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理论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57321675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产学研合作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产学研合作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产学研合作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产学研合作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学研合作理论(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3章 产学研合作理论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仅仅依靠各种创新要素的堆积是不够的,关键是要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的网络体系,使各种创新要素能够在网络中有机合作、协调发展。美国“硅谷”之所以能够闻名于世,关键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各要素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了世界独树一帜的区域创业文化氛围,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区域创新网络体系。近年来,我国政府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了大量工作,但收效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们习惯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自成体系,各自为营、力量分散、重复建设,导致国家创新资源难以有效配置,使得我国的创新技术不能够快速发展,从而影响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建设。建设创新型国

2、家必须建立独特的、比较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是实现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有效互动。产、学、研是创新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其结合的状况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及运行绩效。3.1国家创新体系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借鉴国外对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成果和实际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和非赢利科研

3、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广义的国家创新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等。”这表明中国创新体系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并举的系统。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系统,能使诸多创新资源融为一体,协调发展。一般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等创新要素组成的网络。大学及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最为关键的要素,是高新技术产生的动力;而企业则是高新技术的消化者和应用者,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践者;政府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建设有效的机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来保证高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家创新体系是一个由诸多创新资源组成的有机合作团体。对它的建设并不是将

4、各种创新要素进行简单地拼凑和硬性堆积,关键是要使各种创新要素在运行的网络体系中优化组合,共同发展。创新研究,始于20世纪早期熊彼特的工作,经过战后的线性模型、环节互动模型和以厂商为中心的模型之后,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个从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创新的新思路。无论是国家层面上创新,还是区域层面上、产业层面上的创新,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多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一个系统,即创新系统。创新系统首先是在国家层次上展开研究的,即国家创新系统;而后,学者们又在区域层次上对创新系统进行探讨,即区域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比较成熟,而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创新系统研究是在过去

5、的创新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理论来源包括演化理论和交互性学习理论。目前,创新系统是创新研究中一个被普遍接受和应用的概念。究其原因,第一,它超越了过去的创新研究单纯从R&D来解释创新动力学的片面性。创新系统概念认为,技术变迁的速度既取决于一国或区域R&D的规模,也取决于组织之间的学习过程;第二,创新系统概念指出,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制度安排的影响。制度安排对组织之间的关系产生双重作用既刺激组织之间的竞争,又促进组织之间的合作。换言之,创新系统概念既顾及到知识的存量(R&D存量或技术资本),又考虑了制度性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是创新系统概念相对于新古典经济学的一大优势。创新系统概念比正统经济

6、学更有潜力解决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技术机会如何转化为经济增长。3.1.1国家创新体系理论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 国家创新系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伟大制度创新,它包括创新网络和创新制度。据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何传启研究认为,世界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国家技术创新系统阶段。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大致时间是20世纪4070年代,属于工业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系统。其特点是受技术创新理论和技术进步理论

7、的影响较大,强调技术创新、技术流动、行为主体的相互作用和政策创新等。第二阶段,国家创新系统阶段。大致时间是20世纪8090年代,是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时期的国家创新系统。受内生人力资本理论、新增长理论的影响较大。除了继续重视技术创新外,强调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及其在经济中的作用。重视新知识、技能和新技术,重点研究知识扩散、人员流动和创新指标等。第三阶段,国家知识创新系统阶段。大致时间是21世纪,属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系统。强调知识创新和知识高效应用,其理论基础是知识创新理论和知识增长理论。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尽管历史文化、现实国情和发展水平存在着种种差异,但各国政府都在认真

8、思考和积极部署新的科技发展战略,调整科技政策,高度关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重视对科技的投入,并在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方面显示出鲜明的特色。20世纪50年代,对于国家创新的提法并非现在的国家创新体系,而是叫做国家创新系统。一般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C.Freeman首先提出来的,不过他本人倒是认为国家创新系统这一概念的“优先权”应该归于Lundvall,Lundvall在70年代后期就开始领导课题小组研究“国家创新系统”;另外,Freeman还认为,该概念的思想源头应该追溯到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1841年出版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Freeman在1987年出版的著作技术政策与经济业

