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网络强度_冲突类型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一个交互效应模型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58452880 上传时间:2022-02-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43.7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创新网络强度_冲突类型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一个交互效应模型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创新网络强度_冲突类型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一个交互效应模型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创新网络强度_冲突类型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一个交互效应模型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创新网络强度_冲突类型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一个交互效应模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网络强度_冲突类型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一个交互效应模型(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创新网络强度、冲突类型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一个交互效应模型郭骁( 中央财经大学 商学院,北京 海淀100081)摘 要:创新网络是中心企业与其周边的利益相关者构成的网络,由此将优先获得创新信息和资源等优势,这些优势能否转化为创新绩效,取决于团队内部的冲突管理有效性。就是考察企业的创新网络在什么样的内部 冲突过程中更可能产生高创新绩效,明确冲突类型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企业的外部创新网络强度确实对创 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合作式冲突会显著正向调节企业创新网络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一步放 大创新网络强度的积极作用,更高效地转化为创新绩效。而同样发现,对抗式冲突和让步式冲突作为两种消极 的

2、冲突类型,两者对创新网络强度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对积极搭建外部创新网络的 企业,同时提出了营造内部合作式冲突氛围的要求,为企业内外兼修提供了理论启示。关键词:创新网络; 冲突类型; 创新绩效; 交互效应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4755(2011)01 0038 07一、引言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持续增长的动力保障,现 在把中小企业视为重要“变革代理人”的动态观点已经 获得广泛认可( Audretsch,1995; Audretsch and Thurik,2001) 1 2,中小企业已成为实施和实现创新的微观 基础,尤其是一些重大原始创新技术和

3、产品,往往发端自中小企业,再由大型规模企业通过收购中小企业或 收购专利技术进一步放大创新效应,转化为现实的创 新绩效,因此研究以保障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和能力 具有饮水思源的重要意义。而中小企业的创新行为主要是通过集群式的创新 网络来实现的,单个中小企业难以具备创新的资源与 能 力,Freeman CRoy Rothwell ( 1991 ) 3 和 Christian DeBnesson( 1999) 4就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认为集群的 存在更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生,也提高了企 业创新的效率和效果。这一研究从结果变量上反映了创新网络的积极作用,但没有具体论证其发生作用的 内在机理。而魏江和

4、叶波( 2002 ) 5 以及郑健壮和吴晓 波( 2002) 6则具体分析了创新网络促进企业创新行为 发生的机制,认为同行业中小企业由于承担了整个产业链条的某一段,由此形成了互相依靠和协作的业务联系,这种联系由于其自利性而非常紧密,它们彼此间 的竞争与合作从两个方面促进了创新的发生,首先是 竞争的存在使得彼此寻求通过创新而超越竞争对手, 或者通过模仿来追赶对手,其次是业务上的合作关系 也促使它们共享信息与资源,互相启发和引导创新,长 期的地缘和商缘形成的信赖与商誉也使企业实施机会 主义行为的成本很高,企业通过创新网络开展合作的 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竞合效应的双重叠加提升了企业 通过创新网络来增加

5、绩效的效率。除此之外,中关村 区域创新能力课题组( 1998 ) 7 在分析创新网络时,从 软环境角度认为中小企业的不断消亡与产生过程中, 地域文化的无形纽带作用将部分中小企业捆绑在一 起,由此产生了创新网络。池仁勇( 2005,2007 ) 89 认 为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是通过相关研究机构、企业 间的链接而成,网络的结点、关系链等属性决定网络的 属性与功能,还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了中小企业创新网 络的结点联结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认为网络结点 联结强度对企业销售增长、利润增长和新产品开发都 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与科研机构的联系对企业创新收稿日期:2010 12 14基金项目:中央财经大学 21

