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十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讲义(共16页)

上传人:494895****12427 文档编号:57010379 上传时间:2022-02-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4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7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十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讲义(共1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7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十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讲义(共1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7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十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讲义(共1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2017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十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讲义(共1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十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讲义(共16页)(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题十三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1.生态系统的结构()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1有关生态系统组分的4点误区(1)细菌均属于分解者:只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才是分解者。(2)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3)植物都是生产者:植物菟丝子营寄生生活,是消费者。(4)动物都是消费者: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2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4点提醒(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

2、能说“照射”。(2)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传递效率。(3)同化量摄入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4)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能量传递效率:能量沿食物链流动,以“营养级”为单位,传递效率约为10%20%。能量利用率:流入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3有关生态系统3大功能关键词(1)能量流动:单向、逐级递减,范围为食物链各营养级。(2)物质循环:元素反复利用、循环流动,范围为生物圈。(3)信息传递:往往具有双向性,范围为“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4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4点失分误区(1)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2)外来物

3、种的入侵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是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3)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有不同的解释,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4)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应保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保护。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016高考全国卷丙,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

4、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1)鹰的迁入会使黄雀数量减少,导致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使蝉的数量减少。(2)生态系统中流入生产者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化学能,细菌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3)鹰的迁入增加了营养级,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能量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流动,鹰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鹰的迁入不会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答案】C本考点属于高考热点,考查内容涉及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等,考查题型多样,内容丰富,近年高考

5、对依据情境信息自行构建食物网及能量分流模型考查更多。 1核心热点(1)理解能量流动的1个流程和3个关系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2)巧辨碳循环模式图中的成分常考图示突破方法a先据双向箭头“”确定“大气中CO2库”与“生产者”。b再根据两者中有“1”个指入箭头的为“生产者”(如甲中A,乙中1,丙中E),有1个指出箭头的为“大气中CO2库”(如甲中B,乙中4,丙中A)。c最后据食物链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及各生物均最终指向分解者确认各级消费者及分解者(如三个图中分解者为甲中D,乙

6、中3,丙中C;丙中F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B为三级消费者)。(3)牢记生态系统中的3类信息、3种作用及2个应用2交汇热点()与“信息传递”的链接(1)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可以通过信号分子的信息传递,细胞分泌化学物质(如激素),随体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高中生物常见的信号分子有抗体、各种激素、递质、淋巴因子等。(2)细胞内的信息传递遗传信息的传递即中心法则:(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如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生物与无机环境的信息传递,如物理信息。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1如图为非洲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7、的是()A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B狮子在这个食物网中占据三个营养级C狮子和野狗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D蛇的数量减少,狮子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A解析 从草开始,到狮子结束,食物链有草羚羊狮子、草斑马狮子、草羚羊野狗狮子、草斑马野狗狮子、草鼠蛇食蛇动物狮子,共5条,A错误。草羚羊狮子、草斑马狮子,这两条食物链中,狮子处于第三营养级;草羚羊野狗狮子、草斑马野狗狮子,这两条食物链中,狮子处于第四营养级;草鼠蛇食蛇动物狮子,这条食物链中,狮子处于第五营养级,B正确。由图可以直接看出,野狗和狮子都能以羚羊和斑马为食,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野狗又能成为狮子的食物,再者之间又存在着捕食关系,C正确。由于狮子

8、的食物来源较广泛,蛇的数量减少不会明显影响到狮子数量的变化,D正确。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2(2016银川联考)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代表能量值,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N5/N3100%B生物间的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C蜣螂利用的能量N6属于草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的一部分D适量放牧牛、羊会增大N2与N1的比值A解析 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与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即N5/N2100%;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蜣螂利用的牛、羊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草同化量的一部分,因此蜣螂利用的能量

9、N6属于草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的一部分;适量放牧,会减少因叶片相互遮挡以及竞争而造成的部分牧草死亡等,有利于草的生长,能增大其对光能的利用率,增大N2与N1的比值。3(2016邯郸高三期末)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f表示大气中的CO2库B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Ca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D碳只能通过光合作用从f进入aD解析 由图可知,f表示大气中的CO2库,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d、e都是消费者,A正确。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B正确。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生产者进入生物群落的,生产者所含有机物中

