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小学新课程教学要求培训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57654962 上传时间:2022-02-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2.8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厦门市小学新课程教学要求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厦门市小学新课程教学要求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厦门市小学新课程教学要求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厦门市小学新课程教学要求培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市小学新课程教学要求培训(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创建时间:2010-7-5 08:44:00 41dee297d9cfb9faf27c69b8e59c8d55.pdf 第 21 页 共 21 页厦门市小学新课程教学要求培训(常见的量与探索规律部分)集美教师进修学校:丘昭荣思明区教师进修学校:吴伟华一.解读内容介绍: 第一学段 数与代数常见的量 认识时、分、秒认识元、角、分认识克、千克和吨认识年、月、日第一学段 数与代数式与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意义方程的应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第一学段 一、数与代数 探索简单规律 第二学段 一、数与代数 探索规律二.解读侧重点:根据省教研室彭晓玫老师在培训中提出: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需是可操作、可检测;教学目标必

2、需放入整个学段来整体把握。我们确定解读的侧重点如下:第一部分常见的量交流侧重点放在教学目标及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将以课例和案例的形式来介绍;第二部分式与方程、正比例和反比例交流侧重点放在教学目标的评价;将以目标达成检测例题来介绍。第三部分探索简单规律及探索规律交流侧重点放在整体把握教学目标。三.常见的量的解读:内容标准一:认识时、分、秒一、教学内容1本套教材认识时、分、秒教学内容安排在两个年段三个学期中进行,具体编排如下表:年 段内 容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钟表:主要让学生认识钟面和电子表;会读写整时和半时。一年级下学期认识时间:这里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三年级上学期时、分、秒:主要教学“秒”的认识

3、;对于一段时间的感受和体验;简单的时间计算。二、课程目标: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三、学习要求:1初步认识钟面。2认识时针、分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时=60分,1分=60秒3会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间。4.体验1时、1分、1秒的长短,知道在相关时间内能做些什么事情,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5. 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6. 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四、案例:认识时分片段解析:5分钟(播放视频)19分-24分教学要求中的“学习要求”第4点中点到:“要让学生体验1小时、1分钟、1秒的长短。”这个教学任务达成,该采用什么样的

4、方法、策略?“时学建议”相对应的第4点就为我们明确指引了方向:“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如跳绳、拍手、口算、写生字、深呼吸、数脉搏等)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1分、1秒的 长短,感受1时的长短。通过多种感知体验,初步学会掌握时间。”刚刚我们所看的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1分的长短,设置了:跳绳、拍球、写字、朗读、数脉搏、做口算题等等一系列的体验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进行体验,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感知,课堂也显得活泼精彩。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让学生体验到1分钟其实很快就过去了,但在1分钟里,我们还是能够做不少事情。在这里也悄悄的渗透了“把握时光

5、”的情感教育。当然,我认为老师在这里可以多问学生两个问题。另外,在这个环节后,我认为可以再加上一个环节:让学生判断1分钟。学生已经有了一次感知,可马上利用已有的感知进行判断。如:教师喊“开始”,学生可做刚才几件事其中一件,自己觉得时间到了就停下来,抬头看计时器,看自己的判断是否真确,相差多少,便于矫正。也就真正做到了“通过多种感知体验,初步学会掌握时间。”内容标准二、 认识元、角、分一、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以及简单计算。安排在一下第五单元,具体编排如下:二、课程目标: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结合生活实际,解决简

6、单的问题三、学习要求:1.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3.人民币单位之间换算的基本方法4.认识用两位小数表示以 “元”为单位的商品价格,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便利。5.初步学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减计算问题,初步养成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等习惯。四、案例说明:人民币的认识教学建议中提出:1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进行人民币的分类,并一一识别它们的图案、颜色等。对于分币,只要求了解“分”是我国人民币的单位之一即可。2应用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单位及相互间的关系,并知道1元=1

7、0角,1角=10分。3通过具体操作或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方法。同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换算的过程。探究新知,认识人民币。1、认一认,说一说。师:课前,老师让大家去认一认人民币,你们都认识了哪些人民币?(指名学生回答)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学具人民币,放在一个袋子里,你们现在可以倒出来。两人一组,试着把你认识的人民币,向同桌介绍一下,比一比,看谁认得多。(同桌两人一组,互相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并在学具里拿出相同面值的学具人民币。)本片段:1、通过“认一认、说一说”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使不同经验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2、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具体操作,逐步了解人民

