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莱芜为例浅谈人口市民化规划体系的构建投稿

上传人:laiq****ong 文档编号:57715628 上传时间:2022-02-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4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以莱芜为例浅谈人口市民化规划体系的构建投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以莱芜为例浅谈人口市民化规划体系的构建投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以莱芜为例浅谈人口市民化规划体系的构建投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以莱芜为例浅谈人口市民化规划体系的构建投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莱芜为例浅谈人口市民化规划体系的构建投稿(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以莱芜为例浅谈人口市民化规划体系的构建摘要大量农业人口向城镇聚集,但城镇的承载力是有限的,这类人群始终存在“身在城,心系村”的零归属感。新时代背景下,城镇试图通过完善现有体制及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带动新的契机和发展增长点,实现人口市民化。目前,莱芜正全面推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进一步推进人口市民化。据此,本文以莱芜市为例,结合国内外人口市民化经验,以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明确外来务工人员、城中村及城边村人员、农村人口三种人群的需求,总结莱芜市现状人口市民化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规划的内容和政策保障方面,为人口市民化规划提供参考。关键词莱芜、城镇外来务工人员、城

2、中村、城边村、就地市民化、人口市民化1 背景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农业人口向城镇聚集,逐渐产生一种共享城市公共福利的需求。然而城镇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不均衡分布或政策的限制导致这类人群的需求难以实现,始终存在“身在城,心系村”的零归属感。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外来人口的市民化问题日益得到重视(谌新民等,2013)。国务院要求,除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外其他城市都不得设置落户限制。城镇试图通过完善现有体制及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带动新的契机和发展增长点,实现人口市民化。目前,莱芜正全面推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增强城市吸引力,进一步推进人口市民化(金三林,20

3、13)。据此,本文以莱芜市为例,首先以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明确外来务工人员、城中村及城边村人员、农村人口三种人群的需求,结合已有人口资源基础,总结莱芜市现状人口市民化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构建市民化的内容和政策保障,为人口市民化规划提供参考。1.1 国内外相关市民化经验英国政府采取普及中学教育、改善就业环境、制定法律法规等措施,实现对农业转移人口受教育权的有力保障。美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城市化和非农化同步的发展道路。日本依靠政策的引导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韩国采取“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方式,让农民自动转向城市从事非农产业(陈殿美,2013)。国内各大城市陆续采取措施

4、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如威海从城中村、城边村改造入手,通过推广产权制度改革,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分给村民。德州建立农村产业园区解决居民就近就业。国内特大城市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一种相对有效、公平、动态的统一评价管理机制,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城镇的人口管理需要,入上海、重庆、广州(何一鸣等,2014)。据此得到以下启示:有序引导市民化,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吸引力;就业是外来人口实现城市融入的根本途径;政策支撑是外来人口市民化的重要保障。1.2 相关理念解读人口市民化过程实质上是“城乡二元体制”和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涉及到的理论有城乡劳动力转移理论、推拉理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等。其中

5、城乡劳动力转移理论城乡劳动力转移表现为现代工业部门不断扩张而传统农业部门逐步缩小的过程(张欣,2014)。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是农村劳动力转入现代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推拉理论认为只有迁移动力强并能克服迁移阻力的人才能最终完成迁移过程,人口流动是拉力、推力、阻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人口迁移大小的主要因素包括: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差异、人口群体的差别、迁移障碍因素的多少及其被解决的程度。迁移流与经济的繁荣程度成正比;迁移有较强的人口选择性;年轻人总是比老年人容易迁移(张欣,2014)。“新结构主义”社会学家皮奥认为形成二元劳动力市场:“首属劳动力市场”、“

6、次属劳动力市场”有五个原因。第一,首属市场的劳动力具有稳定性,次属市场缺乏稳定性。第二,劳动者的特征差异容易形成歧视标签,如肤色、文凭、行为举止等的差异。第三,劳动力的技能并不是区分市场的决定性因素。第四,劳动者的生活方式巩固了次属劳动力市场的行为特征。第五,社会福利、救济政策使次属劳动力市场的动者更倾向于做临时工(张欣,2014)。2 研究区概况莱芜市地处山东省中部,北临章丘市,东临淄博市博山区和沂源县,西、南临泰安市岱岳区、新泰市,总面积2246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1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47万人,辖莱城、钢城两个区,30个乡镇及办事处。莱芜资源富集,矿冶历史长远,是中国著名的生姜之