6、1 工程三期项目作者简介:郭骁( 1981 ) ,甘肃兰州人,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专业为企业管理,研究方向为战略 管理、创新管理。39郭 骁: 创新网络强度、冲突类型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术机构以及与用户的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指出了参与影响的主体。Freeman C. ( 1991 ) 16 则明确提出 了“创新网络”( Innovation Networks) 的概念,认为创新 网络囊括了企业间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关系,还将创 新网络划分为合资企业与研究公司、合作研发协议、技 术交流协议、直接技术投资、许可证协议、分包、生产分工、供应商网络、研究协会、政府资助等类型。国内的相关

7、研究中,盖文启和王缉慈( 1999 ) 17 认 为创新网络是地方行为主体( 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地 方政府等主体) 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 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系统,他们描述了创 新网络的整体形态和主体构成。王大洲( 2001 ) 18 从 参与创新网络的主体间的关系入手,阐述了主体间的 竞争与合作关系,认为主体间一方面通过竞争来争夺 有限的创新资源( 人才、信息等) ,另一方面也需要整合 资源来合作实施技术创新,整个创新网络就是在这种 竞争与合作中动态滚动发展的,通过优胜劣汰的竞合 过程更新整个创新网络,促进网络中的企业在可控风 险范围内实施创新活动。池仁勇( 2005

8、) 认为区域中小 企业创新网络的基本形式是由中小企业、供应商、客 户、其他相关企业、大学与科研院所、政府相应部门、中 介服务机构以及资本市场等结点组成,它们间各种合 作为中小企业新产品研发、投资、生产等创新活动提供 市场与技术信息、新材料和部件供给、人才、技术、资金 等帮助,从而形成了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联结。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企业家对各种要素资源进行 重新组 合,从而创造出更 高的价值和利润。 池 仁 勇( 2007) 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了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 联结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创新网络结点联结 强度对企业销售增长、利润增长和新产品开发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提出假设 H1 。假

9、设 H1 : 创新网络强度与创新绩效正相关。( 二) 创新网络与冲突类型的交互作用创业活动中不仅需要了解和适应外部环境,同时 由于内部创业团队成员不同的人生经历和职业履历, 他们彼此间也会产生各种分歧和差异( Blatt,2009 ) 19, 由此也必将形成各种类型的内部冲突。冲突的存在是 必然的,也是正常的,但冲突的性质和结果存在差异。 Deutsch( 1990) 20将冲突划分为合作式冲突、对抗式冲 突和让步式冲突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冲突表现为团 队成员之间对创新机会和信息的良性互动或恶性互 动,这将成为制约创新网络优势转化为创新绩效的主 要因素。绩效影响最大。尽管个别研究从结果变量来测

10、量,发现创新网络 与创新绩效正相关,但研究还不够细致,未探究具体的 影响过程和机理。而创新网络是中心企业与其周边的 所有利益相关者构成的网络,中心企业纳入创新网络 的广度和深度越紧密,只说明企业通过创新网络获得 信息、整合资源和实施创新具有了外部优势,企业能够 从外部以更低的交易成本获得人、财、物以及信息等战 略资源,由此为创新绩效的持续提升提供了“必要条 件”,但这还不是“充要条件”。当通过创新网络获得的 创新信息、机会和资源进入企业内部后,创业团队就面 临着如何取舍不同的创新战略和方案,而这一过程在 热血沸腾的创业团队内部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其关键就在于决策过程中冲突管理的有效性

11、,目标 是通过冲突和碰撞筛选出最优的创新战略,并且通过 这一过程中的意见交流达到思想和理念的一致,最终 凝聚大家的力量组织实施创新行为。中小企业作为未来创造高附加值经济增长的主 体,在发挥张力的同时更需要在企业内部构建制度化 保证。Deutsch( 1973,1980) 1011 将企业内部冲突分为 合作式冲突、对抗式冲突和让步式冲突三种。本文借 鉴他们的观点,来考察中小企业纳入创新网络的强度 与冲突类型匹配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即阐明企 业的创新网络在什么样的内部冲突过程中更可能产生 高创新绩效,明确冲突类型的调节作用,并通过问卷调 查的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这一研究,使 中小创业

