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58571030 上传时间:2022-02-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8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1、 填空题2、 名词解释3、 简答题4、 论述题5、 图表题6、 案例分析第一讲 传播学的产生与发展资源、资本、信息 (1) 产生诞生于上世纪4050年代产生背景: 需求 行业 保障(详见笔记P1)美国人创立: 政治 经济 文化(2) 发展(1) 早期 2030年代 研究传播效果,“枪弹论”(行为主义理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1.所谓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是人类关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能的象征。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

2、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传播学五大奠基人(1)拉斯威尔(1902一1977) 美国著名政治家。其主要观点为传播的“5W模式”和基于“5W”基础上的直线传播模式。1-5W模式即who-谁-传者研究、 says 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Which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 5W模式虽然简单,但是指明了传播的基本组成要素,也指明了

3、传播学研究的基本组成。(2) 勒温(或译为“卢因”)(18901947) 勒温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理论中“守门人”(“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群体动力学导师。 “守门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 群体动力学:勒温认为,人的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动力整体,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这观点暗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

4、度、认识和行动,不仅要考虑受传者的个人特性,而且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勒温还将心理学知识引入传播学研究,用来研究“群体生活的途径”,以及群体对个人的观念、动机、愿望、行为和倾向的影响。 (3)霍夫兰(1912-1961)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对传播学最突出的贡献:一是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二是他的“劝服”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对否定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战期间,霍夫兰应聘担任美国陆军总部心理实验室主任,率领专家小组指导和研究美军的思想训练计划,研究军内教育电影对提高士气所起的作用和效果,在此研究基础上,霍夫兰于1953年出版了传播

5、效果研究的经典之作传播与说服。 (4) 拉扎斯 菲尔德 传播效果研究的开创者。 拉扎斯菲尔德通过分析性地利用样本调查,做出了影响个人行为的、有因果关系的推论。他及其助手进行著名的传播效果研究里程碑“伊里调查”(调查伊里县选民把票投给谁的问题),合作完成人民的选择。 “伊里调查”被称为“社会科学史上最复杂的调查研究之一”,人民的选择是传播效果研究的经典著作。一是提出大众传播的有限效果论,二是提出了“两级传播论”和“舆论领袖”的观点。 此外,将面对面的访谈和分组试验、定量分析的方法引入传播学研究也是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方法论体系做出的一大贡献。 (5) 施拉姆(19071987) “集大成者”和“

6、传播学之父”。 施拉姆是传播学这一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的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他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他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创立传播学是其最大的功绩。1949年编撰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媒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创立。 著书立说。1949年出版大众传媒,收录了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是传播学第一部经典教科书。1956年

7、出书报刊的四种理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维埃主义理论),是西方传媒理论的经典之作。60年代,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版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标志着“发展传播学”的起步。 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了众多知名学者。他晚年创建夏威夷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传播学人才,形成了“施拉姆学派”。他前前后后建立的传播学研究机构有衣阿华大学舆论调查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研究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所等。 第二讲 传播P5传播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传播的类型(1)自我

8、传播 内向传播也被称为内向传播、人内传播、内在传播,是个人内在的信息活动,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个体)(2) 人际传播 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一般是指人们相互之间面对面的亲身传播,又称面对面传播,人对人传播。(群体)(3)群体传播指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组织)(4) 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社会)人类传播的演进(1) 口语传播时代 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2) 文字传播时代 以手抄为主。

9、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3) 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4) 大众传播时代(5) 网络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1) 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的进步贯穿整个人类存在过程,而且其发展进步呈加速度发展趋势。(2) 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传播本身正式人类文化创造

10、和积累的产物。(3) 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一种传播必定是一种社会类型的反应。德国著名传播学者K梅尔腾曾指出两者的对应关系。(笔记P6)世界传播文化的三次革命(笔记P7)(1) 从印刷到报业,到大众传播(首次革命)(2) 从广播到电视(3) 网络新媒体第三讲 传播材料 (笔记P8)人类传播的材料是信息,它的流通必须经过物质外壳的处理即符号化才得以进行。符号是人类传播的要素。申农信息论维纳控制论信息的特征(1) 普遍性(2) 表达性(3) 流动性信息的特征:(1)普遍性信息无处不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信息,上课的铃声,交通的红绿灯,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无不是信息。(2)依附性教师活动:烽火

