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规范分类:一种道德视角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8512604 上传时间:2022-02-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1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小学生行为规范分类:一种道德视角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生行为规范分类:一种道德视角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生行为规范分类:一种道德视角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小学生行为规范分类:一种道德视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行为规范分类:一种道德视角(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小学生行为规范分类:一种道德视角潘海霞(南京晓庄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 02本3班)指导教师:严开宏摘 要:本文以小学校园中存在的各种规范为观察现象,对各种学生行为规范加以分类,考察其分布状况,调查教师对各类规范的重视程度和教育策略。基于对规范的四分法基础上,调查学生对各类规范的认识程度,以及学生对教师不同处理方式的回应态度,探索基于“领域适应”的行为规范教育。关键词:规范;习俗;利生规范;道德规范;美德一、 问题的提出:行为规范与道德领域学校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更顺利的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常常制定一些行为规范,同时

2、作为一个制度化的组织,学校生活为了保持一定的秩序,使得复杂多样话的学校生活呈现在一定的协调状态,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学校生活中学生的行为规范既有习惯和品性养成功能,也有行为限制功能。然而规范予以遵守的“理由”却并不是一致的,有些只是老师为了学生整体的利益或方便管理而制定的,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不能肯定地说教师的观点就是“真理”,甚至规范本身的合理性也是需要质疑的。因此,对于具体规范来说,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该正确地认识到这一点。学校诸行为规范是否存在领域差异?不同领域的行为规范是否采纳在一种领域适应性的教育策略?教师与学生

3、关于各类规范的行为、态度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将以笔者实习的一所小学为个案,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的方法试图全面的了解学校中存在的学生行为规范,尝试对其进行分类建构,考察教师对各类规范的处理方式以及学生对于教师处理方式的回应。道德是对人际交往行为的规范性要求或约束,但行为规范并不一定就是道德规范。生活中,规范常常左右着人们的行动,但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尤其是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被认同的一致性的行为,人们总是会不问原由地自觉地去遵守。因此,学校生活中针对学生行为提出的规范性要求并不一定就是道德教育。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儿童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学校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规范,有些是为了使学生减少攻

4、击性、少暴力,有些是为了使学生变的更加利他,更加文明等。 纳希 道德领域中的教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p.8 不管是什么规范,人们普遍认为那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考虑,有其必要性。但具体而言,学校中的规范是不是都适合呢?学生是不是就应该无条件地去遵从?纳希在道德领域中的教育一书中将道德与习俗区分开来。在社会发展的领域内部,道德指的是人类健康幸福、公正和权利的概念,它是人际关系内在特征的一个功能。与道德问题形成对照的是社会习俗问题。习俗是由社会体系决定的,在其中形成并被认同的行为一致性。 纳希 道德领域中的教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p.7-8因此道德行为规范就不仅仅只是舆论功能或权威的看法;与道德规范不

5、同,习俗是武断的,因为其中没有个人对行为的内在调节效果。道德问题被认为是不依赖于特定社会准则的,具有普遍有效性,并推广到不同的情景、社会和文化;另一方面,社会习俗依赖于规则,其规范性力量只在准则得以建立的特定社会体系下才能起作用。 纳希 道德领域中的教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p.12此外,纳希还将道德与个人领域分开。他认为个人领域是指个体认为主要和自己有关,也因此处在可证明正确的社会规则领域之外的系列行为。纳希认为,道德领域围绕人类健康和公正问题形成了一套普遍接受的核心价值观,正是这些道德观念的发展使得道德教育有所依附。而社会世界是分化的、多元性的,正确与错误的判断不只是由道德原则所决定,同时也

6、由习俗和更大的社会所分享的实际假设所决定,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发展学生的道德推理,也要发展习俗和个人权利的观念。 纳希 道德领域中的教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p.21-22教师可以用创造道德氛围、培养道德自我等方法来激励学生在道德、习俗和个人领域的概念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对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或习俗之间的领域重叠进行反思。此外,纳希认为通过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的个人领域与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气氛、学生纪律等结合起来。科尔伯格在道德教育的哲学中也指出,教师必须帮助儿童考虑真正的道德冲突,检查他们用以解决冲突的推理,找出他们思维方式的前后矛盾之处,并发展出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教

7、师必须了解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让儿童通过相互交流用高一级的水平同他们现有的水平作比较,帮助儿童注意自己的道德思维,道德讨论就是这样一种有效的方法。科尔伯格 道德教育的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p.11 科尔伯格注意到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对学生的行为做出各种评价以及调节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关系。但在很多情况下,教师无法肯定,是否应该把他们自己的道德观点当作“道德真理”或者仅仅当作个人意见,或者应该在课堂讨论中完全排除其他影响。科尔伯格 道德教育的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p.14如果教师相信某一价值正确的,而他当面临一个需要求助于别人观念的困境,他就会考虑社会规则。但每个教师

