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的)行政体制和行政机构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57294591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的)行政体制和行政机构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的)行政体制和行政机构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的)行政体制和行政机构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的)行政体制和行政机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资料(2021-2022年收藏的)行政体制和行政机构(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四、行政体制和行政机构 1行政体制概述 (1)行政体制的含义和内容。行政体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制度。在公共行政中发挥着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一个国家的行政体制是否合理、健全,对公共行政的效果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行政体制通常与国家的立法体制、司法体制相对应。行政体制包括广泛的内容,例如,政府组织机构、行政权力结构、行政区划体制、行政规范等,其核心是政府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以及运行机制等。 1)政府组织机构是行政体制的载体。任何一种行政体制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组织形态之上。政府组织机构通常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政府机构设置和各级政府内部的横向机构设置等多种类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对行政

2、体制的运转会产生重要影响。 2)行政权力结构是行政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行政体制得以正常运转的动力。行政权力结构不仅规定行政权力的来源、行使的方向、方式等,而且还要规定行政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以及群众团体之间的权力配置关系,其核心内容是国家行政机关在政治体制中所拥有的职权范围、权力地位以及行政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职权划分等。一般来说,科学合理的行政权力结构配置,对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转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对行政体制产生负面影响。 3)行政区划体制是指国家为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层次的区域单位,并建立相应的各级各类行政机关实施管理的制度。行政区划在不同国

3、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例如,我国现行的省级行政区域、市级行政区域、地级行政区域、县级行政区域、乡级行政区域等。行政区划的划定要充分考虑其领土大小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人口、国防、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一个国家的行政区划是否合理,也同样会对该国的行政体制产生重要影响。 4)行政规范是指建立在一定宪政基础之上的行政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公共权力、实施公共事务管理的行为规则。任何行政活动都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授权,所有国家行政机关行使的权力、各部门的职责权限等也必须通过一定法律加以限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政法律规范不仅影响行政体制的运行,而且也规

4、定着各类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的内容、范围和形式等。 (2)政治制度对行政体制的影响。行政体制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政治制度,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阶级统治所确立的政权组织形式及其相关的制度。它是政治统治性质和政治统治形式的总和,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国体与政体的统一。所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国体(即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行政体制的性质。政体(即政治统治形式)影响着行政体制的组织形式。政治统治性质是根据国家的阶级属性来划分的;政治统治形式,是由国家的管理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及社会团体与公民参政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构成的。 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它决定

5、行政体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行政体制是为一定的政治统治服务的。 国务院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一种政府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是在1954年正式确立起来的。其主要特点是:国务院是全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实行总理负责制,总理对国务院的工作有完全决定权;由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经全体会议或常务会议讨论。上述特点决定国务院制是一种建立在合议制基础之上的个人负责制的行政体制。它体现了民主集中制、法制以及对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的原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种行政管理体制。 - 2行政组织(机构)概述 (1)行政组织的含义和特征。行政组织是指在国家机构中除立法、司法机关以外的行政机构系统,即

6、各级行政机关。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等手段,来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代表国家管理各种公共事务。行政组织具有政治性、强制性、社会性和服务性的特征。 1)行政组织的政治性决定行政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作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组织所拥有的权力、职能、责任均来自国家。它所从事的活动,也不单纯是社会管理活动,而是具有一定政治目的和政治意义的活动。行政组织的活动,不仅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且代表国家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管理和统治。 2)行政组织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或者来自特定的权力或权威,或者来自特定的组织结构。行政组织的强制性是与它具有的法制性密不可分的。行政组织要依法设立,

7、并按照法定职权行使权力、承担责任。这就使行政组织的强制性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行政组织是社会组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般社会组织的特征:另一方面,行政组织又是具有公共权威的社会管理系统,这一社会管理系统作为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来自法律授予它的国家权力。 3)行政组织还具有社会性、服务性的特征。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行政组织对社会所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为此,当代国家在政府中设置了许多行政组织,以便加强对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交通及环境、人口、社会保障、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管理。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实现行政组织的社会职能,在当今世界行政改革的实

