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共19页)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8595275 上传时间:2022-02-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5.5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上海市杨浦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共19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上海市杨浦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共19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上海市杨浦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共19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上海市杨浦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共19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杨浦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共19页)(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 默写(1)梅雪争春未肯降,_。(雪梅)(2)_,清歌一曲月如霜。(听张立本女吟)(3)古人学问无遗力,_。(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4)_,_,进,吾往也。(孔孟论学)(5)俸去书来,落落大满,_。(黄生借书说)(6)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_。(勉学)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2.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列各题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

2、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这两首词的作者都抒发_的情感。(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A诉衷情中一个“空”字既写出作者内心的不甘与失望,也写出对朝廷的不满与愤慨。B丑奴儿中“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C这两首词作者都运用对比手法,来凸显自己强烈的情感。D使用典故,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手法。这两首词作者都用到了典故。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

3、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

4、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1)选文作者是_(人名),题目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意思:_。(2)以下语句和本文第段中作者所主张的读书之法最接近的一项是_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C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D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4)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_的批驳,从而引导家中子弟树立_的正确态度。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陶侃母湛氏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gn)人。侃少为浔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封鲊遗母,湛还鲊,以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

5、遗我,非唯不能益我,乃以增吾忧矣。”鄱阳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仆马甚多,湛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剪头发,卖得数斗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遂具精馔,从者俱给,逵闻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注释】鲊(zh):腌鱼孝廉:指功名。室如悬磬:悬:挂;磬:乐器,中空。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斫zhu: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削。(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以一封鲊遗母_鄱阳范逵素知名_(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3)陶侃母“以书责侃”的主要原因是_A于我无益B以增吾忧C鲊太昂贵D此为官物(4)

6、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你对陶侃母亲形象的理解。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4.0分)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节选)徐刚 我面对着辽宁盘锦的100万亩大芦荡。 初冬时季,大都市的寒冷始终与钢筋水泥框架同在,所谓落叶萧瑟,在北京如果不是走到郊外走进西山,那么,也就是街道稀疏的路树而已。细想起来,这“萧瑟”一词中原是包罗着季节无情地更替、秋阳不再、霜上加雪的大涵义的,如今在辽宁盘锦,正由这100万亩大芦荡尽情地舒展着。 舒展着的萧瑟啊! 芦叶像双刃剑把寒风切成碎片,与此同时芦花却要被搓揉成细腻的花团,在纷纷扬扬中衍化出哲思的冷峻,或曰:一切皆如流;或曰:逝者如斯夫

7、。 所有的感慨都要被冲散,因为渤海湾涨潮了,喧哗着扑向大芦荡,而苇子们以坚韧绵长的节奏起伏,同以往的每天一样,迎接潮水的到来。世人以为是悲壮的淹没,或许却是一次送别-不久,苇子们将被农人收割,或者成为造纸的原料,或者走进农家的炕头,燃烧出火光、热量,芦叶噼啪地响,自己涅槃自己唱。 但,芦苇的根埋在地底下,弯曲、雪白、纵横交错、连绵不断,在大雪覆盖的日子里孕育绿色的新芽,寂寞而骄傲地伸向天国。 它们在守望什么? 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负责人告诉我,在这世界第一的大芦荡中有丹顶鹤,还有更珍贵的人类寻找了170多年的黑嘴鸥;而在芦根的网络一般温情、严密的保护下是辽阔的地下石油资源。至于它始于春天的1

8、00万亩绿色为渤海湾一带的城乡、天空奉献了多少清新,如何有效地保护了水土资源,则也许很难用数字估算。 耸立的井架、成对成对的钻井机正在大芦荡中采油或钻井作业,试喷的石油厚厚地淤积着,珍禽所占有的浅水沼泽的领地日见狭小,昼夜不停的高达110分贝的噪音使芦苇和飞鸟一起烦躁,非法人工养殖对虾牟取暴利的养虾人,正在大芦荡中一片一片地砍倒芦苇、挖掘池塘。仅仅盘锦一市就有猎枪5000支,明明暗暗的枪口瞄准着所有的珍稀禽类 当最后的翅膀折落,人类,你还有希望吗?面对规模愈来愈大似乎永无休止的地下石油的开掘,我们为什么不能说这些资源本应是属于子孙的?我们掠夺子孙的财富只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加舒服。也许,我们至今