7、乡、花椒之乡、黄金蜜桃之乡。2013年,莱芜市全域被列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将莱芜定位为省会副中心城市,济莱两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互促共赢,为莱芜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2.1 市民化现状莱芜市市民化主要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工业区的改造,处于探索过程中。2007年9月,莱城工业区管委会制定莱城工业区核心区旧村改造实施方案,按照“整体规划、先拆后建、边拆边建、分片建设”的原则,采取“政府指导,村为主体”的模式,加快合村并居和新社区建设。把辖区68个村规划调整为9个新型社区,从2007年开始,计划在10年内将工业区68个村、2.6万户全部拆除,完成合村并居和9个

8、社区建设工作。2.1.1 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现状从2010年莱芜市农业人口及净流动人口分布图来看,凤城、鹏泉、张家洼街道办事处、里辛镇、黄庄镇属于人口净流入地,口镇、方下和辛庄镇属于非农人口净流入、农业人口流出地。艾山街道办事处和颜庄镇属于农业人口输出,非农人口流入地,其余乡镇街道属于人口净流出地。莱芜市农业人口及净流动人口情况图(2010)2.2.2 城中村及城边村人员现状莱城城区常住城镇人口349875人;钢城城区常住城镇人口155600人;口镇常住户籍人口22766人;雪野旅游区现状多为农村人口,六普常住城镇人口仅1882人。现状城中村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由高到低呈梯次递减趋势,由城市核心地

9、区向外围扩散;城中村产业结构等级不明显,多依附于周边镇区产业,以产品初加工和零售服务业为主。存在环境卫生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治安差等问题,用地功能表现为非农化、混杂状和无序性。在新农合的实施上,基本满足了群众的就医需求,但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如患者就医趋向与医改政策导向不一致,城乡医院“一头热、一头冷”现象仍然突出,医疗资源配置与基层群众就医需求不适应。通过莱芜市各街道办事处的资料统计来看,约50%城中村村民处于无业或者失业状态,20%的村民依靠出租沿街的房屋作为店铺或者租赁自己的房屋用作居住的方式获得收入,剩余的30%左右的城中村村民大多从事外出打工、餐厅服务、工厂上班等工作。因此看出,城中

10、村村民的就业水平不高,收入水平和能力素质普遍较低。2.2.3 农村地区人口现状现有街道办和乡镇中,城镇化水平超过50%的有6个:凤城、鹏泉、张家洼、艾山街道办、里辛镇和黄庄镇。高庄、颜庄、方下、口镇、羊里5个镇介于20%50%之间,其余9个不足20%。城镇化率的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即中南部最高,西部次之,东部、北部受山区地形影响,同时传统的务工习惯,使得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去淄博等周边城市打工,本地城镇发展动力不足。莱芜市各乡镇城镇化率对比(2010)五普至六普的城镇人口增长表明,市域9个城镇的人口呈下降趋势,包括北部东北部山区的庙山、和庄、茶业口、大王庄,西部农业地区的羊里

11、、寨里、杨庄,南部城市边缘区的高庄、颜庄,表明莱芜城镇发展的空间集聚趋势明显,以致外围城镇镇区人口亦出现绝对下降。2.2 莱芜市民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莱芜农产品加工深度低、产品品种相对较少,多以初级产品、半成品出售,产业链条短,关联产业发展不足。70左右的农村劳动力仍从事家庭经营,其中40%左右的仍从事第一产业,致使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对整个区域经济及相关产业拉动力不强,区域的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民“小富即安”的思想根深蒂固,外出打工的积极性低于南方劳务输出大省,需要政府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宣传、发动和教育阶段多做工作(朱冬梅等,2014)。3 研究方法将人口市民化的对象分为城镇外

