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57913704 上传时间:2022-02-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理论基础知识(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课程理论基础知识 20条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 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1)酝酿准 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 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全面推广阶段(2004 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2、 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 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教学的创新,

2、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 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4、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 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3)体

3、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5、 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6、 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 次性、多样性、选择性。(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

4、、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12 %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7、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8、 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9、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5、。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 的学习方式。10、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 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11、 新课程的管理政策:(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开辟“自 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12、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13、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

6、的振兴。15、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7、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18、新型的师生关系一一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一一师生间的双向交流。19、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 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20、教学活动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 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 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7、,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 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新课改基础知识1. 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基础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实践性 原则、时代性原则等。2. 新课程结构特点: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课程设置共有语言与文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设置若干课程价值相近的科目,科目设置有语文、外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 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每个科 目的课程内容由若干模块组成,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3. 高中

8、化学包括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6个选修模块分别为:化学与生活、化 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4. 学生在学习必修模块时,应达到以下要求。 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道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了解 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认识实验 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 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5.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行为应有重大的变化。

9、变单纯传授知识为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 变单纯抓智育为德智体全面发展 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 变平均发展为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变重教法轻学法为教法学法同步改革6.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7. 转变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现象、进行数据处理、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取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探究能力,还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新课改理论基

10、础知识50、面对新课程,教师应做好哪些准备? 思想观念上的准备。认真学习有关课改的文件,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内容和 实施要求,深刻领会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切实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 学生观、教学观及评价观,增强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使命感和自觉性。 业务素质上的准备。认真学习、研读学科“课程标准”、国标本教材以及课程专家的论著、 文章,研究与新课标、新教材、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提高开发新课程、 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工作方式和方法上的准备。要更加重视教师间、师生间、教师与家长间的合作与交流;要高度重视在教学工作中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大力

11、倡导“反思型”教学;要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的教研工作,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做“研究型”“专家型” “学者型”教师。3、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7、新颁布

12、的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有以下五个特点: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 个部分。突破学科中心,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 能。改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体现评价促 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操作性。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较好的环境。8、如何理解并落实新课程中的三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是 一个相

13、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融合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 课程的三维目标?依据 “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新教材特点,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 “三 维目标”的落实。“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三项并列目标,不能将其硬性割裂分开。 三维目标的落实是一个灵活创 新求真的过程,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有序地落实。受传统的习惯影响,教师尤其要强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面上的目标意识。20、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指向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情感体验、意识态度、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14、,系统的基础知识传授不再作为追求的唯一或主要目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 命感;激活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28、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怎样转变 ? 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帮助学生 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

15、立一个接纳的、 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与学生一道探索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不断地加以审视反思、研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 使之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

16、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 堂层次和学生层次, 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 教师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的能力;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 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

17、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 相应地,教师的角色也要求变革。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了。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 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 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仅仅是专业型教师、学校型教师,拓展为“社区型”教师。教师角 色是开放型的,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1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是教育思想价值的载体。 具体来说,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地

18、位和作用表现在: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施工蓝图。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 办一所学校首先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培养 目标,要规定相应的教学任务,这一切并不是凭空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通过制订课程目标, 规定课程内容及课程结构,实施课程计划和标准等环节来实现。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在教学中,教师选择教学内容主要依据课程内容。教师备课,进行教学设计, 选择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教学等,都必须根据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来进行,不能脱离这个根本。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都要通过课程呈现。 在学校中,学生以课程为基本的学习内容,为自己今后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

19、的基础。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设置合理与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据和标准。学校所有评价指标的建立都可依据课程来进行, 的教育质量评估,提高教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2、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学校可以通过多层次、多方位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主要存在七大问题: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要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 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 学生死记硬背、

20、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 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4、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哪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可概括为“六个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

21、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 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勇,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5、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要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改革中,将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教学大纲”改

22、成了 “课程标准”。这并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区别在于:课程标准着眼于未 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即: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教学大纲则关注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课程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学 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关注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 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而教学大纲则以学科为中心。 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教学大纲则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 准更加关

23、注人的发展过程,提出多元评价建议, 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而教学大纲则更多地关注学习的结果。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即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 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而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而且规定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指标,多数教学大纲还规定了详细的教学顺序,以及各部分内容的课时等,忽视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作用的发挥。6、课程标准与教材是怎样的关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七条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

24、依据;第十二条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第十三条指出: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据此,可 以看出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是一个最低限度的基本要求,为编写多样化的教科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 再组织。不同版本的教材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觉、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 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课程标准可以通过教材不断检验

25、来完善。9、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纲要第二部分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 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 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 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 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 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

26、要 加强写字教学。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 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 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农村中学课程

