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现代农业科技问题研究摘要

上传人:da****ge 文档编号:58813451 上传时间:2022-03-01 格式:DOC 页数:80 大小:18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重庆市现代农业科技问题研究摘要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重庆市现代农业科技问题研究摘要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重庆市现代农业科技问题研究摘要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现代农业科技问题研究摘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现代农业科技问题研究摘要(8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重庆市现代农业科技问题研究(摘要)牵头部门:重庆市农办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和现代工业的装备。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建设带来新的契机。而重庆作为农业大市,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改造重庆传统农业、利用特色优势建设重庆现代农业,是规划未来15年重庆现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调查研究和咨询论证基础上,分析了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和重庆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形势,构想了重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问题的思路框架。一、重庆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和目前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一)科技的需求面向农村全面小康重庆贫困问题的解决、产业结构的调整、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城乡居

2、民收入差距的缩小,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面向科学发展观科技发展为了人、科技发展服务人、科技发展依靠人,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面向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库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污染和地质灾害、气候灾害和自然灾害严重,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持;面向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重庆农业的发展需要依托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把产前、产中和产后联系起来,形成一体化的产业。(二)存在的问题研究阶段的问题产学研结合不紧;推广阶段的问题产业发展的滞后;应用阶段的问题分户经营的制约;创新过程的问题创新保障条件的不足;信息服务的滞后资源不能实现共享。二、未来15年重庆现

3、代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框架(一)未来15年重庆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及目标1、战略思路:坚持以农业为重庆国民经济的基础,按照市场需求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以技术创新为动力,通过农业高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带动重庆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重庆农业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按照区域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逐步构筑起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先进、效益突出、综合经济实力逐渐增强的农业产业体系和特色农业经济产业带。核心目标坚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基本动力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改造传统农业产业

4、,推动新兴农业产业;发展序列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以特色种养业启动库区、山区经济的发展,以特色加工业和观光休闲旅游农业推动都市农业的发展;发展保障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先进的技术体系、新型的生产经营组织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和组织载体。2、总体目标:运用农业新技术,推动重庆现代农业发展。(1)运用高新技术促使重庆农业实现“五个提高”:提高农业总产值、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地生产率、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民收入。具体指标如下:指 标基 数(2003年)2010年2015年2020年期望值年均递增期望值年均递增期望值年均递增农业总产值(亿元)488.5655784.52947%

5、1001.28045%1218.21074%农业劳动生产率(元)4178.746710.147%8563.905%10419.294%农地生产率(元)238638317%48895%56683%农产品商品率(%)56.6065.0080.0090.0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214.503796.128%5080.066%6180.674%(2)运用高新技术促使重庆农业实现“九化”:农业结构合理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经营规模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农业技术现代化、农业生态良性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二)未来15年重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思路及目标1、战略思路:面向世界农业发展

6、新趋势和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按照市场需求、社会需求 、国家农业安全需求,围绕我市特色农业产业领域及其战略产品,以动植物良种创新、安全与标准化种养、农特产品深精加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及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升重庆农业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方向是把高新技术融入产前领域、把高新技术渗透产中环节、把高新技术扩散产后领域,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2、总体目标:形成较为发达的农业科技产业体系,带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形成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按照农业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加强理论创新

7、和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整体上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3、基本任务:“抓住一条主线、实现一个转变、推进三大行动”。抓住一条主线通过结构调整带动支柱产业发展,彻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一个转变即实现由成果型、学术型科技向产业支撑型科技转变。推进三大行动食品安全科技行动、农产品加工科技行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科技行动。(三)未来15年重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和战略选择1、战略重点:根据重庆现代农业科技的根本任务,战略重点有:动植物良种创新战略、农产品深精加工战略、安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战略、实现农业生态功能的生态安全战略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战略。2、战略选择:围绕战略重点,进行三方面战略选

8、择:以“动植物良种创新工程”为载体的技术源头战略;以星火计划为契机的发展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战略;以农业生物技术为核心、信息技术为动力的高技术群战略。3、战略产品:参照品牌效应、市场前景、技术支撑、产业带动、资源优势等因素,重庆农业的战略产品可以首选优质柑橘、优质粮油、草食牲畜、优质中药材、天然香料、优质榨菜、优质水产。三、未来15年重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及科技取向战略重点一及科技取向动植物良种创新工程关键技术:包括优质、高产、抗逆杂交水稻新品种创新;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创新;柑橘新品种新材料创新;优质高效杂交油菜新品种创新;畜禽重要遗传资源发掘利用及繁育技术研究等。战略重点二及科技取向

