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优选

上传人:shug****ng1 文档编号:57518598 上传时间:2022-02-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某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优选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某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优选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某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优选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某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优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优选(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武汉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武汉大学科技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一、规划背景分析1项目背景2区位分析3用地分析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1规划指导思想2规划原则三、规划用地布局1产业组团用地布局2公共服务中心区布局3研发组团布局4高档居住组团布局5疗养康复组团布局四、空间组织与景观1景观规划原则2主要景观点五、道路系统规划1道路系统规划原则2机动车系统规划3步行系统 4停车场和公共交通规划六、绿地系统规划七、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 1保持自然地貌,保护自然资源 2师法自然,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3节约能源,充分利用科再生资源 4减少废物,实现废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八、经济技术指标九、规划实施意见十

2、、投资估算一、规划背景分析1项目背景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支柱产业将从传统的制造业转移到信息技 术、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航空航天、环保等新兴产业中。产业发展的基 地也将从传统的制造工业区向以研究与开发为导向的新型科技园区转移。从 20 世纪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无论是美国的硅谷、英国的牛津、日本的筑波、台湾的 新竹,“知识经济”都带来了全新的科技园区理念。科技园区经过 20 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新技术、新产品产生的摇篮,随着我 国“科技兴国”战略的全面启动,我国的科技园建设正处于方兴未艾的时期。从 90 年代开始,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科技园建设开始启

3、动,武汉作为我国华中 地区的经济、 文化、教育中心,科技园区建设也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 其中, 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发挥自身的优势, 成为武汉乃至华中地区高新技术发展的重 要基地。近期,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武汉市政府规划在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 和关山科技工业园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东南,建设武汉市“科技新城” 。武汉大学科技园区位于未来“科技新城”的核心地区,与华工科技园区、华 软科技园区、 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 华农大科技园共同构成大学科技园体系, 形 成了武汉科技新城的“心脏” ,其规划目标地位为:我国华中地区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辐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 业人才培育基地,高新

4、技术产业基地、信息融资服务中心,教学实习基地 以及 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窗口。2区位分析武汉大学科技园位于武汉市东南部, 规划面积 153 公顷,北临规划中环路 (环 城高速公路),与路北侧的武昌大专院校区和国家重点科研单位群隔路相望。科 技园东面景色优美的汤逊湖,南侧与建设中的华中理工大学科技园相邻。园区交通条件优越。区内的南北向有江夏大道和环湖大道两条城市主干 道与北部关山科技园的关山一路和关山二路相连,北部有武汉的环城高 速公路经过,与武汉市区和华中地区形成便捷的交通联系。园区科技与产业发展条件良好,武昌文教区内的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 所,特别是武汉大学调整后具备的雄厚科研实力,将是

5、科技园发展的重 要依托。园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用地广阔,以农田为主, 现状开发建设量小, 建设成本较低,适于科技园区的建设特点。园区拥有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科技园区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环境,园区 地处城市郊区,保持了较好的自然地貌植被,周边为景色优美的汤逊湖 所围绕,为建设 21 世纪的生态园区奠定了基础。3用地分析科技园现状用地以农村居民点用地和一般农田为主, 自然地形属于沿湖丘陵 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然高程从 32 米到 19 米。区内地势有一定起伏, 间有沟壑。用地范围属于汤逊湖水系,湖底平均高程为 17米,最高洪水位为 19 米,本 次规划中建设用地一般控制在 20 米以上,对

6、于沿湖部分低于 20 米地区,进行土 方平整,控制在 19.5 米以上。规划用地内现状有庙山 110KV 变电站,有 2 条 110KV 高压架空线南北斜向 穿越,1条35KV架空线东西向穿越。同时,有部分已批租用地和乡镇企业用地。 由于架空高压线对于科技园环境的不利影响,在规划中考虑将 110KV 架空线入 地,沿环湖大道形成基础设施走廊。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1规划指导思想根据武汉市科技新城规划中提出的 “建设一流高新技术科技工业园区,建设 先进的科技贸易及管理服务设施, 塑造高质量的园区环境形象, 建设舒适的居住 生活环境,提供高标准的基础配套设施保障 ”规划指导思想,从武汉大学科技园

7、的实际出发,科技园规划中将本着以下指导思想:建设具有完善支撑服务系统的国际一流科技园区 科技园区是建立在研究支撑服务开发生产的新型生产关系上的高新技 术基地,需要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支撑服务体系, 有一流的基础 设施(特别是信息化、智能化设施) ,一流的公共服务中心和与各主要产业发展 配备的专业支撑服务中心。建设富有生气、 具有人文特色的科技园区, 构筑武汉科技新城的 “心脏” 科技园区规划中应继承发扬国立武汉大学规划中的特色,充分结合自然,形 成全新的科技园区文化, 同时为科技园区从事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员提供具有国际 标准的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 使之真正成为科技新城中最具特色、 最

