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虚词(共13页)

上传人:txadgkn****dgknqu... 文档编号:57176661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代汉语的虚词(共13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的虚词(共13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古代汉语的虚词(共13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的虚词(共13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的虚词(共13页)(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古汉语虚词介 词介词的作用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介词一般由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意义上带有动词的性质。区别在于动词可以独立做谓语,而介词需要和名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1、于(於,乎)“于”和“於”原来都是动词。两字上古读音不同,但作为介词用法相同,其差别主要在于不同历史时期和作者用字不同: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传、荀子等“于”、“於”并用,战国以后古书则多写作“於”。汉字简化后,“於”又简化为“于”。“乎”字的上古音与“于”相近,除常作为语气

2、词外,还常作介词用,用法基本和“于”一致。 “于”的用法主要有五种。(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可译为:在、从、到等。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论语先进)(曾点)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韩非子五蠹)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赤壁之战)这种表示处所和时间的“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在”、“到”、“从”等。除“乎”字外,现代汉语书面语还一直沿用,如“写于北京”、“成立于一九四九年”。但在古代汉语里,表示处所的“于”字有时可以不出现,该处所名词直接用在谓语

3、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作补语,这体现了古今汉语的差别。例如:吾闻秦军围趙王钜鹿。 史记项羽本纪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史记西门豹治邺两句应为“于钜鹿”“于河中”。(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例如:利泽施乎万世。(庄子大宗师)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荀子大略(刍荛(打柴的人)是询问的对象。)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这种用法除“乎”字外,也常见于现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如“献身于革命事业”、“有利于各国人民”。(3)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更”,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青,取之於

4、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 荀子劝学 这种表示比较的用法在古书中一般只用“於”和“乎”,很少用“于”。由于表示比较,一般只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后面,它的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比”。但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样,“比”和它的宾语要放在形容词谓语的前面作状语。“寒於水”,如果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比水寒”。“於”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有时也使用,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4)表示范围,意为“在之中”,如: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5)引入行为动作

5、的主动者,即表示被动。如: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郄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今单于新困于汉(汉书张骞传)2、以“以”义同“用”,原是动词,虚化为介词。句子中没有别的动词作谓语,则“以”为动词;否则,便是介词。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以,动词,任用。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空泛的道理),此谓劳民(奸巧的人)(商君书农战)两个“以”皆动词,意义为“凭借/依靠”。其四门外皆树以青槐。(洛阳伽蓝记卷一)以,介词。句子中谓语动词是“树”。介词“以”的用法围绕一个中心:引入行为、状态的“条件”(包含“背景、原因”)等,具体可分为以下七种:(1)引进行为动作凭借的工具、材

6、料、手段与依据、条件,可译为“用”、“拿”、“凭借”等。“以”的宾语,可具体、可抽象。如: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左传鞌之战)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齐桓公伐楚)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战国策楚策)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史记留侯世家)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韩非子五蠹)(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以”可译为“率领”。但仍属于介词。例: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齐桓公伐楚)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僖公五年)

7、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 (3)引进行为动作凭借的资格、身份或地位,相当于“凭着”。如: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西门豹治邺)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孙膑以刑徒阴见(史记孙膑)(4)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按照”,如: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5)引进行为动作的时间或处所,相当于“于”、“在”,例如: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文指田文,即孟尝君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孟尝君列传 刘表治水军,蒙冲舰乃以千数,操悉以沿江(赤壁之战)(6)引进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例如: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战国策魏策 君子不以言

8、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解释1:不因为自然景物的优美而喜悦,也不因为个人的不幸遭遇而悲伤。2:互文见义。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个人处境的好坏而欢喜悲哀。“以”字的用法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以”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前,也可以用在谓语动词之后,上边举的荀子劝学“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髪”一例,两个“以”字的位置就不同。但在表示时间时,就只能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为了强调“以”的宾语,可以把这个宾语放到“以”的前面。例如: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齐恒公伐楚 一以当十。 史记项羽

9、本纪 由“以”构成的“有以”“无以(亡以)”是凝固结构,“以”字后面不带宾语。表示“有(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的意思。例如: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史记淮阴侯列传)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史记项羽本纪)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汤问 (7)引进动作行为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以译为“把”。伯楚以吕卻之谋告公指晋文公。(国语晋语四)(项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此天以臣授陛下。(史记留侯世家)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发展而来。常见用法有:1、连接动词和动词、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

10、以风,禾尽偃。(尚书金滕)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商君书开塞)2、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时间、状态、方式。匈奴日以合战。 (史记李将军列传) 匈奴每日与汉军交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以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3、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 (左传齐晋鞌之战)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太子申以归。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史记项羽本纪)4、连接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

