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共35页)

上传人:38****5 文档编号:57409007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7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共3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共3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共3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共35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共35页)(3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2课 发达农业和土地制度1、起源:采集种植(黄河、长江出现;南稻北粟(最早之一) 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3、生产力进步: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工具(木骨石器,耒耜,铁农具,牛耕,曲辕犁);灌溉工具:翻车、筒车(不用人力);水利设施:春秋战国(芍陂、郑国渠、都江堰),西汉(漕渠、白渠、地方特色坎儿井),东汉(王景) 生产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4、小农经济(春秋,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 特点有三:以家

2、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优点: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局限:脆弱;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的特点,不利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近代,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5、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原因:生产力,税制改革(齐、鲁)承认土地私有;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废除【(战国)商鞅变法,全面肯定】土地所有制形式: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现象贯穿始 终。(3)土地兼并: 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

3、方式:土地买卖在汉代以后成为主要途径; 危害: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社会的稳定; 缓解:政府采取均田制(国有,北魏、隋-唐初) 等抑制兼并的措施(4)租佃经营:产生(战国)汉代(普遍) 宋代(重要)明清(普及)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纺织业、陶瓷业上课表格二、生产组织形式1、官营手工业: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管理严 格、技艺高超,工匠从征役制逐步到雇募制;局限:不计成本、缺乏竞争、强制劳动。2、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兴起;明代中叶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并出现资 本主义萌芽。3、家庭手工业三、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练习册) 第5

4、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一、古代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1、初期发展:原始社会出现物物交换的原始商业;商朝出现专职商人和货币;周朝“工商食官”政策。2、秦汉:严格推行重农抑商、重征商税3、春秋战国出现高潮: 私商崛起;城市繁荣;4、隋唐时期蓬勃发展:运河开通,外贸繁荣,商业都会与港口众多;城镇商业实行坊市分离制,政府对商业严格统一 管理;中唐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官 商分利、商人地位提高。5、宋元出现新的高峰:官府放松了商业监管:城镇经济繁荣,商业在空 间上打破市坊界限,乡村允许设市贸易(草市); 商业经营时间取消限制,出现晓市和夜市;海外贸易活跃,泉州等港口城市兴盛;四川出现纸币交子

5、。元代广泛流通纸币。 6、明清时期出现新特点: 商业市镇兴起; 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 大批区域性商人群体崛起。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一、资本主义萌芽1、条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2、标志:明朝中叶以后,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以雇佣 剥削劳动为特征、为市场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私营手 工工场,例如苏州的丝织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手工 工场。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自然经济的阻碍(1)政治: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重农抑商”、“海禁、 闭关”(海外市场封闭)(2)经济: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 位;(3)思想:文化专制

6、影响了近代科技的产生,受传统 文化中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价值观的 影响。注意1、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 是唯一模式。2、 注意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只有对土地的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纳贡赋。3、 春秋时期私田不是归国王所有,而是归私田主人控制,因为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4、 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生产,是由官府垄断,即所谓的工商食官。5、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封建专制制度。“闭关政策”与“重农抑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6、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满足自

7、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7、 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一、新航路开辟的社会背景1、根本: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社 会对黄金白银的需要增加; 直接:商业危机转口贸易; 传播基督教; 条件:王室支持,天文地理知识丰富,航海造船 技术进步。二、过程:1、葡萄牙:1487年迪亚士抵达非洲南端好望角;1497 年达.伽马绕非洲到达印度;2、西班牙: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1519年麦哲伦船 队历时三年环球航行三、影响商业革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本,欧洲商路中心由地中 海沿岸转移

8、到大西洋沿岸;价格革命:1 资产阶级迅速壮大,封建势力日益衰落,推动欧洲 资本主义的发展;2 为殖民扩张创造条件,殖民掠夺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3 把各文明区连在一起,推动整体世界的形成;证明了地圆学说,冲击了教会神学;短期内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给亚非美洲带来了灾难。 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一、早期殖民活动:新航路开辟之处,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开始在东西两个半球的殖民掠夺。二、荷兰殖民史实1、殖民范围:遍及美洲、非洲和亚洲2、殖民方式:组建垄断性商业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进行殖民争霸战争 :英荷战争掠夺殖民地:在亚洲强占印尼、中国的台湾,在北美 建立“新荷兰”3、成果:击败

