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梳理(共28页)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58495978 上传时间:2022-02-28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2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梳理(共28页)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梳理(共28页)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梳理(共28页)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梳理(共28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梳理(共28页)(3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

2、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核舟记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蒹葭是一

3、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二、课内文言文梳理9桃花源记(一)课文字词详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为业:作为生计。为,作为。缘:沿着,顺着。行:前行,这里指划船。远近:偏义词,这里指远。忽逢:忽然遇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夹(ji):沿,靠。杂:别的。芳:指花。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甚:很,非常。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前:向前。穷:尽。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4、光。便舍船,从口入。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到了尽头。源,源头。得:看到。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若:好像。舍(sh):离开。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初:开始。才:仅仅、只。通:通过。豁(hu)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豁然,开阔敞亮。开朗,开阔明亮。旷:宽阔。舍(sh):房屋。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俨(yn)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qin)陌(m)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相闻:可以互相听到。其中:那里面。种(z

5、hng)作:耕种劳作。着(zhu):穿着。悉:全,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垂髫(tio):指老人和小孩。并:一起。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自乐:自得其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乃:于是,就。大:很,非常。从来:从地方来。具:详细。要(yo):同“邀”,邀请。设:准备,设置。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咸(xin):全,都。问讯:询问,打探消息。云:说。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的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复:再,又。焉:于之,从这里。间隔:隔绝、不通

6、音讯。乃:竟然,居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具言:详细地说。叹惋:感叹。延:邀请。辞去:辞别离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语(y):对说,告诉。不足:不值得,不必。为:向,对。道:说。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既:已经。得:找到。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志:做记号。及:到。诣(y):拜访。如此:像这样(的事情)。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即:立即。遣:派遣。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遂:终于。复:再。得:找到。南阳刘子骥,高尚

7、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高尚:品德优异。士:对男子的美称。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计划。果:实现。寻:随即,不久。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二)重点句子翻译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渔人)顺着溪水(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的远近。2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溪流的)两岸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芳草新鲜美好,落花纷纷。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再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渔人)便看到了一座山。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很整齐的

8、样子。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那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衣着,都像桃源外的人。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8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人)就邀请(他)回到(自己)家里,备酒杀鸡做食物(来款待他)。9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村里(的人)听说有这个人,都来打听消息。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村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1不复出焉

9、,遂与外人间隔。(从此)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村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1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人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了他所听到的,(村人)都感叹、惋惜。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他的人各自又都(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1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村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16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但愿望)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三)课文分析1渔人行踪:发现桃

10、花源拜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2世外桃源描述: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风俗淳朴,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3对陶渊明写世外桃源的评价: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

11、的空想,也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4【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何处?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人情美。【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感受桃花源中的幸福】桃花源中的幸福表现在何处?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渔人(侧面烘托):村中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5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让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更显

12、得亦真亦幻,增添传奇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这样一个地方的目的是什么?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10小石潭记(一)课文字词详解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从:自,由。西:名词作状语,向西。篁(hung)竹:竹林。闻:听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如鸣珮环: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珮、环,都是玉饰。鸣,发出声响。乐(l):以为

13、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之:代水声。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在下面。水尤清冽(li):水格外清凉。尤,格外。冽,凉。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全石以为底:以整块的石头为底,此句为倒装句“以全石为底”。以为,作为。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近,靠近。卷(qun)石底以出: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翻卷。以,而。为坻(ch):成为水中高地。为屿(y):成为小岛。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为嵁(kn):成为不平的岩石。青树:青葱的树木。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zhu),参差披拂:(树枝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鱼

14、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可百许头: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表示约数。皆:全,都。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空,在空中。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下,向下照射。澈,穿透。布,照映。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ch)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俶尔,忽然。逝,离开。往来:来来往往。翕(x)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乐:逗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西南:向西南。而:连词,连接状语和动词,不译,表修饰。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

15、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势:形势,形状。犬牙差(c)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交错。不可知:不能够知道。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四面:四周。环合:环绕合抱。寂寥(lio):寂静寥落,静悄悄的。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寒,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悄(qio)怆(chung)幽邃(su):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忧伤。幽邃,幽静深远。以:因为。其境:这里的环境。清:凄清。久居:长时间停留。居

16、,停留。乃记之而去。乃:于是,就。之:指代游小石潭这件事。去:离开。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同:共同,一起。游:游玩。者:的人。隶(l):追随、跟随。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而:表修饰。从:动词,跟随。小生:年轻人。曰:名叫。(二)重点句子翻译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对此感到十分高兴。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露出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潭岸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4青树翠

