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试题普通部

上传人:shi****gbu 文档编号:57760831 上传时间:2022-02-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试题普通部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试题普通部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试题普通部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试题普通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试题普通部(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6-2017 学年第二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1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是“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这反映了夏朝A、从禅让制向分封制过渡B、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C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D、没有文字得不到世界上的承认2.冕旒(mi m lid)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相传为黄帝所作。周礼夏官弁师记载:“顶有延(前圆后方的木板),前有旒(珠串),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 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据此记载可以得出

2、的结论是A冕旒是上古时期皇权独尊的象征B.先秦时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C.冕旒是封建皇族奢华身份的标志D.冕旒象征帝王权力顶天立地3.自西周至唐为止, 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以参加财产分配;到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 映的趋势是A.家庭主要成员的关系逐渐趋于平等BC.封建家长制下家长的权力日益巩固D4.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下列哪一种制度A.郡县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内外服制5.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

3、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B.姓氏逐渐普及化从家庭内部权利关系来说, 上述变化反.嫡长子的权力日趋衰落.传统家庭观念日趋解体“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反映了A贵族逐渐平民化C.宗法制逐渐瓦解6.百官春秋记载:D.社会逐渐平等化“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其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成王时,彤伯(王室成员)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因之。”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A.中央官制B.嫡长子继承制C.王位世袭制D.地方行政制度7.“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段记功石刻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唐太示贞

4、观之治8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A.秦朝B.隋朝C.宋朝D.元朝9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诸卿10.“秦统治者利用这些原则开始征服其他诸侯,建立第一个帝国。然后他们又用一惯无情其结果正如我们将看到的,引起了一个反作用,使”材料中“严密的组织”所代指的制度是.分封制度.科举制度11.据吕氏春秋通诠载:“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据此,“上计制”的主要意图是12.班固汉书载: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缓,掌治其国。武帝改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碌助,故王国

5、如故。报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泊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的手段将严密的组织扩大到全国,不过, 帝国在其创立者去世后没几年就被推翻。A.宗法制度BC.中央集权制度DA.控制地方财政税收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王国)内史为A.汉初分封王国有利于中央集权B.提高王国官吏俸禄及军政权力C.逐步削国如郡加强对地方控制D.王国事务一直由中央统一管理13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 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来,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

6、来越 简陋的趋势。这是因为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来国力转趋衰弱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颠峰,后代难以超越C.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D.宋代以来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14唐朝时,“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材料实质 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C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15.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概要论及道:势,西汉的中朝官与尚书, 东汉的尚书诸官, 魏晋南北朝的门下省与中书省等皇帝的秘书咨 询机构建立并发展起来。 它们是弥补宰相缺陷的一些重要机构, 与宰相是相互配合、 并行不 悖的。君相之争是这类机构建立、发展的一个原因,但决非

7、主流。 ”此材料说明A.皇帝权力的进一步分化B.宰相的事权开始下移C.主要解决君相矛盾D.体现治政者的政治智慧16.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年一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 立审查此事。“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 。祎之辩驳道: “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 (门下省),何名为敕?”王本立回报武则天,刘祎之即被赐死于家。据此推断A.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B.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C.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D.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17.下图喻指的政治现象出现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随着社会进步,统治事务越来越繁杂。适应新的形崑权19.南开大学教授李治

8、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 阶段的“合”。作者认为行省制A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C.保证了元朝版图基本上不再变动D.充分借鉴了两宋政治制度的优点20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B.三省六部制的确立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D.豪

9、门望族势力壮大18.兀世祖忽必烈说:“中书省是朕的左手,枢密院是朕的右手,御史台是用来医朕两只手A秦朝B唐朝C宋朝D元朝的”。这说明元代兵不血A.注重权力监督B.实行三权分立C.完善三省六部制D.通过分权强化集权21.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精心设置了一套四辅官制度,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名 其官,春官在春季任事。 夏官在夏季任事,同时每季官又设立两到三人分别在上旬、中旬和 下旬视事,以此类推。四辅官制度出现的背景最有可能是A.撤销中书省,永废丞相职任B.胡惟庸“内外诸司封事人奏,惟庸先视之”C.票拟制度化D.司礼太监成为事实上的宰相22.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

