄淮冲积

52、平原、滨海海积平原、里下河古泻湖堆积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及太湖平原。黄淮冲积平原分布在灌溉总渠以北省域,地面高程在西部丰、沛一带45m左右,至东南部24m,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废黄河古道横亘平原南部,高出地面45m,成为平原南北分水岭。滨海海积平原位于串场河以东沿海一带,是近两千年来由海滩外涨和沿海沙洲连结而成,地形低平,地面标高24m。里下河平原,位于灌溉总渠以南,串场河以西,通扬运河以北范围,地形四周高,中间低,地面高程在大运河以西611m,中部低于2m,东、南、北部35m。素有“锅底”之称,为著名的湖荡洼地。长江三角洲平原位于宁、镇、扬低山丘陵以东地区,北界自仪征向东经扬州、泰州、海安及东

53、台县弓京港镇,南界自扬中县西绕常州至江阴、张家港西,再经常熟县至太仓县一线。该区原为三角港式海湾,后被长江携带泥砂冲填成陆,地面标高48m,由西向东倾斜,长江两岸沉积物质较粗,地势较高。太湖平原分布在长江以南太湖及滆湖周围,地势低平。太湖以西为冲积、湖积形成,地势稍高,地面高程在5m以上;太湖以东多是湖荡充填成陆,为湖荡平原,地势较低,受地面沉降影响,无锡洛社、青阳带以及苏州望亭太仓线以南地面高程均低于2m,总面积达3167 km2。第二节 地层一、前第四系江苏地层以海(州)泗(阳)断裂为界,西侧属华北地层大区,东侧属华南地层大区(见图21)。 (一)华北地层大区江苏西北部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晋

54、冀鲁豫地层区,自西向东跨越鲁西、徐淮、鲁东三个地层分区。在省域内鲁西地层分区与徐淮地层分区以丰(县)沛(县)断裂为界,徐淮地层分区与鲁东地层分区则以郯庐断裂东侧为界。 徐淮地层分区徐州地层小区地层发育较完整、出露好。晚太古代地层主要为中深区域变质杂岩。晚元古代发育了一套独特的未变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厚度大于5000m,不整合在变质岩之上。寒武纪至中奥陶世地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厚度1500 m左右,平行不整合超覆在晚元古代地层不同层位之上或不整合在变质岩之上。晚石炭世至二叠纪沉积了海陆交替相含煤岩系及陆相红色碎屑岩,残留厚度8001600 m,平行不整合在中奥陶世不同地层之上。晚侏罗

55、世至白垩纪地层为陆相碎屑岩及中基性夹酸性火山岩,属山间断陷盆地型沉积,厚度零米或大于3900 m,不整合在二叠系及其以下不同地层之上。第三纪地层发育不全,以陆相碎屑岩为主及少量基性岩,属断陷盆地型沉积,厚度01000余米,不整合在前第三纪各时代地层之上。鲁西地层分区丰沛地层小区地层发育状况与徐州地层小区类同,缺失晚元古代地层、早寒武世吼家山组和昌平组。馒头组超覆不整合在晚太古代泰山群之上。早二叠世山西组夏桥段尖灭。全区多被第四系覆盖。鲁东地层分区地层发育不全,晚太古代早元古代地层为中深区域变质杂岩,组成变质基底。缺失寒武纪至侏罗纪地层,白垩纪为断陷盆地沉积,以红色碎屑岩为主,厚0700 m左右

56、。第三纪地层发育不全,局部夹玄武岩。 (二)华南地层大区海(州)泗(阳)断裂一线以东地区属华南地层大区扬子地层区,跨越下扬子和连云港地层分区,两区大致以淮阴响水口一线为界。下扬子地层分区地层发育齐全,保存较好。中元古代地层是一套变质岩系为主的地层,组成浅变质基底,零星出露于淮河南岸。震旦纪至第三纪地层主要出露于长江南岸,组成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宜溧山地,淮河、太湖沿岸等地零星出露形成孤山。震旦纪至早三叠世地层为浅海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相间为主组成主要沉积盖层,厚度万米以上,不整合在中元古代地层不同层位之上,其间多为整合接触,少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中三叠世晚期至中侏罗世沉积了一套陆相的红色碎屑岩夹含