8、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道德的、正确的以及价值观这些词,并且依据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来说明这些词的含义。如将“不帮父母做事的儿童”任意地称作“坏孩子”的教师是以最不合逻辑和最无根据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科认为,这位教师没有向儿童传递普遍的伦理原则,也不能在伦理问题中采取中立的立场,结果就将道德教育专注于琐碎、暂时的问题而忽略了普遍的和重要的原则,因为前者不需要较多的复杂论证。 科尔伯格 道德教育的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p.25 关注现在的校园中,是否存在着老师会因为片面的小事而忽略普遍的原则?而学生对这样的事件又有怎样的想法?道德教育一直是中外教育学家关注的焦点。杜威认为应对学生进行民主教育,他强

9、调道德发展需要经过许多不同的阶段,跟其他形式的发展一样,促进道德发展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础的。道德判断发展的核心是公正的原则的发展。在皮亚杰基础上,科尔伯格在他的道德发展心理学中将道德发展分为了三个主要的发展水平:前道德,服从习俗角色的道德,自我认可道德原则的道德。在每一水平上又分为两种类型。前道德分为:(1)为惩罚和服从定向 (2)朴素的工具享乐主义。服从习俗角色的道德可分为:(1)维持良好关系、受他人赞扬的好孩子道德 (2)维护权威的道德。自我认可的道德原则的道德水平可分为:(1)契约的、个人权利的和民主地接受法律的道德 (2)个人良心原则的道德。 科尔伯格 道德发展心理

10、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p.12科尔伯格指出,这些仅仅只是理想的道德发展的类型。道德发展类型的特点包括:(1)不变的序列性;(2)结构的整体性或跨任务与跨情景的一致性;(3)层级的整合性或较高阶段对较低阶段的取代。 科尔伯格 道德发展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p4科尔伯格主张道德研究应从研究行为者的道德判断开始,这种研究能使我们摆脱个体相对论和文化相对论这一难题。因为在文化上普遍适用的道德价值似乎是经过一系列不变的阶段序列发展起来的。较高的判断阶段具有比良心或内化这类模糊概念更确切的道德特征。就个体行为对应与其道德判断来说,在越高阶段,我们越能排除文化的变数、权利观和情景适宜性因素而把这种行

11、为界定为“道德的”行为。在最高阶的道德,科尔伯格认为是可普遍性的、可逆性的以及规定的普遍伦理原则的道德,这种观点从理想上是说所有人都应该倾向于把彼此视作是自由、平等、自主的人。这意味着要平等地考虑到将要做出的道德决策影响到没一个人的观点或主张,体现对每个人固有价值、尊严等的重视。这也表达了把尊重或关心他人作为其自身的目的的态度,而不仅仅是实现其价值的手段,不管这些价值多么高尚或令人向往,如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言,运用一条或更多条普遍的原则去做出决定更为重要。普遍原则与规定或权利不同,首先,它是积极的规定,而不是消极的禁止,其次,它是适用于所有的个体与情境。教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学校中的道德

12、规范与行为规范?学校中是否也应该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如何让每个学生在校园内最大程度地享受平等和自由?通过对道德的理论审视,进而对小学生行为规范的细致分析,我们有理由预期一种后规范的,即不以既定规范为根据的道德教育。同时,通过区分学校行为规范的不同领域,也有助于我们克服“泛道德化”的教育。二、 概念界定:学生行为规范的分类关于“规范”,何怀宏在伦理学是什么一书中提到,规范实际上只是起一般规范的作用,而它们之间之所以能引起一般作用,是因为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情况存在,我们可以在这些类似的情况下采取类似的行动。规范不可能告诉我在每一种具体行为境遇中该如何做,还得常常分析具体情况。 何怀宏

13、伦理学是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80在每一次可能涉 及的道德行为处境中,每个人都重新由自己根据自己的感觉和判断来选择一次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行为境遇虽不可能完全一样,但还是有许多共同点可寻。而且,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中毫无准则、规律可寻,那将只是一系列碎片,我们甚至无法判断他的人格、德性,也无法预期他可能出现的行为而与其交往。 何怀宏 伦理学是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80在本文中的规范指的是学校中的一切约束学生行为的部分,包括学校行为规范、班级制度以及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要求等等。在这里,我将从行为的合理性角度,将学校中的规范分为以下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传统行为规范,指在某

