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学期《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同步练习 岳麓版必修2

上传人:精****料 文档编号:57669535 上传时间:2022-02-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2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0-201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学期《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同步练习 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0-201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学期《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同步练习 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0-201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学期《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同步练习 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2010-201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学期《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同步练习 岳麓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201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学期《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同步练习 岳麓版必修2(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时作业一 选择题1 (2010年山东实验中学一模)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B项正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答案:B 2 (2010年枣庄测试)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D我国古

2、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图一耜到图二铁犁的最大变化就是从使用人力到使用畜力,耕作方式发生了变化,由此可以看出选项B是正确的。答案:B 3 (2009年汕头模拟)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解析:从题目中“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可以看出采用的是租佃式的经营方式。答案:D 4 (2009年聊城模拟)关于右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B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适应范围广的

3、特点D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的基本完善 解析: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是在战国时期,而题目图片反映的是唐代的曲辕犁,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 5(2009年青岛模拟)“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B夏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朝解析:从题目中“公”“私”土地的说法可以判断出,当时出现了“私田”,这种现象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故C项正确。答案:C 6 (2009年海安模拟)右图为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耕作方式为

4、集体协作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出现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解析:采用排除法。小农经济形态出现于商朝之后的春秋时期,B项说法错误。答案:B 7 (2009年青岛模拟)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A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B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C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D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解析:抓住关键词“运动半径很小”,而选项中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出自老子言论,小国寡民思想,是老子的理想社会,故选择A项正确。答案:A 8 (2010年肇庆测试)“一方田,一头牛

5、,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怎样的特点 A封闭保守 B精耕细作C耕织结合 D艰难脆弱解析:注意“反映”在此处的指向。B、C是小农经济的内容,D项不能反映古代农民的向往。排除B、C、D项。答案:A 9 (2009年聊城模拟)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 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A BC D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解决,在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农民是不可能出现生活富裕的画面,故排除有的选项,答案为D。答案:D 10 (2009年徐

6、州模拟)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解析:初税亩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故C不正确;它出现后,井田制开始瓦解,但没有完全消失,故D不正确;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商鞅变法,而非初税亩的实行,故B不正确。答案:A 11 (2009年海口模拟)礼记有“天下为籍千亩”、“天下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记有仲春“

7、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解析:从题意可以看出统治者举行这样的礼仪表明其对农业的重视,故A正确,其他选项不能反映题意的要求。答案:A 12 (2009年潍坊模拟)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促使专制的产生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D儒家学说

8、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封建自然经济,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则是中央集权制,选项A的说法错误,选项B与题意不符,选项D则与题意无关,故C正确。答案:C 二、非选择题13 (2010年泰安一调)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阅读材料:材料一 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来也;国之所宝,租税也。”材料二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

9、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材料四 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形成了独特而优良的生产模式。它特别重视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进行最大限度地投入。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加强管理。古代西欧农业经营粗放,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一般为35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摘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观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

10、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是什么?(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解析:第(1)问注意关键词“农,天下之大本”;第(2)问从三幅图片中提炼信息;第(3)问从材料中分析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原因和根源;第(4)问注意语言的精炼和准确。答案:(1)农本思想;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2)生产工具的创新改革;水利工程的修建;生产经验的积累。(答出两点即可)(3)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大量劳动力);养牛成本较高。根源: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4)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1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14 (2010年厦门调研)春秋战国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材料二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材料三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

12、派,都富有独创精神。”(1)材料一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2)材料二体现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的内在关系?(3)为什么郭沫若称“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分析春秋战国时出现学术思想史上黄金时代的原因?(4)在探究活动中,分组讨论是重要的环节,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甲组给出的结论是“战乱与大灾难”;乙组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如果你是此次讨论的参与者,你如何吸收融合两组的观点?解析:本题以春秋战国这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为情景,全面考查学生对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答题时应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13、,充分调动所学知识,全面论证问题。答案:(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最有价值:长沙出土的铁锄。理由:第一手材料;实物史料。(2)铁农具的使用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创造了条件。(3)因为出现了“百家争鸣”。原因:经济:井田制的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诸侯“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术逐渐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根本原因:社会转型期: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4)春秋战国时期首先是社会的转型时期,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获得长足进步,分封制崩溃,郡县制逐渐形成;文化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另一方面,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进步和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