27、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 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10、新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特征是什么?纲要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11、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应如何理解并落实?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

28、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结构包容了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 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同时通过课时比例调整, 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这是从课程方案层面体现出来的均衡性。在实践层面上落实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再次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各门课程要区别对待,但这种区别对待的目的正是使课程之间保持一种均衡,

29、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12、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里?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新课程结构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本次课程改革不仅开设了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而且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这也 就是说,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在学校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是随着学校教育层次的变化而变化的。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13、本次课程改革设置了哪些综合

30、课程?本次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综合课程有: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科学(36年级):历史与社会(79年级):科学(79年级):艺术(19年级):体育与健康(79年级)。14、 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设置综合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实施综合课程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知识的琐碎化问题。 在分科课程中,教师只需要处理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而在综合课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活动或任务的需要,选择许多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并加以整合。这对习惯于传统分科教学的教师而言是很难适应的。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把许多知识信息机械地甚至牵强地拼合起来,从而导致知识的琐碎化。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

31、题。成功地实施综合课程需要教师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果教师缺乏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就不可能将这些知识技能有效地整合起来,这样就很可能导致综合课程形同虚设。另外,如果教师本人从未体验过综合课程,那么他们实施综合课程的难度将更大,要帮助教师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认识和解决综合课程的诸多问题,提高教师对综合课程的理解和信任。管理 问题。要在教师的工作量计算、教学质量评估和学生学业考试上充分考试综合课程的特点, 营造有利于实施综合课程的外部环境。15、如何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及其特点?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

32、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点: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 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 人的个性的整体性, 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 “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 力。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 个

33、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的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兴趣, 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 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

34、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16、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有何意义?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是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和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 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特色与亮点,也体现了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1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以下基本理念: 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 为学

35、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 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 谋求自我与社会、 自然的和谐发展。18、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除以上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女口:班级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19、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上应遵循哪些原则?有

36、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需要遵循下列原则: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 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这三大指定领域。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的整合起来。21、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是什么?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即选择课题、进行课题研究和结题,换种说法,即提出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进入问题情境阶段(选题)。本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37、,布置研究任务。这时,一般可以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进行信息交流活动、介绍已有的研究性学习 案例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实践体验阶段。本阶段中,学生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在开放情境中主动搜集 和加工处理信息,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以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认识自我,形成记录了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等多种形式的“作品”。教师则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一些方法指导和思路点拨,不失时机地发展和发扬学生的创意 和其他闪光点。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

38、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2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 标。同时更为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它的基本目标是拓展知识, 增长经验,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融入生活,获得感受,形成学生健康、进取的生活态度;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 自觉服务

39、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肯定自我价值,发展兴趣与专长。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一般 有五个方面:服务社区;走进社会;珍惜环境;关爱他人;善待自己。23、新课程强调的教学观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教学理念主要有: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沟通,是对话;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师生与教材的对话。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 重过程与方法。教学应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机贯串于教学全过程。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24

40、、如何认识并进行课堂教学对话 ?教学对话是指教师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 共同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采取对话的形式最早可以追溯至苏格拉底,他主张“教育不是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找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正如雅斯贝斯所说“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所以说,对话是教学中交往的重要途径或形式。师生交往互动要求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在课程生态环境下的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居高临下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 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生出新的智慧来。在进行对话教学时,要

41、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它的对象不仅仅指对方,还指对方的 观点;二是要尊重彼此的传统习俗或经历;三是言论、信仰和行动的自由;四是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和内容;五是关心具体的生活经验;六是通过具体行动(实践)验证。在对话中, 师生都为教学活动所吸引,共同创设交往的情境,他们平等参与、真诚合作、积极创造共同成长的精神氛围。25、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生观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 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 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那 么,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呢?(一)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

42、有规律的,教师应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在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学校和教师的手里。 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 系。(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是不是幸福快乐,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 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 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学生是完整的人,要还给

43、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作为一个社会人,学生应该受到尊重、爱 护;作为自然的人,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生理、心理上的特点,把“孩子看做孩子”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 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 的客观存在,教师必须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他们的情况、 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 规律;学生是学习的

44、主体, 教师不可代替和包办; 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也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和享受特定的伦理权利,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 任。26、如何理解课程的生成性 ?生成性是指建构主义教学观主张的生活性和生长性,即教学是师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生活之中,是师生发掘生命意义的生命活动过程,是以认识为主要活动方式的生命成长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 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随着教学活动过程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 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

45、加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 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27、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二)提高法制意识, 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

46、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创造这种新型 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尤其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心,多帮助;(二)教师要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三)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拓展知识视野,强化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完善个性,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29、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比学习