9、绩:来自日本的经验和1988年发表的论文“日本,一个新的国家创新系统”中明确地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指存在于公共产业部门和私人产业部门它们的活动及互动决定着新技术的发起、进口、改进和扩散中的各种制度所构成的网络。Freeman以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从厂商的R&D组织和生产系统、政府和通产省的作用、教育和培训等几个方面,对日本的经济奇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Freeman(1995)还从国家创新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经济强国的兴衰更迭,如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兴衰德国的兴起二战后日本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虽然对国家创新的研究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对于国家创新体系的

10、内涵的分析,比较有权威性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分析。根据自主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所占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提出:“国家创新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发行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体系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尽管不同学者、机构研究体系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都包含了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国家

11、创新体系是一个网络,不是单纯地按网路路线进展,而是各机构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二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是企业、大学、研究院所,它们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最初实现者;三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在动力是创新,创新是连接各主体的首要因素,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国家创新体系;四是国家创新体系需要一整套完善的制度设计来保证其良好地运行。(2)国家创新体系的三种模式有学者根据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自主创新的程度和范围的不同,将其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在某个或某几个子系统中实现自主创新的重点突破型国家创新体系;二是侧重于某个子系统重点突破,同时在其他系统中部署力量,力争自主创新的点线兼顾型国家创新体系;三是在各个子系统中均

12、实现自主创新的全程自主型国家创新体系。某个国家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时,要根据现有条件、状况而定。一般而言,当某个国家处于经济发展起飞阶段时,最好采用过渡性的重点突破型国家创新体系;当渡过经济起飞阶段进入中等发展阶段时,最好转向点线兼顾型国家创新体系;当进入到发达阶段时,应该转向全程自主型国家创新体系。3.1.2世界国家创新体系特点(1)美国:各方面全面领先 美国富有创新的文化传统,适应自由市场经济的政治体制,各种规范的法规、科技政策的保证,以总统为首的科技领导机构,RD和教育的高投入,以及能包容多元文化、鼓励自由思考、独自创新的社会环境系统,使美国成为一个创新型科技强国,并拥有当今世界最全面的国

13、家创新体系。据中国驻美使馆科技处提供的资料表明,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有如下基本特征和主要优势: 重视本国国民教育和对别国优秀人才的引进,拥有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丰富人才资源。美国是世界上教育经费支出最高的国家,1999年教育投入高达6350亿美元,占GDP的7.7%。 从而为其成为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高等教育,在世界大学前100强排名当中,美国的大学要占到一半以上,这是美国科技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原因。此外广泛接纳全球优秀人才,奠定了其超级大国地位的坚实基础。据我国留学机构统计,1999年在美留学生达49.1万,大约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3,其中约有25

14、%的外国留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美国。 投入巨额研发经费,其在科学研究及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产出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研发支出约占所有OECD国家总支出的44%。美国的研发投入是第二大投入国日本的2.7倍。2000年,美国在研发活动上的支出比所有其他七国集团国家(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的总和还要多。主要科学与工程期刊的论文数量是科技研究产出的重要指标。根据OECD统计数字,2001年,美国在主要科学与工程期刊的论文数量占全世界的30.9%,比排在后面四位的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的总和还要多。美国高科技产业在全世界的份额在29%-33%之间浮动,2001年美国高科技产品在全世界的市场

15、份额为32%,比欧盟高出将近10个百分点。 拥有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官产学研各类机构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互为有效补充并有密切的互动。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执行机构主要由私营企业、大学、联邦科研机构(如NIH、NIST、联邦实验室等)、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组成。其中,大学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并承担了国家主要的基础研究任务。联邦科研机构则主要承担与国家使命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关键的竞争前技术的开发,在美国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私营企业是美国技术创新的主要执行者,其研发经费约占美国研发总支出的70%。非营利研究机构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不设在大学或由大学管辖,也不像工业企业

16、那样以赢利为目标,主要是指各种私人非赢利研究所或公司,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国际斯坦福研究所、德拉皮尔实验室、巴特尔研究所、兰德公司、米特公司等。此类研究机构虽然数量不多,但对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是其它三类研究机构的有益补充。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包括技术转让机构、咨询和评估机构,政策研究机构,风险投资公司等,它们对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架构的桥梁作用不容忽视。上述各个类型的机构在执行各自的任务过程中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如在企业和大学之间、企业与政府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有日益加强的趋势。此外,中小企业是美国国家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创新发明是由小企业实现的,小企业的人均发明创造

