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微生物学(详)

上传人:每**** 文档编号:57675636 上传时间:2022-02-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0.9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兽医微生物学(详)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兽医微生物学(详)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兽医微生物学(详)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兽医微生物学(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微生物学(详)(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兽医微生物学绪论及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2、微生物的种类:三型八大类(三菌四体一病毒)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如真菌。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DNA和RNA同时存在。有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核酸类型为DNA或RNA。病毒属之。3、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面积大;代谢能力强,代谢

2、类型多;生长繁殖快,容易培养;易变异,适应强;种类多,分布广。4、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杆菌、螺旋状菌。 球菌菌体呈球形或近似球形,根据细胞分裂的方向及分裂后的各子细胞的空间排列状态不同,可将球菌分为以下几种: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等。 杆菌杆菌是细菌中种类最多的类型,因菌种不同,菌体细胞的长短、粗细等都有所差异。杆菌的形态:短杆状、长杆状、棒杆状、梭状杆状、月亮状、竹节状等;按杆菌细胞繁殖后的排列方式则有链状、栅状、“八”字状等。 螺旋菌:弧菌、螺菌。5、科赫法则特殊病原菌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健康者中不存在;该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该纯培养

3、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6、细菌的衰老型或退化型:指在不良环境或老龄期时,细菌会出现与正常形状不一样的个体。若将其重新置于正常培养环境时可恢复正常状态。7、细菌的多形性:指处于衰老型或退化型状态的细菌即使置于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其形状也与正常的不一致,如嗜血杆菌。8、菌落:单个细菌在适当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生长繁殖出数量巨大的菌体,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的群体。可用于细菌的分离、纯化、计数和鉴定。9、菌苔:各“菌落”相互连接形成一片。10、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指细菌处于不良环境条件下,细胞缩成球形,

4、用常规方法培养不能生长繁殖,但仍是活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复苏,并仍具毒性。11、细菌的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体。特殊结构:荚膜、S层、鞭毛、菌毛、芽胞。12、磷壁酸的功能形成表面抗原决定簇的成分;提高膜结合酶的能力(使细胞壁形成负电荷环境,以利于吸附镁离子,维持酶活);精选文档保证革兰氏阳性致病菌(如A族链球菌)与其寄主间的黏连;构成噬菌体的吸附位点。13、细胞壁 格兰阳性菌肽聚糖磷壁酸 革兰阴性菌 脂多糖(LPS)组成:类脂A:无种属特异性,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侧链多糖:即菌体抗原,有种、型特异性;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功能:能够吸附Ca2+、Mg2+等阳离

5、子;为噬菌体提供特异性吸附受体。 外膜蛋白(OMP):包括微孔蛋白、脂蛋白。 周质间隙14、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菌耐受低渗环境;阻挡有害物质进入菌体;维持菌体内外离子平衡;参与细菌的正常分裂;表面带有多种抗原分子,可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15、细菌细胞膜不含胆固醇。16、拟核:细菌不具有成形的核,无核膜、核仁,遗传物质称为拟核(核质)。核质由单一密闭环状DNA分子反复回旋卷曲盘绕组成松散网状结构。17、荚膜 概念: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周产生的一层包围整个菌体、边界清楚的黏液样物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 功能抗吞噬作用:荚膜具有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作用,因

6、而荚膜是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荚膜处于细胞的最外层,可保护菌体避免和减少受有害物质的损伤。营养物质的贮存场所与废物排出。18、S层的功能分子筛和离子通道;屏障作用,保护细菌;黏附宿主细胞;重要的表面抗原。19、鞭毛的功能是运动器官;有抗原性;与致病性有关。20、菌毛与细菌的运动无关;菌毛蛋白具有抗原性;必须用电镜观察;精选文档分普通菌毛、性菌毛。21、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胞壁受损后仍能生长和分裂的细菌。在一般环境中不耐受菌体内的高渗透压会涨破死亡,在高渗环境中仍可存活。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缺失后,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原生质体。革兰阴性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