10、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23明史记载:“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明朝内阁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 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 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25.清代学者赵翼认为,“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 允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为满洲大学士、尚 书向例俱兼

11、虚衔。”由材料可见A.议政王大臣会议具有中国早期议会的基本特征B雍正皇帝因为在东北用兵设立了军机处C.议政王大臣会议在清朝前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D.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实现了皇权高度集中第n卷、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共50分。A.汉代的内外朝官制唐代的三省制C.明代的内阁制.清代的八旗制度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材料反映了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24.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

12、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 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 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

13、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 份。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封建子弟之制”所代指的制度及其特征。(4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破解“诸侯更相诛伐”这一困局的措施。(4分)(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 的本质特征。(4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4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四科取士: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

14、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续汉书百官志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离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僧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 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 附托者必达,守道 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 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

15、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钱穆国史新论(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四科取士”所指代的制度并归纳其选拔人才的标准。(4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比材料一,分析选官标准的变化并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弊端。(6分)(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材料三中选官制度的积极意义。(4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 御使一

16、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 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 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二 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 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 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 。宋代的这 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宋史材料三 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

17、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 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 大诰 中普列各式酷刑, 如断手、 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 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 。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 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 和目的(10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朝产 生这种廉政特点的原因。(6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

18、该吸取古代哪些经验教训。(4分)参考答案与解析、选择题1.【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朝政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夏朝开始权力开始出现私有化, 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也表明历史进入到了阶级社会, 这是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王朝的出现,故选B项。题干中涉及王位世袭,不选A项,CD两项在题干中没有 体现,不选CD两项。2.【答案】B【解析】材料提到,“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这表明,不同等级的礼冠有不同的制作佩戴标准,根据等级高低相应调整。这反映了上古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制 度。故选B项。先秦时期A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不选ACD三项。3.【答

19、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嫡长子继承制度的认识。根据材料信息从“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到“庶子也可以参加财产分配”,再到“非婚生子也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材料主旨体现出“家庭主要成员的关系逐渐趋于平等”趋势,只有A项符合材料的描述。B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排除。故选A项,不选BCD三项。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重人伦”强调伦理道德,这与血缘密切相关,故本题选C项。ABD三项属于行政制度,不选ABD三项。5.【答案】C【解析】“姓氏”原为贵族专有,战 国之后普通民众也有了姓氏。由贵族专有到民众通称,反映了贵族地位的下降。由此可以判断此现象涉及的主要是宗法制的

20、崩溃。故本题选C项,不选ABD三项。6.【答案】A【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因之”,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中央官制的继承与发展,故选A项。B C两项与题干材料不符;D项显然不符合秦朝的史实。故 不选BCD三项。7.【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秦朝建立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经过战国时期的激烈角逐,公元前221年秦灭掉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故本题选B项,不选ACD三项。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根据图示“太尉”“丞相” “御史大夫”可以看出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因此选

21、A项,不选BCD三项。9.【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结合所学,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的官制为基础,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太尉“掌武事”,主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 令,兼理监察系统。故选B项,不选ACD三项。10.【答案】C【解析】本题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考查。秦朝利用的这些严密的组织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严密组织”是指中央集权制度。宗法制度、分封制度是西周时期开始实行的,秦朝实行郡县制;科举制是隋朝开始实行的。 所以答案选C项,不选ABD三项。11

22、.【答案】B【解析】所谓上计,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县令常于年终将该县户口、垦田、钱谷、刑狱状况等,编制为计簿(亦名“集簿”),呈送郡国。根据属县的计簿,郡守国相再编制郡的计簿,上报朝廷,朝廷据此评定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 可见这是一种考评地方官的方式,故选B项。上计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地方财政税收,不选A项。CD两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不选CD两项。12.【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信息“武帝改(王国)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碌助,故王国如故。报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 仆日仆,秩亦千石”等反映了汉武帝借此消