11、传敌情,结绳记事,等等都说明信息都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但是载体并不是信息。区分说明书本和文字内容,电视和新闻的关系。教师活动:总结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信息需要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并且同一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载体,而不同载体传递信息的效果是不同的。(3)价值性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咨询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美国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及。(4)时效性李小姐看到一个海报,说是百货大楼服装八折销售,于是

12、兴高采烈的去大楼购物,可是到了大楼,李小姐却很失望,原来大楼是为庆祝建店二十周年而搞的三天打折销售活动,现在活动已经结束了。(5)共享性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甚至多于两种思想。总结信息的共享性,并说明美国信息产业占国民经济的40%,就因为信息技术产品投入少、产出多、效益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与物质、能量不同的特性-共享性。社会信息的特点(1) 亦是物质信息。(2) 大脑加工的信息,是信息的信息。 客观世界是第一性的,人脑中的信息是第二性的(3) 语言文字为载体。(4) 多样

13、化。什么是符号符号: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是对事物或意义具有指代和表述功能的图示,它是信息形式和外部载体。意义的象征(1)指代性(2)社会共有性 表示性意义(辞典意义,首次联系中产生) 内涵性意义(引征意义二次联系中产生) 发展性创新、改造与淘汰 独创性、多义性、灵活性、认同性、隐含性符号的分类A.信号和象征符;B.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1) 语言符号:语言、文字 是人类的重要标志,是一切的传播的核心。没有它,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人类复杂的思维过程和文化之火就不可能继续下来。有声语言:对话、独白无声语言:书面对话、书面独白语言的特点 词语创造的随意性 开放性(以大话西游为例) 概括性(

14、死线抽象、忽视差异千篇一律、以偏概全、非此即彼、主观倾向性) 社会性(2)非语言符号: 是指不以人工创造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或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它是语言之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符号,如体语、类语言、服饰等。 特点:组合性、连续性、不可间断性。艾伯特梅热比公式: 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公式中的“语调”和“表情”均为非语言符号,这个公式表明了人际传播中非语言符号所能传递的信息远远大于语言。但是它也说明:语言可以传递任何信息,而非语言符号传播意义的范围就有限。传播主题越抽象,不用语言就越难表达。非语言符号可以分为基本的两大类: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和听

15、觉性非语言符号。(1)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动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包括体语(以及舞蹈语言)、运动画面、人际距离等 静态的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包括静止体态、象征符号、衣着、摆设、绘画等。(2) 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类语言和其他声音符号。 类语言。 包括辅助语言(音速、音量等)和功能性发声(哭、笑、叹息等)。 其他声音符号。如鼓声、口哨、汽笛、乐声等。在特定的传播情境下,某种单一的声音符号也可能担当传播信息的重任。第四讲 传播类型(一)传播类型(四分法)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网络传播)1. 内向传播 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

16、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在传播过程中,信息主体和信息客体是同一个人。(1)内向传播的正常形式 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和感情(2)内向传播的异常形式 梦境、催眠马斯洛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笔记P14)2.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特征就在于符号互动,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的非大众传播媒介( 、书信等)的信息交流活动。人际传播的特点(1)直接传播依赖大众传播媒介来做中介物,可以在直接了解传者的情绪或个性等特征;(2)随意性大传者和受者的位置在交流过程中可随时交换,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可根据现实情境随时调整改变;(3)保密性强由于是直接交流,而且传播对象和范围可以控制,所

17、以有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保密性(4)反馈迅速直接交流的情况下,传受双方都容易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交流,如有中间媒介,反馈的速度和数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速度可以控制随传受双方的需要而进行变更;不足覆盖面窄、易走形、多数留于记忆人际传播的基础:自我表露人际传播的动机:认识自我的需要;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控制周围环境;情感沟通需求“哈约里之窗”的基本内容是对自我表露的研究,哈约里之窗由自己了解的信息,自己不了解的信息,别人了解的信息,别人不了解的信息交叉构成四个区域,即透明窗格(开放区域)、不透明窗格(盲目区域)、隐蔽窗格(秘密区域)和未知窗格(未知区域)。由于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自我表露程度的不同

