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57431646 上传时间:2022-02-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江苏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江苏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江 苏 省 教 育 科 学 “十一 五 ”重点 课 题“和谐”理念下的田野课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背景 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指南分类项目第七条“幼儿教育改革研究”中有 关要求,结合我园研究现状,我们将原课题名称由和谐社会背景下的田野课程可持续发展 研究改为在十一五期间进行和谐理念下的田野课程可持续发展研究 ,借助于“和谐”理 念,不断推进田野课程内外部各要素的完善与统一,更富于操作性。该研究形成基于以下几 点意见:1、“和谐”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理念,也是对现代教育的重要要求,是对中国传统和合理 念的吸纳与融合。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是促进教育各要素之间形成和

2、谐系统,推 动幼儿身心获得和谐发展,促进幼儿个体发展达到自身的最佳程度或最佳状态, “和谐教育” 理念的提出体现全面科学的教育功能观、和谐共振的教育过程观、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与 整合优化的教育方法观、融洽互动的家园社共育观等,对幼儿园进行课程研究具有十分重要 的理论与实践意义。2、十五研究期间,我园进行了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田野课程的实践研究的深入探索, 初步形成了园本课程田野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框架。 该课题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但在研究结束后,我们发现十五田野课程研究仍遗留下一些问题与困惑:如田野课程理念仍 需渗透进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田野课程各个要素尤其是

3、目 标、评价等体系还仍需进一步进行完善。田野课程需要与 0-3 岁婴幼儿阶段教育相联结,使 婴儿期与学前期形成一贯性,促进 0-6 岁婴幼儿自然、和谐、全面发展等等。这些问题都是 我们要在十一五的课程需要借鉴“和谐”理念着力去进行解决、发展、完善,推动田野课程 的持续性发展。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和谐理念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是指事物或现象等方面的协调 、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它包括两层 含义:一是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和谐,使该事物能表现出最美好的外显形态;二是该事物作用 于其他事物时,能引起后者产生积极的反映。因此,和谐理念在课程研究上主要体现在:从 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幼儿、教师身心发展需要的统

4、一实现出发,课程内部目标、内容、实施、 评价等各要素系统、切实,各要素之间协调统一,彼此互动,在课程外部田野课程与幼儿园、 家庭、社区形成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使课程研究的节奏符合幼儿、教师身心全 面发展的要求,达到与自然、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2田野课程田野课程以真实、现场、参与、开阔、清新作为理念,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园文 化背景出发,将教师、幼儿、家长、专家、社区人员都作为建设者,以教育整合观统整幼儿 的经验,依据幼儿的生活有目的地选择、组织、提供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创设利于幼儿主动 探索和学习的真实生活场景和教学情境,使幼儿在认知、能力、情感、道德、创造、审美等 方面获得全面、

5、均衡、协调发展。因此本质上,田野课程的内涵与理念与“和谐”理念是一 致的。和谐社会中的田野课程特征是:一方面,田野课程与家庭、社区形成统一、协调的关 系,共同形成发展的促进力量;另一方面,田野课程促进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参与人 员全面、均衡的发展,最终使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谐成长。3可持续发展田野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田野课程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要求、人的发展要求相一致, 遵循课程建设自身的发展规律,相协调、相同步,不断吸收新理念,不断改进完善课程要素、 协调课程系统、促进 0-3 岁教育与 3-6 岁教育的有机融合,不断体现时代的需要、体现终身 学习发展的需要,最终使课程

6、达到促进社会进步 , 促进幼儿、教师、家长、社区的共同发展。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 西方教育史上的杰出教育家都提倡和谐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 “体、德、智”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教育要“适应自然” ,包括“适应社会”、“适应个性”、 “适应思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更把“发展和谐” 、“完整人的 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宗旨。在课程建设方面,国外很多学前课程等都强调幼儿的和谐、均 衡发展,强调幼儿园、社区、家庭的和谐合作, 并通过富有特色的实践形式诠释着和谐的理 念,这为国内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和谐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

7、范本。国内:“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 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因此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标。对于和谐社会中教育培养目标上,中小学强调体现教育的整体效应,促进学校、家庭、 社区各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幼儿教育领域,强 调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让幼儿园真正成为社 会的一部分,从而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有效促进幼儿的和谐、健康成长,进而促 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的课程建设中,

8、国内有些幼儿园关注课程的综合性,或关注参与性,或关注开放 性,但是将和谐的理念全面整合进园本课程方面的研究还不多。十五期间,我园积极进行田野课程的实践研究,形成了田野课程理念,初步构建了田野 课程的体系框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社会在发展、教育的理论在发展,在建设和谐社会 的背景下,田野课程还需要进一步吸收、借鉴、融合先进理念,并关注田野课程理念在操作 层面的转化,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个性、兴趣与需要,不断完善、调整课程的 实施体系,只有如此,才能促进课程从理念和谐走向结构和谐,最终达到行动和谐,为田野 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2研究的价值(1)本课题从和谐社会的高度上重新审视田野

