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名词化现象及其汉译途径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57010397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英语名词化现象及其汉译途径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英语名词化现象及其汉译途径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英语名词化现象及其汉译途径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英语名词化现象及其汉译途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语名词化现象及其汉译途径(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 09 年 1 月湖北第二师范学 院学报Jan. 2 00 9第 2 6 卷第 1 期Jou rn a l o f H ub e i U n ivers ity o f E du cat ionV o.l 26 N o 1英语名词化现象及其汉译途径杜玉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语言文化学院, 南京 21004 4)摘 要: 名词化现象是英语正式语体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是英语书面语篇的共同 的非标记 形式。名词化 结构的中心 词往往是 由动词或形容词派生或 转化而来, 意义抽象, 因而在理解和翻译时不宜把握。本文 从英语历 史发展、人类认知 心理、思维方式 及韩礼德 语法隐喻 理论四个方面分析

2、名词化现象的成因 , 并根据韩礼德 语法 隐喻 理论详细阐释名词化的表现形式, 最后 从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 探究名词化现象的汉译途径。关键词: 名词化现象; 语法隐喻; 表现形式; 汉译途径基金项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 SK 200801 43.中图分类号: H 31 5. 9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7 4 34 4X ( 2 009 ) 0 1 01 20 0 5作者简介: 杜玉生 ( 19 81 - ) , 男, 山东淄博人, 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功能语言学。 英语中存在大量 的名词化现象, 这也是英 语正式 语体最显

3、 著的特征之一, 是英语书面语篇的共同 的非标 记形式。 马丁认为 高 层次的名词化是 抽象 的书面 英语 的特征, 特 别是 出现 在科 技、人 文和政府部门的语 篇中。 1 根 据 !现代语 言学词 典 的界 定, 名 词化是 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 程或指从一 个底层小 句得 出一个名词 短语的派生过程。 2 T rau th & K azz eari也认为 名词化 是指名词从其他 词类 的派生, 如 动词 或形容 词, 但也 可从 名词 派生。 3 也就是说名词化 本身是 一个 过程, 这一 过程 不管是 派生 还 是转换, 其结果都出现或产生名词。英 语名词 化现象 的形成原

4、因 是多样的, 包括英语历史发展变化原 因, 哲 学思维 方式特 征, 人 类认知心理方式 及意义 表达 多样性 需求 等因素 。本文 从以 上四 点 出发, 分析英语名词 化现象 形成 的原 因, 并 根据 系统 功能 语言 学 派韩礼德 语法隐喻 理论阐述名词化的表 现形式, 最后从形 式与内容两方面探究英语 名词化的汉译途径。一、名词化现象形成原因( 一 ) 历史原因。名词化的研究从某种程 度上说, 可以追 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 和亚里士多德, 虽然他们 没有明 确提出名 词 化概念, 但他们将词类分为两大部分: 名词 性成分 和动词 性成分, 并对它们之 间的 转换 进行 过讨 论。

5、 4 11 世纪 诺曼 底人 征 服英 国 后, 大量法语 词涌 入英 语。 其中 名 词数 量 最大, 它涉 及 政 治、宗 教、法律、艺术与科 学、医药 等。在 众多 的法 语名 词中, 抽 象名 词 数量 可观, 仅以 ion 结尾 的词 就有 a tten t ion, con s id erat ion, con so la t ion, an t iqu at ion, d el ib erat ion, e leva tion, h um il iat ion, p art icipa tion 等, 这些词都是在 乔叟作 品中 首次出 现的。在 印刷 业和 教育 事业 的 帮助

6、下, 这些源于法 语的抽 象名 词很 快就成 为英 国有 地位、有 教 养的人所喜欢使用的 词汇。文艺复兴时期, 英国 学者 将古 希腊、罗 马的 文学 经典 首次 译 成英文时, 如找不到 贴切 的对应 词, 他们 就直 接 借用 外语 词。这样就把相当数 量的拉 丁词 语引入 英语。由 于晚 期拉 丁语 的句 法 是名词性的, 所以拉丁语的名词形式 先于动 词形式 进入英 语。此时的英国学者普遍受拉丁语教育, 他们使用 拉丁语 有时比 用英语还要方便。莫尔的名著 !乌托 邦 就是 用拉 丁文写 的。这些 都对 英语的句法结构产生影响。 R . A H und son 认为: B o rro

7、w in g m an y in vo lve th e leve ls of syn tax and sem an t ics. . . It is part icu la rly comm onfo r featu res of syn tax to b e bo rrow ed from one langu age in to ne igh bo r ing on es, v ia p eop le w h y are b i lin gua l in b oth. 5 其次, 19 世纪科技文章的文体 已形成了现有的特 点。当时很 多好的科技文章是用德文写的, 而德语散文 的句法 特点