8、践中有了新的发展。近20年来,世界许多国家为了满足民众的需求,在公共领域不断扩大政府提供服务的范围,提高服务的质量,甚至提出“顾客至上”的口号,使行政组织的公共服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2)行政组织的结构和类型。 1)行政组织结构。行政组织结构是指行政组织各要素诸如组织目标、行政职位、层级制度等的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依法确定的。所有的单位、部门乃至整个政府,都是由一定的组织目标、一个个行政职位以及一定的层级制度组合起来的。 组织目标就是行政组织争取达到的未来状况。包括任务、目标、指标以及时间、空间等方面的规定。组织目标是一个行政组织设置的基本依据,行政目标的确定是以行政组织的职能为依据

9、的。组织目标也是协调行政组织活动的重要保证,由不同层级、部门组成的行政体系,各自的具体目标不同,必然会引起种种冲突和矛盾,需要协调,而组织的整体目标在协调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另外,组织目标也是开展各项工作的标准,通过组织目标来规范各相关机构或组织成员的行动。 在行政组织结构中,行政职位是按照行政分工的原则确定的,它是组成一个部门、单位的基础。按照职位组建起来的行政组织,可以划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个部分。 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表现为一种层级化结构形态。具体来说,行政组织的层级化,是行政组织内部各级政府上下级之间、职能部门上下级之间所确立的一种权力关系模式,并具体表现为机构、职位、人员以及与此

10、密切相关的权力、责任、工作程序等。 在行政组织纵向结构中,关键要处理好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所谓管理层次是指行政组织纵向等级结构的层次数目。例如,我国的管理层次分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在中央政府内部,划分为部、司、处等。管理幅度是指上级领导机关和领导直接指挥监督的部属的数目。在行政组织中,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现出一种反比例的形态:即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则越小;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越大。因此,追求行政组织纵向结构中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合理比例,是公共行政的一个重要内容。 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是指一级政府按照行政目标、工作性质以及权责区分等,划分成若干个平行的职能部门,共同实现本级政府

11、的职能。当代世界各国政府,尽管其部门分工的具体形式不同,但分工本身则是共同的。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家的行政事务日益繁忙,政府需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复杂,这就使政府管理的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从而造成了行政机构的扩张。 2)行政组织类型。行政组织的类型,可以有多种划分标准。例如,按照公共行政的程序,可以将行政组织划分为决策部门、职能部门、咨询信息部门、监督部门等;按照公共管理对象的业务性质,可以将行政组织划分为政务管理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社会管理部门、文化管理部门等。不过多数情况下,主要是按照行政组织的职能来区分的。按照这一标准,可以将行政组织划分为领导机

12、关、执行机关、辅助机关和派出机关等。目前,我国的各级行政组织,基本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划分的。 领导机关。是指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首脑机关,它是各级政府的决策指挥中心,是行政组织系统的中枢。其主要任务是,在规定的领导职权范围内,综合决策、规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监督,统一行政组织系统的活动。 执行机关。是指各级政府中在领导机关的直接领导下,负责管理某一方面的行政事务的具体部门,故又称职能机关。执行机关是具体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其职能涉及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执行机关的设置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也与一个国家的政府管理体制、方式等有密切的联系。执行机关的负责人,往往要

13、参与一级政府的决策与领导活动,但对于上级的决策指令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并对所属的下级机关负有业务上的指导职责。 辅助机关。属于行政组织系统的内部机关。其主要职责是,协调领导机关或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办理领导机关交办的各项行政事务,或负责行政机关某方面的综合性工作或专业性工作。辅助机关的上述职能,决定其一般不具备对外的职权,也不直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在中国现行的行政组织体系中,辅助机关主要包括办公机关、参谋咨询机关、情报信息机关、后勤机关或机关事务管理机关等。 派出机关。是指一级政府根据公共行政的需要,按法律规定或经上级批准,在职权或所辖区域内设立的代表机关。派出机关的设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

