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理论的发展线索和研究方法综述

上传人:da****ge 文档编号:57482623 上传时间:2022-02-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管理理论的发展线索和研究方法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管理理论的发展线索和研究方法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管理理论的发展线索和研究方法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管理理论的发展线索和研究方法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理论的发展线索和研究方法综述(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的发展线索和研究方法综述的发展线索和研究方法综述窗体顶端的发展线索和研究方法综述 郭咸纲 任何学科的建立必须要有其假设和前提, 并且这些前提能否接受实践的反复检验是这门 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管理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前提所要接受的检验截然不 同。 20 世纪 30 年代,科斯的经典性文章(Ronald 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Vol.4, p.386405,1937.),以事实说明经济学家因经济学理论无力明确阐 述它的假定而痛苦,因为建立理论时通常忽视检验其理论所赖以建立的基础,而今天,经济 学家仍然为无力检验其理论赖以成立的

2、某些重要假定而苦苦思索。 管理学领域的情况恰恰相 反, 管理学家在为其理论及其前提接受的检验太多而备受折磨, 任何一种从产生开 始,就要受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的检验。管理实践活动的丰富多彩,使得相形见 绌,以至于人们至今还很难给管理下一个精确而统一的定义。 截至目前,还不是从假设开始的,经验性的实证分析是的重要特征。 无论针对什么对象, 因为环境背景因素是理论和实践赖以存在的基础, 所以从不同的实践环 境中诞生出来的理论往往有着巨大的差异, 甚至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理论体系。从构成古典管 理理论大厦的泰勒(Frederick Taylor)的科学管理、法约尔(Henri Fayol)的组织理论 和

3、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行政开始,到行为科学的产生,以至现代管理理 论丛林,都有这一特点。所以“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一步表明管理系统多视角审视 的歧义性、复杂性。”(席酉民:再谈管理、管理研究和,载世界科技研究 与发展,第 19 卷第 1 期,1997 年。)的发展线索的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连的, 可以说是这些 因素决定着的发展和变化。 尽管理论形式千差万别, 但是研究的主题仍有着共同的 特点。 我们可以认为管理学是研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以求最优化实现其目标的科学。 管理 涵盖人、思想、观念、行为、方法和结果。古典组织理论是在当时市场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形 下产

4、生的,开先河的管理学大师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一书中明确指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 裕,同时也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在提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关系后,他进一步明 确指出, 管理目标是采用最佳管理模式使工人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性, 作为回报则从他们的 雇主处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 法约尔将管理理解为领导者对组织进行管理, 他将管理划分为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个因素,其目标是企业的稳定和发展,达到目标的最优方 法是 14 条管理原则。韦伯的行政指出,行政组织的内在要求是稳定、严密、有效、 精

5、确,采取的最优方法是科层制。古典组织理论隐含着一系列重要的管理思想,如管理行为 的动力是为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 管理行为的有效模式是选择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处于 最佳状态时的管理模式等。 行为科学是为解决效率与人性之间的矛盾而出现的。 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对人性进行 深入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行为准则。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人和组织与环境的关 系如何处于最佳的平衡状态, 是行为科学的研究对象。 现代管理的各种学派也在不同层面上 体现了管理和谐这一重要思想。尽管孔茨(Harold Koontz)等人把法约尔的组织理论发展 成为管理过程学派,但是其基本思想仍然是: “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

6、计和维护一种环 境, 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 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 巴纳德 ” (Chester Barnard)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 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 的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结构关系,目标是使 组织有效和有能力。西蒙(Herbert Simon)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 并以管理行为(Administrative Behavior)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西蒙等人认为:组 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的 组织系统中,理论上的决策最优与实际

7、上的令人满意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运筹学在“二 战”中兴起,并奠定了数量学派的基础。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 系统, 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 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 并求出最优解, 以达到组织的目标。 在组织的目标下, 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 色。以德鲁克(Peter Drucker)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 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 管理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 经 理角色学派认为, 管理是由经理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 而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了管理与被 管理的关系。 “角色这一概念