7、护原生质球。将两个不同的原生质体或原生质球融合并再生成一个细菌的技术,称原生质体融合技术。22、研究L-细菌的意义 诊断困难,由于L-细菌在通常培养条件下不易成功,所以常误诊为非病原体感染; 对干扰细胞壁合成的药物敏感性下降,如青霉素,多黏菌素等; 由于细胞壁的少或无,使抗原性下降,L-细菌的感染可逃避正常菌抗体的攻击而长期存在; 与慢性病和一些复发性疾病有关;用药导致L型对药不敏感进一步感染等 利用L-细菌是进行细菌的基础研究。23、革兰氏染色 原理G+菌: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孔径缩小,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仍呈紫色。G-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

8、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因其含脂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酒精将细胞脱色,呈无色,沙黄(石炭酸复红)复染呈红色。 方法细菌标本固定、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95%酒精脱色、稀释的复红复染。 用途:细菌形态鉴定、菌种鉴定 意义:鉴别细菌,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对结晶紫的敏感性,细菌的等电点,指导临床用药。24、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成分比较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厚度层次是否含磷壁酸脂多糖对青霉素敏感性对溶菌酶敏感性厚(1580nm)主要为1层肽聚糖层有无高高薄(1015nm)2层,肽聚糖层和外膜层无有低或不敏感较低25、芽胞:

9、某些革兰阳性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休眠体。芽胞形成后细菌即失去繁殖能力。 芽胞的结构,由外向内:外衣外膜皮质芽孢壁内膜芯髓。 性质:一个细菌只形成一个芽胞,一个芽胞发芽也只生成一个菌体,细菌数量并未增加,因而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与芽胞相比,未形成芽胞而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体称为繁殖体(营养体)。 特点对高温、干燥、辐射、化学药物有强大抵抗力。含水量低、壁厚而致密、通透性差、不易着色、折光性强。芽胞内新陈代谢几乎停止,处于休眠状态,但保持潜在萌发力。不是繁殖器官,一个芽胞萌发只产生一个营养状态的细胞。 意义对外界不良环境有强大的抵抗力,是细菌保存生命的一种休眠结构

10、;消毒的指标是以杀灭芽胞为准(121/30min,朊病毒除外);反恐怖战争需要。精选文档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1、细菌与真核生物新陈代谢的主要区别生长和繁殖速度快利用各种化合物作为能源能力强营养需求多种多样可利用超常流水线合成大分子物质能产生特殊物质2、细菌物质摄取方式 单纯扩散(被动扩散) 促进扩散 主动运输 基团转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有两个突出特点:转运过程中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主要存在于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中。3、时代时间:一个菌体分裂为两个菌体所需的时间。4、生长曲线:将细菌接种在液体培养基并置于适宜温度中,定时取样检查活菌数,可发现细菌生长过程具有规律性。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活菌数的对数为

11、纵坐标,可得一条生长曲线。5、细菌生长繁殖的四个时期 迟缓期:是细菌来到新环境的一个适应过程。特点:代谢活跃,合成并积累所需酶系统;RNA含量明显增多,但DNA含量无变化;细菌数不增加。 对数期:细菌生长迅速,以恒定速度进行分裂繁殖,活菌数以几何级数增长,达到顶峰,生长曲线接近一条斜的直线。此时病原菌致病力最强,形态、染色特性及生理活性较典型,对抗菌药物的作用较敏感。OD=0.40.6认为处于对数期。 稳定期:因营养的消耗、代谢产物的蓄积,细菌繁殖速度下降,死亡数逐步上升,新繁殖的活菌数与死菌数大致平衡。细菌的形态及生理性状常有改变,格兰阳性菌此时可染成阴性,毒素、抗生素、芽孢多此时产生。 衰

