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考点人教版必修模块中国古代史专练一

上传人:ail****e3 文档编号:57234722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9年高考历史考点人教版必修模块中国古代史专练一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高考历史考点人教版必修模块中国古代史专练一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高考历史考点人教版必修模块中国古代史专练一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历史考点人教版必修模块中国古代史专练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考点人教版必修模块中国古代史专练一(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这反映出秦朝()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解析:选A材料中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体现出秦朝借法家思想强化人伦秩序,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故A项正确。2.对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有学者认为,从秦到清依次经历郡政、州政、省政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相调适的产物,其中的州政阶段”主要是指()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选

2、C先秦时期主要实行分封制,地方由诸侯国统治,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属郡政阶段,故B项错误;唐宋时期,州已经成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属州政阶段,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沿袭元以来行省,属省政阶段,故D项错误。3. 622661年,通过科举进士及第的共290人,其中贞观年间年平均录取9人,永徽、显庆年间年均录取14人。而当时全国九品及以上官员约5000人。据此可知当时()A.进士科考最为显要B.门荫取土仍是主流C.官僚制度日趋成熟D.冗官现象极为严重解析:选B从材料可以看出通过科举入仕的只占唐朝官员的少部分,故A项错误;唐朝仍然沿用魏晋时期的恩荫做官,故B项正确;科举取士远远少于恩荫做官,反映

3、了官僚制度还没有成熟,故C项错误;材料与冗官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4. 1577年,首辅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照祖制,张居正应回原籍丁忧守制。年已十五岁的万历皇帝需要张居正的辅佐以便推行新政,决定以等情”而不以守制的先例予以挽留。虽然翰林院几十名官员以有悖伦理为由向张居正提出劝告,但张居正始终没有回家丁忧。这件事本质上反映了()A.皇帝软弱无能使皇权衰落B.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C.专制皇权高度强化D.君主专制与传统伦理相冲突解析:选C根据题目中皇帝需要张居正的辅佐以便推行新政,决定以夺情而不以守制的先例予以挽留”张居正始终没有回家丁忧”得出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5.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

4、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垦地最多的是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B.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C.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D.政府实行鼓励垦荒的土地政策解析:选A根据材料第一句话,可知明清时期(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人口增长的幅度远远大于耕地面积的增加幅度,结合史实可知明清时期来自美洲的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大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从而满足了人口大量增长的需求;而清中期后(18世纪中叶到州县苏州杭州桂州(今

5、桂林)陕州(今陕县)数额(单位:贯)510008200066002200019世纪中叶),西南地区垦荒最多,但江南三省因为是高产作物大量推广地区,人口增长最多,故A项正确。6.下表是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编制的北宋某一时期部分州县商税数额统计表,该表反映了()A.自然经济开始逐渐瓦解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C.黄河流域经发展落后D.北宋政府不再重农抑商解析:选B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才开始解体,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商税远超北方地区,反映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故B项正确;由材料可以看出黄河流域经济虽然不及苏杭地区发展好,但是远比桂林地区发展好,故C项错误;由材料无法看

6、出政府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故D项错误。7 .明末清初,大陆居民特别是福建、广东等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其影响是()A.打击了东印度公司在台残余8 .开始突破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C.推动了台湾经济结构的转型D.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解析:选D据材料中福建、广东等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可知闽粤台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台湾,这有利于丰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故D项正确。8.孟子离娄上说:入有恒言,皆日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反映的理念是()A.仁政民本B.官僚政治C.君主专制D.

7、家国一体解析:选D仁政民本与材料中强调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无关,故A项错误;官僚政治是在秦朝得以确立,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是秦朝确立,是法家的思想主张,并且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家与国”同治,故D项正确。9.春秋战国开始,有这么一个思想发展的基本趋向,那就是从王权儒学转向皇权儒学,这一思想转向最终由中华帝国制度的总设计师”完成。该总设计师”首倡()A.以德治民、爱惜民力B.用仁义“王道”施政C.法、术、势 Z合统治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析:选D以德治民、爱惜民力是孔子的主张,孔子主张恢复西周制度,没有维护皇权,故A项错误;仁义、王道是荀子思想,但荀子没有维护皇权的主张,故

8、势结合是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为皇权服务,故D项正确。B项错误;法、术、”维护君主权威,体现儒10.理学在形成过程中对宋诗产生了很大影响, 出现了宋诗中言理”的诗句是()唐诗言情,宋诗言理”的说法。下列A.B.C.D.水光澈舞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陆游游山西村)朱熹春日)王安石元日)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A、C、三项描述的是风景及习俗,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则是指当你看到前途一片迷茫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经过几番波折和阻碍以后,再往前

9、走便可以找到方向,达到成功,实现目标,具有管理”的含义。11 .据古文字学家研究,殷墟甲骨文中商王用于称呼死去的父王的帝”,与金文的帝(啻)考的帝”和见于典籍的嫡庶的嫡,是关系极为密切的亲属词。这说明()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色B.父系关系开始受到重视C.皇权来源于宗法祭祀D.古文字是文明重要载体解析:选D材料中没有神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父系关系开始受到重视应该是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故B项错误;秦始皇最早称皇帝,皇帝的称呼来源于主皇、五帝”,故C项错误;材料指出了带“啻“嫡”这些文字的关系,说明了古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故D项正确。12.著名学者陈来指出,中华文明价值观念跟西方近代价值观念相

