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

上传人:dao****ing 文档编号:57180667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摘要:儿童由于在心理、生理及社会阅历、生活经验和文学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决定了他们在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活动时的不同于成人的特殊心理特征。本文试从接受的阶段性、感知的直观性、“自我中心的思维”、想象的活跃、感情的强烈五个方面对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做初步的探讨。关键词:阶段性 直观性 “自我中心” 想象 感情审美是一个人在欣赏文艺作品时,由艺术的美所引起的心理或情感上的波动,“具有情感(不是快感)和想象力是审美的根本条件。” 【1】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审美能力或判断一个人审美能力的高低,并不是以心智上的成熟和生活阅历的丰富为基础的。一个人,不论他的年龄大小,只要具有情感和

2、想象力就可以进行审美活动。只是与成人的审美活动相比,儿童的审美活动在心理上具有一些特殊性而已,所以,不能否认儿童审美能力的存在,也不能对儿童的审美能力进行贬低,认为是一种“低水平”的。针对在儿童审美能力上的这一误区,我试图通过揭露儿童审美的心理特征这一途径来证明儿童审美能力的不容小却。一、 接受的阶段性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的地方在于儿童文学具有年龄特征,“儿童文学的年龄特征,是指作为儿童文学创作的反应对象和接受对象的儿童心理特征。” 【2】年龄特征实质上是因为心理上的差异,不仅儿童与成人在对事物的认知和接受上存在差异,就是儿童期的不同阶段也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的。心理学上把人在3岁到15岁这一

3、年龄阶段划为儿童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按心理成熟的程度划分出不同的成长阶段,认为随着心智的发展和渐趋成熟,儿童的认知水平是有阶段性的。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现在一般把儿童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3岁6岁为学龄前期,也称幼儿期;7岁11岁为学龄初期,也称童年期;12岁15岁为学龄中期,也称少年期或青春期。幼儿期的儿童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不易集中和持久,想象很随意、很开放;语言和理解力处于正在发展阶段。这一心理思维与特征要求儿童文学在主体与内容上要单纯,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表现方法上要以反复和对比为主;语言要浅显、口语化;形式上要以图为主、图文结合;形象要有趣、富于动感;体裁上以

4、儿歌、童谣、讲故事、图画书、连环画、简短的小诗为主。童年期的儿童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抽象思维开始发展,逻辑思维还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从表面现象出发;个性倾向、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在增强,喜欢对事物表达自己的看法;求知欲增强。这一心理特征要求儿童文学在内容上要单一、浅近、具体;情节要生动、单纯、富有故事性;语言要富于变化,对人物要多用外貌描写或动作描写,少用心理描写或细节描写;结构要完整、紧凑;形象上主要塑造个性鲜明的正面形象,但也可以出现否定性的负面形象;体裁上以童话、寓言、儿童小说、戏剧文学、传记和科普读物等为主。少年期是最不稳定、最动荡易变的时期,是

5、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飞速发展、渐趋成熟;独立性、自觉性、纪律性、义务性等品质形成;生活经验与文化知识日渐增多;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了初步的世界观与认识论。在这一时期,他们对文学的要求是:主题丰富多义,题材广泛且有内涵,既要描写、赞美生活中美好光明的一面,也不可缺少对消极阴暗等客观存在的因素的揭露。情节要曲折,而适当部分可做“淡化”处理,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追求多样化,体裁方面则以小说(成长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等)、散文、诗歌、戏剧、报告文学、游记等多种形式为主。可见,儿童由于心理特点,在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与审美上具有明

6、显的阶段性,因此在儿童文学创作与编选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要求,以便适应不同阶段的审美心理,这在成人世界里是难以找到的审美特征。二、 感知的直观性 儿童总是非常注意事物的外部形象特征,譬如颜色、大小、形状等等,这是因为:首先,感知系统在对外部形象进行感知时,先接收的是具体、鲜明有特点的部分;其次,在整个的感知过程中,也主要是采取从形象到形象的方式,通过联想将自己感到陌生的形象与熟悉的形象相联系,进而借助自己熟知的事物特征来掌握新事物的属性;再次,感知的结果也是直观的、具体的,而且经常会受到外部形象的影响,以事物的某一外部特征来代替其内涵。卢梭说:“儿童时期就是理想的睡眠”。【3】理性睡