10、的能量最多,占有的碳元素也最多,C正确。碳从f到a可通过光合作用,也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D错误。考查能量流动相关计算4.如图是一个食物网,假如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自蛇,那么鹰若要增加20克体重,至少需要消耗植物()A900克B500克C200克 D600克A解析 当能量传递效率为最大值即20%时,消耗的植物量最少。鹰经兔途径消耗的植物量为20(2/5)20%20%200(g);鹰经鼠途径消耗的植物量为20(2/5)20%20%200(g);鹰经蛇、鼠途径消耗的植物量为20(1/5)20%20%20%500(g),共计消耗植物量为200200500900(g)。5.某生

11、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若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A1.875倍 B1.375倍C1.273倍 D0.575倍B解析 设C的能量为x,则当食物比例为AB11时,消耗A的能量为x/210x/2101055x,而当食物比例为AB21时,消耗A的能量为2x/310x/3101040x,所以调整比例后生态系统承载C的数量为原来的55/401.375倍。解题模板确定食物网中的“最多”和“最少”问题(1)低营养级“最少”消耗多少或高营养级“最多”增重多少:需选择最短食物链和最高能量传递效率20%。(2)低营养级“最多”消耗多

12、少或高营养级“最少”增重多少:需选择最长食物链和最低能量传递效率10%。以概念模型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6某校园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碳以CO2的形式沿着箭头所示渠道流动B消费者的营养级别越高,其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C若乌鸫被驱出校园,则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D蜗牛和乌鸫之间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C解析 碳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群落内则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流动,A错误;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消费者的营养级别越高,损耗的能量就越多,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少,B错误;若乌鸫被驱出校园,则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13、会变得简单,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会降低,C正确;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错误。考点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2016高考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1)复合菌剂中含多种微生物,施用后可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提高了土壤生态系统

14、的抵抗力稳定性。(2)复合菌剂中的微生物能将农药降解,产生的物质能被农作物利用,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并未阻碍物质循环。(3)农药降解菌分解农药需要的酶是基因控制合成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答案】B高考对本知识点的考查多渗透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中进行综合性考查,内容涉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两种稳定性内涵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防范等。 1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2两种稳定性“关键词”(1)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与物种丰富度、结构复杂化程度呈正相关。(2)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一般与抵抗力稳定性高低呈负相关,但有些抵抗力稳定性很弱的生态系

15、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很弱,如荒漠生态系统。(3)在遭到“同等程度”破坏时,抵抗力稳定性强者恢复力稳定性高。3生物多样性的3个层次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机制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弱C恶劣环境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D解析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正确。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就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

16、力稳定性相对较弱,B正确。恶劣环境条件下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一旦被破坏,也不容易恢复,恢复力稳定性也弱,C正确。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错误。2(2016石家庄联考)下列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A性激素分泌增多会抑制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种群数量增多,种内斗争加剧使种群数量难以继续增大C草原上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通过捕食关系保持稳定D水体重度污染导致鱼虾死亡,进一步加剧水体污染程度D解析 负反馈调节能使系统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A、B、C项描述都属于负反馈

17、调节;D项描述属于正反馈调节。考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生物多样性保护3(2016阜阳三中二模)科学工作者对引起某水库水华的有害藻类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并绘制了如图曲线,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氮浓度越高硅藻生物量越高B磷浓度越高硅藻生物量越高C磷对藻类繁殖的影响大于氮D硅藻的繁殖与温度和溶氧量无关C解析 图中磷浓度为0.05 mg/L曲线数据显示,当氮浓度大于1 mg/L时,随着氮浓度的增加硅藻生物量下降,A错误;当氮浓度为1 mg/L,磷浓度为0.05 mg/L时硅藻生物量大于磷浓度为0.08 mg/L时硅藻生物量,B错误;当磷浓度为0.1 mg/L,氮浓度从0.5 mg/L增加到2 mg

18、/L,增加了4倍,而硅藻生物量从106增加到107,增加了10倍,但是当氮浓度为2 mg/L时,磷浓度从0.01 mg/L增加到0.1 mg/L,增加了10倍,而硅藻生物量从105增加到107,增加了100倍,且实验中的磷含量远远低于氮的含量,可见磷对藻类繁殖的影响大于氮,C正确;硅藻是一类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植物,其繁殖时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其有氧呼吸的进行也与溶氧量有关,D错误。4生命条形码是利用标准的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鉴定的技术。来自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科学家曾共同发表昆明宣言,呼吁加强生命条形码领域的国际合作,从而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19、()A生命条形码技术有利于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B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C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物种多样性的提高D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自然选择的作用C解析 生命条形码是利用标准的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快速鉴定的技术,从而有利于分辨珍稀物种,有利于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A正确;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B正确;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增加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提高,C错误;不同环境的自然选择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D正确。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人类在生物环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20、,其描述的是种群数量特征中的_。最近政府实行的放宽二孩政策会通过_影响人口密度变化。(2)围湖造田与退耕还林是人类对环境影响的两种不同情况,这两种情况对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分别是_。(3)食品工厂向河流排污,导致鱼类因为缺少_而大量死亡使水体变浑浊,但是在村庄附近的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依赖于该河流的_能力。(4)调查表明,近年来高山冰川越来越少,主要原因_打破了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平衡。答案 (1)年龄组成提高出生率(2)降低、提高(3)氧气自我调节(4)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1(原创)某森林生态系统植物茂盛,物种繁多且数量相对稳定,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离不开生态系