57、煤碎屑岩地层,厚度05000 m或大于5000 m,整合或不整合在中三叠世早期地层及以下不同层位之上。晚侏罗世至白垩纪为山间断陷型盆地,沉积了碎屑岩火山岩红色碎屑岩,厚度零到万米以上,不整合在中侏罗世及更老地层之上。第三纪为断坳型盆地,沉积了红色夹黑色碎屑岩及灰色砂砾层夹多层玄武岩,尤以苏北盆地最发育,厚度零倒数千米,不整合在其下不同老地层之上。连云港地层分区地层发育不全,中元古代地层为含变质磷矿、变质火山岩为特征的区域浅变质岩,厚度数千米。晚元古代至早白垩世为长期隆起,缺失沉积。晚白垩世在一些孤零断陷盆地中有红色碎屑岩沉积,厚度千米左右。二、第四系第四纪地层广泛分布在低山丘陵的山前地带及平原

58、区。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下、中更新统零星出露在西部低山丘岭地带,上更新统主要出露在山麓地带和部分平原地区,全新统在广大平原地区广布。沉积物成因类型复杂,主要有河流相、河湖相、湖沼相、海陆过渡相及海相等。省域西部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向东接近沿海地区以海相沉积为主,太湖地区则湖沼相沉积发育。受古地理和古气候的影响,第四纪地层厚度呈西薄东厚的变化趋势。平原区第四系发育齐全,厚度较大,一般为100200m。在东部海安、如皋等地可达300m以上,由此向西、西北及西南厚度减薄。在丘陵地区第四系厚仅数十米或数米不等,地层发育不全,岩性以亚粘土、亚砂土和含砾亚粘土为主。三、岩浆

59、岩 江苏境内岩浆活动发育,岩浆喷发与侵入活动同时交替出现。喷出岩主要为上侏罗系和下白垩系火山碎屑岩、安山岩、凝灰岩以及新生代的玄武岩等,分布在江南山区和江北六合县北部及盱眙县南部。侵入岩中生代以酸性、中酸性岩为主,主要有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及花岗岩;新生代侵入岩少见,仅见有辉绿岩、辉长岩。侵入岩零星分布在东海、徐州、铜山、宁镇、宜兴、苏州等地,分布面积较小。第三节 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一、构造体系本省地处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第二巨型隆起带与淮阳山字型东翼反射弧所在地,构造形迹复杂。可划分为7个构造体系。(见图22) (一)东西向构造零散分布于北纬3050至3510之间,属秦岭纬向构造带

60、延伸部分。其主要特点是以断裂与断裂之间隆起、拗陷为主,褶皱次之。断裂规模大,延伸长。力学性质以压性为主,并伴有扭动。自北而南可分为四带:丰沛赣榆东西向构造带;洪泽建湖东西向构造带;南京南通东西向构造带和高淳宜兴东西向构造带。 (二)华夏系及华夏式构造 华夏系为北东向多字型构造体系,开始于淮河纪,结束于三叠纪。构造形迹主要由一系列北东向褶皱、压性或压扭性断裂以及相对隆起与拗陷组成,由于受后期其它构造体系的迭加、复合、改造显得残缺不全。其中规模较大的断裂带有两条,即淮阴响水口断裂带和湖州苏州断裂带。 华夏式构造主要是侏罗纪以后成生的北东向构造。形迹为北东向凹陷和凸起以及其间的断裂,并伴有微弱褶皱,是继承了华夏系主压性结构面发育起来。 (三)新华夏系构造 新华夏系构造形迹遍及全省,由断裂、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