11、公五年)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属予作文以记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5、用于复句中,表示原因。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 (史记秦本纪)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论语先进)介词“以”表示原因,连词“以”也表示原因。“以”后跟名词性成分的是介词,跟谓词性成分的是连词。3、为介词“為”读音是“wi”,经常与它后面的宾语一起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对象、目的、原因等。(1)引入行为动作服务的对象,“替”“给

12、”。如: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2)引入行为动作的目的,“为了”。如:魏其锐身为救灌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4)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对”“向”。如:不足为外人道。(陶渊明桃花源记)(5)引进动作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做状语,读阳平。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4 因“因” 甲骨文因,金文因,本义为茵席,引申为动词,表示依靠、凭借的意思,后来虚化为表条件或原因的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晁错论贵粟疏)(2)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史记蒙恬列传

13、)5 與原来是动词,表示帮助、给予、参与等。虚化为介词后,主要用法有三种:(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例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汉王与义帝发丧。 汉书高帝纪(2)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例如:执其手而与之谋。(国语越王勾践栖会稽)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史记留侯世家(3)引进比较对象。可译为“跟”或“跟相比”。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故狗似獲,獲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与狗则远矣。 (荀子) “与”又是连词,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畦留荑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吾与汝同好弃恶,修复旧德,以追念前

14、勋(左传吕相绝秦)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齿者,皆不为奴(汉书刑法志)介词可以受副词修饰、限制,连词不能。连 词连词是连接词、词组、句子的虚词,故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而”、“则”、“且”、“况”、“抑”、“虽”、“然”、“故”、“苟”、“倘”、“令”等 ,这里重点介绍几个比较重要的连词。1而“而”字,甲骨文作而、金文作而。说文解字:“而,颊毛也。”其本义当是人的胡须。“而”作连词,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其用法可分为五种情形:(1)用于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作“又”、“而且”等,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此所谓藉(jie)寇兵而赉(lai,给予)盗粮

15、者也(李斯谏逐客书)(2)用于顺承(因果)关系。“而”字连接的两项在意义上密切相关,时间上连续而下,可译作:“就”、“才”“而且”等,如: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史记孙膑)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进入别的国家就要问明白禁令,进入异乡就要问明白风俗,进入别人家门就要问明白忌讳)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上述两种关系属于“顺接”。:(3)用于转折关系,即“逆接”。可译作“但是”、“却”等。如: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司马迁报任安书)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给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蠹)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韩愈答李翊书)(4)用于偏正

16、关系。“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可译作“着”、“地”等,如:太后盛气而揖(胥)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乎?(韩非子说林下)(荆苛)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而骂(史记刺客列传)(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史记刺客列传)(5)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含有假设的意思,可译做“假如、如果”等,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子产而死,其谁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无心,面友也。(杨雄法言学行)3则、然则连词“则”主要有六种用法:(1)表示因果或条件,结果相承,相当于“就”,如: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

17、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李斯谏逐客书)欲与太叔,则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臣请除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愿陛下托臣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2)表示时间上先后相承,相当于“就”、“便”,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战则请从(左传)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晁错论贵粟疏)这类句子中,既有时间上的先后,也有条件与结果上的联系,单纯表示时间先后的极为罕见。(3)表示句子之间的对举或并列,现代汉语中无相应的词与之对应,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晏子使楚)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与朱元思书)(4

18、)表示转折,程度较“然”为轻,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用,放之山下(黔之驴)今取人则不然(李斯谏逐客书)君子则不然(答李翊书)(5)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如: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史记刺客列传)(6)表示发现,相当于“原来”,“原来已经”,如: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子路从而后)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则”还可以表示让步,有虽然、倒是之意,如:善则善矣,未可以战(国语吴语)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东门之墠)“然则”本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连用,意为“这样就”“既然如此,那么”,多

19、用于对话,后来变为凝固形式,可以认为是一个词,相当于“那么”,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吾何以传汝曹哉?(汪琬传是楼记)4虽、虽然“虽”一般表示让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如: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李将军列传)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虽”有时还可以兼有假使的意思,是假设的让步,作用和“纵”“纵然”相同,如: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列子)在古汉语中,“虽然”是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连用,是“虽然如此”的意思,如:虽然,犹有未树也(庄

20、子)滕君,则(副词,就是)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许行)5、然,然而“然”做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然而”,如: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苏轼教战守策)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史记高祖本纪)古汉语中也有“然而”,是一般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连用,是“如此,而”“虽然如此,但是”的意思,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汝颍以为险,汉水以为池,限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然而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荀子议兵)后来,“然而”成为一个凝固形式,逐渐变为一个词,如: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然

21、而隆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柳宗元封建论)(同现代汉语的“然而”,只有“可是,但是”的意思)。6、之连词“之”的作用主要有两种。此种“之”,语法学界对其词性的认识,主要有三种意见:介词:马建忠 (马氏文通)、黎锦熙(比较文法)、王力都持这种观点。马氏文通首创“介词”类:“凡虚字用以连实字相关之义者曰介字。”王力古代汉语:“介词之的用法是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有的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的。”连词:杨树达(高等国文法、词诠)、郭锡良。 郭锡良古代汉语:”之字分属两个词类:一是代词;一是连词。连词之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或修饰关系;二、插在主谓结构中间,使