8、也 是名词化。这样不少英语科 技文 章的 作者也 喜欢 模仿 这种 文 体。因为 它能使科技文章更显客观, 较少个人主观色彩。 6 到本世纪, 社会科学发 展成为一个 独立的 学科。这个 领域的 学者在行文上追求 自然、科学 和文 章客观 性, 因而 也在 某种 程度上形成了名词化的文体。最后, 渗透到 学术刊物、实 验报告、政府 公文等。由此名词化的文体成了深奥、严谨的代名词。( 二 ) 哲学思维方式原因。语言与思维是辩证 统一的,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 具, 思 维方 式的 表 达不 可 避免 地在 语 言上 留 下痕 迹。名词化现象就是英美人思维方式 的体现, 也是 其哲学 思想的 体现。

9、哲学思想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社 会过程 中思维 的结果, 这一思维结果表现为理论思维的形式, 而理论思 维的形 式必然 要通过 一系 列的 概念 范畴 构成 的哲 学命 题表 现出 来。 7 西方 哲学 主张 人物分离 天人各一 , 注重 从客观 世界角度 观察事 物, 而不是 从主观知觉出发, 因此重 形式 论证, 崇 尚抽 象思 维, 具有 系统 化、形式化、组织化的 特点。英 美人 注重 抽象 思维, 抽 象思 维被 认为 是一种高级思 维, 是 文明 人 的一 种象 征。 O. Jesp ersen 认 为 the m ore advan ced a langu ag e is, th

10、e m ore d eve lop ed is its pow er o f ex p res s ing ab s tract or g en eral id ea. 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和文明社会的进步, 原有的 感性 表达方 式已 不足以 表达 复杂 的理 性概 念,收稿日期: 2008 12 01因而需要借助于抽象 的表达方式。这正如 H. Jacob i所说的: ab st ract m ethod s o f d ict ion w ere m o re and m o re n eed ed as th e sp he re o f ideas to be exp res se

11、d becam e n arrow er and na rrow e r. 9 英语的抽象 表达法导致英语表达 的静态 ( st at ive) 特 征, 而 名词 化则 是体现 这 种静态特征、抽象表达的最有力手段, 试比较:( a) T h e docto r arr ived ex trem e ly qu ick ly an d exam ined the p a t ien t on comm on ly carefu l ly; th e resu lt w as th at he recov ered very speed i ly.( b ) T he doc to r s e

12、xtrem e ly qu ick a rr iva l and u n comm on ly carefu lexam ina tion o f th e pat ien t b rough t abou t h is sp eedy recovery.运用名词化的抽 象表 达法 可以 使叙 述较 为准 确、贴切, 使 表 达简洁、灵活, 行文自然便于表 达复杂的抽象思想内容。另外, 名词化所具有 的语 义的 概括 性、抽象 性及 潜在 的多 义 性有时可以用来掩饰 作者真实的思想内容 , 以 迎合其 思维表达 的 需要, 因而名词化现 象得 以流行 。例如, 当 一位 美国 州长 被问 及

13、 他为什么眼看一 个人 死在煤 气房 内, 而没有 营救 他时, 他 在电 视 台的回答是下面两句 话中的后句而不是前句:( a) I d id n ot s ee enough ev iden ce to m ak e m e ch an ge m y m ind and d ecide to save th e m an s l ife.( b) Th ere w as in su ff icien t ev iden ce on w h ich to b ase a chang e o f d ec is ion.后句是名词化的 句子 结构, 使 州长 的回 答含 糊其 辞, 人们 无从

14、知道谁对谁做了什 么, 从而避免了他对这一后果的责任。 抽象思维的表达 有其 客观 性的 特点, 因 此这 些政 府公 文、政客演讲和文章为 了表达 上的 客观 性也对 名词 化现象 起到 推波 助 澜的作用。这也是信息性文体 如: 科 技文体、新闻 文体、公文文 体 及论述文体大量采用 名词化的原因。如:( a) If w e add or rem ove hea t, th e s tate o f m at ter m ay chang e.( b) Th e add ition o r rem ova l of h eat m ay ch an ge th e sta te o f m

15、 a t ter.科技文章常用 ( b ) 句表达方式, 科技文 章通常阐明 科学定理, 描述某种过程。用名词化结构 来代替人称 代词, 能使 作者和读 者 这些主观因素远离事 实, 使叙述更显 客观性, 更具 科学性, 从而 体 现其思维方式的抽象 性、科学性。( 三 ) 心理认知原因。名词化的过程是心 智变化的 过程, 它通过一系列心理操作由 深层结构转化为表层 结构, 不仅 表达了深 层 结构的意义而且使表 层结构更为精 炼。 1 0 乔姆斯基 ( Ch om sk y) 在 转换生成语法中涉及 表层结构和深层结 构, 他曾 指出: 深层结 构 和表层结构是通过某 些心智的操作联系在 一

