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谈生命教育

上传人:liu****han 文档编号:57180675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名人谈生命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名人谈生命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名人谈生命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名人谈生命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人谈生命教育(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名人谈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近来成为教育主管单位积极推行的教育计划,各级学校目前也办理各种的研习与讨论活动,不管是教育主管单位或者第一线的基层老师,对于“生命教育”都有相当的认同。然而,什么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内涵又是什么?从教育主管、专家学者、再到第一线的老师,他们对于生命教育到底有何看法值得我们参考?为了让读者对于生命教育有基本的认识,本网站特别从许多的论文与资料中,选取菁华且具代表性的文章,将其有关生命教育论述的看法作一节录,希望读者能够一目了然。 上述节录的文章,全部收录在本网站中,读者若想进一步浏览全文,可以直接在文末的篇名中点选,即可阅读全文。 曾志朗(教育部长): 展 望 新

2、的 一 年 , 社 会 将 更 多 元 , 人 与 人 的 关 系 也 更 形 复 杂 , 世 界 的 距 离 越 来 越 短 , 而 新 的 价 值 系 统 也 会 一 再 的 变 化 。 如 何 才 能 使 我 们 的 下 一 代 走 出 迷 惑 ? “生 命 教 育”的 推 动 绝 对 是 教 育 改 革 最 核 心 的 一 环 。(参见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遗漏的一环,联合报88.1.3) 陈英豪(前台湾省教育厅长、现为考试委员):“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弥补现行教育制度中,偏重知识教育与理性教育,却忽略知识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德性、艺术、人文之教育。使学生在受教过程中,不仅学习到知识技能,

3、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生命教育的涵养后,知识技能可以成为社会的用处,而不是拿来戕害社会的工具。(参见安顿人心的工作,生命教育网站与新讲台杂志,89.3.1) 孙效智(台大哲学系副教授):不论是中文的“生命教育”或英文的“life education”,可以说都是相当新颖的概念,因此,不但欧美与台湾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有相当大的出入,而且,国内推动者在这个概念的诠释上,也还没有进行充分的讨论并获得共识。 先谈国内外在理解上的出入。主要原因在于文化与社会情境的不同。西方国家明确标举“生命教育”概念(life education)的,大概是1979年在澳洲雪梨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

4、onal center: LEC)。该中心目前已发展为一国际性机构(Lif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属于联合国“非政府组织”(NGO)的一员。他们所谓的“生命教育”可以由其设立宗旨看出,那就是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制。台湾生命教育的提倡背景与暴力有某些关系,但与毒品或艾滋病的关系则还不太大。这是因为台湾社会的药物滥用与艾滋病问题还不像西方社会那样猖獗的缘故。当然,与艾滋病息息相关的课题如性关系方面的混乱,在台湾也早就到了日趋严重而不容忽视的地步。更令人忧心的是暴力问题,以台湾现况言,所谓暴力包含两方面,一是不尊重与伤害他人生命的暴力;一是青少年的自我伤

5、害或自杀。这两类戕害生命的暴力事件在近几年来层出不穷,而且年龄层也逐渐下降,这是国内倡议生命教育的主要社会背景。 国内外生命教育在具体议题上固然有不同的侧重,但面对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则是互通的。LEC相信,要让孩子远离毒品,就要给他们一个正向而积极的生命起点;台湾社会从暴力或自杀防制的观点出发也一样肯定,反生命行为的真正制止并不在于防堵、监测、打击犯罪或通报系统的建立,而在于根本的防患未然。防患未然之道在于正面人生观的建立以及家庭社会的互爱互助。依此,真正的生命教育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

6、自己的生命与天地人之间建立美好的共融共在关系。(参见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哲学基础,辅仁大学生命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89.3.24) 二十一世纪的学校教育应以“生命教育”为基石。学校应透过有形与无形的“生命教育”课程来整合人生哲学、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的三大内涵: (1) 生命意义、目标与理想的探问与追求。这属于人生哲学与宗教哲学所关怀的课题。人生除了食衣住行育乐政治经济社会之外,还有生死意义问题有待安顿。因此,教育整体的目标不该只是帮助孩子找到一份工作或职业,而该去教导他们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从而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 (2) 成熟的道德思维与择善能力的培养。道德教育必须融合道德哲学的思辨

7、深度与理性反省,才能真正做到说理而不说教,并培养出成熟而具自律精神的人来。知情意行的整合。价值理念内在化之后(诚于中),必须要能够活出来,落实于外在的实践中(形于外)。(参见心灵重建与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网站) 从巨观的角度来看,整个社会遗忘生死的后果更为可怕。在这样的社会中,教育体系不再提供真正的“生命教育”,顶多只是进行技术性的知识传授而已。至于做人处事的道理固然也在社会教化或维护安定的功能意义下进行,然而,由于碰触不到生命的深处,很难对人产生深度的影响。“年轻人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却对于了解生命整体意义,以及与生存息息相关的主题,茫然无知,有哪件事比这个还要讽刺”与颠倒呢?不唯如此,遗忘生