9、农产品深精加工关键技术:包括优质特色调味料加工的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竹笋产业化开发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柑橘深加工的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肉类食品保鲜与深加工的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名贵中药材提取物关键技术研究等。战略重点三及科技取向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包括农产品生产环境评价及调控技术;主要农用物质质量安全评价与新型产品研制;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及快速检测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信息技术研究等。战略重点四及科技取向农业生态安全关键技术:包括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调控系统;三峡库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套技术与示范;三峡库区农林

10、生态人居环境安全技术与示范等。战略重点五及科技取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包括农业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品种技术;农业资源环境技术;“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发展庭院生态经济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与示范等。战略重点六及科技取向战略产品科技专项:柑橘新品种新材料创新、柑橘深加工的关键技术、基因克隆与基因工程育种、畜禽重要遗传资源发掘利用及繁育技术、肉类食品保鲜与深加工的关键技术、名贵中药材提取物关键技术、榨菜深加工的关键技术、香精香标准化料生产关键技术。四、促进重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保障措施(一)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二)积极搭建农业科技平台,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三)改革农业

11、科技体制,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四)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和建设农村科技网络信息服务体系;(五)完善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前 言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是组织化程度高、结构优化、生产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的科技型农业。它实质上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和现代工业及其装备水平为基础的农业。也就是说,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强大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和后盾。因此,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

12、的转变,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战略选择。重庆经济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十分突出的经济形态,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大工业与大农业并存,2000万农村居民的吃穿问题目前已基本解决,但要迈入小康的行列,必须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撑。我们进行生产方式的变革,完善产业化经营,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大量的技术必须进入农业领域。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重庆市农业科技取得了巨大进步,基本解决了农产品数量增长方面的技术问题,为告别农产品短缺时代和基本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重庆市农业科技总体水平比较低,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弱,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难以满足现代农

13、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新阶段对农业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认真规划重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蓝图,进一步增强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快取得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大突破,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把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心真正落实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加快建设重庆现代农业的进程。一、21世纪农业科技发展形势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展望未来,要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新世纪全面发展,在203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花大力气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切实把科技进步放在农村经济发展的

14、关键地位,大力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在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农民素质提高和科技体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农业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用科技的强大动力把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推向21世纪。(一)21世纪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及特点1、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主要是几个方面的转变:由追求数量型向追求质量型、效益型消费转变;由传统质量标准消费需求向新的质量标准(传统消费效用标准和消费者与环境安全标准)消费需求转变。2、农产品贸易趋势分析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加剧和中国的入世,农产品贸易将占据主要地位,表现为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贸易自由化趋势不可逆转。3、农业生产演变和发展出现的新的趋势农业生产发展出

15、现了一系列性的特征,快速向高科技化、专业化、规模化、绿色无公害化、产业一体化方向发展。农业发展的形态也由原始自然农业(刀耕火种)向有机农业(农家肥、秸杆等)发展,再到无机农业(化肥、农药)向现在的生态农业(有机、环保、可持续发展)转变。逐步实现部门的专业化,种植业比重下降、牧业结构上升,种植业、畜牧业等结构向生产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区域布局向大型块状化生产方向发展,诛求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二)21世纪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1、全面加速20世纪50年代初DNA分子结构双螺旋模型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传统生物技术的被动状态,使人类按照自己的愿望在基因水平上对生命体进行操作成为可能,迅速发展的基因

16、工程使整个生物技术跨入到一个新阶段。1965年首次以实验证明了细胞的全能性,1971年烟草生原质体首次培养成株,1972年第一批重组的DNA分子诞生,1983年首次获得转基因烟草等,到1989年,美国就已批准56种转基因植物进入田间试验,目前全国批准田间试验的转基因植物就达到几千例。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由1997年0.8万亩猛增到2000年的近500万亩。在动物方面,自1982年获得第一个转基因“超级鼠”后,已相继培育出转基因猪、牛、羊、兔和鱼等,一些发达国家还建成了转基因动物农场,生产出基因工程药物和诊断剂,实行了产业化生产和产品商品化。利用兴起的计算机虚拟技术,以三维界面形式模拟设计不

17、同物体的形态和演变过程,构造出人们需要的各式各样的想象物。这种技术应用于农业,在作物遗传育种方面,可以选择各种种质资源进行大跨度定向组合育种,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2、多方突破现代高新技术不仅从理论、方法上而且还从技术手段上,加速更新了传统的农业科学及基础学科,产生出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如农业生物工程学、核农学、太空农学等,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例如现代生物技术使人类创建新的品种或物种成为现实。目前应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已经获得了用传统的杂交技术无法获得的新的杂种植物,如“西红柿马铃薯”、“拟南芥油菜”等;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培养出能生产人胰岛素和抗体的转基因植物,这类物种在自然界原是不存在