14、是需要专门负责和特殊处理某一方面事务或某一区域的行政事务;二是由于下一级管理层次的管理幅度太宽,而难以适应公共管理的需求,从而需要设立派出机关。 3我国的行政体制建设和改革方向 (1)我国行政体制的主要内容。 (2)我国行政体制的特点。 (3)我国行政体制和行政机构建设和改革的方向。 1)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2)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五、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 1行政权力 (1)行政权力的含义及其特征。 行政权力是指各级行政机关执行法律,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解决一系列行政问题的强制力量与影响力。在国

15、家权力结构中,行政权力属于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立法权、司法权共同构成国家权力的主要内容。 行政权力具有公共性、强制性和约束性的特征。政府是整个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者,代表国家对各种公共事务实行管理,这就决定行政权力的公共性。由于行政权力的行使和运用是通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法律进行的,因此,行政权力具有较高的强制性。在一定的行政权力管辖范围之内,所有的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地服从,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行政权力的权威性。尽管行政权力的行使和运用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强制性,但是作为一种公共权力,它又必须受到一定的制约,接受来自包括广大民众在内的各种力量的监督,以便保证行政权力行使的公正与公平以及防

16、止行政权力的变异。 (2)行政权力的内容。在国家权力结构中,行政权力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立法参与权。指政府参与立法过程的相关权力。在我国或实行内阁制的国家,政府拥有提出法律草案的权力。在一些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总统通过运用法律公布的权力,达到延缓或否决法律的目的。 2)委任立法权。指立法机关制定一些法律原则,委托行政机关制定具体条文的法律制度。在此原则下,政府可以依据宪法和相关法律,制定法规、条例,作出决定、命令、指示等。 3)行政管理权。政府的基本职责,就是代表国家管理各种公共事务,行使行政管理权。首先,制定和执行政策权,这是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实施对公共事务管理的一项主要职能。其次,掌管军队

17、和外交权即管理军队、警察、监狱等国家机器的权力,以及任命外交使节、接受外国来访、对外宣战、媾和以及缔结条约、参加各种国际会议等外交事务的权力。再次,编制国家预算、决算权,这是政府干预和调节国家经济事务的重要手段。但是这种权力要受立法机关的制约,因为不管是编制预算,还是决算,都要经过立法机关的批准才能生效。最后,管理行政机构内部各种重要事务的权力,例如,任免行政官员、管理行政机构以及与行政人员相关的日常事务等。此外,政府还拥有管理国家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社会福利等各种公共事务的权力。 4)司法行政权。指政府依据法律所拥有的司法行政方面的权力,如决定赦免,对行政活动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调解、复议

18、和仲裁等。行政机关在行使司法行政权时,必须按照相关的原则办事。 (3)行政责任与行政职能、职责和职权的关系。 行政责任常常是与行政权力、行政职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职、权、责的关系问题。任何行政组织都必须保持职、权、责的平衡和一致,这是公共行政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保持职、权、责的平衡和一致,首先,要明确划分各个行政机构的职能以及相应的职责范围,并依据其承担的职能和职责,授予相应的行政职权。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明确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责任关系,建立完善的权责体系。其次,要把行政机构的权责体系,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公务人员身上。使公务人员能够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各负其责,才能使权责一

19、致的原则落到实处。第三,要建立有关权责一致、平衡的制度保障体系。这些制度主要包括监督、考核、奖惩、升降等。通过这些制度体系,加强对行政机关以及行政人员职、权、责实际状态的考核和监督,保证其尽职、尽责,正确地运用和行使权力。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2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与行政权力相对应的一个范畴。行政责任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法律上的行政责任,一是指普通的行政责任。 (1)法律上的行政责任。法律上的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工作人员除了遵守一般公民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外,还必须遵守有关政府工作人员的法律规范。国家行政机关及其人员在履行公务中如果违反行政法律