12、企业将管理的重点放在内外两个方面,实现 内外兼修,首先从塑造良性的内部冲突角度来构建和 运营创业团队,进而有选择地吸取外部创新网络提供 的机会和资源,实现可控范围内的高创新绩效。二、理论分析及假设提出( 一) 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企业创新活动是如何发生的?过程还是与其他企业交互完成的?是企业独立完成的针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引出了创新网络的概念。Ronald S Burt( 1973 ) 12 首先指出社会网络通过信息传播和社会影响而对技术创 新扩散产生影响。开宗明义地强调了技术创新活动的 社会发生背景,首次揭示了创新活动是一个动态的、互 动的、社会化的多主体参与过程。进一步,Teece,D.( 19

13、86) 13 和 ImaiBaba ( 1989 ) 14 也认为企业的创新活动会受到企业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并不是一个单一 主体的独立行为。Lundvill ( 1988 ) 15 更进一步地认为 创新活动中的交互行为受到政府、科技、劳动分工、学40Vol. 26,No. 1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Economics University的目标不是交流信息讨论最优方案,而是接受主流意见获得最优方案,通过妥协和让步求得表面的一致和 团结,避 免 争 论 ( Chen et al 2005 ) 23。 Barker et al( 1988) 24指出让步式冲突也可能转化

14、为对抗式冲突,那将对最终的创新决策产生不良影响。总体而言,让步式冲突氛围一旦形成,将制约对创 新网络中有价值信息的甄别、提取、重组和利用,最终 对创新网络优势转化为创新绩效的效果产生影响,这 种影响效果将视决策的 优 劣 而 定。 由 此,提 出 以 下 假设:假设 H4 : 创新网络强度与让步式冲突的交互项与 创新绩效无关。本研究的理论模型见下图 1:1、合作式冲突合作式冲突是一种良性冲突,冲突的性质是“任务 型冲突”而非“关系型冲突”,冲突的目标是为了解决内 部观点之间的分歧,成员之间只是就事论事,针对问题 来开诚布公地讨论最优方案,而非针对个人。因此彼 此更加理性地考虑对方的意见,在良性

15、的头脑风暴中 吸取不同的观点,从而更有利于整合出创新性方案。 一般而言,团队成员的共同创业是建立在过往彼此的 了解、信任和共同志向的基础上的,也是一种价值观和 人生观的对接( Ruef et al 2003 ) 21,因此在创业初期 往往都是合作式冲突,彼此为了目标的达成而表达自 己的观点。Tjosvold ( 1998 ) 22 也认为合作式冲突有利 于彼此信息和知识的分享和交流,随着问题的解决还 会提升团队成员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合作式冲突能帮助团队成员客观理性地审视创新 网络带来的机会,从不同角度考虑可能的方案,扩大决 策信息的多样化进而提高决策质量,这有利于更好地 利用创新网络的优势,一

16、方面对正确的创新战略给予 更全面透彻的分析,共同的讨论可以避免在实施过程 中的各种问题和风险,另一方面可将不合实际或自身 无法承担的创新战略排除在外,实现去伪存真,最终有 助于提升创新绩效。由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 H2 : 合作式冲突正向调节企业创新网络强度 与创新绩效的关系。2、对抗式冲突 对抗式冲突是一种恶性冲突,冲突的性质是“关系型冲突”而非“任务型冲突”,即冲突的出发点不是讨论 出更优的方案,而是通过一种政治较量和个人对抗实 现个人意志的声张,目标是自我观点的被接纳,冲突是 “对人不对事”。Baltt( 2009) 认为这种情况可能源于创 业团队成员间缺乏深度了解,进而对彼此的言论和

17、行 为产生误解,最终产生不理解和不信任。当创业企业通过外部创新网络产生新产品、新技 术、新工艺的创新意向时,决策团队需要在内部进行讨 论,而对抗式的冲突使得团队成员间难以实现有效的 沟通,甚至会使得讨论陷入僵局,失去了团队决策的必 要性,也难以做出正确的 创 新 决 策。 由 此 提 出 以 下 假设:假设 H3 : 对抗式冲突负向调节企业创新网络强度 与创新绩效的关系。3、让步式冲突让步式冲突介于良性冲突与恶性冲突之间,冲突图 1 理论模型三、样本及变量度量( 一) 样本数据本研究 的 数 据 来 自 问 卷 调 查。 在 2009 年 底 到2010 年初,以中央财经大学 MBA 和研究生