12、来务工人员、城中村及城边村居民、农村就地转移人口三类进行研究。3.1城镇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按照“进得来,留得下,有保障,能发展,有尊严”的原则,从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和城市融入三个环节,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进程。目标人群:新生代农民工以及长期在城镇务工、具有稳定就业的农民工。3.1.1 农村退出措施1、推进户籍配套制度改革在莱芜市主城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可以申请登记当地常住户口。放宽“三投靠”人员户口迁移条件;放开科技、专业技术等各类人才落户条件(朱冬梅等,2014)。2、建立农民工集体户为农民工建立集体

13、户口,保障农民工不必为了相关户籍证明而往返与打工地与户籍地,便于莱芜市相关机构对农民工的统一管理与监督,便于入户农民工享受与城镇居民一致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保障,与继续教育与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李洪亮,2014)。3、深入实施居住证制度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设区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在居住地申领居住证。以居住证制度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逐步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社会保障等福利权利。3.1.2 城市进入措施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发挥第三产业吸纳人群的能力,提升城镇对外来人员就业吸纳能力。结合农民工的特点,支持发展适合农民工就业特点的产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14、和民营经济,增强城镇就业吸纳能力。加强就业创业培训,解决当前用工需求越来越高与农民工素质较低的就业矛盾。引导新生代农民工重点向县城以及新城新区落户;第一代返乡农民工就地到小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落户。3.1.3 城市融入措施完善外来人员的社会参与机制,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党组织、工会和社团组织,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参政议政和参加社会管理,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人文关怀,鼓励农业转移人口积极参与社区公共活动,构建和谐、融洽的社区氛围。进一步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品质:提升供水供气等市政设施供给能力和质量;积极扩大集中供热覆盖面;优先发展大城市公共交通;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文化设

15、施、体育健身场所设施、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规划建设;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朱冬梅等,2014)。3.2城中村及城边村居民完全市民化3.2.1 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按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补齐城中村基础设施短板,提出莱芜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道路、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电力、电信、环卫、防灾等各类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社会保障、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 1、交通设施 在新建社区推广街区制,加强改造地块交通与区域交通的衔接,优化社区交通微循环,推进内部道路公共化。合理设置路灯、停车位和存车、公交站点,方便居民出行。2、市政设施 合理布局地下管网。强化城中村

16、地区污水截流、收集,抓紧治理污水横流、河湖水系污染严重的现象,有效杜绝黑臭水体形成。合理配置公共厕所、垃圾分类收集装置、垃圾收集站(点)等环卫设施,提高市政设施服务便利性。 3、安全设施 坚持综合防御、平灾结合的原则,完善防灾减灾预案,配建消防设施、视频监控、地下人防等工程设施,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城中村改造基础设施配置标准3.2.2积极推进现代社区建设建设节能住宅,积极提升建筑能效,新建住宅全部执行建筑节能75%标准;优化社区绿地布局,将城市生态要素引入社区,促进社区内外绿地连接贯通和城市自然生态恢复;加强海绵型绿地、道路、广场、绿色蓄排与净化利用设施等建设,最大限度减少社区建设对生态环境

17、的影响;将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引入社区建设,整合本地物质、信息和智力资源,搭建信息联通平台,提升社区信息化、现代化水平。3.2.3优化人居环境1、加强风貌控制,塑造建筑特色通过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中村建筑布局,引导城中村环境风貌、空间形态、廊轴系统、色彩体系、自然景观及建筑风格相统一,建设一批风貌环境协调、彰显地域特色的建筑。 2、保障公共空间,完善绿化格局合理规划建设广场、公园、步行道、街头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促进居民交流。加强社区公共建筑、路面、照明、庭院小品、市政构筑物及灯光照明设施的规划设计和整治美化,处理好社区内公共空间、景观面貌与城市空间景观的关系。通过提升红石公园

18、、扩建烈士陵园,形成富有品位和内涵的城市绿核,疏通贯穿南北的五条河沟形成带状公园,莲河公园作为城市东西向的绿廊,规划形成绿化风光带,通过道路绿化相联系,整体形成“青山环绕,翠岭横卧,绿龙畅游” 的绿化系统格局。3、控制开发强度,遏制违法建设区分对待重要交通站点或枢纽直接影响区域、交通拥堵或基础设施负荷基本饱和的重要景观区域及其他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的地区,科学确定城中村开发建设强度。按照“控增量、减存量、建机制、保长效”的总体思路,细化城中村违法建设认定标准和分类处理办法,对属于违法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不予办理房地产权证等相关证件,拆迁时不予补偿。3.2.4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莱芜市传统文化