21、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三大功能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时发生了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等过程C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持离不开来自系统之外的能量D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只局限于此系统的范围之内D解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A正确;能量在生态系统内部流动时发生了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等过程,B正确;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持离不开来自系统之外的能量例如太阳能,C正确;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D错误。2如图表示某池塘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中三种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示说明该系统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B图中

22、A、B、C获得能量的方法及能量的用途不一定相同C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只有垂直分层现象D在池塘中当B种群数量减少后,C种群数量一定增多,A种群数量一定减少B解析 由题图可知,三种生物的数量发生规律性变化,不能说明该系统所处的环境变化剧烈,A项错误;由于A、B、C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不能确定,所以A、B、C获得能量的方法及能量的用途不一定相同,B项正确;池塘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既有垂直分层,又有水平分布,C项错误;池塘中的生物种类很多,当B种群数量减少后,C种群数量不一定增多,A种群数量也不一定减少,D项错误。3如图表示丙种群能量转化过程,下列对图中A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从生态系统成分看,是

23、分解者B从生物种类看,既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C从营养结构看,属于最高营养级D从能量转化看,来自粪便的能量不属于丙的同化量C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A生物利用丙种群的遗体残骸和粪便,所以从生态系统成分看,它是分解者,分解者中既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从能量转化看,来自粪便的能量属于丙上一级生物的能量,其未被丙同化,不属于丙的同化量;分解者不能归入任何一个营养级,因为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所以说“A生物属于最高营养级”是错误的。4(2016潍坊统考)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说法,错误的是()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

24、物群落反复利用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C解析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A正确;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被生物群落循环反复利用,B正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将二氧化碳中的碳转化为有机物的碳,只是碳循环的一步,并没有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C错误;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D正确。5图a、图b分别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金字塔和某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描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最好用图a所示的数量金字塔B一个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

25、系统不会出现图a所示的金字塔C图b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不需要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可以自给自足D图b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全在10%20%范围内D解析 描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用能量金字塔是最合适的,因为能量金字塔不会出现倒置的情况,能很好地反应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关系,A错误;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树木,生产者往往体积很大,一个个体包含很多能量,能为较多的消费者提供能量,所以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有可能出现图a所示的情况,B错误;稳定的农田生态系统也需要不断从外界输入太阳能,C错误;图b中第3营养级与第4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90 000100%0.

26、001%,远小于10%,故D正确。6(2016银川联考)下列有关外来物种入侵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B可能改变本地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C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D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解析 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环境中,由于无天敌存在,因此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优势地位,会导致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同时还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也可能改变本地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一般来说,外来物种入侵不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7生活污水流入水域生态系统,会造成富营养化现象。所以生活污水在排放之前需要经过处理,下列有关处理污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用杀菌剂杀死腐生性细菌和腐生性真菌,利于污

27、水处理厂处理污水B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时需要物理沉降除去个体比较大的污染物C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时需要利用微生物净化处理,除去污水中的有机物D含有重金属的污水可以利用相应的植物来吸收以除掉重金属A解析 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时主要通过物理沉降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两个过程完成。物理沉降是利用过滤、沉淀等方法除去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中个体比较大的污染物,微生物净化是利用污水中的多种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H2O等。处理含有重金属的污水,可以利用特殊植物来吸收以除掉污水中的重金属,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8如图是以微藻为核心的水体生态系统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B水体

28、中微藻数量越多含氧量越高C图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D微藻和虾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C解析 图中的生物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含分解者,故图中所有生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水体中的含氧量多少取决于生产者微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和各种生物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水体中微藻数量越多含氧量不一定越高,B错误;分析图中食物网可知,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鱼、虾和人共3种,C正确;在单一的一条食物链内部,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但图中的食物网中,由于虾的食物来源有微藻和足类,故微藻和虾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能不是10%20%,D错误。9图1中的a、b、c和图