20、规范,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后果。其行政责任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承担行政责任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执行公共管理事务的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二是行政责任是在行政法律关系的基础之上发生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行政法律主体不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而引起法律后果时,才会出现行政责任问题,没有行政法律义务,也就不会有行政责任。三是作为一种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具有强制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人员一旦违反行政法律义务,并有主观过错,将由有关的国家机关予以追究,从而使行政责任成为行政违法和行政不当的救济。因此,完善行政责任制度,是加强行政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各个国家的具体做法也

21、有较大差别。一般包括惩戒、承认错误、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返还权益、恢复原状、停止违法行为、履行职务、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纠正不当的行政行为以及行政赔偿、行政处分等。 (2)普通的行政责任。普通行政责任,则不涉及法律问题,主要包括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等。分述如下: 1)政治责任是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和行使公共管理权力时,所有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不仅要保证行政管理政令的畅通,国家各项法令、政策的贯彻和实施,而且首先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责任感,要从维护国家的政治利益、国家主权以及国家安全等政治问题出发,处理和解决各种公共问题。 2)社会责任是行

22、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解决各类影响社会正常运行的社会问题,是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必须承担的重要职责。 3)道德责任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承担的道义上的职责。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时,要始终代表社会公众利益,代表正义和公平,这就要求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仅要洁身自好,弘扬正义,而且要承担起引导社会成员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使社会在一种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发展的责任。 第二节 公共政策和公共政策问题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及其本质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行为规范。凡是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政策都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的实质

23、是政府对全社会的利益所作的有权威的分配。具体地说,政府可以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实现、满足和发展大部分人的利益需求,抑制、削弱甚至打击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通过政策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因此,公共政策的本质是政府对全社会公共利益所作的权威性分配。 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分配的基础是政府选择利益和整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落实利益。由利益选择到利益整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动态过程。 (1)利益选择。政府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是有目的的。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依据政治统治的目的。在阶级社会里,任何政府所制定的公共政策,都必须符合

24、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政府向谁分配利益,其选择自然要与政府的价值偏好一致。 (2)利益整合。政府在向各社会成员分配利益时,除了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相关性。为解决由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产生的矛盾,政府要综合考虑各个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制定出不同的政策,向有关组织和个人提供一种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规范人们在追求利益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的行为。 (3)利益分配。政策是一种资源,谁得到了政策,谁就拥有一定的资源。公共政策实施后能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公共政策具有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公共政策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能够保护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多数人

25、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与根本利益。 (4)利益落实。相关的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府预定的目标真正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不仅是他们关心的事,更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政府处于政策主体地位,应当主动地把政策内容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应有的政策效果,使分配的利益到位。如果政策不能有效地落实,就意味着政策对象没有从政策中获得利益。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分配,是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分配,是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分配;是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分配。因此,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整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二、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1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问题

26、 那些有广泛影响,迫使社会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称为社会公共问题。一般的说,社会问题均具有公共特征,但它们并不都是公共政策问题。政府要解决的问题显然都是社会公共问题,但政府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解决一切社会公共问题。政府关心并付诸行动解决的那些问题,是属于政府管理范围、政府有能力解决且列人工作议程的社会公共问题。现实社会始终存在着三个基本现象,即社会现状(实际现象)、社会期望(应有现象)、社会问题。应有现象与实际现象之间的偏差总是存在的。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所谓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去实现和解决的问题。任何公