8、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于管理学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 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 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明茨伯格:管理工作的本质,方海萍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系统学派以系统理论为其理论基础,把组织看做是一 个系统,它由具有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两个以上的要素或部分构成,是一个具 有特定目标、功能和结构的有机整体。系统内部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构成其组成要素,系统 的外部是组织的环境。(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傅 严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如果以整个系统

9、科学作为系统学派的理论基 础的话,那么就有可能从这里走出现代的丛林。这正是我们的基本观点。 把古典和现代进行比较, 在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古典管理理 论带有的系统思维色彩比较小。“二战”后,市场愈加变幻莫测,由此所形成的现代管理理 论丛林系统思想的色彩明显增强了。 根据系统科学的新理论, 用系统的思维观点对客观世界 进行分析将更加接近于现实。 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 管理思想的发展和管理 理论的建立逐步向系统整合方向发展, 这正是和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相一致的。 在管理系统 的运作机制上,管理行为有既定的系统目标,系统内有多种变量相互作用,这些变量和外界 环境有着非线性的动态

10、关系。 外界环境给定了这些变量发生作用的边界, 目标给定了变量作 用的最优化选择。 最为关键的变量可能是由管理和被管理行为所形成的两个相互作用的管理 力场, 这个力场的肇因是人及其表现的人性, 还有就是和外界紧密联系的背景文化和组织文 化。这里的每一个变量本身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且都是呈非线性关系的。这样,一个 动态的系统模型就有可能建立起来, 不过这是一个超大系统。 现代系统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 给出解决这个超大系统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问题的方案。对于这个超大系统的彻底解决, 可能有待于超大系统理论的建立。 信息论给出解决系统的信息流的流动机制及其影响的问题; 控制论对超大系统中各个部 分

11、的稳定性问题的解决作出了贡献; 耗散结构理论为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自组织机制指出 了方向,如何输入负熵成为问题的关键;而协同学为这个超大系统“建立一种用统一的观点 去处理复杂系统的概念和方法”, (哈肯: 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戴鸣钟译,上海: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涨落和快慢变量对系统的演化将起关键作用;突变论是解决 系统的突变和拐点问题,通过涨落达到有序,系统的整体发生突变,系统通过失稳从一种组 织状态变成另一种组织状态;而超循环理论是解决“块复制”的机制问题,即组织的发展如 何把自身的核心能力复制到要发展的区域并和环境融合起来。 美国的系统动力学专家福莱斯特(Jay Forr

12、ester)教授,首创了一套关于社会系统的 建模和分析的方法。(福莱斯特:系统学原理,杨通谊等译,上海:上海市业余工业大 学,1982。)建立一个社会大系统模型,首先要明确系统的目标、系统的边界、划分子系统、 明确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对于管理系统这样一个超大系统, 与福莱斯特教授的要求比较相符。 除了采用动力学方法以外, 还有模糊系统理论建模方法和灰色系统理论建模方法。 尽管采用 了这些现代系统理论的方法, 但是对于管理系统这个巨大系统来说, 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没有 解决,走出丛林的路还很长。 “人们并不是理性的,而是由本性支配的,因而通过理解这些本性,就可揭开迄今未经 探索过的心灵的秘密。”(

13、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李柱流、肖聿译,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2。)对人性的探索是发展的另一条线索。人性的变化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和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变化。 人性问题是人的本质问题, 管理可以看做是由人性驱使的 一种社会活动。对人性的探索最初来源于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亚当斯 密(Adam Smith)认为,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利己心”支配,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会促进 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这种个人利益的追逐者就是“经济人”。李嘉图(David Ricardo) 把经济人的观点发展成群氓假设。 “经济人” 而把 的观点用到管理上并建立其理论的是泰勒。 “社会人