8、币的分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2、分一分,摆一摆。师:这些人民放在一起太乱了,你想整理一下吗?生:想。师:想一想,摆一摆,可以怎样分类摆放这些人民币?(指名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整理的)生1:把几元和几元放一起,把几角和几角放一起,把几分和几分放一起,根据人民币的单位来摆放。生2:把硬币和纸币分类摆放。生3:把大面值人民币摆一起,把小面值人民币摆一起,根据面值的大小来摆放。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不错,我们根据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可以对人民币进行分类摆放;根据人民币制作材料不同可以按硬币和纸币来分类;还可以按面值的大上来分类等。(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

9、角、分,人民币根据材料不同分为纸币和硬币。)3、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教师(出示1元人民币纸币)问?谁认识这张人民币?谁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张人民币吗?生1:这是一张1元人民币,人民币上写的“1”,表示1元,在左上角有国微。生2:这张人民币上有“壹圆”两个汉字,表示1元。生3:它的背面有长城的图案。师:对,认识1元人民币可以从图案,字样等方面进行观察,最关键是看“壹圆”这两个字。师:你还认识哪些人民币呢?说说你是怎么看的?(电脑演示各种面值人民币)(指名学生说一说,要说出自己是怎么看的。)师口述:在人民币上,国徽代表我们的祖国,我们要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知

10、识背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性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相互补充,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4、认识元、角之间的关系。1元10角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人民币,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换钱的游戏。(教师出示2角币)问:这是多少人民币?生:2角纸币。本片段:1、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认知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单位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这环节的活动,既认识了“元和角的相互关系”还体验了“简单的加减计算”。师:如果让你用不同的人民币和老师换这张2角币,你该怎样换呢?生1:用2张1角的纸币。生2:还可以用2个1角的硬币来换。(边说边举起手中的学具人民币)师:如果和老师来换这张5角币,你又应该怎样换呢?生1:用5

11、个1角氏币,或者是5个1角硬币来换。生2:用2张2角纸币和1张1角纸币,也可以。师:可以这样换吗?生:齐说可以。(师出示1元硬币)问:一个1元的硬币可以换几个1角的硬币呢?生:10个。师:看一看10个1角的硬币有多少?(电脑演示,一个一个数10个1角的硬币,左边出示一个1元硬币。)师:10个1角是多少呢?生:10个1角是10角,10角也就是1元。因为10角可以换1元。师:1元可以换10角,想一想,在1元和10角之间,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数学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呢?生:等号(师板书:1元10角)电脑屏幕上显示:“”把1元和10角相连。师生齐读:1元10角。巩固提高1、算一算,买一买。师:我们认识了

12、人民币,还知道1元10角,你想用钱买自己需要的物品吗?(电脑出示标有价格的商品:练习本3角,铅笔2角,橡皮擦5角,尺子1元)师:如果你有1元钱的话,你打算买哪几样物品?想一想,你的钱够用吗?买完后有没有剩下的?生1:可以买一把尺子,生2:可以买一个练习本、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擦,正好一元钱。生3:可以买一块橡皮擦,还剩下5角钱。内容标准三、认识克、千克、吨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安排在两个年段中进行,具体编排如下表:年段内容二年级下学期克和千克三年级上学期吨的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二、课程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三、学习要求:1. 在具体生活情境

13、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和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和1吨的观念,2.认识1千克=1000克,1 吨=1000千克,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3.了解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4.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品的质量,初步形成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5.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建议:1、让学生进行操作体验(如“看一看”、“找一找”、“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等),丰富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质量观念。四、案例说明:(先播放视频)建立克的质量观;案例一:克和千克二、在生活中学习(一)建立1克的概念出示一枚1角钱的硬币。学生拿一拿,说说感觉怎么