18、课程班学员 为调查对象,对他们所在企业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260 份,实际回收 214 份,剔 除严重回答不完整的问卷 13 份,有效问卷 201 份。同 时由于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才可能了解企业的创新网 络状况、内部决策冲突状况以及企业过往的创新绩效 情况,因此调查问卷的合格填写者应该是企业的中高 层管理者,201 份有效问卷中有 58 份为部门经理以下 的普通职员,104 份为部门经理级的中层管理者,39 份 为副总经理及以上的高层管理者,故最终符合要求的 有效问卷共计 143 份,有效率为 55% 。( 二) 变量度量1、创新网络强度创新网络是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

19、建立的正式或 非正式的联结关系。Jonathon N C. 和 Rob C. ( 2003) 25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由答卷者就其所在企业与利益相 关者的关系进行打分,以此来反映企业与创新网络的 联结紧密度。池仁勇( 2007 ) 采用了这一方法,并且设 计了评价指标和权重,本文借鉴这一研究成果来度量 企业纳入创新网络的程度。具体见下表 1 ( 池仁勇,2007,第 108 页) :41郭骁: 创新网络强度、冲突类型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表 1企业纳入创新网络的联结强度评价指标及权重用 Likert5 刻度,由被调查者就二级指标进行打分,最后根据综合权重算出每一企业的得分,分值越高,表 明企业与

20、创新网络的联结强度越大。2、冲突类型针对冲突类型的量表已有很多,本研究认同 Chen 等( 2005) 将冲突类型划分为合作式冲突、对抗式冲突 和让步式冲突 3 种类型的观点,并采用 Chen 等( 2005 ) 针对中国情境围绕这 3 种类型开发的量表,该量表共12 个题项,分别用 4 个题项来描述 1 种冲突类型。本 文借鉴该量表用 Likert5 刻度来度量冲突类型,下表 2 显示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3、创新绩效对企业创新绩效度量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研究 的价值,而通过客观的财务指标来度量往往不够全面, 因此大量研究开始采用主观绩效度量方法 ( Covin et al 1994) 2

21、6。因此,本研究借鉴 Bell ( 2005 ) 27、Ritter和 Gemunden( 2004) 28的研究成果,通过 5 个题项来测量创新绩效。依旧用 Likert5 刻度来度量这 5 个题项, 得分越高,表示企业创新绩效越高。下表 2 显示了探 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4、控制变量本文设计三个控制变量: ( 1 ) 是否是高科技企业。 设置一个哑变量来区分企业是否属于高科技企业,当 公司属于高科技企业时,其值为 1,否则为 0。( 2) 企业 规模大小。用员工人数的对数来反映企业规模。( 3 ) 企业已经营年限。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 探索性因子分析1、冲突类型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为得到内

22、部冲突的类型,我们按照特征值大于 1 的原则,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冲突类型进行探索性因子 分析。通过检验,KMO 值为 0 837,Bartlett 球检验卡方 值为 473 848 ( P 为 0 000 ) ,反映出适合作因子分析。 通过应用最大方差法( Varimax) 进行因子提取,得到的 结果与 Chen 等( 2005) 的分析一致,得出了具有清晰结 构的 3 种冲突类型: 合作式冲突、对抗式冲突和让步式 冲突。3 个因子累计总解释方差为 85 639% 。合作式 冲突因子、对抗式冲突因子和让步式冲突因子的 Cron- bach 值分别是 0 827、0 927、0 882,均超过了