14、”的发现是梅奥(George Mayo)对的贡献,它为行为科学的建立打开了 大门。“自我实现的人”是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一级,是人 的更高一级的追求。而对人性进行归纳性分类的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 X 理论 Y 理论。约翰莫尔斯(John Morse) 和杰伊洛希 (Jay Lorsch) 在 1970 年发表的 超 Y 理论(Super Theory Y),是对上述经典人性研究的总结。“复杂人”的观点揭示 了人性多维结构上的多面性。 对人性的层层揭示和多面展示, 在引导不断发展的同 时使流派纷呈。 世纪 80 年代后的 20

15、“文化人” 假说对人性进行了进一步揭示, 这在特伦斯 迪 尔(Terrence Deal)和艾伦肯尼迪(Allen Kennedy)于 1982 年写的企业文化企 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 (Corporate Cultures: the Rites and Rituals of Corporate Life) 一书中得到了阐述:人是环境的动物,环境是自变量,人是因变量,由此得出人的未来本性 是不可知的。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兴起的建立在“理性人”基础上的博弈论经济学,也许能 找出人性更深层次的本质, 人的最优选择或许更趋于理性。 然而对人性全面了解也许还需要 求助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突破。

16、对人性的认识永远不会终结,在未来的研究中定 会更加异彩纷呈。 “管理是文化的产儿”,(同上书。)发展是和文化紧密相连的,并且根据各 种不同的文化底蕴酝酿产生的道德准则和制度变化而向前演进。 管理思想的发展既是一个文 化的过程, 又是文化的产物。沿着文化的轨迹演化主要有三条线索: 一是马克斯 韦 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中提到的的文化基础,理论家们在这个基础上构建了古典组织; 二是环 境地域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氛围形成的现代丛林;三是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 渗透成为当代的主要特色。 “文化管

17、理的理论和实践,必将使管理走出丛 林成为当代管理发展的大趋势。 (谢雪华: ” 文化管理: 当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大趋势 , 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1 期。)管理文化的最优境界极有可能是 东西方文化最和谐的融合。 管理学是研究在一个管理系统中为了达到管理目标, 使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趋于最优境界 的问题。管理系统存在着最优境界,这个最优境界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最佳路径。它是由三个 层面的最优组成的: 一是管理所形成的力场和被管理所形成的力场在达到完全重合时管理达 到最优, 因为在这种状况下任意一点的管理强度最大; 二是当管理文化达到完全和谐与融合 时,其组织文化的氛围达到最优;三是

18、个人的理性和组织的理性完全一致时管理达到最优。 当一个管理系统达到了这三方面时, 管理的最优境界就实现了。 而通过理论探索建立管理最 优境界的理论体系,就形成理论管理学的基本架构。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始终在自 觉或不自觉地追求着这种管理的最优境界。(郭咸纲:企业多级动力机制分析,载江 海学刊,1998 年第 2 期。)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角度 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梳理出三条线索: 第一条,从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 理原理和方法,这是目前管理学发展的主线,我们可以称之为应用管理学。第二条,以基本 的人性假设出发构造的, 每一个新假设的提出和新理论的出现都对管理思想的发展 产生重大影

19、响,这种从假设出发构造的体系我们称之为理论管理学。第三条,以企 业管理案例(如 MBA 案例)研究为主要代表的管理学,这一条线索实际上给管理提供了一块 试验田,使每一位受教者把自己假想为管理活动中的一员,对管理环境进行假想式的试验, 以求各种可能的管理结果,我们称之为实验管理学。不同的管理学其研究方法是不同的。 在管理行为中贯穿于其间的是本体论、 认识论和方法论。 同时对于管理行为中人的研究 的深化是对连续的过程模型进行不断改进的基石,并由此不断揭示管理世界的一些真理。 管理的研究领域是一个多约束的领域, 管理从已建立的社会科学范畴中汲取了许多营 养, 并且将面向商业团体的具体运作作为整个产生

