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分析

上传人:伴*** 文档编号:57917300 上传时间:2022-02-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青海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青海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青海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青海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青海省人口老龄化问题分析摘要人口老龄化是人类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人口老龄化对全省社会、经济、文化将产生重大影响, 可以说我们正面临一场无声的革命。因此,应当充分重视和加强老龄工作,为青海的社会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本文运用MAPINFO软件对青海人口老龄化进行分析,对青海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就人口老龄化对于青海的影响作用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关键字:青海省 人口老龄化 对策The tendency of aging is a severe problem that the world i

2、s faced with. As the most population, the phenomenon of aging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in China .Aging will make a notable impact on the society, economy and culture, so we should value and intensify the tasks for the aged, contributing to the stability, harmony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Qinghai

3、. This paper uses MAPINFO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aging population of Qinghai province, and forecas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geing of the population about Qinghai. Then it attempts to make analysis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for the effect of Qinghai, and based on this,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

4、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the suggestion.Keywords: Qinghai province aging countermeasure1.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就己引起了党和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人口年龄结构的急剧变化,是一个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要注意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及时采取正确的对策。”以后的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报告都提到了这一问题,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庞大,老年问题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1.1.2研究意义人口

5、老龄化既是一个人口年龄结构问题,但又不完全是一个人口年龄结构问题。从现实的感受角度来说,研究人口老龄化有两种意义:一是人口学方面的意义,即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向老年型的变化;二是社会学和经济学方面的意义,即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后者来说,人口老龄化已经超出了作为人口数字的具体意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青海目前虽然尚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但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规模大、速度快、未富先老的特点,并且青海省是一个西部贫困省份,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滞后,因此,分析人口老龄化进程,并根据其特点制定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是积极应对青海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

6、,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的具体要求。2.人口老龄化的界定及其影响2.1人口老龄化的界定对于老年人口的划分标准,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都是不尽相同的。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了“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将60岁定义为老年人口年龄下限。据此,各国又采用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5%以下为年轻型,这一比例在5%10%之间为成年型,在10%以上为老年型的划分标准。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老年人口的死亡率仍高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人口学者对老龄化的研究存在65岁和60岁两种口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以60岁作为老年人口的

7、起点。本文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以65岁作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即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同时老少比高于15%, 014岁人口比重低于30%,则认为该年龄结构己经进入“老年型”。由于资料的限制,有时也使用60岁作为老年人口年龄起点,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3.青海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演变特点3.1青海省人口老龄化问题演变历程的简要回顾青海省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时总人口为148.3万人。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青海省总人口一直呈增长趋势。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中总人口数为167.65万人,增长了将近20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7万人

8、,老年人口比例是2.8%。第二次人口普查,总人口214.56万人,比“一普”增长了46.91万人,老年人口比例下降到2.1%。第三次全国普查中总人口增长了145万人,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到2.7%,第四次全国普查中总人口增长了56万人,老年人口比例是3.07%,到“五普”时,总人口增长到了518.16万人,老年人口比例增长到4.56%。2005年青海省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6.04。通过对我国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和200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青海省老年人口比例是先有下降而后不断增长的(如表1所示)。表1:青海省历次人口普查及2005年1%抽样调查数据年份总

9、人口(万人)各年龄段人口数(万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195319641982199020002005167.65214.56389.57445.69518.16542.5067.1182.50158.02137.07137.93130.8095.80127.60221.05294.95357.80378.904.744.4610.5013.6723.6432.80数据来源:青海省统计局由表1可见,青海省的总人口数在过去的50年间一直呈增长趋势,其中,19641982年间增长最快,但是以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为界限,青海省少年儿童人口数开始出现递减,老年人口数增长速度有所加快,

10、到2005年已是1953年的6.92倍。2005年,青海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32.80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10.37万人。计算一下青海省2005年的抚养比指标(如表2所示),我们可以知道青海省200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6.04%,少年儿童人口比例为24.11%,计算出相应的抚养比为43.29%,老年抚养比是8.77%,老少比为25.1%。由此可以看出,青海省在2005年少年儿童的比重低于30%,老少比高于15%,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接近7%,因此可以判定青海省人口年龄结构类型正处于由成年型人口快速向老年型人口转变的阶段。表2:2005年青海省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年