14、样?(很轻)师:这枚1角钱的硬币就大约重1克。再次拿一拿,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讨论:日常生活中拿过、见过哪些大约重1克的东西。反馈:药片、小螺丝、小发夹、两三个图钉、几根牙签、小橡皮、纽扣、几粒大米【分析:通过肌肤感知和经验联想,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二)感受10克出示10枚1角钱的硬币。师:你们知道10枚这样的硬币有多重吗?(10克)怎么想的?(1枚是1克,10枚当然是10克)掂一掂10枚硬币的重量,感受10克有多重。学生动手掂。【分析:循序渐进,感受重量的累积。】视频:千克单位转化(三)体验100克500克师:如果有100枚500枚这样的硬币有多重?(100克500克)(板书)找出桌上1

15、00克和500克的物品。(饼干100克、食盐500克)怎么知道的?(看包装袋的标签)掂一掂这两样物品,体验他们的重量。【分析:掌握看包装袋了解物体质量的方法。建立几百克的质量观念。】(四)建立1千克的概念出示一堆盐。这么多盐的重量用克作单位合适吗?用什么单位好呢?(千克)(板书)教学建议:2、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理解“克”与“千克”、“千克”与“吨”之间的换算关系。在桌上找出用千克作单位的物品。(洗衣粉1千克)(板书)提一提,感受1千克。小组讨论,还有哪些物品也大约重1千克?反馈:1000枚一角的硬币、10包饼干、2瓶矿泉水、1小串香蕉、1条鱼、2包

16、盐(五)进率教学师:两包盐重1千克,怎么想的?生:一包盐500克,两包盐就是1000克。师:两包盐是1000克,与洗衣粉的1千克一样重吗?(一样)师:能否验证一下?学生将2包盐和1包洗衣粉放到盘称上称出重量,发现1000克=1千克。(板书:1000克=1千克)三、在生活中实践(一)联系对比将桌上的东西按自己喜欢的顺序拿一拿。反馈:生1:我先拿1克的硬币,再拿100克的饼干,然后拿500克的盐,最后拿1千克的洗衣粉。我感觉越来越重。生2:我先拿1千克的洗衣粉,再拿500克的盐饼干,然后拿100克的,最后拿1克的硬币。我感觉越来越轻。生3:我先拿500克的盐,再拿1克的硬币,然后拿1千克的洗衣粉,

17、最后拿100克的饼干。我感觉一下重一下轻。【分析: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单位质量”已有的表象。】(二)对比估计师:有些物品告诉我们了它的重量,这些物品没有告诉我们重量,你能估计出他们大约重“几十克、几百克还是几千克”吗?估计后用秤验证一下你估计的怎么样。(出示:本子、苹果、书包的图片)反馈:生1:我估计本子是几十克,因为它比硬币重,比饼干轻。称出来是50克,我估计得好。生2:我估计苹果是几百克,因为它比饼干重,比洗衣粉轻。称出来是200克,我估计得好。生3:我估计书包是几千克,因为它比洗衣粉重 。称出来是4千克,我也估计得好。教学建议:4、通过“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或有趣的

18、情境中,学会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表示物品的质量。【分析:在已有的单位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能初步判断物体质量的“大致范围”】(三)实物估计:当个小小售货员师:老师要买1千克苹果和500克鸡蛋,请同学们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估计几个鸡蛋大约重500克。学生动手估、拿、验证。师:说说你是怎么拿的。生1:我先拿3个苹果放到袋子里,然后一手拿苹果一手拿洗衣粉,感觉苹果轻了,再放1个进去,感觉差不多了,放到秤上一称,果然是1千克。生2:我先拿几个鸡蛋和1包盐比,太重了就拿掉几个,太轻了就再放几个进去,直到刚好差不多。【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物体质量的感知能力、判断能力。】(四)体重估计称自己的体重。背一名同

19、学体重感受质量。背另一名同学的体重估计轻重,询问验证。内容标准四 年、月、日一、教学内容1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本单元结构如下:二、课程目标:认识年、月、日,了解24时记时法,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三、学习要求: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2、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3.认识平年、闰年等