12、亡期:死菌数超过活菌数,细菌的菌体变形或自溶,染色不典型,难以进行鉴定。6、培养基 概念:是人工配制的基质,含有细菌生长繁殖必需的营养物质。培养基制成后,要经灭菌处理。 营养条件基本营养氧气:根据细菌对氧的需求,可分为需杨菌、厌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厌氧培养基:是为培养厌氧菌而设计的温度:根据细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可将细菌分为嗜冷菌、嗜温菌、嗜热菌酸碱度:多数病原菌的最适ph为7.27.6,鼻疽伯氏菌偏酸,霍乱弧菌偏碱7、培养基的分类 按营养成分基础培养基:基本营养成分营养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一些其他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血液、血清、生长因子等 按状态固体培养基:1.5%2% 琼脂,用于细菌分离

13、纯化精选文档半固体培养基:0.5% 琼脂,作穿刺试验液体培养:扩增纯培养的菌体 按功能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底物,观察细菌生长后的分解底物,从而鉴别细菌。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抑制一类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类细菌生长,从而将后者选择出来。麦康凯培养基内含胆盐,能抑制革兰阳性菌的生长,大肠杆菌及沙门菌可生长。厌氧培养基:用于厌氧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别。将普通培养基放在无氧环境中培养,或者使培养基本身成为无氧环境。庖肉培养基是常用的厌氧培养基之一,其中不含饱和脂肪酸和谷胱甘肽的肉渣起到了还原剂的作用。8、分离培养:将标本或培养物划线接种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因划线的分散作用,

14、许多原混杂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散开。9、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浑浊:大多数细菌沉淀:链状生长的细菌菌膜:专性需氧菌,如结核杆菌、枯草杆菌10、生化反应:细菌对糖、蛋白质的分解能力不同,代谢产物各异,利用生物化学方法鉴别不同细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主要有氧化酶试验、VP试验、甲基红试验、吲哚试验等。11、生物被膜:通常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细菌并非以游离的单个菌体形式存在,而是以群落形式出现,这种群落的主要表现形式称生物被膜。是一种被自身产生的多聚基质包裹着菌细胞的结构群体,是细菌具有保护性的一种生长模式,其结构中具有水和营养物质的通道。12、生物膜的特性 生长速度缓慢且不均一。细菌生物膜是在不利环

15、境下形成的,环境变化对其影响较小。在膜表面的细菌,由于营养等因素,分裂较快,体积较大,内层相反。 细菌毒力下降毒力强的细菌形成被膜菌后,一般不会使动物致死。 耐药性提高 逃逸宿主的免疫监视多糖膜能降低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趋化,使被膜菌与宿主长期共存。13、密度感应(QS):多数细菌能合成并释放一种称为自身诱导素(信息素)的信号分子,胞外信号分子浓度随细菌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个临界浓度时,信息素会启动菌体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细菌的生物行为,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一现象称群体感应调节。14、微生物种群间的关系:互生、共生、拮抗、寄生。15、正常菌群与其宿主之间形成共生关系,具体表现为营养、免疫

16、、生物拮抗三方面。16、菌膜病:牙周炎、中耳炎、坏死性筋膜炎、心内膜炎。17、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微生物的动物。18、感受态:细胞生活周期中一种特殊的生理状态。第三章 消毒与灭菌1、灭菌:指杀灭物体中所有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胞、霉菌孢子的方法。2、消毒:指杀灭物体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只要求达到消除传染性的目的,对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胞、孢子并不要求全部杀死。3、防腐:指阻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4、无菌:指没有活微生物的状态。5、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局部环境的操作技术。精选文档6、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法、辐射灭菌法、超