16、起的, 用 现代术语 即 通过语法上的 变形而 联系 在一 起的。 1 1 并 认为 名 词化 必须 反 映深层结构的特征。 12 如:( a) H e f in ish ed the task sp len d id ly an d th e teach er w as p leased. ( 深层结构 )( b) H is sp lend id f in ish in g o f th e task p leas ed th e teach er. ( 表层 结构 )经过转换规 则, 深 层结 构 转化 为 表 层结 构, H e f in ish ed th e task sp len

17、d id ly 转变为名词化结构 H is sp lend id f in ish in g of th e task。当代著 名 的认 知 语言 学 家莱 考 夫 ( G. L ako ff ) 概念 隐 喻( con cep tu a l m etapho r) 理论的提出 从语 言认知 角度 为英 语名词 化 现象提供了理据。随着语言学 的不断发展 , 尤 其是认 知语言学 的 发展, 人们将名词化这一过去主要作 为语言形 式研究 的现象与 认知、社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 起来。他指出: 隐喻 普遍存在 于我们 的日常生活中, 不 但存 在于语 言中, 而且 存在 于我 们的 思想 和行 为

18、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 念系统, 从根 本上讲 是隐喻 式的 。 13 莱考夫提 出的 概念隐 喻 ( con cep tua l m etapho r) 理 论, 其实质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 总是存在两个认知 域 ( cog n it ive d om a in ) , 其中一个 认知域中的 概念总 是向另 一个认 知域映 射, 这也就是他 著名的 概念映射 ( cros s dom a in m app ing ) 理论。莱 考夫在研究中还将修辞格中的拟人、换喻和 提喻等 都看作 是诸多 概念隐喻中的一种类型。既然概念隐 喻如此 普遍, 那么象 以下这 样的名词化结构的产生

19、和使用就非常自然了。( a) Th e s cien t if ic id ea f low s rap id ly n ow ad ays.( b ) T h e f low of th e sc ien t if ic id ea is rap id n ow adays. ( IDEA IS L IQU ID )名词化过程是人类认知活动相互 作用的 表现, 对其认 知结构的分析将十分有助于揭示此语言结构的认知本质。 1 4( 四 ) 从 语 法 隐 喻 理 论 看 名 词 化 现 象 成 因。 语 法 隐 喻( g ram m at ica l m etaph or) 这一概念是韩礼德

20、( H a l lid ay) 在 198 5 出版 的 !功能语法导论 首次提出的。语法隐喻的实质 是名词化, 韩礼德 ( H al liday, 19 94: 35 2 ) 指 出: 名词 化是 创建 语法 隐喻 的唯 一最 强大的手段 15 。语 法隐 喻理 论的 提出 为名 词化 的构 建提 供了 强有力的理据, 更 加合 理有效 地解 释了名 词化 现象 产生 的原 因, 语法隐喻的产生过程一定程度上就是名词化产生的过程。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 语 言是一 个由音系 层 ( phon o lo gy) 、词汇语 法层 ( lex icog ramm ar) 和话语意义层 ( d

21、is cou rse s em an t ics) 构成的三 层次符 号系 统。这三 个层 次之 间的 关系 是象 征和 被象征、或者说体 现和 被体 现的关 系。具 体地 说, 音系 层是 词汇 语法层的体现 ( real izat ion ) , 而词 汇 语法 层又 是 话语 意义 层 的体 现。体现方式大 致有 两种: 一 致式 ( con gruen t fo rm ) 即无 标 记形 式; 非一致式 ( in con gru en t form ) 即有标记形式。所谓一致式, 从语 言的 概念 意义 上讲, 就 是通 过用 名词 体现 事件过程的参与者, 用 动词体 现过 程本身,

22、 用 形容 词体 现事 物的 特征, 用副词或介 词词组 体现 时间、地 点、工具、方 式等 环境 意义 ( c ircum s tan tia l m ean ing ) , 用连 词体 现逻 辑意义 等方 式, 使词 汇语 法层所表达的表层 意义和 话语 意义层 所表 达的 深层意 义彼 此相 同。所谓非一致式, 就是打破常 规, 通 过用名 词体现 过程、用名词 体现特征等方式, 使词汇语 法层所表达的表 层意义 和话语 意义层 所表达的深层意义变得不一致。这就 有悖于 人类的 认知, 更接近 理性思维, 因而是常见的书 面表述形式, 属于 语言表达 的理性方 式 。 16 这种现象就是