27、共政策问题都包含五个基本条件: (1)社会客观现象。社会问题来源于社会期望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差距。尽管社会期望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但社会现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大多数人对社会问题有所察觉并受其影响。受社会问题影响的人越多,察觉到社会问题的人越多,该社会问题越有可能成为公共政策问题。 (3)利益与价值观念的冲突。不同的人在特定社会现象的影响下必然要从自身利益出发,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念,表明自己的态度,从而造成彼此间的冲突。 (4)团体的活动与力量。使某些问题变为社会公共问题,直至公共政策问题,必然要直接或间接借助于团体的力量,以此影响公共权威部门。 (5)政府的必要行动。政府认同

28、社会问题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属于政府应该管辖的事务;二是属于政府能够管辖的事务,政府是社会公共权威,考虑问题的出发点理应是社会整体利益。 2公共政策问题认定的基本程序 在认定政策问题时,不少人十分注意“问题是什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的原因往往分析不够。政策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首先要解决那些由紧迫的、最重要的原因所引发的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的产生往往是政策对象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引起的。问题的分析程序如下: (1)认定问题。找出实际现象与应有现象,经过比较发现偏差。 (2)说明偏差。用“何种”、“何处”、“何时”、“何种程度”分别讨论偏差,即明确判断“是”与“不是”,在

29、何种事物、何地发生了偏差,偏差的程度大小及数量多少。 (3)确定原因。寻找原因会有两种结果:找到原因,进而对原因进行论证;找不到原因,通过反馈重新调查。 (4)问题表述。确切地表述问题是较复杂的,它实质上是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目标与方案规划的前期基础性准备。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三、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中所发挥的作用。公共政策具有导向、调控和分配等基本功能。 1导向功能 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提出的。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

30、有导向性。具体地讲,政策为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行动确定方向,把整个社会生活由复杂的、多面的、相互冲突、漫五目的的活动状态,有效地纳入到统一的、明确的目标上来,使之按照既定目标有序前进。政策的导向,是行为的导向,也是观念的导向。公共政策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它倡导人们应该按照什么原则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这必然会对社会观念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在体制变革的年代或制度创新时期,这种影响会更大。 2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所起的作用。调节作用与控制作用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经常是调节中有控制,在控制中实现调节。 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

31、现在调控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上。现实社会里存在着追求不同利益的各种群体。他们中有些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有些人的利益则不一致。有些人在一定时期内利益是一致的,而在其他时期内又会不一致。利益的差别、摩擦以至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平衡各种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公共政策需要承担起调控社会利益关系的重任。公共政策涉及社会、阶级、国家的根本 利益,反映了政府决策者的认识能力和主观偏好。正因为如此,公共政策作为政府用以管理社会的工具,首先必须在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与需要方面,起到巨大的政治作用,这是政策发挥调控作用的出发点。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因为政府目标在不同

32、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政策要围绕政府目标的侧重点。政府要在满足整体利益的前提下,优先对某一领域、某些利益群体施加保护或者采取促进性措施,使之得到充分发展,这些措施往往是政策倾斜的重要内容。 3分配功能 政策必须鲜明地表示把利益分配给谁。 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下列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自然也是公共利益分配的主体。政府显然愿意把公共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对于任何一届政府来说,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总是第一位的。不言而喻,其行为体现了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

33、。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一般的说,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认真地研究公共政策的利益分配功能,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 四、公共政策分析 1公共政策分析的内涵 政策分析是指依照政策方案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多种结果与相关规则,在各种已知备选方案中确定一个最好的政策方案的过程。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如下: (1)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这一阶段需要弄清如下问题:社会现实中的某个(些)问题怎样成为公众在政治上注意的对象?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如何进入政策议程成为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是

34、什么?不同的政策问题主要采用哪些分析方法? (2)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这一阶段需要弄清如下问题:制定政策方案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实现政策方案的目标是什么?可供选择的方案是如何制定的?怎样优化所选择的政策方案?什么利益群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政策方案的制定过程?政策方案是怎样被正式通过和颁布的?正式通过的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这一阶段需要弄清如下问题:有效的政策实施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在政策实施中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措施?这些行动措施对政策内容产生了何种影响? (4)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这一阶段需要弄清如下问题: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影响?由谁去评价政