20、方面的知识。 4认识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5.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6.初步学会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四、案例说明:年 月 日教学片段活动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情景导入。(嫦娥一号发射画面)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年 月 日”的知识(板书课题)活动二:反馈调查情况。教学建议:1、年、月、日的概念比较抽象。可通过观察比较、综合分析、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感受和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本片段点评: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课前调查,丰富和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在课堂上,利用交流+

21、反馈、自创+传授等方法使学生掌握了这部分知识。1学生交流调查情况。 请拿出你们课前做的调查表,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的调查结果。月 份123456789101112合计年年调 查 表(1)、请调查你喜欢的两个年份各月份的天数,并填入上表。(2)、观察调查表,你发现了什么?(3)、你是怎样调查的?2、学生反馈调查情况。3、学生自创方法。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啊!那你有办法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吗?4、同桌交流、并反馈方法。5、教师提供“拳头法”“歌诀法”。6、游戏中帮助学生巩固新知。(1)、说明游戏规则。教学建议:2、通过观察、分类、比较不同年历卡,认识相关内容3、可借助年历和月历,让学生

22、通过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平年、闰年。本片段点评: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年历卡的同时,还设计了“探究卡”让学生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认识了平年和闰年,真正做到了知识的自主建构。(2)、质疑:师:2月份为什么不站左边也不站右边呢?我们来听听智慧老人的解释吧。(3)、解疑。(小知识)活动三:探究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1、独立完成探究卡,并在小组内交流 现在请你们拿出探究卡和附页2,在附叶2的帮助下完成探究卡,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探 究 卡年份二月的天数是平年还是闰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1、请把附页中19972004年

23、的年历的年历中2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2、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反馈发现的规律。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判断平年、闰年的计算方法。5、介绍小知识活动四: 拓展延伸。1、能力基础题。A、闰年一年有多少天?B、平年一年有多少天?C、一年有几个月?D、今年一、二、三月一共有多少天?2、能力提升题。(1)每年都有365天。( )(2)一年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 )(3)小华说:“我爸爸4月31日才从北京开会回来。”( )(4)小明说:“我表弟是1992年2月29日出生的。”( )(5)1900年是闰年。( )3、能力拓展题。(1)、小红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你知道小红是哪两

24、个月去外婆家的吗?(2)、小丽在奶奶家连续住了两个月,她可能在奶奶家住了多少天?(3)、小明今年12岁,可他说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为什么吗?四式与方程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P44-P76页课标(实验稿)内容标准: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教学要求:用字母表示数。1会用字母表示数,体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和交流日常生活现象的乐趣。2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书写规定,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严谨性、概括性以及简洁性。评价标准:例1:填空:学校买来张桌子,每张桌子的价钱是82元,一

25、共花了( 82 )元。五年一班有男生y人,比女生多6人,女生共有(y-6 )人。会用字母表示数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是(a(b+c)=ab+ac)。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是( s=a2 )。例2:解决问题:下图是XX小学科学实验室和实验准备室的平面图。问科学实验室和实验准备室的面积一共多大?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及简洁性。例3:右图中,大正方形的边长是a厘米,小正方形的边长是2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a+2 )平方厘米。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书写规定,感受简洁性。思考:书写答案:(a+2)22行吗?3渗透函数思想,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例4: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

26、有字母式子的值。第10题。方程的意义。1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例5:上衣元,裤子38元,买这套衣服共用去86元。 原有本书,借出56本,还剩60本。例6:看图列方程: 如图例12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探索并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一步运算)例7:在里填运算符号,在里填数。15+=46解:15+=43 =例8:解方程。+19=88 -27=119 2.4=9 7=21例9:解方程。4-9=249 y+2y=45 6-=125 6+3y=48 -360=312方程的应用。1学会列

27、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例10:看图列方程并解答。图1:第2题图2:第6题例11:王敏买了3袋洗衣粉,每袋5.5元,又买了4块透明皂,一共花了26.5元,一块透明皂要多少元?2感受方程的思想,体会方程的实际应用价值。例子:学校买来足球63个,足球个数比篮球个数的2倍少3个,买来篮球多少个?该题用方程解法与算式解法,哪一个更容易?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养成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五正比例、反比例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P49-P51页;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39-P54页教学要求:1.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2.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28、。3.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5.能积极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评价标准:会选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例12:糖占糖水的,糖与水的比是( )A2:5 B2:3 C1:7 D3:2例13:有语文书和数学书共40本,它们比的可能性是( )A3:9 B2:5 C1:4 D5:1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基础上掌握按