17、是大企业的两倍。小企业的研发回报率比大企业高出14%。 拥有健全的科技立法体系,尽力为企业和个人营造创新的政策环境,大力推动美国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美国是世界上实行知识产权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已基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美国通过对其知识产权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保护,为企业和个人营造了创新的环境,并有效的维护了本国的利益。同时,建立企业技术创新退税政策;实施一系列政府企业伙伴关系计划和鼓励出口贸易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通过立法推动联邦技术转让,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界的转化。 完善的资本市场是美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发达和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为创新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

18、场所,促进了社会化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并有力的弥补了金融系统中间接融资与科技创新不能有效结合的制度缺陷。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与美国具有较为成熟的风险投资体制也有非常直接的联系。 拥有明显的高新技术领域的产业优势和完备的创新基础设施。美国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一系列高科技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技术优势为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其在国际贸易中对占领高端市场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创新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型科研设施、数据库和图书馆等。美国在创新基础设施方面凭借其巨大的投入和不断的积累,为美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当今

19、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美国为了保持其科学技术的全面领先地位,历届美国政府都极为重视科技发展,制定新的科技政策,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出台科技计划,重点扶持航空航天科技、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纳米科技、能源科技和环境科技的发展;提出了诸如国际空间站计划,21世纪信息技术计划和网络与信息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和植物基因组计划,国家纳米计划,国家能源计划、气候变化研究计划和国家气候变化技术计划等,并正在出台相应的国家计划,促进纳米科技、生物科技、信息科技与认知科学之间的融合;911之后,美国借助反恐,加大了对有关国家安全和国防科技的投入,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对国防科

20、技创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已达1227亿美元;美国政府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用工业技术创新的重大计划,用于鼓励、促进美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保持产业优势。(2)日本:以创新体系立国 日本是当今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和科技大国,总结日本科技创新,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R&D投入大。据文部省近年发表的白皮书,日本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总经费约16.5万亿日元 ,仅次于美国,超过英、法、德三国之和。 企业研发能力强。民间企业不仅是大部分研究经费的使用者而且也是大部分研究经费的提供者,仅电子技术行业,2007年日本十大电子公司研发投入2352亿日元。 政府能够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日本政府通过制定长期规划、积

21、极的投资与教育政策等,在推动企业增强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组织产官学合作、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等各方面,日本政府均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长期以来,日本一直坚持走以引进和消化欧美技术为主的模仿型“技术立国”之路,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向注重基础研究和独创性自主技术开发的“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战略转变。二战结束前,日本已基本完成了机械化、电气化和燃料石油化的技术革命,并已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门类齐全、具有近代科技及教育水平的工业化强国。这段时期,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科技政策:引进外国专门人才和技术;加强本国人才培养,建立从初等到高等的教育体系;成立负责

22、科技发展的政府组织机构;颁布专利法,引进国际技术标准体系,制定科技奖励政策;成立了一大批拥有现代化设备的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和学术协会。二战后的日本,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跻身于发达国家的行列。此间,日本的科技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50年代前的经济恢复阶段,这一时期,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年代,而国内的科技资源大多被用于消化引进技术,并向民间大企业倾斜;60年代的经济高增长期,各大企业兴起了设立“中央研究所”的热潮。政府同时制定了各种科技政策,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70年代的低增长转型期,整个科技政策取向多样化、体系化,并在科技体制方面发展了“研究组合”等产学官合作的组

23、织形式;80年代后创新型国家时期,由于人口的老龄化、产业的空洞化、赶超战略效力的衰退以及改善国家形象的需要等原因,日本的通产省和科学技术厅在这一时期都提出了“科学技术立国”的口号,日本的高新技术进入世界的最前列,创新型国家形成。日本从一个曾经落后的东亚小国,在短短100多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科技强国,究其原因是日本在其发展过程中,能够根据本国国情特点,成功地选择了先模仿后独创,先低科技后高科技的正确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3)芬兰:以点破面国土面积小、人口较少的芬兰。近年来,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梦想。芬兰曾经是一个以森林资源加工业为主的国家,在欧洲处于相对落后的地

