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模块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名篇名句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57176692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模块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名篇名句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复习模块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名篇名句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复习模块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名篇名句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模块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名篇名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模块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名篇名句(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模块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名篇名句训练9写景抒情比较(时间:80分钟分值:80分)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的问题。(11分)咏檐前竹沈约萌开箨已垂,结叶始成枝。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注】 箨:笋壳。离离:竹节历历分明之貌。(1)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檐前竹”怎样的生长过程?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5分)答:_(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檐前竹”怎样的品格?请作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示例】 (1)诗歌一、二句写“檐前竹”拔节抽枝,当竹茎拔节而出时,笋壳就垂脱了;随着细长竹叶的抽生,慢慢就长出了嫩枝;三、四句接着写竹子挺

2、拔直上,转眼间,已变得枝叶繁茂、亭亭如盖了,而且低处竹节间距离较近,呈现出历历分明之貌。总之,前四句诗描写了“檐前竹”无声无息地拔节而出,由矮而高,终于挺拔地站立“檐前”的生长过程。(2)第一问:通过想象将“檐前竹”拟人化,让“檐前竹”自己倾诉心声:“我所仰慕的是君子的风仪,而不是花前月下的池畔风光;能够生长在您的门窗前,正是我的心愿啊!”这其实也是诗人对“檐前竹”的赞美。第二问:表现了“檐前竹”不慕风华、清心自守的品格。【诗歌鉴赏】 诗中只把竹子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观照,形象地勾勒出它的清姿,反衬出它的品格,别无政治上的寓意或个人身世的感慨。前四句描绘“檐前竹”的生长态势,带有强烈的动感。“风

3、动”两句,不直接写竹,只从露珠滴阶、竹影参差中烘托出它的风韵。结尾两句,采用“檐前竹”自己倾诉的方式,既情意动人,又含蕴不露,较之于直赞之语,似乎有更多的情韵。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8分)燕子矶注施闰章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注】 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三面凌空,形似燕子展翅欲飞。(1)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4分)答:_(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钓者的形象及其寄寓的思想感情。(4分)答:_【答案示例】 (1)比喻(或象征),以流水喻时代更替,以白鸥喻心志之悠闲,

4、使单纯的画面有了深邃的意蕴。对比,如“流水急”与“白鸥闲”形成鲜明对比,为暗喻世事、抒发感慨奠定了基础。对偶,如“六朝”对“终古”,“流水”对“白鸥”,“急”对“闲”,使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表意更为凝练生动。(2)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悠闲垂钓的隐士形象:他孤身独坐燕子矶头,仿佛已经许久了;夕阳落山,暮霭渐渐笼罩大地,他却浑然不知。诗人借钓者的形象,抒发了对朝代更替、世事浮沉的沧桑之感,表达了对恬淡、宁静、高洁生活的向往之情。【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咏古诗”。首联将陡峭的岩壁、缥缈的阴云、孤亭一一呈现,衬托出燕子矶的奇绝,但因有阳光的照射便在凛冽中给人带来一丝暖意。颔联和颈联分别采用了对比和衬

5、托的手法描写景物,尾联是“点睛”之笔,也是本诗诗眼所在,“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悠闲的垂钓老者的形象一出,整首诗变得灵动、鲜活起来,生机盎然,老者为何垂钓也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绝句陈师道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注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注】 可人:知己。(1)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本诗中的“此”是指哪两件事,并分析诗人选取这两件事来写的原因。(4分)答:_(2)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答:_【答案示例】 (1)“此”指:读起来饶有兴味的书容易读完,谈起来十分投机的好友却偏偏不来。原因:读书交友历来是文人日常生

6、活中最平常而最有意义的事情。(2)人生中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诗歌鉴赏】 本诗通篇以议论为主,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具体感触。首句“书当快意读易尽”,人逢喜事精神爽,快意时,阅读效率倍增,往往很快就把书读完了,因而不免觉得未尽兴。第二句“客有可人期不来”,“可人”,即可心合意之人,亦即良友,“期不来”,欲晤良友而不得。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希望能同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他思友心切,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第三句,诗人以好书易尽、可人不来这两件事,推出“世事相违每如此”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用以说明世事多舛,人生难得事事如愿。这一句貌似达观,其实诗人内