17、声波灭菌法、滤过灭菌法。7、热力灭菌法:干热灭菌、湿热灭菌。 二者比较同一温度下,湿热灭菌效力比干热灭菌大。原因:湿热中细菌菌体蛋白较易凝固;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湿热的蒸汽有潜热存在。 干热灭菌法火焰灭菌法热空气灭菌法干热灭菌器适用于高温下不损坏、不变质的物品,如玻璃器皿、瓷器等。灭菌温度需160维持2h。 湿热灭菌法 煮沸灭菌 巴氏消毒法:以较低温度杀灭液态食品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不致严重损害其营养成分和风味。低温维持巴氏消毒法6365/30min高温瞬时巴氏消毒法7172/15s超高温巴氏消毒法132/12s 流通蒸汽灭菌法:是一种常压蒸汽消毒法,细菌繁殖体1530min可杀灭,但

18、芽胞不全被杀灭。 间歇灭菌法/丁达尔灭菌法(反复多次流通蒸汽):用于不耐高温的培养基,如鸡蛋培养基、血清培养基、糖培养基的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8、辐射灭菌法 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线日光紫外线波长200300nm部分有杀菌作用,实验室常用的紫外线杀菌灯紫外线波长为253.7nm,用于:微生物实验室、无菌室、手术室的空气消毒;不能用高温或化学药品消毒物品的表面消毒;诱变育种。红外线:红外线烤箱微波 电离辐射:射线、射线、射线、射线用途:忌热物品的灭毒消菌、食品保藏和育种等方面。9、超声波灭菌法目前超声波主要用于裂解细胞,提取细胞组分。10、滤过除菌法:通过机械、物理阻留作用将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等微生物

19、除去的方法,不能除去病毒、支原体以及细菌L型等微生物。11、消毒剂:用于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化学药品。 分类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或凝固,如酚类(高浓度)、醇类、重金属盐类(高浓度)、酸碱类;损伤细菌细胞膜,如酚类(低浓度)、表面活性剂;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如某些氧化剂、重金属盐类(低浓度);改变核酸的功能,如染料。 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精选文档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微生物的污染程度;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环境中有机物;温度、湿度、酸碱度;化学拮抗物。12、防腐剂:用于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化学药品。13、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另一些微生物的物质。14、细菌素:某种细

20、菌产生的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只作用于同种不同菌株的细菌及亲缘关系相近的细菌。食品防腐领域的应用:细菌素Nisin已被60多个国家批准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防腐。 15、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意义:防止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生物或物质传入实验室;防止病原微生物等传出实验室;实验人员的自身安全防护。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理1、感染: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2、发病: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3、病原菌: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4、致病性:病原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感染的能力称致病性。致病性是细菌种的特征之一。5、毒力: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同一细菌的不同菌株,其毒力

21、不同,毒力是菌株的特征。6、基因水平柯赫法则在致病菌株中检出某些基因或其产物,而无毒力菌株中无;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损坏,则菌株的毒力减弱或消除,或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菌株内,后者成为有毒力菌株;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程中表达;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或产生免疫保护。7、半数致死量(LD50):能使接种的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8、半数感染量(ID50):某些病原微生物只能感染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但不引致死亡,用ID50表示其毒力。9、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抗吞噬作用不与吞噬细胞接触(破坏,链球菌溶血素)抑制吞噬细胞的摄取(荚

22、膜、菌毛)在吞噬细胞内生存(沙门菌、李氏杆菌)杀死或损伤吞噬细胞 抗体液免疫机制抗原伪装或抗原变异,金黄色葡萄球菌、SPA分泌蛋白酶降解免疫球蛋白,嗜血杆菌分泌IgA蛋白酶逃避补体,抑制抗体产生,LPS、OMP、荚膜、S层 内化作用:某些细菌粘附于细胞表面后,能进入吞噬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的过程。意义:宿主细胞为进入其内的细菌提供了一个增殖的小环境和庇护所,使细菌逃避宿主免疫机制。也可随吞噬细胞的游走扩散至其他部位,造成广泛病变。10、外毒素 概念:某些病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对宿主细胞有毒性的可溶性蛋白质,大多数外毒素在菌体内合成后必须分泌于胞外。 特性精选文档毒性作用极强有高度的特异