20、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理论的和经 验主义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数学和统计学。而对来说, 它们相互协调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来源的多样性的直接后果是客观地存在着各 种各样的研究方法。而复杂的管理实践使管理者不被狭隘的理论和经验传统所束缚, 他们 能从广泛的方法中进行选择, 并能在具体的管理项目中从多个学科把相关的方法和知 识加以整合和应用。 可以说, 作为管理学基础的理论管理学体系截至目前还没有建立, 这使得管理学看起来 更像一门纯粹的经验科学。从一定意义上来讲, 理论管理学落后于应用管理学和经验管理方 法,这种状况就成为与实践发展的桎梏。管理学诞生于泰勒的科学管理,

21、科学管理 的产生是由于生产力发展追求效率的结果。 管理学的实用性一直是管理学发展的主线, 但是 对这一学科的内在机理的探索却显得不够。 管理是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社会现象, 对这一社 会现象的机理分析应该是理论管理学主要研究和探索的领域。 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 体,有了人才有管理,所以人是理论管理学研究的出发点。故而理论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 与应用管理学不同。 应用管理学是从实证主义出发的, 而理论管理学应该从对人性的研究出 发, 有什么样的人性就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人的社会活动的特征和管理模式, 因此建立人性 模型就成为理论管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尽管在应用管理学中也有一系列人性假设, 但

22、是从这些假设出发建立理论模型显然是不充分的。 理论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从经济学中汲取营养,把理论架构的建立作为研究的重心。 研究方法可以从一个高度抽象的人性模型出发,探索在一定的管理环境下的管理行为模式, 并以此建立科学的, 继而把模型的约束条件逐步放宽。 在理论上每放宽一级就可能 向真实的人性靠近一步,从而就会有相应的管理环境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关的理论、原理、定 律和法则诞生。 这样就可能逐步建立起理论管理学的理论体系。 当管理者能明确自己管理人 性的假设模型后,就可以把理论管理学所提供的管理规律作为自己管理行为的指南。 理论研究的这个构思并不是没有问题。 因为尽管建立起了理论管理学的核心体系

23、, 但是 模型的基础是对人性的构建, 而对人类行为的研究还远远没有完结, 人类在各种环境中不同 角色的转换规律还有待于探索, 所以, 理论管理学将是一个随着其他人文科学发展而一起发 展的学科。我们无法对各种环境、各类文化背景中人的行为进行全面构建,这是不可能也是 不现实的。 但是, 作为人们探索管理这一伴随人类诞生以来就有的社会活动提供的又一个研 究思路,将是十分有益的。20世纪30年代,科斯的经典性文章(Ronald 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Vol.4, p.386405,1937.),以事实说明经济学家因经济学理论无力明确阐述它的假

24、定而痛苦,因为建立理论时通常忽视检验其理论所赖以建立的基础,而今天,经济学家仍然为无力检验其理论赖以成立的某些重要假定而苦苦思索。管理学领域的情况恰恰相反,管理学家在为其理论及其前提接受的检验太多而备受折磨,任何一种管理理论从产生开始,就要受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的检验。管理实践活动的丰富多彩,使得管理理论相形见绌,以至于人们至今还很难给管理下一个精确而统一的定义。截至目前,管理理论还不是从假设开始的,经验性的实证分析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特征。无论针对什么对象,因为环境背景因素是理论和实践赖以存在的基础,所以从不同的实践环境中诞生出来的理论往往有着巨大的差异,甚至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理论体系。从构成古典

25、管理理论大厦的泰勒(Frederick Taylor)的科学管理、法约尔(Henri Fayol)的组织理论和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行政管理理论开始,到行为科学的产生,以至现代管理理论丛林,都有这一特点。所以“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一步表明管理系统多视角审视的歧义性、复杂性。”(席酉民:再谈管理、管理研究和管理理论,载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第19卷第1期,1997年。)管理理论的发展线索管理理论的发展是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相连的,可以说是这些因素决定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变化。尽管理论形式千差万别,但是研究的主题仍有着共同的特点。我们可以认为管理学是研究管理与被管