18、,哈约里之窗中各区域的大小也不同,且受时间、地点、交往对象等制约。(1) 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可以提高人际互动的效率,自我表露是扩大这一区域最有效的办法。扩大人际间的信息交流互动可以扩大开放区域。(2) 促进了对自己、对他人的认知了解。(3) 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因为“镜中我”的缘故。(4) 适当的度(福柯权利裸露理论)(5) 自我表露的媒体(6) 遵循一定的规律: 由浅入深 分清对象 素昧平生的人库利“镜中我”理论(在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

19、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附录:监视与暴露文化中的隐私(笔记P16)3. 组织传播 组织:高度制度化和正规化的群体。个人基本群体组织社会 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包括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组织与成员间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1)组织传播的层面系统层面,个人系统-二人交流-小群体系统-组织系统;功能层面,生产功能-创新功能-维持功能;结构层面,不同层级有不同的传输消息的形式、规则或状态,其复杂性随层级的提高而提高。(2)组织传播的形式 正规的组织传播,就是发生在组织内部的具有组织性

20、的传播,又可分为组织内部传播和外部传播; 非正规的组织传播,就是发生在组织内部的非组织性传播,是一种没有与组织的正规结构等级和交流网络相对应的信息交流,分为任务指向性和情感指向性两种交流。(3)组织传播的功能 手段性的和满足性的两种。前者,以交流为手段,达到某种事务性的目的,后者以社会-情感的满足为主要目的。前者在绝大多数组织中占首要地位,其存在由组织性质和目的所决定。4. 大众传播德弗勒: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与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研究的五分法一致,控

21、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大众传播的特点(*)(笔记P21) 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职业传播者,是一个传播组织整体或个人; 讯息的传送是广泛、快速、连续、公开的; 大众传播媒介为机械媒介,以先进的科技为基础; 受众广泛、成分复杂,大众对象表现为“杂、多、匿名、分散”。 反馈间接、零散、迟缓、具有积聚性; 信息具有商品、文化的二重属性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笔记P21)(1)正向 传播信息:连续不断向受众传递大量信息是第一功能。环境监测的作用“瞭望哨” 引导舆论:做客观公正报道,将舆论引导到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轨道上。规定与解释作用的“导向功能”。 教育大众:传播知识、科技等,传承了

22、文化遗产,促进了社会化功能。从自然人到社会人。 提供娱乐 民主与自由。此外,还有为受众提供服务、促进社会化、加强社会联系等功能。不独立存在,是一个有机整体。(2)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造成受众依赖媒介来选择世界,逐渐远离现实,被传播者左右,或是满足于这种间接了解的方式,把积极地参与事件变成了消极旁观; 信息过量淹没了有用信息,使受众对信息感到麻木、冷淡; 受众过多依赖媒介带来的间接交流,人际交往、互动减少,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 大众传播中的低级趣味内容降低了受者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甚至诱发了许多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 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带来了文化、思想、政治冲击,对社会制度构

23、成威胁。社会事件、娱乐、社会新闻发行几十万份,广告成了报纸的经济来源。一般大众成了受众“观念纸”变成“新闻纸”政党经费运营变成市场化运营新闻手段、新闻、评论、编排、广告编排手段(笔记P21)(1) 版面安排 分组 组版 A. 一个版面要有一个新闻中心 B. 每条新闻都能发挥各自作用 头版 社会版 读者来信(2) 编排手法 突出 平衡 淹没 抬高 抑低 夭折 (刻意)隐瞒(删削、淡化)电视媒介的特点 报道速度快,先声夺人 真实生动,感染力强兼容性大,受众广泛; 转瞬即逝,不留痕迹。线性传播电视传播效果(笔记P25)第五讲 传播过程 过程:事物运动的程序、状态。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控制论传播过程、系

