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教案(共8页)

上传人:2127513****773577... 文档编号:58610951 上传时间:2022-02-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庖丁解牛教案(共8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庖丁解牛教案(共8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庖丁解牛教案(共8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庖丁解牛教案(共8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庖丁解牛教案(共8页)(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庖丁解牛教案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4、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教学重点 1、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2、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3、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

2、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4、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 一、 导入:我们学过、听过许多寓言故事,像“守株待兔”“狐假虎威”“买椟还珠”。这些寓言故事不仅给增添了我们的生活的笑料,而且使我们从中受到很好的教益。今天我们也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庖丁解牛。二、作者简介: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世称“老庄”。他曾在家乡做过漆园吏,不久即隐归,一生过着穷困的生活。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

3、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从而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坑。庄子的思想是没落贵族阶级意识的反映,但是,在他的著作中常对黑暗现实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积极意义。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庄子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关于课文出处

4、: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今天我们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得到一种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三、解题: 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牛的肢解牛:指剖开、分割体。庖丁解牛是庄子 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养生主:指养生之道的关键。四、串讲第课文。 1、学生朗读全文。 2、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词句的意思。 3、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4、学生巩固词句。 附

5、:原文及译文第一段:庖丁为(介词,替,给)文惠君解牛,手之(主谓之间,取独,下同)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hu)然(象声词词尾,下同)向(通“响”)然,奏刀騞(hu)然,莫不中音。合于(介词,引出对象)桑林之舞,乃(副词,又)中经首之会。译文:一个名叫丁的厨师给梁惠王分割牛的肢体。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第二段: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通“盍”,何,怎样)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译文:梁惠王说:“啊,太好了!(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6、” 第三段:庖丁释刀对曰:“臣之(主谓之间,取独)所好者道(自然规律)也,进(超过)乎(相当于“于”,引出对象)技矣。始臣之(取独)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副词,只,不外乎 )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用)神遇而不以(用)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相当于“于”,引出对象)天理(古义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1)宋代的理学家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做“天理”。(2)天然的道理。(天理难容),批大郤(同“隙”,空隙),导大窾,因(依据)其固然(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然,副词,的样子),技(枝)经肯綮之

7、未尝(宾语前置,“未尝(碰)技经肯綮”,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而况大軱乎(表感叹语气,啊)!良庖岁(名作状,每年)更刀,割也;族(众)庖月(名作状,每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介词,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形作名,很薄的刀刃)入有间,恢恢乎(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其于(介词,对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虽然(代词,这样),每至于(介词,引出处所)族(交错聚结的地方),吾见其难为(古义-很难下刀。今义-使人为难),怵(ch)然(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为(动词,产生)戒,视为(

8、介词,因为)(省略“之”)止,行为(介词,因为)(省略“之”)迟。动刀甚微,謋(hu)然(象声词词尾)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连词,表修饰)立,为之四顾,为(两个“为”同义,因为)之踌躇满志,善(通“缮”,修治。文中指拭擦)刀而(连词,表承接)藏之。” 译文:这名叫丁的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

9、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谨慎地产生戒备,视力因此集中到一点,动作因此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

10、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第三段: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五、文言知识归纳1、归纳“为”“乎” “于”“道”“解”“族”等虚词、实词的用法。 (1)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前一个是做的意思;后一个,动词,产生的意思) 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11、依乎天理(相当于“于”,引出对象)而况大軱乎!(表感叹语气,啊)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用于形容词词尾,助词。)(3)于 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处所)(4)道 臣之所好者道也(自然的规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思想、学说)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5)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答、解释) 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1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解救、消除)(6)族 族庖月更刀,折也(众)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交错聚结的地方) 士大夫之族 (类) 族秦者秦业,非天下也(族灭)2、古今异义: 无非: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副词,只,不外乎 天理:古义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依乎天理) 今义(1)宋代的理学家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做“天理”。 (2)天然的道理。(天理难容) 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因其固然)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难为:古义-很难下刀。今义-使人为难。3、通假字 向响(砉然响然) 盖盍,何,怎样。(技盖至此乎?) 善缮,修治。文中指拭擦。(善刀而藏之。)

13、技经肯綮之未尝通“枝”,枝脉4、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 以无厚入有间(很薄的刀刃)5、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2)“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6、相关成语解释: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綮:切中,正好击中. 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