26、理的关系以求最优化实现其目标的科学。管理涵盖人、思想、观念、行为、方法和结果。古典组织理论是在当时市场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形下产生的,开管理理论先河的管理学大师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一书中明确指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同时也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在提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关系后,他进一步明确指出,管理目标是采用最佳管理模式使工人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性,作为回报则从他们的雇主处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法约尔将管理理解为领导者对组织进行管理,他将管理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个因素,其目标是企

27、业的稳定和发展,达到目标的最优方法是14条管理原则。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指出,行政组织的内在要求是稳定、严密、有效、精确,采取的最优方法是科层制。古典组织理论隐含着一系列重要的管理思想,如管理行为的动力是为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管理行为的有效模式是选择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时的管理模式等。行为科学是为解决效率与人性之间的矛盾而出现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是对人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行为准则。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人和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处于最佳的平衡状态,是行为科学的研究对象。现代管理的各种学派也在不同层面上体现了管理和谐这一重要思想。尽管孔茨(Harold Koontz)

28、等人把法约尔的组织理论发展成为管理过程学派,但是其基本思想仍然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身处其间的人们能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巴纳德(Chester Barnard)的社会系统学派自成一家, 他在分析了个人与组织后提出了组织的三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的沟通;给出了协作系统在共同目标下的组织结构关系,目标是使组织有效和有能力。西蒙(Herbert Simon)继承了巴纳德的思想而创立了决策理论学派,并以管理行为(Administrative Behavior)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西蒙等人认为:组织就是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决策贯穿

29、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在他的组织系统中,理论上的决策最优与实际上的令人满意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运筹学在“二战”中兴起,并奠定了数量学派的基础。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系统,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并求出最优解,以达到组织的目标。在组织的目标下,用数学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该学派的特色。以德鲁克(Peter Drucker)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管理的技巧,管理是用技巧来解决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问题。经理角色学派认为,管理是由经理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而经理所承担的角色体现

30、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角色这一概念是行为科学从舞台术语中借用于管理学的,角色就是属于一定职责或地位的一套有条理的行为。演员、经理和其他人的角色都是事先规定好的,虽然各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些角色。”(明茨伯格:管理工作的本质,方海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系统学派以系统理论为其理论基础,把组织看做是一个系统,它由具有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两个以上的要素或部分构成,是一个具有特定目标、功能和结构的有机整体。系统内部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构成其组成要素,系统的外部是组织的环境。(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傅严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

31、00。)如果以整个系统科学作为系统学派的理论基础的话,那么管理理论就有可能从这里走出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这正是我们的基本观点。把古典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进行比较,在外部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古典管理理论带有的系统思维色彩比较小。“二战”后,市场愈加变幻莫测,由此所形成的现代管理理论丛林系统思想的色彩明显增强了。根据系统科学的新理论,用系统的思维观点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将更加接近于现实。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管理思想的发展和管理理论的建立逐步向系统整合方向发展,这正是和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相一致的。在管理系统的运作机制上,管理行为有既定的系统目标,系统内有多种变量相互作用,这些变量和外

32、界环境有着非线性的动态关系。外界环境给定了这些变量发生作用的边界,目标给定了变量作用的最优化选择。最为关键的变量可能是由管理和被管理行为所形成的两个相互作用的管理力场,这个力场的肇因是人及其表现的人性,还有就是和外界紧密联系的背景文化和组织文化。这里的每一个变量本身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且都是呈非线性关系的。这样,一个动态的系统模型就有可能建立起来,不过这是一个超大系统。现代系统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给出解决这个超大系统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问题的方案。对于这个超大系统的彻底解决,可能有待于超大系统理论的建立。信息论给出解决系统的信息流的流动机制及其影响的问题;控制论对超大系统中各个部分的稳定性问