9、还没有走出“天朝大国”、“地大物博”的阴影,简言之,国人的头脑中几乎没有“人均”意识!即以不可再生的资源论,不妨略举几例:中国要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5%的人口我们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48种,45种主要矿产储量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居第80位苇草本身确实不会思想,然而,它们的存在却引发了多少思想和灵感,我们也不敢想象倘若人的思想没有寄托、移情的对象,这个世界又该是何等的荒凉!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1)阅读第段可知,大芦荡的主要贡献有哪些?(2)第段划线句“芦苇的根埋在地底下,弯曲、雪白、纵横交错、连绵不断,在大雪覆盖的日子里孕育绿色的新芽

10、,寂寞而骄傲地伸向天国。”运用_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_。(3)阅读段,划线句中加点词的“仅”字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4)本文选自科学随笔大自然的召唤,作者徐刚拟的原题为困惑的大芦荡,在选入课本时,编者把它改为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这两个题目各有千秋,你更喜欢哪一个?请谈谈你的看法。(5)右图是在第45届戛纳国际广告节上获铜狮奖的一则公益广告,画面上是两棵树,标题是热带雨林请仔细观察,合理想象,为这则公益广告拟一条简明的广告语。希望你的广告语富有创意。6.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来学校的父亲 上课的时候,父亲来了。穿过长长的走廊,父亲站在教室外的窗门边,他侧着身子朝教室里张望,他在努力搜寻着他

11、熟悉的那张脸。 父亲的头发有点乱,汗湿的发丝粘胶着,他的脸黑油油的,泛着亮光,父亲穿着件粗布衣,左肩上,贴了块补丁,脚上是一双解放鞋。父亲的腿裤卷着,他劳动时都是这么卷的。 父亲在众多的人头里找到了他,笑了,这傻儿子,父亲心里骂了声。父亲的笑似菩萨的笑,诚恳善良,且带着点儿童的天真。 下课铃响了,儿子跑出教室,站到父亲面前。父亲的眼光在儿子的身上上上下下打量,一边呵呵地笑,傻笑,眼两边的皱纹挤在一起。儿子的脸忽然红了,因为好多同学在看着他们。儿子拉拉父亲的衣服说:“到那边去吧。” 那边是学校操场,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在走动。在一棵老槐树下站定,父亲伸出右手,一只粗co_宽大的手,这只手抚摸着儿

12、子的头,继而又抚摸儿子的脸。儿子的脸上感到一阵(co)_辣辣的,似有块毛板子磨过,但是儿子心里很抒畅很激动,父亲很久没有这般抚摸过他了。 父亲问:“学校里过得惯么?”儿子点点头。父亲问:“读书吃力么?那么多书。”儿子点点头。父亲说:“那天的事,心里还记恨么?”儿子咬了嘴唇,沉默不语。父亲落了眼光,停了停,父亲说:“那天,那天我的脾气暴了点。”父亲说这话时,喉咙里咕噜一声,脸僵成了一块。儿子还是没有响,他的眼睛湿润了。 那天傍晚,儿子向着一边在灶头炒菜的母亲要五十元钱,说要交班委费。母亲说手头暂时挤不出,能否向同学先借借,下个月再凑给你。儿子不高兴了,粗起喉咙说,借借借,我可没有这脸皮!见母亲仍

13、在忙着炒菜,对自己的话置之不理,儿子就要上前去夺母亲的锅铲。其时,父亲正在洗脚,当即发了火,一脚踢翻了脚盆,赤脚起身把拳头打到儿子身上。那个晚上,儿子逃出了家门,在村里游荡一圈后,在家附近,他忽然听见奶奶的声音传来,娃啊,你在哪里?你爸不打你了,回来哦。在黑黑的夜里,奶奶是看不见他的,奶奶一边走,一边呼唤着他,奶奶的声音颤颤的。儿子贴着墙边,眼睛湿润了。 父亲望着儿子的眼睛,说:“我是顺路来看看你的,今早我拉了一车柴禾来镇上卖。嗨,这柴还是你星期天帮忙砍的呢!”儿子的脑海里闪出一幕:深深的大山里,一大一小两个人。大人骑在高高的松树枝丫上,挥舞着,狠命地砍着树枝。儿子在底下,头顶着个草帽,把砍下