24、统传播过程。前两者是对传播过程内部的微观认识,后者是对传播过程外部关系的宏观认识。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者 受传者 讯息 媒介 反馈传播模式 (笔记P27)图表题(笔记P28) 定义: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拥有同现实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包括:文字模式、数字模式、图表模式(1)第一阶段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线性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1948年提出,指出传播过程是:谁,传播者,控制分析说了什么,讯息,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媒介分析对谁,接收者,受众分析取得了什么效果,

25、效果,效果分析该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缺点: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高估了传播效果,忽视了反馈要素。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申农-韦弗模式原为研究技术科学中通信的信息传递问题,被传播学借用。包括五个正功能: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一个负功能:噪音,对正常信息传递的任何干扰。缺陷:未能在模式中顾及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忽视了讯息的内容、传播的效果。应该指出的是,由于香农-韦弗模式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项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如果把它完全应用于人类社会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2) 第二阶段控制论的传播模式 控制论的基本思想便是运用反馈

26、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目的。控制论传播过程是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程。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德弗勒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A.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的特点:奥首创,施拉姆提出。是一个高度循环的模式,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即是制成符号者、解释者,也是还原符号者;受传者也是如此;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行使着相同的功能,即编码、译码和释码;该模式比线性模式进了一步,它特别适用于人际传播;缺陷:它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的、平等的,这与实际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往往不对应、不平等相出入。后来施拉姆又提出了适用于大众传播的模式。B.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的特点:明确地

27、提出了反馈;此模式的中心是媒介组织,它集编码者、译码者和释码者于一身,它们可以从受众处获得推测性反馈;编码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受众往往是由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分属于各个基本群体和次级群体;该模式标志着从一般传播过程模式走向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标志着将大众传播看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趋向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它认为传播过程是双向回路之后,就成了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而现实中的传播过程,尤其是大众传播过程较少有平衡; 它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本体运动过程,即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的自我运行的系统过程,没有

28、发现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德弗勒模式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与此同时,这个模式扩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所起作用的认识。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使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当然,德弗勒模式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严格说,这个模式也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范畴。(3)第三阶段系统论的传播模式 传播过程的社会系统模式:赖利夫妇模式这个模式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而多重

29、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A. 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B. 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连接,形成人际传播;C. 个体系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D. 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医师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第六讲 传播者(控制分析)(笔记P29)传播者包括: 个人(记者、编辑、导演、主持人、制作人等) 媒体组织(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电影公司、网站等)职业化、组织化职能:生产制作信息、传播信息。传播者的制度环境(笔记P3

30、1)(1) 社会主义传播制度1848.6.1马、恩办的新莱茵报是一份无产阶级政党的机关报,1917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开创了社会主义传播业的先河。理论的基本观点: 新闻与传播起源于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 新闻本源是事实 传播业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身产水平的提高及文化,技术的发展 传播业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是物质生活关系的反映,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二为”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直接宣传一定阶级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鲜明地表现一定阶级的政治倾向和世界观,通过对事实的传播与评论,引导社会影响人们的思想与行动。基本原则:党领导的原则,正面宣传为主

31、的原则,正确舆论导向与监督的原则,真实性原则,党性原则。(2) 资本主义传播制作的理论 自由主义传播制度 “观点的公开市场”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出版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新闻自由:知晓权、传播权基本主张:A. 不受政府控制,传播自由B. 大众传播多样化,反映代表不同的类型C. 大众传播作为一种产业,自由竞争,自由营业。但可通过政府的调控手段有软性调控和硬性调控(详见笔记P32) 社会责任传播制度三审制强调:一定的民主,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责任,自由,总是有限制的,没有不负责任的民主,也没有不受限制的自由,新闻事业享有新闻自由的权利,同时也应该担负起社会应尽的责任和社会义务 要求:(1)现代传播媒

32、介要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事件的论述,它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2)现代传播媒介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3)现代传播媒介要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图画”(4)现代传播媒介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5)现代传播媒介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消息”内部调控理论(1) 新闻客观报道理论以超然的态度,充当争论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单纯记事,与观点分开。(2) “把关人”理论 心理学家卢因提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到处充满着把关人,负责把关、过滤信息,技术流通,把关人是信息过滤的加工人,过程就是把关,从记者到编辑都是把关人。 “把关人”:大众传媒在信息生产和流通中起着信