7、心充满了忧愤。第四句紧接以“好怀百岁几回开”,言人生百年,真正高兴之时能有几次?带有洞穿世事人生的禅理,可视为对人的劝导,也可视为诗人对自己的安慰。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出栈张问陶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送险亭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注】 送险亭:在栈道终点处。陈仓:地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1)“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答:_(2)本诗在布局上有何特点?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4分)答:_【答案示例】 (1)夸张,拟人,走出险境后,回首走过的险峰,它们好像在飞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

8、人走过险途之后的轻松、欣慰和愉悦的心情。(2)打破历险在前、喜悦在后的常规,先写喜悦,后写历险。在人生征途上,如果处于逆境,一定要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这样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布局别具匠心。按常理,应是历险在前,喜悦在后,而诗人却做了相反的安排。人们在大难面前,考虑的往往是如何战胜它,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只有在享受了胜利的喜悦之后,抚摸伤口之时,才感到先前的经历竟是如此艰险。诗人这样写,给人以新奇,给人以欣慰,确实高明。另外,修辞手法用得也极为巧妙。“马嘶人语乱斜阳”“斜阳”怎么会“乱”呢?那是诗人在欣喜若狂中的错觉,突出了他出栈后的欣喜之情。“万峰飞舞下陈仓”“万峰”怎

9、么会“飞舞”呢?这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山势的险峻。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1)诗歌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第一问,首先要找出颔联中描写的意象“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等;其次要分析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从而概括出画面“凄凉冷清”的特点。解答第二问,关键是要认真分析颔联中的关键词语,如“落叶”、“他乡”、“寒”、“独”等,从而概括出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

10、孤独寂寞之感。【答案示例】 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秋雨之后,黄叶片片飘落;寒意阵阵,寄居孤寺的旅人独对孤灯。表达了作者羁留异地的酸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2)本诗的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具体分析。(4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准确判定此诗五、六句运用的表达技巧是衬托;二要认真分析诗句是怎样运用衬托手法的,即第五句以动衬静,第六句以有衬无;三要分析诗句运用衬托的作用,即第五句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作者的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第六句衬托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答案示例】 衬托(反衬)的手法。第五句以动衬静,以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反衬出环境

11、的寂静,更加细致地写出了作者思潮起伏、长夜无眠的情状;第六句以有衬无,以一个绝迹尘世的僧人邻居衬托自己的孤单无依,更加突出了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的孤独。【诗歌鉴赏】 此诗纯写闭门寂寞之感。首联写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颔联写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位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颈联写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诗人孑然一身,孤单无助,与野僧为邻。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这里率直地道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境

12、和进身希望的渺茫。6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江总注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杂诗(其二)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注】 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1)上面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_(2)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_【答案示例】 (1)江诗更侧重思归,归心似箭。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想念和思归之情的同时,又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归心似箭”“归隐田园”答出其一即可)用“云”向南飘动、“北雁”南飞象征思归

13、。“几花开”表现出诗人的急切之状、痴情之态。“篱下菊”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暗示归隐之意。王诗更侧重牵挂,运用询问的口吻,选择典型的家乡景物梅花,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深切眷恋与牵挂。(2)相同:都采用了借代(象征)手法,以故乡特有的风物借指(象征)故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均用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增强感染力。不同:江诗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王诗重在叙事,事中蕴情。江诗用“南云”“北雁”象征思归,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情感。王诗用叙家常的形式来表现眷恋,平淡质朴,诗味浓郁。【诗歌鉴赏】 江诗借景抒情,感情比较含蓄。诗人思乡心切,但全诗没有一言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怀,前两句言所见之景流云

14、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这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王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而诗中的这株寒梅,则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成了主人公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6分)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唐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注】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太华: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中条:

15、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1)“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帝乡”和“渔樵”均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前者指出仕为官,后者指归隐山林,“犹自”表明了前后分句之间的转折关系,以此揭示诗人内心的矛盾。而将“梦渔樵”放在“犹自”的后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答案示例】 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渔樵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之情。(2)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4分)答:_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