19、乡镇2个(莱城区苗山镇、钢城区颜庄镇)、传统古村落15个(苗山镇北文字村、南文字村,和庄镇青石关村、荣科村,茶业口镇上王庄村、中茶业村,羊里镇城子县村,杨庄镇陈家楼村,雪野镇吕祖泉村、娘娘庙村,颜庄镇颜庄村、澜头村,里辛镇棋山观村、宋家庄村,辛庄镇石湾子村)、文化村落17个(苗山镇南文字村、茶业口镇逯家岭村等)。1、强化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保护处于改造范围内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名胜古迹。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对村民进行集中安置,避免对具有保护价值的村居造成破坏。对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重要历史文化遗存,提前编制保护规划。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莱芜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513 个

20、,其中,2个项目(莱芜梆子、锡雕)列入国家级名录,13个项目(除国家级两项外,还有花鼓锣子、木偶戏、蹉地舞、孟姜女传说、长勺之战传说、陈楼糖瓜、吕家泥塑、张氏吹打乐、长勺鼓乐、口镇南肠传统制作技艺、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列入省级名录,91个项目列入市级名录。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等,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3、强化地名管理 做好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的认定确认、记录公示和宣传保护等工作。积极申报国家地名文化遗产,加强地名文化遗产普及和宣传工作,建立城中村地名管理长效机制。4、培育现代社区文化 加强人文社区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文体活动社会组织

21、,培育居民的现代社区文明观念,构建以亲情社区、和谐社区为宗旨的新型社区文化。引导当地居民与外来人口加强交流,提升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朱冬梅等,2014)。3.3农村就地转移人口市民化3.3.1 加快小城镇及小城市培育新型的小城镇是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和长大的,正在逐步变成农民集体或个体兴办工厂、商店、服务业的中心,己成为广大市场的一部分,和大中城市己接上了贸易关系,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城市功能(田园,2013)。乡村工业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乡村城镇化。按照次区域划分,分阶段逐步整合莱芜市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小城镇,培育寨里、牛泉、苗山三个重点镇,羊里、杨庄、辛庄三个一般镇。3.3.2继续推进重

22、点镇和示范镇建设结合实际,有重点地发展县域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的小城镇建设模式,主动承接大中城市部分工业的扩散,积极发展旅游、居住、休闲、物流等服务性产业,为周边大中城市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同时培育自己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田园,2013)。通过制订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经济制度,鼓励农民集聚居住,因地制宜地打造“城中村镇中村中心村自然村”新农村社区体系。3.3.3引导农村新型社区向城镇集聚近期莱芜小城镇的发展重点主要集中于各新城镇示范区的中心镇,包括口镇、雪野镇、艾山街道、高庄街道、寨里镇、苗山镇,围绕各自的功能区布局规划开展建设。鼓励建设3000人以上的大型农

23、村社区,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到2020年,建设20个“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的宜居村庄。坚持两区同建,增强社区产业支撑,最终构建起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城乡对接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城乡联动的产业体系。带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快递网络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3.3.4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就近延伸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2公里半径范围内农村延伸,打造以口镇行政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区基层服务组织为基础的镇域行政服务体系。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完善社区管理监督体系。组建社区就业培训中心,打造就业信息电子商务平台,为企业用工和居民就业提供服务(田园,2013)。利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基

24、础,结合农村社区建设,形成镇域公共服务分级供给。对行政管理、科教文体卫、社会福利设施的建设以政府为主导进行配置,保证公共服务供给。3.3.5加大社会保障支持力度健全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到2020年,农民工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达到95%以上(田园,2013)。加强与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的合作互动。搭建数字化就业平台,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促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城乡均等、信息共享、标准统一。鼓励灵活就业农业转移人口参加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运作机制,建立以货币直补为特点的救助机制,将城中村居民、农民工和农村低保家庭全部纳入城乡住