23、0 7 的 可接受水平,说明各变量通过了信度检验。表 2 中可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权 重分项权重综合权重与供应商的联结度产品和市场信息的交流程度1 /316 /100根据其他企业市场信息的程度1 /3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1 /3与客户的联结度与客户交流产品和市场信息的程度1 /221 /100有无代理商1 /2与其他相关企业的联结度是否持股1 /3有否合作1 /3企业间交流程度1 /3与中介机构的联结度是否参加协会110 /100与科研机构的联结度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发的程度1 /5购买科研机构技术的频率1 /5委托技术培训的程度1 /5咨询业务的频率1 /5参加成果洽谈的频率1 /5与政府的联结度获得

24、政府优惠政策支持的程度1 /2获得政府技术创新支持的程度1 /242Vol. 26,No. 1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Economics University392 639 ( P 为 0 000 ) ,反映出适合作因子分析。公共因子总解释方差为 85 639% ,且创新绩效的 Cronbach 值为 0 928,超过 0 7 的可接受水平,说明通过了信度 检验。表 2 中可看到各个指标的因子载荷。看到各个指标的因子载荷。2、创新绩效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为得到创新绩效的度量因子,按照特征值大于 1 的原则,同样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探索性因子分 析。经检验,KMO 值为

25、 0 792,Bartlett 球检验卡方值为表 2冲突类型和创新绩效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二) 假设检验在检验了量表的度量有效性后,下面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来检验假设。各变量的相关系数见下表 3:表 3 各变量的相关系数注: 、* 分别表示在 0 01 、0 05 、0 10 水平上双尾检验显著变 量123456781、创新绩效1 0002、是否高科技企业0 583 1 0003、企业规模0 117 0 221 *1 0004、经营年限0 2320 0850 392 1 0005、创新网络强度0 763 0 483 0 283 *0 573 1 0006、合作式冲突0 1540 1

26、87 0 0920 0940 0561 0007、对抗式冲突0 466 0 1030 028 0 2030 354 *0 0001 0008、让步式冲突0 375 * 0 1210 1020 0820 543 0 0000 0001 000变 量因 子度量指标因子载荷冲 突 类 型合作式冲突对抗式冲突让步式冲突注重营造“我们是一个整体”的氛围0 729注重追求对每个个体都有利的方案0 827强调最佳的角色分工来提高决策效率0 698持续投入以实现理想和追求总有意识地去说服他人同意自己0 8820 792总希望别人作出让步,而非自己0 683通过固执己见来获得他人认同0 662将冲突视为政治与影

27、响力的对抗尽量不将分歧摆上台面0 8920 902尽量减少对争议话题的公开讨论0 818尽量减少思想分歧来化解观念差异0 732为避免冲突,成员间尽量彼此让步0 814创 新 绩 效与同行相比,我们常在行业内率先推出新产品 / 新服务0 654与同行相比,我们常在行业内率先应用新技术0 725与同行相比,我们的产品应用了一流的技术和工艺0 851与同行相比,我们的产品创新和改进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响应0 752与同行相比,我们的新产品研发成功率非常高0 66343郭骁: 创新网络强度、冲突类型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企业创新绩效的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见下表 4。表 4创新绩效的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注: 、

28、* 分别表示在 0 01 、0 05 、0 10 水平上双尾检验显著表 4 中,模型 1 到模型 3 中的R2 是前后两项比 较的结果,模型 4 到模型 6 中的R2 是与模型 3 比较五、小结创新网络是中心企业与其周边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结果。模型 1 是控制变量对创新绩效的回归模型;模型 2 是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增加了“创新网络强度”这一自变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模型 3 是控制变量、自 变量和调节变量共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模型。模型 2 的结果说明,在 3 个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加入“创新网络 强度”这一自变量后,模型的解释效力明显提高( R2= 0 527 ) ,且创新网络强度与创新绩效存在显

29、著正构成的网络,中心企业纳入创新网络的广度和深度越紧密,反映出企业营造了很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这为 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升级打造了基础,但当通过创 新网络获得的创新信息、机会和资源进入企业内部后, 创业团队就面临着如何取舍不同的创新战略和方案, 其关键就在于决策过程中冲突管理的有效性,目标是 通过冲突和碰撞筛选出最优的创新战略,进而将外部 优势内部化,最终转化为创新绩效,因此借鉴前人的研 究成果,将企业内部冲突分为合作式冲突、对抗式冲突 和让步式冲突三种,具体考察企业的创新网络在什么 样的内部冲突过程中更可能产生高创新绩效,明确冲 突类型的调节作用,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 进行实证研究。