18、的。再次是计算机已渗透到农业种质资源、动植物育种、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田灌溉、农业机械、农业气象、贮藏加工、农业经济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即农业的3S技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核心技术的应用,导致了“精准农业”的产生,并取得重大进展,将引发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3、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将由动植物向微生物、农田向草地森林、陆地向海洋、初级农产品生产向食品、生物化工、医药、能源等多种产品生产方向拓展。以研究和掌握有生命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长发育规律为主体的农业科学,通过与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技术的交融,在种植、养殖、

19、特殊化学品种和食品添加剂、能源生产、生物电子及环境应用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形成了一批新的高技术产业群。如通过工厂化微生物工程的发展,将形成绿色植物的、不污染环境的新型农业及其产业;研究开发可更新纤维素、工农业废气、废液、废渣;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建立单细胞蛋白工业及海藻生物技术产业;用多年生和一年生植物及藻类,生产酒精和石油代用品;用玉米糖蜜、甘蔗、作物秸杆发酵生产乙醇;用玉米、大豆等农产品生产塑料、新型材料、燃料添加剂、油墨、涂料等多种工业产品。用生物技术培育新菌种,加快有机酸发酵的利用,大规模生产不同用途的氨基酸。许多国家还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了海洋开发的

20、步伐,建造“海洋农场”、“海洋林场”,实现蓝色革命。此外,将航天科学与农业科技相结合,还可发展太空农业。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产业在农业领域得到了迅速成长。4、不断拓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兴产业的拓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产业结构向更合理、更高层次上的转变。例如,用于增加牛产奶量的牛生物激素(BST)产品,在美国于1994年2月被批准投入市场,已有17万农场主(占全美国奶农的15%)在320万头奶牛(占全美奶牛畜的34%)上使用了这一产品,该产品1995年销售量比1994年增加了15%,据日本生物技术工业协会预计,2000年日本生物技术产品及与之有关的产品年销售额

21、将超过15万亿日元。现代信息技术使美国农村再现繁荣,信息高速公路正在使该国的商业、乡村教育、医学等各个领域发生极大变化,已全面渗透列人们的生活地域,80年代的农场合并、地价下降以及服务业衰退使许多人离开农村,到90年代,美国迁移到农村地区的人口急剧增加,开始寻找新的就业机会。目前日本已有很多地区的农业协同组合引进了“综合农业信息系统”,为农户提供气象、土壤以及栽培、防灾等信息服务,并为农户编制作业时间表,逐步进入信息新时代。(三)21世纪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1、本面式向立体式发展,农场式向公园观光式发展,自然式向设施式农业发展。2、常规型向生态型发展,单向型向综合型(有机无机肥、病害综合防治)发

22、展。3、机械化向自动智能化发展,化学化向生物化(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发展。4、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联系更为紧密,农业管理科学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学科之间不断融合。(四)21世纪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构趋同严重、产业链缺位、产品品质低位和资源利用布局不尽合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就应考虑这些问题的解决。1、充分利用生物遗传潜力,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强化物种资源搜索、保存、评价和利用;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创造作物生产最佳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3、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重点研究灌溉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旱地农业;4、食物安全,人类营养和健康;

23、改善膳食结构以利于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5、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提高防灾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能力;6、改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保鲜、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障;7、积极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开辟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新途径和新技术;8、发展现代农业宏观经济和科学管理,通过农业生产关系调整、改善和促进农业生产力进步。(五)21世纪农业科技发展主要新领域1、新物种塑造主要运用生物技术、核技术、光电技术和农业常规育种技术结合,综合不同的优良性状,按人类需要有选择地定向塑造新的物种和类型

24、,丰富生物多样性,提高生物抗逆性,并充分利用固氮微生物和藻类,丰富和充实作物营养综合体系内涵。2、新快速繁育技术应用即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无性繁殖途径,发展人工种子制造产业;利用胚胎移植和分割技术,发展动物胚胎生产、贮存、运输与利用的新兴产业;利用动物的生长激素基因转移技术,加快畜禽性别鉴定技术,进行定向繁育和饲养等。3、新农业工厂构建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材料科学等的发展和综合运用,21世纪农业工厂化生产将有长足发展,将实现人工创造环境、全过程自动化养殖,建立起技术高度密集的工厂化、自动化生产体系。4、新人造食品和饲料生产开发单细胞蛋白资源,生产高蛋白饲料与食品,利用微生物

25、发酵处理秸秆生产饲料,开发植物叶片资源,生产可用作饲料和食品添加剂的营养价值高、可消化率高的叶蛋白,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新菌种,加快氨基酸发酵的利用,大规模生产不同用途的氨基酸等,将成为21世纪的农业新产业。5、新能源开发面对能源短缺与危机,21世纪利用生物量发展新能源产业将成为可能。种植开发“绿色能源”,除薪炭林外,重点利用多年生和一年生植物及藻类,生产酒精和石油代用品。6、新的空间领域拓展像对待地力一样提高“海力”,促进水产养殖、增殖向集约化、农牧化方向发展,营造“海洋农场”、“海洋牧场”、“海洋林场”,实现蓝色革命。而航天科学与农业科技相结合,将促进太空农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把水稻、番茄的

