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共7页)

上传人:冬**** 文档编号:57046919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共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共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共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共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共7页)(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摘 要:饮食是人类生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就中西方饮食而言,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文章首先介绍了中西饮食文化产生的原因以及饮食的现状,然后从赴宴的时间、衣着观念,还有备宴的营养搭配、铺张程度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通过研究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中西方各自的饮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交流不断增多,他们之间的这种交流被称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

2、交际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影响信息传达效果的那些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构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文化。饮食文化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和其渊源,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从而增进了解,促进交流。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渊源(一)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同时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地域差异,各地形成了不同

3、的饮食文化,著名的八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也有共同点:用料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多变。西方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中世纪,欧洲就已形成完善的饮食文化,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也十分注重口味。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哲学思想、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首先,从哲学思想看,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究“气”与“有无相生”,西方哲学思想则讲究实体与虚空的分离与对立。其次,从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来看,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西方讲究天人分离,强调以“人”为中心。它们决定了各自饮食文化的不同。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

4、现状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中国引入了许多西方食物,像“KFC”、“DICOS”、“McDonald”。但近些年,中国的一些西方快餐店里也出现了面条和大米等主食,肯德基也经常推出豆浆、油条和营养粥等早餐。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人们过生日都要吃具有典型西方饮食文化标志的生日蛋糕,这标志着中西方饮食文化在不断的融合。在西方,随着技术的革新,人们的生活速度加快,营养而简单的食品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而饮食文化也在发生较大变化,向着高热量、简单、便于携带的方向发展。以肯德基为例,其推出的食品多种多样,但原料不外乎面粉、肉类、蔬菜和土豆。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中国餐馆的存在,越来越多追求

5、美味的西方人也就成了中国餐馆的常客,品尝不同风味的中国菜。二、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在中国,饮食已上升到了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这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中国人见面经常这样问:“你吃过了吗?”。中国人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也往往是吃,或为吃做准备。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件都与饮食有关 8。而在西方,饮食仅仅是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 (一)主人备宴观念不同 1. 美味和营养的侧重点不同在中国,“民以食为天”是家喻户晓的谚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把吃看得很重要。正因为把吃看得这么重要,我们才会把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6、,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于是也就有了“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开始追求饮食的口味感,口味则细分为“色、香、味”,这是我们感受色香味的感官器官“眼、鼻、口”所体会到的。中国人重视味道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在品尝菜肴的时候,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如果进一步问怎么好吃,好吃在哪儿,不好吃在哪儿,就很不容易说清楚了。这说明有些菜已经成了味道的载体,我们对饮食的追求也上升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在美味的诱惑下,中国人对饮食越来越讲究,这不仅体现在食材上,也体现在用料上。因此,有句话这么说:“厨师三分艺,用料七分功”,选料精良是中国厨师的

7、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菜肴的基础,这是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技巧才能做得到的。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好的食材才能保证饮食的美味。我们常说的色香味也没有提及营养组合,因此中餐是比较注重美味的。西方人反倒不那么重视饮食的美味,他们认为营养才是最重要的。林语堂先生曾说:“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3。”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他们仍然把营养放在第一位。在备餐时,西方人会首先考虑好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然后再制定菜谱,最后才去购物,所需食材会精确到克。他们力求口

8、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早餐往往是一个鸡蛋、一杯牛奶、几片面包再加一根香肠,热量十分充足;午餐是自助餐形式;晚餐也不外乎是面包、薯条、香肠、牛排、炸鸡、奶酪等,简单而又丰富。西方的中小学校都配有营养师,以保证青少年的营养充足和平衡。在讲究营养的同时,食物的味道就降了一个层次,尤其是生吃的蔬菜和搅拌的色拉,味道都不怎么样,但其科学而理性的饮食观念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2. 规范和随意的烹调准则不同中国的烹调技术可谓是世界闻名,它不仅仅是为了吃而存在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技术已经演变成了一门艺术。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贴、烩、扒、烧、炖、焖、氽、煮、酱、卤、蒸、烤、拌、炝、熏,以及甜菜的