23、功能语言学所 说的存 在于不 同语言 层次之 间的张力 ( ten s ion ) 。而正 是这 种张 力的 存在 和作 用导 致了 名词 化的产生。如:( a) Tw o m on th s afte r h is m oth er d ied in 192 1, h e an d C lem en t in e lo st the ir d augh ter. Sh e w as th ree years o ld. T h ey loved he r.( b ) In 1 921, the d eath o f h is m o th er w as fo llow ed tw o m

24、on th s la ter b y th e loss of h is an d C lem en t in e s b eloved th ree year o ld daugh ter.例 ( a) 是一致式, 所有的过程都是 由动词来体 现, 所 有的参与者都是由名词或代 词实体 来体 现, 因而语 义直 接明 了, 符合 口头 表达习惯。例 ( b ) 是隐 喻式, 原来的 物质过 程 ( d ied 与 los t) 分别 被表述为 实体 ( d eath 与 loss ) , 成 为了 参与 者; 原来 的心 理 过程 ( lov ed ) 被编码为 属性 ( b e loved

25、 ) ; 原 来的 参与 者变 成了 后置 修饰语; 原来由 a fter 反 映出 来 的逻 辑 关 系则 被 体现 为 过程 ( w as fo l low ed) , 经过这番调整之 后, 语 义结构 复杂化 了, 但 语法 结构却 简 单化了, 词语密度明显加大了。这样一来, 例 ( b ) 就 完全符合 书面 语深思熟虑的表 达习 惯。与此 同时, 通 过调 整变 化, 四个 句子 变 成了一个逻辑 关系紧 密的 句子。通 过以上 例子 我们 可以 看到 名 词化现象是语法隐喻 的主要形式。名词化 现象就是过 程 ( 按一 致 式用动词描写 ) 和属性 ( 按一致式用形容词或副词描写

26、 ) 被语 法隐 喻成事物 ( 按隐喻式用名词或名词词组描写 ) 。二、名词化的表现形式名词化有多种类 型, 主要是 语法隐喻 名词化 类型及突 出强 调抽象 思维 的 英语 无 灵 主 语句 ( En g lish sen ten ces w ith in an im ate sub jects ) 。( 一 ) 语法隐喻名词化类型。根据 语法隐喻 理论, 在研究名 词化现象时, 语言学 界几乎 把所 有的 注意力 都集 中于 同一 类型, 即把 过程看作事 物。 1 7 而事实上, 名词 化还有其它 一些不大 引起 人们注意的类型。1. 把过程看作 事物。 按照 一致 式的 要求, 过 程

27、由 动词 体现。 而在非一致式中, 则可以由名词来体 现。这种 名词化 现象最为 普遍, 常见的在表层结构上有两类:( 1 ) 将动词及其 主语或其 他成 份浓 缩为一 个名 词词组, 在 词 组内, 原来句子成份之间的逻辑句法关系仍依稀可辨。如:( a) Th e m in is try app o in ted Joh n son as d irecto r of th is depa rt m en t, so h e w as h app y.( b ) Th e appo in tm en t o f John son b y the m in ist ry as d irector

28、 of th is d ep artm en t m ad e h im h ap py.( 2 ) 将动词转换 成相应的 名词, 使 其成为 一个 新动 词短语 的组成部分。例如:( a) T h e p o lice inves t iga ted th e m a tter.( b) Th e po l ice condu cted an inv es tig a t ion in to th e m at ter.以上两例中的斜 体部分, 讲话者 将过程 看作是 事物。这属 于 概念隐喻 范畴, 这 类隐 喻有如 下功 能: 通 过重 新范 畴化, 使 原 本动态的过 程变 为 静态,

29、 为 人 们认 识世 界 提供 了不 同 寻常 的 方 式; 通过动态过程名 物化, 利用 英语 名词短 语可 以包 含若 干个 修 饰成分的语法特 点, 增加名 词短 语的 信息量, 从 而达 到浓 缩信 息 的目的; 利用英语名 词短语 可以 不包 含人称 代词 的特 点, 对施 事 进行虚化, 上述几点, 尤其是后 两点, 可 以使句 子体现 的意义显 得 更加客观, 这是名词化在科技语篇中频繁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2. 把特征看作事物。在一致式 中, 事物的 特征是 由形容词 体 现的。而在非一致式中, 则可以由名词来体现。如:( a) T h ey ceas ed to b e hos

30、 t ile becaus e th ey los t personn e.l( b) Th ey ceased h ost il it ies b ecau se they lost p ersonn e.l( a) T h ey w ere n arrow ed m ind ed and I don t like it. ( b) I don t l ik e th e ir n arrow m ind edn e ss.这类现象也属 于韩 礼德所 说的 概念 隐喻 范畴。 与上 一类 别 不同的是, 在这个类别中变成事物的 不是过程 而是事 物本身所 具 有的某个特征 ( at tr i