33、息过滤的职能和作用。“把关人”又称为“守门人”(gatekeeper),是由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传播学认为“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把关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施拉姆图表P33第七讲 受众定义:受众又称为“受传者”,讯息的接收者、接受者、参与者、反馈者。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分类:(1) 根据对信息关注的程度、范围 一般受众(满足好奇心) 专门受众(有固定的接触媒体与内容)(2)根据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 读者 听众 观众受众特征(笔记P34)(4点) 受众理论(笔记P35)(1)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34、个体差异论“刺激反应” 这个理论最早由霍夫兰提出。 它的中心思想是:每个人不仅有来自先天和后天的个体特征,如年龄、性别、兴趣、智力、经历、价值观等,不可能完全一致,而且由此形成的心理(认知、动机)结构和行动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面对同一信息,他们的反应各异,乃至千差万别。 社会分化论(群体差异) 同一类别的群体在一定的方面具有相似或相近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这使他们喜欢选择近似的传播媒介、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并对具有共同兴趣的内容作出大体接近的反应。 社会关系论(个体与群体、受压力与合力、舆论领袖) 群体的社会关系会对群体成员的心理、行为、价值观产生明显的影响,包括对他们的信息的接收和接受产生

35、影响。 许多人首先得到的信息以及对信息的理解往往不来自大众媒介而是来自“意见领袖”。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 文化规范论(议程设置) 德弗勒提出的一种传播效果理论。他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之所以能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是因为它发出的信息能形成一种道德的文化的规范力量,人们不知不觉地依据媒介逐步提供的“参考架构”来解释社会现象与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媒介这种影响是日积月累、缓慢地渗进受众思想中去的。(2)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基本权利出版自由 受众行为动机“使用满足”说 A. 认识外部世界(好奇心) B. 满足情感需求 C. 娱乐消遣 受众对待信息的做法(详见笔记P36) 选择行为 影响受

36、众选择的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心理因素 从众心理群体压力 形成过程:4点 做法:4点 受众的权利 知情权 使用媒体交流权 讨论权利 补偿权利 观点:5点(3) 作为消费者的受众 传播业市场受众消费者第八讲 传播效果(笔记P39)传播效果的含义: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1)认知层面:感知系统、知识量、结构变化(2)态度层面:价值体系、观念层面、情绪情感变化(3)行为层面 环境认知效果、“视野制约效果” 价值形成与维护的效果 社会行为示范效果起源于美国,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1)早期 “枪弹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

37、论)【施拉姆】,盛行于上世纪20-40年代。 核心观点:传媒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象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直接引起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详见笔记P40)(2)中期“有限效果论”,40-60年代。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人民的选择:政治竞选中的媒介(拉扎斯菲尔德) 媒体同化、催化、维护原有态度 二级传播论(详见笔记P41)(3)60-至今A. “适度效果论” 使用-满足论 创新与扩散论(图表见笔记) 议程设置论(麦库姆斯肖)(图表见笔记P42)B. “强大效果论”沉默的螺旋C. 大众传媒:营造意见环境的过

38、程第九讲 传播媒介分析(笔记P43)媒介:载体、工具、技术、手段、中介物、渠道和社会组织媒介研究的进程(1)20世纪5060年代,电视(2)7080年代“后工业社会理论”(3)90年代至今(网络信息高速公路)(4) 视暴力为正常现象,甚至暴力娱乐化(5) 把科技当玩具(6) 人际关系疏离冷漠英尼斯的媒介偏向理论(麦克卢汉的老师)时间偏向:前者是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粘土、石头和羊皮纸等,较适于克服时间的障碍,较能长久保存。空间偏向:后者是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如纸草纸、白报纸等,较适于克服空间的障碍。任何传播媒介若不具有长久保持的特性来控制时间,便会具有便于运送的特点来控制空间,二者