16、确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枫叶,秋风,华山的“残云”,中条山的“疏雨”,随山远伸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等),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远近结合);其次要明确描写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赋予华山、中条山动感);再次,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显现出景物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答案示例】 远近结合。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残云”,中条山的“疏雨”,随山远伸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化静为动。赋予华山、中条山等动感,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17、分)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试比较这两首诗意境的异同。(4分)答:_(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比较赏析这两首诗。(4分)答:_【答案示例】 (1)相同:都写到人物独自面对自然的独特体验,都表现出一种隐逸意味。不同:王诗借清幽绝俗之境表现宁静安闲、独得其乐、天人和谐的隐逸之趣。柳诗借幽洁寒寂之境表现清高孤傲、摆脱世俗、凛然无惧的不屈品格。(2)相同:都运用了衬托(以景衬人)、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的表现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不同:王诗先叙写人事,后以景结情;以明衬暗,以声衬寂。柳诗先写景作铺垫,后叙写

18、人事;正侧结合。【诗歌鉴赏】 竹里馆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确是匠心独运的大手笔。江雪写的是江野雪景,一个“绝”字和一个“灭”字,把一切活动着的事物都从视野中排除了,余下的便是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在这辽阔、幽冷的画面中心,一只孤零零的小船上有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渔翁在寒江边独钓。诗人开篇渲染凄清冷寂的氛围,目的是烘托那雪中寒江孤舟之上披

19、蓑戴笠垂钓老翁的孤独。诗人采用暗写的手法,题为“江雪”,前三句却始终不着“雪”字,只是在结尾处才点出“雪”,与诗题相呼应。全诗都是写景,景中寓情,意境空灵,意蕴悠远。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南园十三首(其一)李贺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注】 南园十三首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昌谷家中所作。嫣香:指娇艳的花朵。(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答:_(2)“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答:_【答案示例】 (1)既是惜花、惜春,又是自伤、自悼,抒写青春易逝、怀才不遇之情。(2)该句运用比喻和

20、拟人的手法,把花落香飘比作一个到了婚期的少女,不经媒妁的撮合,便径自嫁给了“春风”,随它飘去。诗人不说花落,而说嫁给春风,想象奇特,词新而意深;该句以花寄情,感慨花残“人老”,不复当年容貌,抚今追昔,感到十分惆怅。【诗歌鉴赏】 这首七言绝句,以赋笔为主,兼用比兴手法,清新委婉,别具风格。前两句写花开。春回大地,南园百花竞放,艳丽多姿。“小白长红”写花的颜色,意思是红的多,白的少。“越女腮”是由此产生的联想,把娇艳的鲜花比作越地美女的面颊,赋物以人的特质,显得格外生动形象。后两句写花落。“可怜”二字表达了诗人无限惋惜的深情。是惜花、惜春,也是诗人自伤、自悼。李贺当时不过二十来岁,正是年轻有为的时

21、候,却不为当局所重用,犹如花盛开时无人欣赏。想到红颜难久,韶华易谢,不免悲从中来。末句用拟人的手法写花落时身不由己的状态。这句的“嫁”字与第二句中的“越女腮”相映照,越发显得悲苦辛酸。当时盛开,颜色鲜丽,宛如西施故乡的美女。而今“出嫁”,已是花残“人老”,不复当时容颜,抚今忆昔,感到十分怅惘。结句委婉深沉,营造出浓郁的悲剧气氛。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游湖徐俯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1)“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请简要分析。(4分)答:_(2)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22、中蕴含的理趣。(4分)答:_【答案示例】 (1)“蘸”字。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后贴着水面的情景(或:桃花倒映在水中,岸上、水中的桃花连成一片,充满了生机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刚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神态、意趣;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2)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度”过之际,一只小船从柳阴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诗歌鉴赏】 燕子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双飞燕子几时回”,一句问候,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惊讶和喜悦的心情。再放眼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一个“蘸”字,将桃花鲜艳水灵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进而使人联想到水中桃花的倒影,和岸上的花枝连成一片,仿佛蘸水而开。后两句从过桥与乘舟两路写游湖之兴。雨后水涨,淹没小桥,只好舍桥登船,柳阴中撑出一叶小舟,使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这首诗以清新的笔意写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秀丽幽淡,虚实相生,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柳阴中撑出的小船带来的喜悦。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辑,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9 / 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