9、课程理念, 将和谐与发展的理念与田野课程理 念的相融合、统一,进一步深化“真实、现场、参与、开阔、清新”的课程理念,将理念用 和谐的方式落实在行动中,落实在幼儿、教师的发展中。(2)本课题除促进幼儿、教师、家长、社区在课程中的和谐发展外,也为创建和谐社会、建 立和谐共处的社会关系、为幼儿园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3)本课题将推进 0-3 岁教育阶段与 3-6 岁教育阶段的衔接, 促进田野课程 0-6 岁婴幼儿一 体化研究的形成,为促进婴幼儿实现 0-6 岁的整体和系统教育提供有益经验。3、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 0-6 岁的婴幼儿。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一)

10、研究目标:1、丰富、完善、优化田野课程体系,建立和谐、高效的田野课程实施框架,形成0-6 岁的婴幼一体化研究体系,促进婴幼儿、教师、家长在田野课程实施中身心和谐发展。2、探索和谐、科学、高效的田野课程管理机制,优化田野课程实施中教与学的效果,推 动田野课程可持续发展。3 、努力创建由幼儿园、家庭、社区、小学所组成的和谐、合作的田野课程支持系统,创 建和谐的幼儿园教育。(二)研究内容(含子课题研究) 在研究内容的设计中,我们以“和谐理念”作为促进田野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 想与质量理念,认为田野课程是一个 0-6 岁一体化的研究体系,它处于一个内部与外部系统 共同影响下,内部系统包括田野课程

11、理念、田野课程要素(课程目标、内容、实施途径、评 价),外部系统则是田野课程与社区、家庭、小学的之间的联系、互动,田野课程的内部系统 的和谐与优化有利于田野课程结构走向发展、系统,外部系统的和谐则有利于形成促进田野 课程发展良好的支持系统,从而与社区、家庭、小学形成互利互进的局面。田野课程管理机 制推动两个系统不断良性运转,不断完善、和谐的重要推动器,而班级课程管理更起着重要 作用。两个系统的和谐最终会推动田野课程走向和谐,促进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更加有效, 促进幼儿、教师、家长的和谐成长。因此,我们从田野课程管理、田野课程结构、田野课程 支持系统出发形成以下研究内容:1 田野课程和谐管理机制研

12、究(1) 幼儿园田野课程管理研究(2) 年级组田野课程管理机制研究(3) 班级田野课程管理机制研究 各年龄段班级田野课程管理的原则 各年龄段班级田野课程管理的形式 各年龄段班级田野课程管理的策略与方法研究2. 0-6岁和谐田野课程结构研究(1) 0-6岁田野课程一体化目标体系研究(2) 0-6岁田野课程一体化内容体系研究(3) 0-3岁田野课程婴幼儿教育实施方式研究(4) 3-6岁田野课程实施途径优化研究 田野课程系统活动研究情境教学方式研究社区参与方式研究 田野课程项目活动的结构与形式拓展研究小班项目活动的内容选择、启动方式、分组与组织。中班项目活动中教师的分工与角色定位,教师如何发挥指导作

13、用。大班项目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支持 田野课程开放式区域活动的研究田野课程多种形式的游戏研究班际游戏研究园际游戏研究田野课程中不同实施途径的关系及运行机制研究(5)0-6 岁田野课程一体化评价方式研究 田野课程方案评价研究 田野课程实施过程评价研究 田野课程管理机制评价研究(6)田野课程师幼身心和谐发展研究 田野课程中和谐师幼关系研究 田野课程中教师身心和谐发展研究3、田野课程和谐支持系统的研究(1)田野课程资源系统研究 田野课程资源供给系统研究 田野课程资源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关系研究(2)田野课程、幼儿、家长、社区和谐关系研究 田野课程与家庭和谐发展方式研究 田

14、野课程与社区和谐发展方式研究 田野课程中和谐幼小衔接方式研究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1研究思路:以分析已有方案为先导,明确研究的优势与劣势,并进行改进;结合方案分析,不断学 习、吸纳先进教育理论;以社区、家庭为依托,立足本园,全员参与实践研究,在实践过程 中,不断对经验进行总结与提升;将成果再次运用于课题实践,以进一步优化实践过程。2 研究过程:第一阶段: 2006年 10 月 2007年 6月(1)搜集有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2)确定研究步骤,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进行申报。(3)初步修改课题研究方案,形成实施方案,确定研究组相关成员。(4)将课题研究内容按子课题进行划分,确立子课题研究小组。