25、房保障范围(田园,2013)。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形势,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4 政策措施4.1建立并完善农村土地权利保障机制改变土地制度的二元权利格局。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应该改变同一块土地因所有制不同、权利设置不同的格局,赋予集体所有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将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纳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实现宪法和相关法律保障下的同地、同价、同权(田园,2013)。确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通过“确定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把农业转移人口从土地上真正解放出来,

26、推动其彻底实现市民化(李洪亮,2014)。4.2建立农民工工会组织,保障农民利益农业转移人口应努力提高个人素质,提高文化水平的和职业技能,农业转移人口应培养主动与城市居民交往的积极性,缩小与城市居民在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与鸿沟(田园,2013)。积极培育农业转移人口组织型社会资本,建立新型的工会。发挥城市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促进其融入城市生活。大力培育民间非政府组织,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服务。4.3健全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工资的支付保障机制,增强农业转移人口的经济能力以积累人力资本。增加并改善教育投入和培训制度,提升农业转移人口人力资源的质量。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增强

27、农业转移人口的身体素质。综合考虑国家、地方政府、农业转移人口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作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分担者。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推动、社会参与的共同承担机制。具体的成本分担里面,政府和社会融资方面承担60%左右的成本负担;用人单位负担20-25%左右的成本,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保障住房、失业保险等支出;剩余部分由个人承担。莱芜人口市民化成本计算一览表成本构成项目指标年度支出建议增长率省级负担地方负担公共成 本(元/人)城市建设和维护成本人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10000一次性支出15010250人均城市基础设施维护成本4005%公共服务管理成

28、本人均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702%013150人均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0人均医疗卫生支出100人均中小学校建设成本12000一次性支出就业培训支出4002%社会保障成本人均城镇低保支出302%030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本人均保障住房建设成本20000一次性支出780012200其他各类公共服务设 施建设成本人均各类公共服务设 施建设成本25000一次性支出025000其它成本涉及建设的其他 保障支出6000一次性支出7505250合计745808700658804.4 完善城镇住房制度以满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建立购房与租房并举、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田园,2013)。采取实

29、物与租赁补贴相结合并逐步转向租赁补贴为主。通过实施土地、规划、金融、税收等相关支持政策,引导住房租赁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新建租赁住房。调整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提高对农民工等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金融服务水平。完善住房用地供应制度,进一步提高城镇棚户区改造以及其他房屋征收项目货币化安置比例(李洪亮,2014)。鼓励引导农民就近购房。5 小结纵观近些年的政策和发展,城市始终致力于城镇化潜力的提升。如果将“二胎政策”看作是扩大未来城镇人口的基数的措施,那么人口市民化的提出就是拉动现有人口由农转非的过程,涉及到城市的各个方面。本文认识到莱芜市农业人口现状问题、发展需求,从政策、措施方面初步阐述了莱

30、芜市民化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概况总结了市民化的成本体系,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但受资料所限,文章缺乏对城镇承载力以及城市空间整体风貌的分析,其他不足之处敬请指正。参考文献:陈殿美,城镇化进程中江苏农民就地市民化综合评价研究,东北农业大学,2013。张欣,黑龙江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东北农业大学,2014。郑毅,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法律保障机制构建,贵州农业科学,2014,42(2):243-247.何一鸣,罗必良,高少慧,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基于制度供求视角的实证分析,经济评论,2014,5(189):38-48.谌新民,周文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及政策涵义

31、,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5):134-209.傅东平,李强,纪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4,4(226):72-77.王志章,韩佳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服务成本测算及分摊机制研究,中国软科学2015,10 :101-110.金三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目标、路径及政策重点,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10月18日,第五版。蒋建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创新及其现实途径,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5期:23-28.李洪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东北农业大学,2014。中共莱芜市委关于制定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莱芜日报,2015年12月19日,第001版。朱冬梅,袁欣,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城市发展研究,2014,11,(21)::5-10.刘建娥,青年农民工政治融入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青年研究,2014,3:11-18.刘锐,曹广忠,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地理科学进展,2014,6:748-755。张卫,何雨,王树华,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障碍及其对策研究以江苏为例,现代经济探讨,2013,12:54-58.田园,政府主导和推进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探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3):17-2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