26、种子送入太空,出现了显著变异,如稻穗变长、籽粒变大、抗逆性增强等,这有助于加强品种选育进程,丰富资源。这些在21世纪将形成新的产业和新的增长点。(六)21世纪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态势分析1、世界农业新技术革命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启示(1)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的两个支柱产业。信息科学技术是研究信息的产生、采集、存储、变换、传递、处理过程及广泛利用的新兴科技领域。人类将在21世纪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将成为知识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和竞争要素,信息产业则无疑将会成为下世纪全球经济中最具活力、最宏大的产业。生物技术的突破是从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开始的。目前,生物界正将研究重点由单个基因

27、的测序转到有计划、大规模地对人类、水稻等重要生物体的全基因图谱进行测序和诠释。21世纪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会导致农业和医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并在众多相关领域引发新一轮的革命。(2)科学技术将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力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不断掀起了新技术革命浪潮,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发达国家现代科技已经成为最活跃、最关键的生产力。许多科学技术还将取得超乎人们想象的重大突破,计算机技术的高度智能化,生物科学中的基因工程,新材料科技中的纳米技术的任何一项重大突破和产业化的实施,都会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大飞跃。所以,科学技术不但成为

28、推动当今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且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重大飞跃,终将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3)21世纪的农业科学的交融、更新、拓展与创新。以研究和掌握植物、动物和微主物生长发育规律为主体的农业科学,通过与现代生物学尤其是生物技术的交融,在人工塑造新物种、构建栽培与养殖环境、开辟食品和资源利用新领域等方面,将取得重大突破,并形成一批新的生物技术产业群,从而带来一场新的农业产业革命。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最活跃、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农业科学通过与生物科学的交融、更新和拓展,从理论、方法、技术手段上加速更新我国传统的农业科学及基础学科(如遗传学、育种学、土壤肥料学、作物

29、栽培学、畜禽饲养等);发展已经形成的交叉学科(如农业生物学、农业物理学、农业气象学、农业工程学等);促进农业新的分支边缘学科体系的构建(如农业生物工程学、农业能源学、农业环境学、农业信息学、核农学、太空农学等),从而在学科分化和综合的基础上,从整体水平、学科结构、应用领域方面把我国农业科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4)以科技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弄地制度的创新,促使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追求农业经营的适度规模的同时注重农业经营效率的稳步提高;依靠科技进步,调查市场需求,实现合理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和布局,保证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0、。我国未来农业科学的发展,必将以生物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动力,将科技作为重要的生产力,推动我国农业科学理论的发展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2、21世纪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我国农业的发展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变为现在的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临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在农业科技进步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就难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竞争力,就难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按照十六大精神,适应形势,转变思路,围绕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中心任务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目标,因势利导调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1)为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

31、物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中国的农业问题、粮食问题,只能靠中国人自己来解决”。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已经实现供需基本平衡。但未来的几十年,我国人口将增加近4亿、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农村人口将继续向城镇转移等因素,都会使食物消费量大幅度增加。届时,人均耕地将减少近30%,人均水资源减少25%左右,单产要增加40%左右,才能满足今后的基本需求。因此,未来粮食总量的增加,主要依靠单产的提高。增加单产、提高土地生产率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单产水平提高、总量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才能确保食物安全,才能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才能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才能给调整农业结构留有余地,才能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能力

32、。(2)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技术支撑。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核心,也是农业科技工作的核心任务。增收主要靠两条:一是要适应市场需求,生产市场需要的农产品。开发新产品,创办新产业,特别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二是要大力培育高产优质的动植物新品种,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要加快产业化进程,发展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配方施肥、配方饲料等技术,大幅度提高水、肥等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3)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加速农村小城镇建设,缩小城乡差别提供技术支撑。大力加速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重视农业合作经济的发

33、展,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加速农业产业化;面向市场,培育适合工业加工需要的专用农产品,发展为工业提供原料的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型农药、化肥等方面,培育一批有我国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乡镇企业结构转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二次创业”;要加速农村小城镇建设,为乡镇企业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促进农业人口的转移,缩小城乡差别。(4)为综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缓解并最终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双重压力,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要做好资源开发工作,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利用国