15、第二阶段: 2007年 6月 2008年 1月(1)对社区、家长等进行相关调查,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有关资源。(2)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培训。(3)开始进行课程管理机制、课程管理、支持系统等各子课题的实践研究。第三阶段: 2008年 1月 2009年 1月(1)各子课题研究组总结、交流、提升阶段研究经验,整理阶段研究成果 , 并撰写相关研究论文(2)进行课题研究的中期评估。(3)将阶段成果再次运用于实践,优化实践过程,检验各子课题的研究效果。第四阶段: 2009年1月 2009年 7月(1)分析整理有关课题研究资料,形成课题研究文字、音像成果资料。(2)提升、总结各阶段研究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及

16、各类文字成果(3)发现研究问题,提出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3研究方法: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综合应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提供坚实的方法论基础:(1)行动研究法 :立足田野课程实践,在行动中不断融合田野课程理念,教师通过不断 “现场 -审议反思”的过程,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作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总结,促 使教师不断成长。(2)文献资料法 :通过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和谐教育、和谐课程、以及园本课 程研究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进行学习、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线索。(3)观察法:主要通过正式观察法和非正式观察法中的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等方法, 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

17、等,以便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有效支持。( 4)调查法: 通过实地访谈、问卷、电话联络、网络等多种形式了解家长及社区教育资 源开发、利用及与幼儿园相互交流、互通的状况,总结、分析形成相关理论。( 5)田野研究法 :这是社会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是研究者实际进入研究情境 ,进行观察 和科学研究的研究方法。 在田野课程中, 我们将这种研究方法创新性地引入到教育研究中来。 我们将在田野课程教学实践中,通过为教师提供大量教学研究现场,让教师身入其境观摩、 思考、反思教学要素、关注教学细节、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六、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1主要观点:(1)田野课程应是和谐的。 田野课程的和谐核

18、心体现在幼儿的发展的和谐。发展的和谐 意味着幼儿在身体、认知、情感及行为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不同的发展方面互为 基础相互促进。因此,首先田野课程的和谐体现在课程目标的和谐。田野课程目标必须坚持 贯彻国家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努力体现并实现幼儿身心 和谐发展;其次田野课程内容必须和谐,田野课程内容和谐的表现是课程内容的平衡。所谓 内容的平衡是指,田野课程内容在不同的目标领域应是全面兼顾的,平衡有序的,相互渗透, 避免课程内容的过度重复或重要内容的缺失;再次,田野课程的和谐还表现为田野课程内容 与田野课程实施途径之间的和谐,课程内容的差别要求课程实施采用不同的方法、形式

19、和手 段,通过多种形式来组织教学;再其次田野课程的和谐也体现在评价方式上多样化、全面化, 客观化,促进幼儿的充分发展。田野课程的和谐还意味着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的人员之间的 和谐,在幼儿园,全体员工都是课程的实施者,他们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是幼儿园和谐氛围 与文化形成的关键所在,也是幼儿园课程实施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同时,社区与幼儿园、 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和谐,也是促进幼儿园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田野课程研究阶段的和谐 是指田野课程不但应在 3-6 岁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应延伸到 0-3 岁领域,保持田野课程在 0-6 岁的一贯性与持续性,按照婴幼儿各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设置 0-3 岁的阶段的教育目

20、标、教 育内容、实践形式,注重托幼阶段与小班阶段的目标、内容、实施形式、评价形式的有效衔 接,使得婴幼儿在此过程中持续、健康、和谐的成长。( 2)田野课程应是生态的。 生态的田野课程, 就要求我们深入地挖掘不同生态要素间的 关系,让幼儿充分感受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等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幼儿从事物和现象的 关系中把握事物和现象本身,使幼儿在现实的关系中萌发对自然、社会、人及自身的态度和 情感。田野课程不是一个封闭的文本,而是一个开放的实践系统,它由众多的要素构成,从 社会生活、社会机构等社区资源,幼儿所在家庭的各种资源,到幼儿周围的各种自然条件、 社会场所等,都是幼儿园课程实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1、。幼儿园内部的各种社会、自然和文 化资源更是田野课程直接的、经常的可利用资源。田野课程应以幼儿园拥有的各种课程资源 为基础,充分利用周围自然和社会中的有益资源,同时关注不同班级特有的资源和条件,以 园本为背景,班本为基础,真正注重不同幼儿的需要和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 发展。田野课程生态系统强调社会支持和协调,将社区和家庭是重要的子系统,它们与幼儿 园及各个班级协调和配合的程度,对田野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协调与社 区及家庭之间的关系,争取社区和家庭的配合是田野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田野课程是一个 贯穿于 0-6 岁的一体化的园本课程,( 3)田野课程应是对话的。 对话的