14、的松树枝一一拖拢来。清亮的砍柴声久久地回荡在山谷里。 父亲说:“要好好读书,嗯?”儿子点点头。父亲把手伸进内衣口袋,摸出一包折叠着的油布袋,拿出五十元钱,递给儿子。儿子看见父亲的手背上爬着几条蚯蚓似的青筋。父亲说:“留着慢慢用,要好好读书。”儿子握住了那留有父亲体温的钱,使劲地点点头。父亲说:“我回家了。”走了几步,又折回身,父亲对着儿子嘿嘿地笑,说:“忘了,忘了。”又从口袋里掏出两个桔子,塞到儿子的手里。父亲说:“前几天,你表姐来看你奶奶,拿了几个桔子来,你奶奶藏着留给了你。” 儿子送着父亲到学校门口,在传达室边上的墙角,父亲拾起一根挑柴用的扁担,扁担的一头缠绕着几根麻绳。父亲扛着扁担走出校

15、门。儿子问:“走路回家么?”父亲答:“走路。”一边走,父亲一边扭过头,朝儿子挥挥手。儿子站着不动,看着父亲的身影一晃一晃走远去。儿子的眼睛又湿润了,泪水簌簌地流下来(1)第段画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正确的字应是_;看拼音写汉字:粗co_(2)第段主要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_,其作用是_。(3)文中儿子三次“眼睛湿润”的原因分别是:_;_;_。(4)文中第段能否删去?请结合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写出你的看法。(5)第段划线句如果改成“儿子握住了父亲递过来的钱,点了点头”,哪一句更好?请结合上下文简述理由。(6)对本文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两项是_A体现了贫苦是磨练人格的最佳课堂。B歌颂了宽厚纯朴、深

16、沉伟大的父爱。C抒发了儿子对父辈祖辈的感恩之情。D阐明了理解与宽容能消融矛盾之理。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0分)7. 北风已有些料峭。一季花开,又一季花落。山野,那光秃秃的枝干,已成为冬日的使者,坚守着一片空旷。在这寡淡的季节里,我总以虔诚的姿态,将心事在阳光下晾晒,过去的点点滴滴也会泛起涟漪,那些相逢在岁月之初的亲人、师长、挚友、好心人成为留在我记忆里的、驱散寒冷的那抹色彩,不失,不忘。请以“冬日里的那抹色彩”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600字。2作文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答案和解析1.【答案】骚人阁笔费评章;自把玉钗敲砌竹;少壮工夫老始成;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17、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解析】答案为: (1)骚人阁笔费评章(重点字:骚 ) (2)自把玉钗敲砌竹(重点字:砌) (3)少壮工夫老始成(重点字:壮) (4)譬如平地,虽覆一篑(重点字:譬、篑) (5)素蟫灰丝时蒙卷轴(重点字:蟫 ) (6)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重点字:瞑)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此题根据上下文进行默写,回忆诗文中与之对应的诗句,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本题考查了学生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学生答题时要正确理解句意,边诵边写,规范书写,认真检查

18、,力求不出错别字。2.【答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D【解析】(1)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两首都是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情感。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内容的分析。解答此题,注意要仔细阅读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把握诗歌思想感情。D项中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没有使用典故。 答案: (1)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2)D 参考译文: 诉衷情 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

19、。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第一首词上片开头追忆作者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失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 第二首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

20、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3.【答案】郑燮;寄给自己弟弟的第一封信;D;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读书必须深入研究、选择精华的正确态度【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题目解释。本文的作者是清代文人郑燮。舍弟的意思是弟弟。书是信的意思。所以题目的意思就是寄给自己弟弟的第一封信。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第三段中所讲的读书方法是要有选择的读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A学习要与思考

21、结合起来。 B在勤学好问。 C学习要专心致志。 D我读武成这本书,也只是相信其中的两三张罢了。与第三段所讲方法相同。 故选:D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语:以,把。济事,中用。句意为:读书把看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不中用的。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分析作答。本文第一段以一种

22、错误的观点引出自己的论述。第二段论述读书一定要深入研究。第三段论述读书要选择精华。据此分析可作答。 答案: (1)郑燮(郑板桥)寄给自己弟弟的第一封信(每格(1分),共2分) (2)D(2分) (3)读书把看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实)是最不中用的。(2分) (4)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读书必须深入研究、选择精华的正确态度。(2分)译文: 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才能,(其实)是最不中用的。 眼里看得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