9、拔丝、蜜汁、挂霜等。不同技法具有不同的风味特色,每种技法都有几种乃至几十种名菜。刀功更是烹调搜必须的,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刀法,如、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在原料上划上刀纹而不切断)和雕刻刀法等,把原料加工成片、条、丝、块、丁、粒、茸、泥等多种形态以适应不同的火候。厨师还会根据不同的食材雕出不用形式的花、鸟、虫、鱼等,形象逼真,以至于放在餐桌上成了一种供人欣赏的艺术品而不是食物。火候也是决定菜肴美味的一个关键因素,掌握适当的火候看似容易,操作起来却不简单,没有多年操作实践的经验是很难把握好的。厨师要能精确鉴别出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的火力,还要熟悉了解各种各种原料的耐热程度,熟

10、练控制用火时间,根据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态大小、整碎厚薄等来确定下锅的次序,这样做出的菜肴才会要嫩有嫩、要酥有酥、要烂有烂。最后,在合适的时间(烹前调、烹中调、烹后调)加入一定比例的调料则是提升菜肴美味的关键,另外,醋、蒜、姜、葱、辣椒等佐料的加入也可以起到杀菌、消脂、增进饮食、帮助消化的作用。这样一道鲜香可口的菜就可以出锅了。由于中国八大菜系都有自己的特色,烹调风味也因此各不相同。同样一个菜也会因为不同的厨师、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口味,加以调整。例如红烧鱼,在南方做得比较清淡,在北方则味道较重,在江浙又会偏甜,在四川就是辣味十足了。许多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中

11、国厨师也能把它做成一道美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烹饪的随意性。西方烹调强调科学与营养,他们根据列好的菜谱去购物,称量好每部分原料所需要的重量进行烹调。但这种烹和调没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有烹无调,仍属于前后分立的两道工序。西方人做饭像是在搞实验,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从时间、空间、温度、湿度等细微入手,烹饪则从物理、化学角度出发,厨房备有齐全的工具,如:天平、定时器、刻度锅等等。食材都是单独制作,最后拼盘,多呈立体状,两种食物的味道不会串在一起。即便是调味料,也无外乎是番茄酱、芥末糊、柠檬汁、辣椒油、黄油、奶油等等。这些调料只是在烹调后连同食物一起吃的,可以根据个人口

12、味的不同添加。食物虽然制作简单,味道欠佳,没有创新的特点,但有一点是值得我们羡慕的,那就是西方厨房永远都是那么干净整洁,不会像中国厨房会有很大油烟,清洗十分不便。 3. 铺张与节俭的观念不同中华民族是个好客的民族,宴请时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会觉得没有怠慢客人,中国人请客吃饭重视饭菜本身,讲究排场,酒席要丰富,准备的饭菜越珍贵越能体现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例如:中国人举办婚宴、孩子的出生宴、满月宴、老人的祝寿宴等等,饭菜都很丰盛,有几十道之多,其中热菜占大多数。人们酒足饭饱之后还会剩下一半没有吃,以至于有人会说,好吃的太多了,饭菜太丰盛了,但是实在是吃不下了。追溯到古代,皇宫饮食更为壮观。皇帝

13、进餐时,面前会有一满桌子的美食,皇上只会吃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菜,其实这些菜每道只吃一口就足够填饱肚子了,其它的只是浪费。皇宫内大大小小的宴会几乎每天都有,其铺张浪费的程度无法现象。另外北京的“全鸭席”,延边的“全狗席”,广东的“全鱼席”、“全蚝席”,长沙李和胜的“全牛席”,北京一些清真饭馆的“全羊席”以及北京砂锅居的“全猪席”,都体现了宴请的气派。 在西方,饮食准备要简单的多,他们喜欢小而精的食物,盛大的西餐宴席通常不过准备六道菜,而且其中只有两道菜算得上是菜,其余只不过是陪衬。平时宴请,饭菜的准备更为简单,美国的“Potluck”要求每人都自带一道菜,让大家共享6。还有一种聚会,他们称之为pa