31、bu te) 。一旦 特征被 看作事 物体现 这些事物 的 名词化就会由特 征变 为环境 成分, 或 直接变 为参 与者, 如 上两 例( b ) 中的 hos t il it ies 和 n arrow m in dedn ess。而其 中有些 特征的载 体 则会变为参与者的 修饰成 分, 如后 例中的 th ey 变为中 的 th eir, 从 而弱化载体在小句信 息结构中的分量。3. 把状态看作事 物。此 种名 词化 现象 多见 于表 示方 式或 状态的副词, 也即 副词 的 名词 化。 在一 致 式中, 状态 由 副词 体 现。 而在非一致式中则可有名词体现。这 类副词 名词化 后,

32、一 般用介 词 w ith 或 in引 导出其名词形式, 但它的语法功能不变。如:( a) W e can t fo resee th e m irror det ai ls of tom orrow accu rate ly.( b ) W e can t foresee th e m irror d eta ils o f tom o rrow w ith accu ra cy.( a) H e took up th e w ork ve ry s eriou s ly.( b ) H e took u p th e w o rk in a ll ser iou sn es s.这类名词化

33、现象导致了英语 的 介词 优势 18 。连淑 能认为 介词优势与名词优势结 合使英 语具有 静态特 征 ( ib id ) 。 介 词 + 名词 是一种弱势短语, 如上例中的 w ith accu racy 和 in al l ser iou s nes s。这类短语往往削弱 或淡化 原来 所要表 达的 副词的 意义, 使 叙述曲折迂回, 因 而增 强了静 态感, 从而 体现 了英 语表 达的 客观 性、郑重性。4. 把评价看作事物。在一致式中, 评价意义由情态 动词或情 态副词体现。而在非一致式中, 则可 以由名词来体现。如:( a) I ach ieved w ha t I cou ld.

34、 ( b ) I ach ieved m y p oten t ia .l( a) Th at is w ha t you sh ou ld do.( b ) It is you r ob l igat ion to d o th at.这类现象属 于韩 礼 德所 说 的人 际 隐 喻范 畴。诸 如 cou ld 和 sh ou ld 等情态动词不仅意 义各 有不 同, 如 cou ld 表示 能力, shou ld 表示义务, 而 且 在 表现 讲 话 者 的态 度 方 面 存在 程 度 上 的 差 异, sh ou ld 的程度强, cou ld 的 程度 弱。但是, 这些 情态 动词 都

35、具 有口 语的特点和非正式 的风格, 而 相应 的名词 化形 式则 显得 正式、严 肃。这样的差异可以导致不同人际意 义的产 生, 因 而会在 一定程 度上影响话语参与者之间人际关系 的建立和 维持, 从而影 响交际 目标的最终实现。 19 以上从语法隐喻的角度分析了名 词化四 种类型, 这是 名词化 现象的一般形式。但名词化现象的表 现形式 多种多 样, 其 中不乏特殊现象, 其中最为典型的 是英语无灵主语句。( 二 ) 无灵主语句。英美人 的思 维重 视客观 事物 对人的 作用 和影响, 句子以物 称为主, 物 称又 名无 灵, 常指 无灵 主语 句, 指用 没有生命的事物 ( 如实 物、

36、抽象 概念 和动 作名 词等 ) 作主 语 的句 子, 20 常出现在英语书面语中, 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典 型英语句子,也是名词化现象的特殊形式。如:( a) F reed om lov in g p eop le everyw here cond em n ed them b ecau s e th ey v io la ted th e agreem en t reached at H e ls ink i and abu sed bas ic hu m an righ ts in th e ir coun t ry.( b ) T h e abu s e o f b as ic hum a

37、n r igh ts in th eir coun try in vio la t ion of the ag reem en t reach ed at H els in k i earn ed th em th e con dem n at ion of f reedom lov in g peop le everyw h ere.例 ( b ) 的 abu s e是表示抽象概念的无生命名词, 逻辑上 本不可以充当一种 动作 过程 的 主体。 然而, 为 了 表达 的 生动 性 及 客观 性, 说英语的人硬是通过使 用表示动作行 为的动词 earn ed 使之拟 人化, 语气含蓄, 令人寻