14、一团体中的共同行为准则,规范的作用在于限定行为;第二部分是实践理性规范,从行为结果、行为本身、行为者三方面将它分为三类,即利生规范、道德、美德。具体如下:习俗指在长期特定的学校氛围中产生的一系列被认同的行为。“习俗是武断的。”如在学校中我们总是希望学生对一些特定阶层的成人称呼其头衔,如老师、校长等等。其实叫什么没有内在的积极或消极的意义,社会可以很容易地让事情变成不同的样子,如让学生直呼老师的名字或另外起一个代号等等。然而,接受这些用法后,这些标准通过给他们提供一系列关于适当行为的期待,从而有助于协调学校内部个体的相互规范。利生规范指从学生的安全和利益角度出发而制定的有益于学生的一系列规范。如

15、学校中规定的“不允许在学校旁边的路摊上买东西吃”, “放学回家的路上要排队”等。道德规范 指从“善恶”和“正邪”的角度考虑,它不随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有所改变。道德规范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两个特点。 何怀宏 伦理学是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20如“打人是不对的”这一道德标准,其规范性力量,来自于对行为本身的考虑,而不是从行为结果考虑,或从具体的行为发出者考虑。美德W. Frankena认为,尽管对美德的论述本身不足以构成一种完整的伦理学说,任何一种不包含有关美德论述的伦理学说都是不彻底的。爱弥儿涂尔干 道德教育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p.23同样,罗尔斯也认为有必要把对美德的论述整合到他的广义

16、的规范论道德学说中来,但是,由于宣称“美德是一种出于相应的道德原则而行动的愿望” , 他对美德的论述显然赋予了较规则而言相对次要的地位。美德通常是一种值得鼓励的价值观在个人品性中的体现,基于“善”而非基于“对”。例如,“上课积极举手发言”是好学生的值得鼓励的美德,但不具有道德规范意义。道德问题被认为是不依赖于社会准则的,并推广到不同的情景、社会和文化。另一方面社会习俗依赖于规则,他们的规范性力量只在准则得以建立的社会体系下起作用。人们对于道德领域和习俗领域的区分与判断标准相一致。对道德而言,规则来源于对行为本身的反思,而对于习俗而言,行为的状态取决于支配性规则的是否存在。但这样的分类方法并不能

17、将规范完全分开,它们之间存在着交集。纳希 道德领域中的教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p.12如“不允许在校园内骑自行车”,可能是在长期的学校生活中被人们认可的一种应该遵守的行为,也有可能是学校出于从学生自己的安全考虑而禁止在学校内骑自行车。对于“规范”的领域区分,实质上是现代社会不断分化的产物,我们当然不能用一种统一的世界观来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三、研究方法(一)抽样在问卷调查时,我采用的是准随机抽样,而在访谈时采用的是目的抽样,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可能提供研究信息的样本。由于条件的限制,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仅限于所实习的学校。所以在对象的选择方面有所限制,主要以自己所实习的班级为主。本文中的调查问卷

18、主要是针对四年级的学生进行的,之所以选择四年级主要是因为:第一,我实习时所带的正好是四年级的学生;第二,四年级在整个小学阶段来说,它属于中年级,是整个小学阶段最好的代表。而访谈时我也选择了四年级,除了上面的理由外,在四年级已经认识了一些老师和学生,这样有利于访谈的进行。(二)研究方法1. 观察法首先是观察的内容。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学校中学生的行为规范,需要观察的是所有存在于学校中的各种小学生行为规范,以及当学生违反规范后,教师因此对于各类规范的处理方式,观察的对象是所实习的学校,主要是笔者所实习的四年级。在记录方法上,为了保证记录的准确性,在可能的情况下都会采用及时记录,如条件不允许,我会在事后

19、的第一时间记下刚才的内容。2. 访谈法访谈主要是以结构式访谈为主。访谈的时间不定,访谈对象是老师和学生。对老师的访谈主要是想了解教师对各类规范的看法、学生上课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等,而对学生的访谈主要想了解学生对学校各类规范的看法,主要是他们对于老师处理各类规范所用方式的态度。对老师的访谈时没有录音,但我的记录速度比较快,他们也是边说边思考,而且访谈结束后我也及时地整理了资料;对学生的访谈在允许的前提下进行了录音。(访谈设计附后)3. 问卷法本文采用的是结构式问卷,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各类规范的看法以及对老师处理方式的态度。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所实习学校的四年级。问卷都是在中午时间,没有任何其他教师

20、在场的情况下完成的。(问卷附后)访 谈问 卷观 察 学生对各类规范的看法学生对各类规范的看法观察、访谈学生对老师处理方式的看法访谈、问卷观察、问卷、访谈 本文采用观察、访谈、问卷三角互证的方法对学校内的规范进行了调查。在调查学生对各类规范的看法采用了三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学生对各类规范的看法采用了观察和访谈的方式;而调查学生对老师处理方式的看法主要采用的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三)研究的效度 针对本次研究,我将从内在效度即研究结果可以被准确解释的程度方面考虑。1. 描述性效度“描述性效度”是对可观察的现象或事物进行描述的准确程度。在研究过程中,我采用的是实地观察和访谈的方法。实地观察一般