14、rty,这是一种比较松散的聚会,主要目的是见面聊天和结识新友,主人只提供饮料、酒和一些简单的食物,如奶酪、炸薯条、三明治等,并不提供饭菜6。他们将吃饭看成是聚会和交流的机会,是重温旧谊和结交新人的机会,也是获得信息的场所,在他们看来,吃的东西不是最重要的。主人要做的就是千方百计地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欢快的气氛,让客人们享受一段自由自在的美好时光。可见,他们的餐饮节俭,不摆阔气和排场。 4. 餐饮种类不同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土地广阔且肥沃,粮食产量较多,种类丰富。因此我们的传统饮食主要是五谷粗粮,辅之以蔬菜和少量肉食。因为佛教提倡“戒杀放生”,道教也忌鱼肉荤腥,所以中国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素食主义的

15、国度。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营养观念的普及,中国人的餐桌上正在加大肉类和奶制品的比重。鉴于中国精湛的烹饪技术,几乎所有的中国菜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材组成的。我们熟知的西红柿炒鸡蛋、木耳炒肉丝、烧茄子、土豆炒鸡块等都是至少由两种食材和多种调料烹制而成的。在追求美味的同时,中国人开始注重养生和保健。近年来,一些高薪阶层的人开始青睐野味和农家菜,与此同时,一些药膳也登上了我们的餐桌,成了新的食品宠儿。有了新宠,我们也不会忘了旧爱,因为中国的饮食种类实在是太多了,永远都不会有吃腻的那一天。因为独特的风味小吃是我们旅游度假的必修课。像胡辣汤、热干面、羊肉串、炒粉等来自东西南北的特色小吃已经渗透到我们

16、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偶尔吃一次是很不错的选择。中国人吃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一种文化。例如:过年吃的饺子,由肉菜调馅,谐音有财,其形状酷似金元宝,寓意财源广进;除夕夜吃饺子有交子更新之意,古代把铜钱放到饺子里,谁吃到包有铜钱的饺子谁交财运;年夜饭的鱼不吃完,放到大年初一叫“年年有余”;年夜饭的菜肴比平常多得多,取“菜多,财多”的意思;正月十五吃元宵,象征“团团圆圆”;端午节吃粽子是传统习俗,用红枣包的粽子称为“枣粽”,与“早中”同音,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要吃枣粽,取“考试顺利,早日中状元”之意;中秋节的月饼因为形状的关系而取“团圆”之意;南方人煮年糕,以求“年年高”;过年喝酒称为“长长久久

17、”。西方国家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不适合农耕,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传统,人们饮食主要以动物为主,植物为辅,吃大块肉、整只鸡,青菜摄入量较少,饭菜种类较为单一。冰箱常备的也是罐头、牛奶、面包等即食品。西方人偏爱细粮,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此外每天还摄入大量黄油,中国人常吃的豆制品,他们往往“敬而远之”,加上经常食甜食,多数人患上了肥胖症。被称为“红肉”的牛肉、马肉和羊肉是导致结肠癌的病因之一,红肉的脂肪也是心脏病的致病因素之一。所以,现在很多西方人也增加蔬菜的摄入量,减少肉食品在饮食中的比例,以保证身体健康。如果说中国人的饮食跟文化紧密相连,西方人则注重饮食与宗教的结合,用食品来表达

18、对上帝的崇敬之心,以求其保佑。圣诞节是西方国家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是为纪念耶稣诞生而设的,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下共进节日美餐,包括火鸡和烤鹅,正像中国人过春节吃年夜饭一样。复活节是西方国家仅次于圣诞节的第二大节日,是为纪念耶稣复活而设的节日,因为鸡蛋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新生命和兴旺发达的象征,它预示着新生命的降临,相信新的生命一定会从中冲脱出世,所以节日期间,人们按照传统习俗把鸡蛋煮熟后涂上红色,象征耶稣用鲜血为人类赎罪。复活节的彩蛋和烤羊腿象征着对上帝的缅怀和忠诚。感恩节大餐尤其是玉米饼、玉米面包不仅能使人们牢记祖先辛苦创业的艰辛,感谢上帝对信众的恩泽, 而且能够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着感恩之