8、具活力的科 技中心区。建设 21 世纪的生态园区,构筑科技绿洲21 世纪科技园区的竞争在于环境, 应力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充分 发挥自有的自然环境优势,运用全新的绿色规划理念。2规划原则生态优先的原则 生态系统是人工环境中各自然和人工要素的集合, 其特点是环境内相互依存 性,在科技园规划中要力求保留自然植被和水体,重新构筑园区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科技园规划中充分考虑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用地布局的可变性,道路系统 的秩序性、建筑的模数化、多功能性,使园区既便于近期的滚动发展,又适应远期知识经济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的需求,使园区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变性。 以人为本的原则科技园区应摆

9、脱以往工业区的形象,塑造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人工环境,从 道路景观、绿化、广场、雕塑、建筑等全方位体现科技园文化。三、规划用地布局科技园区 153 公顷用地总体上分为产业发展区、公共服务区、研发区、高档 居住区、疗养康复区和产业发展备用地 6 部分,形成了“以公共服务中心、中央 公园为核心,以面向江夏大道、中环线高速公路、汤逊湖的 2 条楔性绿轴和 1 条水轴构成 “ Y ”字形骨架,与自然水体高度融合的多组团空间结构” 。规划建 筑总面积 70.8 万平方米,除去水域面积和城市主干道占用土地, 容积率达到 0.62。公共服务中心:位于环湖大道以北, 科技园的核心地带, 面向水景广场, 为中央公

10、园所环抱。 它的主要包括科技园区的行政管理中心、 信息中心、 国际学术交流培训中心和科 技园中心会馆等主要公共支撑服务设施,是全园的中枢。三大产业发展组团:沿中环线辅路和江夏大道交通便捷,道路网密集,土地平缓,便于开发,规 划为电子信息产业组团、生物药业产业组团和新材料产业组团三大产业发展组 团。每个组团配备专业服务中心,各企业内部形成研发生产质检的流程。两条“绿轴”、一条“蓝轴”连接产业区和公共服务区的两条绿化主轴线,通过不同的绿化主题,将绿色 引入园区,便于组团的分隔,将汤逊湖水体利用地形引入园区,形成水上轴线, 将高档居住区和疗养康复区与中心区连为一个整体。1 产业组团用地布局生物药业产

11、业组团 位于科技园中心绿化轴的北侧,以规整路网为骨架,以生物专业服务中心为 核心,规划面积 18公顷,其中组团北侧靠近科技园入口广场对原有 110KV 变电 站进行改造,增加管理用房, 规划为区域基础设施服务中心, 形成全区全区基础 设施服务中心。新材料产业组团位于科技园中心绿化轴的北侧,规划面积 7.8 公顷,以新材料专业服务中心 为核心,以规整路网为骨架。 该区内由于现状架空高压线走廊占用土地较多, 所以以中远期开发为主。电子信息产业组团 靠近中环线高速与江夏大道的交叉口,是武汉大学科技园的对外的窗口,总 占地 20.8 公顷。其北部为 100 米宽的沿高速公路绿化带,中心为电子信息专业

12、服务中心和科技广场;2 公共服务中心区布局科技园公共服务中心不仅作为武汉大学科技园的中心, 也将是武汉科技新城 中大学科技园体系的“枢纽” ,这里集中为全园区内从事研发人员提供高标准的 服务。公共服务中心位于中央公园中心, “Y ”字形轴线的结合部,包括行政管 理中心、中心会所、国际交流中心和信息中心 4 个主要部分。中心区突出“水”的主题,运用绿色规划理念,以 12 层高信息中心大楼为 园区的标志性建筑,以科技园中心水景广场作为全区的几何中心,形成21 世纪的生态型中心区。3 研发组团布局研究和开发组团将集中武汉大学各个学科的科研机构,环境优美,位于中心 公园南部,包括 1个孵化中心和 2个

13、研发中心。 其中,孵化中心靠近科技园中心 干道,规划用地面积 2 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 1.4万平方米,是武汉大学中小 型科技企业的发展基地;研发中心规划用地面积 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6.2 万 平方米,建筑布局采取院落式与组团式结合,有利于分期发展,逐步建设。4 高档居住组团布局高档居住组团位于环湖大道南侧, 滨临汤逊湖, 总规划面积 17.6公顷,总建 筑面积 10.6 万平方米,包括别墅区会所,体育活动区,高级别墅 67 户,联排别 墅(town-house) 35户,公寓80户。别墅区充分利用滨水景观优势,将水体与 建筑布局和园林绿化充分结合。 滨水别墅区通过湖岸的改造, 将水