23、性不耐热,多数在6080经1080min即失去毒性 对宿主不致热 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组成A亚单位:毒素的活性中心,决定毒素的毒性效应B亚单位:结合单位,协助A亚单位。可单独与细胞膜受体结合,从而阻断完整毒素结合细胞。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可作为良好的亚单位疫苗。11、抗毒素: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可用于紧急治疗和预防。12、类毒素:外毒素在0.4% 甲醛溶液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脱毒,但仍保留原有抗原性,称为类毒素。13、内毒素 概念:指革兰阴性菌外膜中的脂多糖(LPS)成分,细菌在死亡后破裂或用人工方法裂解菌体后才释放。 特性毒性弱,很少致死致发热、腹泻、呕吐耐热抗原

24、性较弱,免疫应答不足以中和毒性 组成多糖侧链核心多糖类脂A:主要的毒性成分(保守) 检测鲎试验:鲎变形细胞溶解物14、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比较种类内毒素外毒素来源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阴性菌存在部位细胞壁成分、细菌裂解后释放活菌分泌或细菌溶解后散出化学成分脂多糖蛋白质稳定性好,160/24h破坏差,6080/30min破坏毒性作用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致相同,起休克,发热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抗原性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但无中和作用,甲醛处理后不能形成类毒素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素,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类毒素15、机会致病菌: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之间,通过营养竞争

25、、代谢产物的相互制约等因素,维持着良好的生存平衡。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中的细菌可成为致病菌,这类细菌称机会性致病菌。16、细菌毒力减弱方法长时间在体外连续培养传代在高于最适生长温度条件下培养在含有特殊化学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特殊气体条件下培养通过非易感动物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17、细菌毒力增强的方法:回归易感动物。精选文档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变异1、细菌的遗传:指亲代细菌与子代细菌的相似性,它使细菌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是各种细菌存在的根据。2、细菌的变异:指亲代与子代及子代细菌之间的不相似性,细菌得以发展进化。3、细菌常见的变异现象形态和结构变异菌落形态变异抗原变异

26、抗性变异代谢变异毒力变异4、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编码细菌各种重要的生物学形状。严紧型复制按转移的特性,可分为接合性质粒、非接合性质粒自杀性质粒穿梭载体:指含有两个亲缘关系不同的复制子,能在两种不同的生物中复制。5、转位因子:是细菌基因组中能改变自身位置的一类独特的DNA片段。6、毒力岛(PAI):指病原菌的某个或某些毒力基因群,分子结构与功能有别于细菌染色体,但位于细菌染色体之内。7、基因突变:指生物细胞遗传物质DNA分子结构突然发生了稳定的可遗传变化。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因素。8、基因转移: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重组: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基

27、因转移和重组的主要方式: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融合等。9、转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直接进入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10、转导 概念: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菌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体菌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 类型:普遍性转导(任何)、局限性转导(特定,)普遍性转导:被装入的DNA片段可以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完全转导,流产转导)局限性转导:为噬菌体所介导的供体菌染色体上个别特定基因的转导。(特异性转导)12、接合:是两个完整的细菌细胞通过性菌毛直接接触,由供体细菌将质粒DNA转移给受体细菌的过程。第六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1、古细菌无肽聚糖。

28、2、微生物分类的最基本单元是种,其次是属。3、菌株:是不同来源的某一细菌的纯培养物。4、细菌的命名依据“国际细菌命名法规”的规定,学名用拉丁文,遵循“双名法”。每种细菌的拉丁文名称由属名和种名两部分构成,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均小写。5、细菌分类采用传统的双歧检索条目分类法。6、目前公认的细菌分类体系是伯吉系统细菌学手册。7、国际系统与演化微生物学杂质是细菌分类命名的世界公认的权威期刊。8、国际公认的菌种保藏权威机构是美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ATCC)。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结构1、病毒子:一个形态和结构上完整的病毒颗粒。精选文档2、病毒的特点 形体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