38、味, 反映了 英美民族 的客观 性及其 抽象思 维。英语无灵主语句是典型的英语名 词化现 象, 常 常伴随 语法隐 喻 ( 名词化 ) 的出现 而产生; 其语法结构紧 凑, 词语 密度大, 语义关 系隐蔽, 因而适用 于正 式书面 语体 中; 组 句方 式有 利于 摆脱 行为 主体的主观性, 因 而更 具客观 公正 性和权 威性; 英 语无 灵主 语句的名词化结构有助于 主题的突显 ( th em at iza t ion) , 因而也有利 于语 篇的衔接与连贯, 使语言表达自然流 畅。有学 者已经 用语料分 析 试验证实了英语 科技类 语篇 书面 语体中 此名 词化现 象的 频率 最 高。

39、2 1三、英语名词化的汉译名词化现象因其 表层 结构 复杂, 表 面意 义抽 象, 因而 理解 时 不容易把握, 翻译时也难于表达。以往 的关于 名词化 现象汉译 的阐述, 要么只阐释句 法结构 的转 换, 要么只 注重 翻译 人员 的顿 悟 与偏好, 难于提供名词化现象的系统 翻译技 巧。下面 我们从形 式 与内容两方面探究英 语名词化现象的汉译途径。( 一 ) 从形式转换谈 名词 化汉译。 形式转 换主 要是 指句法 语 法层面上的转换, 也即表层结构的转 换。由于 英汉句 子行文组 织有很大差异, 尤其是具有抽象特征的 名词化现 象其句 法语法层 面 更是跟汉语差异巨大 。1. 如何确立

40、汉语译 文的主语 。由于汉 语的表 达习 惯要求 句 子的主语是人或有生 命的行为主体, 所以英语 名词化 句子的无 灵 主语不能充当汉语译 文的主语。确立汉语 译文的 主语, 常见的 方 法有三: 一是寻找句 中充当 宾语 或定 语的相 关人 称代 词或 名词,只要句中有这样相关 的人称代词或名词, 大都 可以作 汉语译文 的 主语, 不管其形式是 宾格还 是所 有格; 二是 如果 英语 名词 化句 子 是一种普遍性陈 述, 句中没 有任 何相 关的人 称代 词或 名词, 那 就 可以用 人们 、 我们 、 大家 、 你 等泛 指词作 汉语 译文的 主 语; 三是将英语名词化句子译成汉语的无

41、主语句。如:T h ey w ere great ly d is ap po in ted at h er ab sen ce.她没有来, 大家很失望。C arefu l com pa rison o f th e tw o fo rm s o f tran sp ort w il l show rid in g b icyc les is m ore con ven ien t.仔细比较这两种 交通工具, 你就会发现骑自行车更方便。T h e em ergen cy of the cas e adm itted of n o al tern at ive.情况紧急, 别无选择。当然, 在少数

42、情况下, 也有 可能保存原主语。如:A d vers ity an d st rugg le lie at th e root o f evo lu t ion ary p rog res s.逆境和奋斗是进 化与发展的根源。2 如何处理英语名 词化 句子主 语。由于 汉语 译文 寻找了 新 的主语, 英语名词 化句子 主语 就该 另作 处理。通 常有 三种 办法:一是将英语名词化句 子主语的词性还原, 让其 在汉语 译文中充 当 谓语; 二是将英语名 词化句 子主 语译 成汉语 的状 语或 定语; 三 是 译成汉语宾语。例如:A ca re fu l com p ar ison of the

43、 tw o w ill sh ow you the d ifferen ce.你仔细比较两者 , 就会知道其间的差别。A u tum n w itn ess es a s igh t of b eau t ifu l su nn y B e ij ing.秋天里, 北京阳光灿烂, 景 色优美。T h e m om en t w e stepp ed in to th e coun try, care an d k indn es s su r roun ded u s in ev ery s id e.一踏上国土, 我们就随时随地感受到关怀与照顾。3 如何处理英语名词 化句子中的谓语动词。一般

44、 说来, 英语 名词化句子中的 谓语 动词有 两大 功能: 一是 体现 逻辑 关系, 常 见的有 ow e to, en su re, con t rib u te to, lead to, resu lt in, p recede等, 这 类词比较客观, 汉译时通常转换成表 示逻辑关 系的汉 语连词或 助 词, 将隐含的逻辑关系明显化, 如: T he execu t ion o f the p rison er p re ced ed th e p res iden t s arr iva.l 总统尚 未到 达, 囚 犯已 被处 死; 二 是制造修辞效果, 常见的 有 f ind, see

45、, w itn es s, sh ow, of fer, te l,l de te rm in e, d ec id e等, 这类词比较主观, 通常在译文中省去。4 巧用汉语 四字结构 , 确保译文的语气正式、严肃, 用词精 练、严密, 行文客观、公正, 以此 达到 与英 语名 词化 句子 一致 的效 果。如:T he cas t s b ril lian t act ing d rew s torm y an d len gth y app lau se f rom th e au d ien ce.台上演员演技高超, 台 下观众掌声雷动, 经久不息。( 二 ) 从内容意义转换 谈汉译 途径