8、死的社会必然浅薄近利。当大多数人都习于今朝有酒今朝醉时,他们必定“肆无忌惮地为着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掠夺地球”(西藏生死书, 二一至二二页)。 此外,在遗忘死亡的社会中,人们对死亡的过程与处理避之唯恐不及,因此死亡变得愈来愈非人性化与机械化。(参见生死尊严与生命智慧) 林思伶(辅仁大学教育学程中心主任):国内一直到最近两年来在学术界及坊间才陆续出现探讨有关生命教育之相关论文与专书。首先,在生命教育的意义方面,孙效智(2000)在其从灾后心灵重建谈生命教育一文中指出,生命教育的意义是指“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整合行动力”的一种有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理想、与实践的教育。林吉基(1998)认为生命教

9、育是透过具生命内涵课程的教学与体验的历程,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最后学习包容,接纳尊重他人的生命,营造出一个至高往上超越,天人合一的生命。陈英豪(1998)在相关场合中也指出其所提倡的生命教育政策意义在于让每个人体会到别人的生命和自己的同等重要。 在学校生命教育的目标方面,钱永镇(1988)描述学校生命教育的四个目的在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而其认为生命教育的四个基础概念分别为自尊的教育,良心的教育,意志自由的教育与人我关系的教育。 在生命教育的内涵上,生命教育涉及了伦理教育,宗教教育,生死教育等范畴,在李远哲等学

10、者(1999)合着的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一书中揭示,每一个人都必须了解自己生命的意义以及存在的价值,肯定自己、接受痛苦与困难,在工作中完成生命,并明白生死的内涵。避免陷入谬思,走出疑惑,如此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生命。 在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上,诚如曾志朗(1999)所撰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遗漏的一环文中所指出,在所谓快餐文化的新一代,他们已无力接受挫折,而缺乏情意教育的关注,教改将令人遗憾。孙效智(1998)也指出生命教育之所以重要在于无论我们的职业为何,作为医师、律师或企业领袖职责尽管重要,但你首先仍是一个人,而生命教育的重要正在于其强调教育应引导学生在思维训练上思考与生命素质息息相关的终极关怀与身心安顿

11、的课题。 在推动生命教育的实务上,余德慧(1998)则指出并批判除非学校有一个组织运作,否则将生命教育或伦理教育当作课程无法带来太大的反思效果,他也指出国内若要发扬生命教育并不困难,问题在于没有燃点。在其论说中,从其观察台湾社会主要的问题与家长及学校间市侩气的关系,将使得生命教育的实施不被看好。另外林思伶(1998)在实际参与生命教育的推动经验中指出,欲有效的推动校园生命教育需要有统整性的思考与推动策略,学校领导者的个人承诺,适当的教师楷模,具有支持功能的行政系统与有效的工作团队,再配合担任催化功能的课程与可以感动学生的校园环境,生命教育的功能应可预期。(参见高级中学实施生命教育课程方法与成果

12、调查研究,辅仁大学生命教育学术研讨会,89.3.24) 钱永镇(晓明女中生命教育中心主任):生命教育内涵有四个基础概念,需要让学生了解并在生活中实践的:第一是自尊的教育;第二良心的教育;第三是意志自由教育;最后是人我关系的教育。 1、自尊的教育 其核心观念就是不要让自己成为别人的工具,相对地也不要把别人当成工具。说起来似乎很抽象,但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碰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孩子岁身体发展,很多父母把孩子当工具,孩子同时也就成为他们的玩具。很多父母管教孩子不是打就是捏,对于婴幼儿或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要他们做什么事的时候,从来就不会征询一下孩子的意愿。 我们希望孩子学习面对人的时候,要请别人做任

13、何事时,都必须征询他人的意见,因为他是一个生命的个体,他不是你的工具。其次是国小阶段社会我的发展,国中阶段心理我、人格我、道德我的发展,更需要对他生命的意义、价值重新做澄清。可是在我们的教育环境里,说到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与同侪的互动上,假如没有自尊或尊人的观念,常常就会把别人当成工具。一位优秀的老师,会把学生当做成就自己成为“名师”的工具,当老师在强调自己是好老师时,也应该反问自己,是否就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充分发挥内在的潜能,否则这些学生都只是成就他成为“名师”的工具。也有些校长以强压式教育,利用学生,来成就一个“名校的校长”的头衔,学生就变成了工具。这样把别人当成工具来看时,自尊就不可能

14、存在。我们希望借着自尊教育,具体地教导孩子,让学生都能够清楚的了解人的价值?人是什么?以及自尊的内涵是什么? 2、良心的教育 有了良心一个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可是良心非常抽象,在伦理学中它是一种个人主观伦理。经常要让孩子捉住内在的“仁心”,具体来说就是孔子所谓“不安之心”,做任何事先反问自己心安不安,这常是瞬间就过去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要在生活中实践的。孟子所谓“不忍之心”,做事之前先自问忍不忍心?虐待动物、折断树枝是否忍心?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生活细节中让学生不断反省的,在做任何判断选择时也应先反问自己的良心。在西方伦理学中强调“知识”很重要,若没有知识良心会误判。人为什么会没有良心?