23、弱王国和郡县的实力,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13.【答案】D【解析】导致材料中“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的原因主要是财力的不同,因为在宋代采取制钱谷的措施削弱地方经济导致的,故此题应选D项。宋代国力仍然强盛,不选AC两项。“技术已达颠峰”的说法错误,不选B项。14.【答案】B【解析】唐初以防丁、行人为主,军城镇戍为辅的防御体系,逐渐形成了节度使制度。随着边疆战争剧烈化,出现了行政权、监察权与军权合一的状况。各道节度使拥有了自调兵食、 总管内征发,任免管内官吏等权利。出现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

24、局面。所以选择B项不选ACD三项。15.【答案】D【解析】材料描述了从西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体现了治政者的执政能力。故选Do16.【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意中强调监察官员回报武则天,最后处死刘祎之人是皇帝,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提及“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可见敕令的出台需经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等程序, 但材料中出现的敕令是皇帝直接发布的,可见有悖于规制,B项正确。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敕令出台的程序不符规制,不能从 此事件就否

25、定武则天,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B。17.【答案】C【解析】材料中提到冗官、二府三司制和兵将分离的现象,这符合宋朝的社会特征,故选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排除A。唐朝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B;元朝实行一省两院制,排除Do18.【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御史台对中书省和枢密院的监督,故正确答案为AoB符合美国。C错误,元朝时三省不复存在。D错误,本题重点是强调御史台对中书省和枢密院的监督,而不是彼此分 权、相互制约。1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6、材料提及“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可见行省制度的出现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A项符合题意,正确。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是其中一部分,不能全部涵盖材料信息,排除。故选Ao20.【答案】C【解析】 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 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材料强调“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 家族政府的逆转”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与科举制的实施有关,它将庶族寒门地主提升为 统治阶层,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C

27、项符合题意,正确。时间为“从隋 朝到宋代晚期” ,而国家的统一在秦朝就已实现,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三省六部制出现 在唐朝,不能造成“家族政府的逆转” ,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21.【答案】A【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四辅官, 是仿效古代设立三公四辅的传说设立的。 据说周文王就设置过四辅 官。朱元璋在宣布永远废除丞相制度后, 便从古代的官制、官名中找依据, 企图建立一种符 合自己需要,有用而无害的辅政制度。故选A;胡惟庸“内外诸司封事人奏,惟庸先视之”是朱元璋废除丞相的直接原因,排除B;票拟是在送

28、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各奏疏的对面上以进呈。票拟制度化是在万历皇帝, 排除C;司礼太监没有法定权力,不可能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排除Db22.【答案】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阁制度建立的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 材料反映的是宰相 制度的废除, 此后的高官没有宰相之名, 明朝的内阁符合题意, 它并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 官职,故本题选Co A、B有相职和相权,D属于军事制度。23.【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虽然材料提及“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 ,但内阁仍是个侍从(顾问)机构,国家的决策大权仍掌握在皇帝

29、手中,排 除A、B、0材料反映了内阁权力和地位的日益提高,故C项正确。所以答案选Co24.【答案】B【解析】A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不能反映出密折制度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C项是错误项,内阁只是管理日常事务的,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不能反映出密折制度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皇帝指令亲近大臣刺探政治动向、经济状况,从而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故B项正确。25.【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国清朝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出现是受奴隶制末期军事民主议会制的影响,因此排除A项;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虽

30、大,只是能够限制君权,不可能高过皇帝,排除B项;C项叙述有误。根据“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 对承旨遵办”,军机处的设置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转移到军机处,D项正确。第n卷二、非选择题26.【答案】(1)制度:分封制;(2分)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分,答出一点即可)(2)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4分)(3) 特征: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4分,答出两点 即可)(4) 认识:官僚体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的稳定);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31、4分)27.【答案】制度:察举制。(2分)标准:道德高尚、学识广博、明法知礼、机智果决。(2分,答出两点即可)(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2分)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2分,答出两点即可)(3)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可以消融社会阶级对立;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4分,答出两点即可)28.【答案】(1)特点: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使,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4分,答出两点即可)背景: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4分)目的: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2分)(2)宋初特点: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2分)明初特点: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2分)明初原因:阶级矛盾尖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2分)(3)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新酬;廉政应以人为本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理性反腐。(4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