7、眠时,感性便活跃着。所以在儿童期儿童对事物的认知是直观的、感性的,他们在感知一个事物时,通常是调动自己的感官,以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具体可感的方式来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用眼睛看过后知道天是蓝的,草是绿的,云是白的;用耳朵听过后知道溪水是潺潺的,雷声是轰鸣的,妈妈的声音是温和的;用身体碰触后知道冰是凉的,火是热的,棉花是软的,钢铁是硬的;用鼻子嗅过后知道花是香的,粪是臭的;用嘴巴尝过后知道糖是甜的,盐是咸的,未熟的果子是苦涩的这种认知方式不仅体现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也体现在他们对艺术品的审美活动中。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也曾说:“孩子们都是直接的感受艺术的,就像对空气和水那样,要用

8、手去摸,这太凉了,或者这太热了。” 【4】加登纳在艺术与人的发展中记述了他女儿审美活动的一个实例:六个月以后,在去海边游玩的时候,我和她一道在水边坐下,我们把脚伸到拍岸的浪花里。我发现一只特别可爱的贝壳,于是捡起来,拿给她看。“这好看吗?”我问。我的女儿连看都不看一眼,抢到手里,塞进嘴里去。我让她吐出来,告诉她不要把异物放进嘴里。她这才把贝壳丢掉了。这个事例很形象的说明了儿童在审美活动中是不会保持一定距离的直观式体验,正是因为这一特殊的心理思维模式,在现代市场流行的图画书中,通过配进虫鸣、花香、动物毛或安个小镜子、挖个似戒指的洞等方式可以上儿童在阅读欣赏时去直观的感受。多年来,小学的语文课文也

9、都配有相应的插图,也是为了适应儿童的这一特点,使儿童更便于理解和接受。“儿童的思维常常是直观、浅显的,推理也只能是简单、片面的,但是又总是真切的,并没有半点虚假,幼稚之中饱含着纯真,片面之中表现着可爱,这就是儿童的思维世界。” 【6】在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儿童的这种直观的、近距离的审美方式并不是表现在整个儿童期。它在年龄越小的儿童的身上表现的越明显。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会慢慢发展,这种直观式的感知则会慢慢消退。三、“自我中心的思维” 儿童心理学专家皮亚杰将儿童的思维定名为“自我中心的思维”,他认为这种介于“我向思维”与社会化思维之间的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主体与客体不分。他解释说:

10、儿童由于缺乏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所以常常把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的认识相融合,也就是“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把世界人格化”。在孩子的眼中花会笑、草会哭、小鸟会唱歌、月亮会想妈妈,在儿童文学文学作品中,为适应儿童心理的这一特点,则会经常采用拟人化的修辞方法,将人特有的思想感情附着于物的身上,因为儿童在阅读时往往视作品中的主人公为自己的伙伴、朋友。所以,不管它们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和自己一样会吃会喝、会哭会笑的“小朋友”,这实际上是一种“同化”现象。“同化是幼儿审美的重要心理机制。” 【7】儿童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思维方式还表现在他的言语活动中。一方面,当他是说话者时,多半像是在自言自语,因为他

11、们并不会顾及到听者的反应。很少会看着听者的眼睛、听者的神态来选择自己说话的内容和方式。他们时常会一边低着头或一边注视着别的事物来说他想说的话,他们甚至连听者是否在认真听都不在乎,他们在乎的只是“说”这一行为;另一方面,当他是听者时,他也很少按说话者的字面意思去理解事物,而是按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这些话中他感兴趣的内容,并且按他自己头脑中形成的概念对这些话的内容做出判断。因此,在儿童的身上经常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当你在给一个孩子讲完小红帽的故事后问他:大灰狼是不是很坏?他回答你的可能是:小红帽真好,有可以活了。这种现象正如皮亚杰所说的:“七岁以下的儿童即使在社会里,他的思想也是自我中心的。”

12、【8】“每个儿童,无论他是想解释自己的思想或是想理解别人的思想,总是局限于他自己的观点之内。” 【9】儿童的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决定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审美活动中总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以自己的感觉为尺度,根据自己的观点来对事物作判断。四、 想象的活跃性儿童富于想象的特点是与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相联系的。“自我中心的思维必然是任意结合的。” 【10】“任意结合”即“不懂得事物的联系有其内在根据,把两件毫不相干的事物(或现象)按照主观意愿任意联系在一起。” 【11】如下雨与天在哭,人与飞行的动作,青蛙出现在冬天,猫与老鼠合作等等,这些也都是想象的结果。儿童的想象力是最为活跃的,“儿童的时代是人