29、 没有细胞构造; 每种病毒只含一种核酸, DNA或RNA; 既无产能酶系,也无蛋白质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细胞内现成代谢系统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成分; 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以复制方式繁殖。3、痘病毒最大,圆环病毒最小。4、动物病毒中螺旋对称的病毒均属有囊膜的单股RNA病毒。5、除痘病毒外,所有脊椎动物DNA病毒均为20面体。6、病毒的化学组成:核酸、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其他组成。7、核酸的特点 病毒只含一种核酸。构成病毒体的芯髓; 核酸类型多样化; 分子量小,基因组结构简单,所含基因组数目少; 病毒基因组核酸复制多样化; 病毒核酸更容易受宿主细胞的影响而发生基因突变

30、和重组; 有些病毒去除囊膜和衣壳,裸露的DNA或RNA也能感染细胞,这种核酸称传染性核酸。8、感染性核酸具备条件病毒核酸能作为mRNA或能利用宿主细胞的RNA聚合酶转录病毒的mRNA;病毒核酸不分节段。9、将mRNA的碱基序列作为标准,与其相同的称正股,与其互补的称负股。某些病毒(布尼病毒、砂粒病毒)部分为正负链,称为双向。10、核酸可分单股或双股、线状或环状、分节段或不分节段。11、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卫星RNAs。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子中的缺陷类病毒。拟病毒极其微小,仅由裸露的RNA(300400个核苷酸)或DNA组成。是一种环状单链RNA。被侵染的植物病毒被称为辅助病毒,拟病毒必须通过辅

31、助病毒才能复制。12、蛋白质 结构蛋白:指构成一个形态成熟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质。是构成病毒衣壳的全部成分和囊膜的主要成分。 非结构蛋白:指由病毒基因组编码,在病毒复制或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具有一定功能,但不结合于病毒颗粒中的蛋白质。 蛋白质功能保护病毒核酸,使其免受核酸酶或其他理化因素的破坏;参与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决定病毒对宿主细胞的亲嗜性;抗原性:诱导特异性抗体、致敏淋巴细胞。13、脂类、糖类主要存在于囊膜中,脂溶剂可去除囊膜,使病毒丧失活性;来自宿主细胞,与囊膜病毒的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的作用有关。14、病毒的命名要由公认的国际专家小组负责不用拉丁文双名法,而用英文或英语化的

32、拉丁文,只用单名,目、科、属分别用拉丁文后缀“-virales”、“-viridae”及“-virus”。15、类病毒:没有蛋白质外壳的病毒,由环状RNA分子组成,在植物中发现。16、拟病毒: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子中的缺陷类病毒。17、感染性核酸:是由病毒质粒或感染细胞中分离出的具感染性的核酸。18、朊病毒:只含传染性蛋白,无核酸。精选文档第二十二章 病毒的复制1、复制:病毒在活细胞内,以其基因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分别合成病毒基因及蛋白质,再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2、复制周期:从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开始,经过基因组复制和病毒蛋白合成,到释放子代病毒的全过程。3、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和穿入、脱壳、

33、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4、隐蔽期:病毒侵入易感细胞后的短时间内完全消失,细胞内也找不到。该感染的病毒颗粒,直到新的病毒子出现为止,这一段时间称为病毒复制的隐蔽期。生物合成阶段,病毒处于隐蔽期。5、感染比:在一个系统中,感染病毒细胞数与细胞总数之比。6、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在几乎100% 感染比体系中,一种病毒几乎同时感染所有细胞,并进行病毒复制。这种同步复制绘制出的病毒生长曲线,称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7、某些病毒能凝集红细胞,称为病毒的血凝作用。8、病毒的特异抗体可抑制其血凝作用,称为血凝抑制作用。9、血吸附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血凝作用,是将红细胞吸附于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表面。10、根据病毒基因组