17、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6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鱼)呆呆地(愣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水潭的西南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流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够知道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18、悄怆幽邃。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树木环绕合抱,寂静寥落,空无一人,(那氛围)令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记下当时的情景便离开了。(三)课文分析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感受是什么?本文按游踪顺序来写: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感受: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愉悦的心情。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抑郁忧伤的心情。从中可

19、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又无法解脱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2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和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吗?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

20、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的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中可以看出。4作者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及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_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5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

21、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6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全石、游鱼、阳光、影子)7文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8文中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11核舟记(一)课文字词详解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奇巧,奇妙精巧。奇,奇妙。以:用。径寸:直径一寸。为:做。这里指雕刻。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

22、舟一,罔(wng):无。因:顺着、就着。势:(原来的)形状。象:模拟。形:形象。情:神情。态:姿态。尝:曾经。贻:赠。盖大苏泛赤壁云。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云:句末语气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有(yu):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余数。奇(j):零数、余数。可:大约。许:上下。轩敞:高、宽敞。者:的地方。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名词作状语)。覆:覆盖。启:开。雕栏: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相望:(左右)相对。之:代“窗”。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

23、兴”,石青糁之。落:水位下降。徐:慢慢地。兴:起。石青:用石青(名词作状语)。糁:用颜料等涂上。之:代“字的凹处”。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峨冠(gun):高高的帽子。而:表并列。髯(rn):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为:是(判断动词)。居:处。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共:一起,同时。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执:拿。卷端:指手卷的右端。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卷末:指手卷的左端。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现:露出。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微侧:略微侧转

24、(身子)。其:代“苏、黄”。相比:互相靠近。比,靠近。者:的地方。隐:隐藏。绝:极,特别。类:像。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袒:裸露。矫(jio)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昂,仰。不属(sh):不相类似。属,类。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卧:卧倒。诎(q):同“屈”,弯曲。支:支撑。其:代“佛印”。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卧:摆着。楫(j):船桨。椎(zhu)髻(j)仰面:束成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衡:同“横”。攀(bn):扳

25、。若状:像的样子。啸呼:大声喊叫。执:拿。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那。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端,正。容,神色。若然:好像的样子。然,的样子。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其:代“核舟”。船背稍夷(y):船的顶部较平。背,指船顶部。夷,平。其:代“船背”。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细:(笔画)细微。钩画:一钩一画(名词)。了了:清楚明白。其:代“字”。丹:朱红。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通:总。为:雕刻。为念珠各一;对

26、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并:连词,和。为:雕刻。有(yu):通假字,同“又”。而:但。其:代“核舟”。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曾(zng)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盖:原来。简:挑选。修狭者:长而窄的桃核。修,长。技:技艺。灵怪:神奇。(二)重点句子翻译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个个具备神情姿态。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他)曾送我一个核舟,(刻的)是苏轼泛舟游赤壁(的情景)。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27、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7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8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9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10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原来是挑选长而

28、窄的桃核刻成的。哎,技艺也真神奇啊!(三)课文分析1“核舟”的精湛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体积小,刻的东西多,刻得极为精致,人和物各具情态,有意境。2核舟介绍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空间顺序。3文章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打开、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游赤壁时的优美环境。4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内容。口技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撤屏视之,一人,一

29、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两文均用数字结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为什么?相同。结尾都用列数字的方法,都是为了表现艺人技艺之高超。5王叔远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些文字,而不是诸如花草鸟兽之类的内容?为了和核舟“大苏泛赤壁”的雕刻主题相吻合,使作品有一定的意境,有无限的想象空间。12诗经二首关雎关关,在河之。淑女,君子好。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窹寐求之。求之不得,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译文: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她真是我的好配偶。水中

30、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姑娘美丽又善良,我日夜都把她追求。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日夜都把她思念。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我翻来覆去难成眠。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摘。姑娘美丽又善良,我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水中荇菜长短不齐,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姑娘美丽又善良,我敲钟击鼓使她快乐。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全诗可分为三章。首章为第一节,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引出男主人公的一片情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句统摄全诗。第二章为第二、三两节,此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男子追求心上人未果,日夜不安、苦闷焦灼的相思之苦。男子追求不到心上人,便日夜思念她,心上人采摘荇菜时

31、“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身姿时时浮现在他眼前,使他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这一章既有“悠哉悠哉”的心理描写,表现男子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辗转反侧”的动作描写,突出男子内心状态的不平静,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形象写得非常传神。第三章为第四、五两节,写男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情到极处必生幻,第三章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琴瑟友之”,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和谐愉快。“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这无疑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