19、心创造幸福的生活。(二)客人赴宴观念不同 1. 时间观念不同美国人类学家爱得华霍尔根据他的观察把人们分为两类,一类是遵守单时制(Monochronic time, M-time)的人们,一类是遵守多时制(Polychronic time, P-time)的人们1。单时制的人们把时间看作是一条直线,可以切割成一段一段,他们强调时间表,强调事先安排;多时制的人们习惯于同时处理几件事情,强调人们的参与和任务的完成,而不强调一切都按照时间表 1。中国人对待时间的态度较为随意,在大城市,人们遵守单时制,而在农村情况则大不相同。商业宴请中,迟到是不礼貌的行为,因为迟到而造成公司损失的例子有很多,宴会持续时

20、间也是有特别规定的,一般在三个小时之内,谈完公事就可以告别。如果是家庭宴请活动,发出的邀请可以提前一两天,也可以是随即通知,早到和迟到都是很正常的,早到的可以打牌、聊天、喝茶等待未到的客人,宴会结束时间也比较自由,大家玩儿的尽兴了就可以结束,没有时间限制。西方人多按单时制办事,他们认为单时制对时间的诠释是科学的,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只能处理一件事情,之后再处理第二件。他们使用专门的日记本记录日提前计划,在西方人看来,临时通知对方参加某项活动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如果请人吃饭,需在一周甚至更早的时间发出邀请,临时邀请会使人感到缺乏诚意,往往会遭到拒绝。去饭店预约时,几点就餐要说清楚,首先要说明人数

21、和时间,其次要表明是否要吸烟区或视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别的日子,可以告知宴会的目的和预算。在预定的时间到达,是基本的礼貌,有急事时要提前通知,取消定位一定要道歉。宴会上可以迟到5-10分钟,但是不能早到,早到会引起主人的不快。主人会提前告知宴会何时开始,何时结束,一般持续时间较长,持续时间太短会使人们感到主人不好客,不够热情。 2. 着装观念不同在中国赴宴时穿着较为随意,用餐时的着装可以是T恤、牛仔裤等便装,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穿得隆重一些。西方赴宴时穿着较为正规、得体,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女士化妆要稍重,因为餐厅内的光线较暗。如果指

22、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不可以穿休闲服到餐馆里用餐。(三)宴会上的观念不同 1. 座次观念不同座位的安排是利用空间位置表示个人地位和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一般来说,接近主人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最重要的客人安排在第一桌,仅次于最主要的客人安排在第二桌,依次类推,在每桌又按照客人的重要程度作相应安排。在中国,宴会上座位通常以面向南为上,面向北为下,入席以右为上,视为首席,位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入席并坐首席是司空见惯的事,这是因为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敬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古代中国的宴会上很少看到女性的身影,现如今,女性已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在社会上也开始独当一面。但在宴会上,当“

23、尊老”和“女士优先”原则发生冲突时,中国人选择的是“尊老”而不是“女士优先”。宴会上的具体座次安排如下:主人面向大门或坐北朝南,客人依照以右为上的原则,第一主宾位于主人的右侧,第二主宾位于主人的左侧或第一主宾的右侧,主宾夫人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依次类推。如果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尊敬,主宾可以坐在主人的位置上,主人则坐在主宾的位置上。在古代西方社会,最尊贵的客人的座位是在主人的左边,这是因为人们习惯于用右手握匕首,是出于保护客人的需要4。今天,西方人在安排座位时已不再着眼于安全保护,在安排座位时,遵循“女士优先”的传统文化观念,先以宾客的性别列出名单,再据此安排座位的形式和具体座位。如果是男