33、题的解决作出了贡献;耗散结构理论为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自组织机制指出了方向,如何输入负熵成为问题的关键;而协同学为这个超大系统“建立一种用统一的观点去处理复杂系统的概念和方法”,(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戴鸣钟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涨落和快慢变量对系统的演化将起关键作用;突变论是解决系统的突变和拐点问题,通过涨落达到有序,系统的整体发生突变,系统通过失稳从一种组织状态变成另一种组织状态;而超循环理论是解决“块复制”的机制问题,即组织的发展如何把自身的核心能力复制到要发展的区域并和环境融合起来。美国的系统动力学专家福莱斯特(Jay Forrester)教授,首创了一套关

34、于社会系统的建模和分析的方法。(福莱斯特:系统学原理,杨通谊等译,上海: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1982。)建立一个社会大系统模型,首先要明确系统的目标、系统的边界、划分子系统、明确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对于管理系统这样一个超大系统,与福莱斯特教授的要求比较相符。除了采用动力学方法以外,还有模糊系统理论建模方法和灰色系统理论建模方法。尽管采用了这些现代系统理论的方法,但是对于管理系统这个巨大系统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管理理论走出丛林的路还很长。“人们并不是理性的,而是由本性支配的,因而通过理解这些本性,就可揭开迄今未经探索过的心灵的秘密。”(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李柱流、肖聿译,北京:中国社

35、会科学出版社,2002。)对人性的探索是管理理论发展的另一条线索。人性的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变化。人性问题是人的本质问题,管理可以看做是由人性驱使的一种社会活动。对人性的探索最初来源于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利己心”支配,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这种个人利益的追逐者就是“经济人”。李嘉图(David Ricardo)把经济人的观点发展成群氓假设。而把“经济人”的观点用到管理上并建立其理论的是泰勒。“社会人”的发现是梅奥(George Mayo)对管理理论的贡献,它为行为

36、科学的建立打开了大门。“自我实现的人”是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一级,是人的更高一级的追求。而对人性进行归纳性分类的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X理论Y理论。约翰莫尔斯(John Morse) 和杰伊洛希 (Jay Lorsch) 在1970年发表的超Y理论(Super Theory Y),是对上述经典人性研究的总结。“复杂人”的观点揭示了人性多维结构上的多面性。对人性的层层揭示和多面展示,在引导管理理论不断发展的同时使流派纷呈。20世纪80年代后的“文化人”假说对人性进行了进一步揭示,这在特伦斯迪尔(Terrence Deal)和艾伦肯

37、尼迪(Allen Kennedy)于1982 年写的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Corporate Cultures:the Rites and Rituals of Corporate Life)一书中得到了阐述:人是环境的动物,环境是自变量,人是因变量,由此得出人的未来本性是不可知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建立在“理性人”基础上的博弈论经济学,也许能找出人性更深层次的本质,人的最优选择或许更趋于理性。然而对人性全面了解也许还需要求助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突破。对人性的认识永远不会终结,管理理论在未来的研究中定会更加异彩纷呈。“管理是文化的产儿”,(同上书。)管理理论发展是和文化紧密相

38、连的,并且根据各种不同的文化底蕴酝酿产生的道德准则和制度变化而向前演进。管理思想的发展既是一个文化的过程,又是文化的产物。管理理论沿着文化的轨迹演化主要有三条线索:一是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中提到的管理理论的文化基础,理论家们在这个基础上构建了古典组织管理理论; 二是环境地域文化(主要是美国文化)氛围形成的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三是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渗透成为当代管理理论的主要特色。“文化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必将使管理走出管理理论丛林成为当代管理发展的大趋势。”(谢雪华:文化管理:当代企