39、必居其一。 人类传播媒介演进史,是由质地较重向质地较轻、由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的历史,而且与人类文明进步阶梯相协调。 用树枝在潮湿的粘土上书写符号而后烘干或晒干,或者在石上刻画符号,这类媒介反映了人类远古时代的文明特征;树皮和纸草纸的媒介反映了古埃及和希腊罗马时代的文明特点;羊皮纸则是由罗马帝国到公元10世纪的通用媒介;纸和笔则是15世纪中叶的主要媒介;纸与手工印刷是文艺复兴至法国大革命(18世纪)期间的重要媒介;进人19世纪,相继迎来报刊时代、电影时代和广播、电视时代。 就这两类媒介同权力结构的关系而言,英尼斯认为,“偏向时间的媒介”有助于树立权威,从而有利于形成等级森严的社会体制;“偏向

40、空间的媒介”则有助于远距离管理和广阔的贸易,有助于帝国的扩张,从而有利于形成中央集权但等级性不强的社会体制。 英尼斯认为,任何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能够改变社会体制的形态,常常转移权力中心。社会权力的竞争离不开寻求新的传播技术形式的竞争。于是,英尼斯就将控制媒介行为视为行使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一种手段。英尼斯还探讨了媒介的时空偏向性两者之间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他认为,认为一味地向时间倾斜或空间倾斜会造成社会不稳定,一个稳定的社会离不开维护时间倾向和空间倾向间平衡的机制。麦克卢汉作品古登堡群英:印刷文人的诞生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理论 媒介就是讯息。 人们往往认为媒介是讯息的载体,传播学界在

41、研究传播诸要素中也传统上将大众传播媒介与媒介讯息区分开来,但麦克卢汉却认为,传统上把媒介与讯息区分开,是十分勉强的。传播中最本质的事情不是内容的表述,而是媒介自身。媒介本身就是传播内容,内容也是一种媒介。 媒介是人的延伸。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或者说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当这种比例改变时,人就随着改变了。以印刷时代为例,他认为印刷时代强化了人体视觉的延伸,却使人忽略了对自身其他感觉器官的开拓。 热媒介与冷媒介这是麦克卢汉

42、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而“冷媒介”与此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麦克卢汉笔下的“冷媒介”包括电视、 、漫画、谈话等,“热媒介”包括电影、广播、照片、书籍、报刊等。为什么将电视看作是“冷媒介”而将电影看作为“热媒介”呢?麦克卢汉认为,电影和电视的光源和视线的位置关系是正相反的。电影观众的视线受背后的光源将其诱导到前面的银幕上,电视观众则直接面对显像管这一光源。 两极传播: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

43、播的信息和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的,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的中介,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意见领袖指的是那些对大众媒介保持较多接触,在特定领域能够对他人发挥个人影响的人。两级传播理论的目的在于揭示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强调大众传播的效果受到人际传播的制约。20.魔弹效果论:它是一种认定大众传播具有强大威力、能够左右公众的态度和行为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受众就像射击场里一个固定不动的靶子或医生面前的一位昏迷的病人,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只要枪口对准靶子,针头扎准人体部位,子弹和注射液就会迅速地产生神奇效果。 条件效果论:是一种大众传播效果的较为冷静而乐观的看法。这类研究认为,只要大众传播

44、活动经过科学的规划设计,遵循传播的规律和原则,巧妙地运用传播谋略和技巧,在特定的情况下就会产生特定的效果。21.议程设置论:通过选择的播发新闻,编辑、编辑室全部成员的播音员在塑造政治现实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受众不仅熟悉一个特定的议题,而且也通过该新闻的信息量和它的编发位置被赋予了何等程度的重要性大众媒介可以决定什么事重要的议题-也就是说,大众媒介可以为精选运动设置“议程”。 知识鸿沟论:新闻媒介总是系统性地向某些人群传递信息,具有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又总是比其他人获得更多更好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流逝,获得更多信息的群里和获得更少信息的群体之间的擦含义会日益增长,即他们之间的知识鸿沟会变得越来越宽。 上限观点:个人呢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 沉默的螺旋: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媒介与舆论的理论,可以看作是议程设置理论的一种形式,知识它更关注宏观层面而非微观层面的效果研究。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尔纽曼认为,大都数人都有被鼓励的恐慌。因此,在舆论传播中,个人便可以通过观察以了解哪些观点占优势、受欢迎,哪些处于劣势、不受欢迎,然后采取相应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