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交际礼貌用语的对比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8586139 上传时间:2022-02-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汉英交际礼貌用语的对比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汉英交际礼貌用语的对比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汉英交际礼貌用语的对比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汉英交际礼貌用语的对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英交际礼貌用语的对比(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汉英交际礼貌用语的对比摘要: 礼貌, 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的主要作用是用礼貌的语言行为 来维护社会秩序, 建立和保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会与冲突, 达到交际 的目的。 文化的不同, 这使得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这将难以避免两种文化交流中出现矛盾和 冲突。随着汉英两种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 对双方在礼貌语言的表达方的礼貌的原则和习惯 的认知与理解将变得十分重要。关键词:礼貌用语,英汉文化,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礼貌, 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是人类约定俗称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是人类普遍普遍推崇 的美德。然而,世界上的各个民族,由于其不同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从而形

2、成了不同 的礼貌原则或准则,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往, 如果按照各自的礼貌准则行事, 很 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因而在汉英交际中对差异的探索已经成为了必要。“礼貌”概念的不同渊源1. 汉文化中“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汉文化中“礼貌” 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它起源于古代的“礼”,即礼制。众所 周知, 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 孔子生 活的春秋末期, 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孔子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的要求, 致力于恢复“礼 制”。孔子的“礼”并不指“礼貌”,而是指自奴隶社会时期的周朝以来的社会等级秩序。 在孔子之后的二、 三百年, 礼制已完全建立

3、起来。 但后来孔子的 “礼” 的概念发生了变化, 已接近现代意义的“礼貌”概念。西汉戴申所编礼记中的重要论述: “勿不敬。夫礼 者,自卑而尊人” ,表明那时 “礼” 的概念已包含 “尊敬” “敬意” 这些现代 “礼貌” 概 念的要素。而且礼记中所表述的贬己尊人,正是汉文化中礼貌的一大特点。2. 英语文化中“礼貌”礼貌的渊源 英语文化中“礼貌”概念的产生和演变, 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 在英语中“礼貌” (politeness) 是和“宫廷” (court) 及“城市” (city) 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 从词源上说, “ politeness ” 和polite ”都与词根“ polis ,

4、polit ”有直接联系,这两个词根由希腊词根“ polis ”和“ politeia ” 派生而来,而这两个希腊词根就指城市或城市的管理 (city orgovernment of city) 。其次,英语中 polite 的同义词有 COLtrte-OIls , urbane 和 civil ,这些词原本都用来 指宫廷中或城市中人们良好的言行举止。 何兆熊指出: “不少学者的研究结果已证明礼貌和 宫廷及城市之间的词汇上的联系。 历史上某个时期城市中人们的行为被认为是礼貌的, 而另 一个时期宫廷中人们的行为被认为是礼貌的。”如上所述,汉英两种文化中,“礼貌”的渊源迥然不同,这种差异必将导致“

5、礼貌”的内涵不同,人们所遵循的礼貌原则及准则也不同。可以看出, 两者的历史渊源差异是很大的。 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文化变迁后, 不管是 汉文化,还是英语文化,都起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而礼貌,作为文化的一部分,都已形成了 两个互不相同体系。 近百年来, 汉英文化的交流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同时, 也有许多的专家 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汉英交际提供了参考。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有中国的胡文仲、 顾日国等,英语文化方面的则有利奇、格莱斯等人。汉英文化各自的礼貌准则1. 利奇的礼貌六原则20 世 纪 60 年代,美国语言学家 Grice 提出了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即 : 量的准则 (Quantitymax

6、im)、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关系准则(Relationmaxim) 和方式准(Manner maxim)。他发现,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时并不遵守交际原则,甚至故意违反这些原则。针对这一现象,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在总结P. Brow n和S. Levin son研究成果时,认为人们违 反言语交际合作原则的最根本理由是他们要遵循另一原则 礼貌原则,并从语用学 (Pragmatics) 和人际修辞学 (Interpersonal Rhetoric) 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 了归纳和分类, 为人们礼貌用语的正确使用提供了一个可借鉴与遵循的标准。 它包括六大方 面:1.