34、土资源;二要做好生态改善、环境保护工作。从根本上缓解并解决我国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水土流失问题、土地荒漠化、石漠化问题,控制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彻底扭转“局部在治理,整体在恶化”的不利局面;三要做好防灾减灾方面的科技工作,确保农业的稳定发展。(5)为大幅度地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技术支撑。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较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首先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和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造就一大批学科带头人、科技型企业家、高级科技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和农民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大

35、幅度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6)为推进农业集约经营的增长方式提供技术支撑。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小,小农生产方式特征明显,农业生产主要靠大规模投入土地、劳动力等自然资源,提供的基本上是初级产品,竞争力不强,投入产出率低尤其是劳动生产率低。实践证明,结构调整越是向纵深发展,对技术、资源投入的需求就越强烈。在结构调整过程中不仅要面向资源综合开发,还要面向市场,引进现代装备,增加现代物质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努力提高农业经营的集约化程度,才能增产、增效和增收。3、21世纪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按照先进性、关键性、基础性、普遍性、实用性原则,筛选出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优先支持农业和

36、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与技术体系,处于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或技术体系,以及农业基础性研究工作,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水平。(1)以培育优质、高产、专用品种为重点,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优质、高产、专用农作物,加速退耕还林、还草,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加速猪牛羊肉、奶牛、细毛羊的品种改良及产业化技术,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加大天然林保护技术及生态工程建设技术研究开发力度,调整林业结构;加强远洋渔业的技术进步,促进水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科技攻关计划、跨越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丰收计划、种子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商品粮基地建设、菜篮子工程等多种途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7、2)以农产品加工技术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把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作为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增长点,通过星火计划、中小企业科技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等方面的工作,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通过综合利用,多层次转化增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培育区域性支柱产业,建设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带动农业产业升级。(3)以开发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通过国家高科技研究与发展计划、转基因植物专项基金、科技攻关计划、国家新产品试制计划等多种途径,加速农业科技产业化,开发新产品,培育新兴农业企业。在园艺、饲料、养殖等高效的农业领域,以及在

38、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培育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农业高科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4)以节水灌溉技术为重点,大力发展节水旱作农业、生态农业。推进节水农业技术的革命,促进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天然林保护工程、植树种草、扩大植被技术为重点,加速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水资源、草山草坡、作物秸杆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防治、水污染综合治理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5)推动区域研究与开发活动,加速西、中、东部经济协调发展。把重点放在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部和东北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建

39、立不同类型的、综合性农业现代化试验示范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以及中低产田综合治理的研究开发与试验区,带动这些地区农业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6)加快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和星火密集区建设,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大力推进乡镇企业的体制改革、技术改造升级和集中布局,保护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转变乡镇企业经济增长方式,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把亿万农民带入大市场,增加社会就业和农民收入;利用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机遇,搞好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鼓励、引导东部的乡镇企业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申,使更多的农民能够在小城镇就业,加速农村城

40、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7)大力发展创汇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农产品贸易的一体化,重点发展我国有比较优势、有特色的农产品,提高出口创汇能力。组织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质量监测体系,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名特优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等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8)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确保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国家基础性重大项目计划、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种途径,切实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确保农业科技工作的稳定性、长期性;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研究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基地;造就一支宏

41、大、高效的农业科技队伍。二、重庆农业、农业科技发展现状、问题及形势分析(一)重庆农业现状分析1、重庆农业发展现状总体把握重庆直辖以来,农业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势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冷静分析现状,重庆农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1)综合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但总体水平低且不稳。据测算,2003年全市农村经济总量(即县以下GDP)达到488.5655亿元,比直辖第一年的1997年增长11.2%,年均增长率为1.87%。集中表现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但从粮食产量还是从农业总产值来看,水平都是偏低的且处于不稳定的发展状态;(2)农业结构调整出现良好势头,但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并未彻底改变。重

42、庆直辖以来,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大目标,按照“改造提高第一产业,壮大优化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思路,通过“双百工程”的带动,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力度,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出现好的势头。粮经作物比例得以调整、种植业结构趋于合理,养殖业发展迅速、农林牧渔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非农产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农村二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得以调整、农产品品质有所提高。但结构性矛盾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特别是粮猪型结构未得到根本改观,占了农业总产值很大比重。(3)农业产业化经营渐成气候,但总体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依托“双百工程”,通过规划主导产业,培育了

43、一大批龙头企业,组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基地,诱发了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但目前重庆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水平不高,很多龙头企业还不具备农业资源开发、农业技术开发、市场潜力开发的能力,缺乏产业带动力。(4)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但离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距离。重庆在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花费了很大力气,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活动,加强了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基础设施。但目前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包括农田水利、田间机械等条件离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距较远。(5)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但仍不适应农村消费需求和市场