24、位,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选择发展通信产业,一举实现了国家的战略转型和经济腾飞,人均GDP由1981年的7700欧元增长到2003年的27700欧元,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前列。芬兰在80年代初进入了战略调整的关键时刻,是选择继续发展资源驱动型经济,还是发展知识经济,芬兰人面临抉择。芬兰政府和各界人士普遍认为只靠芬兰仅有的自然资源:森林资源和传统产业、木材加工和造纸业,只会使资源枯竭,环境破坏,芬兰的选择是必须发展知识型经济。为此,芬兰政府在80年代成立了由芬兰总理担任主席的芬兰科技政策委员会;扩大科技投入,成立了为企业研究与开发提供咨询服务和经费资助的芬兰技术发展中心。在全国先后建立了10

25、个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园。由政策为引导,几家大公司为领头羊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由于80年代初芬兰政府的正确决定和80年代打下的基础,90年代后5年芬兰迎来了经济的腾飞,进入了芬兰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1999年芬兰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商品出口的20%,位列OECD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比例的第4,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此外,芬兰清楚认识到自己是个小国,不可能在各个领域开展研究开发,也不可能发展各类产业。因此根据芬兰国情和本国优势,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芬兰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诺基亚公司在80年代末将公司的电缆、化学、橡胶行业的股份全部转让出去,集中所有财力和人力发展移动

26、通讯,到90年代后几年,公司产值每年以50%左右的速度增长,99年销售额达到198亿欧元,手机产量和销售量居世界第一。芬兰在国家创新体系上没有学习发达国家把创新技术面扩展到全行业,而是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以局部创新来带动国家的整体创新,从而带动国家的整体经济。3.1.3我国国家创新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作用;随着多西的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的翻译,国家创新体系也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的重视。对于我国所特有的国家创新体系模式的现状、特点及成因的正确认识,成为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定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模式的必要前提。(1)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现

27、状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真正建立起来并且发挥作用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之后的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就形式上来讲,我国已经有了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以及政府的充当知识技术流动中介,我们只是具备了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要素,各主体各自为政,处于被动和封锁状态,并没有真正的联系互动起来,形成一个网络,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据2004年洛桑报告的中国竞争力指标显示:2001年,中国GDP增幅是7.3%,但除掉能源消耗后的GDP 净增长率是5.79%; 2000年的GDP增长是8.0%,除去能源消耗后的实际 GDP 增幅7.16%,两年比较,明显看出中国的能源消耗处于快速增长状态,中国经济对能源的依赖在增

28、加。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几个问题:第一,中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高能耗的重化工行业,2003年的电力供应高度紧张、高耗能的建材行业高速增长是一个证据。第二,中国经济发展并非节能型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每创造1美元的GDP,消耗掉的能源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6.6倍(表4)。第三,工业企业支付的低廉的能源价格也在客观上纵容了能源浪费。2002年每度电价格是0.032美元,为世界上能源价格最低的国家之一,在60个经济体中居第5位。与能源的高消耗相对应,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却非常低。2003年,我国全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的 57位,仅为美国的11%,意大利的12.3%,韩国的23%。可见我国科技对经济贡献率较低的

29、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可以想见,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从目前的人均1000美元向3000美元以上的跨越)若继续依靠这种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和低工资所支持的发展道路是难以维系的、不可持续的。(2)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模式特点 结合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现状来看,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模式有以下特点: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总体投入高,但是人均投入低;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产出效率、产出水平不高;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政府效率不高;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赖以存在的外部环境不完善;(3)我国现有国家创新体系的成因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现状和特点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国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 我国

30、国家创新体系产出成果的产权制度安排并不是很明晰,产出收益权得不到有利保护; 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由前面的分析可知,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一系列主体要素,但是科技创新的优势并不明显,各主体要素、各系统之间联系不紧密。可以说,目前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处于初步建设阶段,优势重点不突出。我们需要在重点突出的基础上,加强各系统之间的联系,使得国家创新体系能够正常运转,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体来讲,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的不完善首先表现为技术创新系统和知识创新系统不仅产出效率低,而且产出水平也徘徊在较低层次。从2004洛桑报告中的诸多指标都能看出这一点。这与我国科研机构以及企业按计划指令行事,创新动

31、机不强,创新产出的产权不明晰,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则表现为创新意识不强。在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时要以激励机制入切入点,促进知识创新系统和技术创新系统的产出。其次表现为国家创新体系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不紧密。专利产出效率,企业与大学之间的知识转移是否充分等指标都明显处于劣势。我们可以通过明晰产权,培育中介机构,促进人才流动等方式来促进各系统各主体之间的沟通。再次是国家创新体系相关的外部环境不完善。这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科技法律政策以及社会氛围三个方面。与此相对应,可以通过科研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政策体系、落实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效率以及全社会创新意识的培养来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3