46、。 从内容 看英 语名词 化句 子的汉译途径, 也 就是 从话语 语义 层面分 析英 译汉 方法, 我 们按 传统的语义转换, 提供两种 汉译途径。1 直译法。英语名词化意 义结 构可 以直接 译成 汉语名 词性意义结构, 在这种 情况 下, 原 文结 构中成 分之 间的 关系 在译 文中 基本不变。如:Insu rance is to cove r b oth sea an d overlan d tran sp ortat ion.保险须包括水陆两路的运输。2 意译法。意译亦翻 译词语 的含 义。虽然 英语 名词化 结构 中的抽象名词具有与一致式中相应 动词或形 容词的 语义, 但是抽象名

47、词往往涵义概 括、指称笼 统, 其意义 有时 虚泛 得令 人难 以捉 摸。因此, 在许多情 况下, 英语 抽象 名词 不能 直接 按照 字面 意思 翻译, 只能通过上 下文 来判断 其确 切含义, 并 按照 汉语 的表 达习 惯加以意译。大致可分为三类具体方法:( 1 ) 用范畴词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如:W h at they w an t m os t w as an end of un certa in nes s.那时他们最想要的就是结束这摇摆不定的局面。T h is is th e d ay for ou r tw o p eop les to rise to the h e igh

48、ts o f g rea t n ess w h ich can b u i lt a n ew an d a b ette r w or ld. ( R. N ixon: T h e R ea l W ar)现在该是我们两国人民为缔造一 个崭新 的、更 加美好 的世界而攀登这一伟大境界高峰的时候了。上例 摇摆不定的局面 、 伟大境 界 是表示 现象、属性等概 念的范畴词, 是汉 语常 用的特 质手 段, 准 确地 表达 了英 语抽 象名 词的意义。( 2 ) 用具体的词语阐释抽象的词义, 如:T he b u s in ess o f fo re ign p o licy is to kee

49、p in t eres ts o f d if feren t cou n tr ies com p at ib le. T he sk il ls need ed are a ccomm od a tion, ad ju s t m en t and c om p rom i se.外交的作用就是使 各国 的利益 能保 持协 调因 此就 需要 有互相忍让、互相妥协的本领。上例 A ccom m od at ion 和 ad ju stm en t 意 义 基 本 相 同, 意 为 调 解 、 和解 等; com p rom ise意 为 妥协 它们用来指协调 国与国之间的利益的方式。然而国际

50、之间的协 调自然 是双边 的互动, 故此 处译为 互相忍让 、 互 相妥协 。这正如 P eter N ew m a rk 所说 A sa las t reso rt, exp lana tion is the tran s lat ion. 2 2 英语涵义笼 统、概 括、 虚泛的抽象名词需用汉语具体的词语来解释。( 3 ) 用形象性词语 使抽 象意义 具体 化。汉语 缺乏 抽象名 词,但形象化词语 ( 如比喻、成语、谚语等 ) 却很丰富, 常用此 来表达英语抽象笼统的涵义。如:I ask gen tlem an, s ir, w ha t m ean s th is m art ial a

51、rray, i f its pu r pos e b e no t to force u s to su bm iss ion? ( P. H en ry)请问诸位先生, 摆 出这 种张 牙舞 爪的 阵势, 如 果不 是为 了使我们屈服, 还有什么目的呢?以上提供的三种 意译方法 是 化虚为实 的 方法, 往往可 以 通行文、添文采, 增加译文的可 读性 2 3 。从以上的考察和 讨论中, 我们可以 看到英 语名词 化现象形 成 的原因复杂多样, 即反映了英语国家 人们的思 维习惯 及其认知 发展, 又从侧面阐释了 英语的 历时 发展 趋势, 对非 英语 国家 尤其 是 中国等非印欧语系的 英

52、语习得者了解英语 、学 好英语 提供了一 条 有效的途径。从 语法隐喻 理论 论述 的英语 名词 化表 现形式 的 多样性也证明 这一理 论的 强大生 命力 及阐释 力。本 文所 提供 的 名词化现象的汉译途径也对翻 译工作者从语 言结构 ( 如从形 式与 内容两个层次 ) 入手从 事汉译 工作 有一 定的启 发, 同时 为英汉 语 词类比较及转 换提供 了理 论依据。 但有的 学者 认为 英语 有过 度 名词化的现象, 并认为 这种 现象会 使表达 罗嗦、累 赘、缺乏活 力 及动态感, 有时还会造成语义含混, 甚至 产生歧义。 2 4 因此 反对 过分堆砌名词; 甚至有人将名词化现 象划分为