22、本质就是要建立平等的关系,恢复对话双方之间的主 体性关系,对话是一种富有情感的学习方式,任何一方都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可以表 达自己的感受,它是激发双方智慧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层互动的过程。对话的境界是让幼儿、 教师成为主体的人,与同事、专家平等交流,与孩子平等互动。幼儿、教师在与周围的生命 和物体的对话中,在与各种角色的人们的对话中,积极发挥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幼 儿、教师的思维、情感和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发展。田野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就是要给予幼儿、 教师对话的时空,让幼儿和教师在对话中学习,在对话中表达,在对话中发展。2创新之处:本课题研究创新之处在于:(1)在和谐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借

23、鉴和吸收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成果,优化田野课程的结 构,扩展田野课程的研究成效。(2)建立田野课程 06 岁婴幼儿一体化教育体系(3)形成有效促进田野课程有效教与学的幼儿园课程管理机制,拓展班级田野课程管理的原则内容、方式,扩大班级田野课程管理的职能与效果,更直接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4)形成有效促进幼儿园、家庭、社区、小学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的重要途径与方法。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1课题组核心成员学术、学科背景分析(1)课题组长为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并获学士学位,曾获得省幼儿教育先进工作 者、南京市新长征突击手等多项省、市荣誉,曾先后作为省“九五”课题与全国“十五”课 题的骨干人员参与研

24、究,均取得了预想的研究成果。其本人具有较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数 篇研究论文在全国、省、市获奖、发表和交流。(2)课题组成员: 11位成员中, 1人具有硕士学位, 8 位为本科学历,其中市学科 1人, 市青优 5 人,所有成员均全程参加“十五”课题的研究,均具有较强理论研究水平,认真、 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扎实的教科研能力。2开展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基础及前期准备工作分析(1)已顺利地完成了十五全国教育科学立项课题“田野课程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工 作,田野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途径以及课程评价方式等框架结 构基本形成,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有较健全的教科研组织、制度,

25、培训体系较为完善。(3)本课题研究有较好的前期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为进行持续研究和深入建构打下 了良好基础。(4)课题研究的方案设计以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同时对国内外有关和谐教育与教育持 续发展的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综述,从本园教育实际出发,在南师大专家组的指导下, 对课题研究的论证与设计全面审视与修正,使方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参考 文献如下:(1)虞永平等著:学前课程的多视角透视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年。(2)美艾伦 C 奥恩斯坦等著,柯森主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 社,2004 年。(3) 美 琼斯,尼莫著,周欣译: 生成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6、社, 2004年。(4)虞永平,张辉娟,钱雨等著: 幼儿园课程评价,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年。(5)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编: 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年。(6)美亨德里克著,李季媚译: 学习瑞吉欧方法的第一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7) 日 佐藤学著,钟启泉译: 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年。(8)张雷著:儒家 _中和 _思想与现代和谐课程观的构建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2006 年 3 月(9)赵红霞著:论幼儿园课程的整合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 10月(10)高晓清 ; ,古新著:可持续发展观在教育中

27、的伦理价值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 学版),2003年 1期3 研究保障条件分析 (1)幼儿园为公办性质的省级示范园,具有较为稳定、充足的研究经费保障。(2)幼儿园已经过长期建设,新建了幼儿园的分部,凸显了研究的规模优势。同时幼儿 园完善改进了环境设施、添置大量优质的活动材料,为幼儿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3)已初步建成幼儿园、班级两级课程资源库,能为课题研究提供较为丰富的物质、人 力和信息资源。同时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已形成较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和信息交流平台, 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深层次开展。(4)作为市教科所首批项目研究中心,市、区教科研人员将给予有力支持,并有两所姊 妹园作为合作研究

28、伙伴,进一步扩大课题研究提的研究力量。八、预期成果 在各研究阶段形成相应的研究论文,做好课题的前期、中期与末期评价与总结,并保留 各类过程性资料,并最终形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将形成课程研究专 著和谐背景下田野课程 0-6 岁婴幼儿一体化研究 ,并形成相关经典案例集及论文集。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2007年6月附课题组名单:姓名工作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研究专长课题组中的分工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园长(小高)学前教育课题负责人汪丽赵倩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副园长(小高)学前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指导李微玉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园长助理(小高)学前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指导蒋萍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园长助理(小高)学前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指导邹鲁峰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教师(小一)学前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实践邱梅蓉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教师(小高)学前教育教育实践陆晓民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教师(小高)学前教育教育实践匡莉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教师(小高)学前教育教育实践陈丹琴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教师(小高)学前教育教育实践方静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教师(小一)学前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实践陈艳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实践徐扬会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