14、体引到每户别 墅前,使传统水乡民居建筑特色得以弘扬。 别墅区在岸线中进行精心设计, 既有 供居民服务的公共岸线, 建设公共游艇码头和栈桥, 也有为住户私有的岸线, 供 居住娱乐使用。5疗养康复组团布局疗养康复组团规划用地 9 公顷(不含水面面积) ,北靠环湖大道, 三面邻水, 与高档别墅区隔水相对, 具有优越的休疗养环境。 区内采取弧形对称式布局, 将 疗养康复中心主楼、病房楼和别墅式疗养楼均匀分布, 通过弧形放射路网相联系, 滨水以绿化步行为主,建设专用游艇码头、游艇俱乐部,供体育休闲活动使用。四、空间组织与景观科技园景观注重体现高科技产业发展简约、生态的特点,更突出了滨水地区 自然景观与人

15、工景观的结合、再创造。1景观规划原则强调以水景为主题,充分发挥楚地水文化的优势,融入科技园区的整体环境 中。通过“水”将园区内各个景观点联系起来, 达到人建筑水体的交融, 形成武汉大学科技园的景观特色。继承国立武汉大学校园文化中的内在秩序观,借鉴中国古典造园理念,形成 滨水、沿城市主干道的视觉通廊,辅以园区内部的多层次景观走廊。 规划中以科技园中央公园为核心, 以沿城市中环线的 100 米宽绿化隔离带和 滨湖绿化带为外围的景观走廊, 通过垂直于江夏大道和中环线高速公路的绿色走 廊将科技园核心区的景色贡献给整个科技新城。2主要景观点沿江夏大道入口水景广场:作为武汉大学科技园区的主入口,广场延续

16、水的主题,通过主题雕塑柱序列和叠水喷泉设计 ,突出科技园区生态、 以人为本的特色。中央公园和中心水景广场 :科技园中央公园面积达到 9.4 公顷,以大片集 中绿化形成科技园的 “绿肺”;中心水景广场由公共服务中心所环绕, 中 心 20 米高的世纪玻璃塔是广场的视觉中心。电子信息产业区科技广场: 位于电子信息产业区中心 ,与电子信息产业 专业服务中心和研究中心共同构成园区面向高速公路的对外景观,以现 代的电子技术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建设具有丰富科技、人文内涵的 疗养康复区滨水广场:作为滨水休闲绿带、游艇码头的交叉点,是园区 未来体育休闲的重要场所。五、道路系统规划科技园区未来道路交通系统力求安全、

17、 便捷,提倡步行、 自行车等绿色交通, 建设具有景观特色的人车分流的道路系统。1道路系统规划原则根据科技园区实际,其就业人员主要为研发人员和产业技术工人,平均每个 岗位吸引交通量较小,出行量主要集中于早晚高峰,所以科技园区交通原则为: 园区应建立整体性交通系统,避免过境交通通过园区内部,保证园区的 舒适; 内部交通应提倡“绿色”交通,以内部清洁型公共汽车、自行车为主, 提倡步行,减少交通污染。2机动车系统规划科技园区通过江夏大道和环湖大道 2 条南北向主干道和中环线高速路解决科 技园的对外区域交通联系, 通过东西向的科技园一路、 科技园二路和南北向的科 技园中路 3 条城市次干道,形成内部主干

18、路网。科技园内部的支路系统根据功能布局,北部产业区加大支路网密度,沿江夏 大道形成辅路,减少外部车辆对园区的影响。适应产业开发和土地批租的需要, 中部研发区和南部的别墅区和疗养康复区道路自由, 顺应地形。 为了加强北部研 发区与南部休疗养康复区和高级别墅区的联系, 利用地堑隧道穿越环湖大道, 减 少地面交叉口。3步行系统步行系统以中心水景广场为中心,与绿化系统紧密结合,在科技园区内形成 完整的网格状的地面步行系统,使科技园区内成为步行者和自行车的天堂。 4停车场和公共交通规划科技园区内部机动车停车以地面公共集中停车和各产业研发区内部停车共 同组成,其中公共停车 300 辆园区内部清洁型公共交通

19、在科技园一路和二路与江夏大道交叉口, 与区域公 共交通相衔接,形成区内环线,既便于对外联系, 也有利于开发高科技旅游项目。六、绿地系统规划科技园区绿化系统规划中,将 强调滨水空间的开敞性和公共性,形成连续的滨水步行系统。 中心公园形成以水景为特点,开辟垂直于江夏大道和高速公路的绿色走 廊,形成公共绿地主轴线。注重各产业园区的组团绿化,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区环境。 园区内绿化包括集中公共绿化、组团绿化和边缘防护绿地。集中公共绿化面 积达到 15 公顷以上,主要集中于中央公园和两条垂直于主干道的绿轴上,产业 区、高级居住区绿化率均达到 50以上。绿化主轴采用不同的主题,各具特色。 绿化隔离带主要是与