39、业管理发展的大趋势,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管理文化的最优境界极有可能是东西方文化最和谐的融合。管理学是研究在一个管理系统中为了达到管理目标,使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趋于最优境界的问题。管理系统存在着最优境界,这个最优境界是实现管理目标的最佳路径。它是由三个层面的最优组成的:一是管理所形成的力场和被管理所形成的力场在达到完全重合时管理达到最优,因为在这种状况下任意一点的管理强度最大;二是当管理文化达到完全和谐与融合时,其组织文化的氛围达到最优;三是个人的理性和组织的理性完全一致时管理达到最优。当一个管理系统达到了这三方面时,管理的最优境界就实现了。而通过理论探索建立管理最优

40、境界的理论体系,就形成理论管理学的基本架构。在现实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始终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着这种管理的最优境界。(郭咸纲:企业多级动力机制分析,载江海学刊,1998年第2期。)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角度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梳理出三条线索:第一条,从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理原理和方法,这是目前管理学发展的主线,我们可以称之为应用管理学。第二条,以基本的人性假设出发构造的管理理论,每一个新假设的提出和新理论的出现都对管理思想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种从假设出发构造的管理理论体系我们称之为理论管理学。第三条,以企业管理案例(如MBA案例)研究为主要代表的管理学,这一条线索实际上给管理提供了一块

41、试验田,使每一位受教者把自己假想为管理活动中的一员,对管理环境进行假想式的试验,以求各种可能的管理结果,我们称之为实验管理学。不同的管理学其研究方法是不同的。在管理行为中贯穿于其间的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同时对于管理行为中人的研究的深化是对连续的过程模型进行不断改进的基石,并由此不断揭示管理世界的一些真理。管理的研究领域是一个多约束的领域, 管理从已建立的社会科学范畴中汲取了许多营养,并且将面向商业团体的具体运作作为整个管理理论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因。理论的和经验主义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数学和统计学。而对管理理论来说,它们相互协调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来源的多样

42、性的直接后果是客观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而复杂的管理实践使管理者不被狭隘的理论和经验传统所束缚, 他们能从广泛的方法中进行选择,并能在具体的管理项目中从多个学科的角度把相关的方法和知识加以整合和应用。可以说,作为管理学基础的理论管理学体系截至目前还没有建立,这使得管理学看起来更像一门纯粹的经验科学。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理论管理学落后于应用管理学和经验管理方法,这种状况就成为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桎梏。管理学诞生于泰勒的科学管理,科学管理的产生是由于生产力发展追求效率的结果。管理学的实用性一直是管理学发展的主线,但是对这一学科的内在机理的探索却显得不够。管理是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社会现象,对这一

43、社会现象的机理分析应该是理论管理学主要研究和探索的领域。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有了人才有管理,所以人是理论管理学研究的出发点。故而理论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与应用管理学不同。应用管理学是从实证主义出发的,而理论管理学应该从对人性的研究出发,有什么样的人性就应该有与之相对应的人的社会活动的特征和管理模式,因此建立人性模型就成为理论管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尽管在应用管理学中也有一系列人性假设,但是从这些假设出发建立理论模型显然是不充分的。理论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从经济学中汲取营养,把理论架构的建立作为研究的重心。研究方法可以从一个高度抽象的人性模型出发,探索在一定的管理环境下的管理行为模式,并

44、以此建立科学的管理理论,继而把模型的约束条件逐步放宽。在理论上每放宽一级就可能向真实的人性靠近一步,从而就会有相应的管理环境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关的理论、原理、定律和法则诞生。这样就可能逐步建立起理论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当管理者能明确自己管理人性的假设模型后,就可以把理论管理学所提供的管理规律作为自己管理行为的指南。理论研究的这个构思并不是没有问题。因为尽管建立起了理论管理学的核心体系,但是模型的基础是对人性的构建,而对人类行为的研究还远远没有完结,人类在各种环境中不同角色的转换规律还有待于探索,所以,理论管理学将是一个随着其他人文科学发展而一起发展的学科。我们无法对各种环境、各类文化背景中人的行为进行全面构建,这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人们探索管理这一伴随人类诞生以来就有的社会活动提供的又一个研究思路,将是十分有益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