30、研究首先发现,企业的外部创新网络 强度确实对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合作 式冲突会显著正向调节企业创新网络强度与创新绩效 的关系,进一步放大创新网络强度的积极作用,更好地 将外部吸收来的创新信息、资源等优势通过合作式的 冲突,最终实现对客观信息和优势的主观整合,甚至是 “再创新”,通过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循环过程将创 新网络优势进行再提炼和碰撞,或者提出更好的方案 或者在实施环节加入创业团队成员提出的更优方案组 合,或者通过良性的合作式冲突全面扫描实施过程中 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通过前馈控制来提高实施效 率,最终更高效地转化为创新绩效。相关关系( 0 583 ) ,假设 H 得到支

31、持。1模型 4 到模型 6 都加入了交互项,计算交互项时先 对 1 个自变量和 3 个调节变量进行了中心化后再相乘, 来避免变量间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同时,为避免 3 个交互项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根据 Ahuja ( 2000 ) 29 的做法,进行 Step 回归,即 3 个交互项分别逐个进入模 型,来检验假设 H2 、H3 和 H4 。模型 4 的结果说明,在模型 3 的基础上加入创新网络强度与合作式冲突的交互 项后,模型的解释效力进一步显著提高( 0 029 ) ,合 作式冲突显著正向调节了企业创新网络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0 217 ) ,假设 H 得到支持。2但在模型 5 和模型

32、6 中,分别增加创新网络强度与 对抗式冲突和让步式冲突的交互项后,模型的解释效力没有显著增加( 0 007 和 0 005 ) ,且对抗式冲突和让 步式冲突调节创新网络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也不显 著( 0 058 和 0 083) ,假设 H3 没有得到支持,假设 H4得到支持。模型 1模型 2模型 3模型 4模型 5模型 6是否高科技企业0 539 0 093 *0 0740 0810 112 *0 029企业规模0 1030 0830 102 *0 091 *0 0320 110 *经营年限 0 0840 028 0 043 0 055 0 076 0 098创新网络强度0 583 0 3

33、32 0 254 0 292 0 304 合作式冲突0 293 0 204 0 092 *0 187 *对抗式冲突0 130 *0 193 *0 272 0 188 *让步式冲突0 303 0 493 0 265 0 294 创新网络强度 合作式冲突0 217 创新网络强度 对抗式冲突 0 058创新网络强度 让步式冲突0 083R20 1270 6540 7650 7940 7720 770Adj R20 1160 6080 7520 7860 7650 761R20 527 0 111 0 029 0 0070 00544Vol. 26,No. 1Journal of Yunnan Fin

34、ance Economics University而研究同样发现,对抗式冲突和让步式冲突的调节作用不显著,作为两种消极的冲突类型,创业团队在 从外部创新网络获得创新方案和理念时,内部并不能 充分地开诚布公地讨论方案的优劣,针对个人的争执 以及随声附和与妥协都扼杀了更优方案的提出,没有 实现“锦上添花”,最终的方案也是冲突和让步的结果, 在大样本条件下,对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间关系的调 节作用不显著,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机性。针对这一结 论,以后可从企业整个内部管控系统的大框架下来看 待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企业从创新网络中获 得的资源不仅受到内部冲突过程的调节影响,还会在 整个管控体系的框架下发

35、挥作用,冲突类型只是其中 一个维度。参考文献:1Audretsch D Innovation and Industry EvolutionM Cam- bridge,MA: MIT Press,1995 2Audretsch D Thurik R Whats New about the New Econo- my ? Sources of Growth in the Managed and Entrepreneurial Economies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1 ,10 ( 1 ) : 267 -315 3Freeman C Roy Rot