35、策结果?政策评价的结果是什么?政策是继续执行、发展,还是应该终止? 2公共政策分析方法 不论是对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还是对公共政策内容本身的研究,公共政策分析都要回答五类基本问题:是事实分析(是什么?在什么时间与地点?程度是什么?),二是价值分析(因为什么?为了谁?应优先考虑什么?),三是规范分析(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做?),四是可行性分析(是否行得通?公众是否允许这样做?),五是利益分析(利益如何分配?利益究竟应分给谁?),这是政策分析的归宿。 (1)事实分析。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事实分析,是对社会的事物、事件、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度量与推理。在公共政策分析中,无论

36、是定性还是定量分析,人们往往按照经验的方法,对客观现实进行一定因果关系的描述性研究。所以事实分析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客观实际,排除一切主观干扰。 政策分析中人们常讲的事实,多是指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与过程的描述与判断。完成描述与判断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进行观察。为了使收集的事实材料真实可靠,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在多数情况下,人们的观察是有目的的,总是有意识地去搜寻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具体事物。但人的感官以及感官的生理变化,常常给观察结果带来一定的缺陷,单凭观察所得到的经验,是绝不能充分证明其必然性的。 客观存在的事实,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但在描述事实时,不论是判断、推理,还是分析、综合,都离不

37、开价值取向的引导,同样一个客观事实,人们在观察上明显地表现出主体价值观的不同。对政府政策而言,问题不仅在于事实的价值性,更在于事实的选择性。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的产物,所以政策分析的一个基本点是选择具有特定价值的事实。 (2)价值分析。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客观规律与不同主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的认识结果,反映了政府的偏好,或者说集中体现了政府的价值取向。公共政策中的价值分析,主要是决定某项政策的价值。公共政策的价值标准,不可能对全社会成员都产生相等意义。政策不仅要把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发挥出来,而且要把它们集中到实现政府所追求的目标上。因此,公共政策的价值标准会不断地

38、帮助人们进行价值选择。一旦针对某一问题的公共政策合法地产生,就意味着政府要帮助社会成员弄清去认识什么、改造什么,先认识什么、先改造什么,以及如何改造,等等。一个完整的政策制定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价值观的调节作用。从对政策的评价角度看,无沦是政治上的评价、经济上的评价还是技术上的评价,都离不开价值。 (3)规范分析。规范,一般是指规则、标准或尺度。社会规范或行为规范,是指人们为实现其理想,根据特定的观念制定的、要求社会群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标准。它限定人们在一定环境中应该如何行动。人们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规范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科学规范、道德规范、审美规范、宗教规范、法律规范等。这些

39、规范均会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与政策内容中,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来。例如,法律是用来实现某些价值的规范体系,它是一种强制性命令对逆向行为进行制裁,从而达到有效地限定人 们行为的目的。政策虽不是法律,但与法律一样,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与一般的道德规范不同,政策更多的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的。 人们创造规范,是为了借助规范的力量,确定与调整人们的共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则。所以,规范是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重要机制。社会是由无数人群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利益,人们之间经常表现出需求与利益上的冲突。公共政策不仅要规范个体与群体的行为,而且要不断地解决人们行为中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

40、控制。政策行为是政府最重要的一种政治活动,所以在社会活动中,政策规范有着重要的社会教化作用。 (4)可行性分析。它是对规范研究中所提出的方案进行考证,分析其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是否具备了实施的条件与能力。因为规范分析中提出的“应该是什么”,仍是理性上的东西。在政策分析中,可行性分析分为政治可行性、技术可行性及经济可行性三个方面。 政策首先必须具有政治可行性。政府的政策,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反映了整个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与此同时,作为社会成员行为准则的政策,又必须反映和代表那些具有共同经济地位的绝大多数人的共同要求和愿望。我国当前强调政策的实施首先要有利于政治稳定,这是政治可行性考虑的出发点。