21、都会及时地记录下真实的情况,所观察到的规范大多都是文字形式的,对于少量的事件和现象,我也从客观的角度进行了描述。访谈时我在当事人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了录音,对于不能录音的,在访谈后我也尽快进行了整理。但由于记忆中的东西难免会有丢失或细微的偏差,访谈时老师和学生也不一定将所有的真心话全盘托出,所以此研究的描述性效度有可能存在问题。2. 理论效度“理论效度”又称“诠释效度”,指研究所依据的理论以及从研究结果中建立起来的理论是否真实反映了所研究的对象。在这个研究中我收集了大量多种形式的资料,对于特定的概念也给了文本中的界定,但在对规范进行分类时没有按统一的标准,这样可能缺乏理论的效度。 3. 评价效度“

22、评价效度”是研究者对研究结果所做的价值判断是否正确。对某类规范老师的处理是否恰当要看从哪个角度去分析,在本文中主要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想法;另外在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时没有对他们全面的了解,只是根据他们的描述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在评价效度上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四)研究的伦理在进行研究的时候涉及到一些伦理道德问题。在与每位老师和学生访谈之前我都会说明本次的访谈将会绝对保密,访谈是为研究所用,不会对他们的安全和利益造成损害,但在提问的过程中多少会涉及一些敏感的话题,有可能会令被访谈者有所顾忌。此外在进行问卷调查之前也已经交待这是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的,但少数学生可能还会有所担心。四、

23、研究结果(一)校园中学生规范的总览和分类南京市某小学学生规范总表分 类内 容来 源习俗上下楼梯靠右慢行。A、B上课期间有特殊情况需要离开教室,须先举手,向老师报告原因,经老师同意后才能离开。发言时,要端正。放学路队排整齐,做到快、静、齐。A、C作业本子必须保持整洁美观,不能在本子上乱涂乱画,写与作业无关的字。A、C作业必须按科任老师要求和格式书写,字迹端正、清楚,排列要整齐、美观。A、C做操排队做到快、静、齐。做操时精神饱满,动作标准、到位、整齐。A认真值日,不乱扔废纸,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A、B爱护公物,不在黑板、墙壁、课桌、布告栏等处涂抹刻画。A劳动工具摆放整齐,保持饮水机的清洁。未经

24、允许不进入办公室。A习俗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和有益动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A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B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B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B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病有事要请假,放学后按时回家。参加活动守时,不能参加事先请假。B每周一升旗仪式时,每个学生要穿校服。观察回家吃午饭的同学中午1:20之前不允许进学校。观察在学校吃饭的同学中午12:30以后必须进班级自习。观察升旗时,无论正在做什么都要停

25、下来,立正注视国旗方向。观察利生规范课间不追跑哄闹A、C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乱穿马路。A通行楼梯间要做到文明礼貌,遵守秩序,相互爱护,靠右慢行。A在楼梯上禁止快速猛跑、推推搡搡、追逐打闹或其它任何理由的过急行为。禁止在楼梯间进行任何形式的娱乐玩耍。A遵守交通规则,不在公路、铁路、码头玩耍和追逐打闹。A不骑车上学,等车时必须在站台上等候,搭乘出租车须在路边拦乘。A按时到校,不早退,不旷课。上课留心听,做笔记。A、B、C课前须将上课所需的学习用品放在课桌一角,预备铃响后,迅速、安静、有序地进入教室,静坐在座位上。A上课专心听讲,精神饱满,坐姿端正,勤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回

26、答老师的提问。A、B、C专心听讲,不看与本课无关的书籍,不做与本课无关的事。A、B、C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A、B、C必须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要先复习,后作业;要独立思考,必要时可请教老师或同学,但绝不能抄袭。错误的作业要订正,因故拖欠的作业要及时补做。A坚持锻炼身体,认真做好 “四操”:广播体操、足球操、室内操、眼保健操。立、坐、行、读书、写字姿势正确A、B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不做有危险的游戏。B阅读、观看健康有益的图书、报刊、音像和网上信息,收听、收看内容健康的广播电视节目。B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远离毒品,不

27、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进入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入内的场所。B不允许从楼上往楼下扔东西。不在校园旁边的商店买东西。观察道德公共场所遵守秩序,乘坐公共汽车上车自觉排队,不喧哗,不拥挤,主动给老、幼、病、残、孕让座,不争抢座位。A、B自觉遵守交通规则。A熟人需要交谈,应靠边儿或到角落谈话,不能站在道路当中或人多拥挤的地方;行人互相礼让。A不骂人、不打架,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A在日常交往中礼貌待人,讲话注意场合和分寸,举止得体。A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A不随意打断他人讲话,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他人要道歉。不动用他人物品、信件和日记。A、B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知错就改,不