14、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 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批郤导窾批:击;郤:空隙;窾:骨节空处。从骨头接合处批开,无骨处则就势分解。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新硎初试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象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亦作“发硎新试”。 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六、理清思路。 文章结构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作者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人触、倚、履、牛体、牛的骨头就分离)和生动的比喻,把庖丁解牛的技术写得超凡入圣。这一节句式整齐,把解牛场面

15、作了诗意化处理,写成了一支劳动交响曲,一支劳动赞歌。 第二部分(24段):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2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层(3段):记叙了庖丁的经验之谈。第三层(4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七、研习全文。A、讲习第一自然段。1、指定学生诵读该段,其他学生思考并概括该段中心。2、该段中心?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3、第一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主要作用是什么?简要交代人物事件。 4、庖丁解牛的技术怎样?该段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庖丁解牛技术的高超的? 技术超凡入圣。作者从动作和摹声两个方面表现庖丁解牛

16、技术的高超的。动作:手、肩、足、膝四个部位的动作,组成一幅完整的解牛图。记叙这四个动作,突出庖丁手脚利索,活画出这位厨师的姿态。摹声:动作不仅熟练,而且富于节奏,具有美感。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5、结合生活实际,宰牛是异常残忍之事,但庄子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同时读者会产生急切了解庖丁的绝技是如何取得的念头。所以,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

17、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技艺高超的原因做了自然的铺垫。 B、 讲习第二、三自然段段。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2、概括这两自然段的中心。 第二段写文惠君的夸赞和提问。第三段庖丁自叙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3、质疑、释疑。【1】第二段写文惠君的夸赞和提问,有何作用?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技盖至此乎”这句发问,开拓了文路,引起了庖丁的议论】因此又起到过渡下文的作用。【2】第三自然段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在该段中的作用是什么?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经超过技术层面。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3】庖丁达到“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规律

18、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4】庖丁三年之后,就不把牛看成一头整牛,是不是他后来看问题片面了? 不是,因为他对牛的生理结构已经烂熟于心了,因而可以自由的拆卸了。从对整头牛的感受发展到零碎牛的感受,实际反映庖丁技术的精进。 【5】到现在,庖丁是凭什么感触牛? 不是凭五官的感觉来感触牛,而是凭自己的感受来感受牛,这也说明庖丁解牛的技术由熟透到达升华的境地。 【6】庖丁达到“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规律的外在表现是什么?“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7】达到“道”境即把握牛的自

19、然规律的方法是什么?“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窾,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8】“道”境的内在本质是什么?“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9】最后,庖丁讲到达于“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每至于族”,他仍然会“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保持着警戒和惊惧之心,动作也是轻微而迟缓的。即使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还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10】对比良庖(割)、族庖(折)、庖丁(解)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用意是什么?通过良庖、族庖、庖丁的比较,用前二者反衬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同时也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八、探究主题: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

20、庖丁解牛与“养生之道”有何相通之处?怎样养生?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通意义的启示? 牛的筋骨交错聚结就好像纷繁芜杂的社会,庖丁面对交错聚结的牛的筋骨,能够游刃有余,主要是因为他解牛时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人要在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做到“游刃有余”,做到养生,就必须像庖丁那样:做事顺乎其理,毋强行,小心翼翼,虽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 1、一切事物都有它的

21、客观规律,通过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找准问题的薄弱环节,勇于面对。 3、处理问题时,应注意保存自己。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6、即使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但面对具体问题,仍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把事情做好。九、写作特色: 1、善于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轚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通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

22、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连用了七个四字句,前四个句子写动作,后三个句子写音响,读起来也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又如:“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这几句通过神态描写把庖丁的形象勾勒出来。庖丁遇到难解之处,神情惊惧,目光集中,行为迟缓;成功解牛之后,提刀四顾,踌躇满志。庖丁先后的神态既有变化,又有对比,非常传神。文章的第一段只见境界不见

23、人,而这几句则把庖丁的形象具体化了,使人过目不忘。 2、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 如开头的解牛场面,使人可感,可见,可闻;庖丁论“道”,两次对比,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族庖对比,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心理、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板书设计: 庖 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 丁 第一层(2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的话。 解 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 第二层(3段):庖丁自叙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 牛 第三层(4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出本文主题,即 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