36、hwell External Networking and Innova- ti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Firms in EuropeJ Technovation,1991 ,2 : 93 -112 4Christian DeBnesson An Entrepreneur Cannot Innovate A- lone Networks of Enterprises Are Repuired J Paper to be Discussed at the DRUID Conference on Systems of Innovatio

37、n in Aalborg,Den- mark,1999 5魏江,叶波 企业集群的创新集成: 集群学习和挤压效应J 中国软科学,2002 ,( 12 ) 6郑健壮,吴晓波 中小企业集群经济持续发展动因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 ,( 03 ) 7中关村区域创新能力课题组 活化资源,衍生企业,依托 网络,激发创新试析中关村高新产业区之形成J 科研管理,1998 ,( 01 ) 8池仁勇 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结构属性与功能 提升: 浙江省实证考察J 管理世界,2005 ,( 10 ) 9池仁勇 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联结及其效率评 价研究J 管理世界,2007 ,( 01 ) 10De

38、utsch,M The Resolution of ConflictM New Haven,CT: Yale University Press,1973 14Imai K Baba Y Systematic Innovation and Cross borderNetwaorks,Transcending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to Create a NewTechno-economic System,OCDE,Paris,1989 15Lundvill,B Innovation as an Interactive Process From User- produce

39、r Interaction to the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J In: Dosi G Freeman C Nelson,R Silverberg G,Soete,L ( eds ) ,Technical Change and Economic Theory,Pinter,London,1988 : 349 -369 16Freeman,C Networks of Innovators: A Synthesis of Re- search IssuesJ Research Policy,1991 ,20 : 363 -379 17盖文启,王缉慈 论区域的技

40、术创新型模式及其创新网 络以北京中关村地区为例J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 ,1999 ,( 05 ) 18王大洲 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 一个文献综述J 科研管理,2001 ,( 05 ) 19Blatt,R Tough Love: How Communal Schemas and Con- tracting Practices Build Relational Capital in Entrepreneurial Team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9 ,34 ( 3 ) : 533 -551 20Deutsch,M Sixty Ye

41、ars of ConflictJ The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1990 ,1 : 237 -263 21Ruef,M Aldrich,H E Carter,N M The Structure of Founding Teams: Homophily,Strong Ties and Isolation among U S Entrepreneur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3 ,68 ( 2 ) :195 -222 22Tjosvold,D Cooperative and Competi

42、tive Goal Approach toConflict: Accomplishments and ChallengesJ Applied Psychology,1998 ,47 : 285 -313 23Chen,G Q Liu,C H Tjosvold,D Conflict Management for Effective Top Management Teams and Innova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5 ,42 ( 2 ) : 278 -300 24Barker,J Tjosvold,D Andrews,I

43、R Conflict Approa- ches of Effective and Ineffective Managers: A Field Study in a Matrix Organization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88 ,25 : 167 -178 25 Jonathon N C Rob C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workGroups and their Consequences for PerformanceJ Social Networks,2003 ,3 : 197 -210 26Covin,J D Sl

44、evin,R Schultz Implementing Strategic Missions: Effective Strategic,Structural and Tactical ChoicesJ Jour- 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4 ,Vol 31 : 481 -505 27Bell,G G Clusters,Networks,and Firm Innovativenes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 ,26 : 287 -295 28Ritter,T Gemunden,H G The Impact of a

45、Companys Busi- ness Strategy on its Technological Competence,Network Competence and Innovation Succ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4,57 ( 5 ) :548-55629Ahuja,G Collaboration Networks,Structural Holes and In- nov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0 ,45 : 425 -455 责任

46、编辑:丁化11 Deutsch,M Fifty Yearsof Conflict,In Festinger,L( Ed ) Retrospections on Social PsychologyM New York: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80 : 46 -77 12Burt,Ronald S The Differential Impact of Social Integration on Participation in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J Social Science Re- search,1973 ,2 : 125 -144 13Teece,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lica- tions for Integration,Collaboration,Licencing and Public PolicyJ Research Policy,1986 ,15 : 285 -30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