32、.2学习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构架是组织,而组织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学习,因此,对于产学研来说,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是知识的来源,更是知识交流的重要手段。在产学研合作中,尤其是在学,即高校中,学习无疑是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关注学习,也就是关注人才的发展和培养,换言之就是关注组织的成长,最终使得产学研合作能够顺利开展。无论是国家战略上的产学研合作还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归根到底就是学习交流的过程,包括个体的学习、组织的学习、组织间的学习,其中最重要的组织间的交流,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交流能力在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Lundvall主编的国家创新系统:一种走向创新和交互性学习的理论对

33、交互性学习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国家层次上将学习理论与创新系统的研究挂起钩来。Lundvall的国家创新系统分析框架强调学习过程和消费者生产者互动。在Lundval看来,任何创新过程都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互动的观点为创新系统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国家创新系统研究中突出互动,实际上是突出制度和组织在创新系统的重要性。不少创新理论家令人信服地论证说,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出发点而建立起来的厂商创新模型,其解释力是非常有限的,因而不能作为研究创新的一个恰当的分析工具。创新过程涉及到许多行为者和组织机构,如政府机构和非赢利性组织飞它们的行为并不是利益驱动的。组织的创新倾向和意识,乃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

34、而形成的,除了受市场需求和利润动机的影响之外,还受法律、法规和习俗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创新过程中,赢利性组织和非赢利性组织之间发生着复杂的互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那些从交互性学习的角度研究创新的学者们,他们的工作使人们认识到创新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跟任何学习过程一样,创新过程亦受创新所在地的制度性安排的影响。这种分析思路是对主流经济学的超越。主流经济学只强调创新是对市场需求和价格信号的响应。对创新的实际案例研究表明,创新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市场需求和价格信号之外的其他信号的牵引,而且这些信号的传递除了市场交换这一渠道之外,还有各种社会文化的渠道。3.2.1学习概念内涵我们平时

35、所说的学习,就是将外界知识转化,变成自己个体经验的过程。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对人类的学习下了这样的定义:人的学习是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这个定义说明,人类的学习需要个人的自觉行动、积极参与、主动获取;吸收的内容可以是知识,可以是技能,也可以是智慧;学习的范围既可以是整个社会,也可以是某个个体。你如果不自觉、不主动、不积极,你就不会产生学习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到学校注册学籍,并不意味着你进入了学校的学习。那么我们这里所说的产学研合作中的学习究竟指什么呢?这里所说的学习也就是广义上的学习的概念。素普(Thorpe,1963)认为,学习是通过

36、由经验产生的个体行为的适应性变化而表现出来的过程。威特罗克(Eittrock,1977)认为学习是描述那种与经验变化过程有关的一种术语。它是在理解、态度、知识、信息、能力以及经验技能方面学到相对恒定变化的一种过程。鲍尔和希尔加德(Bower,Hilgard,1981)认为学习是指一个主体在某种规定情境的重复经验引起的、对情境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综合来说,学习是指人和动物依赖于经验来改变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的神经活动过程,而记忆则是学得的信息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条件反射的建立就是最简单的学习和记忆过程。从学习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学习,我们认为要通过两个方面来理解学习的概念。第一,从学习的

37、外延来看,泛指包括动物和人类在内的学习活动;第二层次,次一级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第三层次,是指在校学生的学习;第四层次,是指在校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而我们通常所讲的学习一般是指人类的学习或在校学生的学习。第二,从学习的内涵来看,学习就是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经过内化而获得经验并外化为行为表现的活动。所谓“主体”即是参加学习活动的主体,可以指人类,也可以指学习;可以是个体(个体学习),也可以是群体(集体学习)。所谓“环境”,即是学习的客体,学习的外部刺激。这个客体包括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等直接因素,也包括各种书刊、实验设备、电教手段等间接因素。所谓“内化”就是客体作用于主体的学习过程,通过感知

38、理解巩固运用的学习过程,所谓“获得经验”是指个体或群体参加学习活动获得的以内隐的知识形态表现的结果。所谓“外化”就是主体反作用于客体的学习过程。其所获得的结果是表现于主体的外显的行为变化。所谓“活动”,是反映学习既是一种认识活动,又是一种实践活动。从发展的意义上讲,学习是促进学习者身心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总之,学习活动应包括学习的主体,客体和学习活动的结果三个基本要素,即学习就是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经过内化而获得经验并外化为行为变化的活动,这就是学习的实质。3.2.2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我们所说的产学研合作学习中,其核心内容就是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个体学习是基础,组