7、得 体 准则 (TactM axim): 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 ;(1) 尽 量 不让别人吃亏 ;(2) 尽量多使别人得益2慷慨 准 则(GenerosityM axim): 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1) 尽 量 少使自己得益 ;(2) 尽量多让自己吃亏3. 赞美准则(ApprobationM axim):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1) 尽 量 少贬低别人 ;(2) 尽量多赞美别人4. 谦逊准 则(ModestyM axim ): 减少对自己的表扬;(1) 尽量少赞誉自己 ;(2) 尽量多贬低自己5. 一 致准 则(AgreementM axim): 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1)

8、尽 量 减少双方的分歧 ;(2) 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6. 同 情 准则 (SympathyM axim ): 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1) 尽 量 减少双方的反感 ;(2) 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顾日国的礼貌五原则近年来, 我国有关礼貌原则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胡文仲教授把跨文化交际这门 学科首先系统地介绍给了我国外语界和语言学界。 随后,何自然教授对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 原则做了详尽的阐述,辩证地分析了Leech的礼貌原则,在充分肯定国外学者研究价值的同时,做出了相关的重要补充。 北京大学的顾曰国先生还根据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国人日 常交际的特点,提出了汉语言文化交流中4个方面的礼

9、貌特征,即 : 尊重 (respectfulness) 、谦逊 (modesty) 、态度热情 (attitudinal warmth) 和文雅 (refinement) 。同时,借鉴 Leech 的礼貌 6原则,总结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礼貌原则,共包括五个方面:1. 贬 己 尊人准则 :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 ;指谓听者或 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2. 称 呼 准则 : 即用适合的称呼与对方打招呼, 同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年龄、 身份、场合 等诸多因素 ;3. 文 雅 准则 : 即“选用雅言,禁用秽语 ; 多用委婉,少用直言” ;4. 求 同 准则 : 即交

10、际双方尽量满足对方的要求,力求和谐一致;5. 德 、言 、行准则 : 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 ;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对两种礼貌原则进行对比我们将两者进行对比后, 可以发现, 两者既有差异性,也有共同点。即具有文化的普遍 性,又具有文化的差异性。利奇(Leech)的“策略准则”和“慷慨准则”相当于汉语的“德、言、行准则”。汉文化中的“德”是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多对他人的益处 , 这同英语文化中的“策略准则” 大体一致。汉文化中的“言”是指在言辞上 尽量少说自己付出的代价 , 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益处

11、 , 这同英语文化中的 “慷慨准则” 大 体一致。利奇的“赞扬准则”和“一致性准则”与汉语文化中的“求同准则”有相似之处。 两种文化都认为应最大限度地考虑对方的“面子”。再看看两者的差异性。汉语语言的特征是简洁、含蓄、委婉,强调语言的形式,中国人 很重视面子,当面子与“质的原则”相冲突时,中国人则会先考虑礼貌原则。而西方人就比 较直白。其次, “谦虚原则”都被汉英两种文化所遵守。中国人及其重视谦虚,这是中国人 的美德。中国人的“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本质上不同,中国人的谦虚往往是以贬低自己为前提的, 这种自贬经常发展到贬低自己所获得的成就或否定别人对自己的称赞。 中 国人受到别人称赞

12、时,通常会说“哪里,哪里” , “过奖了”。在英语文化中 ,利奇所提出 来的“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的“谦虚原则”则不同。因为他们况且贬低自我在英语文化中不但不被认为是礼有失礼貌。 因而可以说谦虚准则在汉语文化中比也许有些抽象, 接下来我们再对具体的礼貌用这种缩小和夸大决不至于到贬低自己的程度。貌,而且还被认为是一种言不由衷的虚伪, 在英语文化中受到更高的重视。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 以上是对汉英两种文化礼貌原则的对比, 语进行阐述对比。1.称呼语和角色语 在中国,人们较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类型。孩子们从小被教育:不能直呼父母、长 辈的大名, 学生不可直接叫老师的名字, 下属

13、不能直接叫上司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视作缺 少家教、没礼貌、不懂规矩等。这在英国可以说是罕见的。在中国的正式场合,人们较喜欢 用职务称呼,如:黄部长、王局长、李主任、肖科长等,这一方面体现了对被称呼者尊重, 另方面也体现了对其身份、地位的重视。英语中则不尽然。再者,汉语中的称呼,有尊老 爱幼的传统和习惯,为突出对方比自己年长,透出一种尊敬,人们一般称呼年老的人为 “老 柯、老杨、老韦”等,故汉语中 “称呼 ”所涉及的人际关系可以用 “上下长幼尊卑 ”几个字来概括。 而在英国对 “。而中国人受 “上下有礼, 长幼有序 ”等传统礼制的影响, 在人际交往的场合十分 注意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语言的运用。中