34、如何转录称mRNA、如何指令合成蛋白质,病毒的生物合成过程可基本归于6大类:双股DNA病毒、单股DNA病毒、单正股RNA病毒、单负股RNA病毒、逆转录病毒、双股RNA病毒。11、病毒的mRNA是多顺反子。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遗传与进化1、突变:指基因组中核酸碱基顺序上的化学变化,可以是一个核苷酸的改变,也可以是成百上千个核苷酸的缺失或易位。2、回复突变(第二位点突变或基因内校正):突变体经过第二次突变又完全或部分地恢复为原来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由于它的表现型效应被基因组第2位点的突变抑制,所以又称抑制突变。3、缺损型干扰(DI)突变株:是一种缺失突变的产物。自身不能复制,在亲本野生株作为辅助病毒存

35、在时才能复制,但又干扰亲本病毒的复制,导致后者数量减少。4、DI突变株特点 含正常的衣壳蛋白质 只含正常基因组的一部分 只在正常同源病毒同时存在时繁殖,这时同源病毒成为辅助病毒 特异性干扰同源病毒的繁殖,经连续传代后,DI颗粒增多5、表型变异毒力变异抗原性变异(抗体逃逸变异株)空斑变异(空斑变异株)条件致死性突变株6、DNA病毒复制具校正功能,RNA复制缺少校正机制,病毒RNA复制的错误率远高于病毒DNA。7、分子内重组:将两个有亲缘关系但生物学性状不同的毒株感染同一宿主细胞,可发生核酸水平上的互换,产生兼有两亲本特性的子代,称重组。8、重配:对于分节段的RNA病毒,通过交换RNA节段而进行的

36、重组称重配。9、补偿作用:指在感染的细胞中,病毒蛋白之间由于相互作用的结果,拯救了一种或两种病毒或增加了病毒的产量。10、表型混合 概念:两种病毒混合感染后,一个病毒的基因组偶尔装入另一病毒的衣壳内,或装入两个病毒成分构成的衣壳内,发生表型混合。 特点两株病毒混合感染时,装配过程发生错误形成;精选文档主要表现为耐药性,抗原性等改变,基因并未改变,改变的生物学形状不能遗传。11、基因型混合:指两种病毒的核酸偶尔混合装在同一病毒衣壳内,或两种病毒的核衣壳偶尔包在一个囊膜内,但它们的核酸都未重组合,所以没有遗传性。第二十四章 病毒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1、病毒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微生物,培养病毒必须用细胞

37、。根据病毒的不同选用敏感动物(动物接种)、鸡胚(鸡胚接种)或离体细胞进行分离培养(细胞培养)。2、动物接种的优缺点 优点: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技术简单、易成功 缺点:个体差异大、价格昂贵、数量有限、需要隔离畜舍3、鸡胚接种的优缺点 优点:技术简单、来源充沛、价格低廉、数量可大、不需特殊设备 缺点:很多病毒不能适应(主要是哺乳动物的病毒)4、细胞培养:指利用机械、酶或化学方法使动物组织或传代细胞分散成单个乃至24个细胞团悬液进行培养。 优点 每个细胞生理特性基本一致,对病毒易感性相等 无个体差异,准确性和重复性好 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细胞培养本身就能显示病毒的生长特征 应用空斑技术可进行病毒的

38、克隆化 细胞的类型根据细胞来源、染色体特征及传代次数,可分为三种类型: 原代细胞:动物组织经胰蛋白酶消化处理,使细胞分散而得到的细胞。 二倍体细胞株:将长成单层的原代细胞消化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培养传代,其染色体数与原代细胞一样,保持其二倍染色体数目的细胞,称为二倍体细胞。 传代细胞系:能在体外持续增殖传代的细胞,大多数由癌细胞或二倍体细胞突变而成。5、细胞培养的方法 静置培养:实验室常用,细胞悬液装瓶,5%CO2温箱静置培养,细胞沉降并贴附在玻面上生长分裂,最后长成单层。 旋转培养:大规模生产疫苗,细胞在玻瓶内生长时,玻瓶不断缓慢旋转,细胞贴附于玻瓶四周,长成单层。 悬浮培养 微载体培养6、