23、子呢?孔子研读易,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进去就越是不知它的尽头。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能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功夫。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何况过目就能成诵,又有什么都能记诵的弊端。就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项羽本纪

24、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要数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几个片断)写得最好。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内容),只在这几个片断罢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成了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家的作品,各种品味低俗的戏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厨柜,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在里面,他的品位低俗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补”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

25、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4.【答案】给予;一向,向来;D【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句意为:有一次他派人送给母亲一条腌鱼。遗,给,送。 句意为:鄱阳的范逵一向以孝闻名。素,一向,向来。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26、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语:但,只。为计,想办法。句意为:你只管出去招待客人,我自己会想办法。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根据第一段中陶母的话“尔为吏,以官物遗我“可知主要原因是鱼是官家的物品,所以不能要。故选D。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作答时,需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结合自己的情感体悟分析。从第一段的退鱼事件可知她是一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不贪小利的人。根据第二段中招待客人事件可知她是

27、一个热情好客,理解儿子,贤惠能干的人。 答案: (1)给、送、给予;一向、向来;(2分) (2)你只管出去招待客人,我自己会想办法。(2分) (3)D(2分) (4)从她退回腌鱼并教育陶侃看出她是一个正直明理、不贪小利,深明大义,教子有方的人;从她剪掉头发买米、砍掉屋柱做柴等为客人准备饭菜看出她是一个热情好客、贤惠能干、理解儿子的人。(2分)译文: 陶侃的母亲湛氏是豫章新淦人,陶侃年轻时当过浔阳县衙小吏,曾掌鱼市交易。有一次他派人送给母亲一条腌鱼,湛氏退还腌鱼,并且写了封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假公济私把鱼拿来送给我,非但不能让我高兴,反而更增加我的困扰。 鄱阳的范逵以孝闻名,被举为孝廉(

28、时选举科目名,推举能孝顺父母,德行廉洁清正的人)一次他投宿陶侃家,正逢连日冰雪,陶侃家中空无一物,而范逵随行仆从,马匹甚多,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请客人留下,我自有打算。”湛氏有一头乌黑亮丽,长度及地的头发,她一刀剪下头发,买得好几斗米回来,又将睡觉用的草垫一割为二,做为马匹的粮草,再砍断屋柱作柴薪,就这样准备了丰盛的馔食,使范逵主仆受到周全、忱的招待。事后范逵曾感叹的说:“没有湛氏这样的母亲,生不出陶侃这样的儿子。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补”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

29、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5.【答案】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指芦苇对新生的,对希望的看守瞭望。同时寄托作者的希望是人类的觉醒,是与人类的和睦相处的那一天【解析】(1)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文章在第段提出“它们在守望什么”的疑问,接着第八至十五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解答,根据此部分的内容来

30、概括,可见它的守望,指的就是保护珍稀禽类,保护地下石油资源,并能有效保护水土资源。 (2)本题考查修辞的判断与表达效果的分析。阅读句子,从句子描写的内容及关键词“寂寞而骄傲”,可以看出赋予了芦苇以人的情感,是拟人的修辞,形象地表现出芦苇对新芽的呵护,对生长地的守望。表现了作者对它执著坚守精神的赞美。 (3)本题考查词语表达作用的赏析。从句子内容来看,这里的“仅”是“只”的意思,说明了我国虽然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储量的潜在价值世界第三位,但是到了人均拥有量,却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对比鲜明,表现了我国已探明的矿产储量人均拥有量的数量极少。这也是写作语言准确性的一个具体表现。 (4)本题考查标

31、题的赏析。这是一道开放题,喜欢任意一个题目都行,关键在于理由的阐述。二者相对比,可以看出原题是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以大芦荡的困惑表现自己,甚至是全中国人的困惑;而改过后的题目,更生动,更引人,更具有抒情色彩。 (5)本题考查广告语的拟写。广告是为了某种特定的需要,通过一定形式广泛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拟定广告首先要扣住主题,要善用修辞,同时最好能做到押韵。观察图画,可见图中的两棵代表着热带雨林的树,被形象地化作人体的肺,由此可见,图画要表现的是热带雨林对人类的巨大作用,就如同肺对人体的作用一样。据此可拟写为:保护热带雨林就是保护地球的肺!既简洁又具有感召力。 答案: (1)保护珍稀禽类。保