28、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考试不作弊。B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庄稼和有益动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 B爱护公物,不在课桌椅、建筑物和文物古迹上涂抹刻画。损坏公物要赔偿。B测试时,要诚实。C美德待人礼貌,学会使用文明用语:“你好、请、对不起、谢谢、再见。”A、B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A、B尊重教师,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候。回答老师问话要起立,接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要诚恳。A同学之间团结合作,正常交往,真诚相待,不欺侮同学,发生矛盾主动做自我批评。A待客热情,起立迎送。谦恭礼让,敬

29、老爱幼。A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问候,不能视而不见。A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应表示歉意。A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不嫉妒别人。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灰心,不气馁,遇到困难努力克服。B尊老爱幼,平等待人。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帮助。不欺负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尊重残疾人。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B爱惜粮食和学习、生活用品。节约水电,不比吃穿,不乱花钱。B拾到东西归还失主或交公。B备注:A代表习惯养成“六好”争章细则 B 代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C代表XX小学“三字”常规要求(附后)通过观察的方式,我汇总了学校里的规范。按这些之前的分类方式,结合各类规范来源分类从而得出

30、了一张由总的学生必须遵循的规范的表格。观察的主要对象是教室后面的黑板报,每天的晨会,星期一国旗下的讲话,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要求等。在这些规范中,习惯养成“六好”争章细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基本包含了学校的各类规范,而XX小学“三字”常规要求则包含了习惯、利生规范和道德规范,且主要是习惯和利生规范。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学校中习惯和利生规范占了大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学校更关注学生的安全、利益等问题;重视自身的管理;当然对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学校也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而且也提出了部分美德的要求。在提出道德和美德的时候学校没有明确的说明,只是在执行的时候对学生的要求不太一样。对于道德方面的要求,一般会要求严一

31、点,而对于美德方面的规范却相对松一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习惯和利生方面的规范,学校以三字顺口溜的形式让学生熟读后牢记于心。全国统一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则囊括了各个方面的规范,包括了小学生应该注意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一些美德方面的规范。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解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制定了习惯养成“六好”争章细则。这份细则从不同年级的学生出发,系统的讲述了各年级的学生应该注意的方面以及应该做到的基本的一些要求,适当提出了一些高层次的要求。(二)学生对于各类规范的看法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老师并没有将学校中的规范进行分类,它们只是教育学生应该遵守哪些规范。对于不同类别的规范,学生会怎样

32、看待。 习俗是学校规定的统一行为,有些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为了更好的对学校进行管理;有些就只因为这是学校的一个传统,因而有些习俗并没有充足的理由一定要这么做。学生会怎样看待这类规范,以学校要求穿校服为例,具体情况如下: 表1. 学生对于习俗规范认识情况的频数分布表 频 数百分数有效百分数累计百分数学校要求这么做就一定要做到9383.883.883.8 不太愿意,但还是会穿1210.810.894.6 如果学校不要求,就可以不穿54.54.599.1 记得就穿,不记得就不穿1.9.9100.0 Total111100.0100.0 上面的数据和图表可以清楚地说明,83.8%的学生都会严格按照

33、学校的要求星期一穿校服;10.8%的学生尽管不太愿意,但因为是学校要求的,因此他们星期一还是会穿;仅4.5%的学生已经认识到了这只是学校的一个规定,如果学校没有这样的规定就可以不穿;0.9%的学生认为记得就穿,记不住就不穿。因此,学校的规定对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他们会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而不会问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去做。利生规范是从行为结果去考虑,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安全和利益。以学校禁止从楼上往下扔东西为例,具体情况如下:表2. 学生对于利生规范认识情况的频数分布表频 数百分数有效百分数累计百分数轻一点的东西应该没关系的1.9.9.9 学校要求这么做就一定要做到2825.225.52

34、6.4 这是安全问题,一定要严格遵守7870.370.396.4 尽量记住不要往下扔东西43.63.6100.0Total111100.0 从上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对待学校利生规范的态度上,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是安全方面的问题,而不仅仅只是学校的一个要求。在111个样本中,仅1人认为轻一点的东西应该没关系,他只是从自己想象中的情况去考虑;有28人认为这是学校的要求,一定要做到,这些学生还处在前习俗水平的他律阶段,他们把学校、老师等的要求当作行动的准则,而不会考虑为什么要这么做;有78个人已经意识到了这是安全问题,一定要严格遵守。这部分的学生也遵守利生规范,但在遵守的同时他们已经清楚地了