29、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例14:学校买来故事书和科技书共750本,科技书和故事书的比是3:2。学校买来故事书多少本?例15:小光、小明、小亮三家合租了一套房子,用一个电表,上个月共付电费64.80元。小光家有5盏灯,小明家有3盏灯,小亮家有4盏灯。如果只按照灯的盏数分摊电费,那么:小光、小明、小亮三家负担电费的比是多少?小光、小明、小亮三家各付电费多少元?例16:修一条水渠,全长2520千米,分配给三个工程队共同完成。三个工程队修的长度比是2:3:4,问三个工程队各修多少千米?例17::学校把一批树苗按3:4:5分给四、五、六年级的同学栽。已知六年级比四年级多栽20棵。这三个年级各栽

30、多少棵树?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正比例评价标准:给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例18:已知x与y是成正比例的两个量,请完成下表。x124y1.54.57.5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例19:下表是读者文摘的某月销售情况:杂志份数510152025总价钱/元15.0030.0045.0060.0075.00观察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从表中你发现:( )与( )的比值( ),也就是( )相同。因此,表中杂志的份数和总价( )。例20: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并写出理由。速度一定,总路程和行

31、驶的时间。加数一定,和与另一个加数。小明的身度和体重。反比例评价标准: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例21:王师傅要加工20个零件,判断表格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为什么?每小时加工零件数/个12451020时间/时20105421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例22:判断下面各题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写出理由。路程一定,速度和行驶的时间。总时间一定,做题的数量和完成每道题的时间。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它所)对应的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

32、的值。对于教学要求中的教学建议:引导学生经历描点成线的过程,理解图像上的点都表示一组对应数值,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通过观察正比例图像中所描出点正好在一条直线上的特点,进一步理解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学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及其方法。例题: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根据图像准确判断两个量成什么比例。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中描出各点,并判断表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说明理由。边长/厘米12345周长/厘米48121620树高/mm236影长/mm1.62.44.8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的树高和它的影长如图:在下图中描出树高和对应影长

33、的点,然后把它们连起来。01234567树高/m0.81.62.43.24.04.8影长/m根据图像得出,此时此刻,当树高是5米时,影长( )米。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积极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六探索规律探索简单规律教学要求:第一学段:1.发现给定事物的排列的简单规律,会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2.初步学会观察、分析及推理。3.初步感受集合和等量代换思想。4.初步了解简单的组合思想和简单的逻辑推理方法。5.初步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知道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

34、着数学知识。6.初步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探索规律1.会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2.经历规律的探求过程,并探索变化趋势,在过程中提升数学思考。3.初步形成感受、发现、欣赏和创造数学美的意识。从以上的要求不然看出两点:1.不管是探索简单规律还是探索规律,都重的是过程,在探索过程中所获的知识和方法,数学思考。案例:,说明方法比结果更重要。2.探索规律目标要放在整个学段去考虑。人教版教材具体编排如下表:册数内容与课题数学思想方法第二册*找规律:探索图案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有序思维第三册*简单的排列:1,2能组成几个两位数?*简单的逻辑推理:猜一猜他们拿的是什么书?排列组合

35、思想简单推理能力第四册*找规律:铺地砖花纹的规律 等差数列的探究规律有序思维第五册*简单的组合:有几种不同的穿法?踢几场球?*简单的排列:3个数字能摆成几个三位数?排列组合思想第六册*重叠问题:参加语文、数学小组的共几人?*等量代换: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一样重?集合思想等量代换思想第七册*运筹问题:烙饼、沏茶、码头卸货等问题 *对策问题:田忌赛马。运筹对策论优化思想第八册*植树问题: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封闭方阵中种树等。化归思想数学建模思想第九册*数字编码:邮政编码、身份证编码、编学号等数字编码思想第十册*找次品:5件、9件物品中找次品优化思想推理能力第十一册*鸡兔同笼问题、龟鹤同笼问题等化归