20、中环线高速公路、江夏大道、环湖大道的绿化隔离带, 其中,与高速公路辅路间的绿化隔离带为 100 米宽,与江夏大道、 环湖大道均后 退红线 20 米 。七、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科技园区是 21 世纪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规划设计中应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 战略,武汉大学科技园规划中应倡导绿色规划设计观念,具体体现在: 1保持自然地貌,保护自然资源科技园区现状地形起伏,景色优美,规划中高度重视对自然地形、水体的保 持,保护现有的植被。2师法自然,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园区内绿化率超过 50,大片的水面和绿色开敞空间不仅给人视觉的愉 悦,同时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湿度和温度,改善局部小气候,具 有难以估

21、量的生态价值; 园区内利用原有沟壑等不适宜建设的低洼土地,挖塘堆山,将汤逊湖水 引入园区,同时作为整个园区内雨水收集系统的储蓄池。3节约能源,充分利用科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的利用,提高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的利用度 广泛采用节能技术,减少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使用太阳能收 集转化、采暖设备及先进燃气设备。区内鼓励采用清洁型的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4减少废物,实现废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建立中水系统,在园区内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将污水再生后用于园 林绿化、景观水体、市政清扫等。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储存、净化,用于园林绿化、景观水 体垃圾采用分类收集办法,力求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八、经济

22、技术指标武汉大学科技园控制指标表地块编号用地性质地块面积(平方米)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米)建筑面积(平方米)1产业用地1500048%1.4612219002产业用地1200046%1.212144003市政用地1500040%1.1812177004产业用地2200035%1.0512231005产业用地1300047%1.4112183306产业用地1400035%1.0512147007产业用地1700046%1.4012238008产业用地1500042%1.3512202509产业用地1800030%0.85121530010公共绿地31000000011产业用地2800038%

23、1.2123360012产业用地1600048%1.46122336013公共绿地10000000014公共设施1100034%1.03121133015产业用地1400045%1.30121820016产业用地1700033%0.85121445017产业用地2600048%1.46123796018公共设施2400010%0.312720019公共设施1400025%0.512700020公共设施8000000021产业用地1000043%1.1121100022产业用地1900037%1.2122280023产业用地700053%1.52121064024发展备用地700030%1.01

24、2700025研发用地2000025%0.7121400026公共绿地56000000027公共绿地9000000028公共绿地29000000029发展备用地1300035%1.0121300030产业用地9400012%0.5124700031研发用地2700048%1.46123942032发展备用地1100040%1.0121100033研发用地2100011%0.312630034研发用地1100048%1.46121606035发展备用地300030%1.012300036发展备用地1000030%1.0121000037发展备用地1500030%1.0121500038休疗养用地

25、9000023%0.6125400039高级住宅17600025%0.612105600合计968000708400武汉大学科技园用地平衡表用地性质用地面积(万平方米)用地所占比例(%)产业发展用地44.529公共设施用地5.73.8研发用地7.95.2休疗养用地95.9高级住宅用地17.611.5道路广场用地36.824.0绿化用地14.39.3市政公用设施用地1.51.0水域15.8.10.4合计153.1100九、规划实施意见科技园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 规划实施建议采取分期实施, 滚动开发的策略, 从近中期开发的实施步骤上建议:1近期:由于沿江夏大道产业区内有部分已批租土地,需要进行调整

26、,同时两条110KV 高压线走廊穿越,给开发建设带来很大难度,所以近期宜采取“全面启 动,中心开花,带动两翼”的发展策略。即先期形成科技园区道路主骨架,完成内部科技园一路、二路和南北向的 科技园中路,留出与江夏大道、环湖大道和中环线服务的道路接口,同 时科技园中路应与周边的华中理工大学科技园规划相衔接。 首先打通江夏大道与核心区间的绿化走廊,同时建设科技园区的核心 区,以中心公园、中心水景广场和行政管理中心、中心会所、信息中心 和学术交流中心的建设为契机,带动沿科技园一路、二路两翼的电子信 息产业和生物药业产业园一期的发展2中期随着科技园周边城市干道的实施, 穿越产业区的 110KV 高压线走廊调整走 线,重点完善 3 个产业组团,同时跨过环湖大道,建设高档居住区和休疗养 区。十、 投资估算根据我国现有科技园建设的经验,城市新区按照一般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目前每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平均投入在 23 亿人民币。科技园区在基础设施标 准、设施水平、绿化标准等各方面均高于城市新区,所以武汉大学 1.5 平方公里 的科技园建设需要 45 亿人民币的投资。其中,建设初期主要是道路设施和地 下基础设施管网的建设,约占总投资的 50。这部分资金应通过土地二级市场 向社会获得资金。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 已改成 word 文本 方便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