39、织学习是平台。(1)个体学习个体学习,就是指个体的尝试、错误、反馈等行为,以及在新环境的调整和适应中,不断的吸收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个体学习的基本单位是人,个体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建立起自己的价值。早在20世纪40年代,马斯洛教授就确认了人类的五大需求,认为人类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外,还需要有社会归属感,需要通过以自己的成就为基础的贡献、认可、尊重和自信建立起自己的价值,需要发展自身以充分发挥潜力、富有创造性、感到自己贡献着有价值的东西。(见图1)自我实现自尊尊重社交需求安全感生理需求需要发展自身,以充分发挥潜力、富有创造性、感到自己贡献着有价值的东西需要通过以我

40、们的成就为基础的贡献、认可、尊重和自信,建立起自己的价值需要对某个群体有从属感,得到同事的接纳,付出并获得爱和关怀保护自己免受外界环境的威胁希望在生活和工作中获得稳定、秩序和可预测性饥饿、渴、性、栖身之处保障生存的最基本标准图1 马斯洛的五种需求理论层次结构马斯洛认为,除非人们能够取得某种程度的自我实现,否则他本人和他为之工作的组织都很难发挥潜能。个体学习时,注意自身的需求是十分重要的。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自主性学习成了我们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当个体能够进行自主学习时,学习和思想就会变得活跃。自主性学习能够控制学习过程并引导自学某个专门的科目。习惯上,我们将自主性学习定义为会控制学习的目

41、标和目的,确保真正学到东西导致在意识上的一种内部变化,在这种意识中,学习者把知识当作前后联系的一个整体,对所学内容加以分析。当我们的个体学习进入自主性学习阶段的时候,我们的个体价值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2)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是指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组织化的学习活动,组织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提高组织创新能力,通过个体、团体和组织层面的互动,创造知识、获得行为与观念的过程。组织学习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组织绩效的提高、组织和个人知识的增长、组织学习机制的形成三个方面。组织学习是组织知识(战略、规则、愿景、文化等)结构性变化与变化的结构化过程。这个定义强调:1)组织学习的主体虽然是人,但是,任何个人的

42、学习之和都不是组织学习。因此,这个定义把组织学习的主体从有机体(人)转移到组织知识上,变化是知识而非人;2)强调组织层面的知识变化而非个别人的知识经验偶然的、量的变化。也就是说,组织知识的变化是一种组合系统的宏观相变特征,其机制是学习主体(组织成员群体)的个人知识之间相互作用,使组织知识自下而上地不断转换,并以“涌现”方式超越个人知识经验而变化的组织经验。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组织知识结构性变化的前奏,非结构性知识的变化(如个别员工的知识变化)也是存在的并且是一种量的积累过程,这种积累不以组织知识(如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等)方式表现出来,也不一定对组织行为有改进作用。我们在这里强调组织知

43、识的结构化和被结构化是想突出组织学习与个人学习的不同本质,并不排斥作为组织学习的组分个人学习的作用;3)被结构化的组织知识一方面具有自上而下规约个体成员行为从而趋同的倾向,另一方面,又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允许个体成员根据自己面对的实际情况灵活解释组织知识从而形成个人的新知识,为下一轮组织知识的结构性变化提供了条件;4)组织学习虽然是以个体学习为基本单元,但是它却是组织化学习活动。整体的组织学习不是个人学习之和、不能等同于个体学习和不能根据个人学习信息预测组织整体学习的涌现特征。从宏观上看,组织学习是组织系统层面行为的变化现象,这种变化是组织系统中各组(成员或群体)分知识相互作用或互补性(Complementarity)导致的。在组织学习中,有些组织不能产生学习,但是,由同样的一些成员重新构成的组织可能会产生很好的学习,“实践性团队(Communities of Practice)”就属于这种涌现特征,所以,组织学习更粗略地说是组织系统在配置组织内部信息和智力资源过程中涌现出的组织特性。组织学习的结果可能表现为组织绩效的提高(或降低)、组织和个人的知识增长(或失散)、组织学习机制的形成(或解体)三个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