36、、数学建模思想第十二册*抽屉原理:4支铅笔放入3个文具盒、5本书放入2个抽屉,怎么放?抽屉原理数学建模思想例如在第二册中:梳理了整套教材,让我们更深入地去准确把握体系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点,我们也不难发现教材编排的特点是从注重形象具体思维逐步过渡到注重抽象思维,很多数学思想方法也是螺旋上升,逐步深入的。首先,它们各个内容之间又存有一定的联系,准确把握各册教材的联结点有助于解读教材。譬如,第七册的运筹问题、第十册的找次品问题以及第十二册的抽屉原理,解决问题时都要考虑“至少”的问题,都在多种解决策略中寻找最佳最优的策略,都要运用推理能力和渗透优化思想。学习“数字编码”的时候,自然地要同“找规律”

37、这一个知识点进行嫁接;解决“封闭方阵中的植树问题”时需要用 “重叠问题”来诠释;植树问题和鸡兔同笼问题都很注重数学模型的构建,一般都得经历“问题模型构建模型解释应用模型”的学习过程其次,很多的教学内容都得强调数学文化的渗透,如鸡兔同笼、抽屉原理等问题都得介绍有关数学知识背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案例:年月日古罗马有年皇帝叫恺撒,在修改太阳历时规定每年十二个月,单月31天为大月,双朋30天为小月,这样一年有366天,要比一年应有365天多一天,因此,就在二月份里减掉一天。后来恺撒的儿子奥古斯都做了皇帝,他发现父亲生在七月,有31天是大月,而自己生在八月,只有30天是小月,于是他又从二月份中减

38、去一天加到八月份中去,八月31天变成大月,往后的次序也相应改变,九月、十一月改为30天,十月,十二月改为31天,这样二月只有28天了。那为什么这两个皇帝都在二月里减掉一天呢?因为那时犯人判处死刑都在二月份执行,二月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都希望它短一点,再短一点,所以这一天都在二月份里减掉了。这个故事讲完之后,学生懂了什么?再次还要注意: “数学广角”不等于“奥数”。 人教材新课标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数学广角”中探索规律的内容,大部分都是过去“奥数”教材中才出现的内容,比如“鸡兔同笼问题”、“植树问题”、“抽屉原理问题”等等。对此,有些老师就认为“数学广角”就是“奥数”,学生学习“

39、数学广角”内容就是学习“奥数”,教学“数学广角”就要像过去教学“奥数”一样进行教学。这样的理解和做法是错误的。因为“数学广角”虽然选取一些过去“奥数”中才出现的内容,但所选取的这些内容都是简单的事例。目的是想通过这些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数学广角”时,不能用教“奥数”的眼光看待学生,更不能用学“奥数”的要求来要求学生,随意拔高教学目标。正如前面所讲的,注重探索的过程与方法。 “数学广角”不应只是面对“优生”。 在人教版新课标小

40、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中的内容相对于其它单元的内容来说思维难度要大一些,学生要掌握这部分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智力水平属于中下的学生来说更是不容易。“探索规律”教学中要因人而宜,分层指导,并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发现题目当中所隐藏着的数学规律,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孩子只要他能发现其中的一点规律,教师就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北师大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00页图形中的规律教材通过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探索所摆图形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通过用小棒摆图形,从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具体操作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但对于学习起点低的孩子只要求其能找出之间的关系,而不要求他们能概括出摆n个

41、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时的“3+(n-1)2或3n-(n-1)”。 所以,教师在教学“数学广角”这部分内容时,要跟学习其它内容一样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教学都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 还是跟我们的目标及教学要求有关,我们要的是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数学的思考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为了贪图省事、方便就把答案原原本本地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不经过思考、探索就获得答案。这样学生虽然暂时被动地获得知识的答案,但学生对于这些知识以及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可能是一知半解或懵懵懂懂的,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探索过程,同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提醒、点拨,激励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感悟,初步掌握“数学广角”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还是用这个案例:案例:,说明方法比结果更重要。今天我从教学目标的可操作、可检测和整体把握这三个角度与大家一起学习和解读了数学教学要求中数与代数领域的量与计量、式与方程、正反比例及探索规律这四个部分内容。再次感谢大家倾听!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