29、2中的甲、乙、丙、丁为两个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的生物成分,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之间数量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同化量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方向为abcB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丙属于第四营养级C若c、丁为植物,常用样方法调查两者的种群密度D甲、乙、丙、丁四个种群构成了一个群落C解析 按图1中曲线峰值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看,能量流动方向为cab,A错误。甲、乙两个种群的同化量之比约为11,不符合10%20%的能量传递效率,故它们应属于同一个营养级,因此丙属于第三营养级,B错误。常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

30、群密度,C正确。图2中的生物不包括分解者,甲、乙、丙、丁四个种群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D错误。10(2016昆明基测)如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 J/(cm2a)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80 J/(cm2a)C由A直接流向E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A解析 由图可知A为第二营养级的摄入量,B为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1002080J/(cm2a),按20%的能量传递效率,则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 J/(

31、cm2a),A正确;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30 J/(cm2a),B错误;由A直接流向E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错误;根据图中信息无法得到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因此无法计算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D错误。1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田间释放适量的性引诱剂防治害虫,属于化学防治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是记名计算法C生态农业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解析 在田间释放适量的性引诱剂防治害虫,属于生物防治,A错误;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

32、样法,B错误;生态农业可以通过增设、巧设食物链,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从而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C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四种组成成分和食物链(网)的营养结构,D错误。12(2016合肥质检)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决定于群落中的生物数量B物质循环是指碳、氢等元素在生物群落内循环往复,反复利用C生态系统都必须有能量输入,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存在负反馈调节C解析 食物链主要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者

33、和消费者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A错误;物质循环是指碳、氢等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反复利用,B错误;生态系统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太阳能,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确;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D错误。13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表。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不同处理蒙古栎杨红松白桦未分解叶2.445.944.797.20半分解叶7.

34、209.428.718.23回答问题:(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2)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的数量和种类,从而提高整个生态系统的_。解析 (1)蚯蚓能分解土壤中植物的枯枝落叶,属于分解者。蚯蚓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同时释放能量,因此分解者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分析表中数据,蚯蚓对每种植物的半分解叶的消耗量都大于未分解叶的消耗量。由题表可知蚯蚓对

35、杨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最高,因此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为喜好。表中的自变量有叶片的种类和叶的分解程度,由此说明二者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3)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增加杨树,增加了生物的种类,提高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 (1)分解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高于(或“大于”)杨半分解叶(缺一不可)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3)生物(蚯蚓)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14图甲为某人工池塘生态系统的模式图,河蚌滤食浮游植物为生,草鱼以水草和浮游植物为食,青鱼以贝类为食,为了得到较高的草鱼产量,工人会定期饲喂一定的饲料,图乙是图甲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图解单位:J/(cm2a)。请回答下

36、列问题:(1)图甲中呈现出来的生态系统“基石”包括_等生物,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_。(2)通常采用_法调查草鱼种群数量。若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型。(3)图乙中的A表示_,河蚌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为_ J/(cm2a),图乙中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_。解析 (1)图甲中池塘生态系统中“基石”指的是生产者,包括菖蒲、水草、莲;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饲料中的能量。(2)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生物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鱼种群数量。若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3)分析图乙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分配去

37、向,其中A表示河蚌的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为1.0510931085.151082.35108 J/(cm2a),图乙中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2.41071.9107)/(1.051093108)14%。答案 (1)菖蒲、水草、莲(缺一不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饲料中的能量(2)标志重捕稳定(3)(河蚌的)同化量2.3510814%15目前,我国重点建设以农村户用沼气池为纽带的各类生态农业模式。某地的“四位一体”模式是将沼气池、养猪、日光温室蔬菜栽培与农户生活有机地组合,如图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1)构建“四位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_和_。(2)沼气池中绝大部分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沼气发酵过程中,图中_的部分能量转移到沼气中被再次利用;产生的CO2和沼渣中_输送给蔬菜吸收利用,得到无公害、无污染的有机蔬菜。(3)温室栽培蔬菜容易发生蚜虫虫害,主要原因是_。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农业生产模式的_较弱,人的作用较为突出。答案 (1)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2)分解者蔬菜残体、(猪和人的)粪便无机盐(3)蚜虫的生存条件适宜、资源丰富、缺少天敌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