47、方法高一个层次的概念,二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不是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 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0、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 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它具有以下特征:主动性;独立 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31、 什么叫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需要,在学科领域或现实

48、生活中,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内在学习动力,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技能,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依据既定的学习内容或生活情境,根据学习需要,采用分工、交流、互 助的方式,相互协作以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教师在教学中,创建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搜集与处理信息、试验、表达 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国外有学者将探究性学习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实验性

49、探究、逻辑推理任务、基于测量的研究、工程性设计、技术性设计、开放性的研究。32、 如何在课堂上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必须通过激发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来实现。只有那些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需要,给学生带来理智上的挑战,并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和活动机会的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改变过去事事包办,要么“满堂灌”,要么“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

50、改变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33、 面对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应如何重建?重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坚决改变传统的落后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和体现新课程精神的新举措。当前,要特别强调和致力于: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新课程的推进完全是一个开放性的探索过程,每 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都是课程的建设者,都应当承担起探索、创新的职责,因此,必须加 强教学研究。学校进行教学研究必须以校为本,要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要使教学研究在学校取得 “合法”地位, 必须进行制度化建设。通过制度化建

51、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学校要改变以往“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 教育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共同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以及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同时,还可以建立民主协商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和竞争上岗制度、 班主任联席会、家长会、学生代表会等,让广大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在学校改革和教学管理中发挥主人翁作用。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对教师工作的考查、考核、评价、评定是学校管理的日常性工作,它对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具有直

52、接的导 向、激励、控制作用。首先在考评内容和标准的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反映教师创 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要坚决槟弃过去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的做法,而要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的内容。其次在考评的组织实施上,要杜绝一切形式主义,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 更新观念。最后在考评结果的使用上,要防止片面化和绝对化,杜绝分数主义,要从教师专 业成长的全过程来看待每次考评的成果,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 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

53、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34、如何建立“校本教研”制度 ?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不进行教育研究的教师,就不可能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出色的教师。 不进行教育研究的学校, 就不可能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校长要为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提供条件支持,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充分发挥各级教研组织的作用;要建立教研激励机制, 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为教师和各级教研组织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排忧解难,为教师、教研人员和研究者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通过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教师

54、的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以校为本的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 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以校为本的教研,更应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教务处、教科室、教研 组、备课组要认真组织好各类教研活动,要加强集体学习、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分享经验。通过各类教研活动,提高 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教研水平。以校为本的教研,还要有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要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

55、极性和创造性,重视教师的研究,充分肯定和承认教师的研究,释放教师的创造精神,特别是允许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和鼓励教师上出“自己的课”。要从教学和教师的需求出发,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专题教研、论文评比、优课评选等形式,为教师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引导教师走上研究之路。学校还应积极创造条件, 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培训和参加教科研活动的机会,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渠道接受新思想、 新理念,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达到学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35、 新课程关于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新课程关于评价的基本理念是发展性评价,即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

56、。 它具体包含三层含义: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 要的过程。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并注重尊重个体的需要与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36、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评价内容 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略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 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评价标准一一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性差异和个体化发展的价值;评价方法一一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 而很少采用体

57、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评价主张一一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 用的评价模式;评价重心一一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37、新课程的评价有何特点?新课程的评价有如下特点: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即改革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学生及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关注评价结果的 认同,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结果本身的正确性。评价内容多维化。即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关注学

58、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的独特性的认可,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结合;给予多次评价机会;鼓励将评价贯串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评价方式多样化。即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丰富评价和考试的方法, 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38、课程实施评价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结合本次课程改革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多个层面, 周期性地对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

59、程的实施与发展。当机立断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为此, 打破惟“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的传统做法,将课程的实施与发展和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 发展相结合,从学校领导班子、制度与管理以及教学研究制度等方面建立促进学校发展的评 价体系。39、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 其基本内涵表现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另U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的需要。与课程功能的转变 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 评价内容

60、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 力的发展。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向多向。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40、如何运用成长记录袋对学生进行质性评价?成长记录袋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质性评价方法。成长记录袋,主要是 指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 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运用成长记录袋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成长记录袋的内容通常涵盖了一项任务从起始阶段到

61、完成阶段的完整过程。成长记录袋的形成一般应包括明确目的、确定评价的内容、确定评价的对象在什么年级水平和技能水平、确定要收集的内容和收集的次数及频率、调动学生参与这几个步骤。成长记录袋的评分程序一般为:向每一个人介绍成长记录袋;制定、交流计划和保存、使用计划。整个形成过程通常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41、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新在哪里?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是教师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如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情感投 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以及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等等,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

62、关注教师是怎么讲的。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基本上被看作是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总的来说,以往的课堂教 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新课程指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为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感情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 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 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的价值。因此,新课堂提出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我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