13、的一生中最富于想象力、感受性的时代。” 【12】儿童时代之所以富有想象力,除了“任意结合”的思维特点外,还与儿童的阅历狭窄而求知欲旺盛有关。儿童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是“为什么?”,他们什么都想了解,但由于客观及自身的原因:或许是成人无暇、无法对其所有问题予以面面俱到的解释,或许是成人的解释中含有的深奥道理并不能被儿童理解,所以他们的很多提问不能得到圆满的结果,于是他们便按着自己的想法给事物一个他们自认为合理的解释,儿童在阅历上的局限却激发了想象的活跃。想象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是对现实的一种艺术化创造。方卫平认为想象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对日常逻辑的扩展和超越,一个是对日常逻辑的放大和

14、重构。不仅儿童的想象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的想象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甚至儿童将想象的世界也当作生活,“儿童的想象力把普遍的日常现实变为富于艺术色彩的生活。” 【13】他们认为那些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把它们仅看作是自己虚构、想象的结果。儿童对想象的这种“信仰”在现实化、物质化的今天是十分可贵的。正因为儿童具有的想象的活跃性,所以在儿童文学创作时经常是“用最简洁单纯的表现形式和最为奇特的想象力” 【14】来构筑整部作品。儿童文学教授朱自强先生在他的儿童文学概论中更是将“幻想性”作为儿童文学的六大特质之一,由此便知,想象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五、感情的强烈

15、性“美感是感知、领悟、想象等多种心理过程以情感为统摄、为中介的综合统一。在审美过程中,起关键性、决定性作用的是情感。” 【15】没有情感便不能进行审美活动,儿童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不仅具有情感,而且儿童的情感是源自生命的、较为强烈的。“麻木的心灵是不会产生艺术的。艺术当然是感动的产物,最能感动的是儿童,因为周围的世界对他而言满目新鲜,儿童的感动是有深度的源于生命的激越。” 【16】儿童的这种源自生命的感动常表现为肢体上的活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他们常常跨越现实与虚构、生活与艺术的界限,将自己融入作品中,他们有时想去救落难的“小兔子”,有时为人物取得胜利而喝彩。朱自强教授在他的儿童文学的本

16、质一书中讲述了他的儿子朱小鹤在童年阅读时的这种全身心投入:在儿子两岁多时,有一次妈妈给他将一个图画故事:一只白兔拽着气球上了天空,在小白兔十分高兴的时候,飞来的小鸟啄破了气球,小白兔开始从空中掉下来,儿子焦急地喊:“小鸟真坏!妈妈,快救救小兔子!”今天,11岁的儿子在阅读诺索夫的儿童小说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傍晚时,我正在厨房里做饭,突然听到在客厅里读书的儿子大声喊:“嗷太好了!西什金终于得了4 分了!”儿童在审美活动中的这种最彻底的情感投入源于他在阅读时的真切体验。因为儿童具有强烈的感情,所以他们最易被作品中的情节感动,而这种感动也完成了情感的审美性陶冶。注释:【1】【7】【13】【14】【

17、15】朱自强 儿童文学的本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11 第253页 第277页 第260页 第294页 第258页【2】陈世安主编 儿童文学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5.8第15页【3】卢梭著 李平沤译爱弥儿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 第119页【4】阿托尔斯泰 儿童读物 见周忠和编译 俄苏作家论儿童文学 郑州:河南少儿出版社 1983【5】H加登纳著 兰金仁译 艺术与人的发展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 第160页【6】陈文祥 关于儿童文学审美价值的思考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90年第2期【8】【9】 让皮亚杰 儿童的语言与思维 见汤锐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 南京:江苏少年儿童

18、出版社 1995 第63页 第62页【10】让皮亚杰 见王泉根论原始思维与儿童文学创作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11】王泉根 论原始思维与儿童文学创作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12】朱自强 儿童文学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3 第93页【16】张炜 秋日二题 见忧愤的归旅 华艺出版社 1995.6 第165页参考文献:1、朱自强著 儿童文学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32、陈世安主编 儿童文学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5.83、朱自强著 儿童文学的本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114、胡健玲主编 孙谦选编 中国新时期儿童文学研究资料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45、汤锐著 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 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56、梅子涵 方卫平 朱自强 彭懿 曹文轩著 中国儿童文学五人谈 天津:新蕾出版社 2001.9儿童文学本质论课程论文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班级:08级现当代文学姓名:梁 金 凤学号:21081405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