44、变化。重庆市非常重视农村市场的开拓,提出了开拓市场的目标和措施,通过合川、长寿、丰都、奉节、石柱、秀山、南川七县的试点,取得突出成绩。规范和发展了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社,组建商品配送中心,大店名店向区县延伸,总代理、总经销、连锁经营、专卖经营、配送服务等新型营销方式得以发展,形成了比较宽泛的农村商品市场网络。但仍然存在市场总体显得疲软、农村消费明显不足、农村市场硬件建设滞后等问题。(6)农产品对外贸易有一定规模,但对世界农产品市场影响不大。重庆作为中国内陆的重要口岸,农产品对外贸易历史久远。重庆解放后直到1983年,只搞出口收购,谈不上对外贸易。1983年政府将重庆辟为直接对外开展进出口的内陆口岸

45、,重庆的对外贸易才得意进一步发展。但在贸易结构中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值在重庆出口贸易总值中的比重则有下降趋势。特别是入世以后,这种趋势将加剧并受到世界农产品贸易更加严峻的挑战。2、重庆农业优势比较分析重庆作为一个农业大市,有自己的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从资源优势来看,重庆农业资源富集,农村经济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土地资源丰富,幅员面积8.2万平方公里,折合为l2360万亩;水资源储量大,全部水能资源开发电量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动物资源有800多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0多种,比较名贵的水产有10多种。植物资源有4000多种,其中有维管植物2000多种,自然植被有阔叶

46、林、针叶林、竹林、灌丛、稀树草丛等五种主要植被类型;重庆市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体性、多样性气候明显,是多种动植物生长的适宜区或最适区;重庆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市域范围内巴山绵延,渝水纵横,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淀积深厚,构成了集山、水、林、泉、瀑、峡、洞等为一体的奇异壮观的自然景色,独具熔巴渝文化、抗战文化、三峡文化、都市文化和民族文化于一炉的浓郁色彩。全市山地5.2万平方公里,山区农林特产种类众多,目前尚处于初开发、待开发阶段;特别是三峡工程建成后库区水域面积将达到l068平方公里,极具开发潜力。从中比较分析,重庆农业在牲畜养殖技术、农产品深精加工技术、动植物遗传育种技术等领

47、域具有比较优势;而作为品种而言,体现在奶牛、生猪、水果、花卉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经济农业科技攻关,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和布局,可以形成有极大带动里的产业群和产业带。形成以高档精细蔬菜、家禽和珍稀动物养殖、花卉、奶牛为主的城市郊区现代农业区;以生产果品、榨菜、柑桔、名优水产品为主的三峡库区农业区;以生产粮油、瘦肉型猪、家禽、名柚、伏淡季水果、蚕桑为主的丘陵平坝农业区;以生产牛、羊、兔等草食牲畜、林竹果茶中药材、烟叶为主的中低山区农业区。并最终形成“果品产业带、榨菜产业带、花卉产业带、淡水水产养殖带、农村黄金旅游带、草食牲畜产业带”。3、重庆农业发展的制约条件分析重庆农业发展受多种因素制约。表

48、现比较突出的有这样几个方面:(1)山区基础条件的制约。重庆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地区,山地面积占幅员面积的75%。重庆40个区市县中,山地面积占幅员面积60%以上的区县就有19个,总人口和农业人口分别占全市相应指标的48%和53%(2002年的数据)。这些山区区(市县)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自然条件差,发展落后,这将成为农业发展的制约。19个区县还有较大面积的农村贫困地区和脱贫难度较大的8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农民收入低;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较差;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特别是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社会结构等关键性结构转型滞后;科技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山区农村的经济建设尚未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

49、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部分区域缺乏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性贫困和经济性贫困并存。只有重点突破这些难点,破解“瓶颈”制约,山区农业才有希望,重庆农业也才有希望。(2)库区生态条件的制约。三峡重庆库区辖22个区(市县),幅员面积占了库区的80.67%,人口占库区总人口的91.39%。农业基础薄弱,特别是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肥力衰退,抗灾能力,已经成为三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隐患。如果移民工程不能很好的规划和实施,也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制约。如果不花大力气改善库区农业基本条件,治理生态环境,库区农业就无法再上新台阶,重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3)农民种地

50、积极性的下降。农民不愿种地的原因除了比较利益差距的存在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民没有相应的农业实用技术作支撑以从事农业耕作。重庆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随着近几年企业经营体制的改革,排挤出大量的下岗工人急待就业。再加上重庆农业人口的数量庞大,如果让剩余劳动力都进入城市、城镇务工经商,没有那么多就业机会能容纳庞大的等待就业的劳动大军。相反,如果有好的增收项目、有好的实用技术,农业生产也是大有可为的,农民也不愿离开土地从事非农产业的。(4)非农产业膨胀对土地的侵占。近几年,重庆市的工业化进程、城镇化水平提高是非常快的,但这也是以牺牲了大量土地特别是耕地为代价的,当然这也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耕地在