53、 有益名 词化和无 益 名词化 25 。这些论述都会对不 同翻译 策略的 制定及 翻译标准 的 厘定提供语言学理论 的依据。因此, 英 语名词 化现象 的解释还 需 进一步深化, 对其汉译方法的论述还需进一步探讨。参考文献: 1 M a rtin, J. R. E ng lish T ex t: S ys tem and S tru c tu re M . Am s ter d am: B en jam in s, 19 92: 13 8. 2 戴维 # 克里斯特尔编. 沈家 煊译. 现代语 言学词 典 Z .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 0: 2 40. 3 T rau th. G . P

54、& K. K az zaz j R ou t ledg e. D ict ion ary o f L an gu age and L ingu is t ics M . B e ij in g: Fo re ign L angu age T each ing an d R e search P ress, 2 00 0: 3 27 - 328. 4 刘国辉. 历史比较语言学概论 M . 成都: 四川大 学出版社,20 00: 5. 5 H u d son, R. A. soc io l ingu is t ic M . Lon don: C am b r idg e U n ivers i t

55、y P ress, 1 98 0: 5 9. 6 杨丰宁. 名词化现象及 其原因 J . 外语教学, 199 9, ( 3 ) . 7 张斌. 从中西思维方式 的差异看汉英翻译 J . 华中师 范大学 学报, 20 06, ( 5 ) . 8 Jesp ers en, O. L an guage, its N atu re, D eve lopm en t and O rig in M . L ond on: G eorge A llen & U nw in L td, 19 54: 42 9. 9 J espersen, O. Th e Ph ilosoph er o f G ram m a

56、 r M . L ondon: G eorgeA llen & U nw in L td, 19 51: 13 9. 10 刘国辉, 陆建茹. 国外主流语言学派对名 词化的研究 J . 外 语与外语教学, 20 04, ( 9 ) . 11 1 2 C hom sky, N. L an gu age and M ind M . N ew Y ork: H a r cou rt B race Jovan ov ich, 196 8: 117; 10 7. 13 Lako f.f G eo rge & M ark Joh ns on. M etapho rs W e L ives B y M .

57、C h icago: U n ivers ity of Ch icago, 1 980. 14 张权. 英语动词名 词化的认 知结构 分析 J . 外国语 , 20 01,( 6 ) . 15 H a ll id ay, M. A. K. A n In trod u ct ion to F un ct ion al G ram m ar M . L ond on: E dw ard A rn o ld, 19 85 / 19 94: 352. 16 2 0 何明 珠. 英 语无 灵主 语 句的 理解 与 翻译 J . 外 语教 学, 20 03, ( 5 ) . 17 朱永生. 名词化、动词化

58、 与语法隐 喻 J . 外语 教学与研 究,2 00 6, ( 2 ) . 18 21 2 3 2 4 连 淑能. 英 汉对比 研究 M . 北京: 高 等教 育出版社, 19 93: 11 3; 1 41; 14 4 - 1 45; 111. 19 胡壮麟等. 系统 功 能 语 言学 概 论 M . 北 京 大学 出 版 社,2 00 5: 2 98. 21 李力. 英汉语篇中核心成分 的转移成 因 J . 外语与 外语教 学, 20 01, ( 4 ) . 25 邵红, 名词化 的特性 及应 用 J . 玉溪 师范 学院 学报, 20 04,( 5 ) .责任编辑: 郑诗锋T he N o

59、m ina lization of Eng lish and T ranslation S trateg iesDU Y u sheng( Co llege of L angu ages, N an jing U n ivers ity of In form ation S cien ce and T ech no logy, N an jing 210 044, Ch ina)Abs tract: N om in alization is on e of th e m a in featu res o f w ritten Eng lish tex t as w ell as the com

60、m on unm ark ed form. Th e k er n el w ord s o fN om in alization structu re are attach ed to the derivation and tran sform ation of verb s an d ad ject ives sh aring the s im i lar m ean ing. T h is phen om enon is ab stract wh ich lead s to th e m isund erstan d in g and fu zzy trans lation. T h i

61、s p aper ana lyzes the orig ins of N om in alization from the p ersp ective o f Eng lish deve lopm en ,t hum an cogn itive p rocess, though t p attern o f th e Eng lish an d H a llid ay s theory o f gramm atica lm etaphor. F ind ing in sp iration s from the theo ry o f gramm at ica lm etaphor, th is

62、 pap erexp lores d iverse m an ifes tation s o f N om in alization, p resen ting tran slat ion strateg ies in tw o correlated facets fin ally: form and con ten .tK ey w ord s: nom in a lizat ion; gramm at ica lm etaph or; m an ifestation; tran slat ion strategy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