14、国人上对下、下对上各有一套不同的角色语称呼 ”语 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相差悬殊, 主要差异表现在 “称呼 ”时是直呼其名还是使用 “头衔加 姓”的方式。 尤其是近年来, 西方社会交往中的 “称呼”似乎正在经历一场革命, 不论地位和职 位高低,人们越来越愿意直呼其名。 这显然是一种试图清除社会地位差异的强烈愿望的表示, 或者意味着人际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 即便是在正式场合, 名称前面的称呼也不必过于繁琐。 如长辈对晚辈、 上司对下属呈现支配性的语言特色,具有一定的指令性,可以不用称谓。下 对上则是呈现被支配性和恭敬的语言特色, 说话之前总要加上称谓表示尊敬,否则, 便被认为没礼貌,不给他面子

15、。人们打听年龄、 性别也有一番讲究, 如:“同志,请问贵姓或贵庚 ?”老“ 师傅,今年高寿了? ”小“朋友,你几岁了 ?”等等。以上这些情况与英国不太一样。在英语国 家里, 无论在家庭, 还是在单位, 无论长者对晚辈还是上司对下属说话一般没有地位和辈份 之分,为表示礼貌和客气,常用带有“ Please的祈使句或者情态动词的表达法,称呼很随便,如 “Dear X X” “Mr X X; “Mrs X X; “Miss X X等。2. 恭维语和自谦语 中国人和英国人在恭维和自谦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在英语中;人们多采用的是一致 准则:受到恭维和赞扬时很少加以否定;以免造成与恭维不一致、令人难堪的局面

16、。所以; 当有人夸奖你事情做得好时,你应该说:“Thank you! ”而中国人一般习惯用 否认”或自贬”的方式。比如; “哪里;哪里 ”;“不敢当 ”;“过奖了 ”等等。另外;男性在公众面前赞美女性的 美貌和服饰; 西方人认为这是一种礼貌; 被赞美的人会欣然受之; 但中国人则常用自谦的礼 貌语。中国人在写总结或工作报告结束时常会习惯地说几句自谦的话;如 “人无完人;金无 足赤;还有许多地方未做好;请指正 ”或者 “本人学识能力有限;文中所谈;定有诸多不妥之 处;还请多提宝贵意见 ”;否则;就会被认为 “目中无人 ”、“夜郎自大 ”。而在英语中;人们选 择的往往是中性的结 ry m 束语;如

17、“ Thank you veuch for your attending. 或简”单地说 “Thank you!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种文化都遵从了 “礼貌原则 ”。不同的是;中国人的 “谦虚”主要体 现在 “卑己尊人 ”;而英国人则是 “尊人不卑己 ”。究其原因;在中国传统伦理中;人们把谦虚 看成是一种美德;自炫其能不足取;也受 “出头的椽子先烂 ”、 “枪打出头鸟 ”等思想的影响; 不愿突出自己; 而英国人则认为不尊重事实的谦虚就是虚伪; 也因他们长期以来尊重个人价 值,乐于表现。因此,他们总是竭力将自己从集体中突出出来,以求充分表现自己。3. 致谢语和道歉语 致谢语也是一种礼貌语言。当

18、别人为自己花费了精力和时间,付出了一定的劳动或在 物质上提供了方便, 在精神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自己解决了困难时, 往往要向对方表示 感谢,这种感谢的话语就是致谢语。在道谢方面,说英语的人比说汉语的人使用 “谢谢 ”要普遍得多。汉语致谢语的运用与 英语有几个明显不同的方面:第一,夫妻或亲属之间不用说 “谢谢 ”,否则会有关系疏远的感 觉;第二,受到表扬或恭维时一般不说 “谢谢 ”,以免给人不谦虚的感觉;第三,对理所当然 的服务,一般不予致谢。不同文化在使用道歉语方面也有差异,英国人对道歉语的使用频率及范围都高于中国 人。不论冒犯了什么人, 英国人都会道歉,而且态度必须诚恳,即便对方是自己的孩

19、子或下 级,也会说“ Sorry.或“ I m sorry to hear that而对中国人来说, 上尊下卑的传统观念支配着 人们在生活中的言行。上级或年长者冒犯了下级或晚辈时,他们无需道歉,这是 “权威 ”之标 志,是 “权势 ”关系的具体表现。而在西方文化中,社会结构是平等取向,这就决定了道歉功 能是维护平等的弥补手段。4. 劝告和建议语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议和劝告,以 示关心和爱护。但中西方人在提的方式上却有着很大的区别。中国人向朋友提建议和劝告时, 往往都非常直接, 常用“应该”、 “不应该”、 “要”、“不 要”这些带有命令口气的词。譬如