35、解为什么要严格遵守,而不是盲目的去遵从;还有4人选择尽量记住不要往下扔东西。道德规范是指普遍存在于人们心中的行为准则,它不会因为时间、地点、环境等的变化而改变。科尔伯格把道德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 阶段1他律阶段 阶段2个人主义、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易;习俗水平 阶段3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 阶段4社会制度和良心;后习俗水平 阶段五社会契约或功利和个人权利 阶段6普遍的伦理原则 科尔伯格 道德发展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P165-167以不讲粗话为例,学生对于道德规范的认识情况如下:表3. 学生对道德规范认知情况频数分布表频 数百分数t有效百分数累计百分数讲粗话不文明,

36、不是好学生3834.234.534.5讲粗话不对,不尊重别的同学6760.460.995.5如粗话针对我,也要用粗话反击32.72.798.2偶尔讲讲粗话没关系21.81.8100.0Total11099.1100.0 MissingSystem1.9 Total111100.0 从上面的图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认为讲粗话不对,不尊重同学这种观点的学生占据了大多数。在所调查的111个学生中,有一个数据缺失。有34.2%的学生认为讲粗话不文明,不是好学生。这些学生的道德水平还处在前习俗水平的他律阶段,他们用别人眼中的好学生去要求自己,根据他人的要求去决定自己的行动;有60.4%的学生意识到讲粗

37、话不对,因为这样不尊重别的同学。这些学生的道德水平已处在习俗水平的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阶段,他们会从人与人之间相会处理时应该注意的方面如信任、忠诚等去考虑;2.7%的学生认为假如粗话是针对自己,那么就要用粗话反击。这些学生只会从个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他们还处在前习俗水平的个人主义、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易阶段;最后有1.8%的学生认为偶尔讲粗话没关系。 美德是从行为者的本身去考虑,由行为者的行为去判断他的善恶。以参加义务劳动为例,学生对美德的认识情况如下:表4. 学生对美德认识情况频数分布表频 数百分数Valid Percent累计百分数周末是休息时间,不想参加98.18.18.1

38、想参加,但又怕太累87.27.215.3 认为这活动很有意义,一定会参加7668.568.583.8 老师要求就参加1816.216.2100.0 Total111100.0100.0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意识到义务劳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一定要参加。8.1%的学生认为周末是休息时间,不想参加,7.2%的学生想参加,但有怕太累,16.2%的学生只因为老师要求所以就参加,他们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结以上的结论得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将习俗、利生规范、道德规范和美德区分开来,并区别对待。对于习俗规范,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不问缘由的遵从,只有极少数会意识到这仅仅是学校的一项

39、规定,其实学校也可以不这样规定;在利生规范方面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到这是对他们的安全和利益有关的规定,所以他们也会认真地去遵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但他们对于道德规范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大多数学生的道德发展已经处于习俗水平,也有少部分的学生还处于前习俗水平的他律阶段;在美德方面,绝大部分学生都会以美德的要求去做。因此,对于学校的各类规范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定的理解,也许他们还不能明确的知道规范的分类,但他们心中已经有了一杆秤,对待不同的规范有着不一样的想法和态度。 (三)学生违规后老师的处理方式校园中的规范错综复杂,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将规范明确的归为哪一类,但不同的规范侧重点不一

40、样,根据这些不同的侧重点将规范分类,对不同类别的规范学生违反后老师的处理方式也会有所差异。问:一般遇到不听讲的学生你会怎么办?答:如果我注意他很久了他还是不听讲,我会请他回答问题,他如果回答不出来我会让他站着,过一段时间我会再问他一个简单一点的问题,他回答出来了我才会让他坐下;如果他不光自己不听还和别人讲话,我会叫他同坐起来回答问题,要不就直接批评他。这是一段采访一位老师的对话,在课堂上老师会怎样处理讲话的学生。课堂上不允许讲话是为了让学生更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老师讲课,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效益。这样的利生规范在课堂上到处可见。对于一个人开小差或思想不集中的学生,这位老师先会采用委婉的方式提醒

41、他们:请他们回答一个问题或者给他们一个暗示的眼神;如果这位学生不光自己不听讲,还和周围的同学讲话,影响别人的学习的话,老师就会采用严厉一点的方法处理:点明批评他或提醒别的同学不跟他讲话。对于犯不同错误的学生,老师会区别对待。问:如果一个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上,班上的一个小孩没戴红领巾你会怎么处理?答:如果这个小孩只是偶尔一次没戴,我就会帮他找一条红领巾;如果他是经常不戴我就罚他打扫卫生一天,并且让他下次要记住不然罚的更重。每天戴红领巾是大多数是学校的要求,而小学生忘记戴红领巾也是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也会区别对待。如果这个学生只是偶尔一次没戴,老师会理解他并会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如