32、护地下石油资源。有效保护水土资源(3分) (2)拟人(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指芦苇对新生的,对希望的看守瞭望。同时寄托作者的希望是人类的觉醒,是与人类的和睦相处的那一天。(2分) (3)“仅”是“只”的意思,说明了我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储量的潜在价值虽然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拥有量只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强调了我国已探明的矿产储量人均拥有量的数量极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对即可) (4)喜欢任意一个题目都行。原题更理性,切合文章的主题,大芦荡的困惑其实也就是中国的困惑、人类的困惑;本文题目更感性,感情色彩浓厚,寄托着作者的希望。大芦荡守望的是人类的觉醒,是与人类的和睦相处的那一天。(

33、4分) (5)保护热带雨林对我们有多重要?要想知道答案,屏住呼吸试试!(或“保护热带雨林就是保护地球的肺!”)(3分)这篇文章以拟人手法,先写大芦荡在人们遗忘的郊外尽情地舒展着,接着以问句引出疑问:大芦荡究竟在守望什么?然后作者给出了答案,原来大芦荡保护着珍稀禽类,保护着地下石油资源,保护着水土资源。筛选、提取材料主要信息答题要点:组合要点法。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语段中每层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整体归纳法。提炼出所有信息,再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加以概括。进行推论法。寻找文段中的关键句子,综合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推论。提取中心法。提取最能体现材料信息的中心句或关键语句。分层归并法。针对有

34、两层或两层以上意思的文段,先划分层次,然后再把各层次的内容概括组合。比较分析法。对相应材料进行比较分析而得出相应结论。6.【答案】糙;糙;舒;糙;肖像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是一个淳朴辛劳、家境贫困的农民;父亲特意来校向儿子道歉,令儿子顿时没有恨只有感动;奶奶在黑夜里寻找他、呼唤他,令他受伤的心倍感温暖;父亲送钱来,又走着回家,父亲的身影令儿子百感交集;BC【解析】(1)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掌握。第段画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抒畅”应是“舒畅”;“粗co”应写作“粗糙”。 (2)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先判断使用的描写方法,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加以分析其作用即可。 外貌

35、描写:通过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文中第段画线句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勤劳、淳朴、诚恳善良、家境贫困的民形象。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判断。从“父亲说:“那天,那天我的脾气暴了点。”父亲说这话时,喉咙里咕噜一声,脸僵成了一块”儿子还是没有响,他的眼睛湿润了,这是因为父亲给儿子道歉,儿子激动地眼睛湿润了;从“他忽然听见奶奶的声音传来,娃啊,你在哪里?你爸不打你了,回来哦。在黑黑的夜里,奶奶是看不见他的,奶奶一边走,一边呼唤着他,奶奶的声音颤颤的。“儿子贴着墙边,眼睛湿润了。这是因为奶

36、奶的呼唤,他感受到温暖,所以眼睛湿润了;从“父亲扛着扁担走出校门。儿子问:“走路回家么?”父亲答:“走路。”一边走,父亲一边扭过头,朝儿子挥挥手。儿子站着不动,看着父亲的身影一晃一晃走远去。”儿子的眼睛又湿润了,泪水簌簌地流下来。父亲送钱来,又走着回家,父亲的身影令儿子百感交集。 (4)本题考查文章语段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首先明确观点:不能删去。从结构上看,这一段是插叙,写了父子之间曾发生矛盾的原因,起到补充情节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这一段中父亲的“脾气暴”与父亲来校后的淳朴辛劳的形象,形成了对比,更显得真实可信,同时也写出了家境贫困的农民生活的艰辛。 (5)本题考查

37、不同句式的辨析。尤其是注意反问句、排比句和反复。解答思路:指出句子表达方式,结合文段分析表达效果,选择最适合文章的句子。原句更好。与改句相比,原句强调了父亲的“体温”和儿子点头的“使劲”,更好地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以及儿子原谅父亲的真挚情感,而改句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体现不出父亲的深沉的爱和儿子理解父亲的感情。 (6)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在文中多次出现,还多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从文中儿子三次“眼睛湿润”可以看出本文的主旨是既歌颂了宽厚纯朴、深沉伟大的父爱,也抒发了儿子对父辈祖辈的感恩之情。故选:BC 答案: (1)舒糙 (2)肖像描