20、,“天气很冷,你要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你要注 意身体!”等等。而西方人在向亲朋好友提建议和劝告是,措词非常婉转,常用虚拟语气。譬如,“今 天天气很冷,我要是你的话,我会加件毛衣。”“你最好注意身体!”一般来说,双方关系 越接近说话的语气越直接。 但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 也不会使用像我们中国人那样的命令 语气。如果像那样的话,他们会认为我们中国人很粗鲁,很不尊重人。禁忌语和委婉语“入乡随俗,入国问境 ”,对于跨文化交际的人们来说尤为重要。违反语言禁忌的人,很 容易造成误会, 导致交际的失败。 各民族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禁忌语和委婉语, 是人们在 长期生活中遵循礼貌原则的基础上共同约定俗成

21、的产物, 但是不同的文化渊源对其却有着不 同的衡量标准。“生老病死 ”是自然的规律,但不同文化渊源背景的人对其中的 “老”字会有不同的反应。 在中国, “老”是智慧和经验的象征,对 “老”多有赞誉之词,如 “老当益壮 ”、 “老而弥笃 ”等。然 而,在西方则是谈 “老 ”色变,因为在他们心中 “老 ”就意味着青春已逝,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 等于无用。因此,英国人特别忌讳 “老”字。尤其是女士,最讨厌别人称呼她 “老”。直言别人的身体缺陷,会给残疾人带来伤害和不良影响。因此,东西方人都会刻意地 去回避或委婉地称谓。 数字本是一种计数符号, 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 人们赋予了它特殊 的含义和内涵。不

22、同的文化对于数字都有自己独特的信仰或禁忌。如中国人崇尚“好事成双中的 “双”,特别是数字中带 “6”“的8数”字都被视为吉祥数字。而说英语的人则认为“6不”是个吉利数。因为三个连写的 6在圣经里是个可怕的“野兽数 ”,是个魔鬼的代号,据说肯尼迪总统的被刺身亡,几个数字配合正是“666。”在西方,普遍忌讳的数字是“13。”在他们的观念里,“13是”个不吉祥的数字, 宴会不能 13人坐一桌, 门牌楼号及各种编号都不会用“13,”12 层楼之上就是 14 层,旅馆、医院都没有 13号房,他们对 “ 13的”忌讳据说与耶稣有关。另 外,对大多数英美人来讲,特别注重个人隐私,向陌生人提出:“ How o

23、ld are you? Are youmarried? ”等问题的话语被认为有失礼貌; 而中国人见面三分熟, 不出半小时, 对方的家庭、费精力解释自己的礼貌语用习惯, 的表现。参考书目:1.礼貌、语用和文化2.语用学概论3.新编语用学概要个人生活状况便了解得清清楚楚,这也是双方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 总结通过以上的归纳, 我们可以看出, 汉英两种文化的礼貌用语的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 但 是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 不同文化的礼貌原则其实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一切皆缘于文 化传统的观念不同,关键要使用得体。中国人传统的见面语“吃了吗?”与英美人的“ How are you? ”或“ Hello

24、”在各自文化背景下他们都很得体。保持各自的文化特色和魅力很重 要。当人, 在语用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做些解释说明是必要的。 其次,我们也要努力理解交际 双方的礼貌用语准则:了解自己,便于传授己方文化。最后, 在实施交际过程中, 最好采用对方的礼貌语用原则。 这样做能表现出对对方的礼 貌语用原则。 这样能表现出对对方我文化的应有的尊重和坦诚合作的良好意愿, 并且不用多要求自己向对方靠拢、 为对方着想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礼貌顾日国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年第 4期何自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年2月何兆熊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3月8谈中西礼貌原则王静岭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 4期4英汉礼貌原则之跨文化对比研究高东军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 3期8谈中西礼貌原则王静岭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 4期周雪河西学院学报邹永丽赤峰学院学报2004 年第 6期2007 年第 5期5. 中西礼貌语用差异成因探析中英礼貌用语之比较研究8谈中西礼貌原则王静岭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 4期7合作原则及文化差异的英汉对比分析刘英凯 深圳大学学报 1991 年第3期8谈中西礼貌原则王静岭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 4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