10、比,有四方面的基本特点。以下相关论点与论据对应准确的是()A.和谐高于冲突一一知善知恶是良知”B.义务先于权利一一力行而后知之真”C.责任先于自由一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群体高于个人一一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解析:选C知善知恶是良知”强调的是良知而不是和谐与冲突的关系,故A项错误;力行而后知之真”强调了实践的作用,而不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故B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在国家危难之际,责任应先于自由,故C项正确;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肯定了个人的私欲,而不是群体高于个人,故D项错误。13 .汤其领在西汉郡国并行论一文中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后,国家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11、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表明郡县制()A.确保了皇权至上B.避免了地方割据C.有利于中央集权D.建立了官僚政治解析:选C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原则,故A项错误;郡县制不能避免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中央直接管辖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秦朝起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14 .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不让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统一国家的能量。这主要会导致()A.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政治稳定B.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C.重视中央集权而忽视地方分权D.重视国家统一而忽视民族发展解析:选

12、C古代推行郡县制注重的是政治稳定而非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B项为宗法分封制所导致,故B项错误;过于重视中央集权必然会造成对地方分权的忽视,故C项正确;国家统一是民族发展的必然和前提,故D项错误。15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皇权不断加强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解析:选C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A、B两项各分别说了一个方面,故不选。由首长制到委员制”,表面上看起来是宰相数量的逐渐增加,这只是表象,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皇权在不断加强,故排除D项,选C项。16.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

13、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解析:选C各执所见”能够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并非相互倾轧,故A项错误;专制皇权走向顶峰是在清朝,故B项错误;根据鲜有败事”可知这一制度一定程度减少了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三省相互牵制,故D项错误。17.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九州”的出现()A.加速了

14、统一局面的到来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D.是中华文明扩展的结果解析:选D秦国通过灭六国实现了统一,材料与之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原有封国,故B项错误;尊王攘夷是春秋时期的口号,与材料中战国文献中出现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皆属中原”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得出中华文明的影响范围扩大,故D项正确。18.吕思勉在中国简史中记述:西汉社会的地方官吏)服官州郡的,称其官署为本朝。长官死,僚属都为之持服(守孝、服丧)。”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地方官职礼仪尚不够健全B.沿袭了分封时期的诸侯观念C.上下级之间依附关系严重D.州郡地方官员权力普遍过大解析:选B材料现象

15、体现出上下级的关系受到分封制严格等级观念的影响,而上下级的依附关系是分封时期观念的表现,故B项正确。19 .古籍记载,先秦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秦灭六国,子孙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这说明()A.姓与氏表明社会地位的贵贱不同B.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在西周以后C.姓一传而可变,氏千万年而不变D.姓与氏合并是由于制度变革影响解析:选D二、非选择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

16、教和控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清初大儒们号召士人摆脱宋明学派加在他们身上的束缚,直接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这些大儒激烈地反对明代的空洞和形而上学思潮,建立起一种新的学术氛围。在这种氛围下,他们把着重点放到了对古代经典做研究、旁征博引地做考证以及将知识运用到社会上。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儒

17、”的杰出代表及他们共同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结合材料一、二,说明社会思潮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三教相互影响、渗透”王通提倡三教合一”韩愈建立儒家道统”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清初”以及大儒”的思想主张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主张;第三小问,从清代学术、思想等角度回答;第四小问,从社会发展与社会思潮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作答即可。答案:(1)原因:封建统治者稳定封建秩序、巩固统治的需要;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合流的结果;隋唐儒学大家的倡导与努力;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9分,任答三点即可)

18、(2)代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3分)共同主张:经世致用,批判封建专制。(3分)影响:考据学兴起; 思想呈现活跃局面, 冲击了官方儒学的基础; 深刻影响了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6分,任答三点即可)关系:社会发展决定社会思潮;社会思潮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4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初,明太祖发布诏令禁止白银流通,但是到了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明穆宗颁布诏令:令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者止许用钱。”这标志着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这一时期,政府大规模用银的主要表现是推行 J条鞭法”,即把所有的地税、贡纳、赋役等都归入田亩里面

19、,计亩征银。但是,历来国内采纳银两皆不多。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造成银贵金贱的局面在欧洲I,其金银比价完全相反。这种悬殊的金银差价,使外国以白银对中国进行贸易,更为有利可图,因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正是由于此时大量外银流入国内,非常及时地补充了国内白银的供给,缓解了银荒。据统计,仅明朝后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就超过三亿两。材料二明清之际就有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其中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著作中都提到了明代白银的流通情况,并以银力竭”即白银供不应求为由提出了废止金银流通的一些主张。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明清时期中国白银货币化问题。(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12分)解析:由明清时期白银

20、成为主要货币的过程可分析得出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的影响;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赋税制度变革、闭关锁国政策阻止白银流入等史实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答案:观点: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给国家经济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4分)评析:禾I:白银货币化的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另外,白银具有作为货币的天然优势,与其他金属铸币相比白银拥有重量轻、便于携带等优点,比纸币的购买力更稳定;白银货币化有利于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明代对白银的巨大需求和国内白银产量不足,刺激了对外贸易的扩展,工条鞭法”规定赋役征银,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4分)弊:白银作为主要货币,具有一定的弊端;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白银的需求量增长,而白银增产有限,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白银大量流入,造成流通的白银量不足,阻碍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4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