41、经济可行性分析是指要全面研究政策实施的经济效益。制定与实施政策,都需要消耗人力、物力与财力等各种资源。有些理想化的政策,正是由于资源的限制才无法实施。考虑经济效益,既要重视投入项,更要重视产出项。 技术上的可行性是指是否具备实现目标的科学技术手段。一般的说,经济上的可行性取决于科技水平。反过来,经济上的投入越大,越有利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经济、技术上的可行性越大,越会影响决策者对政治可行性的考虑。成功的政策,往往要全面地考虑政治、经济和技术各方面的可行性,并选出一个最佳结合点。 (5)利益分析。所谓利益,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由人的活动实现的满足主体需要的一定数量的客体对象。这些需求客体可分

42、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即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人类之所以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自身(包括个人、阶级及其他社会集团等)的利益,而最终是为了满足需求。人们要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要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这些人们所需要的一切“好处”,或称为“社会资源”,构成了人们的利益。社会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生产出丰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这也是政府的政策目标。在我国,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们一切政策的出发点。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最基本原则。所以,公共政策分析最本质的方面是利益分析。 第三节

43、城乡规划管理基本知识 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知识,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知识点:一是城市规划管理是什么?即规划管理的基本概念;二是谁来管?即管理的主体;三是管什么?即由管理对象构成的基本工作内容;四是为什么管?即管理的目的;五是依据什么管?即管理的原则和依据;六是怎么管?即管理运行的职能与方法;七是在什么背景下管?即管理环境。概括起来,规划管理基本概念、规划管理构成要素、管理环境构成圈层关系(见教材图8-1): 一、城乡规划管理基本概念 1城市规划管理的含义 城市规划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认识。广义的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宏观的城市规划公共行政、公共管理乃至公共政治行为,狭义的城市规划管理是指比较微观的城市规

44、划主管部门的职能和日常工作。这里主要阐述后者。 城市规划管理,按照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CBT 5028098)的定义:城市规划管理是指城市规划编制、审核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 城市是由各种不同功能的物质要素构成的错综复杂、动态关联的巨系统。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的目的,是在空间上统筹各项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规划管理工作就是依法组织编制、审批、实施城市规划,并进行规划监督检查。 2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特征 规划管理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政策性、时序性、地方性、技术性、艺术性等诸多特点,在管理工作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以下基本特征: (1)就管理的职能而

45、言,规划管理具有服务和制约的双重属性。这是由于规划管理部门是城市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所决定的,也是城乡科学发展和建设要求所决定的。 认识规划管理具有服务和制约的双重属性的目的是,规划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服务放在首位,制约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 (2)就管理的对象而言,规划管理具有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双重属性。这是规划管理的工作对象所决定的。 认识规划管理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双重属性的目的是,规划管理人员要增强政策观念和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立足当前,放眼长远,远近结合,慎重决策。 (3)就管理的内容

46、而言,规划管理具有专业和综合的双重属性。这是城市是一个有机综合体,具有多功能、多层次、多因素、错综复杂、动态关联的本质所决定的。 识规划管理具有专业和综合的双重属性的目的是,规划管理人员应当正确认识规划管理在城市管理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协调,并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探索管理的运行规律,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能。 (4)就管理的过程而言,规划管理具有管理阶段性和系统性的双重属性。这是由于规划管理是系统管理所决定的,也是由于城市规划体系构成所决定的。 认识规划管理阶段性和系统性的目的是,规划管理人员要正确把握所从事的工作在规划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着眼于发挥规划管理系统的效能,管理才能取得实效。 (5)就管理运行职能和方法而言,规划管理具有规律性和能动性的双重属性。这是由于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门管理科学所决定的。 认识规划管理具有规律性和能动性的双重属性的目的是,规划管理人员要提高对规划管理的认识,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管理工作,遵循事务的客观规律,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管理经验,探索管理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