42、果这个学生经常不戴,老师就认为他根本没把这件事记在心上,忠告他下次一定要记住外还要他罚他打扫卫生让他记住这次的教训。问:如果你知道小明偷了同学的文具盒你会怎么处理?答:先把小明叫到办公室问清楚他为什么要偷,然后对他进行说服教育直道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让他去跟同学道歉,把文具盒还给同学。如果小明的态度很好,他也确实需要一个文具盒而他的家庭条件确实不太好的话,我会考虑帮他买一个文具盒。偷窃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在学生时代老师应该杜绝这种现象,并且让他们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老师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问清原因后再对他进行教育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不再犯。对于学生犯不同类型的错误老师的处理方式也会不一

43、样,如果只是一般的学校规定老师只是适当的加以惩罚;如果是利生方面的规范老师会要求严格一点,因为这关系到学生的切生利益,也许学生现在认识不到它的重要性,但老师要关注他们,保证学生的最大利益;如果是道德方面的问题那么老师会很小心的处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保证下次不再犯这样的错误。对于美德规范不存在违规的现象,这里所提到的是没做到老师所提的美德要求后老师的处理方式。问:以前有没有让学生参加过什么义务劳动?答:有。有一周末,学校让各班组织一些学生去街道上义务擦栏杆?问:有人主动参加了吗?答:我是让他们周末没事的人都要参加。问:那有学生没去吗?答:有,但好像不太多。问:那你批评那些没去的学生了吗

44、?答:没有,我只是表扬了一些去了而且表现很好的学生,也提到的我们班有个别同学没去,希望他们下次能积极参加这样的活动。从以上的对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对待美德老师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老师不会批评没按美德要求做的学生,而是采用鼓励教育的方式表扬积极参加义务劳动的学生。(四)学生对老师处理方式的看法每个老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有自己的处理方式,而学生对老师的做法也有自己的看法。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识的增加,他们的观点也越来越独立。在对四年级所做的一份问卷中就表明了大多数学生对老师的做法有了自己的看法。具体如下:表5. 学生对老师处理不同规范所用方法的观点频次分布表AB C F % f % f %1 13

45、 11.7 38 34.2 19 17.12 13 11.7 31 27.9 24 21.63 14 12.6 15 13.5 20 18.04 38 34.2 14 12.6 20 18.05 32 28.8 13 11.7 28 25.2如上表所示,1、2、3、4、5分别代表很赞同、赞同、不确定、不赞同、很不赞同,A代表某学生因星期一没穿校服,又不肯听老师话回家换,于是被老师罚站教室外;B代表两学生因打假被老师狠狠批评了,老师还让他们当众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打假。C代表某学生因为偷了别的同学的文具盒而被老师叫来了父母,并让他当众读了检讨书。如上表所示,学生对老师的处理有着自己的想法。因为没

46、穿校服而被老师罚站在教室外这种做法更多的学生持不赞同的态度;而因为和别人打假而受老师的批评,当众作保证这样的做法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因偷别人文具盒而被罚写检讨书,并叫来家长这种做法同学们的看法不一,但更多一点的学生持反对的态度。T:如果你没有写作业,老师惩罚你了,也没有罚太多,你觉得?S:我觉得可以分几种情况:1 忘记写了,不是故意的,不承认错误。 2 忘记了承认错误。3 故意的,不承认错误。T:那你觉得哪一种应该罚?S:第3种。T:那如果老师不问原因,他就是叫你罚,你认为老师这种做法?S:属于正常行为能接受。这是一段和学生的访谈记录。对于利生方面的规范,在有些情况下学生觉得老师的做法有点

47、欠妥,但学生却能接受,也许他们认识到老师也是为了他们好。T:如果因为你周一升旗仪式的时候没有穿校服老师罚你大扫一天的卫生你会有什么想法?S:如果我不是有意的我觉得老师应该给我一次机会,应为人总会有犯错的时候,只要下次记得穿就好了。穿校服是学校的规定,因为偶尔的一次没穿校服学生认为是可以原谅的,但老师却对学生进行了惩罚,学生不会当面顶撞但心底却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正如前面问卷中出现的因为没穿校服而被老师罚站在教室外这种做法更多的学生持不赞同的态度,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T:记得班规有哪些吗?S:主要就是不讲脏话,不到学校旁边的小摊上买东西,不过买文具可以。T:那如果违反了老师一般会怎么罚他?S

48、:把今天讲的抄十遍吧,不过只罚过一次。T:对于这样的现象你觉得是不是应该罚?S:应该,要不然以后他会一直讲。T:那如果老师没有制定这样的班规,你觉得同学之间能不能讲脏话?S:不能,要不然会传染上。对于道德规范,一般学生都会认识到这是自己应该做到的,不管老师有没有要求都应该做到。所以即使因为犯这样的错误被老师惩罚了,他们一般也能理解老师这样的做法。前面问卷中也遇到了因偷别人文具盒而被罚写检讨书,并被叫来家长的例子,多一点的学生却持反对的态度,也许是应为叫来家长让学生觉得很反感。如果按上面和老师的访谈中老师所描述的去做,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学生如此的反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等还都不太成熟,在这个过程