15、孟子说一个人没良心是因为他被蒙蔽了。可能从小到大,周遭的人都没有提醒他那“不安之心”及“不忍之心”;父母师长没有教育他;或是常常在媒体上看到很多残忍的镜头,慢慢就可能没有不忍之心,变得麻木不仁。本校在推广时特别重视体验,带学生去荣总参观,看了生老病死之后,或许整个生命观就改变了,学习到对生命的坚持、敬重,良心教育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很基本的体验上建立。3、意志自由教育仁心就在每人身上,你是自由的,是你行为的主人,不要做任何事都认为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受别人的压迫。事实上你的行为是可以出自你的自由意志,它的基础来自理智。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可见人是可以有志向,可以决定自己未来生

16、命方向的。另外,教导学生判断些行为是不自由的,以及为什么会不自由,例如坏习惯、无知会产生不自由;用很多具体的事例来教导他们。若孩子因为心理防卫机转而产生暂时性的保护,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若把任何事都推托给别人,不认为自己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那就容易出问题。一个“全人”,身体、心灵都要发展,意志教育就是心灵的部份,能够感动、有恒心、有志向,就是一种心灵教育,也是目前最疏忽的。4、人我关系的教育教导学生不要认为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无关,可以任意妄为。人的生存是依靠很多其它人而生存,不可能独自存活,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强调“我和你”的关系,把任何一个生命个体当成“你”,而非无生命

17、的“它”。也希望老师把学生看成一个个的独立个体,不是物质的“它”,不将学生“物化”,如此才能建立学生的自尊。中国古代讲仁心,两个人完美的互动就是仁心。人与人之间有完美的互动,人才能活得好,也就是五伦的关系,人绝不是单一的。现在社会强调个人主义,常常忘记一个人过得好,是背后有很多人付出、牺牲才能成就的。(中等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内涵初探,辅仁大学生命教育学术研讨会,89.3.24)郑金川(生命教育全球信息网执行秘书):“生命教育”课程中,除了教材的编订与选择外,另一个颇具特色的就是“体验活动”的设计,上课的教材是属于静态的教学,但是,体验活动的设计,却是属于有趣又具启发性的动态课程。 “体验活动”相

18、对于静态的上课,其最大的特色在于透过各种情境的模拟,让学生直接参与及感受到所模拟情境的人物的喜、怒、哀、乐等等的感觉,学生有了这种感觉以后,就更加能够体验别人在某种情境下的需要,因而更能够与别人有更好的互动,更能够懂得珍惜生命。 体验生命的孕育,珍惜生命的不易:例如,推展生命教育多年的台中市晓明女中,在体验活动的课程设计上,就曾出过人生传奇、生命传奇、成长晓明人的成人礼三本着作,而在体验课程设计上,晓明女中就设计过“生命的辨识”、“生命的孕育”、“意外的人生”、“口绘人生”、“墓志铭”、“环保人生”、“合作人生”、“分享人生”、“和好人生”、“成人礼”、“净之旅”等活动,从这些体验活动中,学生

19、不但可以了解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也可以体会一些残障者在失去双手时的不便,进而以更宽容的态度来面对不同人生的境遇。 例如,以“生命的孕育”体验活动课程设计为例,我们一般人只能看到一个呱呱落地的小婴孩,样子可爱讨人喜欢,但是,除了当过妈妈尝过怀孕之苦与生产之痛外,一般的人士难以理解的。因此,晓明女中就以“生命的孕育”这样的体验设计,不但让男老师可以体会怀孕之艰辛外,也让学生知道,生命的诞生,是相当可贵和不易的。 这个体验活动的方式,是让每位参加的学生或老师,以书包或背包反负背于胸前,每人胸前所负之物必须达十公斤,并且不可以用双手撑持,然后,所有参加的人以竞赛接力的方式,只能快走,不可以奔跑,上下二楼

20、的楼梯,体验怀孕时妇女腹中有胎儿的感觉。这个活动,让所有参与者了解怀孕妇女,当她们腹中有重物(婴儿)时,不管走起来或者上下楼梯,都是多么艰辛的一件事情。何况,从怀孕开始,怀孕妇女除了要克服身体的不适外,如恶心、恶吐、贫血昏眩、腹腔压迫等,甚至还要面临生产时随时可能的碰到的血崩、心脏衰竭等危险情境,因此,做过这个体验课程的学生,将更能体会父母的辛苦,更会珍惜自己的出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参见体验课程让学生更加懂得珍惜生命,郑金川,生命教育全球信息网)由台北市明湖国小十二位教师所编写的生命教育系列活动与学习(国小篇)一书,以提供小团体的学习来提升教师个人的辅导知能,并提供教材让老师在班级经营或担任辅导活动时有一个范本,该书结合理论与实务,从自我探索、自我接纳、尊重他人三个面向发展出十二个主题,期待透过这十二个主题的研习,让国小学生在生命教育上奠定良好基础。(有关该书的内容,请参阅生命教育活动与学习(国小篇),联经出版公司发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