9、葡萄牙人,垄断东方的香料贸易;银行 信贷业发达,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称“海上马车夫”三、英国殖民史实1、殖民特点:海盗劫掠;商业战争;黑奴贸易;在殖民地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和奴隶制种植园进行 殖民掠夺。3、影响: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带来沉重的灾难;是英国 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资本 主义的发展;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 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条件: 政治前提: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 制度,提供了政治前提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市场:到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一系列

10、殖民战争最 终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空前扩大,成为 工业革命的必要性; 资本:英国通过海外殖民扩展掠夺、海外贸易积 累了大量资本; 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 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2、技术发明: 棉 纺织机械:飞梭(凯伊、引发了棉纺织领域技术 发明的连锁反应)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 1765、机器、工业革命开始)、骡机、水力织布机。 动力机械:万能蒸汽机(瓦特)(使人类进入蒸汽时 代;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促使工业城市兴起;带来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交通运输:汽船(美、富尔顿1807)、(对加强洲际 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蒸气机车(英、史蒂 芬

11、孙1814)(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铁路旅行加 剧了整个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对社会关系造成 冲击)。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原因条件: 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广泛建立 工业革命使经济水平有了较大增长,准备了充足 的原料、资金和市场,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对商 品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电磁感应2、突出特点: 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以重工业部门为 主。 在英、德、美等多国同时出现。 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3、成就与新兴工业: 电力的广泛应用 (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影、 电车)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

12、化工技术的发展 (化肥、染料、合成橡胶、炸药) 炼钢技术的进步(“钢铁时代”);4、影响: 技术: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经济: “大企业时代”到来 、垄断组织产生、资本输出成 为主要的经济扩张手段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政治、外交: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狂潮。三、世界市场的形成1、形成过程: 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初 步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形成方式与条件:国际贸易发展;资本输出;(3)武力逼迫。小结

13、: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原始积累、殖民帝国(世界市场雏形)工业革命机器化生产商品输出、寻求新的殖民地亚非拉从属于西方、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经济稳固、美德等政治制度确立、国内外市场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对外扩张、瓜分世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背景&原因:1.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2.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3.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冲击。(二)表现: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表现:洋纱涌入并逐渐取代土纱,使中国传统家庭棉纺织 业的“纺”与“织”分离; 布输入并逐

14、渐取代土布,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强大量购买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主,中国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东南沿海等地最为突出。影响: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使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2.近代企业相继出现:外商企业的出现(19C40s最先在通商口岸出现); 洋务企业出现(近代工业的起步)、民族工业兴起。(3) 影响:1.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买办阶层迅速兴起。二、洋务运动(19C60s-19C90s)(一)兴起背景:1.太平天国

15、运动和两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 患的统治危机;2.清政府内部部分官僚意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形成洋务派,并得到慈禧太后的暂时支持等。(二)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口号与目的:(本质:维护清王朝统治)1.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2.目的:直接:“自强”、“求富”;根本:维护封统。(四)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五)领导机构:总理衙门。(六)主要内容:1.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用工业: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是第一家官办军用工业,1862年设计制造成功第一台实用蒸汽机,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1

16、865年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官办军用工业;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1867年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弊端:消耗高,效率低,技术不精,管理落后,官员贪污。2.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张之洞于1888年创办湖北织布局,于1890创办汉阳铁厂。作用:分洋利,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其他工业的发展。3.筹划海防:从19C70s中期起,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4.创办近代教育:

17、创办新式学堂(1861年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开近代 教育先河。比较: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 军用工业:全部官办、政府投资,封建性质,商品自产自销,不入市场;民用工业:官督商办(政府与民间相结合),带资本主义性质,商品流向市场(部分市场化)。(七)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八)结局: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破产根本原因:未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只学技术; 其它原因:列强垄断技术,顽固派阻挠,缺少有力的领导核心等。(9) 评价:1.积极作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发展了近代教育与军事;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18、;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局限: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只限于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没有实现中国的“富强”。三、民族工业的产生(19C60s、70s)(一)产生背景:1.鸦战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某些条件;2.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3.洋务运动与洋务企业的诱导。(2) 产生概况:(19C60s、70s)1.对象:地主、官僚、买办、商人;2.地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东南沿海地区。3.主要民族工业:方举赞上海办发昌机器厂,陈启源广东南海办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天津办贻来牟机器磨坊。(3) 影响:1.冲击自然经济,加

19、速封建制度瓦解,促进中国近代化;2.伴随着民族工业产生,早期维新思想开始传播开来。四、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C末20C初/甲午战争后1911前)(一)背景:1.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2.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商部,奖励工商;3.民族资本家的实业救国热情,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收回利权运动的刺激。(2) 表现: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2.由沿海向内地扩展;(重庆)3.涌现出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一批实业家。(3) 影响:1.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与辛亥革

20、命运动,加速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2.加速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解体; 3.形成“实业救国”的社会思潮。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9121919/一战期间)(一)背景:1.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促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的社会政治地位。2.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和倡导使用国货,北洋军阀政府的支持;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如抵制日货等;4“实业救国”风气的推动;5.一战期间,欧洲(不是所有,日加紧了对华的侵略)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商品输出减少。(2) 表现:1.厂矿企业增加、规模扩大;2.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

21、等轻工业发展迅速;3.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得到发展,范旭东是中国化学工业的代表人物;(3) 影响:1.经济上: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经济侵略;2.政治上:使无产阶级队伍扩大,为中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与中共成立奠定基础;3.思想上: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四)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二、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显著发展(1927 1936)(一)背景:1.全国基本统一,提供了统一的市场;2.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如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订新约运动”和“扶植经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等。(2) 表现:民族工业得到显著发展,中国工业产值达到近

22、代以来的最高水平(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三、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抗战时期,19371945)(一)原因: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使民族工业发展缺乏安定的环境;2.侵华日军对沦陷区经济的野蛮掠夺:目的:为适应侵略需要,日本把占领区变成军事和工业基地。方针:提出“适地适产主义”,其实质是把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的战时经济体系之中。方式:对工矿业:采取“军事管理”、“委托经营”等方式;控制、垄断金融和内外贸易,实行物质管制制度(便于日军以低价收购方式进行物质掠夺,极大地限制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空间);掠夺劳动力。3.国统区: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23、,通过“经济统制”( 矿产、钢铁和交通运输业)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打击和挤压,以资金入股的方式渗透到民族工业中去。(二)表现: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四、民族工业日益萎缩,陷入困境(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一)原因:1.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2.美国资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3.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二)表现:民族工业陷入困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归纳总结】一、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

24、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2.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二)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两半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25、。3.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二、特点三、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地位:1.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2.始终未能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2) 历史作用: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和社会进步。2.从政治上看,其

26、产生和发展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3.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西学的传播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背景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2.鸦

27、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二、物质生活的变化(一)服饰:1.原因: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传入中国;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推动。2.表现: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 清政府改革官定服饰制度;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新服饰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洋装促成中式服装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 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3) 住房:西式建筑最早出现于租界区,后来一些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如花园洋房;里弄住宅是中西合璧的建筑。

28、三、社会习俗的变化(一)原因:近代社会习俗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二)表现:1.“断发”运动:1910,清颁布剪发法令民国剪辫通令“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禁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2.不缠足运动:清曾多次下令废缠足,无效鸦战后:传教会组织“天足会”甲午后:维新变法的不缠足会草例清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鸦战后:传教会组织“天足会”;维新派倡导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3.日常礼仪简化:(

29、显示民主、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民国初,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老爷”、“大人”等称呼被“先生”或“君”取代。4.婚姻礼仪: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的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和官宦人家。5.丧葬礼仪:19C中期开始,铺张繁琐愚昧的丧葬习俗逐渐改为简洁文明卫生。6.民国成立后,启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7.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四、大众传媒的变化一、报刊1.19C,中国出现近代报刊。1815,英国传教士在马六甲编辑出版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这是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对象的中文期刊;太平天国