32、寐求其实现的愿望。幻想当然并非现实,但幻由情生,也是极自然的。这一爱情心理的描写,极富浪漫情调,也进一步突出了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慕思念之深。全篇以“求”字为中心,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男子对意中女子由“一见钟情”到“日夜思念”,再到“幻想结合”,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感情热烈、真挚、率直、淳朴,歌颂了纯真的爱情,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

33、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译文: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逆流而上寻寻觅觅,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

34、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第一章八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接着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这“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的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望穿秋水、执着追求,但“伊人”都缥缈阻隔。可望难即,故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惆怅的情致。以下四

35、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终不可近也。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着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怅惘之情愈深。至此,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得到了具体而充分的展现。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

36、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持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层层推进。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注意“”内的字。【理解记忆】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2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3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

37、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第六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北冥有鱼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

38、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其题虽小,其旨甚大。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且不说这场辩论谁是谁非,光是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就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此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

39、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的一个美好愿景。马说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

40、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二、课内文言文梳理21庄子二则(一)北冥有鱼(一)课文字词详解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北冥:北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鲲(kn):大鱼名。鹏:本为古“凤”字,这里表示大鸟之名。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

41、于南冥。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垂:悬挂。海运:海水运动。徙:迁移。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书名。一说人名。志:记载。怪:怪异的事物。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抟(tun):盘旋飞翔。扶摇:旋风。去:离开,这里指离开北海。息:气息,这里指风。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苍苍:深蓝色。极:尽。邪:同“耶”,表疑问

42、,相当于“吗”“呢”。(二)重点句子翻译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用力鼓动翅膀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彩。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三)课文分析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为什么又写鸟?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

43、庄子想象力丰富。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_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44、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这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课文字词详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

45、“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是:这。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安:怎么。固:固然。固:本来。全:完全,肯定(是这样)。“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请循其本:请允许我追溯话题本原。请,请允许我。循,追溯。其,话题。本,本原。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云者,如此如此。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既,已经。之,指“鱼之乐”,下文的同

46、此意。(二)重点句子翻译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4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请允许我从最初的话题说起(或: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是从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那是(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所以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三)课文分析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

47、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在濠水的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2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_(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3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

48、子的人生态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22礼记二则(一)虽有嘉肴(一)课文字词详解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虽:虽然。嘉肴:美味的菜肴。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其:代“食”的对象。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善:益处,好处。是故:所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9、。故曰:困:困惑。自反:自我反思。自强:自我勉励。强,勉励。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学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二)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2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的)困惑。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道(自己的)不

50、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5“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课文分析1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2解释课文中“教学相长”这个成语的含义。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获得成功。3“教”与“学”的关系如何?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4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有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5为何在一开始写关于“嘉肴”“至道”的内容,能否删去?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形

51、象生动地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中心,说理的力度大大增强。即通过比喻,引入“至道”,形象生动地告诉读者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删去。6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7请结合你的学习经历,举一个例子,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例子:“我你”师生关系的确立表现出互惠的崭新特点。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教育老师,他们在课堂上相互影响,相互提高。(需要学生结合具体

52、的经历谈)8“教学相长”在教学中的意义。在教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师生共同展现着自身的生命价值,在充分发掘自己的生命潜能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二)大道之行也(一)课文字词详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之:的。行:施行。为:是。公:公共的。选贤与(j)能: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选,选拔。贤,指品德高尚。与,同“举”。能,指才干出众。讲:讲求。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信:诚信。修:培养。睦:和睦(气氛)。故:因此。独:只。亲:以为亲。亲:父母。子:以为子。子:子女。老有所终:老人能够善终。终,

53、善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壮有所用: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有所长(zhng):幼年人能顺利成长。矜(gun)、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废疾者: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者,的人。皆:都。养:供养。男有分(f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职守。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货:财货。恶:憎恨。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弃:丢弃。必:一定。藏:私藏。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是故:因此。谋:奸诈之心。兴:兴起。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作

54、乱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作乱。贼,指害人。作,兴起。故:所以。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而不闭。是谓大同。是:这。谓(wi):是。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让老年人能够善终,让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让幼年人能够顺利成长,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

55、有人供养。4男有分,女有归。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那种)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对于)力气,(人们)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兴起。7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家家户户)门都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三)课文分析1文学常识。(1)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3)“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56、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括,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用现在的话来说,叫作“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

57、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对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

58、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4“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文章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就是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等,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个结论非常鼓舞人心。5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大同”可

59、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都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6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或:货尽其用、人尽其力)。7怎样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

60、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8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9“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0写出表现人人都能关爱他人,人人都能得到他人关爱,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11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2大道之行也中的成语:天下为公、老有所终、矜(鳏)寡孤独。13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示例一:不会实现。因为那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存在太多自私自利,尔虞我诈。(言之有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