38、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是一个淳朴辛劳、家境贫困的农民。 (3)父亲特意来校向儿子道歉,令儿子顿时没有恨只有感动。 奶奶在黑夜里寻找他、呼唤他,令他受伤的心倍感温暖。 父亲送钱来,又走着回家,父亲的身影令儿子百感交集。 (4)不能删去。从结构上看,这一段是插叙,写了父子之间曾发生了激烈的矛盾,起到补充情节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这一段中父亲的“脾气暴”与父亲来校对儿子的爱抚、道歉、给钱、给桔子形成了对比,一位纯朴、宽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5)原句更好。与改句相比,原句强调了父亲的“体温”和儿子点头的“使劲”,更好地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原谅父亲并真切地感受到了父爱。 (6)BC本文通

39、过写父亲特意来校向儿子道歉,令儿子顿时没有恨只有感动;奶奶在黑夜里寻找他、呼唤他,令他受伤的心倍感温暖;父亲送钱来,又走着回家,父亲的身影令儿子百感交集。既歌颂了宽厚纯朴、深沉伟大的父爱,也抒发了儿子对父辈祖辈的感恩之情。本阅读的第(1)(6)题都考查了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句子(段落)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总领全文。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文作铺垫。句子(段落)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

40、2)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2、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一般分析句子(段落)的作用,要把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7.【答案】【示例】冬日里的那抹色彩冬天没有春天的美丽,夏天的浪漫,秋天的凉爽,然而冬天里也有春天。我一直有一种定向思维:春天是百花齐放的时候,而冬天却是所有花都枯萎、凋谢的时候,没有一丝生机。直到有一天那一天,我很早就起床了,来到了窗前,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突然,眼光一闪而过的地方,发现我们家外面开出了一朵花,我忍不住要去看一看。打

41、开房门,噔噔噔地跑到了楼下去。那朵花生长在一个杂草丛生的角落里。我细细地观察了它,娇小,柔弱,花瓣呈淡粉红色,一阵微风吹过来,迎面飘来扑鼻的气味。但它柔弱的身子好像支撑不住这么大的风,不一会儿,就随风倾斜在杂草旁。我使劲地想把它拨正,可是它却不听我的,始终倾斜在杂草旁。我无奈地摇了摇头,想着:或许,过几天它也会因承受不了冬天的寒冷而倒下吧!于是,我小心地摘了一朵花瓣,留作纪念。过了几天,我下去倒垃圾时发现,杂草旁的那朵花不仅没有香消玉损,反而正在慢慢恢复了正立的姿态,不再请写在杂草旁了。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又是一阵风吹来,而它却依然努力地保持正立,就这样来回好几次,好几次我的心突然震动了一

42、下。它虽小,它虽柔弱,可它那种精神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它虽然没有春天百花齐放时的那样美丽,也无人欣赏,但它却为没有生机的冬天添上了一抹绚丽的色彩。原来,冬天里也有春天,原来,冬天里也有花在开放,在生长。原来,冬天里的春天也那么美丽,那么动人。一朵花不是春天,但它却是冬天里最美的一道风景线。它虽无人观赏,无人培育,但它却是冬天中最耀眼的主角。这就是冬天里的春天-一朵小花,它虽弱小,却有一种不寻常的美。【解析】【审题立意】题目中的关键字有两个,一个是“冬日”,点明了时间和背景。一个是“色彩“,点明文章的中心。这个色彩可以写实,也可写虚。写虚就是把冬日里的自己遇到的某种情感或是心理比作某种色彩,这

43、种构思独特,但不易写出深度,建议文字功底较好的学生尝试。 【思路点拨】本文应侧重于叙事,紧扣题目中的“色彩“一词,写自己发现这抹色彩的过程以及这抹色彩带给自己的震撼和影响即可。 【文体选择】写成记叙文或散文均可,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大纲要求,还是建议学生写成记叙文。毕竟这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种文体了。 【细节描写】只有细节才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细节可以写人,可以写景。如果写人,就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某种心理或是情感。如果写景,就是为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心情。切记不可为了细节而细节,也就是就细节描写的目的要明确。“冬日里的那抹色彩“属于在角落里开放的那朵不知名的小花,正是这朵花为单调的冬天增添了一丝生机与活力。作者观察生活,又用妙笔再现生活,生动而深刻的表现了这朵花带给自己的震撼和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写花就是写人,写人应有的一种精神。一位初中生能有这种思想深度是很难得的。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