11、龄(岁)比重()014156465及以上24.1169.856.04 数据来源:青海省统计局3.2青海省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特点3.2.1人口老龄化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由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水平和生育状况等差异,各省区之间的老龄化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2000年按人均GDP排序的中国各省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中国各省区的老年人口比例差异较大。青海和西藏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大致相同,都在4.2%上下,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上海己高达l1.5%。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1%,浙江8. 84%,江苏8.76%。这为青海省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相对有利的条件。人均GDP越高的

12、省区,老年人口比例也越高,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3.2.2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青海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2.8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净增10万多人,平均每年净增近2万人且5年来(2000年200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是8%,大大超过了青海省总人口0.949%的平均增长速度,表明我省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而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低龄老年人占全部60岁以上人口的69.17%。这些低龄老年人(60岁69岁的老年人口称为低龄老年人口)20年之后将成为庞大的高龄人口(一般来说,我们把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称为高龄老年人口),可以预见,青海省未来面临的人口

13、老龄化形势将十分严峻。3.2.3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明显青海省人口年龄结构的地区差异显著(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老年人口系数最低的地区是海西州,为4.23%,最高的地区是西宁市,为8.88%,最高的高出最低的一倍以上,差距很大。从人口老化系数(老少比)来看,西宁市仍然是最高的地区,最低的也仍然是海西州,老少比只有16.36%,是唯一老少比低于20%的地区。另外,根据八个地级地区老年人口系数高于或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百分比可以看出,西宁市老年人口系数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74%,说明西宁市人口老龄化发展程度较高。其它地级地区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老年人口系数最低的海西州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1

14、6%。表3: 2000年青海省各地级市人口年龄构成 单位:%地区014岁比重1559岁比重60岁及以上比重老少比全省平均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北州黄南州海南州果洛州玉树州海西州26.7922.6228.7529.1932.5930.4231.0732.6925.8565.5768.5163.7864.9459.8162.7162.0659.7769.937.648.887.485.877.606.876.877.534.2328.5239.2626.0220.1123.3222.5822.1123.0316.36 数据来源:青海省第五次人口普查利用MAPINFO软件将2000年的青海省老龄化数据进行

15、专题地图的显示(如图3.2.3),可见其地区空间老龄化的分布差异,西宁市老龄化程度相比其他市来说较高。图 3.2.33.2.4人口老龄化超前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回顾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他们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较为发达、人们的生育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从而使人口生育率自然下降、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转变的情况下发生的,同时又有较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作后盾。如日本在197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07%,进入老龄化社会,此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己经达到4981美元,人均收入己达1689美元。而青海省是在经济欠发达、人口出生率主要依靠政策控制的情况下,即将迈进老龄化社会的

16、。2006年青海人均生产总值为11753元,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对青海省来说,人口老龄化的物质基础相当薄弱。所以,青海省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水平极不相适应。3.2.5人口老龄化城乡差异缩小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青海省共有23.64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其中城市老年人口5.8万人,镇老年人口2.46万人,农村老年人口15.38万人,分别占全省老年人口总数的25.86%、10.97%和63.17%。按照城乡地区划分,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口占全省老年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城镇老年人口之和占全省老年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强。2000年全省总人口中居住在市、镇、县的人口所占比

17、例分别为21.49%,13.27%和65.24%。二者的比例较为一致。在全省的市、镇、县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分别为5.21%,3.58%和4.55%,虽然目前城市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最高,但农村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与之较为接近,且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可见未来青海省各城镇和农村所面临的老龄化问题都将十分严重。另外,青海省城市和农村的老年抚养比也较为接近(见表4),未来青海省农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决不容忽视,在青海省总体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也日益加深。表4 2000年青海省人口抚养比 单位:%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老少比青海省45.6739.026.6