49、中不可避免的会犯一些错误,因此有的时候不必小题大做,认真对他们进行适当方式的教育,将他们引入正确的轨道。在处理各类规范时,教师对各类规范的认识影响着教师的处理方式,而学生也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教师的处理方式作出判断,如果两者相一致,那么教师的处理方式将会被学生所认同,如果两者相矛盾,那么学生就会对老师的处理方式不满,也许他们不敢直接表达出来,但他们心底会作出自己的评价。以某学生因星期一没穿校服,又不肯听老师话回家换,于是被老师罚站教室外和两学生因打架被老师狠狠批评了,老师还让他们当众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不打架为例,具体情况如下:表6. 学生对老师处理不同规范所用方式的态度频数情况分布表 学生对于老

50、师处理道德规范的态度 总计l 很赞同 赞同 不确定 不赞同很不赞同学生对于老师处理习俗规范的态度很赞同11200013赞同7411013不确定4460014不赞同101546338很不赞同65471032总计3830151413110从上表可以看出,因没穿校服而被罚站教室外大多数学生都不赞同老师的这种做法,而因打架而被老师狠批并让他们认错作保证这样的做法被大多数学生认同。在110个学生中,有70人不同意老师罚学生站教室外,14人不确定,26人同意老师的做法;相反在110个学生中有68人同意老师狠批打架的学生,15人不确定,27人不认同老师的做法。不认同被罚站教室外但却认同老师狠批打架学生的有3

51、6人,对于两个问题都不确定的有6人,两种做法都同意的有24人,两者都不赞同的有26人。x2=51.145,sig=0.000,两者存在及其显著的差异。五、结论关于学生对学校规范的看法。学校中的规范随处可见,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直觉将这些规范分类。对于不同类别的规范,学生的看法也不一样。对于习俗规范,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认识到这是学校的规定,并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对于利生规范,几乎所有学生都会严格按照规范去做,大部分学生也已经认识到了这是学校为了他们的安全和利益考虑而定的规范;对于道德规范,大多数学生已经能从道德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角度去考虑,少部分的学生还只为做个好学生而遵从;对于美德,大多数学生也

52、会以美德的要求去做,大多是人已经认识到这是一种美德,也有受部分人只因为是老师的要求而遵从。关于老师对学生违规后的处理。学生犯的错误不同,老师的处理方式也会有一些差异。如果只是习俗规范,一般老师只是适当的加以惩罚,让他们下次记住;如果是利生方面的规范老师会要求严格一点,因为这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也许学生现在认识不到它的重要性,但老师要关注他们,保证学生的最大利益;对于道德方面的规范老师都会很小心的处理,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次不再犯;而美德规范,教师一般以榜样教育的方式为主。关于学生对老师处理方式的态度。对于不同的规范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习俗规范,学生认为只要适当的加以惩罚,记住

53、下次不再犯就可以;对于利生规范学生则认为应该严格遵守,而且对于老师的做法学生一般都能认同,因为他们知道老师是为他们考虑;对于道德规范,学生则认为让本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加重要。本文是对道德哲学的经验性的验证。从以上的分析中可知,学生对于规范有着直觉的理解,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对学生的这种理解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此外,对于不同类别的规范,教师与学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与处理方式。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实行领域适应性的教育,即违反不同类别的规范所采用的处理方式也应有所区别。参考文献1 科尔伯格. 道德发展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9月2 杨韶刚. 道德领域中的教

54、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年11月3 科尔伯格. 道德教育的哲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年12月4 爱弥儿涂尔干. 道德教育.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1年3月5 何怀宏著. 伦理学是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6 芭芭拉赫尔曼. 道德判断的实践 东方出版社 2006年1月7 腾大春. 外国教育和外国教育史.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0年2月8 周宏芬. 学校规范的失效性分析. 探索与争鸣 月刊 2004年2月9 吴康宁. 课堂教学社会学.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10 刘云杉. 学校生活社会学.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The Classifica

55、tion of Pupils Behavior Normalcy: From a Moral Point of ViewAbstract: All kinds of principles in the primary school is the observation object of this article. The researcher classifies all kinds of principles, surveys the condition of the principles, and researches the degree that the teachers think

56、 highly of all principles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four classifications of the principles, researches the level that the students have known, and the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the difference ways that the teachers used, explores how to teach the pupils behavior principle based on the “field adaptation”. Key words: behavior principle; convenience; moral; virtue21 / 2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