51、减少,人口在增加,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还是在于先进实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提高土地产出率,满足人们对物质产品的需要。这对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5)一家一户分户经营的制约。重庆农业人口多,农户家庭多,这分散的一家一户的经营体制不利于农业集约规模的形成,限制了农业生产资料的综合使用,限制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试验示范和运用。农业不能规模化,必然制约农业经营的集约化,也就不能实现科技的集约化,将严重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6)自身条件的制约。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重庆土地资源本来就少,人均耕地在全国省市比较中位置靠后;二

52、是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库区生态条件的恶化,引起水土流失;山区发洪,山体滑坡经常发生。再加上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抗灾能力也非常弱;三方面是农业从业人口素质低下,文盲半文盲还占有相当比例,比利于科学技术的掌握和科技成果的推广。(二)重庆农业科技发展成效“十五”期间,重庆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温饱,已逐步迈向小康。2003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087万吨,实现农业增加值(90年不变价)343余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15元,比“九五”期末增加323元。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近几年来发生这样重大的变化与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农业科学技

53、术是推动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1、初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农业科技体系,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经过“九五”和近几年的努力,初步建成了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为主体、为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目前,全市现有涉农高等院校4所,涉农中等学校和涉农广播电视学校6所,有博士学位授予点的大学有7所;有涉农博士学科13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5个;市属农业科研院所9个。2003年,有各类科技人员70余万人,直接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1566人,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17572人。其中:国家两院院士9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三层次的人选1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

54、青年专家6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4人。“十五”以来,我们先后建立了国家级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4个,国家级、部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3个和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研究学科。如在蚕桑领域方面,向仲怀院士做出了突出贡献,能够引领重庆蚕桑丝绸产业的发展;西南农业大学的生物技术,市农科所的蔬菜、玉米育种,养猪研究院的种猪培养等,都能为重庆的养殖业、种植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二是初步建立起以区、县为中心,乡镇为基础的“市县乡”三级农技服务体系。根据2003年的统计数据,全市现有农技、林业、水利、农机等技术推广机构3400多个,从业人员25000多人。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55、,一大批科技型龙头企业、农民科技服务组织和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应运而生,为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与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形成了由各级政府科教领导小组、政府科技主管部门、涉农部门科教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组成的农业科教管理体系,制定并实施了农业科技攻关、星火计划、丰收计划、农业先导型等一系列农业科技计划,为农业科技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以良种培育应用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技术广泛普及,推动了农产品供应短缺问题的解决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通过组织科技攻关,重庆市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畜禽、水果、蔬菜、水产等领域引进、筛选、培育了一大批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先后有200多项成果获奖。尤其是

56、杂交菜用糯玉米、甘蓝型黄籽油菜、水稻特殊遗传材料CYARO2的研究与育种,两系法杂交小麦以及榨菜雄性不育系、胭脂鱼人工繁育等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重庆市养猪科学院成功选育了我国第一个低外血瘦肉型专门化母系,在肉质、繁殖性能和饲料报酬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同时还以农技推广体系为依托,以科技示范为手段,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为载体,大力推广了“两杂”良种、再生稻、地膜覆盖、病虫草鼠害统防统治、生猪五改四推、柑橘高接换种、网厢高密度养殖等1000多项重大技术。水稻、玉米良种分别更新了三次和四次,主要果树品种的良种率达到40%,蔬菜良种率提高到85%,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超过80%。这些成果和技

57、术的推广,为重庆市解决农产品的短缺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3、生态建设科技工作成效显著,为再造巴渝大地秀美山川提供了技术保障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综合治理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为契机,狠抓生态建设科技工作。一是成功地引进并推广了桉树、杨树和杉木无性系等一大批新树种,大面积应用了容器育苗、ABT生根粉等育苗新技术,使工程造林中苗木良种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45%;二是开展了乔、灌、草结合造林,低效林分改造、难利用地造林和自然保护区与天然林保护、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等试验研究。其中重庆市南山马尾松虫灾迹地生态重建成功受到了西德、日本等国家同行的关注和好评;三是成功地开展了森林病虫害防治

58、技术研究与示范。生态建设科技的进步,使重庆市森林覆盖率由80年代初的10.3%提高到2003年的23.1%。“十五”期间,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防治工程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基本单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坡改梯、经济果林为重点,实行小流域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全社会累计治理水土流失1.52万平方公里。通过国家、市、区县市三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全市共改造中低产田土226万亩。重庆的生态农业起步早,成效显著。大足县作为中国内陆生态农业建设研究基地列入了世界银行B73项目,在参加印度新德里举办的亚洲适用技术展览及研讨会上获得一等奖。4、农业高技术研发初见成效,为农业实现新的跨越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邓小平同志多