18、517.02青海省城市31.8725.006.8727.48青海省城镇38.6833.714.9714.73青海省农村52.4845.546.9415.23 数据来源:青海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4.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4.1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在未来的一些年份中,我国存在着劳动力资源过剩的现象,但同时也会伴随着劳动年龄结构老龄化的问题。这种变化必将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消极影响。这是因为由于老年人口日益增多,社会用于积累的再生产基金会相对减少。其次,人口过快的老龄化,提高了社会负担系数,使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年龄人口除了为自身生

19、存和发展进行生产劳动同时,还要负担更多的老年人口生存和发展的费用,这不仅使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日益加重,同时也加重了社会负担。再次,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需求结构提出新的要求,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随着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在不断增大,为满足庞大老年人口特殊需要的商品和生活服务及服务设施将大幅度的增加,这必然要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作相应的调整,建立以满足老年人需要的产业和社会服务设施,而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与人口老龄化是不相适应的,突出表现在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的特殊需要,这就要求国家必须改变经济结构,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增加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

20、改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住宅、社区和环境,发展老年人衣、食、住、用、行、文等各种消费品。4.2对家庭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人口老龄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受到削弱,因而迫切要求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随着人口老龄化,人口必然向高龄化发展,带病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比重日益增加。4.3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由于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将导致社会文化发生相应变化,即人口结构的变化将会影响到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这种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老年人需要社会有适应老年人的文化。;二是电台、电视台、广播报纸等新闻媒

21、介会有适合于老年人的节目。社会文化变迁的主体将是老年人自身,变迁的目的是为了从心理上和生理上创造出一个更加适应老年人生活的社会氛围。但不可避免的是,今天一些老年人退休后无所事事,孤独、单调、缺乏创造性的生活状态仍会有相当程度的存在;社会发展和变化节奏的加快使一部分老人不适应,在市场经济中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紧张的家庭生活使晚辈无暇陪伴和照顾老人,可能会有新的难以预料的现象存在。4.4对社会稳定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在不断增加,老年人口逐渐由个体形成群体,因而老年人口对社会的影响不断由家庭零散小的矛盾形成为老年人口群体的社会矛盾。首先,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形成社会群体,便会

22、认识到自身的权利并产生了共同利益的要求,这种权利和要求将会产生日益巨大的社会影响;庞大的老年人口将成为日益强大的政治力量。其次,在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中,不少人精力旺盛,仍有维护劳动的权利的条件和愿望,解决某些老年人口的再就业也会形成新的社会问题。5.积极应对青海省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思考进一步完善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将“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分离;建立国家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建立养老保险补偿机制,多渠道筹集“转制成本”5.2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养老模式继续弘扬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养老保障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农村牧区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5.3

23、加强与养老保障体系相关的配套制度建设城镇养老保障体系配套制度建设;农牧区养老保障体系配套制度建设5.4高度重视贫困老年人、特别是贫困独居老人的救助工作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贫困老人、特别是贫困独居老人救助的投入。;建立和推行依靠社会各阶层和社会力量认助、认养、认捐特困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制度,逐步建立起政府和民间结合的特困老人救助体系。在大力发展农村牧区经济的基础上,建立村级或乡级老龄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建立鼓励社会力量救助的激励机制。5.5加强对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医疗和照料服务整合卫生资源,增强社区老年人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坚持照料优先的原则;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社区照料服务网络;把促进老年人健康

24、作为一项系统工程5.6关注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增加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经常组织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集体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和广播媒介办好老年节目。积极发展老年大学(学校)。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搞好老年教育。切实增加对老年教育的投入,尽快建成终生国民教育体系。积极引导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高度重视老年人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根据社会需要和自愿量力的原则,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活动。5.7大力加强基层老龄工作继续加强老龄问题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和养老意识,创造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舆论环境;加强老龄工作机构,配组专职干部,适当增加经费投入,保证老龄工作的正常进行;加强老龄化政策研究;充分发挥老年群众组织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