30、运动时,报纸成为抢手货,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2.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被称为“中国的泰晤士报”、“中国的纽约时报”;1884该报馆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3.各类通俗性报刊受到社会和阶层民众的普遍欢迎。以上海为基地的小小说、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4.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5.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分别是宣传改良、革命和民主科学的有力武器,起思想启蒙作用;6.新文化运动后,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

31、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二、电影1.19C末,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2.1896,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最早放映的电影,此后电影渐入内地。3.1905,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成了了谭鑫培的京剧短片定军山,这是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也是中国人第一部自摄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4.1913,难夫难妻是我国第一部故事影片;5.1931,歌女红牡丹是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6.渔光曲是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三、报刊、电影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1.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

32、时事信息,娱乐生活。2.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归纳总结】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特点和影响1.原因: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根本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内因: 近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动;中国政府政策的影响;有识之士政治活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影响;中国人善于接受先进文化并进行创新(如旗袍)等。2.特点:性质上: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地域上:由通商口岸逐步向内地延伸;过程上: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内容上: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浓厚的民族特色;水平上:不均衡,城市较快,农村较慢(原因:自然经济封闭

33、,思想落后,农民贫穷)。3.影响: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思想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病,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总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交通事业的进步特点:1.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2.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3.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1) 铁路:1.1876,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2.1881,唐胥铁路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诞生;3.18

34、88,宫廷专用铁路落成;4.甲午战争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5.1909,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是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6.到1911,中国建成多条铁路总长9292千米,奠定近代中国铁路网的基本格局;7.民国以后,铁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始终未入正轨,20C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程缓慢。(2) 轮船和水运:1.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轮船往来穿梭与中国内江外海,西方列强逐渐垄断中国水运业;2.1872年,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打破了列强的垄断局面。(3) 汽车和公路:20C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

35、、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发展受限。(4) 飞机和航空:1.1909,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2.1918,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真正起步;3.1920,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二、通讯工具的变迁(一)邮政:1.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领事邮政代办处”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事务;2.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标志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的起步;3.此后,清政府又设邮传部,邮传正式脱离海关;4.民国成立后,裁撤驿站,并于1920年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逐渐取

36、消客邮。(二)电报电话:1.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中国自办电报开端。2.电话: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三、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积极影响: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促进了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2.消极影响:近代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受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有利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掠夺。【注意】1.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变迁中,具有鲜明政治色彩的有中山装、“断发”、不缠足运动等,都是进步的表现,相反,则是守旧的表现。2.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

37、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4.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朝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5.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吴淞铁路(1876年)是中国第一条办理营业的铁路,但这条铁路是英国用欺骗手段非法修建的,通车后16个月就拆除了。6.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7、注意由于外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早于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这是一个特例。8、民

38、族独立和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二者的关系不能颠倒,因为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9、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10、“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11、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中断)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12、

39、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13、注意洋务派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代表。14、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5、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破产。这主要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破坏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但自然经济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解体。但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6、民族

40、资本、外国资本、官僚资本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于困境。但它是近代进步性、革命性的经济成分,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的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也为中国的社会变革(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外国资本,是相对本国民族资本而言的,是其他国家资产阶级或垄断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特点是自由开放、具有侵略性。官僚资本,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通称,实质是在不同政权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先是晚清洋务经济,后是南京国民政府时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除剥削产业工人外,还利用政治特权,

41、通过滥发纸币、募借内外债、商业投机等方式,残酷掠夺广大劳动人民。在旧中国,它是在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消亡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没收官僚资本”措施中。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主义比重较大,本国资本比重较小;在本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官僚资本比重很大,且畸形发展,民族资本比重很小,实力较弱17.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一直到建国后,三大改造的完成,小农经济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18.一战期间,并非所有的列强都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是欧洲列强。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19.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阶级结构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处。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