59、次讲到“农业最终要靠生物技术解决问题”。近年来,重庆市按照优势领域搞突破、关键技术搞创新、产业化上求发展的原则,在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三个重点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柑橘抗溃疡病、油菜遗传转化载体的构建及家蚕彩色基因等研究已取得较大突破。由原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开发的鸡蛋黄抗体产业开发平台居国内领先水平。其产品在国内率先取得了国家二类新生物制品证书,为重庆市发展生物抗体高技术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柑桔、马铃薯等脱毒快繁技术已经在全市得到了广泛应用。西南地区第一例采用动物胚胎移植激素后获得的良种肉牛牛犊已经在重庆市顺利降生。以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信息港工程等为契机,初步建立起上下贯通、与国

60、内外相联、快捷实用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开发的农业信息共享发布平台居国内先进水平。以皇田农业公司等代表的一批农业科技企业,在设施农业技术与设施的引进、消化和吸收方面,特别是提高设施农业经济效益水平上进行成功的探索,为重庆市未来农业发展描绘了美好的画卷。5、农业科技为三峡移民和山区脱贫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三峡移民,农民脱贫致富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重庆四件大事中的两件。因此,必须成为重庆市农业科技的重要任务。“十五”期间,经过科技攻关研制的新垦土壤快速熟化与高效利用技术,成功地解决了新垦移民耕地低产量、低效益的问题,为移民安置区的土壤培肥和增加环境人口容量探索出一套可行的路子。这些技术已开始在库区

61、14万亩新垦耕地上示范应用。通过组织实施科技部科技促进三峡移民计划和全国科技系统对口支援三峡库区行动,先后从发达地区引进了节粮型蛋鸡、三黄肉鸡、宁波长毛兔等一系列先进品种和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三峡库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科技文化落后是山区贫穷的根源之一。通过组织实施科技扶贫行动,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如酉阳县将科技扶贫列入政府的目标考核内容,组织科技干部与贫困户对接挂钩,落实专项经费,使贫困户的劳动力接受技术培训人数达90%以上,每户都有23个增粮增收的科技项目。通过组织科技攻关,制约城口县核桃产业发展的病害问题,已基本得到控制。6、农业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空前活跃,缩小了重庆与发

62、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通过政府和民间等多种渠道开展了全方位的国际国内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科研教学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固定的合作关系,派遣了1000多名科技人员、管理人员赴国外学习、考察和培训,邀请了美国、欧共体、日本等地的农业专家来渝讲学和开展合作研究。组织实施了国外优质柑桔资源和良种鹅的引进等国家“948”项目。美国施格兰公司无偿援助700万美元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柑桔工厂化育苗基地和技术培训中心,随着项目整体推进,特别是年加工1520万吨鲜果生产线的建成,使重庆市逐步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现代化柑桔加工基地。7、农业教育成果显著,为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

63、民增收提供了人才保障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农校、农广校和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作用,采取委培、代培、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每年为农村培养2万多名专业人才和一大批技术能手。近十年来,全市有9万多农民参加“绿色证书”培训并获得了农民技术员技术职称。与此同时,还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科技下乡、农业科技推广月等多种形式,加强科普宣传,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三)重庆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1、研究阶段的问题:产学研结合不紧这主要根源于重庆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滞后,造成科研力量分散,未能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有限的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研究开发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造成的结果就是农、科、教分离,与

64、市场脱节,产、学、研不配套,与生产脱节。2、推广阶段的问题:产业发展的滞后科技推广是科研成果研究者和科技成果应用者的桥梁和纽带,这一环节不是简单的转交和传递,它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依靠支柱产业的带动,依靠园区的试验示范,这样才会对科研成果研究者产生动力,也才能对科技成果应用者产生吸引力,也才能提高推广工作的效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而重庆在产业带的形成、产业链条的延伸、农业科技园区的试验示范功能发展都还比较滞后,产业带动力不强,使一些成熟的科技成果缺乏有效载体和途径而闲置,对推广工作造成了阻碍作用。3、应用阶段的问题:分户经营的制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充分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但这种松散的农业生产组织结构和逐步缩小的农户经济实力,使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对技术的有效需求不足,科技成果难以有效应用。4、创新过程的问题:创新保障条件的不足农业科技的创新必须以相应的条件作保障,包括创新体系的培育、科研经费的投入、科技人才的储备、基础设施的装备、创新平台的建设等等。而重庆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突出问题,R&D经费支出低,政府投入偏少,人才总量和素质结果水平偏低,创新机构数量少,科技成果供给总量不足,致使原始创新能力低;社会共享的创新服务平台、各产业内部共享技术工程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