24、女共同参加的宴会,则由男女主人共同参加主持,把男女宾客分列成两个名单,通常座位形成是: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正对面是男主人,女主人的右手边为第一主宾,一般是位男士,男主人右边是第二主宾,一般是主宾的夫人,男女交叉,依次排序。在同一桌上,离主人越近,座位越尊贵。此外,如果男女同时赶赴宴会,那么男士应为女士开门,让女士先行,当主人把女宾领进大厅时,首先由男主人邀请第一女主宾入席,并帮她拉椅子、入座,女主人则同男贵宾最后进入。在上菜与进餐时,应首先从左侧给女主宾上菜,然后按顺序分送给其他女士,最后给女主人;接着按同样的顺序给男士上菜。当女主人及其他女士拿起餐巾、刀叉开始进餐后,男士们

25、才能开始。进餐结束后,必须等女士起身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席,且仍要为女士拉椅子,让其先行。 2. 气氛观念不同 中国人喜欢热闹,就餐时一般都会有娱乐活动,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到表演活动,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陶冶,用餐心情更加放松。在家宴上,主人还会不停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总怕客人吃不饱、吃不好,客人相互之间也会夹菜、让菜,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吃饭的时候往往有酒助兴,人们可以玩牌、划拳,人人参与,输了就罚酒一杯,大家都会玩得很开心。 吃西餐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吃情调:大理石的壁炉、的水晶灯、银色的烛台、缤纷的美酒,再加上人们优雅迷人的举止,这本身就是一幅动人的油画。西方人在

26、餐桌上很注重礼仪,他们喜欢优雅安静的环境,吃饭不能发出声音,汤匙和碗不能有碰撞的声音,咀嚼食物要闭口,口中含有食物时不能讲话,所以他们听到中国人趁热津津有味吃面条时发出的声音感到很不适应,觉得很不雅。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或者餐桌上就根本没有酒水,他们不会在宴会上劝酒,一直把客人灌得酩酊大醉,如果客人因为醉酒而出事的话,主人还会因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对因此造成的损失负责2。3. 和餐制和分餐制饮食观念不同在中国,群体文化,也就是集体文化是它的主导价值观。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到“亲谊、乡谊、世谊、年谊”之交等,无不打上中国群体文化的烙印5。中国人重家庭,重集体,逢年过节大家都

27、要团圆在一起,吃饭、交流、巩固感情。平常一些好朋友也会经常出去聚餐,特别是吃火锅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起,以火锅为中心,边吃边体验一起煮食物的乐趣。又如西安的羊肉泡馍,硬邦邦的馍,客人自己动手掰成碎块儿,这样似乎吃起来更香。中华民族讲求“和气生财”、“以和为贵”,结账时,大家也是争先恐后的去买单。在西方宴会上,人们虽也围坐,但各人的食物是单盘独碟的。最常见的自助餐上,人们不必固定座位,可以自由走动,不仅可以充分满足个人对食物的喜好,还便于社交以及人们之间的感情与信息的交流。从这种分餐形式可以看出西方人追求独立的特点。朋友一起聚餐时,大家会选择AA制付款,不分你我,十分公平。4. 餐具不同中餐的餐

28、饮工具以筷子、调羹为主,筷子的用途很广,可以夹菜、夹饭,简单又方便,可以提高吃饭速度。筷子可以说是人手指的延伸,可以使手指灵活,思维敏捷。法国著名的文学思想家、批评家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在谈到筷子时认为,筷子不像刀又那样用于切、扎、戳,因而“食物不再成为人们暴力之下的猎物,而是成为和谐地被传送的物质”7。吃完一顿西餐,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繁琐的餐具了。使用刀叉进餐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

29、,无需放下,不用刀时,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四、结语中西饮食文化各有所长,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文化将在碰撞中不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现在的中餐已经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今天,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习以为常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的舶来饮食,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已经成为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所以我们应正确看待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在发扬我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学习西方文化,保证中西方文化的和谐发展。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