39、细胞病变效应(CPE):由病毒感染导致的细胞损伤,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细胞圆缩,如痘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等; 细胞聚合,如腺病毒; 细胞融合形成合胞体,如副粘病毒和疱疹病毒; 有些病毒能形成包涵体。7、合胞体:病毒感染后导致感染细胞及相邻细胞细胞膜融合的产物,表现为若干细胞的相邻细胞膜消失,成为多核巨细胞。8、50% 组织细胞感染量(TCID50)能够使半数组织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细胞病变的病毒量,用于判定病毒的毒力。9、空斑试验:将适当浓度的病毒悬液加入单层细胞培养中,当病毒吸附细胞后,覆盖一层融化的琼脂。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后产生局限性病灶,病灶逐渐扩大,肉眼也能看见。空斑是由一个感染性病毒粒子

40、复制形成的,类似于细菌的菌落,称为空斑形成单位(PFU)。病毒悬液中的感染性病毒量以每毫升含有的精选文档PFU来表示。10、空斑试验的用途测定病毒数量纯化病毒鉴定病毒11、包涵体:是某些病毒感染细胞产生的特征性形态变化,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胞浆或胞核内出现的呈嗜酸性或嗜碱性染色、大小数量不等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团块状结构。12、将与mRNA对应的正义RNA和反义RNA组成的双链RNA(dsRNA)导入细胞,可使mRNA发生特异性降解,导致其相应基因沉默,这种转录后的基因沉默机制(PTGS)称为RNA干扰(RNAi)。13、基因沉默:指生物体中特定基因由于种种原因不表达。14、干扰素(IFN)

41、定义:由病毒或诱生剂刺激机体细胞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糖蛋白。 种类:、干扰素。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不直接作用于病毒,而作用于邻近细胞,使其产生抗病毒蛋白,这些抗病毒蛋白降解病毒mRNA、抑制蛋白合成。干扰素作用具宿主特异性,无病毒特异性。第二十五章 病毒的致病机理1、持续性感染:动物不论是否发病,感染性病毒始终存在,可能很迟才发生免疫病理病或肿瘤病。2、潜伏感染(隐性感染):除非激活,一般并不能发现感染性病毒颗粒。3、长程感染:具有感染性的病毒在一个很长的临床前阶段逐渐增多,最终导致缓慢的、渐进性致死疾病。4、超次感染:病毒感染免疫细胞导致免疫系统的损伤,使宿主易于再感染另

42、一种病毒。5、分子模拟:指宿主细胞成分与病毒蛋白质之间存在分子结构的线性或构象同源性。第二十六章 病毒的检测1、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标本采集与送检病毒的分离鉴定电镜技术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技术2、标本采集与送检 供分离病毒、检出核酸及抗原的标本原则:尽早采取:发病初期部位适宜:由感染部位采取冷藏速送:装有冰块或干冰的容器内 检测特异性抗体的标本采集双份血清,420保存3、观察特异性抗体能否保护易感试验动物死亡,能否抑制病毒的细胞病变效应,凡能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感染力的抗体称中和抗体。4、核酸探针:指能与特定核酸序列发生特异性互补的已知核酸片段,可检测待检样品中特定的基因顺序。5、病毒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到,在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内出现包涵体,或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如Negri氏包涵体是狂犬病犬脑细胞的特征。病理组织或渗出液作成涂片检查包涵体时,常用苏木紫-伊红染色法。6、血凝效价:能使1% 鸡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的病毒的最大病毒稀释倍数。精选文档7、PrPC:是正常细胞的一种糖蛋白,由细胞基因组编码,在许多组织尤其是神经元和淋巴内皮细胞中表达,以螺旋为主。8、病毒滴度:样品中含有的可增殖活病毒量。9、前噬菌体:整合到细菌DNA上或以质粒形式存在的噬菌体。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精选文档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