22、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的偏正结构,用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状语。”结构助词:王力(古汉语常识)、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杨伯峻(古汉语虚词)。这是比照现代汉语语法的说法。(1)连接定语和名词性成分(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如: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老子小国寡民)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是炎帝之少女。 (山海经精卫填海)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子五蠹)(2)连接句子中的短语(或分句)即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种“之”字,现代汉语不用对译。按照对应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解释,这种形式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形:连接句中的主谓短语,如:贡

23、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作主语甚矣,汝之不惠!(列子)作主语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作宾语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作宾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作状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作状语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战国策触zhe说赵太后)作状语作时间状语这种情况,有的学者将整个句子看作复句,把表示时间的部分称作分句。以下例句也被看作是复句: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左传宫之奇谏假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触zhe说赵太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皮之不存,毛将焉傅?用在“名词/代词+所字结构”之间:大学之法

24、,禁於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礼记学记)子之所慎:齐,战,疾。 (论语述而)子曰:“吾之於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论语卫灵公)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尧曰)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孟子梁惠王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 (战国策)用在“名词/代词+介宾短语”之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已。(孟子梁惠

25、王上)天之于民厚矣。(列子说符)王曰:“寡人之於齐、赵也,非所敢欲伐也。”(战国策卷29)附:关于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的“之”字的词性:1、助词:通常的看法。2、代词:王力古代汉语“用代词之或是复指提前的宾语是古代汉语变更语序的一种手段。即使被提前的宾语本身是代词,也并不排斥这种手段”。3、介词:马氏文通、比较文法都持这种观点。古汉语通论语气词和词头、词尾一、句尾语气词句尾语气词连用古汉语的句尾语气词经常连用,连用的语气词,仍各自保留着自己原来表达的语气,只不过是语气的重点往往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1)“乎、哉”放在其它语气词后。如:位其不可不慎也乎!(左传成公二年)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

26、游褒禅山记)(2)“乎”与“哉”连用,“哉”在最后。如: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公二十年)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梁惠王上)(3)“矣、已、与、邪、夫”放在其它语气词的后面。如: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何愚也耶!(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二、句首和句中语气词1、夫“夫”字作句首语气词,是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起引起下文的作用。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由“夫”形成的固定结构有许多,都用于句首。有“且夫” “故夫” “若夫” “今夫”等。夫将者,国之辅也。(孙子谋攻)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

27、旨。(晁错论贵粟疏)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2、惟(维、唯)“惟(维、唯)”既可以用于句首,也可以用于句中。其用法有下面三种:(1)位于句首,引出主语或年月。如:唯赤则非邦也与?(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书泰誓上)(2)位于句首,表示期望语气。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故敢略陈其愚,唯君子察焉。(杨恽报孙会宗书)(3)位于句中,引出谓语。如:蚩尤惟始作乱。(书吕刑)周虽旧邦,其命唯新。(诗经大雅文王)3、其“其”用作语气词(郭锡良古代汉语653-65

28、5称为“语气副词”), 既可以用于句首,也可以用于句中。表示推测,相当于“大概,恐怕”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晏婴论季世)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用于祈使句中,加强祈使语气,有祈请、劝勉、期望、命令等意思。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左传齐桓公伐楚)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二三子其佐我扬明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集求贤令)(你们几位一定要帮助我发现并推举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干的就推荐上来,让我能够人用他们。)加强反问语气。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子路从而后)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齐晋鞌之战)虽如是,其敢

29、自谓几于成乎?(韩愈答李翊书)4、也“也”放在句中尾,表示肯定的语气;放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三、词头、词尾词头即前缀,词尾即后缀,一般均不表示什么含义,只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位置固定。1、有(1)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如: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书经召诰)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2)用于一般名词前面。如:予欲左右有民。(书经皋陶谟)(3)用于形容词前面。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2、其“其”字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如:既见君子,云何其忧?(诗经唐风扬之水)北风其凉

30、,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3、言、于、薄“言、于、薄”作词头时,都只用于动词的前面。如: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4、然、如、尔、若这几个字均是词尾,一般用于形容词后,和形容词一起充当状语或谓语。如: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天下晏如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重点提示(按重点次序排列):掌握“以”的连词与介词、“而”连词、“之”的连词用法,能默记条文、并能举出例句至少一条。掌握、默记古汉语被动句的形式并能一一举例。在实际文句中能辨别出“词头”;能根据语境正确把握“其”的语气,而用现代汉语对译。注意句中的“也”字的作用。对照阅读教材上相应的部分,完全理解两者表达上的异同。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